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痛悼念北京文化专家刘建斌先生
<p>北京文化专家--刘建斌先生于2009年6月6日凌晨突发心力衰竭,经抢救无效,于凌晨三时许去世,终年67岁。</p><p><font face="Verdana">刘建斌先生追悼会定于2009年6月10日上午10时在八宝山殡仪馆东中厅举行。</font></p> 未听说过此人 刘建斌,笔名柳丛,伍文。1942年生于承德避暑山庄。曾在《工人日报》做编辑工作,现为《中国交通报》副刊部主任(主任编辑),北京史地民俗学会理事,北京东方收藏家协会钱币专业副主任。<br/><br/> 作者在北京生活、工作近50年,对北京史地民俗十分迷恋,搜集有关北京的画册、史料上千部(件)。在《人民日报》、《北京晚报》、《团结报》、《燕都》等报刊发表有关北京的短文近800篇,著有《京华风情歇后语》、《北京童谣选注》、《古钱币掌故百篇》,与人合著《古玩辨伪大全》、《石景山区地名志》等书 <p><font face="Verdana">《法制晚报》2007年6月26日对刘建斌先生的报道</font></p>
<p><font face="Verdana">北京通系列之刘建斌<br/>拆毽子攒铜钱如今家里“阔” 喝小酒遇“神人”唱曲记童谣<br/>下雨天见“观音”顽石成宝贝 写建议救城墙廿载才成真<br/>“串子”集儿歌 恍如返老还童</font></p>
<p><font face="Verdana">北京通档案<br/>姓名:刘建斌<br/>年龄:时年65岁<br/>身份:北京史地民俗学会理事兼学术部主任、中国交通报社原编委兼总编室主任<br/>出版作品:《京华风情歇后语》、《俚语言情》、《皇城春秋》、《古钱币收藏与鉴赏》,《北京胡同》及《胡同的记忆》画册,北京童谣磁带、光盘各五盘</font></p>
<p><font face="Verdana"> 42年前,在北京市第一轧钢厂工作的刘建斌还是个23岁的毛头小伙儿。只要天气转暖,他一下班就从西直门溜达到新街口的峨嵋酒家,吃份凉面,喝碗热汤。再走到中国书店看书,一直到晚上八点半书店打烊。书店往北有家小酒馆,这是他每晚的最后一站,酒馆里聚集着不少老北京人,边喝酒边侃大山,聊老北京的掌故,还有说评书的助兴。听到晚上10点多,人群都散去了,刘建斌才起身走回西直门外大街的宿舍。</font></p>
<p><font face="Verdana">一纸建议投媒体 20年后终落实<br/> 1981年6月的一个星期天,北京的内二环路新开通不久,刘建斌骑着自行车来了个半日游。到达东便门城楼下,又沿着残破的城墙往西骑到崇文门大街。城墙边上有个著名的“工棚区”,住着铁路工人的家属。“工棚”面积太小,住户们就扒下城墙上的城砖,用整块或半块的城砖盖小房。刘建斌把他看到的情景描述为“旧日京华城上砖,散入修房百姓家”。<br/> 那时,皇城东西北三面的城墙已经被渐次拆除,只剩下东便门迤西不足三里的一小段城墙了。刘建斌当即写了一封读者来信投给《人民日报》,提议将城下铁路工人的“工棚区”搬迁,把这段残破的城墙保护起来,加以修复。趁着有城有楼,建一个“古城遗址博物馆”,在东便门城楼上展出介绍老北京城的实物和图片。以后还可以在古城墙下、二环路旁建一个城墙遗址公园,种植花草,添置仿古建筑等。这样可以保存城墙,还能多出一处旅游景点。<br/> 投稿发表后,北京市文物局几次打电话给刘建斌,说到适当的时机就会修复城墙。一直到2001年,刘建斌终于在报纸上看到要建东便门城墙遗址公园的消息。他又翻出登有他投稿的1981年6月14日的人民日报,对照着看了又看,一时不敢相信是真的。时隔20年,这个梦终于要实现了。城墙修好后,他没事就会到城墙公园的长凳上坐坐,心里满是自豪感,熟悉他的朋友总打趣地说:“瞧你那得意劲儿,就跟这城墙是你修的似的。”</font></p>
<p><font face="Verdana">观音菩萨雨天“显灵” 学校保护“宝贝”<br/> 应同福夹道(原佟府夹道)一所中学的邀请,刘建斌去给学生们做有关北京胡同的讲座。在学校一条走廊的尽头,他发现一块约0.8米宽、1米长的长方体汉白玉石头。那天正好下着雨,他看见石头面上有个观音菩萨的影像,却不像是雕刻上去的。<br/> 正在刘建斌纳闷时,有老师告诉他,这块石头可神奇了,一到下雨天就会有观音菩萨的影像显现出来,雨越大,影像越清晰,而晴天时影像却是模糊的。听说解放前,还有人出200块现大洋想买下这块石头。原来,学校所在的地址是过去的国舅府,就是康熙皇帝的舅舅佟国康,汉白玉石以前是立在影壁旁边的一块碑。<br/> 刘建斌在讲座开始之前就郑重提议学校应好好保护这个“宝贝”。后来,学校对现存的古迹进行文物申报,汉白玉石头、一棵老枣树和一排老房子都作为文物被保护起来了。</font></p>
<p><font face="Verdana">攒两千多枚旧钱币<br/>历史知识门儿清<br/> 把老刘的集币册摞在一起,足有一人高。他说,这一摞就像是把各个朝代的历史叠放在一起了。从上小学到现在,他已经攒了2000多枚先秦至民国的旧钱币。<br/> 上小学时,一下课同学们就跑到教室外面踢毽子。有一次,刘建斌用力过猛,把毽子里的铜钱给踢了出来。同学们围成一圈传看铜钱,上面写着“熙宁通宝”,可大家都不认识“熙”字,只有看过《红楼梦》的刘建斌知道那是王熙凤的“熙”。<br/> 回家查资料后,他才明白“熙宁”是宋神宗的年号,“熙宁通宝”就是宋神宗年间通行的货币。他掂量着铜钱,想象几百年前或许就有人拿着它在热闹的市场上买东西,他愈发觉得小小的铜币真是神奇。<br/> 从此,刘建斌开始着了魔似的攒钱币。那时清代的钱币大概是一两毛钱一枚,他每天都不吃早饭,攒钱买旧钱币,也会和同学交换,有时还跑到钱币商店门口和藏家们换。到初中毕业,他把清朝历代的钱币都集全了。<br/> 当同学们还在愁眉苦脸背历史书时,刘建斌早就把各朝代的历史知识摸得门儿清。在他眼里,每枚钱币都代表了一段历史,有时还藏着一段轶事。</font></p>
<p><font face="Verdana">老北京童谣<br/>过了腊八就是年<br/>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br/>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br/>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br/> 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儿发,二十九,蒸馒头。<br/> 三十晚上闹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font></p>
<p><font face="Verdana">小饭馆偶遇“神人” 收集童谣、俚语30年<br/> 老刘以前的工作单位在朝阳门潘家坡胡同。一天中午,他去单位附近的一家小饭馆吃刀削面。他发现邻桌一位精瘦的老大爷先点了四两酒,什么菜都没要,自斟自饮起来,喝完酒又要了二两面。酒足饭饱,他抹了抹嘴巴,唱起童谣来。<br/> 这个“神人”让老刘好奇不已,他干脆再要了瓶白酒,点几个凉菜,和老大爷聊了起来。“神人”是老北京人,家在北京住了四世,说起老北京来那叫一个滔滔不绝,连个逗号都不带。老刘赶紧向饭馆伙计要了纸笔,记下老人唱的童谣。<br/> 老人手一挥,说:“甭记了,你要是想知道就来我家,老北京的事儿啊,都在脑子里喽。”于是,每天一下班,老刘拿着录音机和笔记本直奔老人家,淘换到十几首童谣和不少老北京的掌故。<br/> 从此,老刘开始骑着自行车串胡同,四处收集老北京童谣和俚语俗谚。如今,他收集的童谣已有300多首。今年年初,有消息称有关部门正在把老北京童谣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老刘得知后兴奋不已:“老北京的童谣终于不会失传了。”<br/> 不管干什么,老刘嘴里总会时不常蹦出几句童谣,有时自己都被童谣逗乐了,他便“使出”弥勒佛般的招牌笑容嘿嘿一笑,做广告似的说:“老北京童谣,让我返老还童。”</font></p>
<p><font face="Verdana"> 访谈<br/>隔墙听袁世海吊嗓子<br/> 记者:你的书架里有很多关于京剧的书和带子,很喜欢听京剧吗?<br/> 刘建斌:那是,我是听着名角的腔儿长大的,现在也算是老票友了。<br/> 记者:都有哪些名角?<br/> 刘建斌:5岁时,我家搬到菜市口北,隔着墙就住着袁世海。每天一早起来我就会搬把小凳坐在墙根下,听他吊嗓子、拉二胡。后来搬到西城花园宫胡同,对门住着唱花脸的苏为民,他总喜欢到附近的复兴门外吊嗓子、打太极拳,我们一大群小孩也老跟着他瞎唱,还学他练太极拳。他总会半眯着眼睛说:“小孩子家可别练太极拳,回头性子全没了。”我父亲也是个老票友,有时也会登台献唱,我们全家都会去给他捧场。<br/> 记者:去戏院听戏吗?<br/> 刘建斌:住西城时,家离长安戏院不远。我就会跑去看马连良唱戏,花两毛钱买一张票,坐在最后一排听。等有人走了就见缝插针挪到前面去。<br/> 记者:在戏院听戏感觉不一样吧?<br/> 刘建斌:太有感觉了!演员在台上唱得好,我们就在底下鼓掌叫好,一叫好,演员就唱得更带劲儿了。看电视、听磁带根本就没法儿比。</font></p>
<p><font face="Verdana">南城西城乐趣多<br/> 记者:你小时候在宣武门、复兴门附近都住过,后来又搬到了西直门外,对哪儿印象最深刻?<br/> 刘建斌:还是小时候住菜市口时好玩。那时候太调皮了,整天和小伙伴遛出去玩。南城好玩的东西可多了,大街上也热闹,街上有吹糖人儿的、捏江米人儿的和转糖的,光看这些就够玩半天了。每个月的阴历初三、十三、二十三,我们会去西边的土地庙庙会玩,那儿卖鲜花的多,我们就拣些人家不要的花回去种,还长得挺好。<br/> 记者:再大些搬到花园宫胡同又有什么好玩的?<br/> 刘建斌:那就更多了,夏天去护城河里游泳,摸鱼摸虾,还能摸到小王八。秋天挖蛐蛐,回来好好养着去和别的小孩斗蛐蛐。有时养了一两个月也斗不过人家,一气之下就走两个多钟头去钓鱼台挖大蛐蛐。<br/> 记者:春天、冬天呢?<br/> 刘建斌:我们家住的是个小四合院,后面是个三进的大院子,估计以前是个大户人家的宅子,不过那时已经没人住了。一到春天,那院里的大榆树发芽长叶儿了,枝头都伸到我们家来了。树上总停着好多黄鹂、麻雀,我们就轰大黄猫上去逮鸟,有时自己爬上墙头抖树枝。有一次,我弟弟没站稳,从墙头掉下去了,半天没动静,我吓得赶紧跑到前院叫看门的去救弟弟。<br/> 我家隔壁是个破败的大庙,有几根旗杆立在庙外的瓦砾场上,冬天老有啄木鸟“哆!哆!哆!”地啄旗杆,那声音特悠远,现在还能想起来。</font></p>
<p><font face="Verdana">从小就是胡同“串子”<br/> 记者:搜集老北京童谣和俚语时,也串了不少胡同吧?<br/> 刘建斌:小时候我就是个小胡同“串子”。我们去前门、大栅栏、天桥、陶然亭玩,从来都不走正儿八经的马路,专拣胡同走,还边走边玩,在小胡同里捉迷藏。哪个胡同是死胡同,哪个胡同七弯八拐的好藏人,都特清楚。<br/> 记者:那时候串胡同就是为了好玩吗?<br/> 刘建斌:都是小孩,哪儿好玩就往哪儿钻呗。长大后就开始对胡同名感兴趣了,想知道胡同的来历。<br/> 记者:都是向胡同的老住户打听吗?<br/> 刘建斌:一开始是专逮胡同里的老人问,但渐渐发现他们说的不一定正确,带有不少演绎和传说的成分。所以要看《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京师坊巷志稿》等资料,用史实加以考证。<br/> 在新街口的那家小酒馆里,我还碰到了后来给老舍先生立碑的许林邨老人。不过那时他没有透露姓名,只是跟我讲了不少胡同的故事,还带我去串胡同,现在想起来真是受益匪浅呀!<br/>撰文/记者 姚瑶 图片由刘建斌提供</font></p>
<p><font face="Verdana"></font> </p> 我听过他一次讲座。讲得很好。 好人! 我的又一位朋友过世了.明天去送送. <p> </p>
<p> </p>
<p> <font face="黑体" size="2"> 对为记录老北京史地民俗文化、历史做出贡献的刘建斌先生的去世表示哀悼!</font></p>
<p><font face="黑体" size="2"></font> </p>
<p><font face="黑体" size="2"> 历史的见证者和记录者的崇高精神激励着我们继续为之奋斗!</font></p> 啊!刘老师去世啦!要说老一辈北京史地的老师中,我和刘老师算认识早的,2000年的时候就已经彼此很熟悉了,我当选北京史地民俗学会理事也有刘老师的鼎立推荐!他的女婿还曾经和我在一个办公室工作过,老和我聊刘建斌老师的轶事,沉痛怀念刘建斌老师!!! <p> 痛悼!</p>
<p> 刘老是一位曾骑自行车踏遍京城所有胡同的长者,令人敬佩.</p> <br/><br/>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tbody>
<tr>
<td>
<div id="textstyle_2" style="FONT-SIZE: 10pt; OVERFLOW: hidden; WORD-BREAK: break-all; TEXT-INDENT: 24px; WORD-WRAP: break-word">我认为应该去瓷器口,或是六号地,拉一个挽联,悼念牛青山 </div></td></tr></tbody></table> <b style="FONT-SIZE: 12px; LINE-HEIGHT: 15px">把“刘建斌”改成“牛青山”多好!</b> <strong><font size="3">干脆去瓷器口放飞一个热气球,下面拉黑色挽联“<font color="#ff0000">沉痛悼念'<font color="#3366ff">老北京文化破坏专家</font>'牛青山先生</font>”</font></strong> 在地坛庙会见过老先生,祈愿老先生天堂过的愉快。 值得怀念的老人。悼念同样收集铜钱的刘建斌先生。 <p>斯人已逝</p>
<p>望生者更懂得珍惜</p>
<p> </p>
<p>沉痛悼念</p> 沉痛悼念 悼念. 精神永存.
<p><b>刘先生生前的一片文章,发表在《西城追忆》上</b></p>
<p><b></b> </p>
<p><b>金 城 坊</b></p>
<p>刘建斌</p>
<p><b></b> </p>
<p>公元1267年,元世祖忽必烈经过仔细勘察之后,根据《周礼·考工记》的规划原则兴建了元大都城。大都城内设50个坊,每个坊都建有各自的坊门。门楣之上标有福田坊、集庆坊、安富坊、凤池坊等坊名,规划完备,建筑齐整。</p>
<p>金城坊,位于元大都城的西南角,意出于《史记·秦本记》“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万事帝王之业也。”金城坊之北有雄伟秀丽的妙应寺白塔,南有金碧辉煌的都城隍庙。元、明之际及清代初期这里遍布银号、金坊、商贾富豪及皇亲国戚多在此地发迹生财,是繁华的商业区和金融中心。民国元年,设在这里的大清银行改为中国银行,“其后大陆、金城、中国实业各银行,均先后设立于此,民国十年以前,各银行竟于是谟谋建筑,颇有作为银行街之想……”然而,在军阀混战中,金城坊逐渐败落,票号、金坊等转向前门及东城地区。自清代“金城坊”之名即音转为“锦什坊”。</p>
<p>金城坊地处明、清北京内城西南部,是一片古老的居民区,小巷纵横,地势低洼,其东侧的沟沿原为城内的一条泄洪沟,从北至南直达南护城河。宁静的小巷中多为平房矮屋,也有几处轩敞的王府,如明代的武定侯府邸、广宁伯府邸以及清代的顺承郡王府、德公府等。还有一些政府机关和专用专地,如巡按察院、提学察院、屯马察院以及济州卫,藤牌营、养铁匠马营等。</p>
<p>日月演进,斗转星移。时间又过去了100余年,从上世纪90年代始,今日的西二环路东侧(原金城坊旧址之上)——北起阜成门立交桥畔的中国银行大厦,南到复兴门立交桥东北侧的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全长1700余米,宽600余米的范围内传奇般地崛起了一条建筑面积300万平方米的现代化建筑群,这就是将成为亚太地区金融中心之一的北京金融街。</p><br/>
<p>我家自1950年移居古金城坊南部,都城隍庙侧畔的花园宫胡同中,直到1966年才搬往内城西南角下,太平湖东岸的月台胡同简易楼里。我在金融街旧址从七、八岁成长到二十四、五岁,度过了天真无邪的童年,蓬勃志长的少年,,风华正茂的青年时代。高大的城墙、古朴的街巷、神奇的传说在我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痕。而今,站在金融街上,凝望那一栋栋已进入国际化大都市的高楼广厦,闭目沉思,儿时的情景又一幕幕地映现眼前——</p>
<p>西面一道深沉高大的城墙自南向北延伸,城墙下低矮的民房夹峙着复兴门北顺城街和阜成门南顺城街这两条不同称呼、实际本为一体的长1700米的古巷。据史料记载,这两条顺城街由于位于北京内城西城墙内侧,明代称阜成门内南下大街,属于金城坊;清代称南顺城街,属镶红旗地界;1939年扒城墙,辟复兴门,一条长街始处月坛南街城墙豁口处分为两条街巷,现在这条古街已掩于金融街高楼之下。</p>
<p>东西向的成方街南侧,曾有南北向的小胡同:藤牌营和大门巷,其南为东西向的卧佛寺等,这条街的西北端原有一座由九峰和尚建于唐代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的古庙,叫鹫峰寺,清代重修,因庙中供奉卧佛一尊,故改称卧佛寺街。此寺二十世纪50年代尚存,当年我在藤牌营小学读书时,课余踢足球,有时把球踢进庙去,我们曾多次越墙寻球。无意中曾抚摸寺中残存的石碑,扒窗户看殿中的卧佛,只记得里边黑洞洞的有些拍人。现在这三条胡同的上边已盖起了百盛购物中心、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银行总行和长途电话大楼。</p>
<p>成方街北侧有4条胡同已经消逝,它们是百子胡同、花园宫胡同、南兴盛胡同和西兴盛胡同。百子胡同在清代称铁匠营,它与成方街南侧的藤牌营属于镶红旗地界的特种兵兵营。花园宫在清代称西夹道或城隍庙夹道,其北端的城隍庙后身,后来改称为花园宫东巷。据我考证,明代时,花园宫胡同及其西侧的北京八中操场为私人园林月张园旧址。值得一提的是花园宫东北侧的城隍庙后寝殿尚存,雄伟的大脊桡角,黑色琉璃瓦殿顶十分壮观。可惜现在仍淹没于断瓦残墙之中。始建于元代至元四年(1267年)的都城隍庙,已历700余春秋,是全国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城隍庙。它与阜成门内的妙应白塔寺(建于元代至八年1271年)南北呼应,曾是金城坊重要的人文景观。据《帝京岁时纪胜》载:“中为大威灵祠,后为寝祠,两庑十八司,前为阐威门,塑十三省城隍对立,望之俨然酷肖各方仪表。前为顺德门,左右钟鼓楼,再前为都城隍门。”记得我在北京八中读初中时,曾记下城隍庙后寝殿的一副对联“谁毁谁逝者如斯夫,不仁不智孰之而已矣”。后寝殿所立石碑为《大都城隍庙碑》,碑文云“世祖圣德神功文武皇帝,至元四年,岁在丁卯,以正月丁未之吉,始城大都。立朝廷宗庙社稷,官府库庚,以居兆民,辩方正位,井井有序,以为子孙万事帝王之业。七年,太保臣刘秉忠、大都留守臣段贞、侍仪奉御臣和坦伊苏、礼部侍郎赵秉温言,大都城既成,宜有明神主之,请立城隍神庙,上然之,命择地建庙,如其言。得吉兆于西南隅,建城隍之庙,设像而祠之。封曰佑圣王,以道士段志祥筑宫其旁,世守护之,自内廷至于百官庶人,水旱疾疫之祝祷,莫不崇礼之”(以上联语、碑文作为史料,仅录之备考)。成方街东侧路北有一大宅院,解放后曾由王震同志居住,其宅西有一小巷为南兴盛胡同。此处在明代曾是惜薪司西石地界,清代形成胡同,因其北为镶红旗炮厂,故称炮场胡同。1911年后,直隶省长吴赞东居于其侧,以炮厂地名犯忌而改称兴盛胡同,1965年,根据胡同走向分别改称为西兴盛胡同和南兴盛胡同。</p>
<p>花园宫胡同北端的按院胡同如今仅遗南方一侧,我的母校北京八中尚存,而且校内进行了扩展,盖起了新教学楼,原校办工厂处尚存一壁。按院胡同在明代为巡按察院衙署所在地,称巡按察院胡同。清代改称按院胡同。现胡同北侧已盖起了高楼。</p>
<p>按院胡同以北的一条东西向长巷称学院胡同,明代的提学察院衙署在此,胡同亦名提学察院胡同。清代改称学院胡同,其3号院曾为清室宗亲德公罕邸。今已为金融街楼群所占。</p>
<p>学院胡同北边的东西向长街,明代称“屯院”,是明代衙署屯马察院所在地,清代音论为屯绢胡同,现已无存。</p>
<p>屯绢胡同东部北侧有南北向的小胡同叫枣林街,其西连接一东西向胡同叫松鹤胡同,因明代有一松鹤庵而得名,清代改称松鹤胡同,老住户仍呼之为松鹤庵。松鹤胡同北边有半截胡同、松柏胡同、真武胡同和锦帽胡同。锦帽胡同,清代以形状命名为狗尾巴胡同,民国时改为鸡毛胡同,后又谐音为锦帽胡同。现均为金融街高楼所占。</p>
<p>屯绢胡同迤北东西向的广宁伯街和武定侯胡同已按规定拓展为宽40米和45米次干道,它们与南北向的金融大街(由原花园宫胡同等拓展而成)形成了“两横一竖”的金融街道路主框架。广宁伯街以北消逝的胡同有烟筒胡同——街道形状似烟筒,清代称南烟筒胡同。机织卫胡同,明代在此胡同中有卫戍京师的济州卫署,清代讹为机织卫胡同,令人不知所云了。后楼胡同、西养马营,明代称羊毛营胡同,清代讹称养马营,并分为南北两条东西向的胡同,后分称东、西养马营胡同。图壁厂胡同原称土坡厂。勤俭胡同原为后楼胡同的一部分。巨德里,清代称双栅栏,民国时东北军军官李文中居此其宅院取名聚德里,胡同亦改此名,解放后改称巨德里。四眼井,清代此处有一井盖为四个孔的水井故名。友爱卷,明代为羊毛胡同的一部分,清代因胡同中有一个鞑子庙,胡同亦因庙而改名,解放后,取团结友爱之意改称友爱卷。前、后撒袋胡同,清代称撒袋或赛带胡同。孟端胡同,明万历年间任宛平县太爷的沉榜,著书《宛署杂记》称,此胡同是他管辖范围内的一条街巷,被他叫做“孟端家胡同”。有人考证,孟端是孟子的后裔,是一位任职于明初的文官,精通孔孟之道,称孟端公。</p>
<p>玉带胡同,因其形似玉带而得名;大、小盆胡同,明代统称盆儿胡同,清代划为大、小盆儿胡同。大乘胡同,清代东段称武衣库胡同,因胡同中有大乘寺而行名,现尚存东段一小部分直通政协礼堂前。大喜胡同,清代称喜鹊胡同,后又称大喜鹊胡同。香家园胡同,清代称向家院,俗称香家园,香椒园,1965年将针尖胡同并入,定名香家园胡同。锦南小巷,是一条口小而内广的死胡同,因其形状似油篓,清代以来一直称为油篓胡同。辘轳把胡同,因期形似水井口上打水的辘轳把而得名。华嘉胡同,明代称华家胡同,清代称华嘉寺胡同,后讹称为花椒寺,记得儿时曾在此胡同西段路南的一处大宅院中看过京剧演出,现已无存。牛八宝胡同,明代称钮家胡同,清初演为牛巴巴胡同(系北京土语意为牛粪),后雅为牛八宝。阳光胡同,清代称羊肠胡同,后谐音改为阳光胡同。大月芽胡同,清代以形得名为月芽胡同后析为大、小月芽胡同。王府仓胡同,明代始称王府仓,清代及以后均沿此称。廉让胡同,原称擀面杖胡同,以形状得名,后谐音改此。南水车胡同,原称马杓胡同,因位于小水车胡同之南故定名为南水车。大水车胡同,明代称水车胡同,清代以横水车胡同为界析为东、西水车胡同,后又更名大水车。小水车胡同,在大水车胡同西侧,曾称西水车,后改为小水车。横水车胡同,因与大小水车胡同垂直相交,故称横水车。源通胡同,清代称烟筒胡同,后来谐音改为源通。民康胡同,明代称巡捕厅胡同,俗称西巡捕厅,1949年改为民康胡同。民康北卷,清初因其形状似锥子而称为锥子胡同,后谐音改为追贼胡同,1911年改称垂则胡同,因其在民康胡同之北,后定名为民康北巷。</p>
<p>在金融街地区内,至2004年12月现仅存丁章胡同、大、小麻线能同以及锦什坊街北段——阜内大街至武定侯街,按规划锦什坊街南段及太平桥大街南段将成为商务中心大道。这几条胡同也难逃消逝的命运。</p>
<p>2004年2月11日,《北京晚报》刊出西城区50年间消失胡同近200条的消息,曾引人们极大关注,有人还对消失胡同的数据提出质疑。现在如铁的事实证实了北京胡同消逝的速度,仅金融街地区在十余年间就消失胡同53条,而闹市口大街、太平桥大街、广宁伯街、武定侯街、锦什坊街、成方街等虽然名称依然存在,但早已是“旧貌换新颜”了。这样如果将名存而实亡的胡同算上去,金融街地区已消逝胡同64条,占西城区消逝胡同的近三分之一。正是60多条胡同换来一个金融街!</p>
<p>金融街的城市改造,固然有其历史渊源,金城坊自古就是金融中心,历史发展到今天,它也圆了昔日之梦!切望在后期的规划建设中,更多地考虑古城风貌,尽量保护和恢复古都风韵,注意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和真谛,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将现代与传统,旧遗址与人们的生活环境相结合,充分利用白塔寺、都城隍庙以及火神庙、清真寺等人文遗痕,精心点染,巧夺天工,使文物保护与现代建设,古都风貌达成完美的统一,让人们置身其间,尚能嗅到浓浓的京味儿,而不是面对着钢筋水泥的丛林,使我如同移身于异国它乡。</p> <strong><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000000" size="5">刘先生:走好。</font></strong>
纪念刘建斌先生,特发网友共同参加活动的照片(续)
<img src="http://img.obj.cc/forum/dvbbs/2009-6/2009610024596798.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br/><img src="http://img.obj.cc/forum/dvbbs/2009-6/2009610024589341.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br/><img src="http://img.obj.cc/forum/dvbbs/2009-6/2009610024599213.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br/><img src="http://img.obj.cc/forum/dvbbs/2009-6/2009610024598116.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br/><img src="http://img.obj.cc/forum/dvbbs/2009-6/2009610024581410.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br/><img src="http://img.obj.cc/forum/dvbbs/2009-6/2009610024571225.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br/><img src="http://img.obj.cc/forum/dvbbs/2009-6/2009610024595258.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br/><img src="http://img.obj.cc/forum/dvbbs/2009-6/2009610024552592.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br/>纪念刘建斌先生,特发网友共同参加活动的照片
<p>惊闻北京史地民俗文化学者刘建斌先生驾鹤西返、魂归道山,我等后学无任哀痛,悲从中来,难以意表。刘先生学识广博,涉猎渊深,尤以古泉研究收藏见长,亦曾撰写北京史地民俗文章多篇。</p>
<p>此文原载《北京文物报》,收入《燕京说故丛书》,《丛书》内收录刘建斌先生作品多篇,现在选择较短的一篇,打印发出,以作纪念</p><br/>
<p>《图样山是兔儿山》</p>
<p>作者:刘建斌</p>
<p>在西安门大街南侧,北起惜薪胡同,南止后达里,有一小巷名叫图样山胡同。词典中对“图样”的解释是:“按照一定的规格和要求绘制的各种图形,在制造或建筑时用做样子。”</p>
<p>北京胡同的名称有些很费解,望文生义去解释会谬之千里。</p>
<p>元朝建筑的大都城,除有整齐的街道外,还穿插一些园囿景区。在原皇城的西南隅曾有一座高五十丈,逶迤三百余米的假山,叫做“小山子”,为了修造这座假山,从南方运来许多奇形怪状的“山子石”。因为运输困难,运费以粮价折算,百姓称其为“折粮石”。把这些价格昂贵的山子石堆叠为山,而且“穴山为洞,东西为径,迂回至顶”。明朝时,又在山上修了清灵殿,其南还有池树亭轩。在山上“俯瞰都城,历历可见”。山中怪石耸立,峰峦之间“瀑布古树青萝,盘道飞穿上,玉石栏柱,雕琢神奇”,山顶的岩穴中有铜瓮贮水,经地道口由石龙口喷出,涓涓流过小山乱石,形成九曲流觞。由于山高洞奇,景色幽美,成了明代皇帝九九重阳时登高的处所。在皇帝登高时,还有喝“迎霜兔菊酒,吃麻辣兔肉”的风俗。这大概就是明代人称其为兔儿山的由来。</p>
<p>这座人造的风景点,到清朝早期尚存。《乾隆京城全图》中还可见其踪迹。后来陆续废毁,石去山平,到清末成为一处废墟。民国初年这里逐渐形成居民点,建起了居民房屋。房屋间的通道被称“土儿山”,后以谐音改称“图样山”。这样北京历史上的一座遗存古迹就淹没无闻了。</p><br/>
<p>以下发表部分老北京网网友与刘建斌先生一同参加文化活动的照片,以资纪念:</p>
<p> </p>
<p><img src="http://img.obj.cc/forum/dvbbs/2009-6/2009692351674453.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p><img src="http://img.obj.cc/forum/dvbbs/2009-6/2009692351666996.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br/><img src="http://img.obj.cc/forum/dvbbs/2009-6/2009692351689368.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br/><img src="http://img.obj.cc/forum/dvbbs/2009-6/2009692351634937.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br/><img src="http://img.obj.cc/forum/dvbbs/2009-6/2009692351682860.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br/><img src="http://img.obj.cc/forum/dvbbs/2009-6/2009692358465644.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br/><img src="http://img.obj.cc/forum/dvbbs/2009-6/2009692358415990.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br/> 虽不认识,也没听说过,但在此还是要对这位老前辈表示一下哀思! <p>悼念!</p> <img src="http://img.obj.cc/forum/dvbbs/2009-6/20096923511816102.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br/><img src="http://img.obj.cc/forum/dvbbs/2009-6/20096923511898645.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br/> <p><font size="4">知道这人,哀悼了!</font></p> 太遗憾了,这样的老北京走一个少一个。 去年老北京网八周年在大兴的聚会,成为最后一见.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