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g8 z" n7 A: x& n3 k% l6 L: L: C- l
五、端午节为何要注重驱逐“五毒”? ! |4 U+ v! @" H o
明代讲述宫廷生活的著作《酌中志》记载,端午节期间,从五月初一日至十三日,宫女太监都要穿上绣有“五毒”图案的蟒袍,宫门两旁插着艾叶和菖蒲叶,门上悬挂着画有神仙执剑降服“五毒”故事的挂屏。到了端午节那天中午,人们还要饮雄黄酒、朱砂酒、菖蒲酒,以驱毒避邪。
, h* r! T+ q% [ D) M4 ?所谓“五毒”,是指蝎子、蜈蚣、壁虎、蟾蜍、长虫这五种有毒的动物。阴历将四、五、六月列为夏季,五月称为“仲夏”,是毒虫和蚊蝇开始孳生为害的季节。大家都知道北京地区流行的《九九歌》: 2 G4 x: M* m, p- b& T* K: k- g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
' {) a- t9 z c/ j- Y: H/ w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3 o) n* k. I7 _七九河开,八九雁来, ' ^1 V* U; T9 C# E' a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8 G; D9 D1 u& z) N. d1 H" Z但是明代讲述北京风物的《帝京景物略》记述了不同版本的《九九歌》: + @3 r5 s' V: N/ @! x& a0 A8 p% t
“一九二九,相唤不出手, 2 }7 Y0 V7 L+ X: H8 P
三九二十七,篱头吹觱篥(“觱篥”读音为“壁立”,类似笛子的乐器,指北风呼啸), : f7 u1 {, H2 q, _
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 & E# c; v$ P; Z# ^& Y3 `+ x
五九四十五,家家堆盐虎(“堆盐虎”指堆雪人), 2 h2 E2 l: d B2 I" ]7 j
六九五十四,口中呬暖气(“呬”读音“细”,呼气,指冷天口呼白气), + ]( l2 j/ P0 O+ h9 h
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单, ! c7 g5 q' @3 H
八九七十二,猫狗寻阴地,
. X7 g, f( w! ~2 A* p2 b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 4 X* o+ [8 [/ z6 P9 e
才要伸脚睡,蚊虫虼蚤出(“虼蚤”读音“各早”,就是跳蚤)。 # P2 V8 @: G7 J0 v" ^
这个版本的《九九歌》,描述了穷人在北风呼啸的冬季,夜眠如同露宿一样寒冷,好不容易熬到了行人更换单衣、猫狗都去阴凉地方伏卧的夏季,可以不必缩成一团地伸展腿脚睡觉了,然而蚊虫跳蚤这些害虫又出来咬人。了解到这种背景,就不难理解,古人在仲夏来临的端午节期间,为何特别注重驱毒避邪了。而且所谓“避邪”,也并非都是出自迷信,也与夏季易发流行瘟疫相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