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水哪去了呢
北京曾经是一个河湖纵横、清泉四溢、湿地遍布、禽鸟翔集的水乡。其实只要听听北京的地名就知道了北京何曾缺过水呢?如:称作湖的有:太平湖、紫竹院湖、陶然湖、龙潭湖、柳荫湖、莲花湖等;称为潭的有积水潭、玉渊潭、韩家潭、黑龙潭等;叫作海的有北海、中南海、什刹海、后海等;叫淀的有海淀、金盏淀、高桥淀、清淀、洄淀等。随便拿过一张北京地图,如今不见一丝水影的地方怎么会有那么水灵灵的一个个名字呢?毛家湾、苇子坑、芦草园、金鱼池、东坝河、西坝河、南河沿、北河沿、三里河、六里桥等等,简直不胜枚举。<P> 北京的水哪去了呢? </P>
<P> 50年代中国兴起了大修水库的浪潮,至90年代,已建水库8万多座。北京的周围就建有20多座水库。我们知道水库一般都建在河流的上游或中游。这些水库对防洪和灌溉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建水库时,人们设想得很好:洪水季节拦截洪水,枯水季节用库存的水补给河水,其实这只是一厢情愿,水库一旦建成,就有了它自己的利益和要求,有它自己的运行规律,就异化为下游公共利益的对立面,水库不代表流域的利益,只代表水库拥有者的利益。比如在枯水期,水库不会放水接济干渴的下游河流,而是为了蓄水发电,拦截本已少得可怜的河水,造成下游断流无水。 </P>
<P> 整个华北平原历史上河流纵横,湖泊星布,如今有河皆干,湖泊无影,已经由中国的外流区变成了如新疆一样的内流区。其原因就是我们在燕山、太行山区,在那些流向华北平原的河流的上游修建了数不清的水库,这些水库起到的作用,无非是把下游华北平原优良的水环境以及应在华北平原产生的效益挪到了上游而已。 </P>
<P> 同样的道理,我们用中线工程调汉江的水来华北,无非是把汉江流域良好的水环境转移到华北,是以汉江的牺牲为代价的。 </P>
<P> 不久前河南林县红旗渠精神的大型展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观者如潮,修建红旗渠的精神无疑是伟大的,但红旗渠浇灌了几十万亩农田的效益却是以漳河水的断流,以及下游古城沧州一带无水,百姓吃深采的地下水导致氟中毒为代价的,孰得孰失? </P>
<P> 也许终于有一天,我们需要拆除一些水库,来恢复华北平原的水环境,让那些生活在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卫河、马颖河、漳河、南运河等60多条河边,却从没见过河水的人们看到他们的祖先世世代代厮守的河流曾经怎样碧波荡漾,欢腾地奔向海洋。 (中国国家地理)</P> 于希贤
<P> 北京市文史馆馆员,北京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徐霞客协会副会长。
<P> 4月13日,也就是今天,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要举行“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公众听证会”。这场争论,之所以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是因为北京人对如何保护身边的环境有了更深刻的思考,有了更主动的参与意识。
<P> 北京历史上是有过教训的,一个昔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绿色水城,逐渐变成一个水资源匮乏、风沙满天的城市。我们要想保护北京传统文化、打造绿色奥运、构建和谐社会,就不能不回忆这段让人痛心的历史。
<P> 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完美结合,是北京魅力的源泉。
<P> 北京是东方文明的伟大象征。欧洲著名的城市规划学家,丹麦的罗斯姆森在《城市与建筑》一书中,第一章就赞颂道:“北京,历史悠久的中国都城,可曾有过一个完整的城市规划的先例,能够比它更庄严、更辉煌吗?”他说:“北京这个城市,是一座殿堂。整个北京城,乃是世界奇观之一,它平面布局匀称而明朗。是一个卓越的纪念物。象征着一个伟大文明的顶峰。”
<P> 北京,一砖一瓦都渲染着浓厚的历史色彩,是中国古老文明的一个巨大的艺术宝库,深藏着历史的奥妙,曾经引起许多中外的画家、建筑专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文学家、诗人的极大兴趣,去研究它,描绘它,赞美它。
<P> 北京的美丽,在于它的城市建筑,城墙、宫殿、街道、王府以及许许多多城市细胞的建筑,但是,托起了这个人文环境、建筑环境的,首先是自然环境和自然面貌。没有北京自然环境的美,就不可能造就北京建筑文化的美。所以城市的自然面貌、自然特征,是和东方文明伟大创造息息相关的。
<P> 自然环境面貌中,我们最直观的,最能感受到的就是生命的灵性,它大量以植被的形态表现出来。因此要了解创造北京伟大文明的人文环境,就要了解北京历史上自然环境的变迁,特别是森林植被及其和植被息息相关的动植物的变迁。昔日滔滔林海,今日只留下一个个遥远的传说。
<P> 大自然的变化,和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密切相关的。人每时每刻都在不断改变着我们自然环境的面貌。
<P> 北京因为有非常好的森林植被覆盖,曾经孕育了北京猿人的诞生。在春秋战国时期,它属于蓟国和燕国。战国和秦汉时期,“燕之涿蓟”已经是“富冠海内,天下名都”。
<P> 隋、唐时期,幽州的人口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已经发展成为北方的军事重地了。唐代大诗人陈子昂曾作诗:“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可见这个地方是一片林区。
<P> 根据辽代的一些碑刻记载,这里曾经是“山中虚老乔松”,就是树没有人去砍,自生自灭。但公元10世纪,蓟城上升为辽的陪都———南京。随着城市地位的提高,人口增加,经济繁荣,木材的消耗量也较大幅度增加。辽、宋之间的长期战争,是破坏森林的一项原因。辽南伐点兵,“必先砍伐园林,然后驱掠老幼,运土木填濠堑……”森林的破坏开始超过自然更新。
<P> 元代的北京地区,空前规模的元大都以“西山兀、大都出”的气势迅速兴建。根据马可·波罗的记录:“大殿宽广,足容六千人聚食而有余,房屋之多可谓奇观,此壮丽高展,世人布置之良,诚无逾此者。”而这种美丽雄壮的代价,就是北京地区森林植被遭到连续大规模破坏。西山的原始森林集中过量采伐之后,在陡坡和岩石裸露的山地已经很难更新恢复了。
<P> 从明朝中期开始,一直到清末、民国时期,人们继续大规模砍伐森林植被。就这样,北京山上蜿蜒绵延的天然森林,平原地区苍翠的森林、草原以及星罗棋布的沼泽,在人类历史时期大规模的干扰破坏之下,逐渐丧失殆尽。
<P> 从清泉河到永定河,北京水是如何由甜变苦,由多变少的。
<P> 大概是明清时期,民间流传着“高亮赶水”的传说,说龙王把北京的甜水都带走了,北京城内只留下苦涩的井水。
<P> 历史并不是这样记载的,在金中都和元大都内,有许多古代的瀑布、清泉。有些泉水还从地下冒出很高,甘甜可口,拿起来就可以喝。那时的北京,不仅水道纵横,大运河的船只可以一直开到城里,真是气象万千。
<P> 随着森林被砍伐,森林涵养的地下水位下降了,瀑布和泉水消失,北京的水变得又苦又涩。
<P> 永定河,也是北京森林消失的受害者。近百年来,永定河以“害河”闻名于世。它暴涨暴落,水性浑浊。雨季时更激流震荡、决口泛滥,致使河道迁徙无常。
<P> 然而,永定河曾是一条比较平稳的益河。汉魏之前,森林覆盖,河流中的泥沙含量很少,它有“清泉河”之美称。北京城诞生之初,曾在它长期哺育滋润下得以发展,以“灌溉航运之利”史不绝书。
<P> 辽金之后,森林植被的减少,使得枯枝落叶层和部分腐殖土壤受到侵蚀和冲刷,河水变成黑绿色,被称为卢沟河。元大都建筑所需的巨量木材,是集中采伐西山的森林得来的,加之利用卢沟河运木筏,水流速度很大,木筏撞击河道,使沿途山坡及两岸泥沙土壤受到侵蚀。卢沟河就变成了一条“小黄河”和“浑河”了。它泛滥改道更加频繁,至后来河床改道无有定时,也就更名为“无定河”。
<P>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两岸筑防洪堤,康熙皇帝将其赐名为“永定河”,希望横行难驯的无定河从此固定河床,安定下来。其实,真正“无定”的,不是河流,而是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疯狂破坏。
<P> 现在,党中央国务院提倡要构建一个和谐社会。在研究人类社会和谐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人和自然的和谐,还要重视大自然本身的和谐。通过北京历史上森林植被的被破坏过程,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如果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本身不和谐,那么就会造成许许多多的灾难,这是每个热爱北京的人都要警惕</P> 我听我们老师说他上世纪60年代到京郊插队,光着脚踩着乡间的小路,每一步踩下去感觉都是"扑哧"水好象要往上涌似的,现在北京哪不是"赤地千里"啊,我们国家每年经济增长的所谓百分点,都是以高能耗为代价的,我听人说如果中国要想赶上现在美国的经济水平,需要消耗20个地球的能源.再想想美国在石油储备居世界前列的情况下,不但不开采,还要回灌,我们真得好好反思一下我们自己的所作所为了,不迅速改变我们现在的经济发展方式,不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恐怕中华民族是延续不了几代人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5-28 16:06:11编辑过] 发达国家之所以发达~很大程度上是掠夺过来的~20%的人口消耗着全世界90%的资源。发达国家也是经历过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看看美国的汽车排量就知道了。只不过现在物质财富高了~生活品位高了~才开始提出环保问题~并且谴责其他发展中国家和落后的地区不重视环保。和发达国家比起来中国的环保工作已经是做的很早的了。环保是需要大量资金的,试问一个连自己人民吃饭问题都保证不了的国家他那什么来环保呢~如果不是发达国家对落后地区的疯狂掠夺那些地区的环境问题有怎么会那么严重呢。看看那些在南美砍伐原始森林的都是什么人,哪个不是发达国家的公司。一边破落后地区坏境一边谴责其他国家的环境问题。他们有什么资格。。。 <P>城里的水系基本都填了</P><P>现在城里的非正南正北正东正西的路基本上都是过去的水道</P> 很多河道被破坏了,又进来那么多外地人来喝北京的水,外地人聚居地方一般都是自来水遍地流,正是由于他们的破坏性,才造成了现在北京没水喝 <P>去年的最后一天下午还经过永定河呢</P><P>再想到九月份到密云和怀柔</P><P>我跟家里洗手后的水都攒一块冲马桶啊!!</P> 要花大力气治理京城水系,为人民造福。 <p>唉,这似乎是一个看不见历史也看不到未来的时代。</p><p></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