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宣南印象(上)
<h1></h1><p>文章转自:<a href="http://www.l9y7.com/3.htm">http://www.l9y7.com/3.htm</a></p><p>“宣南”原来是我不太熟悉的一个地区。我自小生活、学习在东城,工作后又搬到朝阳,因此对于宣武一直比较陌生。我几次南下宣武都是奔着吃去的,因为这里有著名的回民聚居区――牛街。回民的小吃历来是最出名的,基本上代表了北京传统小吃的大部分精华。只是我来的比较晚,原来破旧而龃龉的牛街已被代之以宽阔的马路,那种只有在陋巷中才能品尝到的最纯正的豆汁儿是无福消受了,好在被网上饭团儿们大赞不止的“老爆肚满”并未搬远,我仍有幸尝到了传神的烧羊肉夹烧饼,也算是遗憾中的满足吧。 </p><p>正是因为“里九外七”的缘故,宣南地区才渐渐的从我的印象中由生变熟。“里九外七”最初的社址选在了宣南的法源寺后街(与此相关还有一段故事,另叙),因此在一段时间里,我基本上与这一片地区朝夕相处。也正是基于对“里九外七”的美好憧憬,我怀着一颗好奇而冲动的心,企图把与“里九外七”有关的环境都收归囊下,于是开始了在周边的一系列踩点活动…… </p><p>距离法源寺后街最近且最出名的地方自然非法源寺莫属,非常难得的是,这座始建于唐代并见证无数历史大事件的千年古刹如今依然清幽。和其它向公众开放的寺院不同,这里没有人头攒动的香客,也没有随处可见的请香柜台和法物流通处,看到的只有虔诚的信徒绕着佛堂诵念经文,间或有一些俗家百姓,遇着生活的不顺心,前来寻求佛家师傅的指点。若不是赶上节庆作法事,这里只能用“清净”二字来形容,而一年一度的丁香诗会,又使它在清净中显出高雅。那殿堂、那老树、以及和尚、访客都是那么清清的,淡淡的,仿佛相互之间都将随缘而化。 </p><div class="bigpad_box"><div><img height="300" src="http://www.l9y7.com/i/071220/1.jpg" width="400" alt=""/></div><div><img height="300" src="http://www.l9y7.com/i/071220/2.jpg" width="400" alt=""/></div><div><img height="300" src="http://www.l9y7.com/i/071220/3.jpg" width="400" alt=""/></div><div><img height="400" src="http://www.l9y7.com/i/071220/4.jpg" width="300" alt=""/></div></div><p>自“里九外七”所在的法源寺后街往东,经西砖胡同拐进莲花胡同,再一拐就是烂漫胡同。烂漫胡同听着相当耳熟,我当时看《北京的胡同》这本书时,第一个记住的南城的胡同就是烂漫胡同,因为觉得这个名字非常特别,好像也叫“烂熳胡同”。其实,这不过都是在原名“烂面胡同”的基础上雅化而来的。一进胡同,俺就拍到了传统与现代交相掩映的镜头。 </p><p>时值四月芳菲,樱花盛开的这棵老树并不单是提供景致,还要依然负担起晾晒被子的传统重任。 </p><p>汽车虽好,可在胡同里就不见得比破旧自行车更好使。 </p><p>灰瓦、木窗与粉红色外立面和大玻璃外飘窗,到底哪个更适宜人类居住? </p><div class="bigpad_box"><div><img height="300" src="http://www.l9y7.com/i/071220/5.jpg" width="400" alt=""/></div></div><p>烂漫胡同101号,是原来的湖南会馆,据说是光绪十三年(1887)所建,里面原有戏台和文昌阁各一座,后来戏台被拆除了,文昌阁不知尚在否?1920年,毛泽东曾在此参加了“湖南各界驱逐军阀张敬尧大会”。 </p><p>现如今,这里成了烂漫胡同幼儿园。不知生活在文化旧址里面的孩子们,是否也多沾染了一些文化气息? </p><div class="bigpad_box"><div><img height="300" src="http://www.l9y7.com/i/071220/6.jpg" width="400" alt=""/></div></div><p>从烂漫胡同再往东,穿红罗巷,即可进入北半截胡同,直着往南就是南半截胡同。待俺走访时,北半截胡同已经基本拆除,只剩下残存的谭嗣同故居作为文物保护单位留在那里,这里也曾是浏阳会馆。不过根据现在的小户院门,以及在院墙上贴的不伦不类的红色瓷砖,有点儿想像不出当年谭先生的“莽苍苍斋”是何等模样。 </p><div class="bigpad_box"><div><img height="300" src="http://www.l9y7.com/i/071220/7.jpg" width="400" alt=""/></div><div><img height="300" src="http://www.l9y7.com/i/071220/8.jpg" width="400" alt=""/></div></div><p>相比之下,南半截胡同倒还算完整,胡同中的7号是因鲁迅而著名的绍兴会馆,鲁迅他老人家曾居住于此并写出《狂人日记》、《孔乙己》等驰名文章。据说鲁迅开始住东边的“藤花馆”,后又迁到西边的“补树书屋”。补树书屋是个“院中院”,原种着一棵开淡紫色花儿的大楝树,但被风刮倒了,后又补种了一棵槐树,故名。相传这棵槐树上曾有个女人上吊,所以一般人都不愿在此居住,鲁迅住在这儿倒落得个清净。现在,整个7号院成了大杂院,“补树书屋”早已被拆,据说那棵大槐树也毁于雷击。看来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呀。 </p><div class="bigpad_box"><div><img height="300" src="http://www.l9y7.com/i/071220/9.jpg" width="400" alt=""/></div></div><p>南半截胡同向南可直达南横西街,再往东就是南横东街。从西向东,南横东街的第一条胡同就是米市胡同。来之前,我已知道康有为康圣人住过的南海会馆在这条胡同的43号,可我们走进来时,米市胡同的南半边已经开始拆迁了,心中不免有些忧虑,唯恐43号已不复存在。还好,我们一直坚持着往北走,最后也算没有白辛苦,发现南海会馆依旧健在。一打听才知道,感情这条胡同只拆南边,北边是保留的,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有康圣人的故居在此才免遭倾覆。当然,所谓“康有为故居”目前也是大杂院,从规模上看,比绍兴会馆更大、更杂。 </p><div class="bigpad_box"><div><img height="300" src="http://www.l9y7.com/i/071220/10.jpg" width="400" alt=""/></div><div><img height="300" src="http://www.l9y7.com/i/071220/11.jpg" width="400" alt=""/></div><div><img height="300" src="http://www.l9y7.com/i/071220/12.jpg" width="400" alt=""/></div></div><p>这个院子比较特别,地势低洼,出入大门要上下一个大斜坡,大门口还正对着一面影壁,以此推知,想必原来的院子大门是开在影壁外的,此后可能是由于胡同的扩建而侵占了原有的大门。现今这院子里至少也得居住有几十户人家,看看堆放在院门口的琳琅满目的杂物就可见一斑。 </p><p>从康圣人故居翻回头来,发现处于该胡同64号的泾县会馆旧址就没有那么幸运了。虽然这里曾是李大钊、陈独秀等创办《每周评论》的编辑部,但比起其它更有名的地方,这里要寂寞的多,甚至连块牌子也是没有的,所以很难避免画上一个“拆”字呀。 </p><div class="bigpad_box"><div><img height="300" src="http://www.l9y7.com/i/071220/13.jpg" width="400" alt=""/></div></div><p>另外值得一提的倒是这个“米北便民绿色商店”。仔细辨认一下房檐儿下的雕板,写的是“自貢四川建昌陰陳金絲楠木槨套,福建香杉江西饒州各省花板一概俱全”,看来原先是个棺材铺呀。 </p><div class="bigpad_box"><div><img height="300" src="http://www.l9y7.com/i/071220/14.jpg" width="400" alt=""/></div><div><img height="300" src="http://www.l9y7.com/i/071220/15.jpg" width="400" alt=""/></div></div><p>北京的胡同一向是四通八达,在一片胡同群落中,很少有绝对的死胡同,一般都彼此勾连、互相通气。从此胡同进入彼胡同,根本不需要退出一个、再进一个,中间总会有一两条其它的胡同把它们串联起来。刚才我们就一路穿行而来,现在再从米市胡同横穿保安寺街就进了贾家胡同。 </p><p>贾家胡同和米市胡同都是贯穿南北、连接骡马市大街和南横东街的较为宽大的胡同,而贾家胡同似乎并不在拆迁之列,保存的更加完好。这就是个地道的如意门,门上的砖雕十分精美。 </p><div class="bigpad_box"><div><img height="300" src="http://www.l9y7.com/i/071220/16.jpg" width="400" alt=""/></div></div><p>还有这只小狗,不知是何方神圣,难道已化成了门墩儿? </p><div class="bigpad_box"><div><img height="300" src="http://www.l9y7.com/i/071220/17.jpg" width="400" alt=""/></div></div><p>当然了,来贾家胡同主要为的是看看林则徐的故居,同时也是当年的浦阳会馆,在贾家胡同31号。去了一看,院子尚在,也成了寻常百姓家的院落,朴实的砖拱院门象是有些年头了,门上贴的对联倒饶有趣味,上联是“婚育新风是保证”,下联是“美满家庭靠婚姻”,横批“婚姻美满”。看来我们小户人家的平头百姓,无论住在哪儿,凭它是当年香火旺盛的寺庙,还是皇亲国戚的旧居,都踏踏实实地过着自己的小日子,企盼的是和美的家庭和颐养天年的天伦之乐。 </p><div class="bigpad_box"><div><img height="300" src="http://www.l9y7.com/i/071220/18.jpg" width="400" alt=""/></div></div><p>出贾家胡同北口,过马路就是魏染胡同,著名的京报馆旧址即在这里。小楼看着不错,有些欧式风格,据说“京报馆”三个字是创始人邵飘萍先生亲笔所题。报馆小楼安详地坐落在这条清净的胡同里,似乎更容易让人缅怀那些曾经在报馆中工作的热血沸腾、但不见容于社会的有血性的青年。 </p><div class="bigpad_box"><div><img height="300" src="http://www.l9y7.com/i/071220/19.jpg" width="400" alt=""/></div><div><img height="300" src="http://www.l9y7.com/i/071220/20.jpg" width="400" alt=""/></div><div><img height="300" src="http://www.l9y7.com/i/071220/21.jpg" width="400" alt=""/></div></div><p>至此走访尚未结束,还剩下菜市口以北的几条胡同没去,但是天色已经逐渐地黯淡下来,只好暂时先打道回府,以待后续。 </p><p>文章转自:<a href="http://www.l9y7.com/3.htm">http://www.l9y7.com/3.htm</a></p> 文章写的不错,照片也配了,整体性挺好。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