穎太世澤 发表于 2016-1-10 06:33:45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6-1-10 06:43 编辑

补充资料

《明清禁卫军密档:末日王朝的背影》
清帝木兰行围
作者:王镜轮 向斯   出版社:中国工人出版社  和讯读书
承德府北面400里的木兰围场,是清代皇帝进行大型狩猎讲武活动的地方,清朝从康熙时起至道光皇帝止,历任皇帝几乎每年都要在夏末秋初之间来这里围猎,称其为木兰行围,又称为秋狝。

清帝行围时,蒙古喀尔沁等诸藩部落,每年例选1250名虞卒供皇帝合围之役。这些虞卒组成人墙护卫在外围。皇帝行围的中央设黄纛,黄纛原是满洲正黄旗的旗帜,这里代表皇帝的所在。侍卫中军在黄纛周围护卫皇帝。两边分左右翼,分别以红纛和白纛为标志,翼末则分别竖立蓝纛作为标记。左右翼听命于中军。王公大臣充任管围大臣,蒙古王公充任副职。

清帝的围猎分为合围与不合围两种。不合围的规模小于合围,是以数百名卫士分翼进入山林,满语称为阿达密。合围是由管围大臣率领蒙古管围大臣及虞卒,与八旗扈驾禁卫军诸营、虎枪营士卒共同承担,视围场的地势,迂道绕出30里或80里合围,满语称为乌围哩阿察密。合围后,虞卒脱帽,高声传呼。传呼声传至中军三次,中军得知合围完成,簇拥着皇帝徐行。在距驻跸行营约二三里的高地上设黄幕幄,中设毡帐,称为看城。看城外围三里许,一律由侍卫亲军护卫,人并肩,马并耳。虞卒围成的围墙开出一个口,叫做放围处。这是给猎物设计的奔逃路口,放围处又建一层包围圈,由虎枪营卫士和满洲、蒙古的神射手预备刺射从围内逃出的野兽,而围内则不许射猎。

   威弧猎鹿图合围完成后,皇帝从御营乘马来到看城,开始第一天的围猎。先在看城小憩,再身佩弓箭奔赴围场,所有扈从大臣、侍卫和亲随射生手、虎枪手护拥着皇帝,由中道至抵中军。一路观察围内形势,指挥行围的疾徐进止,发布口令。在二三十里围场内,皇帝射飞逐走,驰骋自如,令藩部、蒙古王公瞻仰称颂。围中若发现有熊虎猛兽,亲军立即报告。皇帝先命虎枪官兵掩杀,有时亲自手执火枪或张弓射击。亲猎一阵后,皇帝在看城驻马观看诸王和禁卫军猎手们驰逐群兽。有时场内猎物太多,皇帝会下令围开一面,放逸一些。一日行围结束,皇帝回大营驻跸。总计一次大规模的行围,要持续20日。

   哨鹿是一种诱猎形式,也是清帝十分喜爱的一项狩猎活动,在围猎期间穿插进行。皇帝带领近侍卫士在黎明前出营,侍卫头戴鹿角,埋伏在林壑中,用哨声模仿鹿鸣,引诱雄鹿,然后捕杀。哨鹿时,侍卫们分成三队,分布在御营外二到十里的地方,皇帝由侍卫十余人护从,在中间一带哨鹿。树林中,不时传来模仿鹿鸣的木角声,皇帝和侍卫们顺着雄鹿的应和声渐渐接近猎物。手持火枪的皇帝,不会轻易放过亲手射猎的机会。清晨的林中会突然传来一声火枪响,这就是皇帝命中了一只雄鹿。




演武和阅兵
作者:王镜轮 向斯   出版社:中国工人出版社  和讯读书

   清代禁卫诸军在轮流上岗值守的余暇,在各自的练兵场操练武艺。练兵场称为教场,各旗的教场分布在各旗的驻防地。例如上三旗侍卫的教场,镶黄旗在皇城东北隅,正黄旗在闻华寺后,正白旗在南池子。

皇帝经常在宫中和御苑校射侍卫,殿试武进士的仪式也常同时举行。皇宫景运门外的箭亭和西苑紫光阁就是经常举行校尉的地方。自诩文武全才的乾隆皇帝在清帝中最擅长射艺,平日勤练不辍,有时引见完武官后,就在宫门外校射。校射时,以三发为一番,以三番为一次校射成绩。乾隆皇帝常能九发九中。大臣钱汝诚大为赞叹后,为皇帝作了一篇《圣射记》。

清帝在紫光阁阅试武进士时,先命皇子演练骑射,以示朝廷对武艺的尊崇。

每年春秋两季,八旗将士在德胜门外十里的仰山洼村集中操演武艺;同样在春秋演试火器炮石,地点在卢沟桥。

清帝的阅兵仪式,制度规定为三年举行一次。大阅时,皇帝身穿戎服、披甲胄,所有侍从的大臣、卫士均一身甲胄。皇帝的驾前是前引大臣,驾后是后扈大臣、豹尾班,随后是御前大臣、御前侍卫,黄龙大纛之后是上三旗侍卫亲军。阅兵场建有一座帐殿,皇帝驾临帐殿后,豹尾班按翼排列左右,将黄龙大纛树立在御殿旁,上三旗侍卫亲军按翼环卫在皇帝四周。

大阅的举行地点有两处,一处在南苑,一处在德胜门外。大阅举行时,禁卫军各营除步军营外都上场操演阵法。步军营负责卫护帐殿。在帐殿外派兵400人四面巡逻,在八旗大营之前派500人备控惊马、禁约声息。

南苑大阅兵较德胜门外亲阅八旗演阵,规模更大。南苑阅兵注重场面的宏大和队列的整齐。届时,前锋营作为首队,共有八队,每队宽六丈,其左右是护军营兵,也列为八队,每队宽七十五丈七尺五寸。护军的左翼为健锐营官兵,右翼为火器营官兵。在枪炮连环响后,各队随着首队进止。健锐营与火器营兵马交冲。

在德胜门外阅兵操演中,火器营居于突出地位。汉军火器营左翼四旗从东上场,右翼四旗从西上场。每旗持鹿角卫士20人,卫士88人,引旗卫士4人,长枪手20人。鹿角卫士旁列10门炮,100支鸟枪,100面藤牌,设炮兵30人,御炮车兵100人,10面纛,执纛卫士30人,20面小旗,负旗将士20人,20面红旗,负旗卫士20人。还有麾旗2面、鸣金兵10名、吹海螺兵5名。满洲火器营左翼四旗在汉军左侧,右翼四旗在汉军右侧。每旗由1位副都统、3位参领、10位散秩骁骑校统领。每翼由2名都统指挥。

演练开始,麾旗兵扬旗,鼓声大作,鹿角兵前进,分队侍立。藤牌兵在场中跃舞,作斩杀敌人状,有分有合,演练三轮后退下。鼓声响起,号令前进,鸟枪兵列队而进。枪声齐发——发枪不一致的士兵将被治罪。麾旗一落,金声初起,枪声即止。然后擂鼓声隆隆,执麾旗者再次扬旗,鸟枪队再作一番演练。如此九上九下,连环演示枪法。满洲前锋、护军乘马从两翼驰出,彼此奔驰,三军将士作冲围状,盘旋数次。枪止之后,鸣金声响起,八旗骁骑兵冲阵而出,海螺画角齐鸣,传宣官呼喊三次收兵。军士们顿首欢呼,向皇帝叩礼而退。兵部官员报告皇帝阅兵完成。




穎太世澤 发表于 2016-1-11 00:27:15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6-5-15 18:59 编辑


10【夫人 】图中“夫人”,戴冬朝冠,挂朝珠 ,身着吉服褂,披肩,内蟒袍



11【夫人】图中“夫人”,戴夏朝冠,挂朝珠 ,身着吉服褂,披肩,内蟒袍




【 夫人 】
「夫人」一词的用法广泛,现今多用于尊称一般人的妻子,也有下人用来对女主人的称呼。在正式社交场合也用来尊称已婚或年长的女性。但这些现代用法不在本篇多论,重点于古代之用法,特别是清代用法。 「夫人」最早在周代指诸侯国君之妻。据文献之记载,古代「夫人」一词的用法:

一、代表诸侯之妻。
《礼记·曲礼下》:“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 汉指天子之妻称后,列侯之妻称「夫人」。
《汉书·文帝纪》:“七年冬十月,令列侯太夫人,夫人…无得擅征捕”。颜师古注引如淳曰:“列侯之妻称夫人列侯死,子复为列侯,乃得称太夫人。”


二、帝王嫔妃的名称。
《礼记·曲礼下》:“天子有后,有夫人。”秦与汉初依此例。即:“天子除了有皇后,还有夫人”。
《汉书·外戚传序》:“汉兴,因秦之称号,……妾皆称夫人”。汉武帝增加婕妤等号。其后称号益繁。
三国时蜀、东吴沿用,曹魏始以夫人为妃嫔称号之一。王后以下,妃嫔分五等,以夫人为最高。魏明帝增为十二等,贵嫔与夫人位次王后。夫人、贵嫔、贵人为三夫人。
晋时承袭魏制。
南北朝时南朝宋齐梁陈皆承晋制,但名称略有变更。
北魏后宫在皇后之下只设夫人,不论数目,后来孝文帝改革后宫,又设三夫人,位在左右昭仪之下,三嫔、六嫔之上。
北齐初有夫人地位仅次于皇后、昭仪,至后主又设左右娥英于昭仪之上,夫人因此地位下降。
北周初设五夫人,但后来宣帝无道,五后并立,后宫位号多不胜数。
南朝宋各皇帝在晋制上有所增删,至宋明帝时规定贵嫔、贵妃、贵姬为三夫人。
南齐规定贵妃、夫人、贵人为三夫人。
南梁及南陈以贵妃、贵嫔、贵姬为三夫人。
隋朝初后宫并无妃嫔。直至皇后独孤伽罗死后,隋文帝才设贵妃、淑妃、德妃为三夫人。
唐朝初以贵妃、德妃、淑妃、贤妃为四夫人,高宗龙朔二年(662年),内命妇皆更换称号,以赞德二人代四夫人。咸亨二年)复旧。玄宗在初期,曾一次册封董良娣、杨良娣、武良媛为贵妃、淑妃和贤妃。开元年间后宫封号改制,始置惠妃。设惠妃、丽妃、华妃三妃,正一品。开元十二年,王皇后被废,玄宗特赐武氏为惠妃,另有丽妃赵氏、华妃刘氏。开元二十三年,皇甫德仪逝世被追赠为淑妃。武惠妃逝世后,玄宗又专宠于杨氏,天宝年间册为贵妃。后世的唐朝皇帝,册封妃子的封号仍为贵妃、淑妃、德妃、贤妃。唐朝中后期,出现封妃嫔为国夫人和郡夫人的情况。郡夫人的等级可能在才人之下。
五代时位号不明,
南宋时后宫复设夫人位号,为郡夫人,人数及郡名不定,位在才人之下。
明清两朝的后宫皆无夫人的编制,夫人一号仅作为其他之用

汉代历史上的夫人:
汉高祖戚夫人
汉文帝慎夫人
汉景帝王夫人(王皃姁)
汉景帝贾夫人
汉武帝李夫人(后被追封为孝武皇后)
汉武帝皇后卫子夫(先被封为夫人,后立为皇后)
汉武帝钩弋夫人(后被追封为太后)
汉武帝王夫人
汉武帝尹夫人
汉武帝邢夫人


三、命妇封号。
中国封建王朝对官员之母及妻之一种诰封。汉代以后,唐、宋、明、清各朝对高官的母亲或妻子加封,称诰命夫人,从高官的品级。有封号者,称为“命妇”。
如唐文武一品与国公之母及妻为国夫人,二品之母及妻为郡夫人。
宋制,徽宗 政和 二年,定外命妇封号为九等,一等国夫人、二等郡夫人…。
明一、二品官之妻皆封夫人。
清一、二品官之妻亦封为“夫人”。


四、明清皇帝乳母的封号
明清两朝有众多皇帝乳母获封夫人的例子
明代后宫有许多宫女被封为一、二品夫人如
明朝 奉圣夫人、
明成祖的乳母被封为保圣贤顺夫人,
明孝宗封邵氏有敬顺夫人、
明睿宗封姚氏崇敬夫人、
明世宗恭奉夫人高氏等等均为宫内资深宫女。
清代
清世祖乳母朴氏、后来又看护幼年继位的圣祖玄烨,亦被封为奉圣夫人,
胤禛褓母王氏为顺善夫人、谢氏为恭勤夫人、刘氏为安勤夫人,
玄烨褓姆瓜尔佳氏封保圣夫人,
弘历封褓母董氏为温淑夫人,有乾隆十六年《温淑夫人碑》为证。
道光元年六月初五日官房租库呈稿。亦证实:嘉庆的两位奶娘,「随经职司查嘉庆三年之例,仁宗睿皇帝位下嬷嬷孙氏、张氏等,具追封夫人在案」,以及欲封道光二嬷嬷张氏、三嬷嬷张氏。


五 、清朝宗室封爵贝勒以下至奉恩将军及异姓封爵公侯伯子男之“夫人”称号
清朝 贝勒、贝子、镇国公及以下世爵之妻,称“夫人”。如
贝勒夫人,
贝子夫人,
镇国公夫人,
辅国公夫人,
镇国将军夫人,
辅国将军夫人,
奉国将军夫人,
奉恩将军夫人,
民公夫人
侯夫人
伯夫人
子夫人
男夫人


清代夫人一词之用法:
「夫人」一词,清用于:
一、皇室贝勒及以下世爵之妻 ,
二、是受诰封一、二品官员之妻,
三、是少数皇帝乳母之封号。

皇室宗亲世爵皆为定制,“夫人”之名自然取得。 官员之妻取得“夫人” 荣衔需受到诰封,官位未达二品以上亦不能称“夫人”,而众多受封夫人与皇室多少皆有迭床架屋的姻亲牵连,所以除去这些成份的命妇夫人比例是极少的。身为皇子乳母也不是一定能晋升为“夫人”,得看哺育的乳子是不是能成为日后的皇帝,一旦成为皇帝以后又能否邀幸被封为“夫人”,从整个庞大的奶子府体制来说这种比率是很微小的,实际来说佣自民间的乳母夫人享受的荣耀只是夫人的虚衔。故,外命妇与皇帝乳媪毋宁说是偶例,和前着的定例是不能相比的,虽同称夫人,然无论在爵等或身分上都是难以相拟的,这一点我们且从冠服定制来看

一品命妇是官员的顶级,不过等同皇室宗封的九等爵镇国将军夫人,与异封的四等子爵夫人,
二品命妇,不过等同皇室宗封的十等爵辅国将军夫人,与异封的五等男爵夫人。

所谓同名不同命,似乎清朝的「夫人」是专为上述的第五项〈宗封与世爵〉的夫人量身打造的。所谓一、二品命妇夫人、乳母之奉圣夫人、顺善夫人、恭勤夫人、安勤夫人、保圣夫人、温淑夫人等,显然皆不属一个范畴内,只不过忝为「蝇附骥尾行千里」的配角而已。

一、二品夫人是诰命夫人,以下,三品称淑人,四品称恭人,五品称宜人,六品称安人,七品以下称孺人。虽皆非夫人 ,同属命妇,故仍附于「夫人」项下集中介绍。而受封的乳母,可谓虚銜,乃归在 “奶妈子”的项下介绍。




穎太世澤 发表于 2016-1-12 00:51:00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6-1-12 01:46 编辑


《清皇朝礼器图式》卷六 冠服宗室“夫人”冠服

贝勒夫人冬朝冠:谨按本朝订制 贝勒夫人冬朝冠 熏貂为之 上缀朱纬 顶镂金二层 饰东珠七 上衔红宝石 朱纬上周缀金孔雀五 饰东珠各三 后金孔雀一 垂珠三行二就 中间金衔青金石结一 末缀珊瑚 冠后护领垂金黄绦二 末亦缀珊瑚 青缎为带县主同
贝勒夫人夏朝冠:谨按本朝订制 贝勒夫人夏朝冠青绒为之 余俱如冬朝冠 县主同
贝勒夫人金约:谨按本朝订制 贝勒夫人金约 镂金云七 饰东珠各一 间以青金石 红片金里 后系金衔青金石结 贯珠下垂三行三就 中间金衔青金石结二 末缀珊瑚县主同 
贝勒夫人朝褂:谨按本朝订制 贝勒夫人朝褂 色用石青 制如皇子福晋 绣四爪蟒领后垂石青绦下至辅国公夫人乡君皆同 
贝勒夫人冬朝袍:谨按本朝订制 贝勒夫人冬朝袍 蓝及石青诸色随所用 片金加海龙缘 制如皇子福晋 绣四爪蟒领后垂石青绦 下至辅国公夫人乡君皆同  
贝勒夫人夏朝袍:谨按本朝订制 贝勒夫人夏朝袍 片金缘 余俱如冬朝袍 下至辅国公夫人乡君皆同   贝勒夫人吉服褂:谨按本朝订制贝勒夫人吉服褂 色用石青绣四爪正蟒各一团 郡君同   贝勒夫人蟒袍: 谨按本朝订制 贝勒夫人蟒袍 蓝及石青诸色随所用 通绣九蟒  下至辅国公夫人乡君皆同   贝勒夫人领约:   谨按本朝订制 贝勒夫人领约 制如皇子福晋 绦用石青色 下至辅国公夫人乡君皆同      贝勒夫人朝珠:谨按本朝订制 贝勒夫人朝珠三盘  制如皇子福晋 绦用石青色 下至辅国公夫人乡君皆同      贝勒夫人彩帨: 谨按本朝订制 贝勒夫人彩帨 制如皇子福晋 绦用石青色 下至辅国公夫人乡君皆同     
贝子夫人冬朝冠:谨按本朝订制 贝子夫人冬朝冠 熏貂为之 上缀朱纬 顶镂金二层 饰东珠六 上衔红宝石 朱纬上周缀金孔雀五 饰东珠各三 后金孔雀一 垂珠三行二就 中间金衔青金石结一 末缀珊瑚 冠后护领垂石青绦二 末亦缀珊瑚 青缎为带县主同 
贝子夫人夏朝冠:谨按本朝订制 贝子夫人夏朝冠青绒为之 余俱如冬朝冠 郡君同
贝子夫人金约:谨按本朝订制 贝子夫人金约 镂金云七 饰东珠各一 间以青金石 红片金里 后系金衔青金石结 贯珠下垂三行三就 中间金衔青金石结二 末缀珊瑚郡君同 
贝子夫人吉服褂:谨按本朝订制贝子夫人吉服褂 色用石青绣四爪行蟒各一团 县君同 镇国公夫人冬朝冠:谨按本朝订制 镇国公夫人冬朝冠 熏貂为之 上缀朱纬 顶镂金二层 饰东珠五 上衔红宝石 朱纬上周缀金孔雀五 饰东珠各三 后金孔雀一 垂珠三行二就 中间金衔青金石结一 末缀珊瑚 冠后护领垂金黄绦二 末亦缀珊瑚 青缎为带县君同
镇国公夫人夏朝冠:谨按本朝订制 镇国公夫人夏朝冠   青绒为之 余俱如冬朝冠 县君同
镇国公夫人金约:谨按本朝订制 镇国公夫人金约 镂金云五 饰东珠各一 间以青金石 红片金里 后系金衔青金石结 贯珠下垂三行三就 中间金衔青金石结二 末缀珊瑚  县君同  镇国公夫人吉服褂:谨按本朝订制镇国公夫人吉服褂 色用石青绣花八团  辅国公夫人乡君皆同 
辅国公夫人冬朝冠:谨按本朝订制 辅国公夫人冬朝冠 熏貂为之 上缀朱纬 顶镂金二层 饰东珠四 上衔红宝石 朱纬上周缀金孔雀五 饰东珠各三 后金孔雀一 垂珠三行二就 中间金衔青金石结一 末缀珊瑚 冠后护领垂金黄绦二 末亦缀珊瑚 青缎为带镇国公女乡君同
辅国公夫人夏朝冠:谨按本朝订制 辅国公夫人夏朝冠 青绒为之 余俱如冬朝冠镇国公女乡君同
辅国公夫人金约: 谨按本朝订制 辅国公夫人金约 镂金云四 饰东珠各一 间以青金石 红片金里 后系金衔青金石结 贯珠下垂三行三就 中间金衔青金石结二 末缀珊瑚镇国公女乡君同 
奉国将军夫人朝冠:谨按本朝订制 奉国将军夫人朝冠  顶镂花金座中饰红宝石一上衔蓝宝石   三品命妇同  奉国将军夫人吉服冠:谨按本朝订制 奉国将军夫人吉服冠  顶用蓝宝石   三品命妇同  奉恩将军夫人朝冠:谨按本朝订制 奉恩将军夫人朝冠 顶镂花金座中饰小蓝宝石一上衔青金石   四品命妇同  奉恩将军夫人吉服冠:谨按本朝订制 奉恩将军夫人吉服冠 顶用青金石   四品命妇同  奉恩将军夫人朝袍:谨按本朝订制 奉恩将军夫人朝袍 蓝及石青诸色随所用披领及袖俱石青片金缘绣文前后行蟒各二中无襞积后垂石青绦杂饰惟宜   四品以下命妇并同 
奉恩将军夫人蟒袍:谨按本朝订制 奉恩将军夫人蟒袍 蓝及石青诸色随所用通八蟒皆四爪 四品至六品命妇并同   奉恩将军夫人朝帬:谨按本朝订制 奉恩将军夫人朝帬 上用绿缎下用石青行蟒妆缎皆正幅有襞积 四品以下命妇皆同

此部分宗室夫人,自第九爵等镇国将军夫人至十二爵等奉恩将军夫人,其冠服分别制同一品命妇至四品命妇,故不赘列,详后述命妇冠服。



《清皇朝礼器图式》卷六 冠服宗室“夫人”冠服











































































































































穎太世澤 发表于 2016-1-12 01:55:02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6-1-12 02:06 编辑



《清皇朝礼器图式》卷七 冠服,民爵 “夫人” 冠服


民公夫人冬朝冠:谨按本朝订制 民公夫人冬朝冠 熏貂为之 上缀朱纬 顶镂金花座 饰东珠四 上衔红宝石 前缀金簪三 饰以珠宝 护领绦用石青色 其冠簪及绦色下达命妇俱如之 民公夫人夏朝冠:谨按本朝订制 民公夫人夏朝冠青绒为之 余俱如冬朝冠 其冠制下达命妇俱如之 民公夫人金约:   谨按本朝订制 民公夫人金约 青缎为之 红片金里 中缀镂金火焰饰珍珠一 左右金龙凤各一 后垂青缎带二 亦红片金里 下至七品命妇皆同  民公夫人耳饰:   谨按本朝订制 民公夫人耳饰 左右各三 每具金云衔珠个二 下至七品命妇皆同 民公夫人朝褂:   谨按本朝订制 民公夫人朝褂 色用石青 片金缘绣文 前行蟒二后行蟒一 领后垂石青绦 杂饰惟宜 下至七品命妇皆同 民公夫人冬朝袍:谨按本朝订制 民公夫人冬朝袍 蓝及石青诸色随所用 披领及袖俱石青片金加海龙缘绣文 前后正蟒各一 两肩行蟒各一 襟行蟒四 中无襞积 披领行蟒二 袖端正蟒各一 袖相接处行蟒各二 后垂石青绦杂饰惟宜 下至三品命妇奉国将军夫人皆同   民公夫人夏朝袍:谨按本朝订制 民公夫人夏朝袍 片金缘制如冬朝袍 下至三品命妇奉国将军夫人皆同   民公夫人领约:   谨按本朝订制 民公夫人领约 镂金为之 饰红蓝小宝石五 两端垂石青绦二 中贯珊瑚末缀珊瑚各二下至七品命妇皆同 民公夫人朝珠:谨按本朝订制 民公夫人朝珠三盘 珊瑚青金绿松蜜珀随所用 杂饰个惟其宜 绦用石青色下至五品命妇皆同   民公夫人彩帨:谨按本朝订制 民公夫人彩帨 月白色不绣花文 杂饰惟宜 绦皆石青色 下至七品命妇皆同       民公夫人冬朝裙: 谨按本朝订制 民公夫人冬朝裙 片金加海龙缘 上用红缎下石青行蟒 妆缎皆正幅有襞积 下至三品命妇奉国将军夫人皆同 民公夫人夏朝裙: 谨按本朝订制 民公夫人夏朝裙 片金缘缎纱各惟其宜 余俱如冬朝裙 下至三品命妇奉国将军夫人皆同   民公夫人吉服冠:谨按本朝订制 民公夫人吉服冠 熏貂为之 项用珊瑚 侯伯夫人一品命妇镇国将军夫人子夫人皆同其冠制下达命妇俱如之 民公夫人吉服褂: 谨按本朝订制民公夫人吉服褂 色用石青 绣花八团 下至七品命妇皆同       民公夫人蟒袍: 谨按本朝订制 民公夫人蟒袍 蓝及石青诸色随所用 通绣九蟒皆四爪  下至三品命妇奉国将军夫人皆同     侯夫人冬朝冠:   谨按本朝订制 侯夫人冬朝冠 顶镂花金座中饰东珠三上衔红宝石 侯夫人夏朝冠:  谨按本朝订制 侯夫人夏朝冠 顶饰俱如冬朝冠 伯夫人冬朝冠:   谨按本朝订制 伯夫人冬朝冠顶镂花金座中饰东珠二上衔红宝石    伯夫人夏朝冠:谨按本朝订制 伯夫人夏朝冠 顶饰俱如冬朝冠 子夫人冬朝冠:谨按本朝订制 子夫人冬朝冠 顶镂花金座中饰东珠一 上衔红宝石  镇国将军夫人与一品命妇皆同  子夫人夏朝冠:谨按本朝订制 子夫人夏朝冠 顶饰俱如冬朝冠 男夫人冬朝冠:谨按本朝订制  顶镂花金座中饰红宝石一 上衔镂花珊瑚辅国将军夫人与二品命皆同  男夫人夏朝冠:谨按本朝订制 男夫人夏朝冠 顶饰俱如冬朝冠 男夫人吉服冠:谨按本朝订制 男夫人吉服冠 顶镂花珊瑚 辅国将军夫人与二品命妇皆同



《清皇朝礼器图式》卷七 冠服,民爵 “夫人” 冠服




























































































































穎太世澤 发表于 2016-1-12 02:17:12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6-1-12 02:32 编辑




《清皇朝礼器图式》卷七 冠服 命妇冠服

一品命妇冬朝冠: 谨按本朝订制 一品命妇冬朝冠  顶镂花金座中饰东珠一上衔红宝石 镇国将军夫人子夫人皆同   一品命妇夏朝冠: 谨按本朝订制 一品命妇夏朝冠  顶饰具如冬朝冠 镇国将军夫人子夫人皆同   二品命妇冬朝冠: 谨按本朝订制 品命妇冬朝冠  顶镂花金座中饰红宝石一上衔镂花珊瑚  辅国将军夫人男夫人皆同  二品命妇夏朝冠: 谨按本朝订制 二品命妇夏朝冠  顶饰具如冬朝冠 辅国将军夫人男夫人皆同 二品命妇吉服冠:谨按本朝订制 二品命妇吉服冠 顶镂花珊瑚 辅国将军夫人男夫人皆同   三品命妇冬朝冠:谨按本朝订制 三品命妇冬朝冠 顶镂花金座中饰红宝石一上衔蓝宝石 奉国将军夫人同   三品命妇夏朝冠: 谨按本朝订制 三品命妇夏朝冠  顶饰具如冬朝冠 奉国将军夫人同   三品命妇吉服冠:谨按本朝订制 三品命妇吉服冠 顶用蓝宝石  奉国将军夫人同 四品命妇冬朝冠: 谨按本朝订制 四品命妇冬朝冠 顶镂花金座中饰小蓝宝石一上衔青金石   奉恩将军夫人同 四品命妇夏朝冠: 谨按本朝订制 四品命妇夏朝冠  顶饰具如冬朝冠 奉恩将军夫人同  四品命妇吉服冠: 谨按本朝订制 四品命妇吉服冠 顶用青金石  奉恩将军夫人同  四品命妇朝袍:  谨按本朝订制 四品命妇朝袍 蓝及石青诸色随所用披领及袖俱石青片金缘绣文前后行蟒各二中无襞积后垂石青绦杂饰惟宜  下至七品命妇皆同  四品命妇人蟒袍: 谨按本朝订制 四品命妇人蟒袍 蓝及石青诸色随所用通八蟒皆四爪 奉恩将军夫人 五六品命妇皆同   四品命妇朝帬:   谨按本朝订制 四品命妇朝帬 上用绿缎下用石青行蟒妆缎皆正幅有襞积  下至七品命妇皆同 五品命妇冬朝冠: 谨按本朝订制 五品命妇冬朝冠 顶镂花金座中饰小蓝宝石一上衔水晶    五品命妇夏朝冠: 谨按本朝订制 五品命妇夏朝冠 顶饰具如冬朝冠  五品命妇吉服冠: 谨按本朝订制 五品命妇吉服冠 顶用水晶    六品命妇冬朝冠: 谨按本朝订制 六品命妇冬朝冠 顶镂花金座中饰小蓝宝石一上衔砗磲    六品命妇夏朝冠: 谨按本朝订制 六品命妇夏朝冠 顶饰具如冬朝冠 六品命妇吉服冠: 谨按本朝订制 六品命妇吉服冠 顶用砗磲    七品命妇冬朝冠: 谨按本朝订制 七品命妇冬朝冠 顶镂花金座中饰小水晶一上衔素金    七品命妇夏朝冠: 谨按本朝订制 七品命妇夏朝冠 顶饰具如冬朝冠 七品命妇吉服冠: 谨按本朝订制 七品命妇吉服冠 顶用素金    七品命妇蟒袍:  谨按本朝订制 七品命妇蟒袍 蓝及石青诸色随所用通五蟒皆四爪



《清皇朝礼器图式》卷七 冠服 命妇冠服




















































































































































穎太世澤 发表于 2016-1-14 00:55:35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6-1-14 01:02 编辑



12【内家送克食】




12【 内家送克食】
「内家」有几种解释:
1 皇宫、天子的居所。唐.王建〈宫词〉:「尽送春来出内家,记巡传把一枝花。」 唐.李贺〈酬答〉诗二首之一:「行处春风随马尾,柳花偏打内家香。」亦称为「大内」。 2 宫中妃妾。《金瓶梅.第一五回》:「是贵戚皇孙家艳妾,来此看灯。不然,如何内家装束?」 《醒世恒言.卷一三.勘皮靴单证二郎神》:「此位内家,原是卿所进奉。今着卿领去,到府中将息病体,待得痊安,再许进宫未迟。」3 宫中之人,太监。 唐.李敬方〈太和公主还宫〉诗:「生还侍儿少,熟识内家稀。」 《红楼梦.第七二回》:「夏太府打发了一个小内家来说话。」4 良家妇女。《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吴大郎上下一看,只见不施脂粉,淡雅梳妆,自然内家气象,与那胭花队里的迥别。」5 世俗人家。《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四》:「静观此时已是内家装扮了,又道:『黄夫人待他许多好处,已自认他为干娘了。』」

「克食」:
1 .即克什,满语,原义为恩,赐予,指皇上恩赐之物。另一义指供品,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九:“ 张 奉旨呈诗,上喜,赐以克食。”2 .帮助消化食物。


「克食」亦或「克什」, 究竟是食物还是恩赐之物,若是满语转音,则「克食」与「克什」都通,但转成汉字就得慎重了, 如做恩赐之物,那么用「克什」较恰当,如纯做食物解那么用「克食」较恰当。
袁枚《随园诗话》中“上喜,赐以克食”所赐的是甚么,是皇上恩赐的物品,还是帮助消化的食品,从“ 张 奉旨呈诗,上喜,赐以克食。”这个叙述来看似为附庸风雅之事,衡诸常情,言情逸致,呈诗皇上高兴起来随意打赏点心是合情合宜的,犹如文人雅士的吟诗作赋,品茗谈心,佐以轻食助兴,这种文艺之事既非战功又无伟绩,谈不上大赏,合理范围内最多是一点食品小馈赠,即使是轻微,但来自皇上的赏赐,无论多寡轻重都是一种恩赐,用「克食」或「克什」都无不可,用「克什」的好处是「克什」所代表的意义广,赐予之物并不指定任何东西,可以是物品,也可以是食品,但是一个很拢统的泛义词,在不明赏赐物就里时用这个词较妥当, 若是赏赐的是食物,已经非常明确了,用「克食」不但非常贴切也非常精确。 如果在确知皇上赏赐的是物品而非食品,那么还使用「克食」这个词就不合词义了 。
袁枚是「清代骈文八大家」、「江右三大家」之一,文笔又与大学士直隶的纪昀齐名,时称「南袁北纪」。有高深的文学造诣,对用字遣词的功力应该是游刃有余,不致使用「食」来指「物品」, 故 袁枚《随园诗话》卷九:“上喜,赐以克食”赐的是甚么物品呢?我猜想就是点心食物 ,「克食」应该也就是这样的一个代义词 ,既是皇上恩赐之物 ,同时是一种点心食物。
「内家送克食」即皇家恩赐食物。 无论就字义或图画的内容来说都是若合符节 ,图中的年青小差役手鼎一盘包含二色点心, 后随大臣押送,显见慎重其事的模样,在在显出皇家的威仪。




穎太世澤 发表于 2016-1-23 16:56:52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6-3-12 05:13 编辑

13【大人领赏谢恩】



【大人领赏谢恩】

如前述,大人是清朝指一般庶官的称呼。大人领赏谢恩按义是一般职官领谢恩赏,领与谢的人是职官,那领谁的赏谢谁的恩呢?虽无明指,在封建王朝有此能力的莫非皇帝,所谓普天之下皆为王土率土之滨皆为王臣, 前面也刚谈到「内家送克食」,是皇帝赏赐食品,「大人领赏谢恩」实是延续同一主题,「内家送克食」不过是千百种赏赐中的微末项目之一,若论皇帝赏赐的对象、原因与内容,以两汉为例:

其赏赐对象:
1贵族与百僚职官;
2三老、孝悌、力田;
3庶民 ;
4鳏、寡、孤、独、高年、笃癃、贫者与流民。

赏赐原因:
1 皇帝初即位、
2 改元、
3 立皇后、
4 立太子、
5 皇帝或太子加元服、
6 巡幸、
7 灾异
8 祥瑞
是主要的八项 ,此外

赏赐诸侯王、
赏赐立军功、
赏赐上谏言、
赏赐师傅、
赏赐治绩、
臣乞骸骨之赏赐、
臣过世之赏赐、
个别贵族与职官之赏赐、
民爵之赏赐 、
无提原因之赏赐…。等’

赏赐内容更广泛:
生前以黄金、钱、帛、绢、布、车马、爵 位、姓氏、杖、珍馐、珍玩、刀剑、医药、衣饰、生活什器、谷、也包括田 宅 地亩 减免赋税繇役大赦罪犯;
死后则有黄金、钱 棺木 冢茔 加荣等等 综观皇帝的赏赐,其对象广及黎庶,原因繁多,内容琳琅满目。这项行为因何而来?皇帝赏赐的对象、原因、内容与目的又为何?

   我们从更早的殷商 西周来看,以出土的甲骨文与青铜铭文,发现殷商、西周的赏赐内容为土地、车马、车马饰、贝、祭酒、旌旗、青铜器、玉、 臣仆、彝器、兵器、动物、粮食等…。王,一藉此彰显与受赐着的权力统属关系,另一方面表彰受赐着所立战功赏赐是皇帝垄断的特权,谁也不能掌有这项权力 ,另外这项行为亦是君王延续天命的重要媒介。君王称天子 受命于天,商周以来,认为上帝唯明德是与,国君有德,国可固民可安皇权才能永续,若桀、纣一般荒废朝政,天命将转移有德者,至汉代天命仍是皇权存续的重要来源,赏赐则是君王展现拥有天命的专属权利, 据《汉书》《后汉书》记载 ,灾异与祥瑞是两汉赏赐原因中统计次数较多的一项。

赦令是是赦免罪犯, 让他们回归庶民身分的赏赐,具有与民更始、自新、创立新秩序等政治意涵,源于先秦确立于两汉,两汉大赦颁布较频繁的时期是高祖、成、哀、平、光武、安、顺、桓、灵、献等十朝,高祖与光武帝两朝正逢大乱之后,频下大赦是为了与天下更治其余八朝除灾异之外,还须面对逃户与内乱等,安、顺两朝大赦频率虽高,但赦令并非赏赐的主要内容,成、哀、平、桓、 灵、献六朝,赦令几已成为最主要的赏赐内容,尤其桓、灵、献三朝的赏赐诏令,经常独有大赦一项,可见赦令在当时不但是重要的赏赐内容,更是赏赐诏令的主体,这其实也意味着东汉王朝的衰落空虚,贫乏到无物可赏。

皇帝赏赐的对象、原因、内容与目的又为何?
一、 贵族与职官扮演辅助国政的重要角色,是君王维系统治时不可或缺的力量,因此不论生前死后皆有获赏的机会,内容不但种类丰富经济价值也较高
二、 三老、孝悌、力田等基层社会领袖,具有导民与教化的功能,能够协助统治者稳定乡里秩序,同贵族与职官一般,都是皇帝必须拉拢的对象,因而所获赏赐内容贵于一般庶民。
三、 庶民阶层在社会是税赋、役力、与士卒的主要来源,对他们的赏赐场合绝大多数是在灾异之后、可见灾后赏赐收拾民心与稳定社会秩序的目的。
四、是鳏、寡、孤、独、高年、笃癃、贫者与流民等社会边缘人,同属庶民,尤其社会边缘人是需要统治者特别照顾的一群,,由于这项特质,使得皇帝对他们的赏赐,成为示以关怀与展现仁政的方式。西汉已开始赏赐鳏、寡、孤、独、高年、贫者与流民,尤其对高年的养老之行,直至东汉皆不曾消逝。

   东汉起,又将笃癃者一 起赏赐。对他们的十二项赏赐原因中,同庶民一样,以灾异发生后的赏赐次数最多。 两汉对他们的赏赐内容有所不同,西汉以帛与谷为主。笃癃与贫者多得到粟谷,流民则多获赏公田、减免赋役、禀贷种食与爵一级 由上分析皇帝赏赐的对象、原因、内容,其实属第三四两类的庶民所受的与其说是赏赐不如说是抚恤,因为在皇帝是以表现关怀与展现仁政的方式,而发放的时机其一是皇帝巡幸后:东汉皇帝巡幸后,不再赏赐民爵。西汉皇帝巡幸 过后,往往会进行三项赏赐,
一,是赐长吏钱。
二,是赏赐庶民爵位与牛酒,以及减免租赋。
三,是赐予鳏、寡、孤、独、高年与贫者帛与粟。其中赐民爵位与牛酒 是以全天下为对象,其余对象与内容则限定在巡幸所过之处。
其二是在灾异后,所发放的是以赈济被灾庶民为主,处在此阶层的多是税赋、役力、与士卒的主要来源,平时国家的赋役的提供者,其所得不过暂时维生而已,算是抚恤。这与第一二类的赏赐明显的不同,尤其第一类尤其丰厚,是名符其实的赏赐,这亦是皇帝必行常行与遂行统治的要务,因为贵族与职官扮演辅助国政的重要角色,是君王维系统治时不可或缺的力量,「大人领赏谢恩」所描绘的主要就是这个阶层。


名词注释
【笃癃】笃癃即病重或残疾之人。笃:病势沉重,如《三国志·诸葛亮传》孙权病笃。癃:旧指年老衰弱多病。
【孝弟力田】 《汉书》:“惠帝四年春正月举民孝弟力田者”,意思是:汉惠帝四年正月,下诏选拔德行孝悌(悌同弟)和耕作努力的人为官。其时察举制度还没有正式建立。惠帝死后,少帝立,由吕后临朝称制,特设「孝弟力田」官一人,秩二千石,地位很高。文帝时,「孝弟力田」与「三老」同为郡县中掌管教化的乡官。以后「孝弟力田」成为察举的特科之一。为什么要举「孝弟力田」呢?「孝弟」与「力田」,有时分开作两科,因为这是两种德行。「孝悌」是孔子提出的,「孝」是事父母以孝,「悌」是事兄长以敬。古时候中国人很尊崇孝道,因为它能使社会秩序和谐安定。至于「力田」,因为古代中国是农业社会,以农为本,农业「为生之本也」,希望大家勤于耕作,达到「家给人足」,国家富裕。在唐代,「孝弟力田」仍然是科举选士(举人)的科目之一,可见其仍受重视。
【孝廉.】地方官名,应是从早期的「孝弟」衍化而来。 .孝,指孝悌者; 廉,清廉之士。分别为统治阶级选拔人才的科目,始于汉代,在东汉尤为求仕者必由之途,后往往合为一科。亦指被推选的士人。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于元光元年下诏郡国每年察举孝者﹑廉者各一人。不久,这种察举就通称为举孝廉,并成为汉代察举制中最为重要的岁举科目,“名公巨卿多出之”,是汉代政府官员的重要来源。「孝廉」这个称呼,也变成明朝、清朝对举人的雅称。

【三老】三老 (官职),指中国古代掌教化的乡官《汉书·高帝纪上》记载,刘邦在汉二年二月癸未,令民除秦社稷,立汉社稷。刘邦颁布了新的政令:“举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帅众为善,置以为三老,乡一人。择乡三老一人为县三老,与县令、丞、尉以事相教,复勿徭戍。以十月赐酒肉。”秦朝已置“乡三老”,但刘邦是设置“县三老”政治制度的第一人。《汉书·百官公卿表》说:“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三老掌教化;啬夫职听讼,收赋税;游徼徼循禁贼盗。县大率方百里,其民稠则减,稀则旷,乡、亭亦如之。皆秦制也。”这里所说是“三老”是与乡里中的国家官吏序列中的乡属职官“有秩、啬夫、游徼”是排列在一起的,而且,当时的乡里中的分工还很明确,即“三老掌教化;啬夫职听讼,收赋税;游徼徼循禁贼盗”。刘邦规定了选任“乡三老”、“县三老”的两条标准,一是年纪在50岁以上,二是个人德行能作为民众的表率。同时规定每乡的三老只限任1人,县三老也限任1人,而且必须从乡三老中挑选。所以县三老实际上与乡三老属于同一性质,只是行使职责的地域范围不同而已。汉代的“乡三老”、“县三老”虽然处于基层,却一直受到皇帝的重视和礼遇,他们除了可以免役之外,经常是皇帝加赐米、帛、爵级的特定对象,有些场合甚至是和“宗室有属籍者”或者贵族、高官同时受赐的,虽然受赐数量有不同。 刘邦要求乡三老是“能率众者”,就是说他们在当地较大的地域范围内对民众要有号召力。这单凭个人“有修行”是不够的,他们必须为乡族势力所认可。“乡三老”、“县三老”对地方政治乃至国家政治发挥不小的影响,他们不可能只是一般的年长者,通常要有一定程度的文化知识和政治见解。汉代的乡三老、县三老可以向朝廷反映地方官的政绩。有的三老甚至对国家重大政治事件也有所影响。
西汉皇帝对三老的意见十分重视。同时三老既为民师,左右乡党舆论,对“乡举里选”的察举,征辟往往起到关键作用。三老是制定地方法律法规的议会组织,同时也是宣传国家政策法规的教化组织。朝廷的政策法令的颁布和施行,都要请示三老。所以,三老实际上又担负着对朝廷的监督职能。 从刘邦宣布的政令来看,当时的三老是从民间老百姓中直 接选出来的。而当时国家职官的任命虽然也是地方推荐程序,但是,那都是走的官方推荐路线,并不像这里记载的那样只要是年满50岁和修行好及其在地方上德高望重,当事人就可以直接担任三老职务。而且,汉王国初期设置的县三老,是“与县令、丞、尉以事相教,复勿徭戍。以十月赐酒肉。”的,这就是说,这些三老是县官们的被咨询者,他们也因此免除了徭役,每年十月,县官们还要慰问奖赏他们。大家试想,如果三老们是国家职官序列,他们怎么会受到县官们这样的优待和礼遇呢?所以,应该说,当时的三老,就是民间的民权职能机构和人员,只不过,他们的政治身份界于在官民之间罢了。也就是说,汉代三老是“非吏而得与吏比”的地方社会领袖。



   对于「领赏谢恩」的仪制清在皇朝通典卷五十二礼十二 常朝 内也有记载,从崇德元年到乾隆期间迭有增动至逐渐完备,摘录如下


   常朝  
    (臣)等谨按杜典以朔望朝参及常朝附入元正冬至受贺之内,伏考我朝定制以每月五日、十五日、二十五日为常朝之期,先期鸿胪寺奏请御殿王公百官应谢恩者及外国陪臣以次行礼,若不御殿则王公列坐于太和门外,百官列坐于午门外,纠仪官察其失仪者,移时乃退,常朝之外八旗官员则于月朔及十日、二十日坐班,左右翼王、公分日坐班,上三旗领侍卫大臣、侍卫等每日坐班,盖即唐时朔望朝参之意,兹立常朝一日汇着于篇与御门听政并彰巨典焉。

   崇德〈清太宗皇太极〉元年 定凡王以下各官升赏或因事谢恩者,于每月初五、十五、二十五、常朝日行谢恩礼。亲王、郡王、贝勒、贝子、等谢恩皆启奏进内行礼,官员有功升赏谢恩者于大清门外行礼,如革职官不许具朝服行礼,外藩王、贝勒、贝子等及外藩官谢恩亦于常朝日行礼,凡王以下文武官升迁谢恩者行三跪九叩礼,赐银币等物谢恩行二跪六叩礼,赐食于一跪三叩礼,凡赏赉谢恩皆常服不赞

顺治八年九月 定王以下各官以上升级授官谢恩,王贝勒贝子公大臣等出师凯旋受赏谢恩,王以下文武官以上及喀尔喀贡使朝见,俱设卤簿、奏乐、鸣钟鼓,御太和殿,鸣赞官唱赞行礼,王以下官员以上钦命婚娶者或于中和殿或于位育宫,俱朝服行礼不唱赞,其不时赏赉、谢恩常服行礼亦不唱赞
九年二月 定每月初五、十五、二十五日御太和殿在京文武百官俱朝服入朝行朝参礼、凡升选起用及见朝辞朝等官有应面者于太和殿前丹墀行礼、其余俱于午门外行礼八月 定凡朝期御太和殿,卤簿全设、奏中和丹陛乐、鸣钟鼓、鸣鞭、内大臣侍卫列殿内两旁,王以下辅国公以上集于朝房,文武各官列午门外,其谢恩、辞朝、陛见等官该部分别应在内在外行礼先期奏闻,亲王以下文武官进爵升官及王、贝勒、贝子、公、大臣出征凯旋赏赉及谢恩赐俱于常朝日进内听唱赞行礼,汉军、汉人官员赴任及外省朝觐应行礼各官亦进内行礼,应在外行礼各官俱于午门外行礼,如是日不御殿赴任及朝见官员均在午门外行礼,外藩王 以下公、台吉以上来朝,及喀尔喀、厄鲁特诸部落入贡使臣亦于常朝日行礼,又定八旗武官除大朝、常朝外每月初一、初十、二十日具公服于午门外分翼坐班,如遇巡幸除朝期外每日于午门外坐班,用常服 十年 定常朝日谢恩及见朝、辞朝文武官四品以上太和殿前行礼,五品以下午门外行礼
十二年 定朝期王以上公以上在午门内朝房齐集,又定常朝御殿谢恩各客行礼、诸王、贝勒、贝子、公等应进殿两旁排立,俟各官行礼毕,赐茶候旨列坐,俟驾回宫方出
十八年 定凡大朝及常朝亲王以下入八分公以上在丹陛上行礼,不入八分公以上于丹墀内行礼,又定常朝日如遇御殿文武升赏各官及京官外升,外官来京应行礼者不论品职皆于殿前行礼

康熙九年 谕都察院曰国家朝仪大礼所在贵于整肃严饬不止系堂陛之观瞻亦以见臣心之敬肆,诸王大臣有踰越班行,交相接语或轻佻嬉笑,礼不踰阶而相与言,又况其甚乎尔,衙门监察御史、侍班、切近见而不纠,岂目未之睹,皆缘畏事狥情所以如此,都察院职任重大,朕躬有失尚尔指陈王及诸臣乃不参奏揆之事理实所未协今后有失仪毋得容隐 十四年 定每月常朝日御殿行礼后,羣臣入内奏事止具补服,如不御殿仍具朝服
二十年 设常朝纠仪御史满汉各二员,吏部礼部亦各委满汉司官监察

雍正二年 定常朝日,遣侍卫四人监看,如有越班失仪,御史指示侍卫即指名拿参交刑部治罪。又定御殿日未明以前,鸿胪寺官左右各二人,引左右翼官,从两掖门入,各就本班坐,鼓严咸起立,听唱赞由仗南引进,依次排班行礼。

乾隆元年三月 谕曰:每月逢五朝期,鸿胪寺照例奏请御殿,朕虽未准行,而未经降旨晓谕,盖此二十七月之内如遇国家重大典礼万不可巳,者闲一御殿外,此概不举行,从前谕旨甚为明晰,似此朝会常仪理应停止,俟二十七月之后再行奏请 。
二年 定凡朝期除内廷行走各官外,凡满汉文武大小官均于黎明齐集坐班,如有事故先期于朝单内声明,至期都察院吏礼二部官稽察有无故不到者指名参奏
三年 定每月八旗官员坐班日,礼部兵部各派司官二人稽察,又凡文武官选授之后,吏兵二部开列名单知会鸿胪寺,俟领凭领札十日之内鸿胪寺传集演礼四品以上于午门外,五品以下于天安门外谢恩,谕期不到者,四品以上由鸿胪寺指名题参,四品以下送吏兵二部察议汇奏
七年六月 谕:内阁昨日升殿遇雨谢恩大臣官员及御前侍卫、干清门侍卫、内务府官员、等冠服未免沾湿、着各赏给正俸之半
十六年七月 谕此次升殿行礼时遇雨沾湿衣帽之大臣官员等,着各赏给正俸半年,御前侍卫、干清门侍卫亦照此赏给十二月,礼部奏上朝官员宜朝服亲投职名以便稽察,常朝坐班各部院大臣宜董率庶僚按期到班毋许旷阙从之
十七年 礼部奏常朝坐班向无定时,今定春冬以辰正夏秋以卯正,届期各官依次列坐,后至者指参,又定各部院堂官惟实有事故,不能到班方许于册内声明,若遇本署奏事仍留一人率属就列,毋得旷阙
二十八年七月 定文武月选官于给发凭札日齐集吏兵二部,先期行知鸿胪寺派员率领谢恩,其各省拣发升调荐举卓异豫行保举人员例应给照者,由部汇齐人数定期知照鸿胪寺率领谢恩,再行给照赴任
二十九年六月 定凡外任文武各官引见后,仍令吏兵二部将职名咨送鸿胪寺,由寺定期传示带领谢恩,三传不到者鸿胪寺按季汇参,凡常朝仪节具大清通礼。

    上述的「常朝」可以看到赏赉谢恩的沿革与诸多细节,例如

崇德元年〈清太宗皇太极〉:
始订定「谢恩礼」于每月初五、十五、二十五常朝日举行。 阶级適用亲王以下
升迁谢恩 行三跪九叩礼,
赐银币等物谢恩 行二跪六叩礼,
赐食 行一跪三叩礼,
凡赏赉谢恩皆穿常服不行赞礼“


至顺治八年,
“定王以下各官升级授官谢恩,王公大臣等出师凯旋受赏谢恩,王以下文武官及喀尔喀贡使朝见,俱设卤簿、奏乐、鸣钟鼓,御太和殿,鸣赞官唱赞行礼。”一 这说明了从顺治八年起有了「大朝仪」,即「授官谢恩」「受赏谢恩」与「属官外使觐见」的仪式有了仪仗乐队演奏与司礼官主持。
“王以下钦命婚娶者或于中和殿或于位育宫,俱朝服行礼不唱赞,其不时赏赉、谢恩常服行礼亦不唱赞” 一 这说明皇帝赐婚在「中和殿」或于「位育宫」着朝服行礼,另行赏赐与谢恩着常服行礼,但省去乐仪队与唱赞。

九年二月定“每月初五、十五、二十五日御太和殿在京文武百官俱朝服入朝行朝参礼、凡升选起用及见朝辞朝等官有应面者于太和殿前丹墀行礼、其余俱于午门外行礼。一 这说明已纳在京文武百官每月逢“五”之朝日入朝行朝参礼,凡升职的、新任的、报到的、外调的官员需和皇帝见面的都于太和殿前丹墀行礼,其余俱于午门外行礼
八月 定凡朝期御太和殿,卤簿全设、奏中和丹陛乐、鸣钟鼓、鸣鞭、内大臣侍卫列殿内两旁,王以下辅国公以上集于朝房,文武各官列午门外,其谢恩、辞朝、陛见等官该部分别应在内在外行礼先期奏闻,亲王以下文武官进爵升官及王、贝勒、贝子、公、大臣出征凯旋赏赉及谢恩赐俱于常朝日进内听唱赞行礼,汉军、汉人官员赴任及外省朝觐应行礼各官亦进内行礼,应在外行礼各官俱于午门外行礼,如是日不御殿赴任及朝见官员均在午门外行礼,外藩王 以下公、台吉以上来朝,及喀尔喀、厄鲁特诸部落入贡使臣亦于常朝日行礼,又定八旗武官除大朝、常朝外每月初一、初十、二十日具公服于午门外分翼坐班,如遇巡幸除朝期外每日于午门外坐班,用常服“   一这里面在仪式中除了「鸣钟鼓」首次加入了「鸣鞭」。 在此亦规范了外藩王以下与来朝贡使在常朝日行礼的规定。至于八旗武官除了大朝、常朝原有的坐班外,又增加了每月初一、初十、二十日的坐班。另外皇帝巡幸期间在朝期外每日还要着常服到午门外坐班。这说明顺治帝把常朝仪规定得更加详细:

* 凡在朝期皇帝到太和殿,陈设全副仪仗、奏中和丹陛乐、鸣钟鼓、鸣鞭、内大臣侍卫列殿内两旁,王以以下辅国公以上集于朝房,文武各官列午门外。
*其谢恩、辞朝、陛见等官该部分别应在内在外行礼先期奏闻。
*亲王以下文武官进爵升官 及王、贝勒、贝子、公、大臣出征凯旋赏赉及谢恩赐俱于常朝日进内听唱赞行礼。
*汉军、汉人官员赴任及外省朝觐应行礼各官亦进内行礼。
*应在外行礼各官俱于午门外行礼,如是日不御殿赴任及朝见官员均在午门外行礼。
*外藩王 以下公、台吉以上来朝,及喀尔喀、厄鲁特诸部落入贡使臣亦于常朝日行礼。 *定八旗武官除大朝、常朝外每月初一、初十、二十日具公服于午门外分翼坐班。
*如遇巡幸除朝期外每日于午门外坐班,用常服。

   【鸣鞭】什么是鸣鞭呢?「鸣鞭」又称「静鞭」或「净鞭」 鞭用黄丝编织而成,鞭梢涂蜡,打在地上很响,目的是警告臣下:皇上即将驾到,重要典礼就要开始,大家要立即安静,故名。


至康熙九年
“ 谕都察院曰国家朝仪大礼….不止系堂陛之观瞻,亦以见臣心之敬肆,诸王、大臣有踰越班行,交相接语或轻佻嬉笑,礼不踰阶而相与言,又况其甚乎尔,衙门监察御史、侍班 切近见而不纠,岂目未之睹,皆缘畏事狥情所以如此,都察院职任重大,朕躬有失,尚尔指陈,王及诸臣乃不参奏,揆之事理实所未协,今后有失仪毋得容隐“
二十年 设常朝纠仪御史满汉各二员,吏部礼部亦各委满汉司官监察   一这说明了康熙整饬仪肃的决心,九年谕都察院的监察御史整饬风纪不得容隐; 于九年下的谕还在口头劝说,但至二十年时已设纠仪御史落实监督



至雍正二年
定 常朝日,遣侍卫四人监看,如有越班失仪,御史指示侍卫即指名拿参,交刑部治罪。 又定御殿日未明以前,鸿胪寺官左右各二人,引左右翼官从两掖门入,各就本班坐,鼓严咸起立,听唱赞由仗南引进,依次排班行礼。一 这说明了雍正更进一步加强朝仪风纪并规范了朝仪的秩序,规定在未明以前集合,鸿胪寺官左右各二人,引领左右两边职官从两侧旁门进入,各就本班坐,听击鼓声后全部起立,听唱赞由仪仗南边导引入场,依次排班行礼。



乾隆元年 三月
谕曰:每月逢五朝期,鸿胪寺照例奏请御殿,朕虽未准行,而未经降旨晓谕,盖此二十七月之内如遇国家重大典礼万不可巳者,闲一御殿外,此概不举行,从前谕旨甚为明晰,似此朝会常仪理应停止,俟二十七月之后再行奏请。 一 乾隆谕朝会常仪应停止,俟二十七月之后再行奏请。 〈是否因在制中之故〉

二年 定凡朝期除内廷行走各官外,凡满汉文武大小官均于黎明齐集坐班,如有事故先期于朝单内声明,至期都察院吏礼二部官稽察有无故不到者指名参奏一 在常朝其间除内廷御前侍卫满汉文武大小官均于黎明齐集坐班,如有事故先期于朝单内声明,至期都察院吏礼二部官稽察有无故不到者指名参奏

三年 定每月八旗官员坐班日,礼部兵部各派司官二人稽察。 又凡文武官选授之后,吏兵二部开列名单知会鸿胪寺,俟领凭领札,十日之内鸿胪寺传集演礼,四品以上于午门外,五品以下于天安门外谢恩,谕期不到者,四品以上由鸿胪寺指名题参,四品以下送吏兵二部察议汇奏一 乾隆首派礼兵二司各二人稽察每月八旗官员坐班日。又着吏兵二部开列新任文武官名单知会鸿胪寺十日内通知集合预习朝见礼仪等待发放凭证文书,四品以上于午门外,五品以下于天安门外谢恩,谕期不到者,四品以上由鸿胪寺指名题参,四品以下送吏兵二部察议汇奏。 条文内「传集演礼」,是甚么意思呢?‘ 传’是传达通知 ;‘集’是集合 ; 演礼:礼制名。即预习朝见皇帝之礼。清代中下级文武官员,凡因候补、候选或因其他事项到京由部引见皇帝之前一日,均须赴部学习引见时朝见皇帝之礼仪,称为演礼。文官赴吏部演礼,武官赴兵部演礼

七年六月 谕,内阁昨日升殿遇雨谢恩大臣、官员及御前侍卫、乾清门侍卫、内务府官员、等冠服未免沾湿、着各赏给正俸之半。一这是对上朝被雨淋大臣官员与护卫的补偿性奖赏

十六年七月 谕,此次升殿行礼时遇雨沾湿衣帽之大臣官员等,着各赏给正俸半年,御前侍卫、乾清门侍卫亦照此赏给十二月。 礼部奏上朝官员宜朝服亲投职名以便稽察,常朝坐班各部院大臣宜董率庶僚按期到班毋许旷阙从之 一 这次对上朝被雨淋大臣官员与护卫的补偿奖赏特别丰厚,大臣与官员等获得较七年六月为十二倍的赏赐侍卫则高达二十四倍



    名词注释

【朝辞】此处「辞朝」实「朝辞」之倒装句引证解释谓大臣外任,入朝叩辞帝王。 宋 陈鹄 《耆旧续闻》卷三:“凡贵臣出守,朝辞例有颁赐。”《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庆历六年》:“凡官外徙者皆放朝辞,而询独许入见。”

【御】御字含义:对帝王所作所为及所用物的敬称:~用。~览。~旨。~赐。~驾亲征。

【掖门】宫殿正门两旁的边门。

【越班】

【鸣鞭】又名「静鞭」或「净鞭」 鞭用黄丝编织而成,鞭梢涂蜡,打在地上很响,目的是警告臣下:皇上即将驾到,重要典礼就要开始,大家要立即安静,故名。
清皇朝礼器图式卷十一卤簿 释如下:皇帝大驾卤簿静鞭 谨按宋史《仪卫志》 鸣鞭、 唐及五代有之,周官条狼氏执鞭趋辟之遗法也,鞭梢用红丝而渍以蜡。 元史《舆服志》,每乘舆出入,则鸣其鞭以警众。 乾隆十三年定大驾卤簿静鞭,黄丝为之,长一丈三尺,阔三寸,梢长三丈渍以蜡,柄木质髹朱,长一尺,刻金龙首。 凡大朝会陈于太和殿阶下,既御殿,鸣鞭者二,驾起亦如之。 法驾卤簿静鞭同。




   

【鸣赞】为中国古代文官官职名。明、清鸿胪寺为鸣赞官,掌行礼时傧导赞唱。在清朝之位阶为从九品。鸣赞职能通常是负责朝会和宴飨等礼节有关,为配置于鸿胪寺官署之基层官员。

【演礼】礼制名。即预习朝见皇帝之礼。清代中下级文武官员,凡因候补、候选或因其他事项到京由部引见皇帝之前一日,均须赴部学习引见时朝见皇帝之礼仪,称为演礼。文官赴吏部演礼,武官赴兵部演礼

【鸿胪寺】官署名。秦曰典客,汉改为大行令,武帝时又改名大鸿胪。「鸿胪」本为大声传赞,引导仪节之意。大鸿胪主外宾之事。至北齐,置鸿胪寺,后代沿置。南宋、金、元不设,明清复置,主官为鸿胪寺卿。主要掌朝会仪节等。至清末废。”

【卤簿】 解释:天子出车驾次第谓之‘卤’,兵卫以甲盾居外为前导,皆谓之‘簿’,故曰「卤簿」,原是指车驾、护卫,仪仗(执举金瓜、宝顶、旗旛)和乐舞等,有着“明制度,示等级”的功效,最早由仪卫扈从演变而来,汉代才正式称为“卤簿”。汉代以后,后妃、太子、王公大臣皆有卤簿,各有定制,并非为天子所专用。明代皇帝卤簿仪仗分大驾卤簿、丹陛驾卤簿、武陈驾卤簿。清自乾隆十三年开始,清朝便将卤簿仪制分为四个等级,即为大驾卤簿、法驾卤簿、銮驾卤簿,及骑驾卤簿。

【台吉】清对蒙古贵族封爵名。位次辅国公,分四等,自一等台吉至四等台吉,相当于一品官至四品官。惟 土默特左翼旗及喀喇沁三旗称塔布囊。 台吉,源于汉语皇太子、皇太弟,是蒙古部落首领的一种称呼,一般有黄金家族血统的首领才能称台吉,黄金家族女婿身份的首领称塔布囊明代时,蒙古人将成吉思汗的黄金家族成员称为台吉,极有可能是汉语“太子”的音译,其中地位较高的称为“珲台吉”或“黄台吉”,极有可能是汉语“皇太子”的音译。



清朝之赏赐
开章以兩漢例子引述赏赐的各種因素,至于清朝的赏赐对象、原因、内容又如何呢 ,我们从历代王朝的架构与历史相沿的传统来剖析,大多不出两汉这个范围,容或有差,也是个别枝节的歧异,其实大体的内容是一致的,只是注入了个别朝代的特色,清前期对习武锻炼的重视,特别藉大阅、大狩的仪式,进行对宗室子弟的意识加强与训练,例如:木兰行围等,但承平日久,宗室子弟渐生怠惰,而有借口不参加活动,乾隆对此还特别有谕评。为了遂行各项不同形式的政治活动,一般对各项活动的参与人员事后都会进行赏赐,如银、缎、燕.等。其赏赐的背后都是具有隐含的象征意义,虽殊途而同归,目的只有一个,建立皇家体系维持皇朝的巩固与长治久安。 
下面据清文献记载摘要将有赏赐纪录的活动项目概列于下:

1   实録完成颁赏
2   玉牒告成 颁赏
3   督抚提鎭服物 颁赐
4   卓荐      颁赏
5   经筵
6   巡幸
7   蠲䘏
8   优老
9   燕礼
10  临雍
11  阙里讲学
12  乡饮酒
13  皇帝登极
14  凯旋郊劳
15  受降
16  大狩
17  御新宫
18  恩恤
19  八旗养育兵
20  优赏休退官兵
21  议叙军功
22  临阵受伤加赏
23  阵亡武职恤典
24  其他

在这二十四项中的前二十三项都载在清律例通制中,有稽可考,其實認真收簒當不止此, 在這只是做個基本介紹,將一一列述於後 其他文獻记载、特旨特诏、散佚的、无可归因及短、漏列的都托寄在第24项下。
以下几个屬第24项的散例也可见诸封建王朝皇帝赏赐的广泛之一斑:

御赐茶壶
例一、清末民初许多器物自皇室宅邸流落到坊间,这其中有御赐的茶壶,最有名的是康熙帝 赏赐皇太子允礽亲王的天官赐福壶,壶的正面开光描述天官手执一幅 “天官赐福” 轴卷,上方有一蝙蝠,背面大福字,福字内满饰吉祥图纹, 有佛家八宝之物, 蝙蝠壶盖钮, 满雕满饰祥云。 三百余年岁月时空,辗转物换星移,里面包含了康熙帝赐福 允礽亲王之心意,壶底—圆形黄泥印写“大清内务府造办处制 赏赐”, 允礽自1675年被立为大清帝国皇太子到1712年九月再度被废为亲王这之间的转折不难看出康熙帝在赐福心意后面隐藏的失望。
例二、乾隆皇帝赏赐给 内阁大学士纪晓岚的 朱泥段泥开光透雕镂空祥字壶,如图










    帝赐婚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四月,和珅长子丰绅殷德被乾隆赐婚为十公主额驸,领受乾隆赏赐黄金、古董等等


皇帝谥封刘纶,清乾隆朝军机大臣、文渊阁大学士。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春,染病,仍勉强上朝办公。乾隆癸巳六月二十三日,卒于任上,年六十三。逝世时,乾隆帝正驻跸于热河,优旨痛悼,诰授光禄大夫、加赠太子太傅、入祀贤良祠。赏银一千两办理丧事,派皇十二子贝勒永璂带侍卫十员,祭奠茶酒、谕祭、谕葬,谥文定。有诰命二道、上谕一道、谕祭文一道、谕祭碑文一道,国史有传。

清代皇帝赐婚外、尚有赐顶戴、赐花翎、赐黄马褂、赐狐裘、赐牌坊〈造銀〉、各類的敕封、誥封、谥封、冊封、还有一项是其中待别最不堪的「赐死」,在清朝歷史計有五位被賜死,第一位是被雍正赐死的年羹堯;第二位是被嘉庆帝赐死的和珅。第三與四位是被慈禧與恭親王奕訢發動「祺祥政變」被捕赐死的載垣與端華,第五位是载勋

赐死年羹堯 雍正帝獲得隆科多的協助繼位,賴年羹堯平定青海亂事以穩固政局,然而後來因故賜死年羹堯、

赐死和珅 嘉庆四年正月初三,乾隆帝驾崩。仅仅五日之后,嘉庆帝即下旨将和珅革职下狱,正月十一,下旨抄家,并於正月十八「赐死」和珅,着令福长安,就是乾隆皇后的亲侄子,傅恒的儿子,去执行任务,让福长安跪在和珅的监所,亲眼看和珅自尽

赐死載垣,出生於嘉慶二十一年八月二十六日,道光五年襲封怡親王。曾任御前大臣行走,受顧命。咸豐年間,累官左宗正、宗令、領侍衛內大臣。咸豐八年,賜紫禁城內肩輿。十年,偕兵部尚書穆蔭赴通州接替桂良,與英、法議和,談判旋即破裂,拘禁巴夏禮等三十九人。英法聯軍進逼北平,載垣隨咸豐帝逃往熱河。十一年,咸豐帝死,與端華、肅順等八人受顧命為贊襄政務大臣。同年九月(祺祥元年),慈禧與恭親王奕訢發動「祺祥政變」,載垣在北京被捕,十月初六 賜白絹自盡。

赐死端華,愛新覺羅氏,烏爾恭阿子,豐訥亨孫。道光二十六年襲。授御前大臣。宣宗崩,受顧命。文宗即位,迭命為閱兵大臣、右宗正。京師戒嚴,令督察巡防。十年,扈上幸熱河,授領侍衛內大臣。端華弟肅順用事,文宗崩,再受顧命,與怡親王載垣及肅順等並號「贊襄政務王大臣」。穆宗還京師,詔責端華等專擅跋扈罪,端華坐賜死。

赐死载勋载勋(1853-1901),爱新觉罗氏,第九代庄亲王奕仁二子,封辅国公,袭封庄亲王。生于咸丰三年,初封辅国公,光绪元年袭庄亲王。光绪二十六年,载勋力主借义和团力量排外。同年,慈禧下令对各国宣战,载勋与刚毅统率京津义和团王大臣。不久又被任命为京师步军统领,悬赏捕杀洋人。各地义和团到北京后,先去庄王府挂号领取战斗任务。八国联军攻克北京,随慈禧太后西逃,任行在查营大臣。《辛丑条约》谈判时,载勋被指为祸首,1901年被革职,夺爵号,2月21日奉赐在山西蒲州 (今永济) 自缢而死。






南郊农夫 发表于 2016-1-24 17:13:39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挺好的帖子,看的人不多,看来是明珠暗投了,要是搁在专业网站,情况就不一样了!感谢选生提供图文并茂的帖子,满清这段历史,我们这代人知之甚少,尽听电台、报纸一面之词了,容慢慢品味!

大可不必 发表于 2016-1-24 20:35:12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南郊农夫 发表于 2016-1-24 17:13
挺好的帖子,看的人不多,看来是明珠暗投了,要是搁在专业网站,情况就不一样了!感谢选生提供图文并茂的帖 ...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要是把一颗珍珠和一个馒头给一个乞丐,您说他会选择哪个?各有所需吗!楼主看来是个博才多学之人,可惜他所发的内容大家都不大感兴趣,那毕竟是历史了,而网络里多的是老百姓,都生活在现在,现在的还应付不过来,哪有心情看那些过去的事?何况还多是些礼节礼制啥的,不好意思了。再说也太长,看起来费劲。
幸亏我不生活在那个时代,不然,就这些的规矩,礼节的,也得把我拘束死。
不要以看的人的多少来评价一篇文章的好否,别灰心,来网络的人多数是寻找快乐的(包括我),好文自会遇到知音的。
   :)

南郊农夫 发表于 2016-1-25 18:25:19

管大嫂子叫丈母娘!

穎太世澤 发表于 2016-1-25 23:53:50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南郊农夫 发表于 2016-1-24 17:13
挺好的帖子,看的人不多,看来是明珠暗投了,要是搁在专业网站,情况就不一样了!感谢选生提供图文并茂的帖 ...

谢谢南郊兄,老北京网还是比较温和的网站,擦出激烈的火花引起共鸣固然好,有时是会有后遗症的,不如慢火细煲,况且这个主题和北京有着切身的关系,他是以北京人文风物与大地为主角,来演绎斯土斯民的生活百态,尤其到后面愈平民化与乡土化,这些是属于北京的文化遗产,所以不做二人想摆在这里 欢迎你继续阅览, 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 ,看的人多不多,管它呢!

穎太世澤 发表于 2016-1-26 01:54:50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6-1-28 21:35 编辑


清朝皇帝之赏赐 一 实录告成之颁赏
「实录」是一种编年体史书,为记录先朝皇帝各类事迹所编写的历史书。
起源与发展 在南朝梁周兴嗣最早撰有《梁皇帝实录》,专记梁武帝事。不过,作为一种正式编纂史书,则要到唐朝才开始完备,唐太宗在门下省设立起居郎。专门记录皇帝日常行动与国家大事,并负责编写《起居注》、《日历》,在前代皇帝去世后,由宰相领衔,根据《起居注》、《日历》、中央与地方各部门档案等材料撰写类似于编年体的长编,进呈皇帝阅览,并得到正式许可之后,再抄写数份,将其保存在皇宫的图书馆中,以后沿为定制,历宋、元、明、清而不改。实录修成后,皆藏于皇宫内的图书馆,严禁刊印与流传,但又由于历代战乱,实录大都毁于兵火。现存的实录与类似的编年体史书
唐朝的实录:《顺宗实录》5卷,编纂者为韩愈,元和九年完成。因为韩愈本身是著名文学家,所以被收入在其文集中的外集,而被完整的保存下来,但根据司马光在《资治通鉴考异》中的记载,《顺宗实录》本身又有详本和略本之间的差别,所以现存的《顺宗实录》是否完整,仍不无疑问。

宋朝的实录:《宋太宗实录》80卷,现存20卷。宋真宗时由工部侍郎、集贤院学士判院事钱若水编纂,咸平元年完成。
明朝的《明实录》: 总计2,964卷,除了最后一代皇帝明思宗未修实录和《明熹宗实录》因人为原因有部分残缺外,基本上被完整的保存下来。
清朝的《清实录》: 总计4,404卷,基本上被完整的保存下来。 中国最后一份实录则是《清德宗景皇帝实录》,完成于中华民国大陆时期
文献之共献价值 由于「实录」所采用的数据大多从起居注、日历、中央与地方各部门档案当中编写而来,所以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可以纠正以后朝眼光所编纂的正史所欲掩盖的部分。 明朝基本上不同于前朝,不编纂本朝的国史,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明实录》本身亦可视为是明朝的国史。
文献之缺失 不过,由于《实录》本身的编纂,就会牵扯到掌权者之间的政治斗争、王朝本身的忌讳,所以失实之处亦复不少:例如,《宋神宗实录》与《宋哲宗实录》就曾经过多次改写。例如, 明朝基本上将明惠帝的事迹附录于《明太宗实录》之前,称为〈奉天靖难事迹〉,而不另外编纂「明惠帝实录」;另一个被废的明景帝的事迹,则记载于《明英宗实录》之内,称为《废帝戾王附录》。例如,《清太祖高皇帝实录》就曾经过多次修改,现存的版本是在清高宗时期所完成,与《满文老档》、《大清太祖武皇帝弩儿哈奇实录》、《大清太祖高皇帝实录稿本》相比,便有许多失载与失实之处。
编纂实录是一件重要的工作,清代皇帝都会任命一个编纂小组包括成员有下列不等监修总裁
副总裁纂修官收掌翻译满誊録官
䝉古誊録官
汉誊録 荫监生 监生 生员执事人役供事官纸匠 实录完成后,例必会赏赐给参与编纂小组各员不等银、锻以资犒劳

大清太宗文皇帝实录 大红绫本崇德六年三月-七年三月




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六十二                                                                        
恩诏   颁赏详见各年诏款一实録 告成颁赏,
崇德二年太祖髙皇帝实録成      赐大学士各鞍马一,银五十两,满学士各马一,银四十两,汉学士各银四十两, 笔帖式各银二十两○

十一年    世祖章皇帝〈顺治〉实録成      赐监修总裁各鞍马一匹银百两大蟒纱一疋大采叚表六疋里七疋副总裁各鞍马一匹银八十两大蟒纱一疋大采叚表五疋里六疋纂修官各银五十两纱一疋大采叚表四疋里五疋收掌翻译满誊録官 䝉古誊録官各银三十两纱一疋大叚表二疋里三疋汉誊録荫监生 监生 生员各银十两叚表里各一疋执事人役供事官各银八两叚表里各一疋纺丝一疋纸匠各银五两布五疋戸工二部太仆寺移取由部给发○

二十一年太宗文皇帝〈皇太极〉实録成    赐监修总裁纂修大小各官及执事人役均与十一年同○

九年圣祖仁皇帝〈康熙〉实録成赐监修总裁副总裁提调纂修收掌翻译各官及供事人等均照康熙十一年之例其汉誊録官旧例与赏满誊録官䝉古誊録官有别今以满汉効力维均亦照满誊録官例赏给又皂役照纸匠例各赏给银五两布五疋○

六年 世宗宪皇帝〈雍正〉实録成 赐监修总裁提调纂修收掌翻译誊録各官及供事匠役人等均与雍正九年同○



南郊农夫 发表于 2016-1-26 17:50:32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穎太世澤 发表于 2016-1-25 23:53
谢谢南郊兄,老北京网还是比较温和的网站,擦出激烈的火花引起共鸣固然好,有时是会有后遗症的,不如慢火 ...

常言讲:酒逢知己千盃少,话不投机半句多!我又没招引谁,烦生人对我的跟帖指手画脚!

穎太世澤 发表于 2016-1-26 22:44:36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6-1-28 21:37 编辑

南郊农夫 发表于 2016-1-26 17:50
常言讲:酒逢知己千盃少,话不投机半句多!我又没招引谁,烦生人对我的跟帖指手画脚!
南兄,钟鼎山林各有天性,不需与其一般见识。他的行事作风常予人唐突冒失,有时又有种狗头套脚鍊的感觉,但似乎并无恶意,被扫到难免无辜,有云 :千金之子坐不垂堂,毋庸和他计较!

穎太世澤 发表于 2016-1-26 23:10:19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6-1-26 23:24 编辑




清朝皇帝之赏赐一 玉牒告成之颁赏

玉牒是中国皇帝的宗谱,唐代即有,宋代每十年一修,沿及明清。清代玉牒记载了自显祖皇帝塔克世以下子孙名谱,其中有婚嫁、生育、继嗣、封爵、授职、升迁、降革及死亡,大体以帝系为统,长幼为序,宗室记于黄册,觉罗记于红册,男女各按宗支、房次等进行排列。

中国从1300多年前的唐代就有了修纂皇室家谱的制度,但兵燹战乱,如今完整保存下来的只剩下清代的皇家族谱。。清代皇族按血缘远近分为本支“宗室”(俗称“黄带子”)和旁支“觉罗”(俗称“红带子”)。规定,凡皇帝家族生儿育女,每3个月上报掌管皇族事务的宗人府一次。玉牒每隔10年修纂一次,活着的人名字用红笔书写,故去的人名字用墨笔书写,遇到名字重复的情况,位卑者或年幼者就要改名字。

清代玉牒。分满、汉文两种。该档案文献系统记录了清朝历代皇族人口及宗法谱系,在清朝皇族人口研究及中国宗谱研究等方面都具有宝贵价值。该文献为清朝官修、皇家档案馆(皇史宬)的尊藏本。从形制、体积、装裱等方面都堪称世界宗谱之最。

清代玉牒我国历代王朝均修玉牒,不过,唯一完整系统地保存至今的皇族族谱只有清代玉牒。从顺治十七年开始初次纂修玉牒,共纂修玉牒28次,每届开设玉牒馆,由皇帝钦定正副总裁,下设总校阅官等。清代玉牒的纂修体现了严格的等级尊卑观念,并充分反映了封建的纲常伦理,它表现在皇族命名、排列顺序及编修方法等多方面。
在封建社会,皇帝享有至高无上的尊严。在宗室玉牒中,以帝系为统,按照辈份为序,每一辈首列皇帝,自近支推及远支。皇帝之名,必须避讳,玉牒中凡出现皇帝名字之处,必用小块黄绫盖住,以表敬重。多数情况只写皇帝年号或庙号,而不直书皇帝名字。
玉牒最厚的一册达85厘米,重约90公斤清代玉牒以努尔哈赤之父塔克世为本支,称为宗室,入于黄册;以塔克世的叔伯兄弟为旁支,称为觉罗,入于红册。玉牒以帝系、列祖子孙、列祖女孙三个系统记载皇族繁衍的情况。
编修方法有直格和横格两大类直格玉牒每页画16行竖格,一般1至2格记载一个人名项,反映同一辈宗室觉罗男女的详细情况,原则上每一辈订一册,但也有几代合订的玉牒。皇子还记有封谥等情况。而有关皇帝的记载尤其详细,通常要占去两三页,除上述各项外,还包括被立为皇太子年月、即位年月日、谥号、庙号、生母姓氏及其徽号,以及后妃的晋封情况。
但是并非所有后妃都能载入玉牒内皇帝一栏中。道光十七年以前,后妃生有子女,才准载入玉牒;道光十七年改定,皇后无论有无子女,俱著载入玉牒,皇贵妃以下生有子女者载入,无子女者概不载入。这样,既体现尊卑有别,也符合“母以子贵”的封建传统观念。
横格玉牒,其形式为每页画有13行横格,每横格代表一个辈分,辈分最高者写于卷首第一横格,其子孙后裔依辈份递降。皇族女子不载入横格玉牒,只能载入按辈份编修的直格玉牒。玉牒按册籍大小分为大开本和小开本,大开本为90厘米х45厘米,小开本为54厘米х31厘米。越是后来的朝代,玉牒的页数越多,份量越重。有一册光绪朝纂修的玉牒厚85厘米,约重90公斤。

纂修清代玉牒的纂修,在文字上有满汉文之分。清朝前期重要文书,俱用满文书写,修玉牒也是如此,顺治、康熙两朝所修玉牒,仅有满文。
雍正元年,增设汉主事二人,于进士内遴选,经皇帝引见后,补授职官。以后每年宗室觉罗子女开列送府时,即以满汉两种文字造入册籍。因此,清代玉牒除少数前期纂修的是满文外,基本上都以满、汉两种文字写成,其格式内容完全一致。

为研究人口学提供了豐富的数字依据
以清代子女最多的康熙皇帝来说,他共有皇子35人,皇女20人,但真正活18岁成年者只有皇子20人,皇女8人;5岁前死亡的皇子12人,皇女10人,已成年者也多数死于40多岁的中年期。寿命在70岁以上者只有皇十二子允祹(79岁)、皇十六子允禄(73岁)、皇二十三子允祁(73岁)。皇女中寿命最长的是第六女格靖固伦公主,也只活到57岁。
而顺治皇帝情况更糟,8子6女中,8岁前死亡的皇子有4人,皇女5人,皇子寿命最长的当数皇三子玄烨(即康熙皇帝),享年69岁,皇女中只有第二女活到成年,也仅活了33岁。由此可以了解到,当时的医疗卫生条件水平很低,加之皇族成员的一些不良生活习惯,其死亡率是很高的,平均寿命也不长。清代皇族女子的死亡率较男子更高,平均寿命较男子为短,这和现代社会女子人均寿命普遍高于男子的现象正相反,很值得研究。

皇帝御览玉牒的礼仪隆重
玉牒修成后,要举行“恭呈御览”的礼仪,请皇帝“御保和殿受书,御太和殿受庆贺礼”。仪式隆重复杂,先由钦天监择良辰吉日,礼部在太和门设玉牒香案,宗人府设彩亭,自玉牒馆恭捧玉牒置于彩亭内,行至太和殿,捧置中和殿案上,展开玉牒,请皇帝升中和殿“恭阅玉牒”。
迎送玉牒的礼仪中,由侍卫前引后护,另有黄盖、龙旗、御仗并奏导迎乐,文武百官盛朝服跪迎、跪送。礼仪结束,一套玉牒送皇史宬尊藏,另一套送宗人府玉牒库暂存,备送盛京。

价值最后一次修订的清代宗室玉牒多达7000页,其中仅详实记录的宗室男性就有10余万人,从这个角度说,清代玉牒堪称世界上记载最丰富的族谱。
清代玉牒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数量大史料多、有人口繁衍连续完整的记录,特别是女性人口资料和婚姻资料齐全。正因为如此,在研究清史的中外学者眼里,清代玉牒是一个真正的宝库。此外,清代玉牒用满汉两种文字缮写,装帧华美,书法隽秀,也是极具审美价值的珍贵文物。
編纂玉牒的工作,清代皇帝會欽定一個編纂小組, 玉牒完成後,例必會賞賜給參與編纂小組各員不等銀、緞以資犒勞

清代玉牒 如图

















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六十二                                                                              恩诏 颁赏详见各年诏款一玉牒告成颁赏,

顺治十八年玉牒成于康熙元年      赐总裁 王,各银二百两,表里各十疋,副总裁大学士,各银百两,表里各五疋,侍郎学士、启心郎各银八十两,表里各四疋,纂修官侍读学士、郎中各银四十两,表里各二疋,编修主事各银三十两,表里各一疋,誊録收掌官各银二十两,供事各银十两, 纸匠各银五两,均于戸工二部移取由部给发○


康熙九年      玊牒成    赐总裁王、副总裁大学士等,照元年例副总裁贝勒,银百五十两表里各七疋 纂修员外郎,银三十五两表叚二疋里叚一疋其余纂修誊録收掌官、供事匠役等,均照元年例 十八年二十七年三十六年赏给银币皆同○


雍正四年玉牒成    赐副总裁大学士等与康熙九年同接修总裁贝勒银百两表叚五疋里五疋接修副总裁鎭国公银六十两表叚三疋里三疋其余纂修收掌誊録各官及供事人役均照九年例赏给○


乾隆元年玊牒成   
赐总裁 王 副总裁 大学士等仍照康熙九年之例其接修总裁大学士应给半赏银七十五两表叚四疋里三疋提调官宗人府理事官奉国将军照纂修侍读学士郎中例银四十两表叚二疋里二疋余均与康熙九年同○


乾隆九年玊牒成   

总裁王副总裁大学士等仍照康熙九年例总裁大学士银百五十两表叚七疋里七疋又纂修官内阁侍读照员外郎例银三十五两表叚二疋里一疋内阁中书照主事例银三十两表里各一疋接修之纂修官翰林院典簿亦照主事例给与半赏余执事人员供事匠役等均与康熙九年同○


乾隆十五年玉牒成      赐总裁王等各银二百两表叚十疋里十疋总裁大学士银百五十两表叚七疋里七疋副总裁大学士银百两表叚五疋里五疋提调官监察御史照郎中例银四十两表叚二疋里二疋全修纂修官内阁侍读照员外郎例银三十五两表里各二疋宗人府理事官照郎中例银四十两表里各二疋接修纂修官詹事府赞善照主事例银十五两表叚一疋其余全修接修收掌誊録等官及供事匠役人等均照康熙九年例赏给      



名词注释
【表里】衣服的面子与里子。亦泛指衣料。 《明熹宗实录》卷六十九:“天启六年三月(甲辰朔)壬寅,得旨:朕嘉宁远捷功,年来仅见。内外大小臣,恩赉宜均。……袁可立各赏银三十两,纻丝二表里。”



穎太世澤 发表于 2016-1-28 21:52:55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6-1-30 01:14 编辑


清朝皇帝之赏赐 一 颁赐督抚提鎭服物
颁赐督抚提鎭服物, 即皇帝之赏赐,颁發給總督、巡撫、提督、与总兵等職官衣物裝備,其具體內容一般是盔甲、鞍马、櫜鞬、弓矢,总督加赐全蟒朝服一袭。凡督抚、提鎭赴任由部奏请赐與。


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六十二                                                                        
恩诏颁赏详见各年诏款一颁赐督抚提鎭服物

顺治十六年定凡督抚赴任前期, 令内务府颁赐盔甲各一、 鞍马一、 櫜鞬一、弓矢、全蟒朝服一、或于常朝处,或进内谢恩毕,赐馔,临期请㫖行○十八年定凡督撫赴任前期,止奏起程日期、谢恩、不奏颁赏○

康熙七年定凡督抚、提鎭赴任由部奏请,赐总督、提督,鞍马一、櫜鞬一、弓矢全。 总督加赐蟒朝服一袭    赐巡抚、总兵官,鞍马一。 礼部官引至午门前颁赏○又定直省驻防将军、都统、副都统,赏给鞍马、弓矢等物,照依督抚、提鎭之例,由部奏请赐给○

乾隆五年,奏准各直省将军、总督、都统、巡抚、副都统、提督、总兵官,赏给鞍、马、弓矢等物酬庸奬功,实为大典, 其曾任封疆已邀赏赐者不重给, 即初膺简命,以及外省入觐之人,或见有降革等案,或职衔尚未实授,均应不在赏之列,至应赏之人由部具奏, 得㫖后,行文上驷院、戸部、工部备办赏物, 鸿胪寺委官引礼,届期礼部堂官一人, 具朝服, 于午门前监赏,该员朝服跪领谢恩,典礼所闗非可造次办理致滋冒滥,应令请赏之人,在内于奉命之日,在外于入觐到京日,即将请领縁由,及从前曾否赏给,见在职衔曾否实授,并有无降革之处一一开明, 督抚具掲吏部,将军、都统、副都统、提督、总兵官具掲兵部,该部检核明晰移咨到部、仍令该员等,于引见后即行赴部报明,由部请㫖恭● 钦定一至乾隆五年、對發放督抚提鎭服物加強管理、谓典礼所闗不可以草率办理,以导致增长冒滥之发生,要求外派于奉命之日,內調于入觐到京日、需将请领縁由,及从前曾否赏给,见在职衔曾否实授,并有无降革之处一一开列明白,督抚把一切資料呈報吏部,将军、都统、副都统、提督、总兵官把一切資料呈報兵部,该吏兵部检查審核清楚後,移咨到部、仍令该员等,于引见后即立刻赴部报明,由部请㫖發放

名词注释
【櫜鞬】 藏箭和弓的器具。“櫜,音同‘高’,盛箭矢之器;鞬,音同‘坚’,盛弓之物 ”语出:《左传·僖公…》:“﹝晋文公﹞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 , 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櫜鞬,以与君周旋”。唐 康骈 《剧谈录·裴度》:“ 乐和 李仆射 方为华州刺史,戎服櫜鞬迎于道左 ”。 清 王士正 《秦中凯歌》之四:“大将櫜鞬迎道左,万人鼓吹入 平凉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一卷第十六章:“ 献忠 走进屋去,按照谒见长官的隆重礼仪的规定,换上全副盔甲,背上櫜鞬,挂上宝刀,气宇轩昂地大踏步走了出来 ”。

【督抚】是清代对「总督」和「巡抚」的统称,巡抚一般负责一省,而总督一般负责相邻数省事务,但总督也有负责一省的,如四川总督,直隶总督;也有山东只设巡抚而无总督 ,督抚的职能相当类似,互不隶属 总督 的正式名称是:「兵部右侍郎」、「都察院右都御史」总督某某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晋阶则「兵部右侍郎」改「兵部尚书」衔巡抚 的正式名称是:「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某某等处地方」晋阶则加「兵部右侍郎」衔(注:尚书、侍郎、右都御史、右副都御史等都是一部堂官加衔,无上下隶属关系,其区别只是在品秩上。)

【提镇】是清代「提督」与「总兵」的合称。 提,指提督; 镇,总兵的别称。



穎太世澤 发表于 2016-1-28 22:52:41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6-1-29 01:28 编辑



清朝皇帝之赏赐 一 颁赐督抚提鎭服物

冑:











甲:









穎太世澤 发表于 2016-1-29 01:45:18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清朝皇帝之赏赐 一 颁赐督抚提鎭服物

櫜鞬:






















穎太世澤 发表于 2016-1-30 01:28:49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6-1-30 01:33 编辑




清朝皇帝之赏赐 一 颁赐督抚提鎭服物


皇朝礼器图式 卷十四 武备

职官兵丁弓一: 谨按本朝订制, 职官兵丁弓, 榆木为干,傅以黑角,背傅筋蒙桦皮,附加暖木,两弰以桑木刻其末为弦彄,弦床饰鲨鱼皮, 弦以丝,长四尺九寸,习射用之

职官兵丁弓二: 谨按说选,辽志契丹弓以皮为弦,宋史夏国传弓皮弦, 本朝订制, 职官兵丁弓弦,纫鹿皮为之, 余俱如弓一之制 ,军事用之















穎太世澤 发表于 2016-1-30 01:41:30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6-1-30 01:44 编辑




清朝皇帝之赏赐 一 颁赐督抚提鎭服物


皇朝礼器图式 卷十四 武备
职官兵丁箭: 谨按本朝订制, 职官兵丁箭, 桦木或柳木为苛, 长三尺, 铁镞长三寸, 苛首饰桦皮鹳羽 ,羽间,职官书衔名, 兵丁书名, 括髹朱, 凡官造或以比箭或以梅针, 八旗世职、民公五百五十;侯、伯、子、男各以五十为差;轻车都尉二百五十;骑都尉、云都尉各以五十为差;武职一品至五品视子男以下;六品以下百; 文职一、二品视子男; 三品京堂视武二品; 四品京堂科道郎中视武三品; 员外郎视武四品;主事鸣赞荫监生视武五品; 笔帖式视武六品;护军前锋领催人七十;骁骑人五十;马军、步军以十为差;直省督抚提鎭武职兵丁各视其品级所得与八旗同。









穎太世澤 发表于 2016-1-30 01:52:28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6-1-30 01:55 编辑




清朝皇帝之赏赐

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六十二                                                                     
恩诏 颁赏详见各年诏款一 卓荐颁赏


康熙六年定直省卓异官员引见准其卓异注册回任。升者文职赏朝服,武职赏蟒袍○

乾隆五年覆准卓异官员文职知府以上赏蟒叚朝衣一袭、同知以下教谕以上赏糚叚领袖云叚朝衣一袭、 武职二品以上赏大蟒叚袍一袭、 三品以下赏小蟒叚袍一袭、 均不必在京领。竢造成之日,由部交各该省提塘赍送各该督抚,核明转给,仍将领到日期报部存案





穎太世澤 发表于 2016-2-13 02:31:32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6-2-13 05:02 编辑




清朝皇帝之赏赐优老

优老 即礼遇老人 ,早于周代有「三老五更」是养老之礼,所尊养的老者和通达事理的老人, 明 彭时 《彭文宪公笔记》:“但行优老之政为宜。若朝官父母年七十者与诰勅,百姓年八十与冠带清 时的优老,最为有名的如康熙五十二年、乾隆五十年盛大举行的千叟燕

·优老  皇朝通典卷五十七禮十七 嘉七

(臣)等谨按,杜典有养老一条,今考古者养老之义虽载于礼经,而三老五更之制诸说纷如,杜典所载且有凭臆而害礼者,皇上于戊戊岁御制三老五更说以辟之,近复命刻于辟雍碑阴,又御制「三老记书」,「张廷玉三老五更议后」二篇,煌煌圣训,实发千古未发之蕴,兹恭录篇端以正旧说之谬,至若我朝定例,民间寿跻百龄者,题请建坊曰「升平人瑞」,每年举行不可胜数,皇上于岁越「期颐」者,赐诗、赐额、并加赏内府缎疋、银两,洵为异数,又自圣祖肇举耆筵,皇上重修茂典,尤从古未有之盛事,兹悉恭纪为优老一篇云。

  顺治
元年 十月恩诏军民年七十以上者,许一丁侍养,免其差徭; 八十以上者给与绢一、下绵一觔、米一石、肉十觔;九十以上者倍之,有德行着闻为乡里所敬服者,给冠带荣身,自后恭遇,覃恩并如此例 

【觔】重量单位,“斤”的异体


康熙
四十二年 二月定百岁老民给与「升平人瑞」匾额,并给银建坊,节妇寿至百岁者,给与「贞寿之门」匾额,仍给建坊银两,命妇亦如之

五十二年 三月圣祖仁皇帝万寿圣节,谕大学士等,今岁天下老人为朕六十大庆皆从数千里而来,赐伊等筵燕遣回,着查八旗满洲、蒙古、汉军、汉人大学士以上,民以上,年逾六十五岁以上者,奏闻,择日赐燕,有不能来者,朕另行按分额给;再查八旗满洲、蒙古、汉军以至内府佐领下,不论官员闲散人等,年七十以上老妇,亦着奏闻,俟老人赐燕后,再定一日,送皇太后宫赐燕,有贫乏不能来者,着各属协助车马使之前来;再敕宗人府诸王以下宗室子孙内,二十岁以下十岁以上,选择聪明堪供使任者六七十人,令于耆老前执爵,即朕子孙皆令之出,宗室外不用他人也,越翌日燕直隶各省汉大臣官员士庶人等,年九十以上者三十三人,八十以上者五百三十八人,七十以上者一千八百二十三人,六十五岁以上者一千八百四十六人,于畅春园正门前,传谕众老人,曰:今日之燕,朕遣子孙宗室执爵授饮,分颁食品,尔等与燕时勿得起之,以示朕优待老人至意。 又谕曰:书称文王善养老,孟子曰:七十非帛不暖,非肉不饱,帝王之治天下发政施仁未尝不以养老尊贤为首务,近来士大夫只论居官之贤否,而移风易俗之实政,入孝出悌之本心未暇讲究,朕因今日之盛典特宣此意,若孝悌之念轻而求移风易俗其所厚者薄而其所簿者厚矣,尔等皆是老者比回乡井当各晓谕邻里须先孝弟,倘天下皆知孝弟此诚移风易俗之本也,命扶掖八十岁以上老人至御前亲视饮酒,赐年老诸大臣袍帽等物,直省各老人白金有差,命给年老致仕闲居大臣诰封及宫保衔,以示优崇耆旧至意,又八旗满洲、蒙古、汉军大臣、官员、护军、兵丁、闲散人等,年九十以上者七人、八十以上者一百九十二人、七十以上者一千三百九十四人、六十五以上者一千十二人,赐燕于畅春园正门前,执爵颁赐饮酒,一如前仪,八旗满洲蒙古汉军老妇七十岁以上者,齐集畅春园皇太后宫门前,随召九十岁以上者入宫门内、八十岁以上者至丹墀下、七十岁以上者集宫门外、大臣命妇年老者亦皆召至宫门内赐坐,皇太后亲视颁赐茶果酒食等物,其余令诸皇子及宗室子弟以次颁给。 又赐命妇年老者衣饰、彩缎、素珠、银两

【人瑞】通称「期颐」或称百岁人瑞,常指年纪100岁以上的人。
【赐燕】「燕」通「宴」,皇帝名義招待的宴礼称「赐燕」
【致仕】官员年老退休谓「致仕」

五十三年 四月赐八旗满洲蒙古汉军老妇白金有差,五月赐热河居住耆老白金有差

六十一年 正月赐千叟燕,召满汉大臣文武官员及致仕退斥人员,年六十五以上者计千余人,燕于乾清宫前,命诸王贝勒贝子及闲散宗室等授爵劝饮分颁食品如前礼
  

雍正
元年 正月谕户部恩赐老人,原为崇年尚齿,而地方赏老人者,每州县动支数千金,司府牧令上下通同侵扣,吏役任意需索,老人十不得一,今饬督抚严查,不许丝毫侵扣,再老人九十以上者州县不时存问,

二年 三月以向例老人年逾百龄者奏给坊银三十两,并升平人瑞匾额,奉旨年至一百十岁加一倍赏赐,至一百二十岁者加两倍赏赐,更有多得寿算者按其寿算加增着为定例   


乾隆
元年 二月 恩诏凡民人年七十以上者免一丁侍养,年八十以上者顶带荣身。 又特谕直省凡属生监年七十以上者优免一丁,年八十以上者给与八品顶带,七月河南新乡县老妇刘氏年一百十五岁,因雍正十二年间曾经题准建坊赏赐至是恭遇恩诏定例不得入册,事闻奉谕刘氏跻此罕有之贞寿自应一体沾恩以昭旷典,着该地方官仍造入恩赏册内,使伊得被光荣,各直省老民、老妇凡年登百岁已蒙旌表者,俱仍加赏赐以示优待寿民之意,永着为令

五年 七月 命妇索绰罗氏年一百三岁,其子孙五世同堂,万寿节扶掖入朝,照例旌表加恩赏赐并御制诗章赐之

六年 九月 巡幸热河至常山峪,耆民赵可立年一百二岁迎谒道左,御制诗章赐之

【御制诗章】清朝皇帝中,乾隆尤喜舞文弄墨,兴之所至 ,随处赋诗,他不止题诗于绢帛画纸上,还把山川大地建筑文物艺品当帛纸,勒石刻碑拓印其上,据统计他的做诗有四万多首,可以说这不仅是爱好 已达癖好的程度,乾隆不单有题纪“到此一游”的癖好,还喜欢把自己的题诗当作馈赠礼品,赐给部属臣民,作為「生日」礼物或「优老」礼物...「 御制诗章」就是体现这种情節的产物,乾隆无疑是清代首开风气之先者。

八年 九月 驻跸盛京赐父老酺
【驻跸】驻 :音同「住」,停留在一个地方。 跸 :音同「必」 ,帝王出行时清空道路,禁止闲杂人来往。驻跸:泛指帝王出行沿路的行程。
【赐父老酺】赐父老饮酒,酺音同‘葡’,酺的本义是聚饮。

九年 六月 湖北巡抚以寿民“汤云山”一百四十一岁奏闻,得旨赏给上用缎五疋、银五十两,再加恩特赐「再阅古稀匾额」以旌人瑞并赐御诗一章

【再阅古稀】年七十称「古稀」,而寿民“汤云山”一百四十一岁,可谓经历了两轮「七十」岁,是以再经历又一轮古稀之年,经历「两轮古稀」故谓「再阅古稀」,白话一点说就是:一百四十岁寿龄啦!
【旌】音同「京」,表彰之意

十一年 九月 巡幸五台经唐县老民刘永寿一百一岁迎驾道左,行不扶杖,命赐之金与食、御制诗一章

十二年 十一月 礼部以致仕 内务府总管“丁皂保”年跻百岁请例建坊、得旨赐朝衣一袭、上用缎十疋、银千两并给「期颐国瑞匾额」

十五年 二月巡幸五台唐县老民刘永寿年百有五岁、重迎圣驾、恩加赏赉并御制诗章赐之

【赉】音同「赖」,赐予;给予

十六年 正月 南巡江浙恩赏经过州县老民银牌、白金并命照从前恩诏之例分别赏赉、自后銮舆所过地方并如之、又翰林院侍讲刘起振一百三岁自粤至浙迎驾、恩加优赏并赐御制诗章、 十一月皇太后六十万寿,奉谕到京叩祝之老民老妇俱经赏赉,仍令该地方官护送回籍,其将次赴京称祝之寿民俱着地方官从优送回,十二月谕生员詹星斗年届期颐实为胶庠人瑞,着加恩给与国子监学正职衔仍于常例外赏给上用缎二疋

【胶庠人瑞】胶庠是周之学校。周 时胶为大学,庠为小学,后世通称学校为“胶庠”,「胶庠人瑞」是指年過百岁有功名的读书人,例如具有「生员」亦即「秀才」身分的百岁人

十七年 九月 恩赏会试下第耆老诸生八十以上者,给与翰林院检讨衔,七十以上给与国子监学正职衔,又七十岁以上之国子监学正王延年会试下第,奉旨升授额外司业

十八年正月谕国子监助教曹洛禋年逾大耋,精力康强,分教成均蔚为耆宿,着加恩授为国子监司业,额外行走

【大耋】耋音同蝶,古八十岁曰耋。故以“大耋”指老年人,或指高龄。

二十年 十二月赐安徽百龄生员姚光虞缎一疋、银十两

二十二年正月谕 “顾栋高”年登耄耋经术湛深,着加恩赐以国子监祭酒衔

【耄耋】耄音同茂,耄耋是 八九十岁。或指高龄。

二十四年 十月谕 礼部议覆福建巡抚题诏安县民沈起龙年登百岁,五世同居,夫妇齐眉,子孙绕膝,洵属升平人瑞,宜推优老之恩,益懋敦伦之化,亲制诗章并书匾额以赐,仍着赏上用缎三疋以示宠异

二十六年 二月 广东巡抚以南海县民杨能启暨妻黄氏百岁同臻奏闻,特赐「期颐偕老匾额」并御制诗章赐之, 十一月皇太后七旬万寿恩诏满洲蒙古汉军兵丁及内扎萨克喀尔喀等蒙古年七十、八十、九十以上分别赏赉至百岁题明给与建坊银两、余悉照前例。 诏举九老,会在朝王、大臣九人,共六百七十七岁、在朝武臣九人共七百二十二岁,致仕诸臣九人共七百四岁,命游香山以优遇之

二十八年 正月 山东章邱县寿民王欣然寿一百三岁,弟瑞然寿一百岁上以,昆季一堂期颐萃庆,特加优赏并御制诗章赐之,三月幸盘山宁津县寿民李友益年一百三岁,子三贵年八十六岁,三刚年八十四岁,三强年八十一岁,侄孙知毅年八十岁,奉旨每人赏给银牌、缎疋有差,寻赐李友益匾额并御制诗章

【有差】这个用句堪玩味,在分配物品时有多有少,一般常称多寡不等,但在清文稿中都不用「不等」这个词,而是采用「有差」,基本上这两组完全用相反字构成的字义是一样的意思。〈有差这个词的涵义稍广 它不但可表数量的不等 也可表质量的差异 所以缎疋有差,是指数量?品质?抑或两者,可堪玩味!〉

三十年 闰二月 南巡浙江遂昌县训导王世芳年一百七岁迎銮,奉旨赏给匾额并缎二疋

三十一年 四月 恩赏会试下第举人八十以上者六品京官衔,七十以上七品京衔,六十以上及虽未六十而验系实属衰颓者八品京衔,自后每科会试年老举人恩赏京衔并同此例。 又敕直省督抚于每科验看截取举人时,其年在七十以上者题请着给翰林院典簿、国子监典簿等官职衔,用昭优老至意。 五月山东巨野县民姚宏毅年一百一岁,妻年一百岁上以齐眉难﹝偕﹞老人瑞所希,御制诗章赐之

三十五年 正月 安徽巡抚以太湖县民朱宪章偕妻刘式同登百岁题请旌表御制诗章赐之,八月御制赐百有十二岁老人王世芳诗序曰:乙酉春南巡至浙江,芳以遂昌训导迎銮,年已百有七矣,跻上寿而神明不衰,特书「黉帝期颐额」以赐并加六品秩荣其身,今年以朕六旬庆节诣阙称祝,计其齿复益五龄而康强如昔,乃诏锡国子监司业衔,且予在籍食俸示优老也,国家熙洽,百有余年,太和之气,蔚为耆儒,用征寿世,固史册所罕,觏彼称明岁复来京师恭祝慈宁八袠万寿人瑞延洪式光庆典,又岂香山九老所得差肩者哉,因赐是诗以宠异之,是年顺天乡试诸生年八十以上者特恩赏给举人,各直省亦如之,自后每科乡试耄耋观光咸加恩赐并视此例

三十六年 四月 江西兴安县举人李炜年跻百龄来京应万寿恩科会试,榜发未经中式,特赐国子监司业职衔,加赏内府缎疋并御制诗章赐之。 十一月皇太后八旬万寿,诏再举九老会,在朝王大臣九人共六百八十八岁,武臣九人共六百八十五岁,致仕诸臣九人共七百二十九岁,命游香山并如前例

四十五年 正月 安徽亳州寿民陈如寿百六岁,妻王氏百一岁,巡抚疏闻,得旨优赏并御制诗以纪瑞

四十九年 三月 南巡谕 福建钦赐进士邓钟岳年届百四岁,兹来浙迎銮,皓首庞眉允称人瑞,着加恩赏给国子监司业职衔以示朕嘉惠期颐至意。 四月谕 朕清跸巡方优惠耆年江浙两省,已普加恩赏,至直隶山东为经过地方向来不在此例,仰承天眷喜得五世元孙,嘉庆骈臻恩施宜渥,所有直隶山东二省老民老妇俱着加恩一体赏赉,用溥寿祺。九月谕 朝鲜国进献年贡陪臣,向例于岁底到京,明正举行千叟燕,中外大小臣工、耆庶年逾周甲者咸得预燕,用溥寿祺。朝鲜国素称恭顺,比于内臣,其陪臣亦应一体入燕以昭宠眷,着礼部即速行文该国王,所有今岁年贡正副使内,酌派年在六十以上者一二员来京,俾得预兹盛典共沐光荣,以示朕嘉惠远邦优礼耆年之至意。

十月谕 繄古帝王御世建极凝庥,上有敷锡之君,下享盈宁之福,洎乎近代史册,尠称我皇祖冲龄践阼,统驭寰区,仁渐义摩,涵濡休养,康熙年间曾举行千叟燕与中外臣民跻寿宇而迓繁禧,诚为千载一时之嘉会,朕诞膺丕绪敬绍鸿图,仰承昊苍眷顾福佑,朕躬年逾古稀尚康强勤政,惟是敛时锡福期,举世盛登仁寿,着于乾隆五十年正月初六日举行千叟燕盛典,用昭我国家景运昌期,重熙累洽,嘉与中外臣民耆老介祉延禧之至意,所有一切事宜着各该衙门敬谨预备。


上一小节白话浅译 :十月皇帝通告臣民  自古帝王治理国家建立大中之道亘久的庇护,在上有给人民幸福的君王,百姓享受丰足安宁之福,至乎近代史册,鲜有像我皇祖幼年即帝王位,统治天下,用仁德感化百姓,用仁义教育百姓,滋养生息.使人民生活安定,经济恢复和发展。康熙年间曾举行「千叟宴」与中外臣民一同登寿宇而迎接热闹的喜庆,实在是千载难逢一时的嘉会,我降生承此国家大业,恭谨绍继基业,仰承上天眷顾和福佑,自己年逾七十身体尚健康强壮并可致力于国政,正是来普遍嘉惠于臣民的时候,盛大举行仁义为怀的全国寿宴,定于乾隆五十年正月初六日举行千叟宴盛典,用以彰明我国家景运兴隆昌盛,国势太平安乐,邀请本国、外国、大臣、与庶民年高有德长者以聊表一同祝福欢庆的诚意,所有一切事宜着各该衙门敬谨预备。

【谕】皇帝布告臣民曰「諭」
【锡福】解释:赐福
【洎】音同济,基本字义: 到,及。 自古~今。~乎近世。
【尠】同“鲜”(三声)音“顯”,意为‘稀有,罕见,甚少的’,此字由‘甚’和‘少’组成,属于合成字。

【冲龄践阼】幼年即帝王位。 冲龄:幼年。 践祚:继位,登基 。 践是踩,登上 。 祚 音作 ,(本义 福;福运) 帝位 皇位。 冲龄践阼就是年纪轻轻就当上了皇上

【涵濡】滋润;沉浸。
唐元结《大唐中兴颂》:“蠲除祅灾,瑞庆大来,凶徒逆俦,涵濡天休。”
宋苏辙《墨竹赋》:“今夫受命于天,赋形于地,涵濡雨露,振荡风气。”
明归有光《策问一》:“两 浙 天下重藩,涵濡至治,生民乐业,盖二百年于兹矣。

【仁渐义摩】即「渐民以仁 ,摩民以义」。 用仁德感化百姓,用仁义教育百姓。 语出《汉书 董仲舒传》:“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谊”通“义”〉,节民以礼…”

【休养】安定人民生活,使经济力量得到恢复和发展。

【千叟燕】是大规模宴请以老人为主的盛宴,首次举行是于康熙五十二年三月圣祖仁皇帝万寿圣节,因参与人数动辄在数千人以上,故号曰:「千叟燕」。 康熙六十一年第二次举行,直至乾隆五十年时才又举行了一次

【跻】释义: 登,上升
【迓】 音同‘牙’,迓,迎接也。古本皆作讶。
【祉】 福也。

【丕绪】指国家大业。
《陈书·世祖纪》:“朕以寡昧,嗣膺丕绪,永言勋烈,思弘典训。”
唐 皮日休 《悼贾》:“嗟大汉之丕绪兮,虬其贤于污潢。”
宋 苏辙 《拟殿试策题》之一:“朕奉承祖宗丕绪,上观三王,下览 汉 唐 ,考其为治之实。”
清 龙启瑞 《读曹参传书后》:“﹝ 曹参 ﹞佐少主光显 高皇 之丕绪,而措天下于盘石之安,其功烈岂仅与刀笔吏比长而已耶!”

【昊苍】即上天

【古稀】 年七十称「古稀」

【重熙累洽】指国家接连几代太平安乐。語出 汉班固《东都赋》:“至乎永平之际,重熙而累洽”。 张铣 注, 熙:光明也; 洽:合也,言光武既明,而明帝继之,故曰“重熙累洽”。 「 重熙累洽」这是一个双关语 既言两代承平之事,复以两帝之年号「光」武帝与「明」帝两者之光「重熙」而「累洽」,来形容国势太平安乐。「重」音‘虫’,「累」音‘磊’皆疊、加之意。

十一月谕 明岁举行千叟燕,原定四品以下官员年六十五岁以上者始准入燕,现在人数已增至三千,而官员与兵丁不同,如必六十五岁以上方准入燕,则年过六十之职官不得邀荣者甚多,着加恩凡在京四品以下现任原任各员年过六十者俱准其入燕,用昭普锡春祺加惠耆臣之至意,又谕明岁举行千叟燕,现在已数三千之数,所有年逾七十以上之各项兵丁在入燕人数之外者俱着加恩按年岁各赏给银牌一面。十二月谕 薪正举行千叟燕所有与燕之官员兵民年在九十以上者,俱准其子孙一人扶掖入燕,其文武大臣年逾七十者令其自行揣量,如步履销艰亦准子孙一人扶掖入燕,以示朕优待耆臣有加无己之至意。

五十年 正月初六日赐千叟燕于乾清宫,凡宗室王、贝勒以下文武大臣官员、予告大臣官员、覃恩受封文武官阶、绅士、兵丁、耆、农、工、商、外藩王、公、台吉、回部、番部、土官、土舍、朝鲜贺正、陪臣共三千人坐席,各以品级班位,凡八百筵,钦定千叟燕乐歌,于升座韶乐奏「隆平之章」,于大燕进茶清乐奏「寿恺升平瑞」之章,于进酒清乐奏「紫禁春开」之章,于还宫韶乐奏「庆平之章 」【 详见乐典】 其有官跻一品年届九十以上者,召至御座前手赐之觞,凡预燕三千人各赐鸠杖一,并赉如意、貂皮、锦缎、笔墨、笺纸等物,皆按品颁给有差,礼成次日,凡预燕 王、贝勒、大臣、官员人等均诣阙谢恩是月谕朕仰承天眷,上年喜得五世元孙,嘉庆骈臻,恩施宜渥,因令各省督抚查明所属绅士、庶民有身及五代同堂者,加恩赏赉,兹据造册咨送军机处汇奏,共一百九十二户内,郭有英、张羽、刘湘、钟君宠四人俱寿逾百龄,曾元绕膝洵为升平人瑞、朕制诗一章、分赏四家、并各御书匾额以赐、用示宠荣、所有应赏银两、缎疋及建坊之处,仍着该部照例具题,其未届百龄五代同堂之张文聚等一百八十八人,并着各督抚分别年岁给予匾额,赏给缎疋、银两以昭锡福推恩,同登寿宇之至意。

【韶乐】 史称舜乐,是汉族传统宫廷音乐。起源于5000多年前,为上古舜帝之乐,是一种集诗、乐、舞为一体的综合古典艺术。

【清乐】 即清商乐。《旧唐书·音乐志二》:“《清乐》者, 南朝旧乐也…… 后魏孝文、宣武用师淮汉 ,收其所获南音,谓之《清商乐》。隋平陈,因置清商署,总谓之《清乐》。” 宋·王灼《碧鸡漫志》卷一:“ 隋氏取汉以来乐器歌章古调,并入清乐,馀波至李唐始绝。”

【预燕】即 参与邀宴

【鸠杖】鸠杖,老人的拐杖 ,就是在手杖的扶手处做成一只斑鸠鸟的形状。鸠杖在先秦时期是长者地位的象征,汉代更是以拥有皇帝所赐鸠杖为荣。传说鸠为不噎之鸟,刻鸠纹于杖头,可望老者食时防噎。《后汉书·礼仪志中》:“玉仗,长(九)尺,端以鸠鸟为饰。鸠者不噎之鸟也,欲老人不噎。”

【骈臻】骈是 并 双的意思, 臻是到来 ,谓事情发生成双到来。

【嘉庆骈臻】此「嘉庆」非指「帝」嘉庆之年号,是分开指两件事,「嘉」指乾隆办嘉礼「千叟燕」一事; 「庆」指乾隆喜得「五世元孙」一事,逢此两件事到来,故乾隆说「嘉庆骈臻」啊!

【恩施宜渥】的意思是「施恩均沾」。「恩施」义同「施恩」。「宜」是应当之意。「渥」此处做「沾」解。这和前一句「嘉庆骈臻」是有关联的,因办「千叟燕」,上年乾隆又喜得「五世元孙」,他一高兴就推恩,令各省督抚查明所属绅士、庶民有身及五代同堂者,加恩赏赉。他把自家五代同堂的喜悦施惠推及到其他五代同堂的家族,所以他说:“恩施宜渥”,即“把恩送出给予同为五代同堂的家族应该都沾到”




穎太世澤 发表于 2016-2-13 04:18:22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6-2-13 04:24 编辑




 清朝皇帝之赏赐·燕礼
  燕礼 即宴礼 燕通宴,中国古礼,《仪礼》有〈燕礼〉一篇记燕礼的礼法。 燕礼是古代贵族在政余闲暇之时,为联络与下属的感情而宴饮的礼仪。燕礼可以是为特定的对象而举行的,如出使而归的臣僚、新建功勋的属官、聘请的贵宾等,也可以是各种特殊原因为而行的庆祝。

燕礼 皇朝通典卷五十七 禮十七 嘉七
(臣)等谨按 杜典不载燕礼,而开元礼于朝贺后即有宴会仪注,是所以通上下之情,而示慈惠之意也。伏考国朝定制,有太和殿燕、保和殿燕、慈宁宫燕、又有临雍、经筵、修书、凯旋、等燕仪,具大清通礼,凡赐燕之典己于各门分载,今惟稽会典所述,志其缘起,以及更定诸仪制,汇为燕礼一篇,以补杜典之所未备,至蒙古等外藩年班朝贺来京者,除夕赐燕外、又有紫光阁、圆明园赐燕之例,岁以为常,兹不胪述,惟惇叙殿赐燕联句,及干清宫普燕宗室,均为非常旷典,恭纪于篇,以仰志皇上睦族敦亲之至意,若夫耆筵懋举承祖德而彰国庆者,已详着优老篇云。


  崇德元年 定元旦万寿圣节,大燕礼王、贝勒、贝子、公等,各进馔筵牲酒,如停止筵燕即免进,又定燕外藩礼及王府燕礼,是年喀尔喀来朝五日赐燕一次诸王府皆设燕,索伦部落进贡三日赐恩燕一次,诸王府按旗燕七次。 又定皇后宫元旦千秋节设燕,公主福晋以下至一品命妇咸齐集,郡王以下至县君候旨齐集。
三年 定蒙古王、贝勒、贝子、公、台吉等,朝贺元旦,除元旦大燕外赐恩燕一次,每旗王府各燕一次


  顺治元年 定衍圣公来朝燕礼,朝见后在部燕一次
三年 定殿试进士传胪毕,赐恩荣燕于礼部
四年 定会试主考各官入场、出场燕
八年 世祖章皇帝大婚礼成,御太和殿设庆贺礼与元旦同
九年 定冬至大燕礼与元旦同。 又定纂修实录及临雍赐燕礼
十年 定皇太后宫三大节燕礼
十一年 定蒙古王、贝勒、贝子、公台及都统等以事来京候常朝,御殿日随班行礼在内筵燕一次
十四年 定经筵赐燕礼


  康熙七年 定太皇、太后、皇太后三大节燕礼诸王、各进筵席牲酒,皇后率公主福晋大臣命妇诣宫行礼毕筵燕
二十一 年定外藩王以上台吉都统以上朝贺来京除夕于保和殿赐燕一次、元旦后五旗王府筵燕五次
六十一 年正月赐千叟燕于乾清宫 【 详见优老】


  雍正二年 纂修大清会典开馆日筵燕一次
四年 定元旦赐王公百官燕仪
五年 奉旨外藩扎萨克王贝勒贝子公台吉等朝贺元旦来京明岁着左翼王等燕一次、右翼王等燕一次
七年 纂修上谕开馆日筵燕一次


  乾隆元年 定外藩蒙古王等庆贺元旦来京除夕在保和殿筵燕一次、如奉旨停其来京将除夕筵燕停止、其在京之蒙古王等应人燕者照例赐给筵燕
二年 定外藩王台吉等朝贺来京,元旦后王府筵燕仍按旗各燕一次
三年 定元旦太和殿大燕馔筵二百有十席,羊一百、酒一百瓶、亲王每人进席八、郡王席五、均羊三、酒三瓶;贝勒进席三、贝子席二,均羊二、酒二瓶入八分公进席一,羊一、酒一瓶。 又定正月初二日皇太后筵燕馔筵,三十席,羊二十、酒二十瓶,亲王、郡王每人进席一, 羊一、酒一瓶
八年 奉旨嗣后御殿及筵燕日、殿内止大臣赐坐,侍卫等不必赐坐,着礼部前期行取应赐茶之王大臣数目每人以侍卫 一人授茶,其筵燕日与燕大臣众多若授茶侍卫不敷并令亲军奉授
十一年 八月赐燕宗室王、贝勒、贝子、公以下一百三人于惇叙殿
十五年 定元旦太和殿筵燕亲王十有一人、郡王九人、贝勒四人、贝子二人、入八分公十有二人、照例其应进馔筵一百六十一席、羊八十四、酒八十四瓶光禄寺增备席四十九、酒十有六瓶、两翼税务增备羊十有六、正月初二日皇太后宫筵燕奉旨二品大臣命妇咸令与燕,按亲王十有一人、郡王九人、应进席二十、羊二十、酒二十瓶、光禄寺增备席二十,交内务府收入陈设
十九年 赐杜尔伯特亲王策凌等燕于热河行宫,与燕外藩蒙古同宗室王公暨四十九旗蒙古王公各设燕一次
三十四年 谕元旦太和殿筵燕所有丹陛上列坐之大学士、尚书俱着列坐殿内着为令
四十四年 谕来年元旦应入太和殿筵燕大臣俱着殿内列坐,寻礼部覆奏向在丹陛上之一二品文武大臣遵旨令其入殿内列坐,至一二品世爵及侍卫仍于丹陛上列坐从之
四十七年 二月 经筵礼毕以四库全书第一部告成,赐总裁、总纂、总校、分校、提调各官燕于文渊阁并颁赏总裁以下各官如意杂佩、文绮、笔、墨、砚、笺等物有差
四十八年 正月赐燕宗室王、贝勒、贝子、公、以下至三、四品顶戴者共二千人于乾清宫,各颁赐如意朝珠等物及银币有差
五十年 正月赐千叟燕于乾清宫 【 详见优老】

【文绮】华丽的丝织物。




穎太世澤 发表于 2016-2-13 04:45:05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清朝皇帝之赏赐·乡饮酒
乡饮酒 是古代汉族宴饮风俗。中国自古重仕途,古时有贤者荐升,由乡大夫作主人设宴为之送行。后演为地方官设宴招待应举之士,此宴为“乡饮酒”。


乡饮酒 皇朝通典卷五十七 禮十七 嘉七
(臣)等謹按 乾隆五十年命,歲時舉行鄉飲酒禮毋曠大典,五十一年正月順天府舉行鄉飲酒禮,恭奏御製補笙詩六章,元音宣播,禮典光昭,洵為盛舉,茲以成書在五十年,應俟續纂時敬謹編載並識於此     顺治元年 十月,定乡饮酒礼每岁于正月十五、十月初一日举行,顺天府以府尹为主,直省府州县以知府知州知县为主,择乡里年高有德之人为大宾,其次一人为介,又其次为众宾,司正一人,以教职为之,司爵、赞礼、引礼、读律令各二人、以生员为之僚佐、皆与列序坐、以年高有德者居上、其次论齿列坐、有过犯者不得与
  康熙元年 正月定奉天府举行乡饮酒礼
  雍正二年五月 定例,嗣后所举宾介务贵齿德兼优允协乡评者举之、如地方官徇情滥举即应题参、若所举得人而不法之徒或藉端阻挠者着加究治
  乾隆七年 御制补笙诗六篇命于举行乡饮酒礼时奏之
十八年 礼部奏言各省举行乡饮酒礼事不画一,且竟有频年不举致旷大典者,应令督抚转饬各属府州县遵照定例于正月十月举行二次,其宾介之数,据旧礼所载乡饮酒有大宾、介宾、一宾、二宾、三宾、众宾与大僎、二僎、三僎之名,按仪礼宾若有遵者诸公大夫则既一人举觯乃入注言,今文遵为僎,又曰此乡之人仕至大夫者来助主人乐宾,主人所荣而遵法者也,又曰不干主人正礼也,又按经文主人亲速宾及介,而众宾从之至于门外,主人拜宾及介,而众宾自入,其献酬辞让之仪甚繁,及介己省,至于众宾升授坐祭立饮不酢而降皆无一言,及僎者所谓不干主人正礼者也,嗣后应令顺天府及直省府州县先期访绅士之年高德劭者一人为宾,次为介,又次为众宾,皆由州县详报府尹督抚覆定举行,其本地有仕至显官偶居乡里愿来观礼者,依古礼坐于东北,顺天府及直省会城一品席南向,二三品席西向,各府州县三品以上席南向,四五品席西向,无则阙之不立,一僎、二僎、三僎之名不入举报之内,仍将所举宾介造具姓名籍贯清册送部存案,倘乡饮后闻有过犯,按所犯轻重详报递革咨部除名,并将原举之官议处从之
二十五年 九月令直省举报乡饮由儒学及州县具详责成,布政使核实报明督抚察核存案,不得其人即详明停止,不得拘于成例苟且塞责,凡乡饮酒仪具大清通礼

【僎】音同‘賺’,赞礼。即典礼饮宴时辅佐主人行仪节的人。





穎太世澤 发表于 2016-2-18 21:58:58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6-2-19 03:19 编辑


 清朝皇帝之赏赐· 临雍

中国古代皇帝诣国子监「辟雍」讲学之礼称为「临雍」。辟雍本为周天子所设大学,校址圆形,围以水池,前门外有便桥。 东汉以后,历代皆有辟雍,作为尊儒学、行典礼的场所,除北宋末年为太学之预备学校外,均作为行乡饮、大射或祭祀之礼的地方。清自顺治帝开始,历朝皇帝均曾诣国子监释奠孔子,并于彝伦堂讲书。乾隆时,御史曹学闵上疏请于国子监建辟雍殿,至乾隆四十九年,新国子监建成,在国子监集贤门内建辟雍殿。乾隆五十年临雍,命臣工规浚圜水,礼乐备举。皇帝临雍,乐部设中和韶乐、丹陛大乐、丹陛清乐,鸿胪寺设皇帝书案、讲案, 祭酒恭奉御览讲章陈案上,书左经右;进讲副本,书陈左案,经陈右案。皇帝释奠孔子礼毕,于彝伦堂易衮服,至辟雍殿,太学鸣钟鼓,侍班各就拜位, 行二跪六叩礼。大学士、国子监祭酒分别进讲书经,皇帝宣示“御论”,随侍王公大臣、圣裔, 观礼之属国使节, 来京的进士、举人、生员及国子监师生皆环而观听。礼成后, 国子监会将皇帝御论刊刻,颁发各学。皇帝通常会颁敕谕赐衍圣公国子监祭酒以下燕,各式后裔送监读书者名额,广国子监诸生乡试中名额

临雍 皇朝通典卷五十六礼十六 嘉六
(臣)等谨按,杜典于吉礼释奠之前,立太学一门,凡临雍典礼悉入之,今从大清通礼之例,以临雍入嘉礼,伏考我朝列圣视学必行讲书之礼于彝伦堂,我皇上命稽礼经旧式于太学彝伦堂,肇建辟雍殿,规制崇备,已互见吉礼,太学篇兹恭稽列圣以来视学讲书之礼,仰见德教熙洽训垂万世,皇上临雍讲学敷言锡福圜桥门,而观听者凡三千余人,靡不涵咏圣涯沐浴教泽为从古未有之盛典,彼史册所称永平听讲以亿万计纪载,未免近诬,且以辟雍为养老习射处,支离傅会,杜典亦宗其说,陋矣!(臣)等躬覩上仪,祗聆圣训,纂述之下,弥深欣仰云  【吉礼】吉礼:指 祭祀天神、地祇、人鬼等的礼仪活动。「吉礼」是古代五礼:吉、凶、军、宾、嘉 之一。 如:郊天、大雩、大享明堂、祭日月、大蜡、祭社稷、祭山川、籍田、先蚕、祭天子宗庙、袼禘、功臣配享、上陵、释奠、祀先代帝王、祀孔子、巡狩封禅、祭高禖等。
【嘉礼】嘉礼:指 饮食、婚冠、宾射、飨燕、脤膰、贺庆等以人为主的活动典礼。「嘉礼」是古代五礼:吉、凶、军、宾、嘉 之一。《周礼‧春官‧大宗伯》: “以嘉礼,亲万民。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以昏冠之礼,亲成男女;以宾射之礼, 亲故旧朋友;以飨燕之礼,亲四方之宾客;以脤膰之礼,亲兄弟之国;以贺庆之礼,亲异姓之国”, 《宋史 礼志十三》: “旧史以饮食、婚冠、宾射、飨宴、脤膰、庆贺之礼为嘉礼”
【脤膰】音同「甚凡」,古代祭社稷和宗庙用的肉。

顺治八年 七月世祖章皇帝幸太学,行释奠礼毕诣彝伦堂,御讲幄,国子监祭酒讲四子书,司业讲经宣敕以勉太学诸生,凡衍圣公、五经博士、各氏后裔咸随班听讲,礼成衍圣公及祭酒等上表行礼,赐燕于礼部,赐衍圣公等金纻有差,各氏后裔并送监读书,广国子监诸生乡试中额十五名,赐敕勉励师生等
【衍圣公】是孔子后裔的封爵。册封孔子后裔始于汉高祖十二年,始封孔子的第八世孙孔腾为奉祀君,之后的千年时间里,封号屡经变化,直至宋至和二年始封为「衍圣公」,中一度改为「奉圣公」,后复改回衍圣公,此后一直沿用。直至民国二十四年,改封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时孔子第七十七代嫡长孙“孔德成”,成为末代〈三十一代〉衍圣公,首任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彝伦堂】彝伦堂,位于辟雍以北,元代名为崇文阁,明代永乐年间予以重建并改名为彝伦堂,早年曾是皇帝讲学之处,兴建辟雍之后,则改为监内的藏书处。
【国子监】是中国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等同现代国立大学。
【国子监司业】学官名, 祭酒之佐贰官,为国子监的副长官,协助「祭酒」主管监务。
【国子监祭酒】为宋朝官职之一,神宗元丰改制后始创,为国子监最高主管。国子监祭酒地位等同于国立大学校长,一般由宰相兼领,主掌国子、太学、武学、律学、小学的政令,以及课试、升黜、教导之事,同时也负责替学官打考绩。明、清时沿用,但品等仅为从四品。隶属于国家最高学府国子监,其上为监事大臣,辖下有监丞等辅佐官职。 【五经博士】学官名。


十七年 重修文庙落成,视学礼仪与八年同
  康熙八年四月圣祖仁皇帝幸太学,行释奠礼毕御彝伦堂讲学,颁敕谕赐衍圣公国子监祭酒以下燕,各式后裔送监读书者十有五人,广国子监诸生乡试中额八名

【释奠礼】原为古代学校的祭祀典礼,属于“三礼”中的“君师”之礼。 周礼有释奠、释菜和释币等名目。释奠是设荐俎馔酌而祭;释菜是以菜蔬设祭,为始立学堂或学子入学的仪节;释币即有事之前的告祭,以币(或帛)奠享,不是常行固定的礼仪。释奠释菜礼,最初只是入学的一项仪式,先圣先师到底是哪些人,也没有具体的确指。至清代仍于每年四仲月举行。释奠是孔庙祭礼中规格最高的一种。曲阜孔庙举行释奠礼,除有皇帝亲临或御遣钦差外,例由衍圣公主祭孔子与四配,属官分祭十二哲、先贤、先儒、启圣祠、崇圣祠、寝殿、家庙等。
【俎】 古代祭祀时放祭品的器物

  雍正二年二月谕帝王临雍大典所以尊师重道为教化之本,朕览史册所载多称「幸学」,近日奏章仪注相沿未改,此臣下尊君之辞朕心有所未安,今释奠伊迩,朕将亲诣行礼,嗣后一应奏章记注将「幸」字改为「诣」字以伸崇敬。 三月世宗宪皇帝诣太学行释奠礼毕,御彝伦堂讲学如仪,赐衍圣公国子监祭酒以下皆如例,其在京进士举人贡生与观礼者并赐白金,各式后裔送监读书,广国子监乡试中额十有八名,先是奉谕曰朕于三月内举行视学释奠大典,衍圣公例应陪祀,闻孔传铎有疾且值守制之初可令伊子弟一人来京代伊行礼,至是以衍圣公孔传铎子孔继溥代行礼,奉旨既代衍圣公行礼仍令在原班坐
【守制】亦称守孝,于居丧期内所遵行的一些礼制,谢绝应酬,不得应考,婚嫁,等,以示对逝者之虔敬。

  乾隆二年 十二月谕曰先师孔子圣集大成,教垂万世,我皇祖圣祖仁皇帝,皇考世宗宪皇帝亲诣辟雍登堂释奠,儒臣进讲经书,诸生圜桥观听,雍雍济济,典至盛也,朕祗承丕绪向慕心殷国学文庙特命易盖黄瓦以展崇礼竢工程告竣之日朕躬诣释奠用昭重道隆师作人至意
三年 三月上诣太学御彝伦堂讲学如仪,是年命东野氏、闵氏、卜氏、端木氏、言氏、颛孙氏之五经博士均照五氏之例来京陪祀,凡各氏后裔观礼者三十一人均送监读书,广国子监乡试中额十有八名,召见衍圣公孔广棨等,谕曰:尔等皆圣贤后裔,因朕视学来京特行召见尔等,既为圣贤之后即当心圣贤之心,凡学圣贤者非徒读其书而己,必当躬行实践,事事求其无媿方为不负所学,况身为圣贤子孙尤与凡人不同,不能实加体验徒鹜读书之名实与祖德家风,不能无忝尔等务须勤思勉励克绍先传以副朕谆切期望之意,赐衍圣公、国子监祭酒以下如例,加赐衍圣公暨圣裔五人、五经博士等,御制「乐善堂文集」各一部及徽墨、貂皮有差
东野氏系周公姬旦之后、 鲁闵公的后世子孙以其谥号“闵”为姓,卜氏 周礼卜人之后、端木氏、言氏、颛孙氏…皆古圣贤之后
四十八年 二月谕 稽古国学之制,天子曰辟雍所以行礼乐、宣德化、昭文明、而流教泽典至巨也,朕此次释奠礼成,念国学为人文荟萃之地,规制宜隆,而辟雍之立自元明以来典尚阙如,自应增建以臻美备,着派礼部尚书“德保”,工部尚书兼管国子监事务“刘墉”,侍郎“德成”,敬谨前往阅视,度地鸠工,诹吉兴建,落成之日,朕将举行临雍典礼,以昭久道化成之盛,寻礼部尚书德保等遵旨往国子监相度地势,于彝伦堂之南,营建绘图具奏,得旨,据德保等将辟雍图式呈进,自应仿照礼经旧制度地营建,即着派德保刘墉德成总司其事,敬谨承办以光盛典
【稽】音同基,查核、考核之意【荟萃】丛聚、茂生、兴旺之意【度地】「度」有衡量、 考虑、打算诸种意涵在内。「度地」犹言‘择址’即选择建筑的地址【诹吉】「诹」音同‘邹’,诹是 咨询、征求、与参考之意,从「言」从「取」是一个会义字。吉是指良辰吉日。「诹吉」就是风水的「择日」,选择吉日【度地鸠工,诹吉兴建】即言之:选个好位置准备动工,选个好日子准备开工


四十九年 工成御制国学新建辟雍圜水工成碑记曰:名者实之宾,实者名之主,为学之方应务其实,以蕲循其名,不可炫其名,以致亡其实,兴学之源綦要于国学,国学者天子之学也,天子之学曰辟雍,诸侯之学曰泮宫,北京之国学,自元历明以至本朝,盖五百余年矣,有国学而无辟雍名实,或不相称焉,虽有建议请复以乏水,而格部议至今未复,癸卯春始有复建之谕,甲辰冬乃观新工之竣将于七已仲春行释奠礼,遂临雍而落成焉,夫北京为天下都会教化所先也,大典阙如非所以崇儒重道,古与稽而今与居也,虽乏水然有不改之井,汲以绠而用之无穷,亦在人为之而已,于是石之鳞次见圜,斯池水之镜澄见明,斯漪殿之据中见隆,其榱桥之通行见接,其基上庠下庠虽难考二典之制,而东序西序总不出三代之规,则是工之举也,又予知过,谕所谓于不可已者仍酌行之之意,而物给价工给值原非劳民动众之为,若夫三老五更之说,予以为括次养老化俗之仪而非天子临雍所必应并行,而不遗者盖弗见于诗书,乃特出杜氏通典之私耳,且予向有三老五更之说,巳明辟其谬,兹不复缀乎辞,虽然予更有所惧,于是举者夫是举岂非复古兴学之懿有何惧,而予惧之者,恐后之人执予复古之说于一切衣冠典礼皆欲效汉人之制,则予为得罪祖宗之人,匪教伊虐甚虑不宜也,予之子孙臣庶体予此心,于可复古者复之,其不可复者断不可泥古而复之,夫徒慕复古之虚名,而致有忘祖宗之实意,非下愚而何予不为也,予敬以是告子孙以保我皇清万年之基也

五十年 二月丁亥,皇上亲诣文庙释奠礼成御辟雍殿行讲学礼,命满汉大学士二人以次讲书,满汉祭酒以次讲经,皇上亲制御论二篇,阐发书义经训宣示臣工王公衍圣公大学士以下及诸生均跪聆毕,赐王公、衍圣公、大学士、九卿、詹事、等官茶礼成回銮 【 仪注详后】 是日奉谕、朕此次释奠礼成临雍讲学、圜桥观听文教覃敷实为矞皇盛典,且自冬春以来雨雪尚未沾足、朕心焦切兹当俎豆馨闻恰值春膏沾霈深为欣庆、第念随从执事诸臣及观礼多士衣履沾湿允宜广锡恩施、所有执事扈从王公大臣衍圣公并文武官员俱着纪录一次、其观礼诸生及至圣各氏后裔并着查辞分别加恩赏赉、次日衍圣公国子监祭酒率所属官及诸生于午门外谢恩行礼、赐衍圣公五经博士及执事诸臣燕于礼部、赐衍圣公貂冠、朝服、颁发刊刻御论二篇、加赏徽墨二匣、貂皮四、赐至圣后裔七人、五经博士二十人、各氏后裔三十八人、缎各一、颁发刊刻御论二篇、加赏徽墨各二匣、貂皮各二、赐满汉祭酒司业缎各二、监丞助教等官缎各一、赐肄业生及在京观礼进士举人贡监生荫生各官学教习及官学生等三千八十八人白金各一两、陪祀各氏后裔送监读书者三十七人、 又命于乾隆五十一年丙午科顺天乡试皿字号广中额十有五名、 又是日遇雪奉旨加赏朝鲜使臣大缎二、从官通官缎四、圣贤各氏后裔一百二十二人缎各一、诸生三千八十八人纺丝各一

  乾隆五十年 临雍讲学仪,是日早,工部官设更衣御幄于大成殿阶下之东南向,乐部和声署设中和韶乐于辟雍殿阶下,设丹陛大乐于太学门内,武备院设宝座铺陈,鸿胪寺设经书案一于宝座前,又设讲案二于宝座下,稍南东西向祭酒恭捧御览讲章,陈于案上,书左经右捧进讲副本,陈书于左案,陈经于右案,进讲满汉大学士二人位左案西面,满汉祭酒二人位右案东面,左翼王公四人,衍圣公、内阁大学士、吏部户部礼部通政司、詹事府堂官满汉各一人位进讲大学士之后西面,右翼王公四人、兵部刑部工部、都察院大理寺堂官满汉各一人、位进讲祭酒之后,东面起居注官四人位西南隅亦东面,侍仪给事中御史各二人位东西檐柱内,听讲各官位桥南甬道,东西六堂师生各序立六堂阶下,鸿胪寺鸣赞二人立东西檐柱外,鸣赞官二人立于阶下,又鸿胪寺官四人分立辟雅桥南,左右鸿胪寺官四人分立太学门外左右,皆东西面,届时太常寺卿奏请皇上具礼服乘舆出宫,午门鸣钟鼓,王以下文武各官于东华门外分翼排立候驾过跪送,法驾卤簿前导,不作乐,驾出东华门至成贤街,国子监祭酒司业率所属官俱朝服,诸生俱公服,于街左跪迎,陪祀王公大臣百官俱朝服先至大成门外祗候驾入,皇上至更衣幄,次降舆,赞引官二员恭导,俟皇上释奠于先师礼毕,乘舆御彝伦堂,更衮服,各官咸更蟒袍补服,王公大学士以下各官,衍圣公率五经博士各氏后裔,祭酒司业率所属官及肄业诸生各学教习进士举人贡生监生官学生均先至辟雍南,分东西班序立,起居注官侍仪给事中御史各按位立,届时礼部堂官奏请皇上临辟雍行讲学,礼太学鸣钟鼓,礼部堂官恭导前引后扈如仪,皇上御辟雍殿升宝座,中和韶乐作,奏「盛平之章」对引礼部堂官前引内大臣趋至前廊下立,侍卫于阶下东西翼立,乐止鸣赞齐班,丹陛大乐作,鸿胪寺官分引衍圣公、进讲大学士、五经博士、各氏后裔在东班,祭酒以下各官在西班、肄业诸生各随东西班末,听鸣赞官赞行二跪六叩礼毕,退复原位立,乐止,鸿胪寺堂官二员,分引进讲官四人由南桥升阶,鸿胪寺官二员分引王公、衍圣公、大学士、九卿、詹事、由东西桥升阶俱入左右门各就位立,鸿胪寺堂官退就东西檐下立,皇上赐王公大臣、讲官坐咸按班就位一叩坐,鸣赞官赞进讲、满汉进讲、大学士以次讲四书,皇上阐发书义,宣示、臣工、王公、衍圣公、大学士、以下及诸生跪聆毕,王公等仍一叩坐,圜桥各官师生俱兴,满汉祭酒以次讲经,皇上阐发经义,宣示、臣工、王公、衍圣公、大学士、以下及诸生跪聆毕,王公及各官师生俱兴,进讲官退就桥南,偕司业以下各就拜位北面立,「丹陛大乐」作,鸣赞官赞跪、叩、兴、行三跪九叩礼,以次退,乐止,国子监师生先至成贤街序立,祗候御前进茶,「中和韶乐」作,奏「庆平之章」,皇上赐王公、衍圣公、大学士、九卿、詹事 茶,俱行一跪一叩礼,坐赐茶毕,乐止,鸿胪寺堂官引王公、大学士以下各官自左右门出至桥南东西序立,礼部堂官奏礼成,中和韶乐作,奏「道平之章」,皇上起座,乘舆出太学门,乐止,祭酒、司业率所属官暨进士、举人、诸生跪送,候驾过兴,各官咸退。
【临雍】 即亲临辟雍之意。雍﹐指「辟雍」﹐本为西周天子所设大学﹐亦为行释奠礼祭祀之所。
【辟雍】按儒家礼制,天子之学的主建筑称为辟雍,四面环水,表示流化四方。北京国子监的辟雍建于乾隆四十九年。是清代皇帝「临雍讲学」的场所。特色为外圆内方,泮池环绕周围,四座石桥通到辟雍四门,构成「辟雍泮水」之规制,象征有天圆地方、流传教化之意。

【候驾过兴】「候驾过」是等待皇帝通过,那「兴」是甚么意思?这个词是仪式中的「专用语」,尤其是在大典和祭祀中行跪拜和叩拜礼,按仪节经常需不时的起立和跪下,赞礼官唱赞就用「兴」引导行礼者从跪姿回复站立的姿势,所以仪制的通用语「兴」就是起立之意,「候驾过兴」就是等待皇帝通过后再起立






穎太世澤 发表于 2016-2-19 03:34:31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清朝皇帝之赏赐·视学

《新唐书·礼乐志四》:“天子有时而行之者,曰封禅、巡狩、视学、耕籍、拜陵。”「视学」后泛指官员考察学政。如汉代皇帝经常往太学省视,召集博士讲论经义,或考察学生学业。

视学 皇朝通典卷五十六礼十六 嘉六

顺治九年 定先期礼部具题,差行人召衍圣公、五经博士各氏后裔乘传赴京观礼,至日世祖章皇帝幸太学行释奠礼,毕,诣彛伦堂御讲幄,国子监祭酒讲四子书,司业讲经宣制,以勉太学诸生,翼日衍圣公及祭酒等上表行礼,赐衍圣公、内院翰林官、祭酒司业、五经博士各氏后裔、及礼部太常、光禄、鸿胪寺、各执事官,燕于礼部。 越二日,于午门前赐衍圣公貂冠、朝服;满汉祭酒、司业,锦縁领袖纻丝袍;监丞、五经博士各氏后裔、笔帖式纻丝袍;助教、肄业生白金各有差。 各氏后裔并送监读书,广国子监乡试中额十有五名,又颁勅谕一道勉励诸生,祭酒奉置采亭,率属前导至太学开读,祭酒率众行礼毕,刋刻悬设彛伦堂,越三日,衍圣公、祭酒司业,率五经博士各氏后裔及学官诸生于午门外谢恩○
十七年 重修文庙落成视学礼仪与九年同○
康熙八年 圣祖仁皇帝幸太学,行释奠礼,讲学于彝伦堂,颁勅谕一道,赐衍圣公、国子监祭酒、以下与顺治九年同,各氏后裔送监读书者十有五人,国子监乡试广中额八名○
雍正二年谕 帝王视学大典所以尊师重道为教化之本,朕览史册所载多称幸学,近日奏章仪注相沿未改,此臣下尊君之辞,朕心有所未安,今释奠伊迩,朕将亲诣行礼以后奏章仪注称「幸」非宜,应改为「诣」学,钦此 又谕礼部,朕于三月内举行视学释奠大典,衍圣公例应陪祀,闻孔传铎有疾,且值守制之初,可令伊子弟一人来京代伊行礼,钦此 遵行文「衍圣公」将候袭适长孙,并伊子弟列名奏请奉㫖,代衍圣公本应令伊适长孙行礼,但年尚幼令伊等酌量一人,乃以次子候袭五经博士,孔继溥代行礼,续由部奏请服色仍照本身品级坐次在一品官之末,奉㫖既代衍圣公行礼仍令在原班坐○是年世宗宪皇帝诣学典礼与康熙八年同,赐衍圣公、国子监祭酒以下皆如康熙八年,其在京进士举人与观礼者与贡监生同赐白金;各氏后裔送监读书者十有五人,广国子监乡试中额十有八名○
乾隆二年 谕 先师孔子圣集大成,教垂万世,我皇祖圣祖仁皇帝、皇考世宗宪皇帝,亲诣辟雍,登堂释奠,儒臣进讲经书,诸生圜桥观听,雍雍济济,典至盛也,朕祗承丕绪,向慕心殷,国学文庙,特命易盖黄瓦以展崇敬竢,工程告竣之日,朕躬诣释奠,用昭重道隆师,作人造士至意,钦此○是年奏准闵氏、冉氏、言氏、卜氏、颛孙氏、端木氏世袭五经博士,均照五氏之例行取陪祀并取闵冉等氏各二人赴京观礼○
三年 皇帝视学典礼与雍正二年同、重颁勅谕一道、四配十二哲后裔、暨元圣周公裔东野氏来京观礼者三十一人均送监读书、广国子监乡试中额十有八名○是年召见衍圣公暨五经博士各氏后裔等十有八人、奉谕尔等皆圣贤后裔因朕视学来京特行召见尔等、既为圣贤之后即当心圣贤之心、凡学圣贤者非徒读其书而已、必当躬行实践、事事求其无愧、方为不负所学、况身为圣贤子孙、尤与凡人不同、不能实加体验、徒骛读书之名、实与祖德家风不能无忝尔等、务湏勤思勉励克绍先传、以副朕谆切期望之意、钦此。 赐衍圣公、国子监祭酒以下、与雍正二年同、加赐衍圣公、御制乐善堂文集徽墨二匣、貂四;至圣后裔五人各貂三;五经博士各貂二;文集徽墨同

【四配】 指 颜回,曾参,子思,孟轲。
【十二哲】指 子损,子雍,子贡, 子路, 子夏, 子有,子耕,冉耕,子我,宰予,子求,冉求,子游,子张,朱熹。 唯一非孔门学生朱熹,是清朝时加入





穎太世澤 发表于 2016-2-19 04:00:08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清朝皇帝之赏赐· 阙里讲学

阙里讲学 是清 康熙与乾隆期先后于巡游经孔子故居,亲诣祭孔释奠礼后至诗礼堂讲学,清通典认为是旷古未闻之事,特别记载谓之「阙里讲学」。

阙里讲学 皇朝通典卷五十六 礼十六 嘉六

(臣)等谨按杜典吉礼有孔子祠一门,祗述祠祭之典,而天子亲临讲学则历代以来未之前闻,洪惟我圣祖仁皇帝圣作于前皇上圣继于后,释奠文庙,御诗礼堂讲学,尤为千古旷典,恭纪如左,至释奠已从杜典具吉礼篇云

康熙二十三年 定宣讲经书,以圣裔贤裔充进讲官,以大学士充宣勅官,经书讲章由翰林院撰拟,均先期奏请钦定,前期一日,恭设勅谕于大成门东 诗礼堂内,东旁案上设讲案,于堂西檐下陈经书讲章于案,至日圣祖仁皇帝致祭先师孔子,礼毕乃御诗礼堂进讲,讲毕宣勅,勅曰:至圣之道与日月并行,与天地同运,万世帝王咸所师法,下逮公卿士庶罔不率由,尔等逺承圣泽,世守家法,务期型仁讲义,履中蹈和,存忠恕以立心,敦孝弟以修行,斯湏勿去,以奉先训,以称朕怀,尔等其祗遵毋替,宣讫,谢恩毕,驾还行宫各退○是年赐衍圣公蟒衣、狐裘、貂裘各一袭、表里各五端,知曲阜县事及五经博士各氏后裔、进士、举人、贡监生、生员各银币有差○
【诗礼堂】诗礼堂,始建于宋代。原为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拜谒孔庙驻跸之所,后供孔氏族人祭祀时斋居,并做讲学之用。金代重建,明弘治时,为纪念孔子教育儿子孔鲤 学《诗》学《礼》,故命名「诗礼堂」。明弘治十七年因东庑东迁,诗礼堂也“稍迁而东”重建。清代时,祭祀前在诗礼堂演礼,圣祖、高宗祭祀孔子时曾在此听孔子后裔讲解经书。

乾隆十三年东巡致祭先师孔子,御诗礼堂讲学典礼与康熙二十三年同○
是年奏准设御案于诗礼堂,御座南陈讲章正本于御案○
又奏准东野氏、闵氏、冉氏、言氏、卜氏、端木氏各后裔,照孔颜曾孟仲五氏之例同赴讲堂听讲○
是年赐衍圣公蟒衣、狐裘、貂裘各一袭、表里各五端、御制乐善堂文集、御制日知荟说、十三经二、十一史、明史、唐宋文醇各一部,曲阜县知县、五经博士各采币一、端衣一袭、御制日知荟说、朱子全书各一部,各氏后裔在仕籍者及进士举人各采币一端、衣一袭;贡监生员衣一袭○
是年谕 先师修道立教,天下万世服习圣训,咸有以自善其身,况为子孙者乎,卿以宗裔奉祠绍封列爵既优崇矣,当思渊源何自,夙夜敬勉,亲师向学,以植始基,慎言谨行,以培德器,循循诗礼之教,异日卓然有所成就,允孚令望,表率族党,俾当世知圣人之后能守家传,而勿替非徒章服之荣己也,岂不休哉,其祗遵罔斁,钦此○
又谕朕东廵至曲阜敬礼先师,躬诣讲堂覩宗庙百官之盛,衍圣公既优加赏赉,其余圣贤后裔应一体加恩,凡孔氏及十二氏子孙官员着加一级、进士举人各赏银十两、贡监生员各五两、俾共沐荣恩巨典、钦此○
又谕 朕躬诣阙里释奠,庙堂车服礼器用慰仰止之思念,鲁国诸生素传礼教,应加恩黉序广励人材,山东通省入学额数着加恩增广一次,府学大学增取三名,中学二名,小学一名,以广圣泽,以光文治,钦此○
又谕朕此次东巡加恩士类已令增广入学名数,复念十三氏子孙逺承世绪,济济胶序,其中当有文学可观,读书立品之彦,宜加甄㧞,以广恩施,其令该学政考验其文行兼优者数人咨送礼部,贡入成均示鼓励焉,钦此


【阙里】孔子居住的地方。孔子生于「郰」之“阙里”,长大後徒居 曲阜,仍然号孔子居處“阙里”。
【采币】(采币) 币帛,彩色丝织品。古代常用作馈赠的礼物或聘礼。





穎太世澤 发表于 2016-2-19 04:16:02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6-2-19 04:20 编辑




清朝皇帝之赏赐·大阅

大阅 即大规模的校阅军队仪容与装备的仪式。 最早 唐 杜佑 通典出师仪制,以扬兵讲武述各代「阅兵讲武」之典,所谓「出师仪制」者即「亲征」是也,原为亲征出发的集合场面 。 清订大清通礼之例改为「大阅」并移于军礼之首, 其曰:伏考皇朝天聪年间,太宗文皇帝率贝勒等演习行阵是为大阅之始,列朝皆举行之….,兹悉恭纪于篇,…别详兵典云。〈參見下列皇朝通典 军一 大阅 引言 (臣)等谨按….〉
大阅 皇朝通典卷五十八 礼十八 军一
(臣)等谨按杜典有出师仪制一条,以扬兵讲武附焉,夫所谓出师仪制者即亲征是也,考杜典此条所载亦祇各代阅兵讲武之典而已,今从大清通礼之例改为大阅,并移于军礼之首,伏考皇朝天聪年间太宗文皇帝率贝勒等演习行阵是为大阅之始,列朝皆举行之以为恒制,皇上缵承前烈训武习勤,于南苑及畅春园西厂屡行大阅之礼,敕定仪注益为完备,兹悉恭纪于篇,至于内而京营,外而直省教阅之制别详兵典云

  天聪七年 十月太宗文皇帝举行大阅,分八旗护军为左右翼,旧汉人马步军为一营,满洲步军为一营,俱四面环列,前设红衣炮三十位,及各种小大炮,队伍既成乃上奏上擐甲乘马率大贝勒代善及诸贝勒先周视众军毕,升御座,诸贝勒率护军如对敌状,护军在前,诸贝勒率亲军立于后,吶喊三次,传次闻炮声三即喊而进,闻蒙古角声即退,于是众军皆依令而进,依令而退,次旧汉人马步军,次满洲步军,亦如对敌,三喊而进攻炮军,炮军亦声炮对战,阅毕颁谕申明军令

  崇德八年 三月大阅于沈阳城北郊,兵部贝勒岳托率满洲八旗、蒙古二旗、旧汉军一旗,共十一旗行营兵俱集,前列旧汉兵炮手,次满洲蒙古步兵,次骑兵,次守城各处应援兵,次守城炮兵,以序列绵亘二十里余,上临阅驻马蒲河冈,声炮三,众军吶喊亦如之,步伐止齐,军威严肃,特加奖赏
 顺治十六年 世祖章皇帝谕大阅典礼三年一行,己永着为例,连年尚未修举,今不得再缓,着即传谕各旗官兵整肃军容候秋月,朕亲行阅视,寻举行大阅礼如仪
 康熙十二年 正月圣祖仁皇帝大阅于南苑,八旗王以下四品武官以上及前锋护军俱擐甲于晾鹰台两旁,按队排列,汉大学士尚书以下三品官以上及各衙门堂官、翰林、科道、等官于台上分两翼立,鸟鎗手在台西排列,上擐甲登晾鹰台御黄幄,命上三旗内大臣、都统护军统领、前锋统领、各领队、自西行至东排列,诸王、贝勒等亦各领本旗官员护卫按队行至东排列,鸟鎗齐发、鸣号发喊、自台东结阵驰至西,依两翼排列,阅毕,谕曰:今日陈列甚善,可着为令。又命树侯台下,亲发五矢,皆中的。又命内大臣、护军统领护、军参领侍卫等射,上复骑射一发即中,外藩王以下仰见上骑射超神,军容严整,震詟悦服,上乃卸甲,复登台御黄幄,命诸王、贝勒、贝子、公、内大臣侍卫、内阁都察院诸臣、及外藩王、贝勒等俱于台上分两翼坐,八旗都统、副都统、尚书、侍郎、及文武各官俱于台下分两翼坐赐燕。
【晾鹰台】位于南海子南部。是元代帝王在南海子中建置鹰坊、仁虞院的旧址。明代称晾鹰台。台高十米、围长五百米。清代,晾鹰台除了是皇家行围射猎和游幸的重要场所外,还是皇帝阅兵演操的地方(故又称练兵台)。
【树侯台下】即竖立或设立箭靶于台下。「树」是動詞,作竖立、设立 ;「侯」是“箭靶”的統稱,古天子用熊侯,诸侯用麋侯,士大夫用布侯。
【震詟悦服】「詟」音同‘哲’,慑也,「震詟」即具有令人惧怕的威嚴;「悦服」是“心悦诚服”,使人心甘情願發自內心的服從。「震詟悦服」意即:具有令人惧怕的威嚴與使人心甘情願發自內心的服從。 十六年 二月大阅于南苑十九年 二月大阅于南苑均如前仪二十四年 十一月谕:国家武备不可一日懈弛,旧例每岁必操练将士,习试火炮,尔部即传谕八旗都统等豫为整备,朕将亲阅焉,时「喀尔喀土谢图汗」子「多尔济额尔德尼阿海台吉」等来京朝贡,又厄鲁特固鲁木锡台吉,噶尔丹博硕克图汗来使,塔西兰和卓等咸奏请观,上命随往,是日,上自午门出,宣武门八旗都统各率所部将士擐甲冑、属櫜鞬,建旗纛,自湾子里夹道分别至拱极城,前锋官军自芦沟桥夹道分别至王家岭山麓,官军排鎗列炮分东西次第布列,上登王家岭,升座,军中吹螺角者三,发巨炮三,排鎗相继齐发,已而命将士发巨炮,八旗所列将军炮位及诸火器一时并发,凡二次,乃御行宫,召扈从诸王、内大臣、及阿海台吉等赐燕,毕复御黄幄,设布侯较射而还
【纛】古时军队或仪仗队的大旗。
【布侯】就是现代的「箭靶」,古稱「布侯」是一般士大夫的用靶﹝《仪礼·乡射礼》: “ 凡侯,天子熊侯,白质;诸侯麋侯,赤质;大夫布侯,画以虎、豹;士布侯,画以鹿、豕。”俞樾《群经平议·仪礼一》:“虎、豹、鹿、豕言画,而熊、麋不言画,则熊侯、麋侯皆皮侯也。”俞樾《群经平议·仪礼一》:“皮侯者,以布为质以皮为饰也……兽侯不用皮为饰,则止是白布,故有布侯之名,布侯者,别以皮侯而言之也。﹞

以上白话解说就是仪礼乡射礼中:凡是用靶,天子是熊靶,白质;诸侯是麋靶,赤质;大夫是布靶,画以虎、豹;士也是布靶,画以鹿、豕。” 俞樾 解说:所说的 虎、豹、鹿、豕都是图画,而熊、麋不是图画,是指兽的皮,故熊靶、麋靶都称皮靶。” 俞樾 进一步说明:“所谓的皮靶者,是以布为质但以熊、麋的皮装饰。而兽靶〈上绘虎、豹、鹿、豕的布侯〉没有皮为饰,只是白布,故名布靶,布靶者,只是用以区别皮靶而言也。
【黄幄】黄色的帐幕,清以黃為尊,「黄幄」即指皇帝所用帐幕。

三十一年 九月幸玉泉山大关,八旗前锋护军骁骑及火器营兵皆擐甲冑分翼排列,上由右翼至左翼周阅毕,登玉泉山御黄幄,官兵吹角发炮三次,马步军鸟鎗齐发以次退立,命八旗鸟鎗兵演习连环旋转二式放鎗各一次,翼日复阅于玉泉山。
三十四年 十一月大阅于南苑西红门,内八旗官军鎗炮按旗排为三队,第一队以汉军火器营鸟鎗步军居中,炮位排列左右,满洲火器营鸟鎗列于炮之两旁,第二队以前锋兵居中,八旗护军列两旁,第三队列八旗护军,两翼则设应援兵,届期,上擐甲,率皇子等均擐甲,前张黄盖,内大臣、侍卫、大学士、及各部院大臣均扈从、继以豹尾班侍卫、后建黄龙大纛二、上三旗侍卫擐甲冑均按次随从、先周视众军毕、火器营立于马军之前正中鸣角者三、击鼓步军舁鹿角大炮、众兵齐进,鸣金而止,发鸟鎗一次,如是者九,第十次火器营马步军鎗炮连环齐发无间,鸣金而止,开鹿角为八,门后二队马军随出,既成列,鸣角呼噪而进,复鸣角收军立于本阵结队徐旋,其殿军立于后,阅毕驾还行宫,特降敕谕,申明军令,宣示于大阅之地是日未阅前,官兵均赐食,阅后赐酒
【上擐甲】「擐」音同‘幻’,披甲也。「上」即‘皇上’,「上擐甲」即皇帝披挂护甲


 雍正六年 兵部奏定大阅官兵数目及营伍器械之制 【 详见兵典】 十二月世宗宪皇帝大阅于玉泉山,是日黎明,命诸大臣巡视,各官兵赐酒食,俟日出和暖时始令披甲,列玉泉山西南平旷之地,前队按旗列八旗,红衣大炮各火器及骑步鸟鎗第二队,第三队护军骁骑以次列,前锋护军骁骑兵分翼列左右,按旗各举大纛,军容整肃,届时,上擐甲冑御玉泉山巅黄幄,赐诸王列坐幄中,诸大臣列坐幄旁,幄前吹海螺三,官兵皆吹海螺三,齐放大炮及骑步鸟鎗九进步连环齐放,声震山谷,向前趋进时官兵齐声发喊乃收兵复原伍,阅毕颁赏有差
七年 五月大阅车骑营兵于南苑,赐诸王文武大臣食毕,大将军傅尔丹等令车骑营车骑火炮、鸟鎗并马步军士各按方位旗色于晾鹰台前排列,上御黄幄升座,赐诸王大臣等坐幄前,鸣海螺三,军中相继鸣海螺,营内击鼓展旗,鎗炮齐发,诸军分队各依旗色列阵操演,毕乃吶喊,仍归本阵队伍,阅毕颁赏有差


 乾隆三年 兵部议奏大阅之礼照顺治十六年定例三年一次,具奏请旨其办理事宜照雍正六年规制举行,奉旨朕于明年大阅嗣后遇朕亲阅之年该部豫期具奏先命王大臣操演,仍三年一次请旨,
四年 兵部奏定大阅仪注 【 详见通礼】 十一月皇上大阅于南苑命大臣巡视官兵赐酒食,日出官兵甲冑列南海子前,队按旗列,八旗、大红衣炮各火器及骑、步、鸟鎗第二队、第三队、护军骁骑以次成列、前锋护军骁骑分翼列左右,按旗各举大纛,军威严整,上躬擐甲冑连发五矢皆中的,乘骑周视众军毕,御晾鹰台黄幄赐诸王列坐幄中,诸大臣列坐幄旁,幄前鸣海螺,三军中皆鸣海螺三,齐放大炮及骑步鸟鎗九进步连环齐放,向前趋进时齐声发喊,乃鸣金收军复原伍,大阅毕,赐在事大臣官员貂皮俸银及兵丁饷银各有差
二十年 定大阅日陈骑驾卤簿于行宫门外,驾出作铙歌大乐,奏壮军容之章,回銮作铙歌清乐,奏鬯皇威之章,驾将出声炮三,驾御帐殿开操时,军中三举炮,大阅礼成,驾回行宫,声炮三,将士各归营伍余如前仪
二十一年 钦定大阅甲冑之制 【 详见兵典】
二十三年 十一月大阅于南苑,驾至南红门御圆幄建龙纛,上躬擐甲冑率王公大臣侍卫等射,并命右部哈萨克斯坦使臣 卓兰等及布尔古特诺起等从观,上亲发七矢皆中的,大阅毕赐兵丁等银两有差,复命行围赏赉有差
二十八年 正月大阅于畅春园之西厂,御大西门幄,次赐爱乌罕来使 和卓密尔, 哈巴达克山来使 阿布都喇, 阿咱木霍罕来使 巴巴什克, 西哈萨克斯坦谔尔根齐部来使 塞德克勒启, 齐玉斯部来使 乌呼巴什, 布噜特部及回部年班入觐之喀什噶尔诸城 阿奇木伯克等燕, 命诸王满汉文武大臣朝正, 外藩蒙古王贝勒贝子等入燕, 回部郡王霍集斯等并预坐, 燕毕,上御幄次前帟帐,阅健锐营八旗火器营、 前锋护军、汉军鎗炮阵法、命诸回部使臣皆与观,大阅毕,谕此次大阅于前一日晚间传行次日兵丁即全带器械前往,伺候妥协,此方不负满洲世仆,朕嘉悦焉,着加恩将大阅内所有兵丁每人赏给半月钱粮, 其余虽不在操演之内,但听傅即往亦着加恩每人赏给半月钱粮之半,仪 具大清通礼





穎太世澤 发表于 2016-2-27 02:26:38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6-2-27 03:38 编辑




补充资料

南海子的囿台   摘录自百度百科
晾鹰台景观   
”天子有三台:灵台以观天文,时台以观四时施化,囿台以观鸟兽鱼鳖。“ 南海子是元、明、清三代畜养禽兽,”因农隙而校田猎“的皇家苑囿。因此,南海子中的”台“,应统称为囿台。
南海子内一共有大小16座台,其中比较重要的台有10座。这些台均为黄土堆筑。在南海子西北隅、东北隅各有3座台,分称大台子、二台子、三台子。此外,清代在南苑南红门的东侧还建有一座”望围楼“,供皇太后、皇帝等登临观望八旗将士行围狩猎之所。南海子里各台主要功能是供帝王后妃来南苑行围狩猎时,用以登高望远,观看围猎的壮观场面。其中西红门内的杀虎台、南红门内的晾鹰台还具有阅兵的功能。清康熙朝在南苑举行大阅的地点一般在杀虎台和晾鹰台。
晾鹰台建于元代,位于大兴区南宫西北1.5公里处。晾鹰台”台高六丈,径十九丈有奇,周径百二十七丈。“ 据1956年9月实测,晾鹰台占地约60亩,顶部略平,约广15亩。由于在附近取土、造田,到1982年时,晾鹰台台高10余米,占地约40亩,较前略有缩小。晾鹰台是元、明、清封建统治者在南海子行围打猎的重要场所。明朝大学士李东阳曾用”落雁远惊云外浦,飞鹰欲下水边台“的诗句,形象地再现了封建帝王在晾鹰台狩猎时的情景。

清代大阅兵的场所
清代大阅兵的场所多在晾鹰台。”凡大阅吉期,由钦天监选择。先期二日,武备院设御营帐殿于南苑晾鹰台。“ 乾隆帝在清乾隆四年、二十三年,在晾鹰台检阅八旗兵阵。”驾出,作铙歌大乐,奏壮军容章。“ 因此,晾鹰台又有练兵台之称。今北京故宫博物院干清宫还保存一幅《乾隆皇帝大阅图》。”大阅戊寅画像斯,据鞍英俊俨须眉。“ 这幅大阅图是清乾隆二十三年,乾隆帝在晾鹰台阅兵时的真实写照,为清宫廷画家意大利人郎世宁所画。画中乾隆帝擐甲踞鞍,腰佩弓矢,威武雄壮,栩栩如生。”南苑殪虎宜何处?往例晾鹰台陈旅。“ 晾鹰台还是清代帝王观看虎枪营侍卫猎虎、熊之地。清乾隆五十九年,乾隆已83岁高龄,还兴致勃勃地在侍卫们的簇拥下到晾鹰台观看猎虎。元代时,在晾鹰台还经常举行诈马活动。” 明 吴伟业《海户曲》中有“诈马宴开挏酒香,割鲜夜饮仁虞院”的诗句,描绘元朝在晾鹰台仁虞院举办盛大的诈马宴,用挏酒款待王公大臣时的情景。挏酒是一种别具风味的马奶酒,自汉代以来就在国宴上款待达官贵人。 延续到清朝时,已经被赋予了较多的政治色彩。清朝皇帝长驾远驭,恩威并施,宴请少数民族部落盟长时,请他们观赏”诈马之戏“,”驯而习之于驱策之中,意至深远也。“

爱国主义教育的课堂和旅游胜地
南海子内大部分台在清末的开发活动中即逐渐被夷为平地,或开垦成耕地,或在其旧址建成村庄。南海子西北部的大台子和东北部的三台山因分别建成村庄,故使大台子和三台山作为地名一直延留到今天。如今,在南海子一带还保留下两座台,即南海子东北隅三台山的南台和南海子南红门北部的晾鹰台。1988年晾鹰台被列为大兴县(今大兴区)第一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晾鹰台不仅是一处著名的游览胜地,也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课堂。

东方斗兽场
从丰台区东高地往南,沿着104国道驱车南行,在大兴南宫西北1.5公里处,离北普陀影视城不远的公路右侧,平地凸现一座方圆数十亩的高台。在几百年前,皇帝在这里阅兵演习,这高台就是皇帝检阅部队、炫耀实力的地方。  16座高台 现在只剩下两座 现在这座高上面长满了杨树和灌木、杂草。但是在元明清时期,这却是皇家苑囿(yòu)南海子的一部分,它的名字叫晾鹰台,又叫练兵台。
在我国古代,帝王常常要在皇家园林中设置一些四面高而顶部平的建筑物,这就是“台”,今作“台”。汉许慎《五经异义》载:“天子有三台:灵台以观天文,时台以观四时施化,囿台以观鸟兽鱼鳖。”南海子是元、明、清三代畜养禽兽,“因农隙而校田猎”的著名苑囿,因此,这座晾鹰台应归类于“囿台”。南海子内一共有大小16座台。这些台均为黄土堆筑,其中比较重要的台有10座。在南海子西北隅、东北隅各有3座台,西北隅分称大台子、二台子、三台子;东北隅的3座台又合称为三台山。西红门东北部有杀虎台;东红门西部凉水河畔有单台子;南红门北部有晾鹰台;还有鹿圈村东的1座台,俗称土楼子。南苑南大红门的东侧还建有一座“望围楼”,专门为皇太后、皇帝等观望八旗将士行围狩猎之所。
在清末南海子内大部分“台”逐渐被夷为平地,或开垦成耕地,或在其旧址建成村庄。如南海子西北部的大台子和东北部的三台山,但“大台子”和“三台山”作为地名一直流传到今天。

康熙亲演射箭八旗劲旅山呼万岁
清朝时,晾鹰台是帝王狩猎和训练兵马的重要场所。据《大清会典》等史籍记载,清顺治皇帝、康熙皇帝、乾隆皇帝等都经常在晾鹰台举行盛大的阅兵活动。
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正月二十,康熙皇帝在晾鹰台大阅八旗劲旅。清晨7时许,康熙皇帝从今天的旧宫起驾来到晾鹰台,官员队伍在晾鹰台西边分两翼排列,接受康熙皇帝的检阅。康熙皇帝阅兵后,命令在晾鹰台下设立箭靶,张弓搭箭,“亲射五发,中三矢。”然后又命令诸大臣、侍卫依次较射。康熙皇帝检阅他们射箭后,又翻身上马飞驰,在马上搭箭张弓,猛回身,瞄准箭靶,“一发即中”,八旗将士山呼万岁。当时参加会阅的还有科尔沁、扎萨克、巴林、鄂尔多斯等15个民族部落的首领。因此,晾鹰台又有练兵台之称。清嘉庆、道光、同治皇帝等都在晾鹰台举行过大阅之典。
如今,晾鹰台虽然已成遗迹,但是有关清朝大阅的历史画卷仍然保存在北京故宫。在故宫博物院还珍藏着一幅意大利宫廷画家郎世宁绘制的《清乾隆皇帝大阅图》
画中乾隆帝擐甲踞鞍,腰佩弓矢,威武雄壮,栩栩如生。这幅画是清乾隆二十三年 十一月,乾隆帝在晾鹰台举行大阅之典的真实写照。

【诈马宴】诈马宴是蒙古族特有的庆典宴飨整牛席或整羊席。





穎太世澤 发表于 2016-2-27 03:14:12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6-2-27 03:24 编辑



清朝皇帝之赏赐·大狩
大狩 就是清之秋猎。原为天子诸侯「田猎」,本来是周制兼诸侯以为言,杜佑 通典叙厯代天子「搜狩」之典也,清订大清会典之例 改以「大狩」名,其曰:我朝以武功定天下,…. 臣等恭加纂纪并从大清会典之例以大狩名篇云。〈参见下列皇朝通典 军一 大狩 引言 (臣)等谨按….〉清以习猎演武是安不忘危之国家武备大事,对巡幸行围极为重视。乾隆十二年 七月更定随围蒙古王贝勒贝子公等赏赐之例:凡亲王、郡王,赏上用蟒縀一疋、大縀二疋、彩縀二疋:贝勒、贝子、公赏官用蟒縀一疋、大縀一疋、官用縀二疋;额驸赏官用蟒縀一疋、官用縀二疋;扎萨克台吉、塔布囊等,赏官用蟒縀一疋、官用縀一疋。

【搜狩】春猎为搜,冬猎为狩【塔布囊】源于蒙古语,指与成吉思汗后裔结婚者之称号。亦为清代蒙古王公封爵名,位次辅国公,与台吉同。。大清国统治蒙古地区期间,分为四等,自一等塔布囊至四等塔布囊,秩同一品到四品。
大狩 皇朝通典卷五十八 礼十八 军一
  (臣)等谨按杜典有天子诸侯田猎一门,盖本周制兼诸侯以为言,其于厯代则祗叙天子搜狩之典也,我朝以武功定天下,太祖太宗时率贝勒诸臣亲行校猎,申严军令,赏罚必当,世祖常幸南苑,命禁旅行围以习武事,圣祖时巡塞外建避暑山庄于热河,蒙古诸部献其牧地以为围场,岁于秋间举行大狝,依古三田之制,神而明之,柔远示惠至意存焉,世宗圣训昭垂,时以讲武习劳为念,皇上敬绍前徽,每岁巡幸木兰,大举秋狝之典,内扎萨克王公、台吉等,各率所属执役恐后,加以天威远畅,西域荡平,凡年班回部伯克等咸在扈行之列,而哈萨克斯坦布噜特之属,遣使归诚,率皆朝觐于此,并令侍猎观围,继之土尔扈特率全部归顺,稽首塞垣,倍蒙恩赉,嗣是轮班入觐扈从行围岁以为常,盖惠远绥边之略莫大乎此,臣等恭加纂纪,并从大清会典之例以大狩名篇云
【校猎】大为阑校以庶禽兽而猎取也,谓「校猎」。即大規模利用木栅栏阻野兽而猎取
【大狝】古代 称秋天出猎为「狝」,「大狝」即大规模的秋天出猎
【三田之制】《礼记‧王制》:「天子诸侯,无事,则岁三田。」一年打三次猎。此处之田是指田猎,关于田猎,在不同的时节有不同的名字,且据古籍纪载亦有不同的说法,现列于下:《左传 隐公五年》、《尔雅 释天》、《周礼 夏官大司马》说 「春搜、夏苗、秋狝、冬狩」。 一年四猎《榖梁传》说「春田、夏苗、秋搜、冬狩」。一年四猎《礼记 王制》说:「天子诸侯,无事,则岁三田」。一年三猎《公羊传》说:「春苗,秋搜,冬狩」。 一年三猎。一般将四季搜猎分成:春搜、春曰搜, 以索不孕之兽。 搜索,猎取没有怀胎的禽兽夏苗、夏曰苗, 以除五谷之灾。 猎取残害庄稼的禽兽;秋狝、秋曰狝, 行杀以顺秋气。 秋季适合猎兽的季节冬狩、冬曰狩, 围守以告成功,使民习于武事。 围猎的季节 为什么「夏不田」呢?因为夏天不是农隙,一年中打猎的时间只能在其他三个季节。
【伯克】系突厥语音译,意为“首领”等。原为突厥汗国的官号,初见于8世纪的突厥文碑铭,为显贵和统治者的尊称。清乾隆二十四年,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后,加以改革,废除世袭制,作为对新疆地区统治的基层行政制度。光绪十年新疆改建行省,以州县制代替维吾尔族地区的伯克制度,但仍保留伯克的品级。
【惠远绥边之略莫大乎此】「惠远绥边」即“嘉惠远方安定边疆”。「略」是方法,即指 岁于秋间举行的「大狝」,整句的意思就是:嘉惠远方安定边疆的方法,没有比每岁于秋间举行的「大狝」来的功效大。〈因为 巡幸木兰,大举秋狝之典,有此四端功效 : 一、 「内扎萨克」王公、台吉等,各率所属执役恐后, 二、凡年班「回部伯克」等咸在扈行之列, 三、而「哈萨克斯坦」布噜特之属,遣使归诚率皆朝觐于此, 四、继之「土尔扈特」率全部归顺,稽首塞垣,嗣是轮班入觐扈从行围岁以为常〉

  天命十年四月,太祖高皇帝自沈阳城出猎,时征东海瓦尔哈部军还,会于木户落,地〈帝〉命以所猎兽百余赐之


  天聪二年 十二月太宗文皇帝率诸贝勒羣臣出猎于东北四百里外三洼地方,亲殪五虎羣臣皆惊服神勇四年 十一月幸扎木谷行猎御窄帽手不入袖控纵驰射若不知寒,汉人蒙古各官莫不钦服六年 十月幸新哈达地方行猎,至费德里山,又躬率诸贝勒出地载门往猎于叶赫地方,十二月上率诸贝勒出猎至抚顺所,又猎舫厄野地方,以从猎者乱行,谕每旗令大臣一人专司统辖,有不随扎兰牛彔行走逗留失次者皆执治之七年 十一月上率诸贝勒猎于叶赫地方八年 十一月上率诸贝勒猎于蒙古地方,谕从猎者曰搜苗狝狩古人原以之讲武须有纪律,若猝遇猛兽不可轻射,毋许一二人逗留在后,有逗留者执之,若遇黄羊勿逼近追逐,恐逼逐之反致从后逸出,尔等各按汛地分围驻守,带伤之兽不可隐藏,马之羁靮鞍鞯毋相私窃,违者罪之,十二月,上率诸贝勒往猎于长岭历米鸦湖,蒙古莫洛科,及鸠绿哈达诸地,射猎凡十有四日,亲殪虎四、鹿狍野豕共一百二十八
【羁靮鞍鞯】都是马具配件,释如下:「羁」音同‘基’,马络头。 「靮」音同‘笛’,马缰绳。「鞍」音同‘安’,马鞍。 「鞯」音同‘坚’,马鞍下面的垫子。
【殪】音同‘易’,杀死猛兽谓「殪」


  崇德二年 四月上率诸王贝勒往叶赫地方渡辽河行猎七年 十一月上率诸王贝勒行猎勒克地方由铁岭至于开原

  顺治八年 九月礼部拟奏仪注,凡车驾出猎,外藩王以上于行在朝见、赐燕,各官侍班鸣赞唱赞行礼,如不赐燕不侍班亦不鸣赞从之

【行在】 是天子「行銮驻跸的所在」,在名义上皇帝不在帝都,但实际上类同皇宫和朝廷所在是皇帝发号施令行使首都职能的地方,像移动的暂行号令所在故称「行在」。

十年 三月世祖章皇帝幸「南苑」行围                                  
  (臣)等谨按「南苑」方一百六十里,在永定门外二十里,元为下马飞放泊,明永乐中增广其地,以为蕃养禽兽种植蔬果之所,中有海子大小凡三,有「晾鹰台」亦名「按鹰台」皆元旧也,禁城北有海子故名「南海子」,国朝设总管防御等官守之,周缭以垣四达为门,时命禁旅合围校猎,其仪制具详于后,迩年春季皇子等于此行围盖即以肄武事也。
【周缭以垣】周边以墙围绕【四达为门】四达:通往四方的道路。 《尔雅·释宫》:“一达谓之道路,二达谓之歧旁,三达谓之剧旁,四达谓之衢。” 衢是大路,四通八达的道路。「四达为门」即 门设在四通八达的大道上

  康熙二十年 十一月幸塞外至米峪口,闻居民有为虎伤者,围猎南山,亲殪大虎二,小虎一,民绝虎患二十一年 二月巡盛京出山海关行围,三月幸乌拉地方行围二十二年 六月幸古北口外行围

  (臣)等谨按 是年为塞外木兰行围之始,嗣是蒙古诸藩献游牧之地,周千有余里,规以为围场即所谓「木兰」也,每岁幸塞外避暑至秋进哨行围率以为常,间于冬月再出口校猎


【塞外】古代指长城以北的地区。【出口】「口」指长城的众多关口,长城是防北方游牧民族入侵而建,东起山海关向西迤逦万里,是屏蔽南方的人工防线,出关口往北地即为「出口」
三十七年 十月巡盛京,于奇尔萨毕喇地方行围,上亲射二虎,俱殪四十年 八月幸塞外行围,上发矢穿两黄羊并射断拉哈里木四十二年 建行宫于热河曰「避暑山庄」,自古北口至热河车驾顿宿之所曰「巴克什营」、曰「两间房」、曰「常山峪」、曰「王家营」、曰「喀喇河屯」、自热河至围场曰「中关」、曰「波罗河屯」、曰「张三营」皆有行宫四十八年 九月行围于巴颜陀罗海,获异鹿藏其角于内库五十年 八月行围至鄂尔楚克哈达,哨获大鹿十一五十八年 八月谕近御侍卫等曰:朕于骑射哨鹿行猎等事皆自幼学习,稍有未合式处侍卫阿舒默尔根即直奏无隐,朕于诸事谙练者皆阿舒默尔根之功,迄今犹念其诚实忠直,未尝忘也,朕自幼至今凡用鸟鎗弓矢获虎一百三十五、熊二十、豹二十五、猞猁狲十、麋鹿十四、狼九十六、野猪一百三十二、哨获之鹿凡数百、其余围场随便射获诸兽不胜纪矣,朕曾一日内射兔三百一十八,若庸常人毕世亦不能及此一日之数也,朕所以屡谕尔等者,以尔等年少宜加勤学,凡事未有学而不能者,朕亦不过由学而能,岂生而能者乎
【哨鹿】即仿效鹿声 诱引鹿至以捕猎。《清续文献通考·王礼十二》:“每岁白露后,鹿始出声而鸣。效其声呼之可至,谓之‘哨鹿’
六十一年 幸塞外行围,赏随围蒙古王、贝勒、贝子、公、台吉、等衣物有差,足为例。 谕议政王大臣等,从前曾有以朕每年出口行围,劳苦军士条奏者,不知国家承平日久,岂可遂忘武备,前噶尔丹攻破喀尔喀并侵扰我内地扎萨克至乌兰布通,朕亲统大兵征讨,噶尔丹败走后,又侵犯克噜伦,朕统兵三路并进至昭莫多,剿灭之,今「策妄阿喇布坦」无端侵犯哈密地方,朕征发阿尔泰及巴尔库两路兵进剿,策妄阿喇布坦闻之心胆俱碎乃遣策凌敦多卜等潜往西藏劫掠毁坏寺庙,土伯特地方已被残蠹,朕又遣大兵前往,击败策凌郭多卜等复取西藏,救土伯特于水火之中,我兵直抵西藏立功绝域,此皆朕平时不忘武备勤于训练之所致也,若听信从前条奏之言,惮于劳苦不加训练又何能远至万里之外而灭贼立功乎,尔等诸臣咸宜知之

  雍正八年 四月世宗宪皇帝谕步行较猎甚为善事,人人既得学习,而于行围之道亦得娴熟,尔等每年与其较猎一次,不若多演数次为善,嗣后于初冬行步围时,每一旗令行围二三次,其行围之时着各该旗大臣亲身带往,于前一日奏闻,每围派侍卫、打牲人、鹰上人或二十名或三十名亦着前往,如此则侍卫执事人等既得学习而兵丁等亦得娴熟行围之道矣
【较猎】比赛谁野兽打得多。唐 窦巩《赠阿史那都尉》诗:“较猎燕山经几春,雕弓白羽不离身。”明 梁辰鱼《红线女》第一折:“今日春和景明,不免带军士们城南较猎一回。清 洪升《长生殿·合围》:“特召你等,同往沙地,大合围场,较猎一番,多少是好。”
【打牲人】打牲,是清代对嫩江流域及大、小兴安岭一带的鄂温克、达斡尔、鄂伦春、锡伯、赫哲等渔猎民族的总称。【鹰上人】


  乾隆六年 二月御史丛洞奏言皇上念切武备巡幸行围诚安不忘危之至意,帝恐侍从以狩猎为乐,臣工或以违远天颜渐生怠安,所关匪细,方今纪纲整肃,营务罔弛,伏祈暂息行围,颐养天和,得旨﹝诣﹞古者春搜夏苗秋狝冬狩皆因田猎以讲武事,我朝武备超越前代,当皇祖时屡次出师所向无敌,皆因平日训肄娴熟,是以有勇知方人思敌忾,若平时将狩猎之事废而不讲,则满洲兵弁习于宴安,骑射渐至生疏矣,皇祖每年出口行围于军伍最有为益而纪纲整饬,政事悉举,原与在京无异,至巡行口外,按历﹝例﹞蒙古诸藩加之恩意因以寓怀远之略所关甚巨,皇考因雨路出兵,现有征发是以暂停围猎,若在撒兵之后亦必举行,况今升平日久,弓马渐不如前,人情狃于安逸,亦不可不加振厉,朕之降旨行围所以遵循祖制,整饬戎兵怀柔属国,非驰骋畋游之谓,至启行时,朕尚欲另降谕旨,加恩赏赉,令其从容行走亦不至苦累兵弁,朕性耽经史,至今手不释卷,游逸二字时加警省,若使逸乐自娱则在禁中,纵所欲为罔恤国事何所不至,岂必行围远出耶,朕广开言路,丛洞胸有所见即行陈奏,意亦可嘉,但识见未广,将此晓谕知之。 三月工部奏,今次大驾进哨行围,经由桥梁道路,应饬地方官如式修垫其口外桥梁道路,向系各蒙古修垫者,令理藩院转饬遵行,得旨国家武备不可废弛,朕于本年秋月出口行围,原以训练兵丁仿古狝狩之礼,昔我皇祖每岁举行所经由道路及一切事宜俱有章程,朕今岁踵行悉遵旧制,但恐历年以久地方官员或借端派累随从之人或有恣意需索及强买物件不按时价者,着总督孙嘉淦不时查察,毋得容隐,七月皇上奉皇太后启行幸热河,谕免所过州县本年额赋十分之三 【 自后每年出口行围蠲免例并同】 八月幸木兰行围,木兰周一千三百余里,南北相距二百余里,东西相距三百余里,周遭设卡,伦守之,每岁白露后,鹿始出声而鸣效其声呼之可至,谓之哨鹿,国语谓之木兰,今即为围场之通称矣,围场之名曰:色埒、曰:呼鲁苏台、曰:巴尔图、曰岳乐、曰珠尔图、曰巴颜木敦、曰默尔根乌里雅苏台、曰巴颜郭 【 以上围场东北界】 曰巴颜布尔噶苏台、曰温都尔华、曰鄂尔根郭勒、曰达颜德尔吉、曰毕图舍哩、曰德尔吉、曰多们、曰布古图、曰威逊格尔、曰阿济格赳 【 以上围场东界】 曰锡喇诺海、曰噶海图、曰巴颜喀喇、曰察罕扎巴、曰固尔班锡纳、 曰永安莽喀、曰坡赉、曰巴颜锡纳、曰默尔根精奇尼、曰固尔班固尔班、曰克依哷、曰喀喇楚古尔苏、曰爱里色钦、曰库库哈达、曰汗特穆尔、曰塔哩雅图、曰布克、曰布都尔、日永安拜、曰森机图 【 以上围场南界】 曰们都阿噜、曰图们素古图、曰哈达图扎巴、曰锡喇德十色克、曰巴雅斯呼察罕、曰库尔图察罕、曰额埒苏锡纳、曰额尔吉库哈达、曰鄂兰素古图 【 以上围场中界】 曰哈朗奎、曰珠尔噶岱曰蒙奎色钦曰巴颜陀罗该 【 以上围场西南界】 曰桂齐、曰德勒格楞圭鄂博、曰明安阿巴图、曰喀喇玛表哈、曰齐老图色钦、曰巴颜图库们、曰哈里雅尔、曰永安拜色钦 【 以上围场西界】 曰沙勒富曰巴颜莽喀曰崆郭啰鄂博曰阿噜布拉克曰鄂勒哲依图察罕 【 以上围场西北界】 曰扎哈乌里雅苏台、曰都呼岱、曰图尔根伊昭尔 【 以上围场北界】 九月谕诸王大臣等,曰朕行围回京之后恭读太宗皇帝实录内载昔太祖时我等闻明日出猎即预为调鹰蹴球,若不令往泣请随行,今之子弟惟务出外游行,闲居戏乐,在昔时无论长幼争相奋励皆以行兵出猎为喜,尔时仆从甚少,人各牧马鞁鞍析薪自爨,如此艰辛,尚各为主效力,国势之隆非由此劳瘁而致乎,今子弟遇行兵出猎,或言妻子有疾或以家事为辞者多矣,不思勇往奋发而惟躭恋室家,偷安习玩,国势能无衰乎,此等流弊有关满洲风气,是以蒙太宗皇帝谆切训谕,朕此次行围诸王大臣中竟有躭恋室家托故不愿随往者,朕已为姑容亦不必明指其人,夫行围出猎既以操演技艺,练习劳若尤足以奋发人之志气,乃满洲等应行勇往之事,若惟是偷安不知愧耻,则积习相沿实于国势之隆替甚有关系,嗣后倘有不知悛改仍蹈前辙者,朕断不轻为宽宥

【自后每年出口行围蠲免例并同】出口:指出长城关口。 行围:打猎。 蠲:即免除。行围比同巡幸,一般所经乡县都会免除一些税赋,以示皇恩。「自后每年出口行围蠲免例并同」即 以后每年出关口打猎所经乡县免除税赋都同此一样状况

【口外】 指长城以北地区。包括内蒙、河北北部的张家口承德大部分地区,乃至于新疆一带的长城以北地区,〈不包括东北三省,东三省一般称为“关外”〉;其中“口”指的是长城的关口,如古北口、喜峰口等


 乾隆十二年 七月更定随围蒙古王贝勒贝子公等赏赐之例,凡亲王、郡王,赏上用蟒縀一疋、大縀二疋、彩縀二疋:贝勒、贝子公赏官用蟒縀一疋、大縀一疋、官用縀二疋;额驸赏官用蟒縀一疋、官用縀二疋;扎萨克台吉蔷布囊等赏官用蟒縀一疋、官用縀一疋十七年 七月幸木兰行围,御制虎神鎗记曰:虎神鎗者我皇祖所贻武功良具,用以殪猛兽者也,国家肇兴东土,累洽重熙,惟是诘扬烈之则,守而弗失,皇祖岁幸木兰行围,诸蒙古部落云集景从,予小子虽不敏缵承之志,其敢弗寑,故数年以来巡狩塞上,一如曩时,蒙业藉灵四十九旗及青海喀尔喀之仰流而来者,亦较前无异焉,若辈皆善射重武,使无以示之,非所以继先志也,围有有虎未尝不亲往射之,弓矢所不及则未尝不用此鎗,用之未尝不中,壬申秋于岳乐围场中,猎人以有虎告而未之见也,一蒙古云虎匿隔谷山洞间,彼亲见之,相去盖三百余步,朕约略向山洞施鎗意以惊使出耳,乃正中虎,虎咆哮而出,负嵎跳跃者,久之复入复施一鎗,则复中之遂以毙焉,盖向之发无不中,乃于溪谷丛薄目所能见之地,斯己奇矣,而兹岳乐所中,则隔谷幽洞并未见眈眈阙如之形于揣度无意间,馥焉深入不移时而殪猛兽则奇之最奇,其称为神良有以也,夫万乘之尊讵宜如孟古特库之流夸一夫之勇 【 孟克喀尔沁蒙古人特库满洲今为内大臣皆能独搏猛兽如冯妇者】 而习武示度必资神器以效奇而愉快,则是鎗也与兑戈和弓同为宗社法守不亦宜乎二十年 八月幸木兰行围时,大兵平定准噶尔绰罗斯台,吉噶尔藏多尔济等入觐赐观围二十一年 八月幸木兰行围时,都尔伯特「台吉」“伯什阿噶什”来觐,及土尔扈特「汗」“敦噜布喇什”之 使臣“吹扎布”入贡皆赐观围二十二年 七月幸木兰行围时,哈萨克斯坦「汗」“阿布赖”使臣“肯集哈拉”等人贡赐观围二十三年 七月幸木兰行围时,布噜特 使臣“车里克齐”等先后入贡皆赐观围,上以西域诸部降附来朝,自乙亥、丁丑、戊寅 三年皆适会于布呼图口,地灵佳兆若有神异,改其地名曰「伊县峪」,伊绵者国语会极归极之义也。十二月副都御史“孙灏”请停止巡幸「索约尔济」,谕曰 孙灏奏请停止明年巡幸索约尔济一擢,朕初阅其词以为无知,罔识事体,付之不问而己,继思孙灏此奏其所关于本朝家法及我满洲风俗人心者甚大,有不得不明白宣谕者 「我皇祖圣祖仁皇帝临御六十一年,惟恐八旗之众承平日久躭于安乐,不知以讲武习劳为务,是以省方问俗较猎行围之典岁频举行,圣寿既高犹不肯稍自暇逸,其所以为万世子孙计者意至深远,迨我皇考世宗宪皇帝十三年中,朕与「和亲王」等日聆庭训,每谆谆以皇祖之定制贻谋永当效法,而深以未遑举行为憾,朕临御以来思绍前徽,早夜兢兢罔敢少懈,如比年来戡定准夷两路用兵,我满洲大臣官兵等皆能踊跃奉命克奏肤功,亦由躬亲整率习之有素,是以临事赴机人思自效,即此亦其明验矣,如徒以恭己养安借口于文恬武嬉之说,朕岂少御园别馆,足供览憩,而必亲御鞍马,时勤弓矢,转以此为自娱计耶,朕今日适阅圣祖仁皇帝实录有天下虽太平武备断不可废,如满洲身历行间随围行猎素习勤苦故能服劳,若汉人则不能矣,虽由风土不同亦由平日好自安逸所致之,谕恭读之余,凛然悚惕岂敢一日忘之,今孙灏折内以为索约尔济地在京师直北,远与俄罗斯接界,一似轻车前往不无意外之虑者,此语尢为笑柄,今额驸“色布腾巴尔珠尔”及「喀尔沁」贝子“呼图灵阿扎拉丰阿”俱在朕前,试问索约尔济非即伊等之部落家室耶?伊等非国家教养之子孙臣仆耶?以伊等恭勤望幸迎请犹恐不及,而谓有意外之虑当亦梦呓所不应出此者矣,折内又称索约尔济非江浙胜地可观等语,其言更为荒诞,且南巡之举岂仅为山水观览之娱,上年朕临徐邳淮泗沮洳之地,为之相视求瘼疏泄修防次第兴举,今岁农事倍收,孙灏独不闻之乎,且果如孙灏所言南方为胜赏之地则索约尔济之习劳练武所为固胜于彼,益不可中止矣,至称随从侍卫官员人等长途费重生计艰难,则从前皇祖时狝狩之典岁率二三举行彼时大臣中或有外来之助,至于侍卫兵丁何尝不以为苦,然正所以教之节用知艰也,且今预借俸饷额外赏给较昔实厚岂至苦累转甚于前者,若如孙灏之意,将使旗人尽忘淳朴服勤之旧俗而惟渐染汉人陋习,人人颓废自安,文既不文武亦不武,如此而后快于孙灏之心,则其心为何心乎,至近年来朕每秋狝木兰,恭奉圣母皇太后安舆,窃念圣躬或致劳勚,恳请驻跸山庄犹未蒙慈允,且屡垂懿训,示以大义,谓祖制不可少违,安逸不可少图,惟恐朕之稍有废弛,此亦诸王大臣所共知者,而孙灏顾以长途往返藉词缘饰谓足耸动众听耶,孙灏以「上书房行走」之员而识见舛谬害事如此,若侍诸皇子教读耳濡目染岂独贻误养正之功而已哉,副都御史职佐风纪断非谬妄之人所可滥竽,孙灏着以三品京堂改用,将此旨通行晓谕知之」
【承平日久】 享受太平安定的生活日子很长时间【躭于安乐】 沉溺于安逸游乐
【日聆庭训】 父亲对儿子的教育在古代就叫“庭训”,日聆庭训 即每天接受父亲的教诲。庭训”典出孔鲤学诗礼。陈亢〈子禽〉问于伯鱼〈孔鲤〉曰:“子〈孔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译成白话:陈亢〈子禽〉问伯鱼〈孔鲤〉:“你有受到老师〈孔鲤之父 孔子〉特别的教诲吗?”伯鱼回答说:“没有。有一次他独自站在庭院中,我快步从庭院走过,他说:‘学《诗经》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诗,就说不好话。’我就回去学《诗经》。又有一天,他又独自站在庭院中,我快步从庭院走过,他说:‘学《礼记》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礼记》就不懂得怎样立身。’我就回去学《礼记》。我只了解这两件事。”陈亢回去高兴地说:“我问一件事(却)知道了三件事,知道了学《诗》的意义,知道了学《礼》的意义,还知道了君子不偏爱自己儿子的道理。”这一则即述孔子对孔鲤于庭间的日常教育,也就是所谓的「庭训」
【谆谆】 耐心不厌其烦地教导
【贻谋】《诗经.大雅.文王有声》:“诒厥孙谋,以燕翼子。意思是给子孙留下好的谋画,使他们安适的庇护。此处燕,乃舒适安闲之意;翼,乃保护之意。古人常以“燕翼贻谋”或“贻谋燕翼”为建筑厅堂、楼宇、立名、题额,取其深谋远虑、庇荫子孙之意。” 乾隆说: 我皇祖圣祖仁皇帝〈其祖父康熙〉临御六十一年,惟恐八旗之众承平日久躭于安乐,不知以讲武习劳为务,是以省方问俗较猎行围之典岁频举行,圣寿既高犹不肯稍自暇逸,其所以为万世子孙计者意至深远 。又说:迨我皇考世宗宪皇帝〈其父雍正〉十三年中,朕与「和亲王」〈其兄弟〉等日聆庭训,每谆谆以皇祖之定制贻谋永当效法,而深以未遑举行为憾。复说:朕临御以来思绍前徽,早夜兢兢罔敢少懈,如比年来戡定准夷两路用兵,…即此亦其明验矣。通篇说的即圣祖仁皇帝的「贻谋」大狝行围,这不单是圣祖其所以为万世子孙计者意至深远,亦是世宗宪皇帝谆谆教导永当效法的,也是乾隆认为比年来戡定准夷两路用兵其明验的。所以贻谋是父祖给子孙留下的谋画,使他们安适的庇护“贻谋”亦指父祖对子孙的训诲。这两重意义都蕴含在里面 。
【凛然悚惕】凛然:令人敬畏。悚惕:敬畏而起警戒之心。 乾隆说恭读圣祖仁皇帝实录后肃然起敬而产生戒慎警惧之心
【梦呓所不应出此者矣】即说梦话也不会说出像这样的话 。 梦呓:说梦话 。
【求瘼疏泄修防次第兴举】求瘼: 访求民间疾苦。 疏泄:疏导河川。 修防:修建堤防。 次第兴举: 先后兴建动工 。〈这些都是乾隆标榜自己为民兴利的功绩〉
【劳勚】「勚」音同‘易’: 劳苦。劳勚:复义,同“劳苦”。
【屡垂懿训】即皇母常对我〈乾隆〉的训示。「屡」是每每、时常。「垂」是上对下语。「懿训」即圣母皇太后〈乾隆皇母〉的训示。
【上书房行走】清代皇子、皇孙在宫中读书上学的地方称为「上书房」。一般派满汉大学士一至三人为上书房总师傅,并设汉文师傅若干人,满蒙师傅〈称为“谙达”〉若干人,均多以贵臣充任,又有内外谙达之分。内谙达负责教授满蒙文,外谙达教授骑射。总师傅有事则来,不必日日入值。师傅们轮流入值,与皇子皇孙们相见,仅以捧手为礼而不下跪。「上书房行走」,实际上就是清朝皇子、皇孙师傅的副手。清代把不设专官的机构或非专任的官职称为“行走” ,故称其为「上书房行走」。其既非正式官名,亦非额设职官,只是一种差使,其编制仍在原供职衙门,俸禄待遇及升迁转补也按原衙门品级及俸次,例如:孙灏虽系“上书房行走”之员,其供职为三品“副都御史”。「上书房行走」不过是兼差之性质与称呼罢了
【舛谬】错误、不正确 【养正之功】童蒙养正,作圣之功 是「易经」里的一段话 ,略谓人在童蒙时期,一片天真,未染恶习气,由有德之的老师来发蒙,教他学为圣人。而学为圣人的入首就在一个正字,无论身心言语,都要正而无邪,如此慢慢培养,就具备了学圣的基础,然后可建圣功。
【佐风纪】风纪:纲常与纪律。佐:辅助和维持。「佐风纪」即负责辅助和维持纲常与纪律
【谬妄】谬:行事 错误的、不合情理的。妄:行事 胡作非为的、任性乱为。「谬妄」行事不合法度任意为之
【滥竽】成语故事,原意「滥竽充数」,典出《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愍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译成白话:齐宣王使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奏。名南郭的处士自请给齐宣王吹竽,齐宣王对此感到很高兴,用数百人的粮食来供养他。齐宣王死后,齐愍王继承王位,他喜欢听一个一个地演奏,南郭处士听后便逃走了。这则节选自《韩非子·内储说上》之寓言讽刺了不学无术、蒙骗混充的人,告诉人们要有真才实学。 滥:失实的,假的;竽:一种古代乐器,即大笙;“滥竽”即不会吹笙; 充数:凑数。 滥竽引申为不够资格担当所为的事务


二十四年 三月谕曰朕今岁将幸索约尔济行围,已于上年降旨令所司预备马匹牲畜事宜,嗣因将军兆惠等进剿逆回,相持固守,逆渠“和卓木”等尚未授首今年正当厚集兵力一举剿灭,方欲暂停巡幸,专事军储,乃当宵旰筹维,未颁明旨,而孙灏不知从何处得此信,遂以停止巡幸索约尔济渎奏,夫索约尔济乃蒙古部落习劳讲武之地,朕躬巡幸亦为加恩众蒙古及简习兵丁校阅材艺计耳,孙灏不知大体妄谓劳民动众往可畏之地,朕转定欲今岁前往者以此,近据科尔沁亲王“阿喇布坦”奏到该处围场曾被野烧,因遣额驸色布腾巴尔珠尔等前往看视,今据奏称围场虽有被焚之处,青草繁庑无恙,蒙古等望幸甚殷,惟围场野兽不无因火速出稀少等语,往索约尔济本为行围,今围场牲畜既少则转不如木兰之可以肄习搜狝矣,今岁可停往索约尔济,俟一二年后,酌量降旨秋成前往木兰,照例预备所省牲畜,用济军需亦觉有益,此非返顾却虑依孙灏所奏也,将此通行晓谕知之。 是年建「济尔哈朗图」行宫,自波罗河屯入围场有二道,东道由崖口,西道由济尔哈朗图,每岁行围多从崖口出入,至是建行宫于济尔哈朗图,自后圣驾行围由崖口入,则回銮由济尔哈朗图,由济尔哈朗图入则回銮由崖口,率以为例
【进剿】前往讨伐【逆渠】称反叛者的首领谓「逆渠」。【授首】指对方「投降」或指对方「被杀」
【宵旰筹维】「宵旰」语出「宵衣旰食」,即天不亮就穿衣起床,天很晚了才吃饭歇息,喻工作勤奋辛劳。「筹维」语出「运筹帷幄」, 筹:计划、谋略; 帷幄:古代军中帐幕。「运筹帷幄」指于军帐内策划谋略决定作战方案。「筹维」引申为策划。「宵旰筹维」即言辛勤努力的策划工作。
【渎】对人“轻慢,不恭敬”之意。对皇上则是“冒犯”之意。
【渎奏】对皇帝不恭敬〈冒犯〉的上奏。 “孙灏”冒奏“停止巡幸 索约尔济”,得罪了乾隆皇帝,清以习猎演武是安不忘危之国家武备大事,对巡幸行围极为重视,孙灏不知上体天心,一再上奏谏止,甚不得皇帝欢心,故龙颜不悦,下谕批驳,并称孙灏「渎奏」。 上年孙灏为此上奏已遭乾隆批驳并由副都御史改叙京堂,帝曰:「孙灏以“上书房行走”之员而识见舛谬害事如此,若侍诸皇子教读耳濡目染岂独贻误养正之功而已哉,副都御史职佐风纪断非谬妄之人所可滥竽,孙灏着以三品京堂改用,将此旨通行晓谕知之。」看来孙灏胆子不小,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而乾隆虽曰不悦,尚幸未天颜震怒,总算还知孙灏初心本善,只施予薄惩,虽改叙其官职,并未降品
【望幸甚殷】皇帝莅临谓之「幸」,「望幸甚殷」即 等待皇帝莅临〈索约尔济〉甚为期盼
【返顾却虑】返顾,回头看。「却」 有 不、否、退之意,却虑,不再考虑。「返顾却虑」即 对原事务重新审视不予再考虑


二十五年 八月幸木兰行围,时「哈萨克斯坦汗」阿布赖使臣‘都勒特克勒’等入觐,赐观园二十七年 八月幸木兰行围,时「哈萨克斯坦汗」阿布赖遣使臣‘苏尔统、都勒特克勒’等入觐,赐观围三十二年 八月幸木兰行围,时「哈萨克斯坦」使臣‘都勒特克勒等入觐,命扈行围三十六年 九月幸木兰行围,时「土尔扈特汗」鸟巴什率全部归顺,至伊绵峪朝觐,御制诗以纪事





页: 1 [2] 3 4 5 6 7
查看完整版本: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