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闲云野鹤0 发表于 2009-2-15 12:30:00

说说北京四合院的垂花门(配图)选自《民俗图说》

<p><font face="Verdana"><br/><br/><br/>垂花门是北京四合院大宅门中的一道极为讲究的门。由于大宅门一般都由几进院落组成,分为前院和内院,或称外宅和内宅。前院与内宅便是用垂花门和院墙相隔,垂花门即是内外院的分界线和唯一的通道。相对于宅院的大门而言,垂花门又被称为“二门”,旧时常说的所谓“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二门”指的便是垂花门。<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font></p>
<p><font face="Verdana">垂花门是四合院中装饰最为华美富丽的建筑。所以称之为垂花门,是因为其外侧的檐柱并不落地,而是倒垂于半空,叫做“占天不占地”,柱子下端是一对垂珠,雕饰出莲瓣、串珠、花萼云或石榴头等形状,酷似一对含苞待放的花蕾,称做“垂莲柱”。垂珠的形式有方有圆,雕绘也是多种多样,但以垂莲形最为常见。</font></p>
<p><font face="Verdana"><br/>四合院的垂花门一般皆位于前院北侧正中的四合院中轴线上,建在三层或五层的青石台阶之上,与临街的倒座房相对。朝外一面两侧是精致的砖墙,或在白粉墙面上开各种形状的什锦窗,称为“看面墙”。墙内侧便是连接东西厢房的抄手游廊。</font></p><font face="Verdana">
<p><br/>垂花门一般都是白天开启,夜间关闭,且在其门内侧的两棵檐柱间还安有一道门,这道门被称为“屏门”,平时可以起到影壁的作用,遮挡住内院的景物。屏门在平常并不开启,除非家中有如婚、丧、嫁、娶等重大仪式时,才会将此门打开。进出二门时,不是通过屏门,而是由屏门两侧进入内院。</font><font face="Verdana"><font face="Verdana">垂花门的使用极为广泛,除宅门、府第外,宫殿、园林、寺庙当中也都有垂花门,且形制多种多样。其样式一般有独立柱担梁式、一殿一卷式 、五檩(六檩)单卷棚式和四檩廊罩式等数种。宅门中的垂花门则多采用一殿一卷式,即由两个屋顶组成,门朝外部分屋顶是起清水脊,门内部分为卷棚顶,二者勾连相搭接。</font></font></p>
<p>&nbsp;</p>
<p>独立柱担梁式垂花门一般要用两侧的滚墩石支撑,滚墩石的内外两边都做成抱鼓石的样式,居于门柱的两边最外的位置,门槛两侧设置门枕石或箱形门墩,滚墩石的圆鼓子与门墩的方鼓子形成方圆对比,煞是好看。</p>
<p><font face="Verdana"><font face="Verdana"><br/>垂花门是四合院当中一道最为亮丽的风景线,装饰性极强。它的各个突出部位几乎都有十分讲究的雕饰。向外一侧<br/>的梁头常雕成云头形状,称为“麻叶梁头”,这种作出雕饰的梁头,在一般建筑中是不多见的。正面的帘笼枋下还常装<br/>有雕镂精美的花罩,枋檩之间安装花板、折柱等,并饰以色彩绚丽的彩绘。屋顶轮廓线十分优美,博风板漆成红色,在<br/>与檩子头相接处,装点金色的梅花钉。有些还会在绿色的屏门上,装饰儒雅的文字或图案。<br/></p></font></font>
<p><font face="Verdana">&nbsp;</p>
<p><br/></p></font>

琉璃阁 发表于 2009-2-15 17:20:00

楼主够仔细的

沙滩 发表于 2009-2-15 18:21:00

0闲云野鹤0 发表于 2009-2-15 21:19:00

哈哈&nbsp; 谢谢

nelv 发表于 2009-2-15 22:05:00

我也喜欢垂花门儿。细致,全面,学习了。

老龙泉 发表于 2009-3-30 20:28:00

花板多为四块

颐和吴老 发表于 2009-4-1 14:44:00

<strong><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ff0000" size="6">学习!不知垂莲柱的方圆和主人从文从武有关吗?</font></strong>

0闲云野鹤0 发表于 2009-4-2 12:20:00

<p>说说我的看法</p>
<p>其实对一些有关无关的争论,本身是很无聊的</p>
<p>除了皇家法令有明文规定的之外</p>
<p>这些东西大多来源于民间的约定俗成,并无定制</p>
<p>任何表现出的现象都来源于实用</p>
<p>有的用得多了就会形成规律,被后人一研究就变成了“法则”、“定制”</p>
<p>其实多数是后人的总结、归纳</p>
<p>可信程度有多大,自己心里要有杆秤</p>
<p>所以说,凡没有见诸于官方法令性文字的,都属于后人的臆测</p>
<p>&nbsp;</p>
<p>而我们有些学者,为了显示自己的研究成果(这和他们的工作职称评定、升迁的关联性极大)</p>
<p>就必须要标新立异,提出自己的新说,国家花那么多钱养着你们进行研究,总说不出道道不是回子事呀</p>
<p>于是就发生了,我所说的那种情况</p>
<p>一会在这本著作表明这种观点,一会在那本著作又变换一种观点,前面的又都不算数了</p>
<p>就会出现对中国的语言发展变化毫不了解,就自己推出重大发现,非说胡同是蒙古“忽都格”等等</p>
<p>才会出现方方面面的诸多问题,令人们眼花缭乱</p>
<p>&nbsp;</p>
<p>我就没少帮朋友去提出各种新说,所以对为了研究成果的新说十分反感</p>
<p>就像我搞了多年的书法一样,必须要在了解、继承的前提下进行研究,老老实实</p>
<p>宁可没有也不能胡说、妄说</p>
<p>有人不喜欢嚼别人嚼过得馒头,但是我们要去看看,市面上真的全是被嚼烂得馒头吗</p>
<p>非但不是,且都是食古不化者,忽伦生吞者</p>
<p>&nbsp;</p>
<p>昨天一位朋友,知我在写北京文化的书,很热心的为我提供一本参考</p>
<p>里面赫然也标有持这种“不嚼别人嚼过得馒头”的观点,要写出自己新意</p>
<p>结果我一看,结构编排混乱,书名内容偏差,且基础知识错误,多有胡言乱语处</p>
<p>所以我们不但要嚼,还要大嚼特嚼,认真消化,认认真真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p>
<p>继承传统、做好普及</p>
<p>&nbsp;</p>
<p>乍一看,我似乎扯远了</p>
<p>其实我已经回答了楼上的问题,不知吴老是否看出来了</p>
<p>&nbsp;</p>

颐和吴老 发表于 2009-4-2 14:10:00

<p>除了皇家法令有明文规定的之外</p>
<p>这些东西大多来源于民间的约定俗成,并无定制</p>
<p>任何表现出的现象都来源于实用</p>
<p>有的用得多了就会形成规律,被后人一研究就变成了“法则”、“定制”</p>
<p>其实多数是后人的总结、归纳</p>
<p>可信程度有多大,自己心里要有杆秤</p>
<p>所以说,凡没有见诸于官方法令性文字的,都属于后人的臆测</p>
<p>&nbsp;</p>
<p><strong><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ff0000" size="6">其实我不懂,好像见过这种说法所以请教。同意您以上观点。谢谢您!</font></strong></p>

0闲云野鹤0 发表于 2009-4-2 14:53:00

<p>不客气&nbsp; 不客气</p>
<p>现在的人都喜欢随便说,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p>
<p>哈哈</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说说北京四合院的垂花门(配图)选自《民俗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