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606|回复: 4

宫廷广场与千步廊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6-1-30 22: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历代封建王朝在规划营造宫阙时,都建有宫廷广场,以显示其皇权至上的气派。 金代以前的宫廷广场呈不封闭、半封闭状,建在宫城与皇城之间,并极力突出宫门的明显地位,乃常是商旅云集之地。从宋代起,宫廷广场两侧加筑了千步廊。北京之有千步廊约始于金代,且在千步廊北端向东西两翼略有伸展,形成一“T”字形。到了元代,宫廷广场从宫城前移至皇城前,从不封闭、半封闭发展到完全封闭。至此,宫廷广场已成为只有皇帝、宗室、官吏出入的禁地。 $ X: e, k- C* W' R" e

n/ a4 `' Y; ]. |9 j4 a1 o$ ~8 r

  明清两代承袭了元代宫廷广场的规制。明永乐十八年,承天门(今天安门)建成后,把其前边的大片旷地用红墙围起,形成了更—加封闭的“T”字形前院,是为皇城内的宫廷广场。在“r字形广场的三端上各建一座三券洞的门,东为长安左门,西为长安右门。长安左右门取意为长治久安,门三阙,单层歇山顶,上铺黄琉璃瓦,门墙皆涂红色,两门均位于今天安门两侧的长安街上。长安左门与长安右门是皇城通往内城的孔道,文武百官至此要下马下轿步行。据载:“每日百官奏进,俱从二长安门人,守者常数十百人,皆禁军也。”有明代曹萧诗为 , ?* v; L. N" {2 O0 c

  金刀绣带御林军, 6 D, z% L/ L" I; X3 r1 w

  门辟长安左右分。 ; g7 H# N& u: W$ e* y

  象辇初回迎晓日, $ ^3 d. L! G( t

  旌旗几道见龙文。 ) J4 F) V7 [8 }3 g0 C* v

  广场南端亦有一门为大明(清)门(清代广场无大改动)。在承天门至大明门之间,是用石板铺成的供皇帝出入的中心御道。沿中心御道两侧建有连檐通脊长700步的千步廊,东接长安左门,西接长安右门,东西朝房各110间,又折而北向各34间。千步廊之外环筑高达6米多的朱红色宫墙。墙外两侧集中了当时的中央衙门。东宫墙外边是礼部、吏部、户部、工部、宗人府、钦天监等有钱有势的官署(今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国历史博物馆一带),西宫墙外为五军都督府、刑部、都察院、大理寺等武职衙门(今人民大会堂一带)。 , A0 O6 U+ y! Q- h7 x2 J

  明清两朝,由吏部、兵部常在东侧千步廊选拔官吏,叫做“月选”、“官掣”,礼部在那里审核乡试、会试考卷,叫“磨勘”;而西侧千步廊则是刑部审判犯人的地方,称为“朝审”与“秋审”。整个宫廷广场处在森严、幽深、神秘的布局之中,成为朝廷礼法所系之地,是封建帝王皇权至尊思想的集中体现。

回复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30 22: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天安门南面,正阳门(俗称"前门")之北,原有一座三阙的大清门,其东西两侧,均有千步廊,东接长安左门,西接长安右门。

0 S6 Q5 x( G7 {4 z2 t- E. `

  明清两代,由于实行"殿试"的科考制度,所以每三年一次在京都举行科考,时间是在春季阴历三月份。地方各省的举人,皆可进京应考。但进京应考的举人,必需首先集中在大清门内东侧的千步廊,待朝廷礼部经会试考中为贡士之后,再由贡士经 殿试考中者,才能被皇帝赐为进士。进士分为三等,即将殿试名列第一者,名曰"状元"(亦俗呼头等状元);将殿试名列第二者,称之为"榜眼"(亦俗称二等状 元);将殿试名列第三者,叫做"探花"(亦俗名三等状元)。

, z/ r/ j. W" N- y8 l

总之,凡是经殿试考 中状元、上了金榜的,统一美称为"登龙门"。一登上龙门,身价百倍,高官厚禄, 接踵而来。所以,老百姓把长安左门俗称为"龙门"。

7 Q9 \) H4 z2 |4 Z3 T. _$ l

  但大清门内西侧的千步廊和长安右门,其用途与东侧的千步廊和长安左门截然不同。朝廷规定:每年各省在秋季以前,将平时判处死刑并未立即执行的案件,必需上报京都朝廷的刑部,但各省上报的案件,必需首先集中于大清门内西侧的千步廊,由 刑部会同负责审查案件的官署大理寺等进行审核之后,奏请皇帝裁决。然后,由朝廷 将皇帝的裁决,亦经天安门送出长安右门,公布于众,名曰为"秋审",即将胆敢侵 犯"王法"的重犯押出长安右门宣明"正法",这样,显然好似一比:谁一旦被押入这种虎口,再难生还。所以,老百姓将长安右门亦起了个绰号,呼之为"虎门"。

4 a8 l0 _6 E" K' `$ T+ O

  北京旧城改造时,大清门和东西两侧的千步廊,以及长安左门、长安右门,虽然已经均被拆除掉,但至今长安街名,仍然是出自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因"长安"二字 被保留下来而得名。(史文)

发表于 2006-2-10 20: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 不错 长知识了
发表于 2006-2-10 20: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6-2-14 21: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照片头一次见,谢谢您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15 12:35 , Processed in 1.119483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