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烟火斋 发表于 2009-5-5 20:51:00

宝月楼,回回营,新华门,大花墙的故事

<p>应朋友之约,将这个故事再发一次</p>
<p>&nbsp; </p>
<p>宝月楼本是乾隆皇帝兴建的赏月观景之楼</p>
<p>北海、中海、南海,是明清两代的皇家御苑,因在皇宫西侧,统称“西苑”。西苑的正门朝东,隔着南长街与皇宫西华门相望,官称就叫“西苑门”。在清代,西苑南墙即是皇城的红墙,未设南门。现在朝南开的新华门,系民国初年由原在红墙之内的宝月楼改建而来。</p>
<p>位于南海南岸,正对着瀛台岛的宝月楼始建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春季,完工于当年秋季。乾隆皇帝在《御制宝月楼记》中讲述了建造宝月楼的缘起:因为南海的南岸是背靠着皇城的狭长地带,原来没有宫室,从瀛台上望去过于空旷,缺乏景观,所以要在那里建造一座楼宇。乾隆说,此楼建成后是临水赏月的佳处,颇有月中广寒宫的意境,所以命名为宝月楼。乾隆还说,登上宝月楼,可以北眺三海、南观街市、东看紫禁、西望远山,所以他为宝月楼题写了匾额“仰观俯察”。</p><br/>
<p>宝月楼并非乾隆为香妃而建,然而事出有因</p>
<p>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新疆的回部首领和卓木兄弟发动叛乱,两年后被清军平息。同属和卓木贵族的图尔都家族因反对叛乱,效忠朝廷,被乾隆授予官职,奉命进京定居。</p>
<p>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出于政治联姻,乾隆将宫女巴朗嫁给图尔都为妻,并娶了图尔都之妹和卓氏进宫,后晋封她为容妃,即传说中的“香妃”。容妃因民族习惯不同,不便住进皇宫,曾在宝月楼居住。为了让容妃能望见族人,以排遣乡愁,乾隆安排图尔都家族聚居在西长安街路南的街巷中,即今北京西城区的东安福胡同一带。当时那里被称为“回回营”,为尊重回民习惯,还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在回回营建造了礼拜寺和高大的唤礼楼。</p><br/>
<p>袁世凯当总统时,将宝月楼改建为新华门</p>
<p>辛亥革命后,袁世凯政府接管了清室的西苑三海,并将中海和南海作为总统府,从那时起,中海和南海被合称为“中南海”。袁世凯住在中海西岸慈禧太后于1904年为举办外交活动而建的洋式楼房“海晏堂”里,他将其更名为“居仁堂”。袁世凯手下的郭五在景德镇监烧的瓷器底款就是“居仁堂”。</p>
<p>按中国传统,府邸的正门都要开在南面。袁世凯为了显示总统府的规格气派,于是将位于中南海南墙内仅几米处的宝月楼下层当中三间打通,改建为大门。又将挡在门前的皇城红墙扒开一段缺口,加砌了两道“八字墙”,使缺口与大门衔接。他还在门内添建了一座黄瓦红墙的大影壁,以遮挡外人视线。改建后的宝月楼,被命名为“新华门”,其匾额是由前清翰林、曾任过京师大学堂监督的著名书法家袁励准题写的。</p>
<p>那时,民国政府还将新华门前的一段西长安街命名为“府前街”,将中南海西侧新开辟的道路命名为“府右街”,此处的“府”,都是指总统府而言。此后,又将六部口以南的排水沟上改建的道路命名为“新华街”,还在新华门对面的“府前街”南侧砌筑了一道西洋式花墙,以遮挡背后杂乱破旧的老房,改善总统府前的观瞻。这一系列工程,都是由当时的内务部总长兼京都市政公所督办朱启钤主持兴建的。</p><br/>
<p>王闿运在新华门前讽刺袁世凯是窃国的王莽</p>
<p>1915年12月13日,袁世凯在中南海居仁堂召集百官朝贺,宣布做了皇帝。那时,袁世凯又将总统府改称为“新华宫”,还派人去布置故宫三大殿,准备举办登极大典。当时,有个反对帝制的湖南名士王闿运老先生,在新华门前故意对袁世凯的部下调侃道:我老眼昏花,望见匾额上居然写着“新莽门”这样不吉祥的名称。因为“华”字的繁体“華”,有些像“莽”字。“新莽”,就是那个篡夺汉朝、自封为“新朝皇帝”的王莽。1916年6月6日,皇帝梦破灭的袁世凯,因肾衰竭死于居仁堂。6月28日,袁世凯的棺材由新华门抬出,至前门西车站(京汉铁路起点站)装上火车,运往河南安阳埋葬。此后,中南海又成为历届北洋政府的总统府,还曾是傅作义的司令部,直到解放以后,才成为新中国的政治中心。(全文完)</p><br/>
<p>《史料链接》自老北京网</p>
<p>1,历史咋就这么惊人地相似呢!看这段:</p>
<p>顺宝月楼南面原有长墙一段,民初将接近楼南之一段拆去,现出该楼之全部,改名新华门。项城(袁世凯,河南省项城县人氏)当政,辟中南海为总统府,是门即为政府之大门也。与此门遥遥相对者,即回回营清真寺之唤拜楼也。洪宪称帝后,袁氏每于深夜尚留居仁堂办公,时间远处有高声诵经者,留意细聆其声乃发自南方。袁每闻此似歌非歌之悲壮音调毛发竖立,竟不寒而栗,后始知为回回营清真寺教师晨礼高声诵念邦歌也。而袁氏鬼祟之治国,胆固如是,无怪其秉政如昙花一现耳。<br/>&nbsp;&nbsp;&nbsp; 彼时回回营清真寺教长为现任教长马雨亭之祖父马恩荣阿訇。按马氏一族,为新疆阿克苏(即今温宿)籍,乃系随香妃来京之缠回。自回回营建寺始即寓居于此,历代族人,多任该寺教长。民初袁氏昏于风鉴,有谓回回营清真寺直对政府为不利者,随派员与马恩荣阿訇接洽觅地迁移寺址。马因事出非常,曾数度召集该寺管事乡老及西北同乡开会讨论。结果以该寺为本市有关西北缠回之礼拜寺,且有二百余年之历史、文化、宗教、古迹等等之特殊,迁地另建,非所同意。不料袁氏以未得回民之光可,老羞成怒,竞以辟开新路为名,派员工数十百人,将此寺正门、邦歌楼、大殿完全拆毁无存。呜呼!有关西北缠回之回回营清真寺从此不复旧观矣。</p>
<p>经济缺乏,教门日就衰颓,长墙当道,改门而南向</p>
<p>该寺之经济状况,更属今非昔比。满清时旗籍人向依国家薪俸而生活,故寺务之进行,均仰仗此辈回族旗籍之缠回(头上缠布的回民)加以维持。改建民国后,旗人之钱粮即不按时发给。至民国四年时,此项旗款,即完全取消矣。彼时袁氏拆毁该寺,因回教消息,不似今时之发达,故知者甚少;又以该寺之性质上,一般均目之为回教旗人所据,援助无人,观望殊多,致使如此巍峨壮丽之回回营寺终成一片荒凉。拆后,教民因无处礼拜,遂就寺之东部配房二间暂为礼拜之用。未几,有教中名宿杨仲仙等发起重建小房数间,于旧大殿之原基,暂充小规模之大殿。袁氏拆寺后,遂将寺北部接近马路处建筑长墙一段,使该寺无门可走,故今已改北而南向,行走于东安福胡同。连年寺内,均由马氏家族教长勉强维持,然观其主麻日教长尚在就他寺聚礼,故称回回营基础之回民宗教兴衰情形更可概见矣。</p>
<p>还要提提那块残留的卷拱石,现在在东安福胡同内还残存这一块清真寺的南面的山门卷拱石,上面雕的是皇家寺庙卷拱石常有的“不断莲”纹饰。</p>
<p>2,“双栅栏”胡同,清代,街口、胡同口,都有栅栏,北新华街原来是一条水沟,水沟两侧各有通道,在老北京这叫“沟沿”,别处原来也有很多“沟沿”地名。这里因为两侧沟沿皆可通行,所以水沟两边也要有两个栅栏,因此叫“双栅栏”。</p>
<p>3,安福胡同,因以前有“安福寺”得名。著名的段祺瑞“安福俱乐部”。</p>
<p>4,拴马桩的来历,这一带有很多带“栓”的地名,应该是“拴马的拴”。明代,官员进宫上朝、办事,骑马要在长安右门之外下马,拴马,此处正好是官员的“停车场”。看我的拍记,还有拴马环呢。</p>
<p>5,明代《涌幢小品》记录,太监、妇女无须给官员让路。一个老妇,围着头巾,走在西长安街,吏部宋尚书的差役以为是老头,呵斥让路,老妇解开头巾,大骂:老娘居京五十多年,见过的官员千千万万,哪里希罕你这个“蚁子官”(芝麻官的意思)。宋尚书到了吏部,说起此事,同僚皆大笑,说:宋尚书也不算是个“蚁子官”啦,哈哈,哈哈。</p><br/><br/><br/>

析津志 发表于 2009-5-5 21:01:00

陆老师:在没有开新华门之前,从中南海如何到回回营清真寺?

路丁 发表于 2009-5-5 22:15:00

<p>看来这道花墙历来就是起遮掩作用的,现在使命还没完成------。谢谢斋主指点,写长安街时就想问您来着!</p>
<p>&nbsp;</p>

飞哥 发表于 2009-5-5 23:12:00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食烟火斋</i>在2009-5-5 20:51:00的发言:</b><br/><a href="http://img.obj.cc/forum/dvbbs/2009-5/20095520492667898.jpg" target="_blank"><img title="老北京网 www.oldbeijing.org" style="WIDTH: 700px; CURSOR: pointer" alt="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src="http://img.obj.cc/forum/dvbbs/2009-5/20095520492667898.jpg" onload="imgresize(this);" border="0"/></a><br/><br/><a href="http://img.obj.cc/forum/dvbbs/2009-5/20095520505244247.jpg" target="_blank"></a><br/></div>
<p>&nbsp;</p>
<p>&nbsp;</p>
<p>草图随草,但关键点标注详细,学习了。</p>

食烟火斋 发表于 2009-5-5 23:00:00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i>回复析津志</i>的发言:“</b>陆老师:在没有开新华门之前,从中南海如何到回回营清真寺? ”哈,您这题目可是出大了。</div>
<p>1,之前,前到什么年代?</p>
<p>2,什么人要从西苑出来,去回回营?</p>
<p>3,以前,朱启钤没有开辟南长街拱门的时候,从天安门往西,直到西苑的西南角,都是皇城的红墙,没有空子可钻。</p>
<p>4,西苑的正门是“西苑门”,朝东,正对着皇宫的西华门。</p>
<p>5,如果您说的那个人是钦差,也许他会出西苑门,进西华门,再出天安门,向西出长安右门,到西长安街路南,进石碑胡同,抵达文昌阁胡同东口。</p>
<p>6,如果那个人不够资格行走天安门,那末可以出中海北门的福华门,向西出西安门,沿着皇城外侧向南,走灰厂街,到西长安街路南,进双栅栏胡同,抵达安福胡同东口。</p>
<p>7,以上是依据乾隆十五年地图设计的路线,未审可否符合尊意?</p>

aidushu 发表于 2009-5-6 08:17:00

<p>学习了。</p>
<p>&nbsp;</p>
<p>不过,唤礼楼(清真寺北大门)应紧邻花墙,目前拆出的精美石券,应是清真寺的南门遗存。</p>
<p>&nbsp;</p>
<p>根据“霍集占”网友《<font face="Verdana">戳穿一切谎言,告诉你一个历史上真实的“香妃”</font>》一帖,香妃和容妃难以轻易划等号,但香妃传说中的确有容妃的影子。</p>
<p>&nbsp;</p>
<p>宝月楼和回回营都建在容妃入京之前,回回营房屋乾隆二十四年已建成。</p>
<p>&nbsp;</p>
<p>&nbsp;</p>

aidushu 发表于 2009-5-6 08:34:00

<p><font face="Verdana">另外,根据中央统战部网站上《视人如己 体贴入微——周恩来与朱启钤》一文记载:五十年代初,人民政府决定扩建天安门广场,修建人民英雄纪念碑。周恩来特意指示有关部门征求朱启钤的意见。朱启钤发表了以下几点意见;广场上东西两面的“三座门”,尽量不拆;东西“三座门”之间南面的<strong>花墙,是民国初年为了与东交民巷外国的练兵场隔绝,</strong>经朱启钤之手,<strong>在改建新华门的同时修建的,</strong>并非古迹,可以拆除。这些建议,有关部门大多采纳了。 </font></p>
<p>&nbsp;</p>
<p>&nbsp;</p>
<p>&nbsp;</p>
<p>由此可知,花墙修建与改建新华门同时,应同为1913年;东西三座门之间那段,用于隔开外国练兵场。据查,<font size="-1">1950年5月20日,公安部机关搬到东<font color="#c60a00">长安街</font>原英国<font color="#c60a00">兵营</font>旧址,即现在的东<font color="#c60a00">长安街</font>14号。外国练兵场应是指的此处。 </font></p>

食烟火斋 发表于 2009-5-6 10:52:00

乾隆《敕建回人礼拜寺碑记》

<img src="http://img.obj.cc/forum/dvbbs/2009-5/20095610504194549.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br/><img src="http://img.obj.cc/forum/dvbbs/2009-5/20095610504192700.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br/>

aidushu 发表于 2009-5-13 05:45:00

http://www.bjmem.com/bjm/yjjs/my/200711/t20071113_3938.html#<br/><br/>中国记忆论坛上有此碑拓片,正反面都有。 <br/>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宝月楼,回回营,新华门,大花墙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