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版 在臺灣的迎神賽會活動中,常見民間陣頭技藝行列出現「八家將」,就是最近熱鬧轟動的大甲媽祖遶境進香陣頭中,八家將團也是十分搶眼。他們幾乎是多數陣頭技藝中,耍技逗趣的例外者,花花綠綠的造形和各種械具法器,搭配著神秘的舞步,在廟會街頭中呈現了嚴肅而震撼性的神威,令人印象深刻。 「八家將」的起源,根據學者對於傳說和文獻考證歸納,大致有五種說法: 一、大洞天真君下凡,轉世作為「五福大帝」的部將; 二、清末「五靈公」的部將為台南軍營除瘟; 三、大戶人家的家丁或清代縣衙巡捕審堂體系神格化而來; 四、地藏王菩薩的部將; 五、城隍所收服的山賊或「城隍十二爺」的脫胎。 上述的說法中,以第二和第五兩種最富故事性內容和台灣民間信仰的傳奇色彩,許多資料顯示,臺灣最早的八家將,是由臺南府城的「白龍庵」所發展出來,她的主神就是福州籍官兵所迎來的「五靈公」,後來漳、泉民眾為祀奉方便,又從白龍庵另迎神位至「西來庵」,日據時期因發生西來庵抗日事件,遭日軍封鎖並禁祀,民眾復偷偷迎出改稱「五福大帝」祀奉,其後逐漸南傳高、屏,並經嘉、雲而漸次北傳,至今約有一百多年的歷史。雖然許多廟宇,如城隍廟﹑王爺廟﹑地藏王廟﹑嶽帝爺廟等等,都有「八家將」團的依附,但基本上,他們都是由「五福大帝廟」所衍化而來,這一發展的軌跡,可以視作八家將「角色擴散」的結果,而正好與八家將信仰由南北傳的社會現象,及其本土化信仰的特性有一致的因果關係。 「五福大帝」是民間的逐疫之神,亦稱「五方瘟神」,所指五人為張元伯﹑鍾士秀﹑劉元達﹑史文業和趙公明。相傳五人夜遊,因見瘟鬼於井中施放疫毒,乃以身投井留書示警而死,後人感念其捨身救人而建廟祀之,後經天界玉皇大帝封張為顯靈公,鍾為應靈公,劉為宣靈公(也稱劉主公),史為揚靈公,趙為振靈公,合稱為「五靈公」,專為陽界驅瘟除疫,保境安民,最早為福州一帶的鄉土保護神。這項傳說成為「五瘟神系」的由來,並逐漸脫胎成為「王爺」信仰的同類型典故,「五福大帝」因此也跟「王爺」信仰的「五府千歲」被模糊在一起,實則不論是「五府千歲」或是十二瘟王系的王爺均各有姓氏或全名,與上述的「五福大帝」顯然是完全不同。 「八家將」雖名「八家」,實際上成員頗不一致,有四人或六人成陣,八人、十人、十二人成陣,演變至今甚至十六人、三十二人成陣的都有。所以有些團不稱「八家將」,而稱「什家將」,更有改稱為「家將團」,以含蓋所有的陣團。不過,民間習慣上還是都稱作「八家將」,主要是他的「主角」還是八家,這和前述的來源傳說與歷史典故有關。 所謂「八家將」基本的成員是指甘、柳、范、謝四爺合稱「四將」;春、夏、秋、冬四神併稱「四季神」,加起來合稱「八將」,而組織結構較為嚴密完整的為十三人陣,即:(1)什役(2)文差(3)武差(4)甘爺(5)柳爺(6)謝爺(7)范爺(8)春神(9)夏神(10)秋神(11)冬神(12)文判(13)武判。他們的發令程序大致是:主神下令─文差接令─武差傳令─范謝捉拿─甘柳刑罰─四神拷問─文判錄供─武判押犯。
& e& M! P* U& ?" a2 ` (1)什役:也稱使役,即雜役,俗稱「挑刑具者」。專責肩挑八家將所使用的各種小刑具或法器,最多有三十六項(三十六刑具);扮演者可化裝亦可不化裝,通常他是全陣的靈魂人物,行止舞演都由他以刑具的聲響來指揮;其位在陣前第一位。 (2)文差:文差「陳將軍」,位在陣右屬小差角色,外手持扇,內手執令牌,專接主神之令。 (3)武差:武差「劉將軍」,位在陣左屬小差角色,與文差合稱「文武差」,外手持扇,內手執令旗,專門傳令,文差可視作為現代「傳令兵」的角色,他們裝扮的最大特色,在於虎皮紋黃衣的服飾,通常都是由孩童(年紀輕者)裝扮。 (4)甘爺:即「甘將軍」,俗稱「陰陽仔」,位在陣左武差之後,外手持扇,內手執戒棍,俗稱「板批」,即繫鈴的半邊竹節;其臉譜通常畫作「紅黑陰陽目」。 (5)柳爺:即「柳將軍」,俗稱「三角仔」,位在陣右文差之後,手執法器與甘爺相同,只是方向相反而已;其臉譜一般畫作「章魚足形目」。甘柳二爺俗稱「頭排」。 (6)謝爺:有時亦稱「捉神」謝必安,又稱大爺或七爺、高爺或者白無常;頭戴長方帽,上寫「一見大吉」,臉畫「白底蝙蝠面」,吐長舌,穿白袍,外手持白扇,內手拿魚枷,個子高大,通常是由高個子扮演,位在陣左甘爺之後。 (7)范爺:亦稱「拿神」范無救,又稱二爺或八爺、矮爺或者黑無常;頭戴短方帽,臉畫「黑底潑猴面」,穿黑袍或藍袍,外手持黑扇,內手持方牌,上寫「善惡分明」,個子通常矮胖,其位在陣右柳爺之後。 甘柳謝范俗稱「四大將軍」或「四大將」,四人為八家將之主角。 (8)春神:「何將軍」著白袍,畫龍面(蓮),俗稱蓮花面,外手持扇,內手執花籃,意在潑醒犯人之用,其位在陣左謝爺之後。 (9)夏神:「張將軍」著紅袍,畫龜面(梅),外手持扇,內手執火盆,意在烙燒犯人之用,其位在陣右范爺之後。 (10)秋神:「徐將軍」著青袍,畫鳥面(竹),外手持扇,內手執金光鎚,意在敲打犯人之用,其位在陣左春神之後。 (11)冬神:「曹將軍」著黑袍,畫虎面(菊),俗稱葫蘆面,外手持扇,內手執毒蛇,意在嚇拷犯人之用,其位在陣右夏神之後。 春夏秋冬合稱「四季神」或「四大帝君」俗稱「四季」,與「四大將」合稱「八將」,此八將與官將首中的八將是不同的。 (12)文判:「文判官」,著官服,右手拿毛筆,左手執「生死簿」,係口供的記錄者,位在陣左殿後。 (13)武判:「武判官」,亦著官服,手持「金間金隹」,俗稱「九層鞭」一種樣子像鞭有四稜,也稱做「簡」;是罪犯的收押者位在陣右殿後;與文判合稱「文武判」,在地位上他們是八家將中地位最高者,但實際上在八家將的角色當中,則可有可無。 八家將的裝扮大致是頭戴盔帽,身穿戲袍(外手在肩上,內手在腋下),腳著草鞋(套襪﹑繫鈴),外手執扇(黑﹑白﹑紅﹑花皆有)﹑內手拿法器,再配上一個五頻六色的大花臉(事實上臉譜的畫法有典故和儀制定規),這就是他們常見的模樣。操演之前的家將,都需先行化裝,即所謂「開面」,開面之後就不可以吃葷,也不能隨意交談﹑說笑,以免遭神譴。當陣勢排開以後,也就是操演開始,所有成員都搖頭晃腦﹑瞠目怒視,左右擺動、威風凜凜。這時特別忌諱「閒雜人等」亂竄接近,尤其更嚴禁婦女從中穿過。 實際上八家將操演的主要內容是擒拿罪犯,因此有攻擊有圍捕,行進時必走「虎步」(即八字步),擺動雙臂和法器,以製造威勢、壯大陣容,產生鎮嚇之功;法器包括:令牌、魚枷、蛇棒、戒棍、火盆、木桶、鋸刀、法扇、黑旗、瓜錘等;至於圍捕陣法則有「踏四門」、「走七星」和「八卦陣」等。 * H2 s7 h0 N- A% w# S
简体版 在台湾的迎神赛会活动中,常见民间阵头技艺行列出现「八家将」,就是最近热闹轰动的大甲妈祖遶境进香阵头中,八家将团也是十分抢眼。他们几乎是多数阵头技艺中,耍技逗趣的例外者,花花绿绿的造形和各种械具法器,搭配着神秘的舞步,在庙会街头中呈现了严肃而震撼性的神威,令人印象深刻。 「八家将」的起源,根据学者对于传说和文献考证归纳,大致有五种说法: 一、大洞天真君下凡,转世作为「五福大帝」的部将; 二、清末「五灵公」的部将为台南军营除瘟; 三、大户人家的家丁或清代县衙巡捕审堂体系神格化而来; 四、地藏王菩萨的部将; 五、城隍所收服的山贼或「城隍十二爷」的脱胎。 上述的说法中,以第二和第五两种最富故事性内容和台湾民间信仰的传奇色彩,许多数据显示,台湾最早的八家将,是由台南府城的「白龙庵」所发展出来,她的主神就是福州籍官兵所迎来的「五灵公」,后来漳、泉民众为祀奉方便,又从白龙庵另迎神位至「西来庵」,日据时期因发生西来庵抗日事件,遭日军封锁并禁祀,民众复偷偷迎出改称「五福大帝」祀奉,其后逐渐南传高、屏,并经嘉、云而渐次北传,至今约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虽然许多庙宇,如城隍庙﹑王爷庙﹑地藏王庙﹑岳帝爷庙等等,都有「八家将」团的依附,但基本上,他们都是由「五福大帝庙」所衍化而来,这一发展的轨迹,可以视作八家将「角色扩散」的结果,而正好与八家将信仰由南北传的社会现象,及其本土化信仰的特性有一致的因果关系。 「五福大帝」是民间的逐疫之神,亦称「五方瘟神」,所指五人为张元伯﹑钟士秀﹑刘元达﹑史文业和赵公明。相传五人夜游,因见瘟鬼于井中施放疫毒,乃以身投井留书示警而死,后人感念其舍身救人而建庙祀之,后经天界玉皇大帝封张为显灵公,钟为应灵公,刘为宣灵公(也称刘主公),史为扬灵公,赵为振灵公,合称为「五灵公」,专为阳界驱瘟除疫,保境安民,最早为福州一带的乡土保护神。这项传说成为「五瘟神系」的由来,并逐渐脱胎成为「王爷」信仰的同类型典故,「五福大帝」因此也跟「王爷」信仰的「五府千岁」被模糊在一起,实则不论是「五府千岁」或是十二瘟王系的王爷均各有姓氏或全名,与上述的「五福大帝」显然是完全不同。 「八家将」虽名「八家」,实际上成员颇不一致,有四人或六人成阵,八人、十人、十二人成阵,演变至今甚至十六人、三十二人成阵的都有。所以有些团不称「八家将」,而称「什家将」,更有改称为「家将团」,以含盖所有的阵团。不过,民间习惯上还是都称作「八家将」,主要是他的「主角」还是八家,这和前述的来源传说与历史典故有关。 所谓「八家将」基本的成员是指甘、柳、范、谢四爷合称「四将」;春、夏、秋、冬四神并称「四季神」,加起来合称「八将」,而组织结构较为严密完整的为十三人阵,即:(1)什役(2)文差(3)武差(4)甘爷(5)柳爷(6)谢爷(7)范爷(8)春神(9)夏神(10)秋神(11)冬神(12)文判(13)武判。他们的发令程序大致是:主神下令─文差接令─武差传令─范谢捉拿─甘柳刑罚─四神拷问─文判录供─武判押犯。 (1)什役:也称使役,即杂役,俗称「挑刑具者」。专责肩挑八家将所使用的各种小刑具或法器,最多有三十六项(三十六刑具);扮演者可化装亦可不化装,通常他是全阵的灵魂人物,行止舞演都由他以刑具的声响来指挥;其位在阵前第一位。 (2)文差:文差「陈将军」,位在阵右属小差角色,外手持扇,内手执令牌,专接主神之令。 (3)武差:武差「刘将军」,位在阵左属小差角色,与文差合称「文武差」,外手持扇,内手执令旗,专门传令,文差可视作为现代「传令兵」的角色,他们装扮的最大特色,在于虎皮纹黄衣的服饰,通常都是由孩童(年纪轻者)装扮。 (4)甘爷:即「甘将军」,俗称「阴阳仔」,位在阵左武差之后,外手持扇,内手执戒棍,俗称「板批」,即系铃的半边竹节;其脸谱通常画作「红黑阴阳目」。 (5)柳爷:即「柳将军」,俗称「三角仔」,位在阵右文差之后,手执法器与甘爷相同,只是方向相反而已;其脸谱一般画作「章鱼足形目」。甘柳二爷俗称「头排」。 (6)谢爷:有时亦称「捉神」谢必安,又称大爷或七爷、高爷或者白无常;头戴长方帽,上写「一见大吉」,脸画「白底蝙蝠面」,吐长舌,穿白袍,外手持白扇,内手拿鱼枷,个子高大,通常是由高个子扮演,位在阵左甘爷之后。 (7)范爷:亦称「拿神」范无救,又称二爷或八爷、矮爷或者黑无常;头戴短方帽,脸画「黑底泼猴面」,穿黑袍或蓝袍,外手持黑扇,内手持方牌,上写「善恶分明」,个子通常矮胖,其位在阵右柳爷之后。 甘柳谢范俗称「四大将军」或「四大将」,四人为八家将之主角。 (8)春神:「何将军」着白袍,画龙面(莲),俗称莲花面,外手持扇,内手执花篮,意在泼醒犯人之用,其位在阵左谢爷之后。 (9)夏神:「张将军」着红袍,画龟面(梅),外手持扇,内手执火盆,意在烙烧犯人之用,其位在阵右范爷之后。 (10)秋神:「徐将军」着青袍,画鸟面(竹),外手持扇,内手执金光锤,意在敲打犯人之用,其位在阵左春神之后。 (11)冬神:「曹将军」着黑袍,画虎面(菊),俗称葫芦面,外手持扇,内手执毒蛇,意在吓拷犯人之用,其位在阵右夏神之后。 春夏秋冬合称「四季神」或「四大帝君」俗称「四季」,与「四大将」合称「八将」,此八将与官将首中的八将是不同的。 (12)文判:「文判官」,着官服,右手拿毛笔,左手执「生死簿」,系口供的记录者,位在阵左殿后。 (13)武判:「武判官」,亦着官服,手持「金间金隹」,俗称「九层鞭」一种样子像鞭有四棱,也称做「简」;是罪犯的收押者位在阵右殿后;与文判合称「文武判」,在地位上他们是八家将中地位最高者,但实际上在八家将的角色当中,则可有可无。 八家将的装扮大致是头戴盔帽,身穿戏袍(外手在肩上,内手在腋下),脚着草鞋(套袜﹑系铃),外手执扇(黑﹑白﹑红﹑花皆有)﹑内手拿法器,再配上一个五频六色的大花脸(事实上脸谱的画法有典故和仪制定规),这就是他们常见的模样。操演之前的家将,都需先行化装,即所谓「开面」,开面之后就不可以吃荤,也不能随意交谈﹑说笑,以免遭神谴。当阵势排开以后,也就是操演开始,所有成员都摇头晃脑﹑瞠目怒视,左右摆动、威风凛凛。这时特别忌讳「闲杂人等」乱窜接近,尤其更严禁妇女从中穿过。 实际上八家将操演的主要内容是擒拿罪犯,因此有攻击有围捕,行进时必走「虎步」(即八字步),摆动双臂和法器,以制造威势、壮大阵容,产生镇吓之功;法器包括:令牌、鱼枷、蛇棒、戒棍、火盆、木桶、锯刀、法扇、黑旗、瓜锤等;至于围捕阵法则有「踏四门」、「走七星」和「八卦阵」等。
: {1 m( J- ?$ i3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