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ngong 发表于 2008-1-24 22:11:00

这是什么建筑?

<p>&nbsp;&nbsp;&nbsp; 现而今广安门大街被誉为“南城餐饮一条街”;先前这条陆路进出京城的要道,客流大,又有城门开关的时间限制;前一天赶到城门脸儿住一夜,第二天起个五更,头拨儿出(进)城门不说,精气神儿也足哇!歇脚打尖的多,经营餐饮的就少不了。</p><p>&nbsp;&nbsp;&nbsp; 就说说六七十年前,我耳闻目睹的,或是曾经亲历的一些事。</p><p>&nbsp;&nbsp;&nbsp; 当年卖吃食的挺多,档次高的没有。饭摊,现在叫排档;王子坟(广义街)口外西边支着蓝布棚子,一溜案子铺着蓝布——餐桌;外边大条凳——座位;案子里边是操作间,以小米粥、窝头、贴饼子、咸菜(大醃罗卜、水疙瘩、切丝)为主,也有馒头,吃主儿不多。报国寺前头,卖锅饼,炸鱼儿,半斤来重。(黄花儿鱼,一双筷子从嘴里伸进去,一拧一拽,内脏全出,整条下锅;现在没有了。)煮白薯。石虎胡同(巷)口两边,也支着布棚子,卖攸面卷,卖荞面饸餎。这是全天营业的固定摊。</p><p>&nbsp;&nbsp;&nbsp; 早点摊也固定几处,广安小市儿一拨,北线阁口、下斜街口的切糕,回民学院门前烤白薯,王子坟大宽的油饼。烧饼铺有六七家,回民经营的,除早点外卖快餐,全天供应;品种有老豆腐、素丸子、炸豆泡,烧饼、牛舌并、螺丝转儿、墩饽饽、豆沙烧饼、脆麻花、糖耳朵,排叉,烫面炸糕,粘面炸糕;冬天会有羊肉包儿、蜂糕。切面铺,兼卖馒头、糖三角等蒸制品和硬面饽饽,一般是汉民经营。那时人规矩,虽无专利保护,绝不串行。馒头铺不烙烧饼,不做墩饽饽,烧饼铺也绝不卖硬面饽饽。小饭铺有几家,原来广安市场(早没了,最早的菜市场,在狮子店和夹道居之间。)东边有两三家,路南教子胡同和牛街中间有两三家,回汉都有;再往西就是报国寺前和王子坟口西,以斤饼斤面多。斤饼斤面,卖面食的小馆,面、饼都论斤卖:四两面,半斤饼。大一点饭馆是论碗、论张的。</p><p>&nbsp;&nbsp;&nbsp; 北京卖主食从1960年下半年开始要粮票,不论火烧、烙饼、馒头、面条、米饭,一概论斤论两了。斤饼斤面就没了特色。饭馆小,服务周到;公私合营以前,可以记账,即使买一碗面,也管送,小伙计骑车,一手扶把,一手托木盘,一碗面,一小碟面码,一小碗炸酱(小碗干炸),或一小碗卤;送到家、放桌上;伙计走人,待会子,再来收碗筷、结账。要是买几碗,就用提盒,椭圆形,分几层,有盖,有提梁。一手扶把,一手提溜提盒,面码就好几样了,酱或卤也改大碗了。那会儿,买面条吃,不论浇麻酱、炸酱、肉卤、汆儿;都是单盛一碗里,顾客自己浇。没有一碗面端上来,不管口轻口重,“跑堂的”都给你放齐了浇头、菜码,筷子一搅和,咸了咸吃,淡了淡吃,透着卖主儿霸道——这是自公私合营以后直到而今的“服务”方式。为了人家省事,您就得将就,对您改造思想,兴无灭资也有好处不是?</p><p>&nbsp;&nbsp;&nbsp; 广安门大街没有高档餐饮,可有久负盛名的馆子——顺兴馆。它有名是因为“久”;开业于清初,延续二百多年,日伪时期的1943年实在支撑不下去,才以“暂停营业”名义关张。按当年分类,是茶饭馆——“二荤铺”,属中档偏低类。卖茶,卖酒饭。进入民国后,生意清淡,只好打破旧章程,设单间雅座,添女招待,包办酒席,承接喜庆宴会,曾有一短暂兴旺。七七事变之后,日本占领北京;市面日益萧条,关张歇业,结束了二百多年的勤苦辛劳的经营。当时规模不小,地点在大街路南,南线阁街和登莱胡同的中间偏东,现在港中旅大厦大门通道处。占六间铺面,进深七间,四十间房的面积;有三十来个员工。老门牌330号到332号。门开在330号,平面布置是北京二荤铺的标准,一进门左手灶间,右手柜房;往前一面大镜子影壁,挡了街上行人的视线;镜子后边东西一长条罩棚,高出两米多,南北可开关的天窗,通风排烟。往左是过道儿通单间雅座;右边是冷藏室,里边有冰柜放生肉、生鸡、鲜鱼什麽的。冰柜当然不是现在的电冰柜。厚木板做的大柜子,门是横插的厚木板,放进取出,都一块一块拿下来,完事再一块一块插好;柜子里放天然冰冰上放肉、鱼、鸡等要冷藏保鲜的原料,根据需要,也许放一层冰,也许一层冰一层料。柜子底下有排水孔,冰水随时流出。每天冰窖送冰,牲口拉的大车,一米见方、半米来厚;一车拉十多块。按订货户头送。冰窖在现在宣武门西大街路南,国华商场一带,当年没马路,路北是城墙,墙外是铁道,铁道南是护城河,护城河南是野地,挖有冰窖。冬天從护城河取冰,存入冰窖,转年儿出售。夏天制冷保鲜都是用这种办法。罩棚南边是卖散座的大厅,有二十张方桌,配条凳;一早儿就营业,卖茶。大厅南是一长条院子,东南角上是个花轱辘钱的门楼,后头还有个院子,是掌柜的住宅。大厅南面是糊纸的大窗户,上半部可以支起,檐下可挂鸟笼,厅内也有挂笼子的木杆,客人多是早晨遛鸟之后到此喝茶,聊天儿。大厅有门通院子,迎门是一砖影壁,灰砖四框,上边一条花轱辘钱,中间白灰抹面,写着一个大福字。影壁后是露天男厕。上午十点以后,喝茶的客人,有的站起身,拱手作圈儿揖,点头开口:“诸位歇着!我告便了。”回家吃饭,走了。有的叫过跑堂的,点菜叫饭;茶壶推到边上,吃完饭,拉过来接着喝,不换茶叶不加钱。走的客人,如果留下话儿:“我回头来。”跑堂的要单放着茶壶,客人回来,接着续水,也是不换茶叶不再收钱。大厅东北角有个小柜台,负责雅座的收款、服务。雅座单有一拨跑堂的、女招待;雅座占两间铺面,临街,有窗无门,但占个门牌332号;木板隔成单间,挂半截白布门帘,房顶开天窗,也挺豁亮。多是为办事才在雅座请客,饭后“写字儿”:商业合同、房屋契约、借贷字据、过继单、分家单、甚至买卖人口的卖身契,话剧《茶馆》不就有吗?各方都得在场,当事人、中人、旁证人、代笔人,“空口无凭,立此为证”之后都得签字画押。客人离开时,伙计、掌柜要站在柜房前躬身相送,重要客人要送到大门外。那时点菜不写单子,结算也没单子,全凭跑堂的心里记,还决不能错;点了菜,口喊通知厨房;菜炒好,大师傅铁铲敲炒勺通知服务员,端菜。吃完了,结账;跑堂的要看空盘子报菜名、单价,一个个心算相加,报出总价。脑子不好使,不专心,都会出错;客人也会算,错了人家干吗?客人付大票子,找零,也许就不要了,算小费;不找零也单给小费,不给的少。跑堂的要高声唱出钱数,其余伙计要齐声谢赏;收的钱,当时就投进挂在柱子上的竹筒里,一米来长、十公分粗。晚上关门后,大家围一张方桌,竹筒子底儿朝上,钱倒在方桌上,清点,按比例分,赶上多时,能超过工钱,每天的外快。赶上办喜事,雅座、散座就都不卖了;大厅布置成礼堂,张灯结彩,喜气洋洋;四周挂满红色的幛子,说起幛子,得多说几句。当年红白喜事,兴送幛子;就是送衣料,喜事,过生日、过满月、娶媳妇、聘闺女,送红色的,深红、浅红、桃红、枣红,丝织棉织都行,尺寸要够一件衣服或一床被面。上面要有祝福的话(四字成语),上、下款;一大横幅或竖幅,礼堂内外挂着,红火气派。在专用的纸上写字,别到幛子上;香蜡铺、纸铺都卖,叫“幛光儿”。上下款是长条,中间用四张方的,红色,周边金粉印的龙凤之类图案。上款写受礼人,称呼按关系,如朋友的儿子结婚写“某某仁兄令郎结婚之喜”下款写“愚弟某某敬贺”。写法讲究挺多,几句话说不清。方纸一张一个字。别在当中,上款放右上角,下款放左下角,不能错。“白事”送蓝色、黑色、灰色,“幛光儿”白纸印蓝色图案。现在不兴这个了。顺兴馆的名吃是:烂肉面、肉皮辣酱、干炸丸子。七八十岁的老街坊还有记忆,说一份丸子二十一个,外焦里嫩;买一回吃两顿,舍不得。由于年代久,出了名;别人就借这个“仙”气儿,西邻开大车店,起名叫顺兴大车店;掌柜的姓陈,人称“草陈店”,一间大门,长过道,大方院子,四面房屋。院里停放大车;西房五六间,靠北两间是柜房,剩下几间通铺大炕。南、北、西三面是单间。西房外接出棚子,一溜马槽,大车卸牲口,栓在棚子里喂草料,后来大车少了,单间出租,成了大杂院;西房还是旅店,陈掌柜死后,寡妇老太太,小脚,能说能干,不愧是店家。说话的口头语是“攀个大”,左邻右舍的当家人,多比她小,“我攀个大,兄弟!”是她常用的客气话。带了三个孩子过日子,开店。大儿子死在她前头,二儿子有点弱智,老跑乐培园下处,招了一身病,嘴眼边上红红的,鼻涕眼泪流着,傻呵呵的笑,冷天爱站在韦陀庵庙门前晒太阳,人们看他也躲他。三儿子在韦陀庵于老师门下念过四书。这店开到1956年公私合营。那时只剩老太太和老三娘俩了。顺兴馆对门街坊,一间铺面开了烧饼铺:顺兴楼。回民,连家铺。也是开到公私合营以后。顺兴馆掌柜是山西文水人,原来只男性在京经营,每年回原籍探亲度假。民国以后,才接来家眷,成了连家店。不想竞落户京城,他乡变故乡。(待续)</p>
[此贴子已经被草长鹰飞于2008-1-25 10:53:34编辑过]

飞哥 发表于 2008-1-24 22:46:00

现在广安门地区已经基本没什么老东西了,胡同拆了,两广路扩了,如果不看看这些文章,我们的后人怎么知道广安门地区过去有这么多的好东西!

老盘子 发表于 2008-1-24 22:22:00

潘大爷的文章真好!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广安门的顺兴馆、顺兴店、顺兴楼(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