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希贤
$ ~. a) s9 U4 r( v1 |: \- ` 北京市文史馆馆员,北京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徐霞客协会副会长。
5 |, |9 i+ w3 T 4月13日,也就是今天,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要举行“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公众听证会”。这场争论,之所以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是因为北京人对如何保护身边的环境有了更深刻的思考,有了更主动的参与意识。! b: q$ @0 @( [& |
北京历史上是有过教训的,一个昔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绿色水城,逐渐变成一个水资源匮乏、风沙满天的城市。我们要想保护北京传统文化、打造绿色奥运、构建和谐社会,就不能不回忆这段让人痛心的历史。
+ |3 |1 ]) e# ]' z 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完美结合,是北京魅力的源泉。
, f. a# L8 K' Z& J# n 北京是东方文明的伟大象征。欧洲著名的城市规划学家,丹麦的罗斯姆森在《城市与建筑》一书中,第一章就赞颂道:“北京,历史悠久的中国都城,可曾有过一个完整的城市规划的先例,能够比它更庄严、更辉煌吗?”他说:“北京这个城市,是一座殿堂。整个北京城,乃是世界奇观之一,它平面布局匀称而明朗。是一个卓越的纪念物。象征着一个伟大文明的顶峰。”
+ V- k* B" p" Q: k1 B9 ] 北京,一砖一瓦都渲染着浓厚的历史色彩,是中国古老文明的一个巨大的艺术宝库,深藏着历史的奥妙,曾经引起许多中外的画家、建筑专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文学家、诗人的极大兴趣,去研究它,描绘它,赞美它。) d5 v: k; V2 B0 n; I+ ?" k( b1 \: D
北京的美丽,在于它的城市建筑,城墙、宫殿、街道、王府以及许许多多城市细胞的建筑,但是,托起了这个人文环境、建筑环境的,首先是自然环境和自然面貌。没有北京自然环境的美,就不可能造就北京建筑文化的美。所以城市的自然面貌、自然特征,是和东方文明伟大创造息息相关的。
; X, |, B# E. b& {2 ~" y( y 自然环境面貌中,我们最直观的,最能感受到的就是生命的灵性,它大量以植被的形态表现出来。因此要了解创造北京伟大文明的人文环境,就要了解北京历史上自然环境的变迁,特别是森林植被及其和植被息息相关的动植物的变迁。昔日滔滔林海,今日只留下一个个遥远的传说。
+ V( F2 ], [6 H9 a; o 大自然的变化,和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密切相关的。人每时每刻都在不断改变着我们自然环境的面貌。
- `9 J! L- X+ D 北京因为有非常好的森林植被覆盖,曾经孕育了北京猿人的诞生。在春秋战国时期,它属于蓟国和燕国。战国和秦汉时期,“燕之涿蓟”已经是“富冠海内,天下名都”。
- q j- Q& v9 w r/ C) r 隋、唐时期,幽州的人口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已经发展成为北方的军事重地了。唐代大诗人陈子昂曾作诗:“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可见这个地方是一片林区。3 |2 ^! P; v# M: V; I0 ^
根据辽代的一些碑刻记载,这里曾经是“山中虚老乔松”,就是树没有人去砍,自生自灭。但公元10世纪,蓟城上升为辽的陪都———南京。随着城市地位的提高,人口增加,经济繁荣,木材的消耗量也较大幅度增加。辽、宋之间的长期战争,是破坏森林的一项原因。辽南伐点兵,“必先砍伐园林,然后驱掠老幼,运土木填濠堑……”森林的破坏开始超过自然更新。5 e5 `$ d/ r; K+ ]
元代的北京地区,空前规模的元大都以“西山兀、大都出”的气势迅速兴建。根据马可·波罗的记录:“大殿宽广,足容六千人聚食而有余,房屋之多可谓奇观,此壮丽高展,世人布置之良,诚无逾此者。”而这种美丽雄壮的代价,就是北京地区森林植被遭到连续大规模破坏。西山的原始森林集中过量采伐之后,在陡坡和岩石裸露的山地已经很难更新恢复了。
f& ?, _7 a0 }% K" @ 从明朝中期开始,一直到清末、民国时期,人们继续大规模砍伐森林植被。就这样,北京山上蜿蜒绵延的天然森林,平原地区苍翠的森林、草原以及星罗棋布的沼泽,在人类历史时期大规模的干扰破坏之下,逐渐丧失殆尽。
. x9 E1 H# u, y& y" s 从清泉河到永定河,北京水是如何由甜变苦,由多变少的。- I2 r' p3 i4 T9 w% F
大概是明清时期,民间流传着“高亮赶水”的传说,说龙王把北京的甜水都带走了,北京城内只留下苦涩的井水。
% A$ ?1 B5 |1 N$ K 历史并不是这样记载的,在金中都和元大都内,有许多古代的瀑布、清泉。有些泉水还从地下冒出很高,甘甜可口,拿起来就可以喝。那时的北京,不仅水道纵横,大运河的船只可以一直开到城里,真是气象万千。3 F9 |7 m6 x6 R) {8 H
随着森林被砍伐,森林涵养的地下水位下降了,瀑布和泉水消失,北京的水变得又苦又涩。
2 N" J, l5 S B1 K7 L 永定河,也是北京森林消失的受害者。近百年来,永定河以“害河”闻名于世。它暴涨暴落,水性浑浊。雨季时更激流震荡、决口泛滥,致使河道迁徙无常。
5 p6 R( ` i: B$ F9 ?% m 然而,永定河曾是一条比较平稳的益河。汉魏之前,森林覆盖,河流中的泥沙含量很少,它有“清泉河”之美称。北京城诞生之初,曾在它长期哺育滋润下得以发展,以“灌溉航运之利”史不绝书。
6 ~5 a7 E1 W. V, l+ g$ ~. X2 o/ u6 p( N 辽金之后,森林植被的减少,使得枯枝落叶层和部分腐殖土壤受到侵蚀和冲刷,河水变成黑绿色,被称为卢沟河。元大都建筑所需的巨量木材,是集中采伐西山的森林得来的,加之利用卢沟河运木筏,水流速度很大,木筏撞击河道,使沿途山坡及两岸泥沙土壤受到侵蚀。卢沟河就变成了一条“小黄河”和“浑河”了。它泛滥改道更加频繁,至后来河床改道无有定时,也就更名为“无定河”。1 P4 X d6 J6 _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两岸筑防洪堤,康熙皇帝将其赐名为“永定河”,希望横行难驯的无定河从此固定河床,安定下来。其实,真正“无定”的,不是河流,而是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疯狂破坏。
0 R1 \6 b1 v' K! R7 u7 { 现在,党中央国务院提倡要构建一个和谐社会。在研究人类社会和谐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人和自然的和谐,还要重视大自然本身的和谐。通过北京历史上森林植被的被破坏过程,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如果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本身不和谐,那么就会造成许许多多的灾难,这是每个热爱北京的人都要警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