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那个年代——80年
<P align=center>那时候我喜爱的诗歌与“战斗笔记”</P><P align=center></P>
<P align=center>北京深秋的晚上(舒婷)</P>
<P>
一
夜,漫过路灯的警戒线
去扑灭群星
风跟踪而来,震动了每一片杨树
发出潮水般的喧响
我们也去吧
去争夺天空
或者做一片小叶子
回应森林的歌唱
二
我不怕在你面前显得弱小
让高速的车阵
把城市的庄严挤垮吧
世界在你的肩后
有一个安全的空隙
车灯戳穿的夜
桔红色的地平线上
我们很孤寂
然而正是我单薄的影子
和你站在一起
三
当你仅仅是你
我仅仅是我的时候
我们争吵
我们和好
一对古怪的朋友
当你不再是你
我不再是我的时候
我们的手臂之间
没有熔点
没有缺口
四
假如没有你
假如不是异乡
微雨、落叶、足响
假如不必解释
假如不用设防
路柱、横线、交通棒
假如不见面
假如见面能遗忘
寂静、阴影、悠长
五
我感觉到:这一刻
正在慢慢消逝
成为往事
成为记忆
你闪耀不定的微笑
浮动在
一层层的泪水里
我感觉到:今夜和明夜
隔着长长的一生
心和心,要跋涉多少岁月
才能在世界那头相聚
我想请求你
站一站。路灯下
我只默默背过脸去
六
夜色在你身后合拢
你走向夜空
成为一个无解的迷
一颗冰凉的泪点
挂在“永恒”的脸上
躲在我残存的梦中
1979.12</P>
<P align=center>献给我的同代人</P>
<P>
他们在天上
愿为一颗星
他们在地上
愿为一盏灯
不怕显得多么渺小
只要尽其可能
唯因不被承认
才格外勇敢真诚
即使像眼泪一样跌碎
敏感的大地
处处仍有
持久而悠远的回声
为开拓心灵的处女地
走入禁区,也许——
就在那里牺牲
留下歪歪斜斜的脚印
给后来者
签署通行证
1980.4</P>
<P align=center>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P>
<P>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
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
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
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
是淤滩上的驳船
把纤绳深深
勒进你的肩膊
—— 祖国啊!
我是贫困
我是悲哀
我是你祖祖辈辈
痛苦的希望啊
是“飞天”袖间
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
—— 祖国啊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
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
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窝
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是绯红的黎明
正在喷薄
—— 祖国啊
我是你十亿分之一
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
喂养了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
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
去取得
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 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P>
<Palign=center><FONT color=#008040><b><BIG>回 答</P>
<Palign=center><FONT color=#008040 size=3><b><BIG>北岛</BIG></b></FONT></P>
<Palign=left> 本名赵振开,1949年出生,1978年同诗人芒克创办民间诗歌刊物《今天》。1990年旅居美国,现任教于加利福尼亚州戴维斯大学。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P></BIG></b></FONT>
<BLOCKQUOTE>
<P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P>
<P >冰川纪过去了,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
好望角发现了,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竞?</P>
<P >我来到这个世界上,只带着纸、绳索和身影,
为了在审判前,宣读那些被判决的声音。</P>
<P >告诉你吧,世界我--不--相--信!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
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
我不相信天是蓝的,我不相信雷的回声,
我不相信梦是假的,我不相信死无报应。</P>
<P >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就让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
如果陆地注定要上升,就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P>
<P >新的转机和闪闪星斗,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
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P></BLOCKQUOTE>
<Palign=center><FONT color=#008040><b><BIG>旧地</BIG></b></FONT></P>
<BLOCKQUOTE>
<Palign=justify>死亡总是从反面观察一幅画
此刻我从窗口看见我年轻时的落日
旧地重游我急于说出真相可在天黑前
又能说出什么饮过词语之杯更让人干渴
与河水一起援引大地我在空山倾听
吹笛人内心的呜咽税收的天使们
从画的反面归来从那些镀金的头颅一直清点到落日</P></BLOCKQUOTE>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9-20 1:56:05编辑过] 偶也是80年代的一个吧 <P>那个时候,我跟我的同学们为《今天》募捐,然后寄给东四多少条一个姓刘的。后来北岛来哈尔滨的时候,还托朋友转送我们他的一个油印的中篇小说。忘了小说的名字了,只记得北岛签的名是“赵振开”——我们都接受不了这个名字。我的好几本《今天》都被我的一个同学借去,然后她说丢了。</P><P>1981年1月我来北京的时候,特地去王府井北岛工作的那家杂志社去看他,但遗憾的是他不在。1992年,我终于看到了芒克。那个时候,他们已经……</P><P>我的一个男朋友给我写信,他说他写了一首诗:“没有人从那儿回来/没有人只有脚印……”这首诗偏巧我在《今天》上看过,作者叫“小青”。我就很轻蔑地回了一封信,只有4个字:“小青是谁?”然后就再也不理他了。我的朋友为了办《这一代》付出了很多,我却这么不厚道。</P><P>唉,“今天”让我想起了很多。</P> 小青我认识,也去过他家,他叫晓青。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9-21 8:41:40编辑过] <P>他叫田晓青吧?我看过他写的回忆文章。</P><P>想起来了,北岛那个中篇叫《波动》。我不怎么喜欢,因为觉得模仿的痕迹太重,并且还是模仿的苏联六七十年代的流行的风格——文革前中国作协发行的那套“黄皮书”中就能看到这样的作品。</P><P>但是我非常喜欢北岛和芒克早期的诗。</P> <P>您知道顾城的诗吧。我与他的关系最好。</P> 看来我还是属于后80年代,是与美国60年代“跨掉的一代”同名的。 <P 0cm 0cm 0pt">天边外</P><P 0cm 0cm 0pt">曾一智</P><P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75pt">诗人顾城,数年前移居海外,日前却听说他在新西兰一小岛上,杀妻后又自缢。这一令海内外文坛震惊的消息,却使我想起了奥尼尔的《天边外》。</P><P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75pt">奥尼尔的剧作我看过许多,那些几乎是璀璨的名字以其理性又不乏激情的光彩让我倾心仰慕,而《天边外》却是一部让人没有任何心理障碍便置身于其间的杰作。主人公罗伯特永远渴望着天边外,却又不得不陷于现实的泥淖,而使他放弃天边外的原因——爱情,也在泥淖中渐渐消失。结局是凄怆而又美好的,罗伯特在临终前来到村外,在对天边外的最后眺望中死去。</P><P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75pt">天边外是什么?我曾和儿时的伙伴们一起梦想着天边外,如今他们一个个都飞往大洋彼岸。这种空间距离常常隔断我对往事的回忆,使我无法穿越时间隧道寻回我的童年。此时,他们只存在于越洋电话,信件和别人的传说中,那些亲切的脸庞在这种种信息中日渐模糊。因此,关于他们的生存状态,我无法获得完整准确的印象。对我来说,他们的确生活在天边外,但是对他们自己来说,天边外又在哪里?</P><P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75pt">天边外到底是什么?我想,也许只是支撑一个理想主义者的梦境。近来拜金风日盛,常听文化界友人在笑谈中以“本世纪最后一个理想主义者”自诩,而理想主义是需要超越现实的。奥尼尔为罗伯特安排的结局是太过美好了,尽管他一生为俗务所困扰乃至穷困潦倒,然而他关于天边外的梦想却持续到死。如果罗伯特真去了天边外会怎样呢?等待他的只会是更大的不幸,由于他始终不与现实认同而导致梦想的全然破灭。</P><P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75pt">顾城之死,是否因为他终于勘破了这一点?他去天边外寻梦,却发现生活永远在别处。一个理想主义的诗人永远需要与现实做最后的挣扎,不过,在这种挣扎中失败的往往是诗人自己。理想主义者一旦梦醒后会有什么样的故事?</P><P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75pt">我想,顾城对于死亡的选择是明智的,这话听起来有些残忍,但若选择了与现实的妥协,则是选择了心灵的死亡,那才是真正的悲剧。</P><P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75pt">不过,我们依旧会从纷繁嘈杂的现实中抬起头来,向天边外眺望。我们还要讲天边外的故事。</P><P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75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1993</FONT>年<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0</FONT>月<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5</FONT>日<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生活报》</FONT></P> 不知道木耳怎么样了,应该上初中或高中了吧? 木耳要上高中了,目前由顾乡培养。有一个基金会。我才捐赠了一点点。我去年编了一本顾城回顾《我们眼中的顾城》十个印张,还没找到出版商。 <P> 给曾大姐的信:那时我刚从老家第二次来北京。北京对于我来说,认识又陌生。那时我刚参加工作,每月30元左右,每周日就到天安门玩,有一天发现在中南海的红墙贴了好多大字报,记得有批评当时中央副主席汪东兴的,总之写什么的都有,在其中就有《今天》,《今天》是油印在白纸上对折一下装订而成的民间杂志,因为有人常跟踪,所以他们没有在杂志上落下地址,只是让有兴趣的人写上自己的地址,然后他们与你联系。只是办《今天》的人都比我大,顾城也比我大两岁。当时我并不知道《今天》、《这一代》对中国社会当时及日后的影响会是什么样子。(实际上文学的甚至是思想上的解放正是从此开始)。我认识顾城是1981年,那时他在北京正红,也出了书,当有朋友说介绍我与顾城认识时,我有一种见当代文学巨匠的感觉,那一天我与朋友一起走进他在万寿路的家,“打倒你们”第一眼看到他家墙上的就是这样的大白字。之后我们就几乎每周都见一次面,因为我们喜欢收藏,在天桥有一个自发的市场,我们是那儿的常客。好多的事情,想起来如在眼前,他自杀的第二天我才知道,之后给他母亲打了电话,才确认的这个消息。真的吗,好几天我走来走去的不知东西南北。之后十年中我没有写过关于他的一个字。十周年时我与他的一些共同的朋友建议我写他并编一文集。</P>
<P> 顾城的《一代人》到今天对中国社会,对我们仍有深远的意义。</P>
<P>我还喜欢他的另一句:在灵魂死亡之后,血液还要流过许多年。</P>
<P>谢烨则又是一个奇迹,她是上帝送给顾最好的礼物。当时我们认为这个女人没办法挑出任何毛病,他长的标志,英语好,译文好,散文好、诗歌也写的好,公关能力强,人又大方热情,她当然命不该绝。</P>
<P>一切的一切都远了,说来已是二十多年前的旧事了。</P>
<P>顾对我的影响是深远的,我深深地深深地怀念他。</P>
<P>看了您写的《天边外》想起这么多。我们今天还能为我们的祖国做一点事,还能为老北京做一点事,也是我们这一代人的福份。</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0-1 1:31:57编辑过] 所以,今天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必然的。真想叫你一声“同志!” 同志。我们那会还有一个文字小组,出小报,杂志。我是“主编”小报一共出了20多期。想起我们众人到成贤街孔庙排队看书的情景,真是妙不可言。我喜欢那个年代。每日都有一点点被解放的感觉,每日都可见到新的观点。有点春秋的味道。同志。这个年代找到一个同志不容易。不过老北京网这几个新老同志我喜欢的不行。曾姐我要单独请你请饭了。认个姐吧。我没有姐姐。 小时看《林海雪原》、《战斗的青春》等。后来看各种各样的西方哲学著作。西方小说与诗,我们的成长背景是相同的。 给别人当姐是我的强项啊,非常高兴我又多了一个弟弟!国庆快乐! 80年代生人~~~~``` 我也是80后的 <p>我觉得84年前生人的都不能算80后</p><p>毕竟经历了一些特殊时期</p><p>84以后的孩子才是蜜罐长大的</p><p></p> 是啊 我是83年的,跨越了新世纪阿~~ 我在空山倾听吹笛人内心的呜咽…… <p>谢谢曾老师又让我长知识了,羡慕您那会的大学生.</p><p>80年代,更多一些浪漫的情愫吧,我觉得.</p><p>去年看了<80年代访谈录>,陈丹青很敢说话啊,也很有见地.</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2-3 2:01:39编辑过] 我觉得好多事跟年代不绝对有关系,还是跟个人修养,人文素质关系大些吧.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小仨儿</i>在2007-2-3 1:57:50的发言:</b><br/><p>谢谢曾老师又让我长知识了,羡慕您那会的大学生.</p><p>80年代,更多一些浪漫的情愫吧,我觉得.</p><p>去年看了<80年代访谈录>,陈丹青很敢说话啊,也很有见地.</p></div><p></p> <strong><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f3f3f3;"><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老老的北京</i>在2005-10-1 1:41:40的发言:</b><br/>同志。我们那会还有一个文字小组,出小报,杂志。我是“主编”小报一共出了20多期。想起我们众人到成贤街孔庙排队看书的情景,真是妙不可言。我喜欢那个年代。每日都有一点点被解放的感觉,每日都可见到新的观点。有点春秋的味道。</div><p>没赶上好时候. 我有强烈的80年代情结,哇哇哇,那是中国相对来说,思想最自由,学术最争鸣,文艺最繁荣的年代. 好生羡慕你们那会自由的,浪漫的生活哇</p></font></strong>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