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97|回复: 2

山东琴书(转)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3-7-29 15:15: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3 I2 @+ @: O6 M7 N
+ j- a% Q' e1 B4 R1 C
山东琴书又名唱扬琴、山东扬琴等。1933年邓九如、张凤玲、张心乐、邓秀玲进天津演唱,在青年会商业电台播演,正式定名“山东琴书”。山东琴书与北京琴书、徐州琴书并称中国三大琴书。
) A% d1 k6 P8 O" E' ^" ]" d9 K/ F5 ?8 f  X
走红于清末民初
, ~# n% ?. G4 r; h9 `! C
7 g: \$ d1 K' W& o1 h6 X* b- o3 J清末民初,山东琴书鼎盛于济宁,并陆续传入济南、河南、安徽、江苏等地,出现了一大批琴书名家。进而发展出3个流派,以商业兴为代表的东路,以邓九如为代表的北路,原产地琴书相对称作南路,流布地域则扩大至京津和东三省。7 `& r( L8 U1 q0 ~* ~: J

$ E# q7 V9 C" u; e7 w& ~4 S据记载,1896年,广饶四平调艺人商秀岭在济宁、兖州先后结识了琴书艺人殷田昌、张鹤鸣,学得一批曲牌和曲目,回乡将原唱“四平调”与“凤阳歌”结合,创出适应当地口味的新腔,并陆续授徒商业兴(侄子)、郭福山等10余人。他们因与老扬琴有着不同的演唱风格和流布地域,被称为“东路琴书”。
- W) O7 M7 F8 n) y$ |9 F
6 c, Z/ q& U, o1918年,师从于南路琴书的著名艺人邓九如进济南演出,竟遭失败。经反复琢磨,终于发现是方言口音所致,于是不惜在黄河码头“扛大个”维生,借以学习济南方言。最终学得一口标准的“山东官话”,并适应济南人的欣赏习惯,改造了唱腔,再次演出一炮打响。邓九如成名后,定居济南。他二下大连、四进天津、唱遍了东三省。在天津小梨园,曾与鼓界大王刘宝全及荣剑尘,巩玉荣、王殿玉等联合演出,颇受裨益,技艺大增。1933年,在天津青年会电台演唱时正式为山东琴书定名。- n$ ]6 [* Z' l  t( K0 F$ D/ j0 l
/ ~+ `3 z9 t, O  `. f) L
建国后的新发展, b4 {7 q- Y' F+ h4 ]/ n$ z
0 \$ m, [3 K& `4 f" t
1962年,山东省文化局在济南召开的“山东琴书流派座谈会”。经讨论,将山东琴书流派正式确定为东、南、北三路。: m( N9 [+ Y) A" J

0 j% W$ M$ s! Y6 _总体上讲,三路琴书均以扬琴、坠琴为主要伴奏乐器。此外,南路山东琴书多配置软弓胡、古筝,而东路和北路则多配置琵琶、二胡等乐器。受方言、地域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三路琴书呈现不同的特点。南路琴书总体上炽热火爆,激昂率直。既重琴艺又重唱技的传统,使南路琴书艺人大多都是器乐高手,演奏中突出一个“赛”字。而东路和北路则呈现出舒展平稳、柔和细腻的特色。北路琴书因多在京津济等大城市中演出,更具有了一些雍容和大度。伴奏讲求和唱腔的和谐统一,突出一个“托”字。/ t, o7 S4 w% B# n- c; r0 V8 g

" A9 p5 z- V8 d5 H- d/ t建国后,三路山东琴书在新文艺工作者的参与下出现了新的生机。建国后新文艺工作者没有拘泥于固有的琴书流派风格,而是将各流派唱腔融会,使用新的演唱方法,以小乐队形式伴奏,采取了编曲、配器等手段,出现了《姑娘的心愿》、《梁祝下山》、《装灶王》等风靡一时的琴书唱段;50年代末省曲艺工作者对濒于灭绝的联曲体曲目《水漫金山》、《盗灵芝》、《秋江》等进行了整理改编,上演后引起反响,全国各地纷纷派人学唱,进一步扩大了山东琴书的影响;新文艺工作者利用山东琴书喜闻乐见的演出形式,写作了一些新曲目,无论是在故事结构、音乐唱腔、演出形式上都有创新;在舞台形象上,山东琴书演员配合不同的节目定做了演出服装,设计了相关舞台背景、道具,配以适当的化装,增强了琴书表演的审美性。
# b% D5 y0 B' Q9 n8 q" F$ m) p7 m# R. G6 f5 G' G
艺术价值尚待挖掘; B  r( h& c. }5 C* h, p: z# [

7 Z" j5 [2 x! }8 Y9 U传唱300余年,山东琴书的价值体现在哪儿?首先,山东琴书音乐中遗存了大量明清俗曲曲牌,据称多达300余支,至今尚存200余支,大约可分为古曲、明清俗曲、地方小曲以及吸收戏曲音乐而来的乐曲4类,其中绝大多数为演唱曲牌,少数为器乐演奏曲牌,是音乐研究不可多得的活体标本。其二,山东琴书是曲牌体曲种中发展最为成熟完备的曲艺形式之一。山东琴书在曲牌联缀上,有自己独特的方法和规律,在众多同源曲种中发展的相对完备,其发展历程很有研究价值。其三,三路琴书均以“凤阳歌”“垛子板”为基础,衍化出不同风格、适应性极强的唱腔板式。在同一曲种出现如此差异的音乐风格,这种现象也极为少见,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其四,演唱方法和乐器的演奏技艺有欣赏和继承借鉴价值。许多山东琴书名家如邓九如、商业兴等,在发声技巧、收腔归韵、润腔方法上成就很高。另外,琴书还有一定的文学价值。琴书题材广泛,涉及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民间传奇、侠义公案、生活情趣等各个方面。现已收集到的各路艺人的代表作就有段儿书137个,中篇书目37部。均是十分鲜活的文艺作品,具很高的欣赏与研究价值。9 }% r( Y9 j) X

/ S: d8 n1 |2 T东路山东琴书还是山东吕剧的直接母体,吕剧的唱腔板式、演出剧目、伴奏形式均直接脱胎于山东琴书。山东琴书各方面的艺术成就,对吕剧发展有着长久的影响。山东琴书的演出活动和作品中反映的各地民俗事项,是民俗研究不可多得的活体对象。其作品也对山东方言研究有着重大价值。
$ G, T+ X: @( ]) q3 Q/ k
+ `; a& W( D) p) I9 ^发展至今,山东琴书在山东各地仍有观众基础,琴书艺人们活跃在茶馆里、企业和社区中,寻找着各自的生存之路。在这个娱乐方式多元化的时代,努力争取着自己的一席之地。
+ g, W( B4 x* i; N' c. \
; ~6 \- c9 A0 |9 A2 P1 m / C8 ~7 A- n. V9 M  z
" i( v6 q& ?$ E; d7 w5 T

! U, b. I0 J. n5 i3 i1 v# D% I5 l
6 A3 c2 r$ N7 \. v$ L4 K& L* |新闻来源:中国文化报9 v6 {% z/ ~( s7 a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13-7-29 15:30:17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是好,有些好东西还是得传承下去,但毕竟听的人很少,现在年老的人从小都没听过,不喜欢。
. }, \0 P# q2 M0 @从小到大就没听过这古东西,听这类音乐,反而烦闷。很多古时候的东西确实不适合现代的发展。
 楼主| 发表于 2013-7-29 17:09:06 | 显示全部楼层
源纳婷 发表于 2013-7-29 15:30
; u8 u" I# F8 Y  I' A& O好是好,有些好东西还是得传承下去,但毕竟听的人很少,现在年老的人从小都没听过,不喜欢。
7 q9 e3 j) t/ Z( \9 P从小到大就没 ...

: y# b) L1 X* j9 G6 s毕竟属于小众艺术,能有人演有人听就很不错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2-23 18:56 , Processed in 1.131600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