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慈戏曹 发表于 2009-11-27 12:56:00

[讨论]北京古城的轮廓为什么呈凸字形且西北缺一角?

<p style="TEXT-INDENT: 2em">元亡明兴,朱元璋定都南京,将大都改名为北平。公元1368年至1420年,北京短暂失去了首都的地位。在此其间,明将元大都北城墙整体南移约5里至现在北二环路一线,仍只开两座城门,东为安定门,西为得胜门。这样,北城墙西北一段穿过积水潭呈东北---西南方向,将后来所称的太平湖(一直存在到“文革”初期,老舍先生在此投湖,后被填平改建地铁车辆段)隔于城外。对此原因,原来一直解释为是从水面最狭窄处穿过,便于施工。如果城墙整体稍偏北一些,虽更好施工,但积水潭全在城内又无法利用西北来水建护城河。近年有学者从风水学说解释,西北方为乾位,即凶位,需要化煞,故有意折其一角。1370年,朱棣受封燕王,1380年驻北平,住原元隆福宫。1399年,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并于1402年在南京称帝。1407年起大规模修城垣、建宫殿。1421年永乐皇帝朱棣改北京为京师(习惯仍称北京),并迁都北京。北京恢复首都地位。</p>
<p style="TEXT-INDENT: 2em">这次大规模修建的结果是:</p>
<p style="TEXT-INDENT: 2em">大城南墙从现在长安街一线南移至现在前三门大街一线,仍开三座城门,中为正阳门、东为崇文门、西为宣武门,又陆续将东西两边城门分别改为:东直门、朝阳门、西直门、阜城门。大城城门仍共9座,后遂有“九门提督”之官位(略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卫戍区司令)。</p>
<p style="TEXT-INDENT: 2em">皇城北、西墙位置基本未动。东墙略向东扩,将南北水道(现在的南北河沿大街一线)包入皇城,也就使得漕运船只不能再进入城内,先退至朝阳门外停靠,后退至通州。南墙南移至现在长安街北侧,还能看到红色的萧墙。但是西南角为大慈恩寺址,皇城迁就寺院,萧墙曲折修建,使皇城缺西南角。</p>
<p style="TEXT-INDENT: 2em">宫城,又称紫禁城,改变最大。为了压住前朝的王气,将元宫城全部拆掉另建,而不是一度所说的因为徐达攻占大都后将元宫城烧毁,后来只能重建。重建的紫禁城较元宫城南移,在元延春阁址建起土山,即现在的景山公园,既作为压住前朝王气的“镇山”又作为紫禁城风水的“靠山”,而不是民间所说皇宫煤灰堆起的煤山。紫禁城内“前殿后寝”的布局更加清晰,前朝是皇极殿、中极殿和建极殿,即延续至今的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后寝是延续至今的乾清宫、交泰殿和坤宁宫。左右是东西六宫,后为御花园。在紫禁城南门外东西两侧是太庙和社稷坛,即现在的劳动人民文化宫和中山公园,仍为“左祖右社”,但是商市除地安门至鼓楼、东四、西四等处外,正阳门北的棋盘街(现在正阳门和纪念堂之间)因临近朝廷各大衙门,逐渐形成了热闹的“朝前市”,后又延伸至前门外。“前朝后市”有所改变。</p>
<p style="TEXT-INDENT: 2em">外城的出现则是在嘉靖年间,为加强北京城的防卫,尤其是对北方蒙古骑兵的防卫,于1553年起修筑外城,并于1563年因财力不支终止,只建南半部。这就是北京古城“凸”形轮廓的由来。外城南开三门,中为永定门,东为左安门(俗称礓擦门),西为右安门(俗称南西门),东开广渠门(俗称沙窝门),西开广宁门(清代避道光名讳改广安门,俗称彰义门),东北和西北角各开一门,即东便门和西便门。</p>
<p style="TEXT-INDENT: 2em">目前所存的明城墙遗址在北京站东有一段,已辟有公园。现在北京站东北侧的建筑是内城东南角楼,而不是东便门。在原内城西南角也发现一小段明城墙,经整修包于大墙内,又修一碉楼,但规制错误,不是贴着城墙,而是跑到城墙上面去了,那更不是西便门旧址。对这两个建筑经常有错误称谓。</p>
<p style="TEXT-INDENT: 2em">还有网友“北京中轴线”提出元大都的大城中轴线与宫城中轴线并不一致是正常的,明则将元宫城中轴线作为整个宫城和大城的中轴线,最终形成现在北京城区的中轴线。这是有道理的。</p>

析津志 发表于 2009-11-27 20:21:00

好象就是因为那里有水的原因,直修不可能,这样缺角修,省料.

王府井 发表于 2009-11-27 21:06:00

没有材料了

kuma 发表于 2009-11-28 20:29:00

<p>忘了从哪看的,说:北京城西北角从遥感上能看到曾经大面积的水面,墙体容易坍塌。</p>

北京中轴线 发表于 2009-12-1 20:07:00

北京城西北角独缺,的确让人颇费思量。
一说:此处有水潭,城墙无建水上之理;
一说:地质断裂层从此处过,屡建屡塌,非不建,不得建也。
一说:天不满东南,地不足西北,正符合舆地理论,都城当合此理。
想当年,徐达筑城之时,不大可能不知道那里有水潭,完全可以趋避。若说有意为之,当时,北京尚不是明朝都城
,城墙走向完全不必考虑以地应天之说,错非朱棣、徐达不想活了。
我以为,当明代之时,城池倚势而建是基本原则。城墙不能建在水里,也不能建在桥上,拐个弯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只要利于防御即可。城墙外的水潭是天然的护城河,留在城里只能给自己的防守部队找麻烦。城墙拐弯这不过是徐达筑城时因地制宜的一种手法,军事考量是其根本用意。
若说城墙坍塌,明、清五百年间,有记载的北京城墙坍塌为数不少,不唯城西北角若此。
关于城墙缺角,我提一个实例可能让人大跌眼镜:武当山的玉虚宫,平地之上宫墙独缺东北角,不知作何解释,这可
是明代的杰作呦。

我已经老了 发表于 2009-11-30 20:42:00

明月清风 发表于 2009-11-29 22:59:00

天不足西北

kuma 发表于 2009-12-1 21:52:00

<p>《北京文博》2006年第2期有篇文章——从卫星遥感照片寻找古河道,作者王同祯。</p>
<p>&nbsp;&nbsp;&nbsp; “历史上西北角外侧有宽阔的水面或湿洼地,明初曾正东西向的修建过城墙,由于地基不牢,在屡修屡倒的情况下不得不改在湿地南侧斜向修筑。外城东南角歪斜也是同样的原因所致。"</p>

北京中轴线 发表于 2009-12-1 23:37:00

先谢谢kuma先生提供材料。
我想说的是:“明初曾正东西向的修建过城墙“的论断没有依据,这不过是猜测。

tiemuzhen 发表于 2010-12-24 16:59:00

太平湖当年水面好大呢

天子脚下 发表于 2010-12-24 20:51:00

<p><font face="Verdana">西北缺一角是因为要避让积水潭水系,因地制宜。再者,相传共工触山之后</font>“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这好像是《淮南子》里面的记载。京城西北缺一角既避开了水域,又赴会了营造城池效天法地的彩头,可谓一举两得。</p>
<p>至于京城整体的凸字型轮廓,我一直纳闷儿,都说明世宗聪明,那为什么他理应深知明王朝的主要威胁来自于城北的关外,却要率先动工修建南侧的外城呢?</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讨论]北京古城的轮廓为什么呈凸字形且西北缺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