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同学,你还记得《在老师身边》的那首歌吗?</p>
<p>“自从踏进学校的门槛,我们就生活在老师的身边,</p>
<p>从一个爱哭的孩子,变成了一个有知识的少年。</p>
<p>还有多少寂静的夜晚,老师坐在备课的窗前,</p>
<p>这一点一滴的进步,花费了老师多少的血汗。</p>
<p>将来会有那么一天,我们和老师欢聚在校园,</p>
<p>我们谈生活,谈理想,也谈那无限的美好未来。”</p>
<p>自己默默的唱两边,这心里感觉什么滋味......</p>
<p>谁来把这歌词想全呢......</p></div> <img alt="" src="http://bbs.oldbeijing.org/Skins/default/topicface/face3.gif"/>我看也象马老大.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color="#0000ff" size="6">迟到的祝福</font></strong></p>
<p><font color="#0000ff"> <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5">我在国外一直忙于一些琐事,家里计算机系统上中文网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接到木子电话,今天才在朋友家看到我们的网站,已经发展到将于09年4月11日举行师生联谊会的实质性的阶段,真是可喜可贺。我感到无比兴奋的同时,也向诸位校友和老师表示歉意。作为楼主,虽然人在国外不能亲自参加也罢,但是竟然那么长时间“泥牛入海无消息”,严重感到自责和不安。在此,对首先发起倡议的胡老师等几位老师表示崇高的敬意,同时我也为漫步,老三,变色龙,千秋雪等诸多校友的无私奉献和执着的努力深深折服和自叹不如。</font></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0000ff" size="5"> 北京机院附小即第一机械工业部职工子弟小学创校于一九五五年二月早春,是五、六十年代依托于北京机械学院高校,学生来自各机械工业部委的一所寄宿制职工子弟小学,她的独特建制,优良的师资和多元化的教育方式,独具特色而在五、六十年代享誉京城。在过去的岁月里,虽然我们的母校在文革中被迫解散,我们也都经历了不同的人生道路和风雨历程,但是我们始终没有忘记我们的母校,老师和同学们,我们感到我们始终都在一路同行,相互鼓励而走到了今天。</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0000ff" size="5"> 一个已经淹没在历史长河中40多年的小学,没有任何官方的组织,有那么多的老师和同学仅仅通过网络联系,而发起如此规模各届毕业生的校友师生聚会,一所沉寂了差不多半个世纪的小学,有如此大的凝聚力,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0000ff" size="5"> 我在国外,不能亲自参加校友们的聚会,感到深深的遗憾,遥祝校友们聚会圆满成功,我们这些海外校友也将与你们分享久别重逢的欢乐,发现故交新友的喜悦。</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0000ff" size="5">我不能像在国内一样上网那么便利,因此不能象从前那样光顾论坛。敬请各位校友原谅。但是我看到,现在有众多的校友正纷至沓来,而且其中不乏有热心和有才华的领军人物,真诚希望我们的论坛繁荣昌盛,永放光芒。</font></p>
<p><font size="5"><font face="楷体_GB2312">注:因为我的计算机暂不能登陆中文网站,请木子在国内登录转发。</font> </font></p>
我看见听松兄终于现身啦!时间:2009-3-15,23:05
<p><font color="#0000ff" size="3">匆匆忙忙地登录,第一是为了称赞“18号”的回忆文字,第二是。。。。。。。</font></p><p><font color="#0000ff" size="3"></font> </p>
<p><font color="#0000ff" size="3"><font color="#ff0000">我看见听松兄终于现身啦!时间:2009-3-15,23:05。。。。。。哈哈哈哈!,听松兄的登录标识“小孩子脸”出彩色了!</font></font></p>
<p><font color="#ff0000" size="3"></font> </p>
<p><font color="#ff0000" size="3">听松兄,这一阵可好?大家都在惦记你。。。。。前两天已经有人在此传话,说你一切都好,大家才心安。。。。。我想,你的信箱都被撑爆了吧!哈哈哈。</font></p>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我学号18</i>在2009-3-15 17:29:00的发言:</b><br/>
<p> </p>
<p> 。。。 学校在组织同学们德智体全面发展真实丰富多彩,多次组织请英雄任务作报告,徐学惠、孙达得、吴运铎、学院卫生所所长讲上甘岭的故事,向秀丽、刘文学等英雄任务的事迹,太多了,。。。。 </p></div>
<p><font size="3">18号学长的回忆太精彩。。。。您还记得给你们作报告的那位机院卫生所所长?他是俺家父,今年已81岁。那年做完报告后,附小赠与他一条丝绸红领巾作为纪念。</font></p>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古刹听松</i>在2009-3-15 23:08:00的发言:</b><br/> </div>
<p><strong><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f9f9f9" color="#0000ff" size="3">终于看到楼主露面,高兴,高兴啊!</font></strong></p>
<p><strong><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f9f9f9" color="#0000ff" size="3">不知听松大哥在上网方面遇到什么困难,</font></strong><strong><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f9f9f9" color="#0000ff" size="3">应该说在国外很容易上中国网站啊,是系统没装中文?还是?。。。。把问题晒出来,让我们一块解决。要是方便的话,最好告诉现住哪一个地区,说不定就有我们的校友可以帮助。我的联系信箱:<a href="mailto:wlei608@yahoo.com">wlei608@yahoo.com</a></font></strong></p>
<p><strong><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f9f9f9" color="#0000ff" size="3"></font></strong> </p>
<p><strong><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f9f9f9" color="#0000ff" size="3">祝听松大哥国外生活愉快!</font></strong></p> <p><font size="6"> </font><font size="5"><strong><font color="#ff00ff">我把聚会的事告诉了我在国外的二姐,她很高兴。她期待聚会<font color="#ff00ff">成功的消息!</font></font></strong></font></p>
<p><strong><font color="#ff00ff" size="5"> </font><font color="#0000ff" size="4">我告诉了这个网址她已上过了。看到了老照片说:第一眼就认出了胡老师。我们在电话里聊了很长时间。</font></strong></p>
<p align="center"><img src="http://img.obj.cc/forum/dvbbs/2009-3/20093167582942100.gif"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br/></p>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古刹听松</i>在2009-3-15 23:08:00的发言:</b><br/>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color="#0000ff" size="6">迟到的祝福</font></strong></p>
<p><font color="#0000ff"> <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5">我在国外一直忙于一些琐事,家里计算机系统上中文网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接到木子电话,今天才在朋友家看到我们的网站,已经发展到将于09年4月11日举行师生联谊会的实质性的阶段,真是可喜可贺。我感到无比兴奋的同时,也向诸位校友和老师表示歉意。作为楼主,虽然人在国外不能亲自参加也罢,但是竟然那么长时间“泥牛入海无消息”,严重感到自责和不安。在此,对首先发起倡议的胡老师等几位老师表示崇高的敬意,同时我也为漫步,老三,变色龙,千秋雪等诸多校友的无私奉献和执着的努力深深折服和自叹不如。</font></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0000ff" size="5"> 北京机院附小即第一机械工业部职工子弟小学创校于一九五五年二月早春,是五、六十年代依托于北京机械学院高校,学生来自各机械工业部委的一所寄宿制职工子弟小学,她的独特建制,优良的师资和多元化的教育方式,独具特色而在五、六十年代享誉京城。在过去的岁月里,虽然我们的母校在文革中被迫解散,我们也都经历了不同的人生道路和风雨历程,但是我们始终没有忘记我们的母校,老师和同学们,我们感到我们始终都在一路同行,相互鼓励而走到了今天。</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0000ff" size="5"> 一个已经淹没在历史长河中40多年的小学,没有任何官方的组织,有那么多的老师和同学仅仅通过网络联系,而发起如此规模各届毕业生的校友师生聚会,一所沉寂了差不多半个世纪的小学,有如此大的凝聚力,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0000ff" size="5"> 我在国外,不能亲自参加校友们的聚会,感到深深的遗憾,遥祝校友们聚会圆满成功,我们这些海外校友也将与你们分享久别重逢的欢乐,发现故交新友的喜悦。</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0000ff" size="5">我不能像在国内一样上网那么便利,因此不能象从前那样光顾论坛。敬请各位校友原谅。但是我看到,现在有众多的校友正纷至沓来,而且其中不乏有热心和有才华的领军人物,真诚希望我们的论坛繁荣昌盛,永放光芒。</font></p>
<p><font size="5"><font face="楷体_GB2312">注:因为我的计算机暂不能登陆中文网站,请木子在国内登录转发。</font> </font></p></div>
<p>听松学长是最应该得到军功章的楼主!看到你的消息,我们也很激动.得知你一切安康,放心了.祝你在国外愉快地享受生活,也不要忘记你开辟的这块沃土!我们没有军功章,但你倡导的聚会将实现,纪念章可是给你留着啊!</p> <p>很高兴又看到了听松大哥的帖子,让大家担心了很久的心终于可以放下了。</p>
<p>听松大哥:校友们对你不能来参加聚会表示惋惜。鞠大哥还说你在国外定居使他少了一个聊天的挚友,希望你能尽快解决不能登陆中文网站的问题。祝你在国外生活愉快!</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5"><strong>致故国神游学姐</strong></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5"><strong>学姐你好!发上来的文章很精彩,只是需要运行一下。这个问题以前胡老师也遇到过,是因为你的文章是在word下完成的,里面保留了一些我们的网页不识别的word文件格式,解决的办法有两个,一是写完文章后以纯文本方式保存,即文件后缀名为.txt ,然后再发表就可以了。另一个办法是将word文档“复制”,然后“粘贴”到“记事本”中,再引用到相应的网页中即可。你可以试一下,如有问题可以与我联系。祝你成功!</strong></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5">致故国神游学姐:</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5">神游学姐写的文章很是精彩,只是需要运行一下代码有点讨厌。问题产生的原因是由于你在写文章时用的是word,其中保留的文件格式信息我们的网页不识别。为解决这个问题,建议在上传文件前去掉相关格式信息,变成纯文本格式,如需要编辑,可以在上传以后再对文件进行处理。推荐两个处理方法:一是写完word文档后,保存为纯文本文件(文件名后缀为 .txt)。二是将写好的文档“选中”——“复制”——打开记事本——“粘贴”到记事本中——保存。这样处理过的文档去掉了word文件格式,就可以“粘贴”到网页上了。</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5">如还有不清楚的地方,请与我联系。</font></p>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变色龙</i>在2009-3-18 22:39:00的发言:</b><br/>
<p>这是转载jingqizhu学长所发表的一篇文章,代为发表在这里,供老师与校友们回忆那些魂牵梦萦的往事------</p>
<p>大约毕业于58年,同届同学有姜阳、李辉青、刘秀信、郭庆丰、郭庆安等。 </p>
<p><b>“掀起你的盖头来”</b></p>
<p><b> </b><b> </b><b>谁都知道这是一首新疆民歌。但是你很难知道,我与这首新疆婚嫁诙谐歌曲的结缘,是在小学四年级。那时,这首歌写的内容是什么?不知道;唱的是什么?不知道;应该是什么人、在什么场合唱的?也不知道。</b></p>
<p><b> </b><b>那是1956年,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刚刚在北京组建,从各地调来了许多干部,其中不乏带了孩子的人。于是在一机部直属的北京机械制造学校建立了一个小学校—— 一机部子弟小学。</b></p>
<p><b>学校是住宿制,虽说学生都是干部子弟,但有的来自农村、有的来自外市,年龄相差很多。我的同学中有11、2岁的,甚至也有17、8岁的。</b></p>
<p><b>教师也是从部里派来的,好像都是刚刚到部里的大学生。</b></p>
<p><b>我上四年级,从一开始,我们的班主任就是走马灯</b><b>般</b><b>地换,原因是我们班特别闹。</b></p>
<p><b>不同来路,不同经历、不同习惯、不同性格的孩子硬凑到一起,自然要如梁山好汉般的排出个一二三四的座次,加之总有一二位勇憨而好斗者,自然班里山头林立,结帮结伙,比谁的“娄罗”多,比谁的势力大。我最好的哥们叫姜阳,此人长得十分精干,也十分强悍。可以说, 班上、甚至这个学校的一半火爆事情都与他有关。</b></p>
<p><b>一次,班上发木尺子,早年的木尺子二分钱一把,红黄油漆、厚薄、颜色大体一样,现在早已经绝迹了。但因为是木头的,总会有一二个不那么直的。如同每次发书本一样,都是从前面向后传。教师把一把尺子交到前面第一个手里,第一个留下一把,传给第二个,再传给第三个,李阳坐在最后,一开始他就盯着,一传二,二传三……</b></p>
<p><b>传到前面那个同学的时候,当然只剩下二把,这个同学是个倒霉蛋,他依前面同学的惯例,把两把尺子略微比较了一下,就把挑剩下的那把伸到脑袋后面,居然没有预期的接应。正纳闷的当儿,后面的早已气得脸红的姜阳一把揪住了他的后脖领子,隔着桌子就扑到了一起……这堂课还没开始,已经结束了。</b></p>
<p><b>多少年过去了,我至今不知道这个倒霉蛋究竟该怎么做,才能免得这顿爆打。</b></p>
<p><b>男的如此,女的也不弱,我们班有个女的,17岁。每天把班上的两个她认为的“坏小子”打上一顿。凭着个子大,揪揪耳朵、踢两脚,踹两脚那是极平常的事。有一次她还踢到了一个</b><b>”</b><b>坏小子</b><b>”</b><b>的阴处。哇! 这下子可有热闹了,男孩子们立刻炸了窝似的,呼着、号着、拥着、围着, 一彪人马护着立刻将这个受了伤的小子抬到校医室,进去的快,出来也快,大夫只是给包了一块纱布。姜阳大大咧咧、象模象样地拉开这个坏小子的裤子,认真看了一下,以表示慰问。现在想来,那个模样也真有点滑稽。</b></p>
<p><b>这个大女孩子唯独不敢碰这个姜阳,其实姜阳也知道她难对付。在第一次冲突时他就使出了看家本事,直扑上去,胡抓乱抓。弄得这个凶恶的大女孩子再也不敢惹他。</b></p>
<p><b>这都是“恶种”,在任何一个班上摊上一个,就足够让老师天天头疼不止,更何况是成了群,结了伙。班上学习最好的一个家伙,当上了大队长,居然也有一次因为对教师不满,上课铃刚刚响,老师还没进来,他从从容容地当堂把屁股下的椅子举到桌子上,再大模林样地爬上去,两只胳膊胸前一叉,宛如土地庙里的土地神,这个大队长也有如此手段。</b></p>
<p><b>白天上课如此,课间自然更精彩,最精彩的是晚上宿舍,那是能够想象、却绝对描述不出来的“地狱”。 男孩子想得出来的所有的“坏主意”,都会在晚上这个没有约束的时候释放出来。此间有个叫刘秀信的,是从山东农村来的,平时蔫了巴叽,打架却十分凶狠,脑袋常涂了横一条、竖一条的红药水。也许他是从胶东来的,留着父亲夜战打过日本鬼子的传统, 他最特别的功夫是夜战。白天摆不平的事,夜里会继续。如此善战奇战,没有任何人敢惹他。据说有一个晚上有人跪在他床边,求他罢手。</b></p>
<p><b>白天打不完的架,课间打;课间打不完的架,晚上打。</b></p>
<p><b>放散了的马,野惯了的驴,个个都是争强好胜的主儿,个个都是当“山大王”的料,聚到一个山上已属不易,再想给他们上笼套,还能够怎么样?</b></p>
<p><b>可以想象班主任老师的艰难。也可以理解班主任老师就像走马灯般地换。</b></p>
<p><b>说来也怪,虽然天天都有打架的新闻,却也有个不成文的规矩:打架者是强者“争夺地盘</b><b>”</b><b>的游戏,对那些弱者、家贫者、老实者,各方势力都不凌强欺弱,相反这些人还处于各方的共同保护之下,谁敢欺负他们,会让人看不起。还有一个例外,对有“特殊功能”的学生也不涉及。有个学生手特别巧,一块平常的木头到了他手里面,三天二天,就变成了一把精致的木头手枪,大家羡慕,自然都希望得到,但是又碍面子不好开口,于是,他就成了大家保护的人物。从来没有人找过他的麻烦。说来也好笑,那时的打架以“服”为主,并不故意伤人。凡是被打“服”了的,也再不逞强。大概也就是这个不成文的规矩,让这些无休止的热闹始终局限于淘气的范畴以内。</b></p>
<p><b>新鲜的故事天天都有,每一天,学校里、班上总有随时出现的突发事件。如果没有个结束,大概也就这样下去了。</b></p>
<p><b>后来,来了个宁老师。这个宁老师据说是个刚到部里报到的大学生。名如其人,文文静静的她,好读书,班上一闹哄起事来,她就摊开书读书了,不管多乱。也许当时她正读这本书,既然闹起来讲不了课了,她就读书。她读,也让我们听,读的是儒勒.凡尔纳的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b></p>
<p><b>文文静静的她,读一本文文静静的书。</b></p>
<p><b>文文静静的声音,文文静静的情节。</b></p>
<p><b>这群“野马野驴”那里会把这当回事?宁老师慢悠悠地读,下面乱哄哄地闹,极不和谐。可是打架总有打累了的时候,也就在好汉们想歇会儿的当儿,凡尔纳的才华,一句二句地溜进了耳朵里。</b></p>
<p><b>那是多么离奇的故事。</b></p>
<p><b>那是多么引人的紧张。</b></p>
<p><b>那是多么敢冒险的家伙。</b></p>
<p><b>这些家伙胆子好大哟!</b></p>
<p><b>终于,有人想听这个故事了,后来有更多的人想听这个故事了,再后来全班都想听这个故事了。</b></p>
<p><b>于是,乱哄哄的课堂上,只要宁老师拿出书来,顿时会安静下来。哪个家伙捣蛋,下课必定有人找他的麻烦。</b></p>
<p><b>我们对儒勒.凡尔纳科学幻想小说的兴趣,由这位宁教师而来。</b></p>
<p><b>我们的理智、灵性和动力也由这位总爱读书的宁教师而来。 </b></p>
<p><b>我们终于知道了安安静静的好处,在安安静静中可以想许多的事。安安静静中可以听好多的故事,可以知道许多别人不知道的知识,安安静静中可以做好多的事……</b></p>
<p><b>榆木坨子开窍了,一道光线照进了尘土飞扬的脑袋里,一道明智之光驱逐着混沌。</b></p>
<p><b>这个班风变了,争强好胜的野性脱化成了一种显示自己、显示力量、显示聪明、显示优秀的竞争劲头。这个班开始在体育比赛中与别人较劲了,开始在文艺演出中与别人较劲了,开始在劳动中与别人较劲了。</b></p>
<p><b>大家也都有了“理想”,有想当军人、当勘探队员、当科学家、记者的;也有一个自告奋勇想当大官的,让大家讪笑了好长时间。那时的价值观与现在不太一样。比方说那个时候,没有人会嘲笑一个穿了补丁衣服的同学。</b></p>
<p><b>这个学校也许是当时北京最好的学校之一,由一机部联络,我们与苏联的一所学校建立了友好关系,互赠植物种子和礼物,参加北京市的一些外事活动,在那些外事活动中,这些淘气出了圈的家伙可是识大体,每次出发都弄得人模狗样的,也从没出过差错。苏联当时的德育与美育观念同时贯彻于教学与教育中,这些美德修养让我们终生受益。</b></p>
<p><b>这个学校模仿苏联的教育,建立了幻灯室,木工课,刺绣课,我们笨手笨脚地学会的这些初级本事,也让我们得益多多。尽管当时也曾让锯子划破了手,让针扎了手,发了炎……别瞧这些小本事,让我们在以后的独立中保持了足够的自尊,在以后的国家动乱生活中, 我们也经历了一些艰难,上山下乡,穷山僻壤,远离父母的时候,我们就凭这点小本事自己照顾自己,衣服破了自己补,家具自己打,鞋子再破也能够弄得体面。有一个同学大学毕业分配到处贵州山区,任着这点三脚猫工夫,他给自己打造了全套的家具,凭着这点小聪明如愿以偿地娶到了心仪的老婆。没有什么事情是不能做到的,这个学校培养了学生们开创的精神和动手动脑的能力,还有我们的美感。</b></p>
<p><b>学校每年都搞文艺演出。这个文文静静的宁老师,还是个文艺演出的力导者。</b></p>
<p><b>她曾给我们排练出一个节目。叫“掀起你的盖头来”。</b></p>
<p><b>全班都是演员。大家先是学唱,一首很好学又很好听的歌,但那时我们不知道什么是“盖头”,更不知道这是在婚嫁中才会有的故事。</b></p>
<p><b>蒙着盖头的是两个演员,就是我和姜阳。</b></p>
<p><b>两个秃小子,刚上后台,就被一块红布盖在了头上。</b></p>
<p><b>听大家唱,我们在盖头下战战兢兢。</b></p>
<p><b>等到大家唱得差不多了,一群同学将我们拥到台中央。</b></p>
<p><b>大家又唱,我们两个又是战战兢兢。</b></p>
<p><b>等到大家唱完了,大家“哗” 地一下,把我们的盖头掀开。</b></p>
<p><b>“哗</b><b>――――――</b><b>”</b></p>
<p><b>笑声,爆炸的笑声,几乎把整个礼堂的房顶都要掀翻了。</b></p>
<p><b>多少年后,我们才知道“掀起你的盖头来”,是一位远在新疆的民歌王王洛宾的作品。我们俩充当的是出嫁的新娘,我们成了全校同学的爆料。</b></p>
<p><b>多少年后, 我们才知道这个文文静静的宁老师,其实并不文文静静,她能用一本文文静静的书驯服一群野马,把文文静静的理性灌输到野性与莽荒之中。</b></p>
<p><b>多少年后,我们大多在自己的岗位上有了成绩,那个闹事率占了全校50%以上的家伙,成了一个在理论和实践卓有建树的、风云一时的人物。而一个小个子的同学竟然当了远在深山某重要装备基地的总指挥.</b></p>
<p><b>只是有一点, 我一直不明白,“掀起你的盖头来”这个歌舞,应该找两个长得漂亮的女孩子呀,怎么用我们两个秃小子呢?</b></p>
<p><b>四十多年过去了,没弄明白。</b></p>
<p><b>前不久,我跟李阳提及此事。</b></p>
<p><b>他的太太,一边捂着嘴暗笑。</b></p>
<p><b>我们两个还是不明白,这个让我们不明白的宁老师啊。</b><b></b></p>
<p><b>她现在,在那儿呢?</b></p>
<p><b>“掀起你的盖头来,让我来看看你的眉,”</b></p>
<p><b>“掀起你的盖头来,让我来看看你的眼,”</b></p>
<p><b>正处于混小子时期的我们俩,眉眼值得别人看吗?</b></p></div>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ff0000" size="5"><strong>写得真好!为什么不直接写在我们的坛子里,还劳龙老弟转载?</strong></font></p> <p>赵小芹把执笔写《三论造反精神万岁》的清华附中同砚骆小海来信摘抄如下:
<p>我现在在国外。5月份才能去中国。校友聚会可惜了。但请帮我留下赴会同学的联系方法(两三人即可),或金久雄(现名金文)老师的联系方法。我很想再见金老师。这次回去打算专门到西安去拜访。看日本电影和电视剧“24只眼睛”,“大家都曾经是孩子”,就会想起她。
<p>Merci!
<p>小海
<p>五六月份小芹也在北京,但愿届时与小海一起拜望诸位师长!故国神游http://ziranshehuiren.blog.163.com/blog <a href="mailto:zhao_xiaoqin@hotmail.com">zhao_xiaoqin@hotmail.com</a> </p>
<p> </p>
<p>故国神游学姐:金老师的电话02982313839</p>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胡涂人</i>在2009-3-18 14:59:00的发言:</b><br/>
<p> 变色龙兄:看见徽章三种方案,可见你用心良苦。我觉得“7284:第2个徽章”(校徽的框缩小了的那个)设计的不错,赏心悦目。辛苦了!另,你是哪届?哪班的?</p>
<p> </p>
<p> 雨中漫步:你的短信收到,但是还未等我删节,就……见谅!</p>
<p> </p>
<p> 孙长胜是65届六一班的,我记错了。</p></div>
<p>我是65届4班的,咱们会上见。可能有事还需要你帮助呢!</p>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老三</i>在2009-3-18 16:55:00的发言:</b><br/>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5"><strong>龙老弟辛苦了!非常抱歉昨天没有参加筹备会。</strong></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5"><strong><img title="老北京网 www.oldbeijing.org" style="CURSOR: pointer"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src="http://bbs.oldbeijing.org/images/emot/em80.gif" onload="imgresize(this);" align="middle" border="0"/>但请放心,会议分配给我的任务还是会认真执行的。</strong></font></p></div>
<p>哪是分配呀,还需学长指挥大家共同协力办好这千载难逢的联谊会!</p> <p>这是转载jingqizhu学长所发表的一篇文章,代为发表在这里,供老师与校友们回忆那些魂牵梦萦的往事------</p>
<p>大约毕业于58年,同届同学有姜阳、李辉青、刘秀信、郭庆丰、郭庆安等。 </p>
<p><b>“掀起你的盖头来”</b></p>
<p><b> </b><b> </b><b>谁都知道这是一首新疆民歌。但是你很难知道,我与这首新疆婚嫁诙谐歌曲的结缘,是在小学四年级。那时,这首歌写的内容是什么?不知道;唱的是什么?不知道;应该是什么人、在什么场合唱的?也不知道。</b></p>
<p><b> </b><b>那是1956年,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刚刚在北京组建,从各地调来了许多干部,其中不乏带了孩子的人。于是在一机部直属的北京机械制造学校建立了一个小学校—— 一机部子弟小学。</b></p>
<p><b>学校是住宿制,虽说学生都是干部子弟,但有的来自农村、有的来自外市,年龄相差很多。我的同学中有11、2岁的,甚至也有17、8岁的。</b></p>
<p><b>教师也是从部里派来的,好像都是刚刚到部里的大学生。</b></p>
<p><b>我上四年级,从一开始,我们的班主任就是走马灯</b><b>般</b><b>地换,原因是我们班特别闹。</b></p>
<p><b>不同来路,不同经历、不同习惯、不同性格的孩子硬凑到一起,自然要如梁山好汉般的排出个一二三四的座次,加之总有一二位勇憨而好斗者,自然班里山头林立,结帮结伙,比谁的“娄罗”多,比谁的势力大。我最好的哥们叫姜阳,此人长得十分精干,也十分强悍。可以说, 班上、甚至这个学校的一半火爆事情都与他有关。</b></p>
<p><b>一次,班上发木尺子,早年的木尺子二分钱一把,红黄油漆、厚薄、颜色大体一样,现在早已经绝迹了。但因为是木头的,总会有一二个不那么直的。如同每次发书本一样,都是从前面向后传。教师把一把尺子交到前面第一个手里,第一个留下一把,传给第二个,再传给第三个,李阳坐在最后,一开始他就盯着,一传二,二传三……</b></p>
<p><b>传到前面那个同学的时候,当然只剩下二把,这个同学是个倒霉蛋,他依前面同学的惯例,把两把尺子略微比较了一下,就把挑剩下的那把伸到脑袋后面,居然没有预期的接应。正纳闷的当儿,后面的早已气得脸红的姜阳一把揪住了他的后脖领子,隔着桌子就扑到了一起……这堂课还没开始,已经结束了。</b></p>
<p><b>多少年过去了,我至今不知道这个倒霉蛋究竟该怎么做,才能免得这顿爆打。</b></p>
<p><b>男的如此,女的也不弱,我们班有个女的,17岁。每天把班上的两个她认为的“坏小子”打上一顿。凭着个子大,揪揪耳朵、踢两脚,踹两脚那是极平常的事。有一次她还踢到了一个</b><b>”</b><b>坏小子</b><b>”</b><b>的阴处。哇! 这下子可有热闹了,男孩子们立刻炸了窝似的,呼着、号着、拥着、围着, 一彪人马护着立刻将这个受了伤的小子抬到校医室,进去的快,出来也快,大夫只是给包了一块纱布。姜阳大大咧咧、象模象样地拉开这个坏小子的裤子,认真看了一下,以表示慰问。现在想来,那个模样也真有点滑稽。</b></p>
<p><b>这个大女孩子唯独不敢碰这个姜阳,其实姜阳也知道她难对付。在第一次冲突时他就使出了看家本事,直扑上去,胡抓乱抓。弄得这个凶恶的大女孩子再也不敢惹他。</b></p>
<p><b>这都是“恶种”,在任何一个班上摊上一个,就足够让老师天天头疼不止,更何况是成了群,结了伙。班上学习最好的一个家伙,当上了大队长,居然也有一次因为对教师不满,上课铃刚刚响,老师还没进来,他从从容容地当堂把屁股下的椅子举到桌子上,再大模林样地爬上去,两只胳膊胸前一叉,宛如土地庙里的土地神,这个大队长也有如此手段。</b></p>
<p><b>白天上课如此,课间自然更精彩,最精彩的是晚上宿舍,那是能够想象、却绝对描述不出来的“地狱”。 男孩子想得出来的所有的“坏主意”,都会在晚上这个没有约束的时候释放出来。此间有个叫刘秀信的,是从山东农村来的,平时蔫了巴叽,打架却十分凶狠,脑袋常涂了横一条、竖一条的红药水。也许他是从胶东来的,留着父亲夜战打过日本鬼子的传统, 他最特别的功夫是夜战。白天摆不平的事,夜里会继续。如此善战奇战,没有任何人敢惹他。据说有一个晚上有人跪在他床边,求他罢手。</b></p>
<p><b>白天打不完的架,课间打;课间打不完的架,晚上打。</b></p>
<p><b>放散了的马,野惯了的驴,个个都是争强好胜的主儿,个个都是当“山大王”的料,聚到一个山上已属不易,再想给他们上笼套,还能够怎么样?</b></p>
<p><b>可以想象班主任老师的艰难。也可以理解班主任老师就像走马灯般地换。</b></p>
<p><b>说来也怪,虽然天天都有打架的新闻,却也有个不成文的规矩:打架者是强者“争夺地盘</b><b>”</b><b>的游戏,对那些弱者、家贫者、老实者,各方势力都不凌强欺弱,相反这些人还处于各方的共同保护之下,谁敢欺负他们,会让人看不起。还有一个例外,对有“特殊功能”的学生也不涉及。有个学生手特别巧,一块平常的木头到了他手里面,三天二天,就变成了一把精致的木头手枪,大家羡慕,自然都希望得到,但是又碍面子不好开口,于是,他就成了大家保护的人物。从来没有人找过他的麻烦。说来也好笑,那时的打架以“服”为主,并不故意伤人。凡是被打“服”了的,也再不逞强。大概也就是这个不成文的规矩,让这些无休止的热闹始终局限于淘气的范畴以内。</b></p>
<p><b>新鲜的故事天天都有,每一天,学校里、班上总有随时出现的突发事件。如果没有个结束,大概也就这样下去了。</b></p>
<p><b>后来,来了个宁老师。这个宁老师据说是个刚到部里报到的大学生。名如其人,文文静静的她,好读书,班上一闹哄起事来,她就摊开书读书了,不管多乱。也许当时她正读这本书,既然闹起来讲不了课了,她就读书。她读,也让我们听,读的是儒勒.凡尔纳的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b></p>
<p><b>文文静静的她,读一本文文静静的书。</b></p>
<p><b>文文静静的声音,文文静静的情节。</b></p>
<p><b>这群“野马野驴”那里会把这当回事?宁老师慢悠悠地读,下面乱哄哄地闹,极不和谐。可是打架总有打累了的时候,也就在好汉们想歇会儿的当儿,凡尔纳的才华,一句二句地溜进了耳朵里。</b></p>
<p><b>那是多么离奇的故事。</b></p>
<p><b>那是多么引人的紧张。</b></p>
<p><b>那是多么敢冒险的家伙。</b></p>
<p><b>这些家伙胆子好大哟!</b></p>
<p><b>终于,有人想听这个故事了,后来有更多的人想听这个故事了,再后来全班都想听这个故事了。</b></p>
<p><b>于是,乱哄哄的课堂上,只要宁老师拿出书来,顿时会安静下来。哪个家伙捣蛋,下课必定有人找他的麻烦。</b></p>
<p><b>我们对儒勒.凡尔纳科学幻想小说的兴趣,由这位宁教师而来。</b></p>
<p><b>我们的理智、灵性和动力也由这位总爱读书的宁教师而来。 </b></p>
<p><b>我们终于知道了安安静静的好处,在安安静静中可以想许多的事。安安静静中可以听好多的故事,可以知道许多别人不知道的知识,安安静静中可以做好多的事……</b></p>
<p><b>榆木坨子开窍了,一道光线照进了尘土飞扬的脑袋里,一道明智之光驱逐着混沌。</b></p>
<p><b>这个班风变了,争强好胜的野性脱化成了一种显示自己、显示力量、显示聪明、显示优秀的竞争劲头。这个班开始在体育比赛中与别人较劲了,开始在文艺演出中与别人较劲了,开始在劳动中与别人较劲了。</b></p>
<p><b>大家也都有了“理想”,有想当军人、当勘探队员、当科学家、记者的;也有一个自告奋勇想当大官的,让大家讪笑了好长时间。那时的价值观与现在不太一样。比方说那个时候,没有人会嘲笑一个穿了补丁衣服的同学。</b></p>
<p><b>这个学校也许是当时北京最好的学校之一,由一机部联络,我们与苏联的一所学校建立了友好关系,互赠植物种子和礼物,参加北京市的一些外事活动,在那些外事活动中,这些淘气出了圈的家伙可是识大体,每次出发都弄得人模狗样的,也从没出过差错。苏联当时的德育与美育观念同时贯彻于教学与教育中,这些美德修养让我们终生受益。</b></p>
<p><b>这个学校模仿苏联的教育,建立了幻灯室,木工课,刺绣课,我们笨手笨脚地学会的这些初级本事,也让我们得益多多。尽管当时也曾让锯子划破了手,让针扎了手,发了炎……别瞧这些小本事,让我们在以后的独立中保持了足够的自尊,在以后的国家动乱生活中, 我们也经历了一些艰难,上山下乡,穷山僻壤,远离父母的时候,我们就凭这点小本事自己照顾自己,衣服破了自己补,家具自己打,鞋子再破也能够弄得体面。有一个同学大学毕业分配到处贵州山区,任着这点三脚猫工夫,他给自己打造了全套的家具,凭着这点小聪明如愿以偿地娶到了心仪的老婆。没有什么事情是不能做到的,这个学校培养了学生们开创的精神和动手动脑的能力,还有我们的美感。</b></p>
<p><b>学校每年都搞文艺演出。这个文文静静的宁老师,还是个文艺演出的力导者。</b></p>
<p><b>她曾给我们排练出一个节目。叫“掀起你的盖头来”。</b></p>
<p><b>全班都是演员。大家先是学唱,一首很好学又很好听的歌,但那时我们不知道什么是“盖头”,更不知道这是在婚嫁中才会有的故事。</b></p>
<p><b>蒙着盖头的是两个演员,就是我和姜阳。</b></p>
<p><b>两个秃小子,刚上后台,就被一块红布盖在了头上。</b></p>
<p><b>听大家唱,我们在盖头下战战兢兢。</b></p>
<p><b>等到大家唱得差不多了,一群同学将我们拥到台中央。</b></p>
<p><b>大家又唱,我们两个又是战战兢兢。</b></p>
<p><b>等到大家唱完了,大家“哗” 地一下,把我们的盖头掀开。</b></p>
<p><b>“哗</b><b>――――――</b><b>”</b></p>
<p><b>笑声,爆炸的笑声,几乎把整个礼堂的房顶都要掀翻了。</b></p>
<p><b>多少年后,我们才知道“掀起你的盖头来”,是一位远在新疆的民歌王王洛宾的作品。我们俩充当的是出嫁的新娘,我们成了全校同学的爆料。</b></p>
<p><b>多少年后, 我们才知道这个文文静静的宁老师,其实并不文文静静,她能用一本文文静静的书驯服一群野马,把文文静静的理性灌输到野性与莽荒之中。</b></p>
<p><b>多少年后,我们大多在自己的岗位上有了成绩,那个闹事率占了全校50%以上的家伙,成了一个在理论和实践卓有建树的、风云一时的人物。而一个小个子的同学竟然当了远在深山某重要装备基地的总指挥.</b></p>
<p><b>只是有一点, 我一直不明白,“掀起你的盖头来”这个歌舞,应该找两个长得漂亮的女孩子呀,怎么用我们两个秃小子呢?</b></p>
<p><b>四十多年过去了,没弄明白。</b></p>
<p><b>前不久,我跟李阳提及此事。</b></p>
<p><b>他的太太,一边捂着嘴暗笑。</b></p>
<p><b>我们两个还是不明白,这个让我们不明白的宁老师啊。</b><b></b></p>
<p><b>她现在,在那儿呢?</b></p>
<p><b>“掀起你的盖头来,让我来看看你的眉,”</b></p>
<p><b>“掀起你的盖头来,让我来看看你的眼,”</b></p>
<p><b>正处于混小子时期的我们俩,眉眼值得别人看吗?</b></p> 我现在不在北京,但估计三月底能回到北京。会参加4月11日的聚会。故国神游所说的那些同学我还都有印象,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六零届的,很多应是我们班的同学。故国神游应该是与陆致成、郭路生一届的(六一届)。 昨天,我班同学带来一枚附小校徽,一个劳卫制"少年足球"证书,还有一部联的红卫兵证书,都很珍贵。从中学到插队,再辗转黄陵,西安,北京等地,多次的搬迁,居然能保留到现在,足见他是粗中有细之人。我希望他能翻拍后发表上来,也让校友们见识一下足球邀请赛后所发给他的这个证书。大概就是前面校友提到过的那场邀请赛吧! <font color="#0000ff" size="5"><strong>安排得真周到,参加筹备会的老师和校友们辛苦了!</strong></font>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胡涂人</i>在2009-3-18 14:59:00的发言:</b>
<p> </p>
<p> 雨中漫步:你的短信收到,但是还未等我删节,就……见谅!</p>
<p> </p>
<p> </p></div>
<p>说明你老兄动作太慢了!</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5"><strong>龙老弟辛苦了!非常抱歉昨天没有参加筹备会。</strong></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5"><strong>但请放心,会议分配给我的任务还是会认真执行的。</strong></font></p> <p><font face="Verdana">故国神游的个人简历:</font></p>
<p><font face="Verdana">清华附中老高二“老三届”毕业生1968年响应毛主席号召上山下乡五年。曾为农民赤脚医生,工人或实验室研究员、文学编辑,“四月影会”核心创始人之一,“自然、社会、人”命名人。1979年底经胡耀邦批准与法国人结婚,1981年夏始常居法国。曾在巴黎高中开创“中国方向”汉语一外、汉语物理、中国文化文明课程,并从事翻译、写作,参加编写过《利氏汉法大辞典》等工作。现为巴黎利(玛窦)氏学社成员,在国内出版有《猎美的足迹——从塞纳河到诺曼底》一书,讲述十九世纪法国作家、艺术家创作轶事。</font></p>
<p><font face="Verdana"><a href="http://ziranshehuiren.blog.163.com/blog/">博客:http://ziranshehuiren.blog.163.com/blog/</a></font></p>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雨中漫步</i>在2009-3-18 8:50:00的发言:</b><br/><br/><img title="老北京网 www.oldbeijing.org" style="CURSOR: pointer"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src="http://bbs.oldbeijing.org/skins/default/filetype/jpg.gif" onload="imgresize(this);" border="0"/>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dsc00109.jpg<br/><a href="http://img.obj.cc/forum/dvbbs/2009-3/20093188484461039.jpg" target="_blank"><img title="老北京网 www.oldbeijing.org" style="WIDTH: 700px; CURSOR: pointer" alt="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src="http://img.obj.cc/forum/dvbbs/2009-3/20093188484461039.jpg" onload="imgresize(this);" border="0"/></a><br/>龙哥的校徽是不是保存的好一点? </div>
<p>差不多,有一拚。华山上见!</p>
骆小海来信
<meta http-equiv="Content-Type" content="text/html; charset="utf-8""/><meta name="ProgId" content="Word.Document"/><meta name="Generator" content="Microsoft Word="Word"9"/><meta name="Originator" content="Microsoft Word="Word"9"/><link rel="File-List" href="file:///C:/Users/Xiaoqin/AppData/Local/Temp/msoclip1/07/clip_filelist.xml"/><!--><xml><w:WordDocument>
<w:View>Normal</w:View>
<w:Zoom>0</w:Zoom>
<w:HyphenationZone>21</w:HyphenationZone>
<w:Compatibility>
<w:UseFELayout/>
</w:Compatibility>
<w:DoNotOptimizeForBrowser/>
</w:WordDocument>
</xml><!--><style>
<!--
/* Font Definitions */
@font-face
{font-family:宋体;
panose-1:2 1 6 0 3 1 1 1 1 1;
mso-font-alt:SimSun;
mso-font-charset:134;
mso-generic-font-family:auto;
mso-font-pitch:variable;
mso-font-signature:3 680460288 22 0 262145 0;}
@font-face
{font-family:"Arial Unicode MS";
panose-1:2 11 6 4 2 2 2 2 2 4;
mso-font-charset:134;
mso-generic-font-family:swiss;
mso-font-pitch:variable;
mso-font-signature:-1 -369098753 63 0 4129023 0;}
@font-face
{font-family:"\@宋体";
panose-1:2 1 6 0 3 1 1 1 1 1;
mso-font-charset:134;
mso-generic-font-family:auto;
mso-font-pitch:variable;
mso-font-signature:3 680460288 22 0 262145 0;}
@font-face
{font-family:"\@Arial Unicode MS";
panose-1:2 11 6 4 2 2 2 2 2 4;
mso-font-charset:134;
mso-generic-font-family:swiss;
mso-font-pitch:variable;
mso-font-signature:-1 -369098753 63 0 4129023 0;}
/* Style Definitions */
p.MsoNormal, li.MsoNormal, div.MsoNormal
{mso-style-parent:"";
margin:0cm;
margin-bottom:.0001pt;
mso-pagination:widow-orphan;
font-size:12.0pt;
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mso-fareast-font-family:宋体;
mso-fareast-language:ZH-CN;}
h1
{margin-right:0cm;
mso-margin-top-alt:auto;
mso-margin-bottom-alt:auto;
margin-left:0cm;
mso-pagination:widow-orphan;
mso-outline-level:1;
font-size:24.0pt;
font-family:"Arial Unicode MS";
mso-font-kerning:18.0pt;
font-weight:bold;}
h4
{margin-right:0cm;
mso-margin-top-alt:auto;
mso-margin-bottom-alt:auto;
margin-left:0cm;
mso-pagination:widow-orphan;
mso-outline-level:4;
font-size:12.0pt;
font-family:"Arial Unicode MS";
font-weight:bold;}
p.MsoBodyText, li.MsoBodyText, div.MsoBodyText
{margin:0cm;
margin-bottom:.0001pt;
mso-pagination:widow-orphan;
font-size:9.0pt;
mso-bidi-font-size:12.0pt;
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mso-fareast-font-family:宋体;
mso-fareast-language:ZH-CN;}
a:link, span.MsoHyperlink
{color:blue;
text-decoration:underline;
text-underline:single;}
a:visited, span.MsoHyperlinkFollowed
{color:purple;
text-decoration:underline;
text-underline:single;}
p
{margin-right:0cm;
mso-margin-top-alt:auto;
mso-margin-bottom-alt:auto;
margin-left:0cm;
mso-pagination:widow-orphan;
font-size:12.0pt;
font-family:"Arial Unicode MS";}
span.aac06
{mso-style-name:"a_a c06";}
@page Section1
{size:612.0pt 792.0pt;
margin:72.0pt 90.0pt 72.0pt 90.0pt;
mso-header-margin:36.0pt;
mso-footer-margin:36.0pt;
mso-paper-source:0;}
div.Section1
{page:Section1;}
-->
</style>
<p class="MsoNormal"><span style="font-size: 9pt; font-family: 宋体; color: navy;" lang="ZH-CN">赵小芹把执笔写《三论造反精神万岁》的清华附中同砚骆小海来信摘抄如下:</span><span style="font-size: 9pt; color: navy;"><o:p></o:p></span></p>
<p class="MsoNormal"><span style="font-size: 9pt; font-family: 宋体; color: navy;" lang="ZH-CN">我现在在国外。</span><span style="font-size: 9pt; color: navy;">5</span><span style="font-size: 9pt; font-family: 宋体; color: navy;" lang="ZH-CN">月份才能去中国。校友聚会可惜了。但请帮我留下赴会同学的联系方法(两三人即可),或金久雄(现名金文)老师的联系方法。我很想再见金老师。这次回去打算专门到西安去拜访。看日本电影和电视剧</span><span style="font-size: 9pt; color: navy;">“24</span><span style="font-size: 9pt; font-family: 宋体; color: navy;" lang="ZH-CN">只眼睛</span><span style="font-size: 9pt; color: navy;">”</span><span style="font-size: 9pt; font-family: 宋体; color: navy;" lang="ZH-CN">,</span><span style="font-size: 9pt; color: navy;">“</span><span style="font-size: 9pt; font-family: 宋体; color: navy;" lang="ZH-CN">大家都曾经是孩子</span><span style="font-size: 9pt; color: navy;">”</span><span style="font-size: 9pt; font-family: 宋体; color: navy;" lang="ZH-CN">,就会想起她。</span><span style="font-size: 9pt; font-family: "Arial Unicode="Unicode"MS";"><o:p></o:p></span></p>
<p class="MsoNormal"><span style="font-size: 9pt; color: navy;">Merci!</span><span style="font-size: 9pt;"><o:p></o:p></span></p>
<p class="MsoNormal"><span style="font-size: 9pt; font-family: 宋体; color: navy;" lang="ZH-CN">小海</span><span style="font-size: 9pt;"><o:p></o:p></span></p>
<p class="MsoNormal"><span style="font-size: 9pt; font-family: 宋体;" lang="ZH-CN">五六月份小芹也在北京,但愿届时与小海一起拜望诸位师长!</span><span style="font-size: 9pt; font-family: 宋体; color: navy;" lang="ZH-CN">故国神游</span><span style="font-size: 9pt;">http://ziranshehuiren.blog.163.com/blog<br/>
zhao_xiaoqin@hotmail.com</span><span style="font-size: 9pt; font-family: 宋体;"><o:p></o:p></span></p> <p>的确细致周到,用心良苦。</p>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beiwei</i>在2009-3-18 2:42:00的发言:</b><br/>
<p><font color="#0000ff" size="3">此图案相对完美。。。。。。</font></p>
<p> </p>
<p><a href="http://img.obj.cc/forum/dvbbs/2009-3/200931713551031011.jpg" target="_blank"><img title="老北京网 www.oldbeijing.org" style="CURSOR: pointer" alt="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src="http://img.obj.cc/forum/dvbbs/2009-3/200931713551031011.jpg" onload="imgresize(this);" border="0"/></a></p></div>
<p>大家一致认为这个图样合适,代表了所有的含义。最后确定图样啦!</p>
<p>现在除制作的事,就是各就各位地具体实施了。我在整理会议纪要,然后发上来。</p> <p><font color="#ff0000" size="4"><strong>赵小芹(著有《猎美的足迹——从塞纳河到诺曼底》学名胡瑞民、官名赵介轩)</strong></font></p>
<p><em><strong>个人简介</strong></em>:赵小芹,又名赵轩,胡瑞民。原籍山东长清,出生于河南濮阳。清华附中1967年届高中毕业。1969年插队山西临漪、河南濮阳。1976年于河南师范大学物理系毕业,经北京邮电大学,1981年入中国青年出版社文学编辑室。1981年秋始长居法国。1978年起,在中国青年出版社编有《马背上的水手》、《七分钟的夜》、《黄狗》、《法国中篇小说选》等书。70年代“四月影会”《自然·社会·人》创始人之一,主持过前两届影民的配图诗文。80年代,文字多以笔名散见于海内外报刊。散文诗《异乡人之歌》,由黄安伦谱为女中音声乐套曲,梁宁等在海外演出。90年代,参与利氏学社编撰《利氏汉法大辞典》,为芬达克利出版社编译《紫禁城》、《古代中国的礼与宴》等法文书。</p> <p> <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 机院附小师生联谊会第三次筹备会纪要</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font> </p>
<p>3月17日晚7时~18日凌晨2点,由胡世坚老师主持,丁锡珉老师、郭惠荣老师、校友杨莉莉、魏京民、孔雅莎、高延龙参加的筹备会,在胡老师家中举行。大家对联谊会的具体内容和程序进行了周密的计划与安排,具体如下:</p>
<p>一、地点与时间等:</p>
<p>1、地点:机院内阶梯教室(有路标指示);</p>
<p>2、时间:4月11日早8:30时~12时;</p>
<p>3、报到时间:9时~10:20时(校友报到尽量早些,避免太集中);</p>
<p>4、报到的老师与校友们听从接待组的登记、交费、座位区域的安排;</p>
<p>5、校友们尽量乘坐公交车,因院内停车地方有限;</p>
<p>二、主持人</p>
<p>1:老师主持人:胡世坚</p>
<p>2:校友主持人:安立堂</p>
<p>三、联谊会议程</p>
<p>1、 从9时起,循环播放有纪念意义的有关小学内容的老照片;</p>
<p>2、 首先由胡世坚老师介绍每位前来参加的老师;</p>
<p>3、 由校友主持人安立堂提议,请刁毅代表校友讲解赠送老师礼品的纪念意义与选择;</p>
<p>3、 由校友主持人安立堂提议向每位老师献花和赠送礼品,提议向所有老师三鞠躬;</p>
<p>4、 由胡老师宣读已故世老师名单,并提议向故去的老师默哀一分钟;</p>
<p>5、 由丁锡珉老师简单介绍师生联谊会的产生与筹备工作;</p>
<p>6、 由栾兴家老师介绍这所教育的殿堂------从一机部职工子弟小学到北京机院附小等过程;</p>
<p>7、 由宁玉珍代表老师讲话;</p>
<p>8、 由第一届校友代表鞠衍行致辞;</p>
<p>9、 由校友安立堂代表讲话;</p>
<p>10、由校友主持人安立堂提议,用歌声把我们带回难忘的童年时代。请孔雅莎(66届校友)领唱两首少年时期的歌曲“花儿朵朵向太阳”和“让我们荡起双桨”;</p>
<p>11、由校友主持人安立堂宣布:按毕业最早年限的届别(人数20人以下)和班级(20人以上)分别与老师们合影留念;由摄影师董二兵指挥,会务组全体人员负责协助拍照活动,校友们听从摄影师及指挥人员安排,避免混乱及延误时间;</p>
<p>12、老师与校友主持人宣布联谊会结束,祝师生们身体健康,万事如意!</p>
<p>13、老师安排在“小饭馆大厨师”就餐;校友们自愿结合自选地点就餐。</p>
<p> </p>
<p> </p>
<p> <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5"> <font size="4"> 联谊会有关重要事宜 </font></font></p>
<p> </p>
<p> 为保证成功举办机院附小师生联谊会 筹备会成立几个组,按工作需要分工负责与协作,共同保证联谊会顺利召开和参会人员的安全。</p>
<p>一、联谊会主要负责人:</p>
<p>1、老师胡世坚、宁玉珍、丁锡珉、郭惠荣;</p>
<p>2、校友安立堂、刁毅、杨莉莉、魏京民、马莉、马琳、高延龙;</p>
<p>二、组织组:由胡世坚、宁玉珍、丁锡民、郭惠荣老师组成;</p>
<p>三、会务组:负责联谊会的组织与协调,由安立堂、刁毅、杨莉莉、魏京民、马莉、马琳、高延龙组成;</p>
<p>1、刁毅负责全面协调;</p>
<p>2、魏京民负责音响的现场安排等;</p>
<p>3、马莉、马琳负责前、后的条幅制作与鲜花的准备;</p>
<p>4、杨莉莉、高延龙负责协调;</p>
<p>四、安全组:由裴沛负责,成员任宗韬、李进等组成;</p>
<p>五、接待组:由董桂华负责,成员荆晓君、刘荣等组成;</p>
<p>刘荣提议:报到处准备几本留言簿,方便想留言的师生书写。对可能没时间发言的校友也是一种弥补遗憾的好办法。</p>
<p>1、63届由蒋瑶吉负责;</p>
<p>2、64届由刁毅负责;</p>
<p>3、65届由刘荣、荆晓君、刘允明负责;</p>
<p>4、66届:1班由张冀东负责;2班由陈幼平负责;3班由申安民负责;4班由程辛负责;</p>
<p>5、67届:暂定由王小宁负责;</p>
<p>6、68届:由王曼、曲继宏负责;</p>
<p>7、其他各届自愿申报或直接到接待组报名进行登记。</p>
<p>六、摄影组:由北京日报社记者董二兵负责,邀请照相师周文礼、春华等拍摄。</p>
<p>七、唐玉梅老师、宁玉珍老师的接送另行安排。</p>
<p>八、由于制作纪念章、条幅、赠老师礼品、鲜花、打印资料、根据需要制作光盘和冲洗照片等以及未预见的费用,建议报到校友每人支付费用20元;</p>
<p>九、所有志愿者及会务人员一律按同等标准交费。对提出交费有困难的校友,由会务组当时研究酌情减免处理;</p>
<p>十、所有费用支出最后结清后网上公布,便于监督;</p>
<p>十一、适当时机召开扩大的筹备人员分工负责的布置与落实会,以便补充与调整;</p>
<p>十二、未尽事宜待研究后补充执行。</p>
<p> </p>
<p> </p>
<p> 机院附小师生联谊会筹委会</p>
<p> </p>
<p> 09年3月18日13时 (3月19日修订)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