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之花
发表于 2008-8-10 08:23:00
<font size="5">星星照俺心,俺心问星星,君往何处去?奥运阑珊处!</font>
纸扇轻摇
发表于 2008-8-9 10:31:00
对于艺术上的表现形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白菜萝卜各有所爱,没有一个标准。但在入场式的解说词上有很大遗憾,“未获得过奥运奖牌”这种话是不能出现在介绍参赛国的解说词中的,说的轻是不够尊重,说的重是带有歧视眼光!不知道撰稿人和审批者带有种什么心态,反正不够宽容大度。
草根人生
发表于 2008-8-9 10:24:00
<p>说来好笑,有个澳大利亚的女记者对表现活字印刷看不懂,端详了半天,才肯定地说,这是在表演搓麻将。</p>
星星
发表于 2008-8-9 10:46:00
<p>震撼,感人,画面唯美,表演舒展含蓄.</p><p>琴,书,画,茶,星光熠熠的背景,令人陶醉.</p><p>点火很像夸父追日,替李宁小小捏把汗,张艺谋在发布会上说,飞檐走壁一圈,演员要休息1-2小时才能缓过来, 不敢动用现役选手.亏李宁有体操底子...为创作者,表演者,鼓鼓掌。</p><p>同意楼上部分意见,大概想另辟蹊径,戏曲用木偶展现, 但效果欠佳.</p><p>"机位和切换太次了"十分赞同,没有哪届奥运会不给进场举牌MM镜头的, 若无解说,很多国家让人无法辨认..这么明显的疏漏自始至终几个小时...</p><p>原本正常的字幕忽然变得小里小气,家中老人看着费劲,这些细枝末节的地方败在最后令人费解.</p><p>另,两位主播解说欠简洁,达到讲解目的即可,大而空内容少点为好,再直了嗓子放大声,尖了嗓音放高声, 优美音乐受扰,欣赏氛围大打折扣~~~</p><br/><br/><br/><br/><br/><br/><br/><br/>
明月清风
发表于 2008-8-9 11:19:00
<p>开幕式好不好另说,那两个话唠主持人就不能闭会嘴啊,那种破烂解说还念起来没结没完的,电视要不是我自己的就砸了。</p><p>还有那个导播是不是靠关系进来的?</p>
落花
发表于 2008-8-9 09:05:00
大脚印受到大多数好评!
笑溪
发表于 2008-8-9 09:53:00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羊油麻豆腐</i>在2008-8-9 8:35:11的发言:</b><br/><p>1. 开幕式展现中华文明,但要让老外能看懂,你不能要求所有的老外都精通中国文化,我身边所有的老外都觉得难看懂,而且创意不够,连点火炬让我都觉得没劲。</p></div><p>同意。 但张艺谋进步很大了,在电视解说的帮助下,至少让中国人看懂了。</p><p>朗读论语,亏他想的出来。还有,那么大的场地上,四个小木偶,全场没一人能看清。</p><p>最精彩的是八点前的五分钟。</p>
落花
发表于 2008-8-9 00:31:00
<p>觉得虎头蛇尾,开始的脚印不错,卷轴打开也不错,后面的表演观赏性就越来越差了。</p><p>火炬是卷轴到头的创意不错,可是转着燃烧上去的点火方式和样子与美国那次太像了,不好。而且李宁飞的跑出卷轴的失误不可饶恕。</p><p>还有这次的摄像机位和切换太次了,</p>
落花
发表于 2008-8-9 00:39:00
主题歌也不好
落花
发表于 2008-8-9 00:40:00
创意不错,卷轴贯穿始终,表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没有表现好
笑溪
发表于 2008-8-9 01:40:00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落花</i>在2008-8-9 0:31:48的发言:</b><br/><p>还有这次的摄像机位和切换太次了,</p></div><p>同意。最大的败笔.</p>
羊油麻豆腐
发表于 2008-8-9 08:35:00
<p>1. 开幕式展现中华文明,但要让老外能看懂,你不能要求所有的老外都精通中国文化,我身边所有的老外都觉得难看懂,而且创意不够,连点火炬让我都觉得没劲。</p><p>2.虽然奥运是全国人民的事情,但毕竟是北京奥运会,但是“北京元素”何在?!好不容易有个京剧元素,还居然用木偶来表演,难道张艺谋在北京找不到拿得出手的京剧演员?</p><p>3.我们是多民族国家还是汉族单一国家??多民族参与不够,弄几个同民族的人穿上少数民族服装跑几圈就算是照顾各民族面子啦?!</p><p>4.“新北京新奥运”,为了这个主题,我们牺牲了很多胡同、四合院以及传统文化,可是到了这样的国际舞台上,有什么新的东西能拿出手???还是得仰仗着老祖宗的文化遗产!</p><p>5.我的外国朋友说:“5000多年的中国文化,一路走来,你们的革命文化没有体现,那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他觉得应该有人穿着一身板儿绿,拿着毛主席语录,别着毛主席像章,在台上大跳忠字舞,以体现那一个时代的中国。”其实要我看,中国人也觉得那是昏暗愚昧年代的特殊产物,是一种丑态,拿不出手的东西。</p><p>6.张艺谋,一个陕西籍、乡土气息很浓的导演,一土豹子能有什么创意?你看他拍的片子,不是农村题材,就是什么兵马俑,几乎都是汉唐的东西,把自己老家陕西那点儿东西全用上了,这次开幕式的元素甚至都是出自他自己的影片,完全没悬念、完全没新意,可谓是江郎才尽。北京元素几乎没有,我们这850年算是白过了。我看,冯小刚更适合当总导演,他肯定知道城市人要什么、肯定知道外国人爱看什么。</p><p>7. 我觉得最好看最有创意的,还是中轴线上的大脚印焰火,好不容易有个好的,可谁能看得到???要不是有航拍,要不是有个电视机,谁能感受得到?估计在现场的肯定是一头雾水。</p>
燕京琐忆昔话
发表于 2008-8-9 08:01:00
<p>不错,</p><p><img src="http://img.obj.cc/forum/dvbbs/2008-8/20088981898269.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br/></p>
心灵之花
发表于 2008-8-9 07:35:00
<p>有创意,本身就是成功!不必求全责备,还有三次闭幕式、开幕式,拭目以待。</p>
羊油麻豆腐
发表于 2008-8-23 11:53:00
<p>彼得森同学见解独特。</p><p>看来,奥运会开幕式的最大贡献,莫过于给我们增加了许多幽默的谈资,能给平淡的生活多加上一些乐趣,也不错啊。</p>
纸扇轻摇
发表于 2008-8-24 00:15:00
等着看明晚的闭幕式吧!
牛仔
发表于 2008-8-20 09:04:00
这里有的朋友是否太极端了,开幕式是北京的更是中国和世界的,就因为北京特色不多就否定不好吧,虽然我也不喜欢这个开幕式,难道真的加了北京元素就一定好吗,弄点胡同弄点石狮子门墩外国人看的懂吗?干脆把老北京网各位请过去参加开幕式得了,给老外讲讲北京由来发展奥组委也不同意啊!如果是中国城运会到可以展现一个地区的特点有机会吧会实现的..都客观点..
宿城小雪
发表于 2008-8-20 09:30:00
李承鹏说,弄2008个厨师一起去炒菜多好啊。锅子里冒火,组成2008的图案。呵呵。
食烟火斋
发表于 2008-10-20 16:25:00
开幕式击缶与作家文摘《“缶阵”之否》
<p><img src="http://img.obj.cc/forum/dvbbs/2008-10/2008102016131368841.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p>
<p>网友提问:“我有一事不明,为什么开幕式表演要击缶,让我想起了战国时秦赵两国的渑池会”。</p>
<p>“击”就是敲,“缶”就是瓦盆。“击缶”就是“敲瓦盆”,是秦国简陋原始的一种音乐。让秦王击缶,是战国时期中原各国对偏僻于西部的秦国的一种歧视性的嘲弄。秦国崛起、染指中原之前,中原各国认为秦国等同于蛮荒之地,诸侯会盟都不带秦国玩儿,儒家最爱说的一句话是“孔子西行不到秦”。下面请看涉及“击缶”的史料,为照顾不耐心读古文的朋友,斋主翻译成白话文,翻译得不好,您将就着看看。</p>
<p>《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述:</p>
<p>公元前283年至282年,秦国诈称以十五城交换赵国的“和氏璧”。蔺相如出使秦国,你不给我十五城,我也不给你和氏璧,“完璧归赵”,被提拔为上大夫。这也是“价值连城”典故的由来。</p>
<p>公元前279年,也是秦昭王二十八年和赵惠文王二十年,秦国又生一计,派使者约会赵王在渑池相会,大家吃饭局。赵王害怕中计,不想赴约。蔺相如和廉颇这时建议:不去就是示弱,有我们二人保驾,您不用害怕。赵王壮着胆子去了,蔺相如随行保驾,廉颇在赵国边境布置重兵预作准备。临别之时,廉颇说,“大王,您这一去,来回路程加上外交相会时间,满打满算要用三十天,过了三十天,就是您出事了,我们就要立您的太子为王,以防秦国拿您作为人质绑票讹诈赵国”。赵王回答,“事已如此,为了赵国的荣誉,老子也只好豁出去啦,就他*的按你说的办吧”。蔺相如说,“这只是最坏的打算,您放心,一切都有我老蔺呢,别怕,咱们一起去赴宴斗鸠山,一定赢,回来您接着做国王,没有事的”。因为上次蔺相如一个人都敢去秦国“完璧归赵”,赵王也不好意思当缩头乌龟,就去了。</p>
<p>到了渑池,外交宴会,酒过三巡,秦王开始犯坏,他以酒遮脸,竟然提出无理要求,说“寡人听说赵王善于音乐,请您鼓瑟,给咱们助助酒兴”。赵王一时无可推脱,只好鼓瑟,演奏了一支小曲,名字大约就叫“何日君再来”。不料秦国一个史官上前,一边记录,一边高声朗读,“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相会于渑池,酒席之上,秦王命令赵王鼓瑟助兴”。</p>
<p>赵王吃了一个大亏,叫作“烧鸡大窝脖”,因为歌曲助兴本是倡优之事。他*的正在生气,在一旁惹恼了蔺大相如。蔺相如提溜着酒席上的一个盛酒的大瓦盆(当然应该是秦国产的,因为这次酒席饭局秦国是主人),急趋至秦王席前下跪,不怀好意地、貌似谦恭地说,“我们赵王也早就听说秦王善于秦国的音乐,那么就请秦王敲敲这个瓦盆,来一段秦国的乡村音乐助助酒兴吧”。</p>
<p>秦王闻言大怒,你是谁?你就是上回在我们家,扬言要与和氏璧同归于尽的那个蔺相如吗?这一次你太过分了,竟然敢当面揭我们秦国的老底,嘲笑我们没有音乐,叫我老人家当众敲瓦盆(击缶),我他*的就不敲”。</p>
<p>蔺相如说,“您现在不敲也得敲,这次由不得您啦。咱们两人距离只有五步,您的千军万马都救不了您啦,如若不然,五步之内,我就要把我的鲜血溅在您身上啦,(心说还不一定谁溅谁呢)”。秦王的保安纷纷拔剑,蔺相如一瞪眼,大声责骂,“谁敢动手,不要你们秦王的老命啦”?秦王没有办法,只好在瓦盆上象征性地敲了一下。蔺相如马上叫过来赵国的史官,大声吩咐说,我来说,你来记录:“某年某月某日,赵王与秦王相会于渑池,赵王命令秦王敲瓦盆(击缶)助兴”。</p>
<p>秦王吃了大亏,秦国群臣起哄说,“既然两国友好,赵国应该献出十五个城,给秦王祝寿,这样才显得有诚意”。</p>
<p>蔺相如也不示弱,说是“既然两国友好,秦国应该献出首都咸阳,给赵王祝寿,这样才显得有诚意”。</p>
<p>双方正在斗嘴皮子(蔺相如心里说,老子虽然不能把死人说活了,但是能把活人给说死了,我怕你不成?),这时秦国密探密报秦王“大事不好,赵国大将廉颇统领重兵在国境线,随时准备出击,此地不可久留”。秦王没有想到赵国还有这么一手,心说“这回就算老子栽啦,咱们走着瞧,下一回,哼哼。。”。于是秦王宣布,“这次两国元首友好会晤,取得了圆满成功,双方在同志式的、兄弟般的友谊气氛中,热烈地讨论了两国共同关心的世界和平问题、大气污染问题、联手反恐问题、文化交流问题,三个奶粉问题,达成一致意见。两国元首还决定,自今日起,两国的战略导弹不再瞄准对方的目标”。</p>
<p>赵王平安回到赵国,立即升堂,当众表彰蔺相如,“老蔺,你真他*的行,又不吃亏,又为本王赢得面子,还逼迫秦国导弹从此不再瞄准赵国。本王提拔你为威虎山老二,滨绥图佳保安五旅。。等等,咱们是国军,这样吧,您从今天起,就是我们赵国的上卿了,地位排名在老将廉颇之上”。</p>
<p>后来,廉颇不服气,“老子身经百战,蔺相如只有三寸不烂之舌,凭什么呀,哼哼。。”?</p>
<p>再后来,就上演了“将相和”,这个谁都知道,斋主就不多说啦。</p>
<p>看完“击缶”的典故,您就明白了。大导演是哪国人氏?为何他要“击缶”?不过,别忘了,大家都糊涂,司马迁他老人家没有糊涂。“击缶”其实未尝不可。但是,“击缶”不是“击鼓”。</p>
<p><br/> </p>
明月清风
发表于 2008-10-20 17:11:00
不是有说“黄钟毁弃,瓦缶雷鸣”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