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146|回复: 27

【读图】百年间的国门内外(1860~1959)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3-7-30 12:33: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zhaohq 于 2013-7-30 12:35 编辑
$ m3 x) C" {. w! J8 P5 r
+ r/ p$ V# U( ?0 Q5 p在可以搜集到的与“国门”相关的老照片,时间跨度是1860年~1959年。- M/ |0 U/ V' l# B9 Z$ A! \4 o
正好是100年。$ Z" b( c7 C$ A9 q% w6 c
) x$ Q: e# Y& z( E
所谓“国门”,此处仅指:" p& }5 Z; `8 D5 C( @% G
北京皇城的正南门,原明代大明门,清代称大清门,民国后称中华门。, D. d  r* [4 {# Q
所谓“内外”,
" O' S7 b/ |7 Y& o0 B“内”是指故北京皇城南端的千步廊;' ~0 q& ?4 ~, Z( K5 A# u% S
“外”是指故北京皇城以南的棋盘街。
" }5 `: w1 z% D# p: M( V8 O. V9 M3 Y% z  r" S$ R
此贴里,我仅就很小一部分“百年间的国门内外”老照片谈谈个人读图的体会。
) w% t6 ^8 Y1 V2 \7 ]; x- H; S$ z' P# l7 v$ z# p( q5 R3 w, }
3 V6 o& E8 }' @+ q9 Y% T% C; F
回复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7-30 12:44: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haohq 于 2013-7-30 12:50 编辑
/ y5 @0 w2 ?( A1 G) S2 N
2 D! s- Z5 }  r( U2 `, z以下是最早拍摄的接片——“国门内外”。
2 o4 T0 f1 B4 R3 v(请点击看精美大图,收藏吧!)5 l9 p6 {3 w2 Z3 P& N
& s# k  U5 F0 W, a! U* d

) j$ z% |3 r4 ?5 ?/ K
4 {( z9 U6 c: y# u% K  j- U第一幅称之为“环视北京内城 · 1860年”。" L! \  h9 S& f) l/ ?

) V2 e, t5 ~) L2 w6 w9 B
6 I& i/ H2 C8 c/ w+ s6 k 149.环视北京内城.jpg
7 ^6 v1 B1 F2 @7 z& @6 I4 g9 r) e. _- ^: f! j0 U& i- y

: t9 g" N8 G* W4 X第二幅称之为“大清门 · 1860年”。
7 I8 y. a+ c3 L* s
; x( q$ U8 k: W/ L0 I; \
3 L. M6 \/ y8 Z% x& \ 501.大清门-1          (1860年).jpg 3 o* |- p7 u" H& S& S0 `
% W; ^6 r* \) F# O- [" M0 }( D
# a. n& I8 S; D
三个字:
5 f- {) Q/ ~7 Q. B很震撼!
0 \3 @8 h  @0 V
& Z* N" _: |. Y! r% m4 z) T; l
发表于 2013-7-30 14:04:3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8 s& T: K0 A0 S4 U
 楼主| 发表于 2013-7-30 20:24: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haohq 于 2013-7-30 20:33 编辑
- U6 E3 r: ~" a" a9 ?- r( A1 F
# `7 G8 ?; J2 t所谓“国门”,此处仅指:9 C1 \7 c8 d5 R) t/ e5 g
故北京皇城的正南门,原明代大明门,清代称大清门,民国后称中华门。9 A  ~2 P9 [& P, Y8 }' B- X1 t) O
国门处的变化主要是指门匾。9 g" Y5 K3 e- \/ R
100年间变化了五次。. P; t8 ^8 p8 S( A0 ]. T8 O
; ~  W  R" D6 x2 ]- S% t
+ y# ~& x# F$ E3 K+ H/ H
所谓“内外”,
) s1 a+ Y! c& O: o. x. g, ?5 v“内”是指故北京皇城南端的千步廊;( G4 h# B" a4 M" T4 [
“内”的变化是两红圈处的千步廊西廊和千步廊东廊。
" E0 I3 v0 u5 v9 h& b  n: q东廊相对出镜较多,洋洋洒洒;9 N6 h/ m2 e% S+ I
西廊常被绿树遮挡,难觅芳容。6 L' s% H2 b0 O% M" C$ h' x
/ d* |2 y6 D; r$ P  a

3 i% {& b/ O( H: C“外”是指故北京皇城以南的棋盘街。
$ m- z9 v3 P: `) w: e9 ?“外”的变化一是红圈处的“敷文”牌楼和“振武”牌楼;6 [- w$ t6 P; u# z
“外”的变化二是红圈处的”东十间连房“和”西十间连房“。- V" v3 q1 s/ @4 o% I. [

- L8 {! u/ [8 e3 p先来张7景共存的”全家福“:. C( N+ q& N: e7 Q

) P1 F3 r( n6 {! u6 p# t$ P2 N1 a0 h% a
大清门                    (1860年).jpg - E+ {! ~1 L2 b6 \# X7 N# |6 ?; [
( s& K9 h8 c4 k+ n
' \$ S4 O: J' z& h

# U  Z  \7 ]/ O9 P4 W4 V7 \' r8 r2 S, O' F# N0 {# E0 h% C2 a5 J
 楼主| 发表于 2013-7-31 10:48: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haohq 于 2013-7-31 11:03 编辑 . G, ?0 |/ d9 [7 C

% z9 S( ^( s5 s& {0 M0 p19世纪80年代的两张“国门”老照片(图502.大清门和503.大清门)。: m* j+ W  }. Q1 Z, j* ^9 K: C3 D: N
/ g$ K5 T' |% d( g
502.大清门-2          (1880年).jpg / \/ ]$ a+ g4 d
  l* W0 u9 B% j/ E; M
503.大清门-3          (1880年).jpg
2 \: @* ^1 U# R: ^3 H  f
* j4 R! _" y  P( Y6 ^# g
' E0 ]2 O" X; b2 J0 D4 b将19世纪80年代的两张“国门”老照片连起来读图,
7 w/ p) X' m& ^& d2 J8 b6 H我们可以对棋盘街南面的“东十间连房”多一些了解。7 k0 v, l0 i8 H0 M% l

# I+ P$ ?) n: B% [$ g6 E1 ?( @9 J! q1 Y/ s1 o

( C5 G# E1 \( i5 n# U第二图(图503.大清门)里,   可以看清千步廊东廊“户部米仓”屋顶的气窗(红圈内)。
, L  p. E: p1 ], m4 j7 y6 I, |  u) ~6 g0 K2 e5 G# o
大清门-3          (1880年).jpg
- |# q  n. @3 j/ Y7 `( [
发表于 2013-7-31 12:12:25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79:}
发表于 2013-7-31 19:50:55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是好帖!看得出楼主良苦用心。您辛苦了!
 楼主| 发表于 2013-8-1 05:00: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haohq 于 2013-8-1 05:05 编辑
# e0 }+ [# r. W9 i* I: S0 C2 K6 p. s9 `) S
庚子之变前的大清门。
( m3 X/ R3 k0 x& s) S6 |4 W7 ]6 k( D) W3 ?

2 B! O( [5 ]' j* M 514.大清门-14.jpg
8 L$ E- {, I4 ^& h! X& g2 X9 X- F: Y% O  w! I0 a" E
! S0 n4 z6 ?2 d- g

4 t' I* t6 e8 `/ ^2 B0 L% e: g庚子之变前的小天街(棋盘街横街)东牌楼——“敷文”坊。. c5 i0 {2 G% T* h9 Z5 Z1 K
注:此图尚未经最终确认。
: ~# b( N- o: R$ i! C& p; q0 m- l3 v+ b$ ~3 ]& k
3 U' A- G3 o$ `6 l
030.交民巷-东牌楼     (189-年).jpg ! Y5 o4 I! Q- R' C

7 V: k' n8 W# O) l5 I( }9 P2 ^$ \( O3 h
! Q, S% S( X$ A4 B5 j
庚子之变前的小天街(棋盘街横街)西牌楼——“振武”坊。
- G7 F! F5 Y  \8 r( i8 J图内,近景是西牌楼——“振武”坊;远景是东牌楼——“敷文”坊。
. a" g1 t. C5 z! J+ R: B8 \/ r$ G5 V% P& ~. Y) V

1 _5 I& t: P' ~5 {) D 019.交民巷-西牌楼     (1900年4月).jpg
  R6 |5 G: l9 M* d2 p1 L$ D" E6 L; q, Y* l8 t

1 Z; m2 H6 r9 y庚子之变前的“国门”内外(2张)。# n8 U, L% x4 e1 _. @* i- F

% g& y- |- X* T% T' C9 f" }2 I; x$ C5 Q. Q% ~: w
504.大清门-4          (1900年).jpg ) `) z8 ?; A; Q% t! H8 m- r% |
  z7 f; B: L/ _" @2 C
505.大清门-5          (1900年).jpg & n# U7 m" a/ L( j1 ?
) ]# m- ?+ h. f& O7 Z! _
  L) S/ u! {% c" z) v2 K1 N7 G% A

: E0 f4 b& @. O; n0 u
发表于 2013-8-1 21:34:32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
发表于 2013-8-1 21:46:06 | 显示全部楼层
报告老师:学生已将大图“点”了“收”了。期待着更多精彩,敬礼!
发表于 2013-8-15 11:35:01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79:}
 楼主| 发表于 2013-8-28 20:19: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haohq 于 2013-8-29 03:24 编辑 . O: T) v5 ^& h0 z# J
+ w- Q; R. ?) N. L! T) n
继续上传图片。4 K" n' q5 A- F6 p4 F
都是正阳门城楼处向北拍摄的。8 o+ C' u' [  z  j
9 u9 l8 x% |$ R8 p) J
这两张是前门大街大火前的。  _: b+ e! k, u: z) f# m! b
504.大清门-4          (1900年).jpg
2 M. X5 ?3 X: {+ m* z8 q" J4 N; x- l  @- g
505.大清门-5          (1900年).jpg
: t8 y0 \0 V0 A( B7 f( k" _: q: Q% A9 W$ K( K) I
3 h4 _+ V/ q& r9 k" h7 H
, s, s9 H7 s3 K6 c/ N
这两张是攻打使馆区大火后的,一片狼藉。
4 D- ^( }: s% F: L5 A% k/ V 506.大清门-6          (1900年).jpg
- R. Y5 h, q( z9 B* J/ G
2 V. w. S1 ^# p 507.大清门-7          (1900年).jpg
) V$ E& j- [& C2 u3 B, l2 h7 ?- \" r+ C' p/ ]; W2 }6 i4 _
# j. S3 [0 Q! Y$ m9 v' U

4 ?  _0 l, I" ]; H' x3 z
 楼主| 发表于 2013-8-28 20:39: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haohq 于 2013-8-29 02:16 编辑 * ^8 z5 P; U# z* `- L

7 `% _* g) y) Y4 b: N% Y5 \% x由北向南看正阳门城楼和棋盘街。# X: W* k, k- s1 R# w) c2 Y

& s3 [& M9 Q( A* R1900年8月拍摄的正阳门城楼。* C5 Z' V  D( P8 `% \% [
棋盘街东十间连房只余残垣断壁。3 z! z2 X1 T: O7 x+ |3 n7 a4 v
棋盘街-1           (1900年8月).jpg
7 V3 P# _, q; ^, \! n3 v, P
0 a- ?# R; y+ L1 G9 f: R/ G# ~% N% n, y& w  ^* ^
1900年8月联军在棋盘街巡视。
/ t8 A8 ]4 ~8 W" { 棋盘街-2           (1900年).jpg
8 |6 H$ n* }1 g8 Y1 S8 Q6 o4 r" d1 R' S

3 d  ~; t/ z1 }+ Z1 X# h) ]2 I/ b1 E" ]; e4 ?/ }
1900.09.  英军雇佣军印度兵不慎失火。建成近500年的正阳门城楼灰飞烟灭,荡然无存......
( _7 b$ K# A9 e, I 棋盘街-3           (1900年9月).jpg & N( B( M3 j5 }) p

* [" V5 x# g4 b3 v4 @2 `5 o2 m% S  h7 M
- m9 W; G: v& J. k% O" g
发表于 2013-8-28 21:40:08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zhaohq老师的再次图片补充。给老师挑个小错——上图说“印军士兵”不准确,应为“英军雇佣军印度兵”。可能是输入时笔误,瑕不掩瑜,哈哈!
 楼主| 发表于 2013-8-29 02:18:23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 2461756027  先生指正!1 R) Y7 ]! C; _6 d

' ]/ y# c: ]: p# X' j2 C4 o1 r已经改过来了。嘿嘿!
 楼主| 发表于 2013-8-29 02:51: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haohq 于 2013-8-29 03:23 编辑 ! i) N! c8 P* o

7 C+ X! L4 _, }  w- S联军占领了北京城,国门洞开。8 c4 ?$ h  u8 T4 Y- u# I

5 i* y0 @2 [3 S" p- N8 C) R' k# f
: G4 ]4 @/ |" v  J5 ]3 k9 M近距离地看东十间连房的残垣。  W& }, _3 g! E- k0 {
东十间连房          (1900-01年).jpg
0 h2 D6 O( \; M' L/ e$ I2 s! K
! X' M$ ~7 T6 \- h
- o" \/ l3 D/ F2 i+ b  n% _昔日的禁地棋盘街已经可以随意进入。
: d, ?. x' T' x  t& m& T; X. b一支联军的辎重车队正通过御路,驶往东交民巷......
/ k: S9 M* v7 `6 p8 ?" T7 R+ s 辎重车队行进在棋盘街      (1900-01年).jpg
( ~, \; Z. m2 {6 u  r2 p' L6 b9 `: C, L
注意:  n7 n0 \9 ^& ]$ y. r: {
上图里,明信片内的信件手写时间是1905.
5 c- _+ @3 K4 j$ E明信片的场景是两宫回銮以前,大约是1900年。1 O2 N+ C* Z" l" o& o9 A: G9 h& Z
大清门外的东值房和棋盘街东十间连房尚未复建。5 ?3 Z- o; ?& W; @9 q# x
0 o4 C8 c: W0 L0 Q5 D& {* e. A

/ e# @/ k7 V# O3 @" m3 d9 r
, ~) S5 k& z) V4 I8 N) U紫禁城已经被联军占据。
9 w6 [0 B6 h* m+ Y! V( o国门洞开,一支联军的辎重车队正通过大清门......
. A# [7 a2 T* U9 X0 x, ]8 X 辎重车队进入大清门   (1901年).jpg 2 j5 n, c9 @- F$ L  }  ~, F

. z# v% G1 `  I( K3 Q3 F8 S1 z! ^" e
9 Q, P$ C/ W& J  \
通过联军随军摄影师拍摄的老照片,看看神秘的千步廊。6 x3 p( e6 Q( A
千步廊-1            (1900年).jpg
& V; q2 x/ D6 {: i- M, {9 W: a, g
9 L* u# D/ D' p# q9 L. A
队列已经排好,准备演出“联军入城式”。
" f6 f4 @4 }# | 千步廊-2            (1900年).jpg
* [' Y* e+ o  y2 [6 j; S
6 j. s; u$ T5 ^+ z' d3 K+ [# K: u
+ @) I+ I+ r  T( r/ A8 A% U
7 ]5 r/ e$ A+ S+ s, x5 o1 u0 [" Y3 X7 F; ~2 y2 @2 Y# ]
 楼主| 发表于 2013-8-29 03:03: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haohq 于 2013-8-29 03:09 编辑
  i8 R) b& ^, [8 I2 G
+ r+ H6 j; F& O! d9 U队列已经排好,准备演出“联军入城式”。" Y( X& }& G2 p; |& A9 h/ v

* q3 e8 D. {. s. P; c& G/ g
, E6 F5 h6 n, U3 V联军统帅的马队走过外金水桥" P, q& b  Q1 B
入城式-1          (1900年).jpg
. }! Y5 k- q$ U) X
# R1 {, c0 P; W+ y  ~* h% ], ]3 a6 I. N8 p. ]# @6 b: b: ^  ~+ i
联军统帅在千步廊阅兵: K8 B! V) B3 V/ w* L
入城式-2          (1900年).jpg
! d( o, b4 {  C$ n$ P% Y& u  I7 U1 z6 q  M/ \4 {9 M

6 s) M2 p3 B  F. S骑兵队伍
5 g  E5 }9 @0 }4 T( `5 N" u 入城式-3          (1900年).jpg   K9 k* c8 c, o* C8 r
) l. N  N, G: {- {: i

/ e- ?9 Y! M7 q* \& T" r: B9 h7 w9 I步兵队伍
$ }- r3 u9 X1 g5 `# ~2 }  w& v, [ 入城式-4          (1900年).jpg
7 b5 R2 x; M4 A' L5 L  l, f0 K# y/ Q3 k5 l

. l2 A" j8 d8 N6 ]9 }' j! R; s3 A9 G8 z' Y
 楼主| 发表于 2013-8-29 03:30: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haohq 于 2013-8-29 03:33 编辑
2 C+ y* j. \: l6 m" P' J6 W  [. ^
1901年由南向北拍摄的千步廊。' H% J2 x; l2 N
御路两侧荒草凄凄。$ x* A% V+ s4 ^& e
" C% u0 L* G& ~$ a) p" f8 h+ H
千步廊            (1901年).jpg
5 ]& n4 T3 l; q/ k# m) p+ V) x
6 p+ |7 s. I6 z9 n+ w, J! j
) [/ c& m; b; P) }  ?% [& q$ p0 v5 i! G! _9 Z( l/ P% k

# Q' n) [; m; s3 h; O. K, M3 n3 E3 H
发表于 2013-8-29 23:35:01 | 显示全部楼层
今晚再次续读zhaohq老师的帖子,感觉就是精彩。先生能将手中零散的照片“碎片”,重新粘合复原,来完整解读一地一事的来龙去脉,是当之无愧的版主,谢谢了!还是那句话——只有认真阅读和学习各位老师及网友的精彩帖子,才能不辜负你们的辛勤劳动!希望老北京网越办越好!
 楼主| 发表于 2013-8-30 15:36: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haohq 于 2013-8-30 15:53 编辑 4 O+ M6 i. d# B; `% x
6 n7 c, S; X- ]# J7 t3 V& S
在4楼帖里,曾贴出拍摄于1860年的“七景共存全家福 ”。     
7 c6 s, p- |# w% a3 Q 七景共存全家福      (1860年).jpg
4 M' Q; V1 X, U0 u8 Z! T- W
8 k6 V8 f- T: U" P2 `/ E/ [' C' w. h$ Q" q. a3 m' b
庚子事变期间,七景里的棋盘街东十间连房毁于兵火。
' S2 T7 G# ?# \庚子事变期间,七景里的小天街东牌楼——“敷文坊”了无踪影。/ b3 G3 Y5 W: v% o( r! x+ D+ T$ F4 X

2 T. e- g0 m( |5 P9 M! _+ g
" C+ v' C9 ^& M* m% T  q5 F1900年4月,由西向东拍摄的小天街双牌楼。
( f& D* j4 ^) H( A( ^近景是小天街西牌楼——“振武”坊(题额是满.汉双文,汉文在前)。
0 b) f4 |1 Z6 E' k远景是小天街东牌楼——“敷文”坊。
) {& {% @3 W, p 交民巷-双牌楼         (1900年4月).jpg
% i  M, v- h' m- W5 r  o! B' \" j0 `1 z/ H+ Q

  N' G% e6 ]* o" i! E' n* b6 y1 J4 [
这一张据说是唯一存世的庚子事变前的“敷文”牌楼。
* N( ~! q/ q& H3 O2 C8 J3 p此图未经确认。; a& |" F) \% c2 j+ [- J/ {
小天街-东牌楼         (189-年).jpg
- t. G: H- s: G4 d, O
- W# ]: F1 p" k  f% M2 i2 t6 N
( R. g& `1 b+ u& W3 F4 t
- F6 H" T, p# R" M$ x- K' X( E6 L5 J以下三张都是1900.09~1902.01.07.期间由西向东拍摄的东交民巷西口。# o& ^) `3 C/ U5 i
三张图里,看不到巷子口的“敷文”坊。% X& K9 b  e& }6 K5 w
东交民巷西口-1         (1900-01年).jpg
9 O0 i) {( ~: j: _+ D" g" c' L" p% x. Q2 M, \& ]* n- [/ T6 }
东交民巷西口-2         (1900-01年).jpg
! d1 L, Y1 T1 Z2 X# |# `2 e# o, \  r. U6 x; l$ o' b# ^
东交民巷西口-3         (1900-01年).jpg 2 _% R! r- M8 M) Y9 F- y* D/ e

% j. d% i: x! y3 c0 j
" n: K7 s0 H) I0 }. X
1 f8 g7 r0 ^. k7 ]% H5 J# X5 \* {& w/ g. }) T

& R+ c+ V; n% M) \. f# W# B1 s% A4 ]$ a# S" p5 k+ s% e
发表于 2014-4-12 20:34:49 | 显示全部楼层
珍贵的历史照片,让人看到了在不同时期的大明门.大清门,国门承载了太多的历史积淀,消失了真是可惜。可也看到了外国军队在我国门处的耀武扬威,不可一世,让人怒火中烧,气愤填膺。这可真是:国弱被人欺。
发表于 2014-4-13 11:56:3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14-4-13 12:03:34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14-5-6 18:14:52 | 显示全部楼层
该留下的却走了,该走的却留下了。
发表于 2014-5-6 21:37:33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分享 要是出处能更清楚一些就更好了!

点评

本帖采用的图片,原片非本人收藏。 图片均来自网络,出处无法一一注明。呵呵!  发表于 2014-5-7 00:49
发表于 2014-5-7 18:42:55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9-8 00:33 , Processed in 1.236741 second(s), 12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