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1-17 10:02:37编辑过] 1《北京历史地图集》<br/>北京出版社出版,侯仁之主编,书中收录从夏商---民国以来的北京地图,是研究北京史变迁的必备书籍。<br/>市场参考价格:2000-3000元<br/><font color="#0033ff">当年刚出版时,180元.咬了咬牙,没买!<br/></font><br/>2《北京名胜古迹辞典》<br/>燕山出版社出版,书中收录大量北京地区名胜古迹,是调查研究北京历史古迹参考的必备书籍!<br/>市场参考价格:70---120元<br/><font color="#0033ff">有词条没实物了.</font><br/><br/>3《日下旧闻考》<br/>北京古籍出版社出版,是乾隆时期编辑的一部最为系统介绍北京地区文物的书籍,现在搞北京历史文化研究基本都靠这本书做为基础。建议购买和收藏八十年代蓝皮8本一套版。<br/>市场参考价格:250-400元<br/><font color="#0000ff">蓝皮8本一套版,当年11元!</font><br/><br/><br/>9《光绪顺天府志》<br/>北京古籍出版社出版,是光绪时期编辑的一部最为系统介绍北京地区文物的书籍,可以配合《日下旧闻考》一起看,由于《日下旧闻考》编于清朝中期,到光绪时已经有一百多年历史,很多建筑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已经无法完全系统的研究和整理,所以要参考《光绪顺天府志》,《光绪顺天府志》八十年代版黄皮共16本,收录了当时包括建筑、军事、水利、工程、人口等,是一部最为完整的北京历史百科全书。<br/>市场参考价格:八十年代版250-450元<br/><font color="#3300ff">俺有前5本的扫描.</font><br/><br/>10《帝京景物略》<br/>北京古籍出版社出版,是明朝编辑的一部最为系统介绍北京地区文物的书籍,可以配合清朝的《日下旧闻考》一起阅读。是研究明朝北京城市地理的必备书籍!<br/>市场参考价格:八十年代版15-40元<br/><font color="#3300ff">俺有扫描.</font><br/><br/>俺刚来,不知道在哪个版块发书,知道的告诉一声.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1-17 16:40:26编辑过] 太子说的那个书店可以从孔夫子旧书网上找到,叫作蚂蚁屋,大家可以去看看,店主特拧,但是书不错,值得看看 <p>那主不但宁,而且有点黑,我俩认识N年了,不过书以前还算全,但大多是以前遗留下来的破烂当宝贝卖,我看这几次咱们的人团购后,估计剩不了什么好的了,要买抓紧~</p> <p>店主是有点黑,还不划价,然后你要是划价他还超级鄙视你……</p><p>上次同学买顺天府志的时候就被鄙视了……</p> <p>斑马,你说的日本人拍的有关门墩的书还有买的吗?多少钱一本呀?</p><p></p>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门当户墩</i>在2006-11-22 19:49:51的发言:</b><br/><p>斑马,你说的日本人拍的有关门墩的书还有买的吗?多少钱一本呀?</p></div><pre>此书为大16K左右,图文并茂,现仍有售。十一地坛书市在北京出版社的书摊上见过,价钱忘记了,40-60元好像。</pre><pre>书名:北京门墩<br/>作者:(日)岩本公夫<br/>出版: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8年<br/>简介:北京的门墩是北京民居四合院门楼上独有的部分,在建筑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对门墩的存亡熟视无睹,<br/>缺乏应有的注意。我国至今尚无专门研究和保护门墩的机构,门墩的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也长期为人们所忽视。近年来随着北京<br/>旧城改造工程的迅速发展,一片又一片楼群取代了一座又一座四合院,与此同时,门墩也大批地被拆毁和抛弃。现在有一位日本<br/>老人岩本公夫,他在北京语言文化大学自费进修期间,发现以前从未见过的门墩,兴趣所致,岩本先生花费了两年的工夫,跑遍<br/>北京的大街小巷,寻访北京的门墩,他先后对北京城区内近6000余对门墩进行观察、登记、在地图上一一标明位置,还对<br/>其中的1000多对门墩进行了拍照,进行专门的分类研究,换在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建立了一座门墩博物馆--枕石园。<br/>《北京门墩》以画册的形式展示了北京门墩文化的精美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对如何保护民俗文物,是一个很好的启发。</pre><pre><strong><u>日本人收购 北京门墩儿</u></strong><br/><br/>文/徐英克<br/><br/>“小小子儿,坐门墩儿,哭着喊着要媳妇儿……” <br/><br/>亲切悠扬的童谣唤起许多人对门墩的眷恋。就是这个小小的门墩儿,现在有了研究专集《北京门墩儿》,而作者是个日本人。<br/><br/>这位日本老人名叫岩本公夫,今年61岁,原本在日本一家汽车销售公司工作。岩本夫妇喜爱中国文化,打算退休后来中国学习,听说60岁<br/>以后就不行了,于是57岁那年毅然提前退休,到中国的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学习汉语和中国书画。 一次偶然的机会,使岩本先生迷上了门<br/>墩,以至改变了他来中国的初衷及以后的生活。<br/><br/>1996年正月初二。参观完雍和宫后,顺道走进附近的胡同,突然,他被一所院门口的一对泛着黑色光芒、古朴优雅的“大石头”所吸引,<br/>这石头上面刻着精美的图案,而且造型独特。太漂亮了!他围着石头转悠了半天,又掏出相机拍照。这是什么?它有什么用?直到半年以后<br/>,他才知道那叫门墩儿。从此,岩本先生开始请教专家,查阅书籍走上了寻找和收集门墩儿的路。 <br/><br/>“时间不等人,要和时间竞争,要赶紧开始保护工作……”为此,一个大得惊人的计划在岩本先生的心里逐渐形成。首先,对北京市内门<br/>墩儿的保留现状、形态、构图特征、有无所有者以及胡同名称、门牌号码等都作了记录,并亲手绘制了“北京市区门墩儿地图”。这可是<br/>目前北京城惟一的一张门墩儿分布图。同时,他开始从瓦砾中拯救门墩儿,向有研究价值的门墩儿的主人提出转让要求。有些门墩儿的拥<br/>有者看到一个外国老头竟然为保护这玩意儿骑着破车到处奔波而深受感动,表示愿意赠送。但也有个别的市民无意中戏弄了岩本先生。一<br/>次,岩本先生搬出一对门墩儿,但“面的”司机表示只能拉一个。第二天,等岩本先生想运另一个门墩儿时,却怎么也找不到了。有人说<br/>知道在哪里,但要150块钱。因为他是老外,拉的又都是些个大石头,有的出租车司机要价儿免不了有些离谱,为此岩本先生一气之下竟然<br/>买了辆三轮车。 <br/><br/>岩本先生所在学校的领导被他的执著所感动,给他安排搬运门墩儿的卡车,还在并不大的校园内修建了一座摆放门墩儿的古朴小院儿,名<br/>叫“枕石园”,岩本先生将这一小院亲昵地称为“门墩儿迷你博物馆”。目前,这里已收集了24对和17个单个门墩儿(造型各异,没有重复,<br/>相对完好,极具价值)。这些“宝贝儿”都是岩本先生自己掏腰包弄来的,究竟花去多少钱,就连岩本也摇头不知。<br/><br/>就这样,从1996年9月开始,岩本先生骑着自行车,夏季每天10个小时,冬季每天7个小时,几乎跑遍了北京的1000多条大小胡同,亲眼看到了<br/>北京市区内的6195对门墩儿,这其中有箱子形4000多对,抱鼓形1900多对,狮子形37对,特殊形8对。对其中完好的,有特点、有价值的<br/>1111对门墩儿拍了4000余张彩色照片,还建立了极其珍贵的北京市区门墩儿照片档案。 <br/><br/>现在的岩本公夫基本算一个北京通了,可以讲北京城几乎没有他没去过的胡同。但岩本先生更像是一位研究学者,去年著有论文《北京门<br/>墩儿初探》,在这篇论文中,图文并重,全方位地探索和研究了北京的门墩儿。在他的论文中有这样精彩的阐述:门墩儿和北京的四合院<br/>密不可分。门墩儿本来只是修饰四合院并随门楼而建的柱石,但渐渐地,门墩儿的功能发生了变化,由单一建筑上的支撑作用,演变成了<br/>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一种文化。形状总体来讲,正面窄而侧面宽。门墩儿上的石雕大多为鱼形纹、彩陶文、石刻图像(如汉代车马出行图)、<br/>编制纹、祥云纹等。 <br/><br/>门墩儿的历史很长,可以追溯到遥远的汉代(公元前206—公元220年)。现在,北京残留的门墩儿大部分是明清时代的,分别带有当时房屋主<br/>人的愿望,如家运繁荣、万事如意以及避邪、招福等吉祥之意。比如,表示福禄寿喜一类的,图案为蝙蝠石刻的,一般表示洪福齐天、五福<br/>捧寿;图案刻有铜钱的,表示招财进宝。表示富贵吉祥一类的,如刻有牡丹花图案的,表示富贵吉祥;石榴梅花图案的则表示人丁兴旺;<br/>刻有骑猴儿的,表示马上封侯加官进禄;另外还刻有琴棋书画图案的。由此可见,门墩儿具有北京各个历史时期极高的文化内涵,同时也充<br/>分体现出宅主不同的文化品位。 <br/><br/>门墩儿还有着严格的等级。其用料、造型、图案在那时都恪守定制,只是后来朝代更迭、宅院易主,门墩儿的设置也相应发生变化。一般<br/>来讲,达官贵人多采用汉白玉、青石等,雕刻成狮、麒麟、鹤等动物,造型优美,神态逼真;普通人家的门墩儿大致有两种,一种是鼓形,<br/>一种是长方柱形。鼓形及长方柱形上端刻有卧狮,还有的雕刻兽头,履行看守门户的作用,选材大多采用青石和绿豆石等。<br/><br/>饱经沧桑的门墩儿,反映出北京人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以及民族观念、阴阳五行观念……以此,谁能说北京的门墩儿不是一种文化呢?<br/><br/>1998年12月22日,岩本公夫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举办了《门墩儿艺术展》,展出有大量的实物及照片。岩本先生的《北京门墩儿》一书也在开展<br/>时正式发行。这对研究和了解北京的门墩儿文化的人,是一次极其难得的机会。<br/><br/>(栏目编辑:刘东梅)</pre>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1-23 12:17:04编辑过] 不得不承认,在中国的各方面文化研究领域,日本学者都做的比我们强,而且差距越拉越大,社会上老有人对日本人有看法,有本事和人家比比研究啊。连老北京门墩都被人家日本学者搞了,先不说长城、敦煌、唐宋文化,就连老北京的四合院、老北京的服饰、饮食、习俗甚至老北京的建筑都有日本学者研究的很不错!我们应该思考一下了,我们自己的东西自己不研究,人家东洋人都研究了,我们必须要从中吸取教训,学习人家的长处和对学术的态度来提高自己! <p>那是因为他们自己没有文化,只能研究咱们的!</p><p>最近学习中古道教,多数书都是日本人写的,憋气啊。</p><p>敦煌那是有客观原因的,咱不是史料不足么</p> 还在抗战时期,人家日本的军用地图就比咱们的地图准确,日本对朝鲜也是如此,连大长今里面都有这个片断,朝鲜的大人们抓到倭寇,从倭寇手中夺得的地图让他们自己吃惊,及其详细准确啊.也许这个被称为倭寇的民族,从秦二世以后就开始觊觎大陆了,毕竟他们是从大陆出去的...嘿嘿....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齐王元吉</i>在2006-11-23 13:37:12的发言:</b><br/><p>那是因为他们自己没有文化,只能研究咱们的!</p><p>最近学习中古道教,多数书都是日本人写的,憋气啊。</p><p>敦煌那是有客观原因的,咱不是史料不足么</p></div><p>也不是,日本文化也上千千年了,有自己的文化,中国现在搞唐代古建筑研究的就要去人家日本那考察,日本还有世界上私人收藏中国青铜器最多的博物馆.据说青铜器收藏的质量可以和中国的国家级博物馆相比,那个搞门墩的岩本就是自己逛胡同突然发现一个好看的门墩才开始搞的,在这之前没有一个中国人系统搞过门墩或出什么专著,人家也没跟咱们抢,咱们实在惭愧啊,希望大家一起努力,多搞一些冷门或还没有人关注的课题,这样才能弥补历史的空白~</p> <p>其实认真的说,日本人研究汉学的精神有很多是很值得我们羡慕的。</p><p> 日本的收藏界和中国有差别,藏品属于私有财产,所以搞起研究也很深入。日本学者的研究态度也远远比中国学者踏实。所以像内滕湖南这样的汉学大家,在国内也不多见。再有就是日本学者没有中国人这种因循守旧的思维观念, 小林正美就说“道教没有一个概念是可以下定论的”,中国国内学派斗争这么激烈,标新立异不是水平太低,就是全部打倒……</p><p>差的远呢</p> 好帖。谢谢斑马 <p>学习</p> <p>再一次学习!!!</p>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斑马</i>在2006-11-23 13:48:12的发言:</b><br/><p>也不是,日本文化也上千千年了,有自己的文化,中国现在搞唐代古建筑研究的就要去人家日本那考察,日本还有世界上私人收藏中国青铜器最多的博物馆.据说青铜器收藏的质量可以和中国的国家级博物馆相比,那个搞门墩的岩本就是自己逛胡同突然发现一个好看的门墩才开始搞的,在这之前没有一个中国人系统搞过门墩或出什么专著,人家也没跟咱们抢,咱们实在惭愧啊,希望大家一起努力,多搞一些冷门或还没有人关注的课题,这样才能弥补历史的空白~</p></div><p>那我现在才开始考察门墩,还有多大意义呢?不过我还是想坚持下去,把门楼一起记录,是不是比日本人更广泛点?连院子一起记录更好了吧,有人研究瓦当了吗?我也和门墩、门楼一起记录吧。有瓦当的专门书籍吗?</p><p></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2-28 0:41:13编辑过]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门当户墩</i>在2006-12-28 0:40:32的发言:</b><br/><p>那我现在才开始考察门墩,还有多大意义呢?不过我还是想坚持下去,把门楼一起记录,是不是比日本人更广泛点?连院子一起记录更好了吧,有人研究瓦当了吗?我也和门墩、门楼一起记录吧。有瓦当的专门书籍吗?</p><p></p><br/></div><p></p><p></p><p>已经晚了,好门墩和有特点的门墩几乎全没了,门也有好几个人研究,成果都出了.瓦当研究的就更多了,无论是秦汉还是明清瓦当,都有一堆人研究,而且出过书~建议你眼界开阔一些,找一些没人研究的项目去搞。</p> <p>一起研究的没有吧?我也喜欢窗扇。</p><p></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2-28 2:54:28编辑过] 我以后要出的书名就叫《门当户墩》,哎!哪天才能出呀,要等到我把北京城都转遍了再说了,就不知道我还有没有那么长的时间!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2-28 2:53:03编辑过] 还有一本《宸垣识略》,是清乾隆时吴长元编辑,可以看作是 《日下旧闻考》的缩略本。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金中都</i>在2007-1-9 13:28:56的发言:</b><br/>还有一本《宸垣识略》,是清乾隆时吴长元编辑,可以看作是 《日下旧闻考》的缩略本。</div><p>北京古籍出版的那套都不错,我没仔细写~</p> <p>《北京文物略》和去年的新书《城记》也都是值得收藏的。</p> 《北京文物略》?我知道《旧都文物略》,《北京文物略》是? 再再次学习一下。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25 9:10:03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