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廷广场与千步廊
历代封建王朝在规划营造宫阙时,都建有宫廷广场,以显示其皇权至上的气派。 金代以前的宫廷广场呈不封闭、半封闭状,建在宫城与皇城之间,并极力突出宫门的明显地位,乃常是商旅云集之地。从宋代起,宫廷广场两侧加筑了千步廊。北京之有千步廊约始于金代,且在千步廊北端向东西两翼略有伸展,形成一“T”字形。到了元代,宫廷广场从宫城前移至皇城前,从不封闭、半封闭发展到完全封闭。至此,宫廷广场已成为只有皇帝、宗室、官吏出入的禁地。<P align=center><IMG src="http://gb.chinabroadcast.cn/mmsource/images/2004/09/28/re040928006.jpg">
<P> 明清两代承袭了元代宫廷广场的规制。明永乐十八年,承天门(今天安门)建成后,把其前边的大片旷地用红墙围起,形成了更—加封闭的“T”字形前院,是为皇城内的宫廷广场。在“r字形广场的三端上各建一座三券洞的门,东为长安左门,西为长安右门。长安左右门取意为长治久安,门三阙,单层歇山顶,上铺黄琉璃瓦,门墙皆涂红色,两门均位于今天安门两侧的长安街上。长安左门与长安右门是皇城通往内城的孔道,文武百官至此要下马下轿步行。据载:“每日百官奏进,俱从二长安门人,守者常数十百人,皆禁军也。”有明代曹萧诗为
<P align=center> 金刀绣带御林军,
<P align=center> 门辟长安左右分。
<P align=center> 象辇初回迎晓日,
<P align=center> 旌旗几道见龙文。
<P> 广场南端亦有一门为大明(清)门(清代广场无大改动)。在承天门至大明门之间,是用石板铺成的供皇帝出入的中心御道。沿中心御道两侧建有连檐通脊长700步的千步廊,东接长安左门,西接长安右门,东西朝房各110间,又折而北向各34间。千步廊之外环筑高达6米多的朱红色宫墙。墙外两侧集中了当时的中央衙门。东宫墙外边是礼部、吏部、户部、工部、宗人府、钦天监等有钱有势的官署(今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国历史博物馆一带),西宫墙外为五军都督府、刑部、都察院、大理寺等武职衙门(今人民大会堂一带)。
<P> 明清两朝,由吏部、兵部常在东侧千步廊选拔官吏,叫做“月选”、“官掣”,礼部在那里审核乡试、会试考卷,叫“磨勘”;而西侧千步廊则是刑部审判犯人的地方,称为“朝审”与“秋审”。整个宫廷广场处在森严、幽深、神秘的布局之中,成为朝廷礼法所系之地,是封建帝王皇权至尊思想的集中体现。 </P> <P>天安门南面,正阳门(俗称"前门")之北,原有一座三阙的大清门,其东西两侧,均有千步廊,东接长安左门,西接长安右门。</P>
<P> 明清两代,由于实行"殿试"的科考制度,所以每三年一次在京都举行科考,时间是在春季阴历三月份。地方各省的举人,皆可进京应考。但进京应考的举人,必需首先集中在大清门内东侧的千步廊,待朝廷礼部经会试考中为贡士之后,再由贡士经 殿试考中者,才能被皇帝赐为进士。进士分为三等,即将殿试名列第一者,名曰"状元"(亦俗呼头等状元);将殿试名列第二者,称之为"榜眼"(亦俗称二等状 元);将殿试名列第三者,叫做"探花"(亦俗名三等状元)。</P>
<P>总之,凡是经殿试考 中状元、上了金榜的,统一美称为"登龙门"。一登上龙门,身价百倍,高官厚禄, 接踵而来。所以,老百姓把长安左门俗称为"龙门"。</P>
<P> 但大清门内西侧的千步廊和长安右门,其用途与东侧的千步廊和长安左门截然不同。朝廷规定:每年各省在秋季以前,将平时判处死刑并未立即执行的案件,必需上报京都朝廷的刑部,但各省上报的案件,必需首先集中于大清门内西侧的千步廊,由 刑部会同负责审查案件的官署大理寺等进行审核之后,奏请皇帝裁决。然后,由朝廷 将皇帝的裁决,亦经天安门送出长安右门,公布于众,名曰为"秋审",即将胆敢侵 犯"王法"的重犯押出长安右门宣明"正法",这样,显然好似一比:谁一旦被押入这种虎口,再难生还。所以,老百姓将长安右门亦起了个绰号,呼之为"虎门"。</P>
<P> 北京旧城改造时,大清门和东西两侧的千步廊,以及长安左门、长安右门,虽然已经均被拆除掉,但至今长安街名,仍然是出自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因"长安"二字 被保留下来而得名。(史文) </P> 不错 不错 长知识了 好文章,长见识。 这照片头一次见,谢谢您分享!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