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童年 发表于 2006-5-18 01:07:00

[原创]想起老庆丰

<p><font face="隶书" color="#b34d4d" size="5">今天去了庆丰包子铺。</font></p><p><font face="隶书" color="#b34d4d" size="5">地点:西城-西安门大街路北-西什库教堂路口迤东。第1家店是清真小馆,第2家就是咱们的老庆丰。</font></p><p><font face="隶书" color="#b34d4d" size="5">我去庆丰,就是包子和炒肝。这是自打从西四搬家以后我第一次去。店大多了,座儿也多了。可没有了原来卖包子的国营大姐了,都是年轻的新一代“北飘族”,感觉不太一样了。(似乎这老店还得国营大姐们,她们说话利落,客气,听着就亲切。)东边的墙上还有一张大的描绘老天桥市场的画,打把式卖艺的,摆地摊的,拉骆驼的,拉洋车的,有轨电车。......场景挺大,人物众多,我拍了张片,放大了看还是挺有意思的。</font></p><p><font face="隶书" color="#b34d4d" size="5">说起西四的庆丰,我是在8、9岁的时候吃的第一次,应该是79、80年。冬天,那会人多不多不记得了,只记得包子好吃,猪肉的,那会好象肥肉多,印象最深的就是包子里的油滴到醋盘里都锭成了一个个小油片。现在估计您觉不爱吃这么油的东西,可那个时候也不是顿顿都能老吃肉的,所以觉的好吃。没记着那次吃过炒肝,小孩嘛就知道包子好吃。</font></p><p><font face="隶书" color="#b34d4d" size="5">这几年可以时常去吃一次了。每次都是炒肝、包子。总是那么多的人,我总是喜欢坐在朝北的那面大窗户下,看着过来过去的车和各色人等,偶尔听见一两声对炒肝或包子的评论。我观察过,凡是只吃炒肝的,大部分是老人,那一准是老北京,有的连勺都不用,那叫吃的讲究。吃炒肝、包子的年轻人居多,光来两碗炒肝不顶事啊。吃粥和包子的,女人(不太尊重的称呼,将就一次吧)、旅游的外地人最多。哈哈,多么有意思的现象啊,从中可以领略出北京独有的饮食习惯和风俗。</font></p><p><font face="隶书" color="#b34d4d" size="5">再后来,拆了,挪了,好在挪的不远。有好这口的有机会一起啊。</font></p><p><font face="隶书" color="#b34d4d" size="5">(在西四大街没改造前,在西四路口的东面,路南还有一家包子铺,我只去吃过一次,忘记了它的名号了。)</font></p><img src="http://img.obj.cc/forum/dvbbs/2006-5/200651817633661.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br/>

老北京 发表于 2006-5-18 02:00:00

<p><font face="隶书" size="5">您观察的真仔细,好像还真是那么回事儿。包子倒是在其次,我最喜欢庆丰的炒肝儿,回回去基本都是二两包子,一到两碗儿炒肝儿,有时间了,再来二两“二得子”,舒服!不过价码儿也是不低。</font></p><p><font face="隶书" size="5">当然,也经常听到不同的意见,有意思的是,总能看见一些年轻人,一边吃,一边向身边的朋友念叨:“现在这不行了,不是当年那个味儿了。”呵呵,不知道他指的当年是一九七几年或是八几年。恐怕最早也就到这儿了。好笑之余,只能理解为这位爷面相忒嫩了。</font></p><p><font face="隶书" size="5">也是长辈们常念叨着的“想当年”,肚子里是太缺油水儿了,见点儿荤腥儿就觉得知足,就像搂主讲话,真是“想当年”那个味儿,不一定现代人都能适应得了。</font></p><p><font face="隶书" size="5">倒也不是为饭馆儿鸣不平,只是个人觉得,吃这件事儿,多多少少得碰个运气。尤其是中国菜,做起来麻烦,多好的厨子,撒佐料儿也有哆嗦的时候。可能是我赶上的几回都不错,并且带朋友去,都让我挺有面子,看来是命还不错!呵呵!</font></p><p><font face="隶书" size="5">前些日子一直琢磨,人们嘴里对老字号,经常的一句评价——“地道”。较起真儿来,“地道”的意思是,真正的出子有名的产地;纯正;或者是实在。用在老字号身上,恐怕就是“纯正”这个意思。不过老字号们发展到今天,因为各种原因,真正一脉相承传下来的手艺,恐怕也不多了。现在还是老师傅亲自操刀掌勺的,就更是少只有少。随着老辈子人慢慢的离去,知道老年间,这些老字号鼎盛时期滋味儿的人,也是日渐变得稀有。</font></p><p><font face="隶书" size="5">那么当下评价这些老字号的标准,往往不是现在的感觉如何,而是是否与过去一样。就像吃一碗小吃,觉得味儿不错,刚想赞美一番,却闻得旁边一位老先生说道,不是原来那个味儿了,于是乎,立即封住嘴巴。否则,很容易被冠以不懂行,没见识的头衔。以后,恐怕也不敢与人念叨。</font></p><p><font face="隶书" size="5">所以对于老字号来说,“与过去一样”恐怕要比“好吃”更能体现金子招牌们的辉煌。至少现状似乎就是这样。</font></p><p><font face="隶书" size="5">我想以后在评价一个老字号“地道”的时候,要加上这个意思了,“和想象或者记忆中的那个味儿水平一样好!”</font></p><p><font face="隶书" size="5">另外,您说的西四那个老包子铺叫“二友居”。</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5-18 2:05:40编辑过]

可怜人 发表于 2006-5-29 18:15:00

以前上学时吃过,最进在木樨地吃过分店的。还算不错吧。

胡同童年 发表于 2006-6-3 22:58:00

<p><font face="隶书" color="#b34d4d" size="5">今天去了位于新街口的庆丰,一碗炒肝二两包子(因为先在护国寺来了一碗豆汁了,所以改吃二两。)。包子还不错,可惜炒肝有点淡,遗憾。</font></p><p><font face="隶书" color="#b34d4d" size="5">遗憾之余有一发现,墙上有个介绍:该店由一张姓人在1948年创建,原名“万兴居”,以做包子出名。到了1956年公私合营后改名为“庆丰”。</font></p><p><font face="隶书" color="#b34d4d" size="5">您瞧,要按“庆丰”叫,今年可是50周年啊。看来今年得多去几次。</font><font face="隶书" color="#b34d4d" size="5"></font></p>

爱因子 发表于 2006-6-8 16:58:00

我也想吃

面茶油饼 发表于 2009-6-22 00:10:00

庆丰在西单吧?长安剧场边上的那家?西四那家好像不叫庆丰吧?当年庆丰包子铺,没有炒肝,只有馄饨。

京城小贝勒 发表于 2009-6-22 00:50:00

现在的庆丰很失望

丰盛胡同67号 发表于 2009-8-5 21:35:00

虽然我是85后,可我真是自打90年就开始吃炒肝包子了,记得最开始的时候是在太平桥大街上的一家华天吃的,那时候是从丰盛胡同去西兴盛胡同那边的八中上少儿学习班,每个星期盼的就是周六早上的那顿炒肝包子:拿起个热腾腾油乎乎的包子,用筷子杵成两半,泡进蒜香味十足的炒肝里。。。。。那滋味。。。。。上了初中之后才知道在西四那边有家庆丰,有空就过去解解馋,不过好像上了初三以后再吃就觉得味道不对了,也不知道是因为什么。。。。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原创]想起老庆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