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450|回复: 9

说说北京四合院的垂花门(配图)选自《民俗图说》[含3P]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9-2-15 12: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说说北京四合院的垂花门(配图)选自《民俗图说》

说说北京四合院的垂花门(配图)选自《民俗图说》

说说北京四合院的垂花门(配图)选自《民俗图说》

说说北京四合院的垂花门(配图)选自《民俗图说》

说说北京四合院的垂花门(配图)选自《民俗图说》

说说北京四合院的垂花门(配图)选自《民俗图说》

垂花门是北京四合院大宅门中的一道极为讲究的门。由于大宅门一般都由几进院落组成,分为前院和内院,或称外宅和内宅。前院与内宅便是用垂花门和院墙相隔,垂花门即是内外院的分界线和唯一的通道。相对于宅院的大门而言,垂花门又被称为“二门”,旧时常说的所谓“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二门”指的便是垂花门。
       

8 R0 ^2 \ I. Y/ ~- K: G

垂花门是四合院中装饰最为华美富丽的建筑。所以称之为垂花门,是因为其外侧的檐柱并不落地,而是倒垂于半空,叫做“占天不占地”,柱子下端是一对垂珠,雕饰出莲瓣、串珠、花萼云或石榴头等形状,酷似一对含苞待放的花蕾,称做“垂莲柱”。垂珠的形式有方有圆,雕绘也是多种多样,但以垂莲形最为常见。

; Q" H" g8 F3 L3 J& C


四合院的垂花门一般皆位于前院北侧正中的四合院中轴线上,建在三层或五层的青石台阶之上,与临街的倒座房相对。朝外一面两侧是精致的砖墙,或在白粉墙面上开各种形状的什锦窗,称为“看面墙”。墙内侧便是连接东西厢房的抄手游廊。

/ z' u2 e k b9 [0 m. M6 _/ K


垂花门一般都是白天开启,夜间关闭,且在其门内侧的两棵檐柱间还安有一道门,这道门被称为“屏门”,平时可以起到影壁的作用,遮挡住内院的景物。屏门在平常并不开启,除非家中有如婚、丧、嫁、娶等重大仪式时,才会将此门打开。进出二门时,不是通过屏门,而是由屏门两侧进入内院。
垂花门的使用极为广泛,除宅门、府第外,宫殿、园林、寺庙当中也都有垂花门,且形制多种多样。其样式一般有独立柱担梁式、一殿一卷式 、五檩(六檩)单卷棚式和四檩廊罩式等数种。宅门中的垂花门则多采用一殿一卷式,即由两个屋顶组成,门朝外部分屋顶是起清水脊,门内部分为卷棚顶,二者勾连相搭接。

; b8 g- X+ R- T9 t: o

 

$ C/ P2 r p* u: N

独立柱担梁式垂花门一般要用两侧的滚墩石支撑,滚墩石的内外两边都做成抱鼓石的样式,居于门柱的两边最外的位置,门槛两侧设置门枕石或箱形门墩,滚墩石的圆鼓子与门墩的方鼓子形成方圆对比,煞是好看。

2 }- }1 a$ t3 W* d% s& Q


垂花门是四合院当中一道最为亮丽的风景线,装饰性极强。它的各个突出部位几乎都有十分讲究的雕饰。向外一侧
的梁头常雕成云头形状,称为“麻叶梁头”,这种作出雕饰的梁头,在一般建筑中是不多见的。正面的帘笼枋下还常装
有雕镂精美的花罩,枋檩之间安装花板、折柱等,并饰以色彩绚丽的彩绘。屋顶轮廓线十分优美,博风板漆成红色,在
与檩子头相接处,装点金色的梅花钉。有些还会在绿色的屏门上,装饰儒雅的文字或图案。

( i, R- V' r& L7 V2 V; O9 @4 [

 

' {' Y3 S% m; r2 P3 n% p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09-2-15 17: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够仔细的
发表于 2009-2-15 18: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09-2-15 21: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  谢谢
发表于 2009-2-15 22: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喜欢垂花门儿。细致,全面,学习了。
发表于 2009-3-30 20: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花板多为四块
发表于 2009-4-1 14: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不知垂莲柱的方圆和主人从文从武有关吗?
 楼主| 发表于 2009-4-2 12: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说说我的看法

8 O2 w# O9 Y" s6 C! h

其实对一些有关无关的争论,本身是很无聊的

. r9 K( k" E, n) x

除了皇家法令有明文规定的之外

- F6 I a2 y1 A$ u& U+ F

这些东西大多来源于民间的约定俗成,并无定制

A( Y' z: [, g9 l) Q9 d+ C

任何表现出的现象都来源于实用

8 u/ Z7 _" s1 p+ p. S- r" Q

有的用得多了就会形成规律,被后人一研究就变成了“法则”、“定制”

2 a9 q k7 v' b, d( O

其实多数是后人的总结、归纳

; J/ e$ h9 @* ]( X+ _

可信程度有多大,自己心里要有杆秤

6 y, W3 B: i, g0 s

所以说,凡没有见诸于官方法令性文字的,都属于后人的臆测

8 q( v- A! j: y3 S5 H3 |

 

9 j0 o) L6 \0 E9 P- R4 y

而我们有些学者,为了显示自己的研究成果(这和他们的工作职称评定、升迁的关联性极大)

* }5 h h; C- T( `+ U) J

就必须要标新立异,提出自己的新说,国家花那么多钱养着你们进行研究,总说不出道道不是回子事呀

; y7 f9 Y& W4 t2 t, U# K

于是就发生了,我所说的那种情况

0 |6 N6 `, W/ x

一会在这本著作表明这种观点,一会在那本著作又变换一种观点,前面的又都不算数了

6 f; W* i! e% v* K. m' [

就会出现对中国的语言发展变化毫不了解,就自己推出重大发现,非说胡同是蒙古“忽都格”等等

' `: Y3 f5 @& A" A8 I

才会出现方方面面的诸多问题,令人们眼花缭乱

' w) T: p- R; @5 }* }2 B

 

3 O( T- {- O! w1 z, t5 }. S

我就没少帮朋友去提出各种新说,所以对为了研究成果的新说十分反感

' ~6 a# b% T# U8 o9 h! m

就像我搞了多年的书法一样,必须要在了解、继承的前提下进行研究,老老实实

9 ]& }( I& u. e. I1 @9 n

宁可没有也不能胡说、妄说

; m- z$ s& n Q D T) [+ U

有人不喜欢嚼别人嚼过得馒头,但是我们要去看看,市面上真的全是被嚼烂得馒头吗

, o. E) P8 c3 U" n- V

非但不是,且都是食古不化者,忽伦生吞者

# c# `/ e r( h; T8 r$ G! G9 t- o

 

9 B; v3 u0 p+ r6 X% c

昨天一位朋友,知我在写北京文化的书,很热心的为我提供一本参考

1 U9 y0 y7 s/ g, R" Z

里面赫然也标有持这种“不嚼别人嚼过得馒头”的观点,要写出自己新意

& u5 j* U! x( d. {" V& s0 a5 w

结果我一看,结构编排混乱,书名内容偏差,且基础知识错误,多有胡言乱语处

- m1 K6 B! ]% {7 u1 e

所以我们不但要嚼,还要大嚼特嚼,认真消化,认认真真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

, S* D W2 Q; P. _6 @( D# H

继承传统、做好普及

% C8 \- R0 @5 j2 e

 

; u' f4 U$ n* G8 t9 Q( f) y" w

乍一看,我似乎扯远了

' s& ~$ a- ^2 W w3 j) w/ s) g

其实我已经回答了楼上的问题,不知吴老是否看出来了

: n2 r1 r0 l y

 

发表于 2009-4-2 14: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除了皇家法令有明文规定的之外

( {% Q6 ~. p" d2 ^8 u. f P

这些东西大多来源于民间的约定俗成,并无定制

0 n* p7 \3 Q0 M3 l. C

任何表现出的现象都来源于实用

6 x x/ m( Z1 i$ j! M# |" R( S0 g2 Z

有的用得多了就会形成规律,被后人一研究就变成了“法则”、“定制”

- j k9 }6 e! a, ^. h

其实多数是后人的总结、归纳

, }0 `( z5 g- _' f9 A) |# ?/ |& a( `

可信程度有多大,自己心里要有杆秤

& ]8 F: O5 m) }1 W/ W

所以说,凡没有见诸于官方法令性文字的,都属于后人的臆测

[3 d) m Z/ T h! Q% r

 

" b' ^( n% _# o" W$ b V* r* ]

其实我不懂,好像见过这种说法所以请教。同意您以上观点。谢谢您!

 楼主| 发表于 2009-4-2 14: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客气  不客气

& j* O, M4 {/ J+ S0 H0 z4 E

现在的人都喜欢随便说,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

2 k3 o2 B: \# O/ |$ z

哈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4-8 20:42 , Processed in 1.147630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