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D27036
帖子
阅读权限200
在线时间 小时
精华
威望
日志
相册
注册时间2009-2-28
最后登录1970-1-1
|
本帖最后由 了然客 于 2013-8-12 21:24 编辑 . M) ]9 m1 R# N, y
. o7 J9 d" ^, ]# @5 s$ K" O 看电影的美好回忆
* ]; B, G/ [3 G# E# J4 E
. V! `, H+ r6 h这几天真闷热,本来预报的大雨也姗姗来迟,伏天的暑热难耐,坐在空调的屋子里喝着酸梅汤看着电视也是件享受的事,想起儿时的夏天,没有这么好的条件可以避暑,家中只有蒲扇是唯一的降温工具了,夏天的夜晚吃罢晚饭的街坊们三三两两的坐在院子里,大树下,或胡同里手中摇着蒲扇说着闲话,孩子们或是相互嬉戏玩耍或是围在大人们周围听他们神聊,不过最让孩子们爱去的地方就是电影院暑期儿童的优待专场和每周末各大公园举办的电影晚会,我原住在崇外,自小就生活在那里,对周边的电影院太熟悉了,那时候看电影首选花市西口的“崇光”电影院,文革时期叫“红卫”电影院,后改名“花市电影院”,花市电影院在崇外一带算是设施比较好的一座电影院当时是崇文区唯一的甲级影院。羊市口的大众电影院,相比就简陋的多,规模也不大。崇文工人文化馆在东珠市口大街的水道子,那是一个影剧院,可以看电影也可以演戏,不时就有一些剧社演出。崇文工人俱乐部在幸福大街,那是个大院,剧场在里面与文化馆性质相同规模比文化馆大。有时候也去珠市口电影院看电影,要说档次高的还是崇文门内的大华电影院和位于六部口西边的首都影院,大华电影院坐落在米市大街,楼上楼下水磨石的地面,楼上座椅还是皮面的很气派,离它不远金鱼胡同口的红星电影院就差多了每次在楼上看电影总觉得楼有要塌的感觉,设备也一般,金鱼胡同里面的吉祥戏院也演电影不时也去那里看电影。还有东四的“明星”电影院也常去。与之能大华电影院相比的是青年艺术剧院西侧的儿童影院,过去专为孩子们的设立的影院和剧场就是这里和东华门的新中国儿童剧院两家。现在再也看不到儿童影院,青艺的建筑了,今天在那里的是与老百姓毫不相干的“东方广场”。
3 U/ R3 z& m1 m* A过去的电影院电影票是统一的,新片子第一轮肯定是在甲级影院上映,两毛五分钱一张票,如果是上下集那就是三毛五或四毛钱一张。第二轮到乙级影院就是两毛钱一张,片子要是复映就是一毛五分钱或一毛钱了,不过儿童票各大影院都是五分钱,一般的新片上映第一轮没有儿童票。电影院我记忆最深的两种东西卖的最快,一是小豆冰棍,二是《电影介绍》,《电影介绍》与大众电影不同的是每周一期介绍最新的电影动态的小册子,五分钱一本很实惠,很受欢迎,每每一摆出就一抢而空。六十年代各个电影院夏天降温主要就是大吊扇,和影院天花板上的天窗,七十年代后有的影院利用地下的人防工事的凉气抽出来降温,带有潮湿味儿的凉风从座椅下不断的飘出这也算是因陋就简的降温手段了吧,后来八十年代各影剧院才逐步的有了空调。比起关在影院里看电影公园的露天电影倒是凉快了许多,每到仲夏夜北海、中山公园、劳动人民文化宫、天坛等每个公园都开设四五处露天放映点,孩子们早早的吃完晚饭三五成群结伴或跟着大人们去看电影,当时的门票是五分钱,孩子们在公园各个放映点来回奔跑找自己最爱看的电影,银幕前后都坐满了人,熙熙攘攘的很热闹,一些飞蛾不时在放映机射出的光柱里飞来飞去,盛夏的夜晚人们享受着欢乐,尽管大家欣赏的大多是些中外的老片子也挡不住每个放映点不时发出哄笑与喝彩声。4 O' W6 z7 }8 |4 A" W; c& W. f4 m
电影晚会大约晚上十点左右结束,人们带着余兴散去,暑热的感觉也随之淡忘了。这是文革前的事了,文革后,各个公园逐步恢复了一些消夏电影晚会,随着人们物质条件的改善,各种家用电器进入了人们的生活,人们可以坐在空调的房间了通过网络看大片,公园周末电影晚会也就无声无息的消失了,代替它的是每天早晨晨练的人们。周末的公园夜晚则是静悄悄,再也没有儿时的那情景了,看周末的露天电影,那感觉比起在影城花几十块钱看电影来是种享受,可惜时光不在了,留下的是美好的回忆。+ A$ O1 l t+ J' m6 {
* A% M, w, Y2 j! ^- \" @ a k& m+ J1 A
2 B- O$ n. n: u+ N5 e# V8 d, C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