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亡明兴,朱元璋定都南京,将大都改名为北平。公元1368年至1420年,北京短暂失去了首都的地位。在此其间,明将元大都北城墙整体南移约5里至现在北二环路一线,仍只开两座城门,东为安定门,西为得胜门。这样,北城墙西北一段穿过积水潭呈东北---西南方向,将后来所称的太平湖(一直存在到“文革”初期,老舍先生在此投湖,后被填平改建地铁车辆段)隔于城外。对此原因,原来一直解释为是从水面最狭窄处穿过,便于施工。如果城墙整体稍偏北一些,虽更好施工,但积水潭全在城内又无法利用西北来水建护城河。近年有学者从风水学说解释,西北方为乾位,即凶位,需要化煞,故有意折其一角。1370年,朱棣受封燕王,1380年驻北平,住原元隆福宫。1399年,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并于1402年在南京称帝。1407年起大规模修城垣、建宫殿。1421年永乐皇帝朱棣改北京为京师(习惯仍称北京),并迁都北京。北京恢复首都地位。
6 A, D/ [8 F4 O( i! P+ i1 T这次大规模修建的结果是:
3 ^* z7 X8 r! N& |: j, g; n大城南墙从现在长安街一线南移至现在前三门大街一线,仍开三座城门,中为正阳门、东为崇文门、西为宣武门,又陆续将东西两边城门分别改为:东直门、朝阳门、西直门、阜城门。大城城门仍共9座,后遂有“九门提督”之官位(略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卫戍区司令)。 ! O9 i; l& N: @2 Q* I
皇城北、西墙位置基本未动。东墙略向东扩,将南北水道(现在的南北河沿大街一线)包入皇城,也就使得漕运船只不能再进入城内,先退至朝阳门外停靠,后退至通州。南墙南移至现在长安街北侧,还能看到红色的萧墙。但是西南角为大慈恩寺址,皇城迁就寺院,萧墙曲折修建,使皇城缺西南角。 6 V' E; B4 r# V$ o( ]- @0 Y# v
宫城,又称紫禁城,改变最大。为了压住前朝的王气,将元宫城全部拆掉另建,而不是一度所说的因为徐达攻占大都后将元宫城烧毁,后来只能重建。重建的紫禁城较元宫城南移,在元延春阁址建起土山,即现在的景山公园,既作为压住前朝王气的“镇山”又作为紫禁城风水的“靠山”,而不是民间所说皇宫煤灰堆起的煤山。紫禁城内“前殿后寝”的布局更加清晰,前朝是皇极殿、中极殿和建极殿,即延续至今的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后寝是延续至今的乾清宫、交泰殿和坤宁宫。左右是东西六宫,后为御花园。在紫禁城南门外东西两侧是太庙和社稷坛,即现在的劳动人民文化宫和中山公园,仍为“左祖右社”,但是商市除地安门至鼓楼、东四、西四等处外,正阳门北的棋盘街(现在正阳门和纪念堂之间)因临近朝廷各大衙门,逐渐形成了热闹的“朝前市”,后又延伸至前门外。“前朝后市”有所改变。 / n7 T7 |& [! g# U+ n" D! W
外城的出现则是在嘉靖年间,为加强北京城的防卫,尤其是对北方蒙古骑兵的防卫,于1553年起修筑外城,并于1563年因财力不支终止,只建南半部。这就是北京古城“凸”形轮廓的由来。外城南开三门,中为永定门,东为左安门(俗称礓擦门),西为右安门(俗称南西门),东开广渠门(俗称沙窝门),西开广宁门(清代避道光名讳改广安门,俗称彰义门),东北和西北角各开一门,即东便门和西便门。
! f( B8 a" f1 ^6 M3 r目前所存的明城墙遗址在北京站东有一段,已辟有公园。现在北京站东北侧的建筑是内城东南角楼,而不是东便门。在原内城西南角也发现一小段明城墙,经整修包于大墙内,又修一碉楼,但规制错误,不是贴着城墙,而是跑到城墙上面去了,那更不是西便门旧址。对这两个建筑经常有错误称谓。
: m& U/ `; G$ I( f还有网友“北京中轴线”提出元大都的大城中轴线与宫城中轴线并不一致是正常的,明则将元宫城中轴线作为整个宫城和大城的中轴线,最终形成现在北京城区的中轴线。这是有道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