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不浪费省粮食啊,能吃2两半绝不吃3两。</p>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攀登架</i>在2008-11-21 0:20:00的发言:</b><br/>看看吧!网站办得不亚于“老北京”。 </div>
<p>还是老北京网热闹些。</p>
<p>要是全国各地的老XX网相互链接,搞个联盟啥的,那保护各地传统文化就不光是各地方的事了!建议联盟!</p> <p>来噻!</p>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攀登架</i>在2008-12-4 23:02:00的发言:</b><br/>
<p>来噻!</p></div>
<p>勿来噻,么嘎便当。嘿嘿!</p> 好努力努力。 给北京人留点清静吧,求你们了。 <p>我们就是北京人。</p> 北京人也可以讲外省话,君不见坛子里还有个英语角吗?大方点! 没错儿!大家还都是中国人呢! 我要是当权,先把北京独立出去。 要不说怎么不那么容易当权呢,这个“幻想”北京人也不答应啊!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木西</i>在2008-12-11 1:50:00的发言:</b><br/>我要是当权,先把北京独立出去。 </div>
<p><font face="Verdana">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font>,我没意见,就怕中央不答应,呵呵!</p>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木西</i>在2008-12-11 1:50:00的发言:</b><br/>我要是当权,先把北京独立出去。 </div>
<p>每当上下班看到地铁站台上、车厢里塞满了人,我希望政府能做出计划生育以外的限制人口措施,但想想这些打工者也是为了养家糊口,也不容易啊! 祖国各地经济发展不均衡导致贫富差距加大是北京人口膨胀失控的主要原因。北京、上海都面临同样问题。</p>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纸扇轻摇</i>在2008-12-18 20:48:00的发言:</b><br/>
<p>不少上海话只能用上海话来体会,翻译成北京话就会丢失一部分含义,比如文武秀兵所说的“老乱”好像是“老卵”,直译字面是个意思,用来比喻的又是另一番意思,在北京话里有这样的比喻吗?</p></div>
<p>据最新和朋友沟通后公布答案:上海话"老乱"二字,翻译成北京话,就是“牛B”。</p>
<p>初看有点“雷”,琢磨琢磨,还是很“老乱”。建议北京足球赛场观球时大家一起喊:“老乱!”如同四川足球赛场的“雄起!”,不知可否?</p>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a246810</i>在2008-12-16 11:20:00的发言:</b><br/>
<p> 父亲解放那年刚刚大学毕业,55年支援北京建设作为技术人员从上海调来。母亲将外公建的学校交给国家公私合营后,57年来到北京当了名普通教师。哥哥们被留在了上海,大姐出生后也送回了上海。只有我和双胞胎姐姐在北京生、北京长。到后来外公、外婆从上海到北京帮父母带我们姐妹俩。因为他们听不懂北京话,且所住的部委大院许多是从江浙一带来的,倒也如鱼得水。所以普通话就更不学了。问题是可怜了我们两个从小生在北京的孩子,被她们带的也不会说北京话,“自学成才”的南腔北调,常常被同院的小朋友笑话,到了上学,“是”“四”说不清,常被老师拎到黑板前反复读。直到上高中,外婆回了上海,我们在家坚决杜绝说上海话,普通话才变得纯正起来,不过上海话就只会听不会说了。</p>
<p>我家从太祖那代就到上海做买卖,并娶了多房太太,所以祖父的兄弟姐妹有十一个。外公家兄弟姐妹九个。到我父亲这代亲兄弟、堂兄弟姐妹就翻了倍了。因为家庭成员多“成分复杂”,对他们的称谓就有些弄不懂了。例如:祖父祖籍是安徽、祖母家在苏州;外祖父家是西塘,外祖母家在嘉善。我们叫祖父为“爷爷”,祖母叫“好婆”,爷爷的兄弟叫“公公”(大公公到小公公),爷爷的妹妹叫“好公”;父亲的亲、堂兄弟按排行称“伯”和“叔”,父亲的堂姐姐叫“好伯”,妹妹叫“娘娘”。还有一个奇怪的现象是,叫男士时把排行放在称谓的前面(如:二公公、三公公、二伯伯、三伯伯),叫女士时把排行放在称谓中间(如:好二伯、好三伯、好二公、好三公)。外祖父叫“阿嗲”,外祖母叫“阿婆”。因为称谓太多,所以,小时候每到上海见到他们就一通乱叫。呵呵</p>
<p> </p>
<p> </p>
<div align="right"><font color="#000066">[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2-16 11:44:03编辑过]</font></div></div>
<p>这样的大户人家以后不会再有了,都计划生育了。</p>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文秀武兵</i>在2008-12-17 12:03:00的发言:</b><br/>
<p>请教诸位:上海话"老乱",北京话是啥意思!快速抢答者,加10分!呵呵!</p></div>
<p>不少上海话只能用上海话来体会,翻译成北京话就会丢失一部分含义,比如文武秀兵所说的“老乱”好像是“老卵”,直译字面是个意思,用来比喻的又是另一番意思,在北京话里有这样的比喻吗?</p>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攀登架</i>在2008-12-6 14:26:00的发言:</b><br/>没错儿!大家还都是中国人呢! </div>
<p>请教诸位:上海话"老乱",北京话是啥意思!快速抢答者,加10分!呵呵!</p> <p> 父亲解放那年刚刚大学毕业,55年支援北京建设作为技术人员从上海调来。母亲将外公建的学校交给国家公私合营后,57年来到北京当了名普通教师。哥哥们被留在了上海,大姐出生后也送回了上海。只有我和双胞胎姐姐在北京生、北京长。到后来外公、外婆从上海到北京帮父母带我们姐妹俩。因为他们听不懂北京话,且所住的部委大院许多是从江浙一带来的,倒也如鱼得水。所以普通话就更不学了。问题是可怜了我们两个从小生在北京的孩子,被她们带的也不会说北京话,“自学成才”的南腔北调,常常被同院的小朋友笑话,到了上学,“是”“四”说不清,常被老师拎到黑板前反复读。直到上高中,外婆回了上海,我们在家坚决杜绝说上海话,普通话才变得纯正起来,不过上海话就只会听不会说了。</p>
<p>我家从太祖那代就到上海做买卖,并娶了多房太太,所以祖父的兄弟姐妹有十一个。外公家兄弟姐妹九个。到我父亲这代亲兄弟、堂兄弟姐妹就翻了倍了。因为家庭成员多“成分复杂”,对他们的称谓就有些弄不懂了。例如:祖父祖籍是安徽、祖母家在苏州;外祖父家是西塘,外祖母家在嘉善。我们叫祖父为“爷爷”,祖母叫“好婆”,爷爷的兄弟叫“公公”(大公公到小公公),爷爷的妹妹叫“好公”;父亲的亲、堂兄弟按排行称“伯”和“叔”,父亲的堂姐姐叫“好伯”,妹妹叫“娘娘”。还有一个奇怪的现象是,叫男士时把排行放在称谓的前面(如:二公公、三公公、二伯伯、三伯伯),叫女士时把排行放在称谓中间(如:好二伯、好三伯、好二公、好三公)。外祖父叫“阿嗲”,外祖母叫“阿婆”。因为称谓太多,所以,小时候每到上海见到他们就一通乱叫。呵呵</p>
<p> </p>
<p> </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2-16 11:44:03编辑过] 红都,造寸也是上海迁京。 还有"四联","中国照相"! 建议上海人看看孙甘露的作品,上海作家,有着和北京人的一样的忧虑,看完了,就不好意思在这裹乱了。 北京本就是有容乃大的,要不何以聚四方之豪杰揽五州盛情。现如今的北京人依然没有忘记建国初期来自各兄弟省份和大小城市人民支援和帮助。这样才显复兴我中华泱泱大国的祥瑞端倪。北京欢迎你! 想在老北京网里寻找上海同乡以及同上海有渊源的朋友,如果能凑齐半打人,就可聚会一次并成立“上海同乡会”筹委会,等人数多了就可以成立上海同乡会了,呵呵。 <strong><font size="4"> 听了,还没听完,哈(瞎)好笑!满灵啊!</font></strong>
给听得懂上海话的朋友推荐
给听得懂上海话的朋友推荐周立波的 <font face="Verdana">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yyxqRgYKcTI/</font> 蛮灵厄1949年5月上海的旧照片
<p>介绍一个帖子 1949年5月上海的旧照片 <font face="Verdana"><a href="http://www.longdang.com/bbs/showtopic-9546.aspx">http://www.longdang.com/bbs/showtopic-9546.aspx</a> </font></p><p> </p> <p>哈哈 有你的 在老北京网 你聊大上海 </p>
<p> </p>
<p>不过的确是好贴 赞一个</p> 三十多年前,听到有人开玩笑用上海话念了几句:“小开,马桶盖;老板,棺材盖;瘪三,夜壶盖。”竟然还记的挺清楚。 很高兴楼主的话题,我是北京人,但是80年代在上海财经上的学,听的懂上海话,说起来洋泾浜。16楼的生煎包图片让我记起了上财的日子,谢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