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6-24 17:59:47编辑过] <p>在早先的石驸马大街能够说得上是交通便利了,经过这儿的有二趟公共汽车,7路是从动物园到前门,站就在石驸马后宅东口向南一点儿,反方向的站在二小东侧21号(老门牌)的大槐树下面。10路汽车是从火车站到南菜园,顺行站与7路站同,反方向站在受水河西口。</p><p>再早的五几年,石驸马大街东口还通行有轨电(diangdiang)车,隐约记得像是“黄牌”车,那会儿因为电车只有几趟,老百姓只喊车牌的颜色,这趟电车是从宣武门城楼下发,到哪儿已经记不清了,好像是经西单转向东过中山公园,或许终点在前门。后来就拆了轨道改成无轨电车了。</p><p>六、七十年代有了出租汽车后,石驸马大街东口建了个出租站点儿,业务很繁忙,租车得预约。汽车基本上一水儿都是前苏联的像火柴盒样的小拉达。</p><p>尽管如此,从我记事儿到八十年代,在我的印象里石驸马大街只有两次汽车撞死人的事件。一次在石驸马大街中间,参政胡同口,一次在东口外。这两次车祸给我印象如此深也是始料不及的。</p> 写的很好!我是国会街的,那一带太熟悉了。 我奶奶家 就是从天仙胡同 搬到 西太平街的~~ <p>咱们真的是老街坊了,我现在还住在这街上,前些时写过“这街”,现在看您一写,太熟悉了,每天在这街上走来走去,没准儿咱还常见面呢。麻线胡同卖“小碗”、酸枣面儿的那姑姆俩,有一个是我的同学,只不过那时上五年级她都18岁了,六年级她就退学了。您说出车祸的有一次,是在参政胡同口,那会儿,对面是一小楼,拐进去住有几家,出事的那个男孩,就住在那里。通条胡同口,原是一大杂院,有同学住那儿常去玩。头发胡同、受水河、抄手胡同、文化、文昌、东铁匠、西铁匠、永宁、温家街、鲍家街、闹市口------,哈哈,这一片儿都跑遍了,一切都历历在目。</p>
<p>向您问好!</p>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客人(125.34.*.*)</i>在2007-10-14 17:51:00的发言:</b><br/>写的很好!我是国会街的,那一带太熟悉了。 </div>
<p>国会街的朋友~~~~~~问好 !</p>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猪仙人</i>在2008-11-27 1:38:00的发言:</b><br/>我奶奶家 就是从天仙胡同 搬到 西太平街的~~ </div>
<p>那也算得上是老街坊了~~~~~~~问好:)</p>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路丁</i>在2008-11-27 21:57:00的发言:</b><br/>
<p>咱们真的是老街坊了,我现在还住在这街上,前些时写过“这街”,现在看您一写,太熟悉了,每天在这街上走来走去,没准儿咱还常见面呢。麻线胡同卖“小碗”、酸枣面儿的那姑姆俩,有一个是我的同学,只不过那时上五年级她都18岁了,六年级她就退学了。您说出车祸的有一次,是在参政胡同口,那会儿,对面是一小楼,拐进去住有几家,出事的那个男孩,就住在那里。通条胡同口,原是一大杂院,有同学住那儿常去玩。头发胡同、受水河、抄手胡同、文化、文昌、东铁匠、西铁匠、永宁、温家街、鲍家街、闹市口------,哈哈,这一片儿都跑遍了,一切都历历在目。</p>
<p>向您问好!</p></div>
<p>咱可真是老街坊了~~~“这街”拜读了,岁月匆匆,感慨良多呀,估摸着您比我年纪得大不少:)</p>
<p>您说那大杂院儿,贴着清华夜校,是老92号,我的二个小学同学都住那儿,细考证下,恐怕那院儿也有点儿典故呢。</p>
<p>出车祸的男孩子姓乔,叫乔同(音),是我妹妹同学的弟弟,也是二小的学生。</p>
<p>向您问好了~~~~~~~</p>
工人站在半人深的坑里,手忙脚踹“冲”煤的情形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横窗瘦影</i>在2008-12-6 16:21:00的发言:</b><br/><p>咱可真是老街坊了~~~“这街”拜读了,岁月匆匆,感慨良多呀,估摸着您比我年纪得大不少:)</p>
<p>您说那大杂院儿,贴着清华夜校,是老92号,我的二个小学同学都住那儿,细考证下,恐怕那院儿也有点儿典故呢。</p>
<p>出车祸的男孩子姓乔,叫乔同(音),是我妹妹同学的弟弟,也是二小的学生。</p>
<p>向您问好了~~~~~~~</p></div>
<p>我上世纪的50年代后期在鲍家街幼儿院上过学,50年过去了,我的记忆早已朦朦胧胧了,现在很想知道那一带后来发生过的奇闻轶事,,您有时间给说说,真是不胜荣幸!我还依稀记忆着,在我每天的放学路上,经过闹市口旧街上的路东,有一个做蜂窝煤的铺子,当时的做媒工人站在半人深的坑里,手忙脚踹“冲”煤的情形,……,呵呵,谢谢您了!</p>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横窗瘦影</i>在2008-12-6 16:21:00的发言:</b><br/>
<p>咱可真是老街坊了~~~“这街”拜读了,岁月匆匆,感慨良多呀,估摸着您比我年纪得大不少:)</p>
<p>您说那大杂院儿,贴着清华夜校,是老92号,我的二个小学同学都住那儿,细考证下,恐怕那院儿也有点儿典故呢。</p>
<p>出车祸的男孩子姓乔,叫乔同(音),是我妹妹同学的弟弟,也是二小的学生。</p>
<p>向您问好了~~~~~~~</p></div>
<p> 您说的一点儿都没错儿。</p>
<p> 真感谢您把这一片儿写得这样清楚,印象太深了。</p>
<p> 岁数儿应比您大些,侯耀华在我下一班,他们几个没事儿就会到我这儿来,一块儿到街上走走。只是二小现在都不让进去。我们上幼儿园时叫昭慧幼稚园,是私立的,上小学时就改成公立的了。</p>
<p> 我弟好像是六五年二小毕业的,估计和您年纪差不多吧。</p>
<p> 清华夜校,五十年代真是清华大学夜校部,后来就停了。女八中曾占用过,我们的课外辅导课就在那边教室上。</p>
<p> 还有老居委里面的原俄专宿舍,特大的一个院儿,和女八中操场隔一墙,有好多树,出入净是苏联人,反修一开始,全撤了。后来就没进去过,不知什么样儿了。</p>
<p> 一直听着说这街还要拆,我把东口、西口都拍了照片(不会上传)。路南早都拆完了,其实整个这一片儿,如果细研究,应该真能找到好些故事,何止一个老92号啊,都没了,真可惜!</p>
<p> 您那照片,是新实验二小盖时候拍的吧,现在的实验二小门庭若市,放学时,都得警察来维持,车堵得过都过不去,没治了。</p>
<p> 其实第一次知道您的文章,还是在“二闲”上,有朋友介绍给我(也是原来咱街上的老街坊),一说石驸马桥儿,都特感亲切。</p>
<p> 真喜欢原来的这条街,老街坊、老朋友,有机会见面儿,好好聊聊!</p>
<p> 问好!</p>
<p> </p>
<p> </p> 亲切。大约您年龄和在下相仿,您说的和我记着的一样。是那麽档子事儿。往事联翩了。 <p> 不知谁还记得,前王工厂进去,沿着煤铺的围栏往里走,叫后王公厂了吧,原来还有一个奶牛场,掌柜的姓陈,幼儿园的牛奶就是他家供应的,老师还带着去参观,有好几头奶牛。那会儿都是手工操作,没有现在这好条件,可我相信不会有三聚氰胺。</p>
<p> 二小,原来大门进去是一过道儿似的,很宽,还有窗子,不过两边儿有教室,还有小院儿;走过去进操场,操场两边儿也是教室,不过是平房;然后上台阶,台阶上左右两边儿有房子,是老师办公室(台阶左边儿还有一个小院子);穿过去到后院儿,两边儿是教室,不过这院儿的教室有台阶上去,在高台儿上,有走廊,有柱子,是那种殿堂似的房子,很大,也很高,我们上学时,那门儿还是老式的双开门呢;再往里,进到里面儿,就是幼儿园的院子,是从一个小过道儿进去的,幼儿园的房子都是那种王府似的房子了。里院儿有柿子树,是高桩儿柿子,还有大古槐。这是五十年代初期、中期的印象,后来小学部有些改变,幼儿园还保持着原来的样子。再后来就不知道了,但怎么也不是现在的样子。</p>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文秀武兵</i>在2008-12-6 18:08:00的发言:</b><br/>
<p>我上世纪的50年代后期在鲍家街幼儿院上过学,50年过去了,我的记忆早已朦朦胧胧了,现在很想知道那一带后来发生过的奇闻轶事,,您有时间给说说,真是不胜荣幸!我还依稀记忆着,在我每天的放学路上,经过闹市口旧街上的路东,有一个做蜂窝煤的铺子,当时的做媒工人站在半人深的坑里,手忙脚踹“冲”煤的情形,……,呵呵,谢谢您了!</p></div>
<p>也向您问好了----------:)谢谢您的信任,等有时间了我还真想写写闹市口,只不过就算写也是和朋友们共同回忆。印象里闹市口分三段:北闹,闹市口中街,南闹,我想你所说的应该是中街和南闹,而北闹是在长安街路北了。</p>
<p>愿我们在回忆中更爱我们的老北京:)</p>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路丁</i>在2008-12-6 21:23:00的发言:</b><br/>
<p> 您说的一点儿都没错儿。</p>
<p> 真感谢您把这一片儿写得这样清楚,印象太深了。</p>
<p> 岁数儿应比您大些,侯耀华在我下一班,他们几个没事儿就会到我这儿来,一块儿到街上走走。只是二小现在都不让进去。我们上幼儿园时叫昭慧幼稚园,是私立的,上小学时就改成公立的了。</p>
<p> 我弟好像是六五年二小毕业的,估计和您年纪差不多吧。</p>
<p> 清华夜校,五十年代真是清华大学夜校部,后来就停了。女八中曾占用过,我们的课外辅导课就在那边教室上。</p>
<p> 还有老居委里面的原俄专宿舍,特大的一个院儿,和女八中操场隔一墙,有好多树,出入净是苏联人,反修一开始,全撤了。后来就没进去过,不知什么样儿了。</p>
<p> 一直听着说这街还要拆,我把东口、西口都拍了照片(不会上传)。路南早都拆完了,其实整个这一片儿,如果细研究,应该真能找到好些故事,何止一个老92号啊,都没了,真可惜!</p>
<p> 您那照片,是新实验二小盖时候拍的吧,现在的实验二小门庭若市,放学时,都得警察来维持,车堵得过都过不去,没治了。</p>
<p> 其实第一次知道您的文章,还是在“二闲”上,有朋友介绍给我(也是原来咱街上的老街坊),一说石驸马桥儿,都特感亲切。</p>
<p> 真喜欢原来的这条街,老街坊、老朋友,有机会见面儿,好好聊聊!</p>
<p> 问好!</p>
<p> </p>
<p> </p></div>
<p>问好-------:)我是六四年从二小毕业的,候耀华应该大我二年。</p>
<p>有时候真想学学工笔画,就可以凭印象将母校在图画中复原了。现在它已经变得完全不认识了。在我写的那篇东西(驸马桥,王爷府,桃李园)里说到了一些苏联大院的事情:)</p>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pangong</i>在2008-12-6 23:41:00的发言:</b><br/>亲切。大约您年龄和在下相仿,您说的和我记着的一样。是那麽档子事儿。往事联翩了。 </div>
<p>问您好了~~~~~~~~~:)希望我们是同龄人---------</p>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横窗瘦影</i>在2007-6-7 0:28:00的发言:</b><br/>
<p>楼上的好~~~~~</p>
<p>头发胡同离我家也不远,说不上熟悉,但小时候经常到那儿玩,胡同的所有门儿应该还有印象,有时间也可以单写写头发胡同,好在那儿还基本完整。</p></div>
<p>进了头发胡同的东口路北,好像是8号院子里的西房,曾住着中国美术油画界老前辈张文新先生和他的儿子张谊,张先生后来去了美国,儿子张谊也曾在《北京日报》上发表过油画作品,内容记得好像是天安门广场纪念周总理的一张速写。我们当时学习美术,作为他的朋友曾经去过他的家里。后来他参军了,就慢慢得不知所为了,后来的20年后,他在国际艺苑办个人画展时,我再见到这位往日的翩翩少年,现如今早已经华发满头了,……。</p>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横窗瘦影</i>在2008-12-8 21:57:00的发言:</b><br/>
<p>问好-------:)我是六四年从二小毕业的,候耀华应该大我二年。</p>
<p>有时候真想学学工笔画,就可以凭印象将母校在图画中复原了。现在它已经变得完全不认识了。在我写的那篇东西(驸马桥,王爷府,桃李园)里说到了一些苏联大院的事情:)</p></div>
<p>细想了想,更正一下,大我两年的是侯耀文,而不是侯耀华,所以您还是要比我大了不少。</p> <p>我年岁小,愿意糗旁边看着这种交流,因为我可以得到很多我这个年岁没有的东西,请大家愉快的继续!!</p>
<p> </p>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横窗瘦影</i>在2008-12-8 21:57:00的发言:</b><br/>
<p>问好-------:)我是六四年从二小毕业的,候耀华应该大我二年。</p>
<p>有时候真想学学工笔画,就可以凭印象将母校在图画中复原了。现在它已经变得完全不认识了。在我写的那篇东西(驸马桥,王爷府,桃李园)里说到了一些苏联大院的事情:)</p></div>
<p> 是啊,就跟清明上河图似的,把脑子里记忆的东西都画出来有多好。您这一说,我脑子里跟过电影似的,潘公的话,往事联翩了。</p>
<p> “驸马桥,王爷府,桃李园”一文,我也拜读了,真好,这些东西不说说,真怕慢慢儿就没人知道了呢。</p>
<p> 也有一些构思,想把这一片儿写写,毕竟这里太熟悉了。</p>
<p> 按年份儿,您比耀文低两届就对了,没关系,记忆的东西差不了太多,太大变化是后来的这些年啊。</p>
<p> 问好!</p>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草长鹰飞</i>在2008-12-11 20:01:00的发言:</b><br/>
<p>我年岁小,愿意糗旁边看着这种交流,因为我可以得到很多我这个年岁没有的东西,请大家愉快的继续!!</p>
<p> </p></div>
<p>飞版好,谢谢鼓励~~~~~</p>
<p>革命不分早晚,跟贴不分老小:))</p>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路丁</i>在2008-12-11 20:39:00的发言:</b><br/>
<p> 是啊,就跟清明上河图似的,把脑子里记忆的东西都画出来有多好。您这一说,我脑子里跟过电影似的,潘公的话,往事联翩了。</p>
<p> “驸马桥,王爷府,桃李园”一文,我也拜读了,真好,这些东西不说说,真怕慢慢儿就没人知道了呢。</p>
<p> 也有一些构思,想把这一片儿写写,毕竟这里太熟悉了。</p>
<p> 按年份儿,您比耀文低两届就对了,没关系,记忆的东西差不了太多,太大变化是后来的这些年啊。</p>
<p> 问好!</p></div>
<p>问个好,前天看到您写骆驼的那篇文章,太好了~~~~~~~~~~~佩服呀!</p>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路丁</i>在2008-12-7 23:31:00的发言:</b><br/>
<p> 不知谁还记得,前王工厂进去,沿着煤铺的围栏往里走,叫后王公厂了吧,原来还有一个奶牛场,掌柜的姓陈,幼儿园的牛奶就是他家供应的,老师还带着去参观,有好几头奶牛。那会儿都是手工操作,没有现在这好条件,可我相信不会有三聚氰胺。</p>
<p> 二小,原来大门进去是一过道儿似的,很宽,还有窗子,不过两边儿有教室,还有小院儿;走过去进操场,操场两边儿也是教室,不过是平房;然后上台阶,台阶上左右两边儿有房子,是老师办公室(台阶左边儿还有一个小院子);穿过去到后院儿,两边儿是教室,不过这院儿的教室有台阶上去,在高台儿上,有走廊,有柱子,是那种殿堂似的房子,很大,也很高,我们上学时,那门儿还是老式的双开门呢;再往里,进到里面儿,就是幼儿园的院子,是从一个小过道儿进去的,幼儿园的房子都是那种王府似的房子了。里院儿有柿子树,是高桩儿柿子,还有大古槐。这是五十年代初期、中期的印象,后来小学部有些改变,幼儿园还保持着原来的样子。再后来就不知道了,但怎么也不是现在的样子。</p></div>
<p>二小,在我的印象里太深刻了,我家的兄弟姐妹四个都是在那儿上的小学,其中有两个是那幼儿园毕业的,原来名字叫召慧(字音),操场前面的建筑是工字型,后面是口字型,左面小跨院儿是校长书记办公室,右面小跨院是五六年级教研组办公室。操场东西还各有一排教室。</p>
<p>地震时先在女八中,后在二小那儿还住过抗震棚呢:)</p> <p>是昭慧。我在那上了幼稚园,又上了六年小学。这街上的孩子大多是那儿的,真的。都是校友啊!</p>
<p>前些时,一个偶然的误会,我又进到了里面,现在的王府面貌,不是我印象中的原来,不过也想,现在的孩子在现在这样的环境中能读好吗?</p>
<p> </p> <p>可惜的是王府翻建将24店拆了,也将老21号拆了,21号里有个长条的中式木制小楼,就是王府中路的东配楼,楼上的人家姓钱,可家里的孩子却叫“朱弟儿”,他比我大好几岁呢,闹不好是路兄同学了。长长的木楼梯,在学校里就能看到,据附近的邻居说,21号院和石驸马二小都是他家的产业,我就一直搞不清楚,不是说,熊希龄买下来赠给教会了么?如果真是他家的产业,是不是他家与熊希龄有关系?还是与教会有关系?</p>
<p>二小传达室的陈大爷,就住在他家楼前面那间小平房里,再南就是宋老师家了,老二小的孩子没有不知道宋老师的,她老人家做老师能算楷模了,可偏偏家里的孩子们够淘的:)恐怕也有大些的孩子与路兄是同学呢:))</p> <p> 朱弟儿在我们下一班,年龄和我们差不多(我上学早了点儿),没有考证过,熊希龄和夫人朱其慧、毛彦文;买下克勤郡王府为住地;创办香山慈幼院;献身慈善事业的儿童福利基金会;平民教育;教会;昭慧幼稚园是圣公会的教会幼稚园;叶园长、老周老师都是修女------等等,之间有没有一点点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只知道朱弟儿的妈妈姓朱,也是幼稚园的老师。幼稚园前面的小学,也叫昭慧小学,原来都是私立的,是谁的就不知道了。53年公立成为石驸马二小。</p>
<p> 宋老师我终身难忘,在她去世前,我常常去看望她,从门进去小过道边上都是住家儿,朱弟儿家在里面上楼。我觉得只有那楼会是原来的,其他的房都是后来乱搭的。宋老师的孩子比我们大,都不听话。因为有一点音乐细胞,从小学二年级起宋老师就推荐我考取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少年合唱团的小合唱(只有12人),承担广播电台的演出任务,我一直到高考前才结束了这段“艺术生活”,近十年,受益不小,也见识了一些音乐界的人物。那时广播电台在平安里,每礼拜天自己从石驸马大街东口上车,坐有轨电车到平安里下车进胡同儿,去学习和排练。有轨电车司机都是站着开车的,方向盘是一根铁棍似的拐来拐去,脚踩“diang diang ”响,座椅在两边儿,是横条木椅,都有座儿。这也是我记忆很深的事情。</p>
<p> 我的第一枚硬币就是在车上跟售票员阿姨要的,那天是解放后硬币发行的第一天。</p>
<p> 哎呀,扯远了,说石驸马大街吧!</p>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横窗瘦影</i>在2008-12-20 22:29:00的发言:</b><br/>
<p>二小,在我的印象里太深刻了,我家的兄弟姐妹四个都是在那儿上的小学,其中有两个是那幼儿园毕业的,原来名字叫召慧(字音),操场前面的建筑是工字型,后面是口字型,左面小跨院儿是校长书记办公室,右面小跨院是五六年级教研组办公室。操场东西还各有一排教室。</p>
<p>地震时先在女八中,后在二小那儿还住过抗震棚呢:)</p></div>
<p>抗震棚我们搭在朝鲜冷面那胡同口靠东边点儿了。呵呵!</p> <p> 这个马兰拉面的地方原来就是朝鲜冷面,胡同口后来就是切面铺儿,压面机一直响着。面铺儿东边的大门是原来的老八号(里面的罗大妈就是最早最早的居委主任,早已过世了),您从东口往过数吧:1:联合诊所,2:铁路大院,3:卫生局幼儿园,4:住家,进小胡同:甲4号、5号、6号、7号,出来就是这8号。您拍这胡同原来没这么多门户,小木楼是15号,那会是个很别致的门洞儿(我小学时给里面小福姐的妈妈扫盲,进去过)。我一直认为这一片和王府密切,您没看好些家的老瓦房还保留着大木柱子和漆画的房柁?</p>
<p> 您说墩底儿那家应是12号了,现在没有了,就是盖供销总社大楼时给拆了,可是我记忆中,里面住的是原31中的一个语文老师,姓李,小有名气,胖胖的,很和蔼,她的爱人瘦瘦的,有一个女儿。李老师待人不错,从东口过来见到,大家都会尊称一声:李先生。听说文革中被打死好像是他。是有个总部在那儿,------。</p>
<p> 您说那黑门儿的俩老姑娘,没准儿说的是东口路南的那家儿,就是在麻线胡同口东凹进去一块,挨着肛肠病专家卢克勤府的那家(已经都拆了,现在是个饭店),姐妹俩,门永远关着,从未见过他家其他的人。文革后听说去了美国,仅有一次,那家姐姐在关门时我走过,打了个招呼。</p>
<p> 不知是不说岔了?</p>
<p> 插个题外话,那回见到侯耀华,大家议起石驸马大街,侯说:“小时候一走过卢大夫家门口就会说,进门一看,怎么别的医院检查都是脸朝上躺着,就这儿是脸朝下趴着呢------”。这卢克勤肛肠大夫,在北京还挺有名呢,后来就并入二龙路医院肛肠病专科。</p>
<p> </p> <p>与路兄交流真是获益非浅:)</p>
<p>21号最里面的那个院子应该是王府旧宅,它与东小院的教师办公室相接,只是后来堵上了一道墙,院子有些跳坑。</p>
<p>按路兄的回忆,小学与幼稚园当初是各不相干的两家子了?</p>
<p>一位住在石驸马老世家的老先生曾对我说,熊希龄在石驸马住过,不是小学里,而是粮店死胡同顶头的“光明日报”宿舍那个院子里,中问好像还有过一次绑票案,只是这位老先生过世好几年了,否则许多事情他都能说明白。</p> <p>哈哈---------路兄呀,我可是找到你就得问个底掉,谁让你对这儿比我清楚呢?</p>
<p>原来墩底儿的那个老关着门的小院是几号呢?就是只有姐妹俩老姑娘的,文革中被打死了,她们有什么特殊来历吗?后来那个院儿还做为红卫兵总部了吧?现在是没了,盖供销总社的大楼时被拆了吧?</p>
<p>先给您道个乏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