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露伪京味文化,说说“天棚鱼缸石榴树,先生肥狗胖丫头”之说本意
<p>关于“天棚鱼缸石榴树,先生肥狗胖丫头”,我不知道我们这里有没有谈到过</p><p>刚才电视新闻里面说四合院的事情,主持人又说到老北京的四合院的富足生活,又引用这句话进行比喻</p>
<p>这种用“天棚鱼缸石榴树,先生肥狗胖丫头”来比喻老北京的四合院的富足生活的情况</p>
<p>不仅见诸于各种老北京书籍、网络、报刊</p>
<p>并广泛为各种媒体引用</p>
<p>几乎涉及四合院的地方,就会见到这句话</p>
<p> </p>
<p>但这些人都不知道,这句话原来是一句彻头彻尾骂人的话</p>
<p>就像“蛮子门”一样,是明显的贬意</p>
<p>但今天的人是如此的津津乐道</p>
<p> </p>
<p>这句话的来源被记录在《旧京琐记》一书中</p>
<p>书的作者是:夏仁虎先生</p>
<p> </p>
<p>江苏江宁人,字蔚如,号啸庵、枝巢子等</p>
<p>他曾经是满清的举人,做过御史。民国时候历任北洋政府财政部次长、代总长、国务院秘书长等职务</p>
<p>其子在校读后记中写道:北平政界、国学界称他为“蔚老”,一般社会尊为“夏四爷”</p>
<p> </p>
<p>《旧京琐记》应该归入笔记一类</p>
<p>内容上则以同光以来之琐闻轶事、里巷俳谈为主</p>
<p>全书共分十卷,分别为“习尚、语言、朝流、宫闱、仪制、考试、时变、城厢、市肆、坊曲”</p>
<p>篇幅虽小,仍是近代笔记的上乘之作</p>
<p>尤其是对于研究近代北京风俗可说是极好的资料</p>
<p> </p>
<p>对于“天棚鱼缸石榴树,先生肥狗胖丫头”这句话,好像就是要说明北京四合院的最明显特征,是一句赞赏之辞</p>
<p>其实是根本没有搞明白这句话本身的感情色彩</p>
<p>根据《旧京琐记》卷一的一段文字,就可以明白真相了:</p>
<p>“都中土著,在士族工商以外,有数种人,皆食于官者,曰书吏,世世相袭,以长子孙。</p>
<p>起原籍贯以浙绍为多,率拥厚资,起居甚奢。夏必凉棚,院必列瓷缸以养文鱼,排巨盆以栽石榴。</p>
<p>无子弟读书,亦必延一西席,以示阔绰。讥者为之联云:‘天棚鱼缸石榴树,先生肥狗胖丫头。’其习然也。”</p>
<p> </p>
<p>这种人的特点是“皆食于官”。从后面的文字看得出来</p>
<p>所谓“皆食于官”不等于是今天的公务员,并不是说这些人就是完全依靠国家的财政生活</p>
<p>而是他们在履行职务的时候,用不同的方法中饱私囊,才能够“世世相袭、率拥厚资”</p>
<p>其实都是未入流的,虽然只是小小的办事人员,用现在的话说根本就是没有编制</p>
<p>但他们却最善谋划,并善于弄钱。正所谓“县官不如现管”</p>
<p>从明代开始几百年积重难返,以至于可以“世世相袭,以长子孙”</p>
<p>这种人能不遭人恨吗</p>
<p>所以就给这种人冠以了以上的讥讽之词</p>
<p> </p>
<p>当然并不是说只有这些人家才会养鱼、养狗、搭天棚</p>
<p>北京的这些东西肯定不只他们家有</p>
<p>但是把这些要素集中到一起,再加上他们的为富不仁,才有了这句话的出处</p>
<p>综合以上的因素,这句话想要表达的意思毫无疑问就是对于这些人得财不义、生活奢侈、附庸风雅的绝大讽刺</p>
<p>是标准的骂人的话</p>
<p> </p>
<p>就像今天的人,明明不懂书画,非在家里挂一幅字画,自己也不知道写了些什么、画了些什么一样</p>
<p>所以今后大家不要再上当了</p>
<p>今天主流媒体上出现的“京味”</p>
<p>就是这种以讹传讹的伪京味</p>
<p>如此下去,错误不断累积,最终的后果就是京味被伪京味所替代了</p><img src="http://img.obj.cc/forum/dvbbs/2009-4/20094215221950198.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br/><img src="http://img.obj.cc/forum/dvbbs/2009-4/20094215233685915.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br/> <p>受教了</p> 这词是讽刺旧京书吏的,跟“逛胡同”一样,不是好词 <p>有的版本说成“天棚鱼缸石榴树,老爷肥狗胖丫头”</p>
<p>是讹传所致</p>
<p>先生本指请的教书写生,并不是家里的老爷</p> <p>长见识,学习学习,下次不这么说了。。。。。。</p>
<p> </p> <p>好帖!社会很多流行词都是有问题的,可不能盲从,!</p> 望文生义的恶果啊,受教了。 <p><font size="5">机关事业单位的"临时聘用人员",古已有之啊.</font></p>
<p><font size="5"></font> </p>
<p><font size="3">PS:</font></p>
<p><font face="Verdana" size="3">什么天棚呀,鱼缸呀,石榴树呀,能置的全给我置上<br/>院里养俩肥狗,屋里屋外站仨胖丫头,<br/>书房里还得请一个先生,戴眼镜,特有学问的那种。</font></p>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黑龙</i>在2009-4-2 18:04:00的发言:</b><br/>
<p>看原文似乎批判的是一种东施效颦,附庸风雅的安于现状目光短浅的人生目标;</p>
<p> </p>
<p>而既是效颦;必有原型,也说明当时普通人(非学者)的人生目标既是如此。</p>
<p> </p>
<p>犹如如今南方对“发”“八”的崇尚,因视角不同;虽然不断被有识之士批评,</p>
<p> </p>
<p>但现实生活中仍是流行趋势, </p>
<p> </p>
<p>又如北方的“孩子老婆热炕头”; 应该可以反映出解放前北方的特定时代特征。</p>
<p> </p>
<p>如今此说法却都是用作嘲笑他人。</p>
<p> </p>
<p> </p>
<p> </p></div>
<p>楼上所言极是</p>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食烟火斋</i>在2009-4-2 17:57:00的发言:</b><br/>
<p>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p></div>
<p>感谢陆老师的补充</p>
<p>很好的延伸阅读</p>
<p>受教了</p>
<p>再拜</p> <p>看原文似乎批判的是一种东施效颦,附庸风雅的安于现状目光短浅的人生目标;</p>
<p> </p>
<p>而既是效颦;必有原型,也说明当时普通人(非学者)的人生目标既是如此。</p>
<p> </p>
<p>犹如如今南方对“发”“八”的崇尚,因视角不同;虽然不断被有识之士批评,</p>
<p> </p>
<p>但现实生活中仍是流行趋势, </p>
<p> </p>
<p>又如北方的“孩子老婆热炕头”; 应该可以反映出解放前北方的特定时代特征。</p>
<p> </p>
<p>如今此说法却都是用作嘲笑他人。</p>
<p> </p>
<p> </p>
<p> </p>
回复(闲云野鹤)“天棚鱼缸石榴树”必也正名乎,夏仁虎,林海音
<p>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p><p> </p>
<p>“都中土著,在士族工商以外,有数种人,皆食于官者,曰书吏,世世相袭,以长子孙。</p>
<p>起原籍贯以浙绍为多,率拥厚资,起居甚奢。夏必凉棚,院必列瓷缸以养文鱼,排巨盆以栽石榴。</p>
<p>无子弟读书,亦必延一西席,以示阔绰。讥者为之联云:‘天棚鱼缸石榴树,先生肥狗胖丫头。’其习然也。”</p>
<p> </p>
<p>很流行的一句话,几乎成为胡同生活的赞语,然而真相另有春秋。那种人就是师爷一流,把他们家的先生与肥狗和胖丫头并列,本身就是讽刺。</p>
<p> </p>
<p>作者夏仁虎的六儿媳,就是林海音。</p>
<p> </p>
<p>林海音,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湾省苗栗县,1918生于日本大阪,五岁时随父母迁往北京南城。先后就读于北京城南厂甸北师大附属小学、春明女中、世界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曾任《世界日报》记者。1948年与丈夫夏承楹(何凡)携三个孩子移居台湾。2001年12月1日病逝于台北。</p>
<p>夏承楹,笔名何凡 <br/>生卒年:1910——2002<br/>籍贯:江苏省江宁(南京)<br/> 夏承楹1910年12月22日生于北京,是夏仁虎第六子。夏仁虎曾任北洋政府国务院秘书长,旧文学根底深厚。夏承楹初始于家塾学四书五经,十一岁才入北京高等师范附小读五年级。随后一路由师大附小,附中初中部、高中部,保送进北平师范大学外文系。曾任北京《世界日报》、《北平日报》、《华北日报》编辑,1948年赴台,任国语推行委员会委员,参与编辑《国语日报》,后升任社长,并兼《联合报》主笔。辟《何凡专栏》,主译《包可华专栏》,均极受读者欢迎。亦曾任《国语日报》发行人。有散文集《不按牌理出牌》、《一心集》、《如此集》、《这般集》、《窗》、《何凡游记》、《人生于世》等数十种。 他的妻子就是著名的女性作家林海音女士。</p> 学习,学习,再学习. <p>虽然原意不太好,但经过岁月迁延这句话的感情色彩有所转变似乎也可以接受吧。就像“桃枝夭夭”还可以变成“逃之夭夭”。不知楼主以为然否?</p> 的确,自己也引用过,看来道听途说,的确很害人呀!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adventure</i>在2009-4-2 22:18:00的发言:</b><br/>
<p>虽然原意不太好,但经过岁月迁延这句话的感情色彩有所转变似乎也可以接受吧。就像“桃枝夭夭”还可以变成“逃之夭夭”。不知楼主以为然否?</p></div>
<p>个人以为</p>
<p>文化应该保护、传承,而不应该随俗</p>
<p>大众的市井认识肯定是趋低的</p>
<p>能简就简,但求实用,不论根源</p>
<p> </p>
<p>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今天的简化字</p>
<p>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不便展开细论</p>
<p>长此以往,文化消失殆尽矣</p>
<p> </p>
<p>所以我认为,任何事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p>
<p>凡事溯其本原,文化则得以保护、延续</p>
<p>以不致发生笑对(校对)、淫岁(淫诲)、勃逆(悖逆)、牲蓄(牲畜)、缀学(辍学)之滑稽大谬</p>
<p>任何事的变迁皆以时代变革发展为理由,听之任之,则四合院、胡同,又留存何用</p>
<p> </p>
<p>因此我以为这些现象,就是文化的缺失、断层引发的文化堕落</p>
<p>需要反省,以警人众周知</p>
<p> </p>
<p>参考</p>
<p>再拜</p>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0闲云野鹤0</i>在2009-4-2 23:26:00的发言:</b><br/>
<p>这就是文化的缺失、断层引发的文化堕落现象</p></div>
<p>存在即是合理,不必太在意;</p>
<p> </p>
<p>只要大家都知道来历和演变过程就可以了</p>
<p> </p>
<p>都是历史车轮的一部分,</p>
<p> </p>
<p>似乎谈不到堕落那么严重。</p> 吹毛求疵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黑龙</i>在2009-4-2 23:43:00的发言:</b><br/>
<p>存在即是合理,不必太在意;</p>
<p> </p>
<p>只要大家都知道来历和演变过程就可以了</p>
<p> </p>
<p>都是历史车轮的一部分,</p>
<p> </p>
<p>似乎谈不到堕落那么严重。</p></div>
<p>爱之深故恨之切 哈哈 </p> 长知识,向您学习了! 楼主的意见是对的;师爷,清客之流,是附在'官儿‘身上的,寄生的;与机关编制无干。但要有点真本事,不是今天的“专家”靠炒和包装混日子。师爷,笔头子得快,文字得拿的出手,代代相传,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书吏,却可能不动,所以“以长子孙。” 清客,陪老爷休闲玩耍,琴棋书画得通,藏品鉴赏得懂,不论什么,得说个一二三。肚子里没东西,混不成。 不够老爷那个份,可要摆谱,于是,夏老先生用那两句话挖苦他们。所谓民俗,有伪的,有不懂装懂的。较真儿没完。夏老,1949年以后是中央文史馆馆员,文革前病逝。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城墙拐弯</i>在2009-4-3 21:59:00的发言:</b><br/>长知识,向您学习了! </div>
<p>感谢诸位的支持</p>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pangong</i>在2009-4-3 21:07:00的发言:</b><br/>楼主的意见是对的;师爷,清客之流,是附在'官儿‘身上的,寄生的;与机关编制无干。但要有点真本事,不是今天的“专家”靠炒和包装混日子。师爷,笔头子得快,文字得拿的出手,代代相传,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书吏,却可能不动,所以“以长子孙。” 清客,陪老爷休闲玩耍,琴棋书画得通,藏品鉴赏得懂,不论什么,得说个一二三。肚子里没东西,混不成。 不够老爷那个份,可要摆谱,于是,夏老先生用那两句话挖苦他们。所谓民俗,有伪的,有不懂装懂的。较真儿没完。夏老,1949年以后是中央文史馆馆员,文革前病逝。 </div>
<p>问潘老爷子安</p> 又长学问了,感谢闲云野鹤先生!真是要活到老学到老啊! 老师就是博学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