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突然发现这张照片,出现在电脑桌面上。很长时间不记得他放在哪里了。呵呵,一桌丰盛的筵席。我来算一算....这一桌的价格是...41.00 RMB。 这是家门口的一个小新疆风味餐厅,俗称新疆馆儿。这张照片则是在他被拆除之前,我们累计多年经验,搭配出的一桌最完美组合“兄弟套餐”。为什么是兄弟套餐?因为是经常要套兄弟的钱,来吃。 它们分别是:拉条子一份,炒片儿一份,优质酿皮一份,凉拌“纯”腐竹一份,新疆凉菜一份,烤羊肉串一组(5串),烤“大”腰子一对,玻璃瓶装的可口可乐两份,燕京凉啤酒两份儿。 话说是,那天跟哥们儿闲聊,突然说到了我经常光顾新疆馆儿。哥们儿大叫到:“噢!原来你也是泡新疆馆儿的啊!”。。。。啊?!!! 自从什刹海酒吧街和簋街的繁荣起来,就听说过“泡吧”和“泡大排挡”了。这个“泡新疆馆儿”?是何时出现的名词儿。而且似乎已经在社会上流传开来了。 虽说这个“泡”字,听起来,有点儿跟胡同串子沾边儿,属于那种,整天游手好闲,无所事事的主儿。但事事都要反过来想,现在酒吧不就被时尚一族称之为“吧文化”,这新疆馆儿,何尝不能也凑个热闹。至少还有个“新疆馆儿”一族什么的,我这资历,兴趣还能混个长老什么的,顿时颇有点儿扬眉吐气的意思。 这年头儿,兹是能沾上文化俩字儿,这鼻子都能翘到后脑勺儿去。 说起门前这个新疆馆儿,在15年前,这间小屋,最早曾是一家早点铺,卖一些包子,馄饨之类的,后来,卖过生肉,贩过茶叶,开过五金,修过摩托,干过复印,做过发廊,当过小卖部,炒过家常菜。最后,在1995年的一天,这里正式开始了他,新疆馆儿的生涯。 头一回进里面吃羊肉串儿,感觉跟头一次进麦当劳没什么两样儿,就像进了高级餐厅。当然了,说的仅仅是心情稍微有些澎湃。感觉这里有吃不完的羊肉串儿,而且串儿比别处的大。说来,那会儿家长挣的不多,厂子时常还发不出整工资,吃个五串儿是很奢侈的事情了,但是从来没有把它当过正经饭。这跟老北京人,把正餐和小吃严格区分的习惯挺像的。其实到了肚子里,都占地方儿。 那当儿,学校门口,有一大溜儿的小摊儿。能在街头攥着一大把羊肉串儿,简直是个小学生的梦想,脚底下的一堆签子,在校门口的小摊儿前,就如同勋章一般,只有班里的“首富”可能戴上。当然,是那种街头1毛钱一串儿的。有最贵的一种叫做尾骨,烤串儿的老奶奶是这么介绍的。至于是什么部位,没有人愿意追究。只知道,里面有骨头,有肥肉,有嚼头儿,也很香。3毛钱一串儿,买三串儿优惠,一块钱。也惭愧,反正当年还真就觉得这么算便宜。 大人们总是爱在耳边絮叨,他们小时侯物价是多么便宜,一根小豆儿冰棍儿5分钱。其实现在回想起来,仅仅十年不到的光景,一毛钱一串儿的羊肉串儿,也是挺不可思议了。 如果说一块钱十串儿是勋章的话,那一块钱一串儿的,就得算是加冕了吧?不过,那当儿的印象里,新疆馆儿并不在我这个世界中。 据说新疆馆儿门前,常常有人,喝酒滋事,喊打喊杀,刀光剑影的。还听说有人在战斗中,壮烈了。所以在印象里,这里绝对不是个适合小孩儿经常光顾。但是由于离家很近,那股孜然味儿,还是经常能够感受到的。 那会儿在虎纺桥儿南边儿,常年停着辆快餐车,卖油炸羊肉串儿,铁签子,吃完了得回收,肉炸的暗红色,带着芝麻,撒的是细孜然粉和辣椒面儿,看着就高级,好像是一块五一串儿,也算是昂贵的了。 不过每周日去奶奶家,得到那儿座343,路过的时候,慈祥的老妈,总是舍得给买上一串儿。所以,对新疆馆儿的肉串儿也无所谓了。到如今,跟老妈呛呛起来的时候,一想起这段儿,嘴上就没话了。 第二次正式光顾新疆馆儿的时候,已经是若干年后了。一是经济原因,不能总出来吃,难得出来一次,也不去那儿。再有,就是曾一度吃串儿,长针眼,不敢再吃了。 按照这里生意的更换的规律,觉得早该换别的买卖了,没成想,这儿居然还是新疆馆儿,只是换了个东家。由于其开在母亲单位的对面,仅隔着一条十多米宽的小马路,这里逐渐成为经常光顾的地方。那时,我已经是个中学生,一个泡新疆馆儿族预备役成员...马上就要诞生了。
3 K7 m* s8 `+ u: S! v[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9-13 5:03:47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