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中人
<p> </p><p><img src="http://img.obj.cc/forum/dvbbs/2007-6/20076423302089348.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br/><img src="http://img.obj.cc/forum/dvbbs/2007-6/20076423304778644.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br/></p><p>送两枚印章,希望风雨中人喜欢。</p>[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6-4 23:32:52编辑过]
风雨中人
<img src="http://home.kele8.com/smallgame/signetImg/200765/200765842056070.gif" alt=""/> <img src="http://img.obj.cc/forum/dvbbs/2007-6/20076514214856350.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br/>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风雨中人</i>在2007-6-4 17:11:09的发言:</b><br/><img src="http://img.obj.cc/forum/dvbbs/2007-6/20076417105161860.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br/><br/></div><p>这是学校礼堂吗?</p><p>我们原来的礼堂在教学楼三楼。看电影,演节目。但是比较正式和六一等大型活动在机院礼堂。有一次组织看话剧,是哪个中学演出的话剧《二七大罢工》。</p><p>看电影是学校最隆重的活动了,只要晚上有电影,上课是很难安稳的,我记得,我们看过《丑小鸭》,《两个小足球队》等儿童片,还有《冲破黎明前的黑暗》,《上甘岭》等战斗片,我们和机院等周围单位串片子,有时一等就是一两个小时,甚至还有时间太晚,等不到看的时候。不管多晚,我们是坚持到底,不看到电影绝不罢休。</p><p>有一次,好久没有演电影了,我们班一个同学搞恶作剧。偷偷在学校通知黑板上写了:“今晚七点准时放映苏联故事片《万家灯火》(就是晚上点灯的意思)”,结果不少同学大上其当,尤其有的女同学,真的跑到礼堂坐着等去了。</p> <p> 我们小时候看电影感觉就像过节一样,很兴奋,早早就拿上小板凳,坐在操场上等(机院放电影都是在小学操场)。有时还在学校的铁丝网外面看反面,为了省钱。呵呵!</p><p> 后来文革中放所谓的批判片都是在机院的大礼堂,不让小孩进。我们就想方设法的混进去看,有时从厕所的门爬进去(对现在的女孩子来说是不可想象的),有时从大门冲进去。如:《武训传》《清宫秘史》《静静的顿河》等等都是那个时期看的,记忆深刻。现在回想起来就好像发生在昨天似的。</p>[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6-6 10:50:36编辑过]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雨中漫步</i>在2007-6-4 15:57:01的发言:</b><br/><p></p>我已经代你们向金老师问好了,她说谢谢你们啦!我还请她找一找机院附小的老照片,请耐心等待吧。</div><p>太谢谢漫步学妹了!金老师还能记起我们吗?急切地等待小学的老照片上网。</p> 几天没有上网,贴子已然上到600楼,有种换了人间的感觉。针织路小学后来居上,占据了大部分内容。机院附小的学友们还要继续努力,挖掘出更多的内容提供大家。 二道河在六十年代确实如听松大哥所说,清水潺潺,鱼跃蛙鸣,岸边芦苇水草茂盛,远处农家绿树掩映,炊烟袅袅,农田农人劳作其间,河边为菜田浇水的呼滹机突突作响......。我们常常在周六放学后去二道河摸青蛙,钓鱼,沿芦苇间的小路去农展馆玩。几十年后故地重游,早已不见当年的风光了。谢谢针织路小学的学友们,愿二道河尽快治理污染,早日还清。 老三形容的很有诗意,那时确实是原生态的美,我们跟你们 不一样的是一般不准离校的,回家也只能坐班车。所以我们经常在围墙里边望那片原野,也想看热闹。有一次,正好看到村民出殡,披麻戴孝的队伍足有1,2里地长。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6-9 8:57:40编辑过]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心灵之花</i>在2007-6-4 21:33:37的发言:</b><br/><p>我对老师的印象远不如老三、葡萄友人等校友,但老师们见了我们这些上了点年纪的学生,反倒记忆犹新,我们班的同学早几年与当时健在的老师们聚会过一次,我们照了许多合影,非常难得,等有机会找到了拿出来跟大家分享一下几十年的师生情谊吧!</p><p></p></div><p></p>希望能尽快看到老兄的照片,最好是合影的。前些天为照附小的照片去学校时,看到教工宿舍楼前坐着几个老年人,其中有一个好像是我们三年级时的周阿姨,但又不敢相认,害怕认错了双方都尴尬。现在想想其实也没什么,遗憾失去了一次机会。追悔莫及啊! <p>我们在学校时候,到北海,天安门等地方照相,玩,回到学校,机院的女同学照片人手一 张,拿到教室传看,我们住宿的都挺傻的,看看就拉倒了,也没有问阿姨要,现在真是把肠子都悔清了。女同学从小就比男同学要精明。</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6-8 8:24:29编辑过] <p>记起来我们是在一个周末,到天安门广场参观刚刚竣工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并且照了集体相。无论从时间和地点上来说意义非凡,可惜照片失传了。</p><p>负责照相的是一位在少先队辅导员办公室工作的男老师,不知你们后来的同学可知道他,他一定有很多学校老照片的。</p>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雨中漫步</i>在2007-6-6 10:48:06的发言:</b><br/><p> 我们小时候看电影感觉就像过节一样,很兴奋,早早就拿上小板凳,坐在操场上等(机院放电影都是在小学操场)。有时还在学校的铁丝网外面看反面,为了省钱。呵呵!</p><p> 后来文革中放所谓的批判片都是在机院的大礼堂,不让小孩进。我们就想方设法的混进去看,有时从厕所的门爬进去(对现在的女孩子来说是不可想象的),有时从大门冲进去。如:《武训传》《清宫秘史》《静静的顿河》等等都是那个时期看的,记忆深刻。现在回想起来就好像发生在昨天似的。</p><br/></div><p></p>你说的这几部电影都是文革中大批判的时候作为毒草放映的,我是在北航操场上看的,人山人海,银幕正反面都挤满了人。《静静的顿河》是江青在一次讲话中提到,为白匪、叛徒树碑立传,于是我们有幸看到这部片子。 还有《舞台姐妹》,《早春二月》,也是江青提出的。当时只有高校放映,人们以批判为名,正好过把瘾。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古刹听松</i>在2007-6-9 15:47:22的发言:</b><br/>还有《舞台姐妹》,《早春二月》,也是江青提出的。当时只有高校放映,人们以批判为名,正好过把瘾。</div><p>那个年代,文化禁锢很厉害,只有借大批判的名义看一些东西,记得看过《第四十一》、《爱情的故事》等等,后来又出了一些美国的、越战的书,《六次危机》、《出类拔萃之辈》,还有一些日本电影,《如山本56》等等。这些现在看来很平平的东西,当年确是稀罕的事情。</p> <p>那个时候想看小说也是很难的,我哥哥姐姐有时借回来的的书不是藏起来就是很快就还给人家了。我只有趁他们睡觉或是出去了,偷偷地找出来看。有一次正看的投入时我哥哥回来了,我吓得不知如何是好,好在他也没有说什么。当时能借到一本好书,真是如获至宝、如饥似渴,不吃不喝的就想把它一口气看完。《三家巷》就是我熬了一个通宵看完的。</p><p>我哥哥还告诉我看书要爱惜,如果看到书有破损,即使不是自己弄坏的也要修补好再还给人家。我现在也是这样教育孩子的。</p> <p> 我们学校是五十年代初期,按照苏联寄宿式中小学的模式设计的,典型的是两座L型的教学楼和宿舍楼,组合式桌椅,田径场和足球场,老槐树和杨树,都是苏联电影比如《卓娅和舒拉》等苏联中小学看到过的情景,如果这些建筑能够保留到现在,很有纪念意义。尽管这些建筑已经老化,但是好象北京没有听说第二所完全苏式设计的中小学。</p><p> 无论北京还是全国,五十年代的中小学建筑基本拆光了,大学还保留一部分,现在看来如果能够选择一些有典型时代意义的建筑保留下来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建筑是石头的史书。每一座建筑都是有生命的,我就是想看老建筑,虽然破旧,它们无声的向人们诉说着它们身上发生的历史,唤醒我们尘封的记忆。</p>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古刹听松</i>在2007-6-12 8:13:32的发言:</b><br/><p> 我们学校是五十年代初期,按照苏联寄宿式中小学的模式设计的,典型的是两座L型的教学楼和宿舍楼,组合式桌椅,田径场和足球场,老槐树和杨树,都是苏联电影比如《卓娅和舒拉》等苏联中小学看到过的情景,如果这些建筑能够保留到现在,很有纪念意义。尽管这些建筑已经老化,但是好象北京没有听说第二所完全苏式设计的中小学。</p><p> 无论北京还是全国,五十年代的中小学建筑基本拆光了,大学还保留一部分,现在看来如果能够选择一些有典型时代意义的建筑保留下来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建筑是石头的史书。每一座建筑都是有生命的,我就是想看老建筑,虽然破旧,它们无声的向人们诉说着它们身上发生的历史,唤醒我们尘封的记忆。</p></div><p>有机会你可以到人民日报社去看看,机院的老建筑几乎都保存下来了,不过要找人带你进去才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