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老猪871 于 2015-12-23 20:26 编辑
. j) G! P) M' U! ]1 @ T
' \- I" O$ D4 \ R2 G/ j 投稿杂谈 上文说了一些自己出书的囧事,这次再把自己在报刊上投稿的杂事絮叨絮叨。如果说出书是在种一棵树,那么在报刊投稿就是养育大树生长的花圃草坪。乔木与灌木是植物生长的不同态势,但是两者是互为依存,相互哺养的。所谓化作春泥更护花,我想就是这个意思。 上篇文字说了,我的第一张成为作品的图片,发在了晨报,这是我自己很看重的一个进步阶梯。 当时图书大厦开业之后,配备了一个50E,也还算过得去,好赖胶卷冲印是不计成本的。从筹备到开业,从电子书店到名人签售,自己的摄影实践机会的确丰富起来。除了行业报纸的新闻出版报、中华读书报外,北京日报、晨报、晚报、青年报,多多少少都有自己的图片发表。当自己已经觉着这种工作宣传的图片已成套路时,就和一些报纸的记者们形成默契,片子署他们的名,然后稿费给我,这样他们也完成了社里的任务定额,我也得了稿费,而图书大厦的报道消息自然也较以前发的更多了,彼此心知肚明,何乐而不为。 在报纸发表到一定数量的片子的时候,就觉着这种模式统一的片子拍着没多大意思了,其实这话也得两说着:内容单调、格式统一,固然是这种会议活动类片子的基本模式,可我当时确实是捧着金饭碗倒想着要饭吃。因为图书大厦那一阶段上到中央政局委员,下到名流大腕,都一窝蜂似的出书立传,如果当时自己能够认识这种图片的历史资料性的价值,稍微认真一点,把每一次的例行拍摄,都拍得清清楚楚,完整标准,这是多么难得的一次上天给与的机会呀(多少年之后,几个出版社都提到了这个题材,最终的答复都是,机会难得就是没有抓住)回想起来,当时签字售书的很多名人大家,现在多以作古,而当时他们出书还是属于文革浩劫之后的复苏重现,也是一种中国文化史上别样锦绣,可惜自己没有这种学术眼光,现在看到手里的几百张名人签售照片,一直在悔恨,如果当时把这件事的意义认识到了,把这类照片拍的有水平,有品位,今天这些片子的价值就非同寻常了。 报纸投稿的热情不高之后,就把注意力转向了刊物。自己有策划的拍了一组八里庄玲珑塔的片子,并搜集了一定的文字资料,正赶上华夏地理在我们这里做活动,有个副总级的人物来了,当时我算甲方,活动闲暇,我和她谈及此事,她满应满许,等我把东西带到刊物社里时,回音却仅仅是我们这里有月赛,您随便投稿。事后主管刊物的业务和我透漏,答应我的是负责发行的副总,发行在出版系统就是聋子的耳朵。我当时也没再说什么,但下定心思要向刊物投稿。 我在图书大厦负责摄影,工会每年摄影赛都是我的事。赛完得发奖品呀,哥几个说都玩数码了,就多弄几块存储卡吧。手头正好有本摄影摄像,说温宁热线有这类商品,我就去了雍和大厦。当我交款的时候,旁边一位编辑问我,您就是老北京网的老猪871吧,您胡同的片子也投个稿吧。歪打正着,我说行,手头正有一批我去新疆拍摄的系列片,哪天拿来。过了几天,我把整理好的图片文字一起交到社里,当时是李珉老师接待的我,没过多长时间,连续两期刊发我的新疆之行片子,一下坚定了我投稿刊物的信心。从此之后,我在摄影摄像多有图片文章发表,这一方面是感谢李珉老师的编辑整理,另一方面也要感谢温社长能够让我这样的草根文章登上专业的摄影刊物。 在专业摄影刊物摄影与摄像发表图文,使我对于如何组织摄影类刊物的投稿,如何撰写、编排、选片,加深了适应市场欣赏的选择标准,也为我如何选题、策划、创意提供了另一层次的摄影审美平台,而在地方性刊物北京纪事的投稿,使我又得到了更多方面的感受。 老北京网有一大批各类高人,岁数不分大小,学业各有专攻。我在这里受益匪浅。这里有很多爬格的前辈精英,他们既在网站粘贴自己的作品,也在各种刊物上发表他们的文章。他们发表文章的同时,如果需要配上几张图片的话,也就提携了我。一来二去,我也就和北京纪事的编辑麻雯姑娘认识了。她是一位可以称之为资深级别的编辑,由于年龄的关系,她很客气的称我为老师,而我也借此机会,表示如果有需要,无论是找老片,还是新拍摄,我都愿意参与。 合作几年,我为刊物文章配图发了不少,而且根据北京纪事数码京城的版块要求,搭车发表了几篇专题图文作品,西单丫头就是在数码京城首刊的,很多朋友对此篇作品都给予了肯定。其实这篇作品的创意,也是麻雯编辑出的点子。 和摄影摄像不同的是,北京纪事主要是为文章配图。这种图片一小部分是来自我原来拍摄的资料,而一大部分就需要现场实拍。由于北京纪事是月刊,所以一旦文章底稿发到你手上,你就要在两三天内完成拍片任务。这种压力实际也是一种动力,我每次拿到文字草稿的时候,先在自己的资料库找一找,找到了心里有底了,如果时间允许,就再补拍一些,有的题材自己以前没拍过,那么千方百计也要在最短时间找到课题需要的环境现场。几年锻炼下来,一是学会了在最短的时间内领悟需要配图文章的要点纽结,一是根据文章表述的风格,到达现场之后,组织策划画面的情节构图。虽然这些年几十期这没有出现过什么过于麻烦的曲折苦衷,但是每每接到一组文章的时候,当你还没有把它拍摄完成图片的时候,晚上睡觉还是有点闭不上眼。 和月刊图片要求不同的季刊北京文史,是北京文史资料馆的内部刊物,说是内部刊物,可发行量很大,而且读者对象文化审美要求水平很高,所以这里投稿的图片,除了到图片社调用之外,云集着一大批北京的摄影高手。我有幸通过朋友介绍,也在这个刊物发表过几次图片。客观的讲,这里的图片质量要求很高,每期若能有两张图片入选,我都从心底感到一种由衷的兴奋。 自己还在其他一些报刊发表过一些图片,这些年估计也快到四位数了。到了退休的此时此刻,我还是觉得刚发表作品时的感觉更好,所以看到一些广告语介绍某某人时,总爱说在多少刊物发表多少作品了,我觉着这其实只是一个门槛,迈过去了,发表多少只不过是五十步与百步的关系,只是一种数量上的堆砌,关键在于下一次接受新的任务时,能不能在质量上有突破性的进展才是最重要的。 又回到开头的那句话,只有量的积累才能达到质的突破,刊物图片的拍摄对于自己日后能够出书,提供了坚实的保障。而刊物图文并茂的标准,造就你每一张作品必须是一个完美的文字与图片结晶体,这种日积月累实践得来的收益,也算是自己能够出书的欣慰回馈吧 7 t5 ~/ U7 H7 H. ?' z; o b
; W% t4 \% x: o6 G 本站强荐:185娱乐┱城.足球┱真_人.彩票齐全┱手机可投┱注任何游戏. 首次开户送10元.首存送58元.信誉绝对保证185.c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