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小白 发表于 2022-3-23 18:20:20

外交公寓一带是不可能拍到正阳门城楼的。

董瑞征 发表于 2022-3-23 18:44:36

京小白 发表于 2022-3-23 18:18
第三张照片的天际线是从崇文门十字路口西南角向西展开的前三门(崇文门、前门、宣武门)高层住宅楼。 ...

咱一步一步来,您先说照片里的马路是哪条路的哪个路段?左上的高层住宅楼先不管它。:handshake

孤独五斗虫 发表于 2022-3-23 19:55:49

本帖最后由 孤独五斗虫 于 2022-3-23 20:05 编辑

董瑞征 发表于 2022-3-23 14:51
我为什么说第三张肯定不是从北京饭店拍的呢?从1959年至今,东西长安街的华灯就没变过样式(更新过,但 ...







同意董老的判断,不光是街灯,街景也不对,关建是这块大家太熟了。从北京饭店拍的长安街在照片中的比例也不对。我从网上找了两张从北京饭店拍的角度差不多的长安街。大家可以参考一下。从路灯上看我还是觉着是在二环路边上的某个路口.至于京小白先生说的美国摄影师伊夫·阿诺德在北京拍摄的照片,我从网上找到一篇 https://tech.sina.com.cn/roll/2020-07-03/doc-iirczymm0292176.shtml]伊芙·阿诺德:1979年中国的全景与细节 没有从中发现有相似的照片,当然也不排除有没收入的。

钩鱼 发表于 2022-3-23 20:42:15

董瑞征 发表于 2022-3-23 13:08
您所选取的两张图里,图一所圈的位置与图二其实不在一条线上,您仔细看,应该在我所画的箭头下面,这里 ...

那该是在这条线附近

百事顺遂 发表于 2022-3-23 20:44:37

右上那几个屋顶是不是外贸部的老楼?如果是,就不是在北京饭店拍的。

京小白 发表于 2022-3-23 21:18:09

董瑞征 发表于 2022-3-23 18:44
咱一步一步来,您先说照片里的马路是哪条路的哪个路段?左上的高层住宅楼先不管它。

照片上的马路,看着像从北京站口到东单的长安街,前面的白楼是原北京市委,照片确实不是在北京饭店上拍的。

京小白 发表于 2022-3-23 21:45:27

从近景来看,楼下工地的围挡和建筑材料尚未清除,很可能做为拍摄地点的那座楼还没有完工。

假北京人 发表于 2022-3-23 22:17:59

本帖最后由 假北京人 于 2022-3-23 23:53 编辑

回答各位老北京:
1、回答京小白先生: 该照片不是美国摄影师伊夫・阿诺德拍摄的,是一位名叫伦•布拉肯的美国作家写的一篇发表在网络期刊《辩证法原理》上的文章《The New China Syndrome By Len Bracken》(新中国综合症)里的照片。我找回了该网,现将网址附上,您可以打开看看。另,刚看到您说:“很有可能作为拍摄地点的那座楼还没完工”,没完工老外是否能上去拍照也是个问题。按您的说法这座楼应该就在东单附近,可是国际饭店建于87年,也对不上号。https://www.lenbracken.com/photo/china.html
老外的名字中的点打不出来,乱码。
2、回答华老: 该照片的拍摄年份确实是1979年无误,请参照下面的原版照片。
3、回答董老: 网上看到大家对一张43年前的照片拍摄位置的热烈讨论,让我感动!谢谢各位老北京!假北京人虽是假的,但我仍然想以诗人艾青的文字表达心情:“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附上拍摄者的两张原版照片,请您看看第二张照片的拍摄位置的高度,应该跟第一张的高度一样,时间应该也一样,很可能是在同一个房间拍摄的,只是两张照片的距离一远一近。第二张的下面是民房,79年我还没到北京,不知道外交公寓的下面是否会有这样的民房。从国家形象上考虑,外交公寓的下面要是有这样的民房应该早就被拆迁了。其次,外交公寓里住的都是常驻外国人,而这位美国作家是来中国各地做短期旅游考察的,应该不会住在外交公寓。从您说的路灯上来说,确实不像是在北京饭店拍摄的。79年的东长安街上,北京饭店以东到东单路口为止应该还没有高层楼房建筑,也没有涉外宾馆。那这张照片的拍摄位置到底是哪儿呢?

京小白 发表于 2022-3-23 22:43:27

假北京人 发表于 2022-3-23 22:17
回答各位老北京:
1、回答京小白先生: 该照片不是美国摄影师伊夫・阿诺德拍摄的,是一位名叫伦&#8226 ...

这位美国作家应当是反华的,他引用的照片为1979年拍摄,但肯定不是他自己拍摄的。当年来京拍摄彩照审批非常严,否则那位女摄影家也不会申请十年才获得批准。第三张拍摄的地点应当在东单以西不远处,近景有于谦祠一带的胡同,中间的白楼为原北京市委,左边较近的灰楼为北京日报社。

假北京人 发表于 2022-3-23 23:40:51

本帖最后由 假北京人 于 2022-3-24 00:00 编辑

京小白 发表于 2022-3-23 22:43
这位美国作家应当是反华的,他引用的照片为1979年拍摄,但肯定不是他自己拍摄的。当年来京拍摄彩照审批非 ...
不太清楚布拉肯来北京的背景,照片下方有布拉肯的署名,这牵涉到版权问题,如果不是布拉肯拍摄的,那他应不会在照片下方冠以自己的名字。70年代初,有个名叫安东尼奥尼的意大利著名电影导演受周总理的邀请在文革期间访问中国, 并应邀拍摄了纪录片《中国》。杨振宁在美国看到这部影片后,在回国省亲时告诉了周总理说《中国》是一部反华影片,但周总理并没在意。可是四人帮却抓住不放,这部电影被冠以“反华”“反共”的罪名遭到了严厉批判。文革结束后,80年代初文化部部长向安东尼奥尼正式致歉。这部纪录片于2004年11月25日在北京电影学院举办的纪念安东尼奥尼回顾展映时首次放映。

京小白 发表于 2022-3-23 23:58:54

假北京人 发表于 2022-3-23 23:40
不太清楚布拉肯来北京的背景。70年代初,有个名叫安东尼奥尼的意大利著名电影导演受周总理的邀请在文革期 ...

布拉肯引用不同年代中国各地的照片,只是用作资料来说明个人观点。

假北京人 发表于 2022-3-24 00:15:33

本帖最后由 假北京人 于 2022-3-24 00:36 编辑

京小白 发表于 2022-3-23 22:43
这位美国作家应当是反华的,他引用的照片为1979年拍摄,但肯定不是他自己拍摄的。当年来京拍摄彩照审批非 ...
您说的“否则那位女摄影家也不会申请十年才获得批准。” 那十年正值文革极左思潮的高峰期间,加上纪录片《中国》被严厉批判的因素,老外来中国搞摄影活动当然会被严格审查,签证历经十年才能批下来也在情理之中。布拉肯访华是在1979年,国内已经开始拨乱反正,布拉肯79年访华应不会遇到太大的麻烦。而且那次来华他从北到南去了很多地方。还去了工厂参观,中国的对外政策上已经宽松很多了。

京小白 发表于 2022-3-24 00:23:49

假北京人 发表于 2022-3-24 00:15
您说的“否则那位女摄影家也不会申请十年才获得批准。” 那十年正值文革极左思潮的高峰期间,加上纪录片 ...

有道理,那就应当是布拉肯拍摄的照片。但拍摄的地点还是吃不准。

假北京人 发表于 2022-3-24 00:34:21

京小白 发表于 2022-3-23 23:58
布拉肯引用不同年代中国各地的照片,只是用作资料来说明个人观点。

您跟我说的这些不是一个层面的话题。我只对老照片感兴趣, 照片附加的文字说明我从不转贴, 只发照片。转贴照片的目的是想唤起各位老北京对昔日北京城的思绪和怀念。今天只是为了纠正您说的摄影师的名字有误,才给您附上了网址,仅此而已。

假北京人 发表于 2022-3-24 00:50:40

京小白 发表于 2022-3-23 23:58
布拉肯引用不同年代中国各地的照片,只是用作资料来说明个人观点。

布拉肯曾多次访华,照片来自不同年代并不奇怪。撰稿时间是2005年,发表于2006年,应是对多年来访华的集大成的总结,当然会把多年来拍摄的不同时期的照片穿插在文章中。没毛病。

京小白 发表于 2022-3-24 09:25:26

假北京人 发表于 2022-3-24 00:50
布拉肯曾多次访华,照片来自不同年代并不奇怪。撰稿时间是2005年,发表于2006年,应是对多年来访华的集大 ...

莱恩·布雷肯 (Len Bracken) 的文章谈到他去中国的历史背景,他在西单民主墙的取缔(1979.12.6)之后,1979 年手持相机前往中国。假设他快速取得签证,到达北京也是1979年12月末的冬季了。拍摄长安街那张照片绿树成荫,最早被拍摄也是1980年夏季,根据逻辑推理,照片拍摄于1979年并不可信。

京小白 发表于 2022-3-24 09:34:16

记得您在以前的帖子中有一些西单民主墙的老照片,不知是谁拍摄的,与莱恩·布雷肯 (Len Bracken)来北京有无关系。

董瑞征 发表于 2022-3-24 11:12:47

假北京人 发表于 2022-3-23 22:17
回答各位老北京:
1、回答京小白先生: 该照片不是美国摄影师伊夫・阿诺德拍摄的,是一位名叫伦&#8226 ...

感谢您分享的这些北京老照片。探讨图片位置及拍摄时间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能勾起对往事的回忆,毕竟很多街景都已改变抑或荡然无存了。:handshake

假北京人 发表于 2022-3-24 12:11:19

仍然

本帖最后由 假北京人 于 2022-3-24 13:07 编辑

京小白 发表于 2022-3-24 09:25
莱恩·布雷肯 (Len Bracken) 的文章谈到他去中国的历史背景,他在西单民主墙的取缔(1979.12.6)之后,19 ...
多谢京小白先生的回复。我一般不太注意照片的文字说明,只发照片。刚看了您的这贴,我又看了看网上的那段文字,伦·布拉肯确实说了是在北京之春(1976?)和民主墙被压制后的1979年去的北京。我不清楚民主墙被取缔的具体时间,如果您说的民主墙被取缔的时间无误,那您的分析判断对我来说是颠覆性的。因照片都是拍自夏季,另外我又查阅了一下网上发表的民主墙照片的拍摄人名,没有伦·布拉肯拍摄的照片。据此可以判断这张拍摄地点不明的照片不是拍自1979年,这也从侧面反证了华老对拍摄时间的存疑是对的。但是如果按您说的照片拍自1980年的夏季,那时也还没有国际饭店,这张照片到底是在东单的哪座楼上拍摄的,仍然是个谜。

假北京人 发表于 2022-3-24 12:13:04

董瑞征 发表于 2022-3-24 11:12
感谢您分享的这些北京老照片。探讨图片位置及拍摄时间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能勾起对往事的回忆,毕竟很 ...

谢谢您的回复 !:handshake

京小白 发表于 2022-3-24 14:27:28

本帖最后由 京小白 于 2022-3-24 18:53 编辑

假北京人 发表于 2022-3-24 12:11
多谢京小白先生的回复。我一般不太注意照片的文字说明,只发照片。刚看了您的这贴,我又看了看网上的那段 ...
取缔“西单墙”时间无误。
莱恩·布雷肯 (Len Bracken)在《北京之春》一九八一年遭禁之后来北京,文章引用的图片,可能是一九八二年以后拍摄的,具体哪一年,很难说清。从他伪造照片拍摄年代的道德操守,甚至不排除是购买别人底片的版权,来炮制那篇文章。反正国外读者是绝不会探讨照片拍摄的时间和拍摄机位的。对于我们,拍摄者是谁?何时何地拍摄,只能去猜测了。

假北京人 发表于 2022-3-24 16:59:34

本帖最后由 假北京人 于 2022-3-24 17:06 编辑

京小白 发表于 2022-3-24 14:27
取缔“西单墙”时间无误。
关于“北京之春”,是指《北京之春》杂志由共青团中央委员周为民、王军涛、韩 ...
我在上面打出来的 “北京之春(1976?)” 的几个字只是重复了一下伦·布拉肯文章中的那句来北京的时间而已。您对"北京之春"的详细论述已经超出了大家讨论该照片的范畴, 而且您现在论述的这个话题也不是对该照片提出疑问者的初衷。伦·布拉肯是什么人不重要, 我们要讨论的是他所发照片的拍摄位置, 仅此而已。对照片拍摄位置以外的讨论毫无意义。如果您认为伦·布拉肯是反华反共的反动派,他的照片您尽可以忽略不看。

董瑞征 发表于 2022-3-24 18:38:38

假北京人 发表于 2022-3-24 16:59
我在上面打出来的 “北京之春(1976?)” 的几个字只是重复了一下伦·布拉肯文章中的那句来北京的时间而已 ...

完全赞同您的见解,不能涉政,有风险。老北京网多灾多难,为了保护这个仅存的园地,大家收敛一些。其实我也十分关心时政,但不能在这里讨论。

京小白 发表于 2022-3-24 19:20:57

假北京人 发表于 2022-3-24 00:34
您跟我说的这些不是一个层面的话题。我只对老照片感兴趣, 照片附加的文字说明我从不转贴, 只发照片。转贴 ...

您多虑了。我只是想说明那张照片不是1979年拍摄的,照片拍摄的时间对拍摄的机位有很大的影响,拍摄者是谁也是比较重要的,这里有个人的风格在里面。1979年,美国摄影家(Alain Le Garsmeur)阿兰·勒·加斯默和伊夫·阿诺德(Eve Arnold)来北京拍摄了一些作品,比较有名。如果莱恩·布雷肯 (Len Bracken)的作品也是1979年拍摄的,那么这一年又增加了一位美国摄影师的作品。至于布雷肯是什么人,并不重要,但未见过摄影家故意将作品年代标错,这种情况未遇到过,因此多说几句。少谈政治,这在所有论坛都是一样的。
希望看到您提供更多的老北京照片给大家共享。

京小白 发表于 2022-3-24 19:36:10

1979年,美国摄影家(Alain Le Garsmeur)阿兰·勒·加斯默拍摄的外交公寓,特意把破房子拍上。


假北京人 发表于 2022-3-24 21:58:51

本帖最后由 假北京人 于 2022-3-25 09:01 编辑

京小白 发表于 2022-3-24 19:36
1979年,美国摄影家(Alain Le Garsmeur)阿兰·勒·加斯默拍摄的外交公寓,特意把破房子拍上。
您提到的摄影时间和机位的关系以及“风格”之类的话只能说明您把别人的照片提高到了必须要能够欣赏的高度。我对您的热衷于揣度老外拍摄的照片中都掩藏着其他目的并上升到“反华”,“故意盗用”他人名义的道德层面上去谈论照片拍摄者的做法,实话说,让我感觉京小白先生很可怕! 我跟您的想法不一样,照片是谁拍的不重要,跟摄影风格也没关系。老北京网不是摄影艺术网,我在老北京网上转贴老照片的目的只有一个:怀念老北京!我只想发一些跟北京的建筑、街道和人文有关的照片。一条街道、一个胡同、一座建筑、一个人、一个物件儿的照片,里面都可能蕴藏着老北京们太多的记忆和故事。这类照片聚焦的景物虽少,但少中有多。以前曾发过一张北京儿童医院的老照片,让董老想起了自己儿时的趣事与大家分享,还有我曾在网上提到儿时夏天在崇文门城墙下逮老干儿,引发其他网友一起谈论儿时逮老干儿、老仔儿的童年乐趣,忘不掉的美好回忆!这些都是老照片给我带来的快乐。看到老北京们为辨认某个地方的所在,你来我往的讨论,增加了我对北京的了解,即有意义,也有意思。多好啊!真心希望老北京网长寿不衰!

京小白 发表于 2022-3-25 10:40:26

本帖最后由 京小白 于 2022-3-25 10:42 编辑

假北京人 发表于 2022-3-24 21:58
您提到的摄影时间和机位的关系以及“风格”之类的话只能说明您把别人的照片提高到了必须要能够欣赏的高度 ...
每一位来华国外摄影师及其影像作品,所承载的是中国近现代社会变迁的历史。他们的身份、来华原因、在华经历、摄影思考和拍摄成果等,都作为发生在中国的历史的一部分,提供了诸多近代中国历史的图像佐证,是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档案。玛格南图片社(Magnum photos)1947年成立,是由摄影师共同拥有、风格多样,并且在世界范围内享有极高声誉的一家摄影图片社。创办者有知名的新闻摄影师罗卡蒂埃·布勒松,他于1948年8月至1949年4月跨越中国长江南北,所拍摄的作品生动地展现了中国政治交接的历史时刻。1952年,布勒松出版了代表作<决定性瞬间> ,为影像的美学提供了重要的理念。随着时代的发展,马格南图片社一直在变革,但永不脱离关心政治、社会变革的传统。伊芙·阿诺德(Eve Arnold) 1913年生於美国,1957年加盟玛格南图片社,成为该社第一个加盟的女摄影师。十年里,她年年都向中国大使馆申请签证。1979年,她获得极其难得的长期签证,并可以到中国各地旅行。阿诺德带了一箱胶卷,长途旅行两次,行程4万英里,拍回来的照片日后刊登在<星期日泰晤上报>杂志和她的作品<在中国> (1980年)一书中。在她出版了她的“中国之行”后,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和美国杂志摄影师协会的“终身成就奖”。莱恩·布雷肯 (Len Bracken) 的文章谈到他去中国的历史背景,就是追随布勒松,来中国拍摄影像反映时代变革。北京的建筑、街道和人文有关的照片,蕴含着摄影美学,也是北京历史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时代纪录。如何认识和理解其中的摄影美学和摄影记录,应当有读者的自由,不必冠之以可怕、可悲之类的评价。

假北京人 发表于 2022-3-25 13:41:22

董瑞征 发表于 2022-3-24 18:38
完全赞同您的见解,不能涉政,有风险。老北京网多灾多难,为了保护这个仅存的园地,大家收敛一些。其实 ...

以前互联网里有个全国性的记忆论坛,各省市排名第一的就是北京。人多且杂,氛围不如老北京网,但毕竟那里还是个可以抒发往日情怀去处。也不知道什么原因,那个网被关停了。现在互联网上可以让大家相对自由的抒发旧日感怀的网络可能只有《老北京网》了。假北京人真的珍惜《老北京网》!

bmcc20033 发表于 2022-8-8 19:14:39

我同意那张照片是在外交公寓上面拍的,注意照片下方左侧那里有一段弧形弯道,像是建国门立交桥的弯道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79年的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