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心 发表于 2006-10-30 16:35:00

玉文化中的四种现象

<p><font size="3">&nbsp;&nbsp;&nbsp; 一曰“神秘化”。玉的神秘是古已有之的。远古人类即有石崇拜,认为石是神灵之物,尤其是作为石之美者的“玉”,其“硬、美、润”一直为人称颂。利用玉本身固有的许多特点,人为地为它罩上种种光环,把玉奉为万物主宰、天地之精……从古至今有关玉的说法日益神奇,充满了浓郁的神奇、隐秘色彩。正是由于其神秘,才更加诱人探寻,引人遐思,成为博大精深的文化现象。凡此种种,都为玉文化增添了无限乐趣,众多的人把玉与文化相勾兑,寄托其精神情感,这也许正是玉文化的神奇之所在。玉文化就在这神秘中存在发展。 </font></p><p><font size="3">&nbsp;&nbsp;&nbsp;&nbsp;二曰“庸俗化”。在埋头于玉文化的研究中,不乏极为有益的成果,遗憾的是,近年喧闹声中掺进了一些不那么和谐的音符,玉堂里混入了一些市井之徒。比如用玉片连缀成枕,标榜能医治各种疾病;把水晶握在手中,立即能浑身舒畅通络导气等等,不一而足。如果说古人由于科技不发达,对于玉的种种解释和运用,还有着些许社会进化的积极意义的话,那么对于在如今的信息科技时代,还生出这种种误说,无疑是招摇过市,庸俗蒙事。研究玉文化是严肃的科学,千万莫将其导入庸俗化的误区。 </font></p><p><font size="3">&nbsp;&nbsp;&nbsp;&nbsp;三曰“虚无化”。玉文化是中国的本土文化,有着与中华民族文明共起始的优良传统,在世界文化宝库中载有重要的篇章。在中国工艺美术发展史的玉文化研究中,有人贬低她的价值,以至全盘否认“石器时代”的存在。事实上,关注玉文化,决不应仅仅从经济价值出发,而应该是全方位、多角度地去研究探讨。 </font></p><p><font size="3">&nbsp;&nbsp;&nbsp;&nbsp;四曰“追潮化”。在玉文化研究中,有附庸风雅者,有追随大流者,更有钻营图利者。在玉器市场上,充斥着越来越多的“假”东西,这种假,不是以次充好、以今充古,而是用树脂混合粉调颜色模压出翡翠样的玉坠、手镯,用料石充玉戒面,把玛瑙打眼掏膛后注进水当水胆等。在玉器火燥的当今,不出现假冒伪劣品是不可能的,但假没什么可怕,从来是真金不怕火炼,市场上假货越多,就越能衬托出真物的珍贵,更何况人们可以在辨别真假中增长知识,学会去伪存真。</font>
        </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0-30 16:36:08编辑过]

妙心 发表于 2006-10-30 16:39:00

<p><font color="#003300" size="3">&nbsp;&nbsp;&nbsp; 石器的制作,起源于旧石器时代。一般旧石器时代遗址,常发现打制石器、原始骨器以及用于装饰的动物牙齿、贝壳、人和动物的骨化石等物。中石器时代为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时期,当时已使用弓箭。因此,在打制、磨制的混合石器中,常有石箭头。已发现的遗址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内蒙古和新疆地区。新石器时代农业和畜牧业的出现,是这个时期的主要特征,生产工具以磨制石器为主,并发明了陶哭器,出现了纺织技术。新石器时代的石器以生产工具为主,有石斧、石奔、石铲、石刀、石犁、石镰、石磨盘等。新石器时代,人们在加工石器的过程中,发明了磋磨、钻孔等加工新技术。当时人们除了磨制砂岩、页岩、变质岩的农业、手工业、狩猎工具外,还磨制蛇纹石、透闪石、石英岩、硅质石等彩石玉器。故东汉学者许慎在所著《说文解字》中称玉是“石之美者”。玉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当新石器时代晚期,玉器的制作可能已发展为独立的手工业部门。在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红山文化、龙山文化的遗址中,均有精美的玉器出土。其中如玉斧、玉铲、玉兵器等,当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东汉袁康撰《越绝书》,书中记风胡子语,将人类使用的工具分为石、玉、铜、铁四个阶段,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实际发展的程序。当前,已有人根据考古中的玉器遗存,认为距今约四千至五千年的“铜石并用时代”,玉器已彻底脱离石器,不仅是当时人们财富与权力的象征,而且还是人们制造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兵器乃至宗教礼器的主要材料品种之一,因而提出了“玉器时代”的命题。当时的玉簪、玉环、玉璜、玉块一类是装饰用玉,为人所共知;而玉龙、玉鸟等可能为图腾神物,玉琮、玉璧等为宗庙礼器,具有宗教或权力的象征意义。在良渚文化遗址中,随葬玉璧、玉琮等礼器的墓主,应是有特殊地位的人物。红山文化的动物群玉雕,有龙、鸟、虎、龟、蝉、狗、蚕、鱼等,与商代玉器的主要题材相同,而与良渚文化的玉器群如玉琮、玉璧、玉璜、玉块等,显系两个系统。但良渚文化的玉器群,同样在商、周得到继承和发展。如前面提到的玉璧、玉琮等,亦属商、周宗庙的礼器。春秋、战国迄秦、汉时期的玉器,礼玉渐少,而佩玉增多。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玉器发展的高峰时期,镂空、浮雕等手法普遍应用。当时,带有政治、道德与迷信色彩的成组佩配列玉器盛行,称为组玉,玉璧、玉环、玉龙、玉璜、玉管等皆<br/>成为组玉的一部分。根据近年的考古发掘,关于各类组玉的组合形式与《三礼》所记的玉器制度,多有不符,因此,尚须从古代社会礼仪制度、习俗规范等方面,探索有关组玉的种种问题。汉代玉器引人重视的,是不断有金缕、银缕玉衣出土,生活用玉大量制作。三<br/>国、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玉器风格基本继承两汉传统,但实物流传甚少,墓葬出土数亦不多。宋、明时期,玉器制作以生活使用器皿为多,其中仿古之作十分发达。清代为玉器制作的振兴时期,当时,经济繁荣,宫廷手工艺与民间手工艺都已经有较大的发展。</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0-30 16:45:05编辑过]

妙心 发表于 2006-10-30 16:40:00

<img src="http://www.guoxue.com/art/yqjs/zt/yy006.gif" alt=""/>

妙心 发表于 2006-10-30 16:41:00

<p><img height="255" src="http://www.guoxue.com/art/yqjs/stwq/cc007.gif" width="610" border="0" alt=""/></p><p></p><p><strong><font face="隶书" color="#808000" size="5">镶金玉镯<br/><br/></font></strong>&nbsp;&nbsp;&nbsp; 唐。玉质晶莹,白色。一副两支。每个镯由三节等长的白玉组成,断面呈扁圆形。每节玉两端镶金虎头,用两颗金钉铆在玉上,节与节之间由中空穿扣合,穿内用小金条作插栓相连,可自由活动。制作精致。1970年陕西西安窖藏出土。现藏陕西省博物馆。<br/><font color="#ebeadc"><br/></font></p>

妙心 发表于 2006-10-30 16:42:00

<p><img height="271" src="http://www.guoxue.com/art/yqjs/stwq/cc014.gif" width="529" border="0" alt=""/></p><p></p><p>&nbsp;<b><font face="隶书" color="#808000" size="5">鹿纹八角玉杯</font></b><br/><br/>&nbsp;&nbsp;&nbsp; 宋。青黄色。通体呈八角形,口稍敞,腹下部微鼓,圈足,两侧饰夔耳,耳顶作圭形。口沿饰回纹,足施山字形纹。腹部除有耳的两个面平素无纹外,其余六面于开光内剔地雕成鹿纹,以蔓草纹为地,鹿下为如意形云头纹。各组纹饰皆由弦纹环绕。鹿呈卧姿,角长抵于臀部,昂首,细颈,四肢曲于腹下,尾下垂,神态机警。现藏故宫博物院。<br/></p>

妙心 发表于 2006-10-30 16:44:00

<p><img height="413" src="http://www.guoxue.com/art/yqjs/qhsg/ii013.gif" width="595" border="0" alt=""/></p><p><font color="#ff8000"><font face="隶书"><strong><font size="5">长乐玉璧</font></strong><br/><br/><br/></font></font><font color="#003300">&nbsp;&nbsp;&nbsp; 东汉。青色,有赭色浸蚀。扁平,上部镂雕篆书“长乐”两字及双螭。螭独角,细颈,曲身,四足,长尾,相对环抱两字。下部为谷纹璧,谷粒较高,排列稀疏。“长”字之上有一扁孔,以备穿系佩带。璧外缘阴刻篆书五言诗一首,末署“乾隆戊申御题。”此璧深得乾隆帝珍爱,一直为宫廷陈设品。现藏故宫博物院。<br/></font></p>

妙心 发表于 2006-10-30 16:47:00

<p><img alt="" src="http://www.yuqi800.com/uploadfile/2005827232154912.jpg" border="0"/></p><p></p><p>&nbsp;&nbsp;&nbsp; 壶白玉质,玉白如脂。壶体为圆形,通体及盖、纽均雕作瓜棱状,腹部一侧凸雕羊首为流,肩部设3个系纽,上接3柄如意形铜胎掐丝珐琅质地的提梁。壶底中部阴刻隶书“嘉庆御用”四字款。玉壶是清代宫廷重要的生活用品之一,样式极多,除羊首壶外,尚有凤首壶、龙首壶等,还有与玉杯、盘成套者。此壶以瓜棱形作器身,以羊首作流,结合了动物和植物的题材,又将玉器的素净与珐琅的斑斓集于一器,造型新颖别致,从质地到作工均属上乘。 <br/></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0-30 16:54:12编辑过]

方金章 发表于 2010-8-22 15:03:00

东西不错,理论也说到了位。

弘德皇帝 发表于 2010-8-27 16:59:00

同意楼上说的。隋唐时期虽也为古玉,但其形制风格,包括制作已与两汉相差很多。时代在发展,玉器的制作也在进步。只不过比起明清这后两个玉器节点,还差了不少

韩雪晨 发表于 2010-8-25 15:10:00

<p>这文字是哪儿扒的?太过时了,是一九七几年之前写的吗?没消化就贴上来,会不会误导读者呢?以前看过这个帖子,因为对楼主贴出的很多东西不敢苟同,故没有做太多关注。这帖子又飘升起来,想来很多人对文字性的东西比较关注,特别是带有研究性质的,我们都务求准确客观,所以想说两句。</p>
<p>&nbsp;</p>
<p>进入80年代后,全国各地文物考古工作不在少数,对以前未知的浅显的认知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如文中所提“三<br/>国、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玉器风格基本继承两汉传统,但实物流传甚少,墓葬出土数亦不多。。。。。。”这段叙述就有不少误点:</p>
<p>1,隋唐时期玉器风格已和两汉相差甚远,特别是唐代。您上传的标准器中那对儿唐代玉镯子,看看哪儿还有两汉的遗风?</p>
<p>&nbsp;</p>
<p>2,唐代出土文物数量还是很可观的,墓葬,窖藏,地宫,国家机构,实物流传并不少见。</p>
<p>&nbsp;</p>
<p>3,文中提及的春秋,战国为玉器制作高峰也不准确,各个时期(除魏晋南北朝时期),甚至包括文化期的玉器都可算是中国玉器上的高峰,但如果非要一个相对高峰期的话,那目前公认的其中一朝还是汉代,春秋,战汉只能算是一个酝酿期,为汉代的高峰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另外,汉代制作的大量玉器还是以礼玉为主,生活用玉并没有大量制作,其数量仅仅够王室,贵族得瑟之用。</p>
<p>&nbsp;</p>
<p>还是要感谢您上传的标准器,这些标准器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学习资料。</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玉文化中的四种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