讲述“不一样的端午节”
<p>讲述“不一样的端午节”</p>
<p>食烟火斋2009年5月27日</p><br/>
<p>一、诠释“端午”</p>
<p>今天是夏历五月初五日,是端午节。</p>
<p>阴历的十二个月,是以“十二地支”的顺序命名的。我们现在使用的阴历是夏历,夏历“建寅”,以“寅月”作为正月,依照“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顺序,“午月”就是五月。一个月里有三个逢五的日子,即初五日、十五日、二十五日。初五日位于月首,居于端头,因此叫“端五”。由于每个月的初五日均可称为“端五”,因此端午节的全称应该是“五月端五”,老北京直呼为“五月节”,就像直呼中秋节为“八月节”那样。</p>
<p>古代认为“一三五七九”是“阳数”,阳代表天,而“五”居于阳数的中间,所以端午节又称为“天中节”和“端阳节”。</p> 感谢陆老师的讲解!学习了!顺祝陆老师及老北京网的朋友们端午节快乐!身体健康! 感谢沙滩老爷子提供的粽子。问候老爷子过节好。 <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000000" size="5">借贵方一块宝地。特向本网所有志士同仁。致以端午节快乐。万事顺利,身体康健,。</font>
祝老北京网朋友
<br/> <br/> 在这里向老北京网诸位恭祝端午节快乐! <p>二、相传屈原在五月初五日沉江自尽</p>
<p>《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述,屈原是楚国王族,在楚怀王时官居左徒之职,为人“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但是楚国的奸臣嫉贤妒能,屡进谗言,致使楚怀王疏远了屈原。例如屈原奉命起草法令,奸臣造谣说屈原自夸“在楚国只有我屈原具备制订法令的才能”。《史记》记述屈原遭受排挤之后,“忧愁幽思而作《离骚》”,还说“离骚”的意思就是“离别忧愁”。</p>
<p>当时,秦国正值商鞅变法之后,国力上升,屡次侵略楚国。楚怀王不听屈原劝阻,执意亲往秦国访问,结果中计被擒,客死秦国。太子即位为楚顷襄王,又将尽忠进言的屈原流放江南。江南一位渔父劝说屈原不要“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屈原回答说宁可投入江水葬身鱼腹,也不能与小人同流合污。屈原被楚顷襄王流放江南二十一年之后的公元前278年,秦国名将白起攻陷楚国郢都,屈原闻讯,于五月初五日悲愤地怀抱石头自沉于汨罗江。</p>
<p>三、粽子本是投给屈原的祭品</p>
<p>唐代编纂的《史记正义》记述,“屈原以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于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到了东汉建武年间,相传屈原显灵现身,对祭祀自己的长沙人区回说道:感谢你的祭祀,但是以往祭品都被蛟龙夺去了。如果用树叶将竹筒包裹,并用五色丝线缠绕,蛟龙看了会害怕,就不敢抢夺祭品了。此后,使用竹筒装米的叫作“筒粽”,使用植物叶片包裹成牛角状的称为“角黍”,统称为“粽子”。后来粽子又被传说为用于喂鱼,以避免屈原的遗体被鱼吃掉,端午节赛龙舟的民间娱乐活动,也被传说为来自民众划船去抢救屈原。</p>
<p>四、元大都在“角头”席棚卖粽子</p>
<p>老北京城是元明清三代古都。元代讲述元大都风物民俗的著作《析津志》记载,端午节之前两三天,商贩就在“角头”搭盖芦苇席棚,出售角黍和凉糕。“角头”,就是街头拐角处,也就是十字路口,“凉糕”,就是老北京人在夏季常吃的凉粉。端午节期间上市的水果有金桃、李子、莲藕、甜瓜、西瓜等,市场售卖艾叶编制的艾虎和彩线缠绕的符袋等节令饰品,关王庙有规模盛大的庙会,皇家还要在皇宫西华门里举行马球大赛。</p>
<p>端午节之前三天,礼部要向宫廷进献扇子和拂尘。扇面是用缂丝工艺织成的丝织品,有人物、故事、花木、翎毛、山水等精美的花样,扇柄长一尺,分别用玉石、玛瑙、犀角等材质制做。拂尘用于驱赶蚊蝇,用洁白细软的牛毛制成,也有用染色牛毛制成的。在老年间,人们的生活讲究“兴居有节”和“应时当令”,如果不到端午节就手持扇子,会被人讥讽为举止轻狂或是炫耀。</p>
<p>五、端午节为何要注重驱逐“五毒”?</p>
<p>明代讲述宫廷生活的著作《酌中志》记载,端午节期间,从五月初一日至十三日,宫女太监都要穿上绣有“五毒”图案的蟒袍,宫门两旁插着艾叶和菖蒲叶,门上悬挂着画有神仙执剑降服“五毒”故事的挂屏。到了端午节那天中午,人们还要饮雄黄酒、朱砂酒、菖蒲酒,以驱毒避邪。</p>
<p>所谓“五毒”,是指蝎子、蜈蚣、壁虎、蟾蜍、长虫这五种有毒的动物。阴历将四、五、六月列为夏季,五月称为“仲夏”,是毒虫和蚊蝇开始孳生为害的季节。大家都知道北京地区流行的《九九歌》:</p>
<p>“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p>
<p>五九六九沿河看柳,</p>
<p>七九河开,八九雁来,</p>
<p>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p>
<p>但是明代讲述北京风物的《帝京景物略》记述了不同版本的《九九歌》:</p>
<p>“一九二九,相唤不出手,</p>
<p>三九二十七,篱头吹觱篥(“觱篥”读音为“壁立”,类似笛子的乐器,指北风呼啸),</p>
<p>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p>
<p>五九四十五,家家堆盐虎(“堆盐虎”指堆雪人),</p>
<p>六九五十四,口中呬暖气(“呬”读音“细”,呼气,指冷天口呼白气),</p>
<p>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单,</p>
<p>八九七十二,猫狗寻阴地,</p>
<p>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p>
<p>才要伸脚睡,蚊虫虼蚤出(“虼蚤”读音“各早”,就是跳蚤)。</p>
<p>这个版本的《九九歌》,描述了穷人在北风呼啸的冬季,夜眠如同露宿一样寒冷,好不容易熬到了行人更换单衣、猫狗都去阴凉地方伏卧的夏季,可以不必缩成一团地伸展腿脚睡觉了,然而蚊虫跳蚤这些害虫又出来咬人。了解到这种背景,就不难理解,古人在仲夏来临的端午节期间,为何特别注重驱毒避邪了。而且所谓“避邪”,也并非都是出自迷信,也与夏季易发流行瘟疫相关。</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