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707|回复: 28

《拍胡同记》[含13P]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3-7-21 20:56: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西城老乡 于 2013-10-20 16:31 编辑 9 V: L" x. g4 g

8 {% i& m5 H6 m6 Z1 a1 N4 k《拍胡同记》1
8 t; u* A, W+ M! n$ G4 l
20100301
        我是骑车出家门的,一路上缤纷的小雪让我驻足胡同中熟悉的场景。南玉带西巷两头都被砖墙堵死了,看来兵马司胡同以北这片空地就要施工了有拾荒人骑着三轮车从我身边经过(01,他们的根据地已经小有收获(02。有拆迁就有拾荒的人群,而且划分着各自的势力范围。他们是寄生在大资本运作最边缘的另一个热热闹闹的阶层               
01拾荒人从我身边经过.JPG
01拾荒者从我身经过
% d  m* v6 ]/ P+ U1 p6 K% H
2 ]( g& G6 \# J& i$ N% ~, H
7 i& D/ n9 W$ t- r( r
02小有收获.JPG   5 G- C0 K; w- `  p4 s
02小有收获8 K0 {5 ~& p* N1 y$ O+ |

3 f; g+ l& s- I- ?+ ~4 {1 d. x% u
         站在隔离墩上放眼望去,感受到的是都市的荒凉(03),与后海的灯红酒绿和CBD的摩肩接踵相比完全是另一个世界。眼前白雪皑皑的下面,曾经是胡同和四合院的故地,背景中那些用资本堆砌起来黑漆漆的建筑群,我把它们命名为“摩天的十字架”。它在造就一个新世界的同时,也在一代人心目中留下了巨大的阴影。每个时代都有这种喜极和悲催。
9 K8 r4 `9 x/ Z4 k  B
03都市的荒凉.JPG
! B: r! y7 u* f$ P% N( h) V- h03都市的荒凉+ F1 a! q8 r% D& q

' Z1 c3 [- u, r0 Q! o. D
. S: L4 a3 ?; H1 y2 W
         一辆废弃的126P停放在屋檐下(04),它是这个新时代开端时标志性的奢侈品,如今已经沦落为胡同中一扇门、一个窗、一盏灯、一根烟囱的闺蜜。我几经努力,才从古旧岁月遗留下的灰色地带中挣扎出来.
04时代开端的奢侈品.JPG
04新时代开端的奢侈品

$ A& e9 m8 |% b7 g
; M* m, ]8 a) x7 B( z3 y
《拍胡同记》02
20100302
       用上午时间正好去拍钟鼓楼,这个景点可把我折腾坏了,因为胶片的缘故,我先后来过四五趟。银锭桥畔带红箍的大爷,一边安排晚辈们活计,一边戏谑地和周围的熟人山侃,说布什先生要来,昨天有警察在这里排查爆炸物。
      喧嚣的后海此刻是宁静的(01),春雪过后的空气中充满了冬季少有的湿润,从来比游人都来得早的洋车夫们聚集在路边(02),交换着各自昨晚的见闻。墙面贴满广告的酒吧和窗下摞着蜂窝煤的住户(03),是这个曾经的漕运码头历史演变过程中的一瞬。

o1宁静的后海在巨变

o1宁静的后海在巨变
  
01宁静的后海在巨变
4 Q5 A( b; m$ o' H5 d

! _5 _5 I7 ?' p: `

02车夫们的早晨

02车夫们的早晨
    
02车夫们的早晨

7 h2 n$ o% N5 X+ V1 Y! u/ m+ K5 H9 h1 N' Q! I

03后海即景

03后海即景
   
03后海即景
6 J$ `& C) d- B

/ x0 l. ^6 a1 D( N+ m

04后海即景

04后海即景
   
04后海即景

! B5 h8 c  ]9 m7 Y
2 f* G" Y7 j! u' F" W  K7 R0 k. L1 F      我还是在那个墙根把砖头摞起来站了上去。感觉来晚了,天光弥漫在淡淡的雾霭中显得特别刺眼(05)。灵机一动,我将眼前的道路拍摄进画面,不时有老人孩子、花季少年和洋车从我认可的位置经过,被我定格在胶片上。 0 Y! }  r( O/ V2 p
      离开前,去方砖胡同买大包子,店家告诉我,原来的师傅春节回家还没回来。我只好走很远买了五张茴香馅饼充饥。好在一个久违的拍摄点,让我觅得机会(06)。雪后初晴湿漉漉的地面,正好将抢眼的柏油路面压暗,树影罩不住的高台阶(07)和匍匐在门口晒老爷儿得小狗(08),昭示着这座古城从寒冷的冬季熬了过来,初春的阳光抚慰大地,后海的冰面正在消融(09)。
05天光弥漫的钟鼓楼.JPG    
05天光弥漫的钟鼓楼

3 U& w* K* T& [" l
9 G' t- y+ y3 S9 V7 x( j9 z* X7 o( T
06街景.JPG    
06街景

7 i# W2 w$ O$ F7 p1 L. Q2 h; b) H# E0 k7 |
07街景.JPG    
07街景

  l5 k! @! n! H, O5 j! x7 u4 n: h9 |: B& o: ]$ ^) B
08街景.JPG    
08街景

6 q# e2 |* a( d2 m5 g5 m" b7 O8 F1 w5 Q* \: g
7 k( P& u4 I1 @$ C3 O3 _3 m8 m- O$ P
09街景.JPG    
09街景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13-7-21 21:31: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期待后续!
发表于 2013-7-21 21:38:24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谢谢分享
 楼主| 发表于 2013-8-2 18:04: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西城老乡 于 2013-10-20 16:34 编辑 $ x5 P$ y4 J% D7 D

# G# j3 O/ L* m6 A/ S
《拍胡同记》03
2010 0303
         按计划又去拍胡同,坐110路到天坛祈年殿正北新开辟的马路下车,走进西面的北武胜巷,书写在已拆掉屋顶墙面上的大标语(01),字迹虽然被人打磨过,但依然清晰可辨。万寿的领袖驾鹤西去之后,人们曾经狂热与悔恨所遗留下的烙印,在当今这股摧枯拉朽般的大潮中即将灰飞烟灭。
01即将灰飞烟灭烙印.JPG
01即将灰飞烟灭的烙印
% l" @; [) l3 a2 ?( T5 ^
* d4 d) B0 P3 X- r) ~
         向南一拐,那对儿并列的老门楼依然矗立,阳光正好在开着门的过道里留下一溜光线,很入画。继续向南拐是东八角胡同,这里的居民大部分已经搬走,一家开着街门的院子里有鲜红的对联和嘀嗒水的龙头(02)。正在拍摄时,偷听到屋里的闲话:“现如今这管事的,拉出去枪毙一百个,最多有一个喊冤的。……”我蹑手蹑脚拍完就出去了。面临拆迁压力的原住民,就让他们在自己苟且的小天地里放松地痛快痛快嘴吧。切勿打扰!
02苟且的小天地.JPG
02苟且之地
4 l( I- h' t3 j( f
     
      一扇在胡同中并不多见的黛绿色木门,走近一看,原来是穆斯林家庭,那对儿仿佛浸透着铜锈的门环,彰显着岁月的痕迹(03040506)。不远处一个显然是流民居住的院落,木板拼接的门楼顶子虽破,可到处是喜庆的红色墙贴。他们今年一定是在这里度过的春节,虽然缺少了故土的温馨,但并不缺少一家人的天伦,更没有春运过程的煎熬。我记录下这份色彩(07)——这是他们心中对生活的渴望。
03穆斯林的颜色.JPG
03穆斯林的色彩
# Y, q0 ]$ K, P& s0 a* X
  W. h/ R- ?& j. ]2 }
04门环.JPG
04门环

0 f4 `% D9 D9 E1 }; r$ a# y4 J9 A1 c8 B3 C
05门环.JPG
05门环

8 g6 ~8 @2 y+ t5 n+ R0 O, B/ T* r: ^. e# W- r
06门环.JPG
06门环

$ L- ?1 S* a! e+ }
7 k3 p/ [4 S5 u/ ^2 A5 J
07柴门虽小也是家.JPG
07柴门虽小也是家

1 n! j9 _! Z; B; @# ^  S- L9 w
        
      终于转到得丰巷胡同,这一带有大面积的残垣断壁,只可惜雪已经化了,不能实施我的设想,但是几处红通通的对联和灯笼与龟裂斑驳的老门板(0809),让我兴奋不已。在这一半人家一半废墟的胡同寂静的晌午,我默默地支着三角架、旋转着偏振镜、拨动着延时开关,于是一个又一个精心构图的画面,被我定格在牛棒骨胶质附着的涂层里(101112、)。但是记录下胡同年轮的我却没有一丝荣誉感,因为它们即将逝去。一双黑黑的眸子始终默默地注视着我(13),我相信那个灵魂已经游离于躯体,正在天空中飘荡。……
08灯笼对联老门板.JPG
08灯笼对联老门板
% z, ~% h# W% F' w

" c7 f3 G2 H/ x" G& W2 w
09灯笼对联老门板.JPG
09灯笼对联老门板
$ |7 x# n, `* _) O1 c
10胡同的年轮.JPG
10胡同的年轮

( Q1 K+ A! L7 B( _# Z8 W0 y6 B
2 [, N5 h: x, W& P) p5 x& o
11胡同的年轮.JPG
11胡同的年轮

  b$ a( T$ Q+ j
12胡同的年轮.JPG
12胡同的年轮
- r6 O! q8 O; E) f  u" d/ f8 c
13黑黑的眸子望着我.JPG
13一双黑黑的眸子默默地注视着我
      
      中午在新旧胡同交替的南芦草园胡同中段小庙旁买吃的,两个肉馅褡裢火烧夹一张饼,三块钱就解决了午饭问题。在这个地方我发现一个坐在街口抽烟旧模旧样让我辨不出年代的人,和一位坐在屋檐下看报纸卖饮用水的老人。我拍摄到他们的姿态与所处的环境,前者背景是一条红窗红门蜿蜒的巷子(14),后者背景除水桶饮水机还有大屋顶上的废旧轮胎(15)。
14一位旧模旧样的人.JPG
14一个旧模旧样的人
2 G' ?9 a: X& H5 F
3 ?  y6 c1 r8 j9 G$ e
15卖饮用水的老人.JPG
15卖饮用水的老人

. ^$ g0 d: C% x9 r9 E
        
      这就是现今北京城的世象百态,两会正在不远处的人民大会堂召开,听说开得挺热闹。想去广场走一遭,可过了大前门一看——广场戒严,只好从层层把守的广场东侧便道一直走到天安门东侧的37路公交站。
     “我,到家了!”
发表于 2013-8-2 21:37:57 | 显示全部楼层
  拍的详实、细致、静谧~7 L5 d5 s1 C# B7 N, y" t  Q% \
         欣赏
发表于 2013-8-3 09:07:29 | 显示全部楼层
西城老乡 发表于 2013-8-2 18:04. j/ e" p9 e6 ~2 Q
《拍胡同记》032010年 03月03         按计划又去拍胡同,坐110路到天坛祈年殿正北新开辟的马路下车,走进 ...
4 q: M1 [) a: ?6 B) k
您拍的得丰东巷这张是路北 ,路南的14号是我岳母家。。。
发表于 2013-8-3 10:30:36 | 显示全部楼层
南芦草园不错
 楼主| 发表于 2013-8-5 18:29:54 | 显示全部楼层
刘宇 发表于 2013-8-3 09:07
3 A- v' [% y  w& o* X您拍的得丰东巷这张是路北 ,路南的14号是我岳母家。。。
( w* }" K. @2 ~8 D+ d
      岳母家?那就多拍拍院子里的景致,都是热爱老胡同的人么。我要是贸然闯入,不是收破烂的、就是拆迁办的,不招人待见!
发表于 2013-8-5 22:06:58 | 显示全部楼层
西城老乡 发表于 2013-8-5 18:29
4 Q! W; s, x* A5 x2 |$ H岳母家?那就多拍拍院子里的景致,都是热爱老胡同的人么。我要是贸然闯入,不是收破烂的、就是拆迁 ...

8 ]6 C- k/ o& ]8 ?0 w- o7 z& L胡同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风俗,小院深深透着幽静大杂院透着喧嚣但各有诱惑。而今被水泥钢筋所替代。虽说是进步但没了北京味。搬到楼里至今都不知对门姓啥。。。
 楼主| 发表于 2013-8-6 21:55:09 | 显示全部楼层
帝京子民 发表于 2013-8-2 21:37
! t) ^7 |$ V. M- H2 {拍的详实、细致、静谧~
/ `8 a/ L$ `, G' y         欣赏!

4 B4 t! z' x, p! s$ g谢啦!有时间过来看看;有工夫动手写写,一样出彩!
 楼主| 发表于 2013-8-9 18:09: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西城老乡 于 2013-10-20 20:34 编辑 6 Y7 h: B5 L6 b( d
! G2 ~! e" U0 z+ S8 j+ ~
《拍胡同记》04
20100304
      说好拍胡同怎么没起来?因为没预料到今天早晨是个大晴天,那个纠缠了我一冬天的雪原钟鼓楼场景,恐怕今冬一过就再也没机会了,广播里说这是今冬北京的第十场雪。出门前我还犹豫去不去鼓楼,可是天光太亮了,最后我决定去景山,居高临下看看。
      山上的风依然猛烈,仿佛京城又回到寒冬。不过被雪花打扮了一夜的景山,还是令登顶的外地游客惊叹不已。透过挂满枝头棉朵一样的白雪,北京城展现出另外一副模样(0102)。
01从景山往下看——百姓人家.JPG    
1,从景山上往下看——百姓人家

' a" s. V! V! F: M) A; c
2 n1 P3 e0 P: Y0 x
02从景山往下看——皇家.JPG    
2,从景山上往下看——皇家
; p. R+ k0 E; A/ r9 v! A' F: d2 Z; L6 M( [1 T
      下山去久未涉足的三眼井一带的胡同(03,在吉安所左巷8号院门口停留了一下,我也不知道此8号是否青年润之住宿过的那个8号,不远处那座当年也一定是朱漆的大宅门(04),是否给挤在八个人土炕上的青年毛泽东精神上带来激励。这位后来成功登顶中国最高权力顶峰的“北漂”,日后是否有意重游故地?文献中没有找到任何记载。
03三眼井一带的胡同.JPG    
3,三眼井一带的胡同

1 m5 j& g' k( M+ o, u7 ]9 x, {' z  c. n  T
04三眼井胡同中的大宅门.JPG    
4,三眼井胡同中的大宅门

8 _5 X  ?! u( s" q$ z9 V: U- P9 K* p7 @) E5 x8 g3 O! G* @- G
      在吉安所北巷的一个岔口,走进去又掉回头来的我一眼发现,眼前是典型的冬日胡同场景:前景是自行车碾压的线条和行人的脚印由近至远消失在胡同的尽头。中景是一排自建小平房的屋檐挂着冰凌,对面与之呼应的是两辆带小孩儿座椅的自行车。远景是一座贴着对联的门楼,鲜红热烈的气氛与它上面瓦砾的积雪,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我支上架子等待了一会儿,不但拍摄到空镜头,还抓拍到人物,其中有穿着睡衣就当街溜达的邻家大妞、有梳着一根大辫子甩着手走路的妇女、有龟缩在三轮车里不知道做什么生意的外乡人。就像一出话剧开幕之前走过场,片刻之际就展现出胡同浓厚的生活气息,让我有一种拍不够的感觉(0506)。
05邻家大妞.JPG    
5,邻家大妞

6 M* p1 c/ k" G- J
, [/ q3 c$ b# H! T' a3 D0 j5 S; W
06晒老爷儿的外乡人.JPG    
6,晒老爷儿的外乡人
 楼主| 发表于 2013-8-16 17:14: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西城老乡 于 2013-10-20 20:35 编辑
/ x; U" f$ Z$ ~) S2 W
' G& u+ u4 Y; U/ }% a4 y
《拍胡同记》05
20100401
      中午坐车去后永康胡同,然后是合作巷、柏林胡同、戏楼胡同和雍和宫后身的藏经馆胡同。正值中午时分,这里的饭馆叮叮当当地交响着,排风机呼呼地喘着粗气,毫不吝啬地奉送着色拉油的芳香。
      我复印第一版《北京胡同》书里的地图,书中居然漏掉了这一地区。自己记得来过这里,炮局的高墙依稀还残存在脑海中(0102),它是曾经是这一地区的标志性建筑,因为那个年代,哪个单位也不愿意把自己单位的宿舍建在监狱旁边,因此其周围大都是自然形成的小平房,(03)。
      大约建于清末的这座著名监狱,其真正在北京的孩子们心目中扬名,却是解放以后的历次政治运动,尤其是文革后期那个玩闹的年代,从炮局(04)出来的玩主,大都成为令四九城和机关大院的孩子们仰慕的老大。
1岗楼与围墙.JPG    
1,炮局的高墙

8 ~* Q! G0 o: I, S: {, u2 g5 C+ }9 V. q: M! n7 T7 [
2旧时代的高墙与新时代的标语.JPG    
2,旧时代的铁丝网和新时代的标语

! A( ?3 A/ C; F% J# C4 m. `" J. x* Q6 L) X
3自建小平房.JPG    
3,自建的小平房
; }: L+ Z$ t4 f' P. }5 c$ [) U8 y

5 W$ W# i2 ~/ W. J; S  w
4炮局胡同.JPG    
4,炮局胡同

- Q5 m- P2 O/ x6 \- U, S* m. k2 x. m  H; w! j+ v7 U4 ^# H

& R$ p1 @$ K* ^7 r/ U9 F
      如今这里已经被几个相关单位瓜分,公交公司的公安部门居然在这里挂牌。在大墙外面的一小块公共绿地,我坐在一位老者旁边休息。老人家就是公交公司修理厂的退休职工。他告诉我炮局里原来的建筑是八卦布局,外人进去没有内部人带着别想出来。我和他聊浙江的诸葛村和湘西的岳家村,都是这种防御性的建筑规划。
      老人家文革时曾经是进驻中科院的工宣队员。他说他们这些老粗在中科院与那些专家教授相比,简直就是一帮无知。他见过钱学森等著名教授,说钱教授住着三套大房子等等。聊到现在,他说现在的城市改造不如过去,说当年东安市场改造时,他作为住户代表,集体上访北京市政府,并得到圆满解决,他至今念叨政府的好。
      快到上班的时间了,我不得不与老人家道别。
 楼主| 发表于 2013-8-23 20:40: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西城老乡 于 2013-10-20 20:39 编辑 ) v, E9 l: j" E  z7 b

: F/ H4 Q  ?5 Y, G+ _; P《拍胡同记》06. y# ?. P7 x; y: b+ {/ \0 q% Y2 b
20100402
       中午我照例去转胡同,在海运仓下车,走东四十三条。从北沟沿向北,去年我曾来过梁启超的故居(01(注),对这位提着脑袋改良社会、并两度出任民国司法和财务总长、进而讨袁护国的神童秀才特别关注,而且他的大公子还是北京城的捍卫者梁思成。但是由于这里是个大杂院,不好贸然进入。本想去十四条看那块文革时期的影壁,结果一直向北走到大菊胡同。
       过太仓胡同走进九道弯,这里狭窄得让我数次讯问路人前方是否通行。一户贴着红对联的门楼,顶子上撂着过时的条凳(02),门口站着凝神的孩子(03。“是没有小朋友一块儿玩么?”我心里这么想着,这是当今中国孩子成长的苦恼。电子产品无孔不入,使一代人在享受到物质极大丰富的同时,也造就了他们孤僻自我的人格。摸着自己媚骨上的疤痕,那是儿时骑着条凳当战马与小伙伴们战斗时付出的代价。没有缺失感的独生子们,是否能在未来的职场中挣扎着生存下来?
% y8 l! J. d- {

01梁先生故居

01梁先生故居
01梁先生故居

; N; R5 h0 y% @0 ~  B* d. c; m
0 l" p) ~% D* n5 p" V

02头顶条凳的门楼

02头顶条凳的门楼
02头顶条凳的门楼

0 u: U+ W7 ~: n! N5 y( M7 p) i0 A5 \( A" a/ {$ R- S- Z

03孤独的孩子

03孤独的孩子
03孤独的孩子

6 J9 Z6 H4 e; ^9 Y) x: u' P4 }/ P/ V* N% T! r
       路过夹道高墙上默不作声的篮筐(04,从铁栅栏里伸出脑袋的小狗不耐烦的朝着我狂吠(05,在西仓门街角,恰巧遇到孩子们吃完午饭返回学校(06)。过东四北大街继续西行是香饵胡同,北半个胡同的全部地界儿,已经被新建的居民楼所取代。原来路北院门口的一排老槐树,已经变成新马路中间的隔离带。站在新旧街区对垒的分界线上观察了一会儿,感觉这里春季雨后在正西的光线下,应该有拍摄大底片的机会。
4小夹道与高篮筐.JPG
04小夹道与高篮筐
4 _$ ~$ X5 V8 l" A# e

; N" S7 U5 A' d5 W
5讨厌!你 多管闲事.JPG
05讨厌,你多管闲事!

1 s' S7 }$ H3 Z0 _" I* `) c9 C# O' Y
6上学的孩子们.JPG
06上学的孩子们

4 a' e6 V: ]$ e" F5 a' j* h0 [4 V+ p$ C
% o; N8 P  D! q# \3 d, W
       拐进非常好听的花梗胡同,三号院老宅的墙上,难得有两个拴马环尚存(0708)。对比今天在二环内建造的各种天价楼盘,它可是上个世纪初京城中产阶级的宅第,是一个城市演变的标志性建筑。一位身着蓝劳动布工作服,头戴绿军帽我这般年纪的人,突然出现在我更换镜头的当口,令我惊诧不已。这身行头可是我们那个年代最“狂”的打扮儿,真可谓是“文革”的遗老遗少,尤其出现在这前清老宅的屋檐下(09),实在是时空交错难得的瞬间。没能拍照下来,那就用文字记录下来吧。
7上上个世纪中产阶级的院落.JPG
07上个世纪初中产阶级的院落
1 t2 F, Q/ A4 Q; Z' h

* n! o# `9 {9 P% e
8难得一见的拴马环.JPG
08难得一见的拴马环

( z8 R; N3 w' V0 t- {& S8 e
/ z, f; {, d* X$ G& s
9前清的老宅.JPG
09前清的老宅
9 V9 Z- i. X' T8 t
3 n# v! s7 }9 Z8 Y
       大兴胡同里带上马石的老宅(10)与胡同口新贵的豪宅(11),形成鲜明的反差,从历史长河的角度来说,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文丞相胡同一带的保护院落比比皆是(1213),令人惊讶。可是这蓝牌牌在那些铁家伙面前却弱不经风(14)。府学胡同又是王爷府(15)又是英烈祠(16),高墙大殿鳞次栉比,这一带是京城难得的古建筑聚集地,想必政府早有保护计划,不用我这老东西再说三道四了。
       出府学进东棉花胡同,中央戏剧学院居然藏在这条胡同里。走到头原来是旅游新宠南锣鼓巷。出南口,看见对面的老屋已经变成一片围挡中的空地,街角高台阶上那家小餐馆,是我儿时印象中板儿爷冬天夹着石子儿蘸佐料喝烧酒的地界儿。如今——没啦!
(注:最近有确切消息说,梁启超的后人否认梁先生在此居住过)
10带上马石的老宅.JPG
10带上马石的老宅
/ g( h, L4 j8 d
, |+ Y/ h% e" F5 D" ]7 q
11新贵的豪宅.JPG
11新贵的豪宅

0 {# n" _; A: J; J  l8 ?+ g
7 L3 J! _- W4 [" P. {
12保护院落谁来保护.JPG
12谁来保护我?

% i2 H2 w* M; s* D3 l7 P
* q) Y# X" `! z- F
13谁来保护我?.JPG
13谁来保护我?

, w% i4 @5 ^% U: l1 e# G' m& c3 s$ O7 w- H& g& W2 B$ a
14谁能阻挡我?.JPG
14谁能阻挡我?

" x7 C: [. t# i% f" [# a5 o
) O7 h% H% X6 R0 `- h+ U9 K
15王爷府.JPG
15王爷府
/ r- O* y" v! K6 P

+ J& k0 l* B3 p, W# h$ m
16丞相祠.JPG
16丞相祠

点评

图15是顺天府学,不是什么王爷府!  发表于 2013-12-26 18:14
 楼主| 发表于 2013-9-3 08:01: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西城老乡 于 2013-10-20 20:41 编辑
! F, j/ z) X$ H% j! N5 q/ g' [# M3 W9 D
西城老乡 发表于 2013-8-23 20:40
/ C  Z9 v: ?" W/ D" z% a* S《拍胡同记》06
: N  X7 p5 A; v; x& p- G5 ?! k2010年04月02       中午我照例去转胡同,在海运仓下车,走东四十三条。从北沟沿向北,去 ...

, k" l) z  V7 H5 s
《拍胡同记》07
20100403
      又是一个北窗明亮的清晨,这样的天气在户外郊游爬山闲适的人们多惬意啊。他们一定笑话还在恪守着八小时而奔波的另外一部分人们——你们怠慢了生命!
      我就处在其中一种人向另一种人过渡的交汇点。
      上午出门正好赶上647路公交车,于是一直座到北二环边上,这里应该是北城墙的墙根,但如今早已变成坦途,人们恐怕早已没有城墙这个意识了。下车向西钻进清静的胡同,不一会儿就走进炮局头条胡同(0102。今天是难得的好天气,晴空之上白云悠悠。在这里有几处我想拍摄的地方,于是按图索骥摸了过去。紧挨着炮局角楼居然有一家青年旅社,令人感慨。五位合伙人的头像如“文革”时马恩列斯毛的头像一样,矗立在旅店大门口的影壁上(03),在我们那个年代,这是要在炮局的高墙里吃窝头的。
      继续向西,寻找雍和宫附近电视中介绍的那条老外聚集的胡同,由于我没有这里的详细地图,只好这样摸索。虽然未果,但还是有收获,比如老舍二十来岁时当校长的方家胡同小学(04),这可是年轻时的舒舍予初入社会第一次施展人生抱负的地方;比如用胡同里当年的工厂车间改造的旅馆、餐馆,很有七九八的味道——不,应该是纽约SOHO的味道,那里才是艺术街区的鼻祖。
01炮局胡同
/ ]) Z: s3 n; [2 w% }  x( z( s9 M$ E) H
/ J  M, P$ b3 r% j- T
2冬去春又来.JPG
02冬去春又来
* n7 ^' G3 K; o% k( X/ [

: x' y* ^+ |3 _$ a& n0 k
3时代的领袖.JPG
03时代的领袖

8 B2 @, ]5 G9 W3 M# j' J9 Y. n
$ |. |. c/ I% Q/ N
4永远也长不大的胡同小学.JPG
04永远也长不大的胡同小学
1炮局胡同.JPG
1炮局胡同.JPG
 楼主| 发表于 2013-9-6 20:26: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西城老乡 于 2013-10-20 20:44 编辑 ( U0 |7 P/ B7 p  Y% {5 ~

: z% F: T: w9 |) l
西城老乡 发表于 2013-9-3 08:01
/ E. Y; L' A, ?# h+ W6 E# {《拍胡同记》072010年04月03      又是一个北窗明亮的清晨,这样的天气在户外郊游爬山闲适的人们多惬意啊 ...
4 c: d7 S2 B" Y3 I) j8 @: ^: `+ G8 F1 T

/ J+ f" P1 W! }/ C! e& a《拍胡同记》08
. b9 z/ b/ L4 ?; E& a& v" ?20100404
) F  L) U: l. ?  R& y9 U
      难得一个大晴天,路过天天经过的北海公园停下来,按照设计好的构图拍一张(01)。本想让静止的白塔前面全是晃动的翠柳,可惜没有风。没有时间在公园里等待,但是一元的团城门票,还是让我禁不住走了进去。修饰一新的团城,承光殿仿佛一位刚刚亲政的帝王,气宇昂扬地端坐在大殿之上(02)。中国的古建就是这样,色彩艳丽敢与日月同辉,但木质结构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其兴废的轮回也迅猛。王朝一衰,立刻显现出端倪。
01翠柳白塔.JPG
01翠柳白塔
- w4 E. O6 n) j' B: G
' u4 U; t! R8 d3 ~# w) R
02承光殿之尊.JPG
02承光殿之尊

" L2 t4 L% ~% _. Y# D6 t% d, w
9 h- M, H1 E2 b0 L3 `$ D3 H
      中午骑车由东向西穿越东四八条去花梗胡同。我第一次骑车走八条,那家找不到牌匾的洗衣店生意兴隆,当街高挂万国旗,真有北京胡同洗衣店的特色(03)。想象中西口出来就应该是花梗胡同,结果花梗胡同在十条以北。正午时分坐在十条路口的花坛边,卸下相机摊开烙饼酱牛肉,饥饿的我先把午餐的场景拍张照片留存(04),然后像个春游的孩子,大口地嚼着书包里母亲给准备的午餐,只是身边不再是天天一块儿玩耍的伙伴儿,而是眼前这个似曾相识的花花世界。
03胡同洗衣店.JPG
03胡同洗衣店

5 |& s  l4 I0 Q4 q: v9 w4 {; |3 c& ~+ T2 z8 X8 p- j' ]
04春游的午餐.JPG
04春游的午餐
3 @6 V2 f# Y0 M
0 V  k+ I$ b* C- W6 D
      花梗胡同依然安静(05),正午的阳光下,一位老妇人从老墙根旁走过,她戴着这个年代少见的白帽子和白套袖。还有收废品的师傅和我一样(06),在这平静之中期待着那份能给自己带来激动的意外0708)。
05花梗胡同.JPG
05安静的花梗胡同

* Z3 q' K7 v! Z; l# z& c) G' p1 J
2 J* `* T+ j2 v2 W4 g: Z9 `1 i" ]6 x
06和我一样的寻宝人.JPG
06和我一样的寻宝人
( o3 ?+ Y) `$ c( c
3 {  H* r7 c/ {. w  w% `( S
07我心中的宝藏.JPG
07我心中的宝藏
1 i  o# |0 g2 M4 ?1 `, O: ~- X1 ]

  Y  c$ j0 V( T2 y9 V+ N7 L
08我心中的宝藏.JPG
08我心中的宝藏

- z- H1 ]7 J* f! F  K( H8 d6 G  P: p' o3 x( ~1 e4 S
      下班登上景山,因为此时蓝蓝的天空上白云朵朵能见度极好(09),城西的标志性建筑仿佛静卧在连绵西山的怀抱中(10)、角楼被新绿的树丛簇拥着(11)、各色毛发的游人静静地伫立在山顶,享受着似广漠一般金色的浩瀚(12)。这样的虔诚在布达拉宫、在肯特山我都看见过,于是我也假装一个旅游者溶入这份意境之中。
11金色的浩瀚.JPG
09白云下的皇城, R8 N( Y; t1 Q6 y

/ z  V0 M  q, D) l% Y# [
09西山怀抱中的北京城.JPG
10北京城仿佛被群山怀抱着

/ a6 H7 k. c$ R6 |! r
! `6 E' t* K- J: Q9 p0 e- b
10被新绿簇拥的角楼.JPG
11被新绿簇拥着的角楼
2 ^, m# Y) \& }/ {8 U4 D; b7 a

. b  e' c2 x# O( T$ F
12金色的浩瀚.JPG
12金色的浩瀚
发表于 2013-9-12 02:44:27 | 显示全部楼层
又一高手啊!顶!{:soso_e179:}
发表于 2013-9-12 15:04:24 | 显示全部楼层
任何美景都不如心中的胡同

点评

那是一定的  发表于 2013-9-27 22:12
 楼主| 发表于 2013-9-13 21:00: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西城老乡 于 2013-10-20 20:46 编辑
, R& y$ k5 w; P% ?$ q
( C* \0 z$ A. P4 z4 }0 p7 j
《拍胡同记》09
20100405
      早早地骑上自行车悠哉悠哉去上班,当然要拐弯去转胡同。四道湾的老副食店还没开门,对面屋脊巨大的阴影,投射在班驳的铁栅栏上,让我产生拍摄的欲望,恰好一位长者从这里经过,身影恰好淹没在黑暗的顶峰(01)。一阵铃声过后,一位身着鲜红上衣的男子消失在三岔口(02)。
01阴影中的老人.JPG
01走进阴影中的老人

  ]% N: T) |4 d0 R# {# y! o) Q1 R" |' B: c5 }7 P3 H/ c
02鲜红上衣的那人.JPG
02身着红上衣的男子

. l2 e# L: a' e( ~0 B& m
      第一次走景山后面的碾子胡同(03,往东是小取灯胡同。美术馆后面的黄米胡同,有座大宅门被分成三段院落(04)。看来当年这里住的一定是个大人物,想必是新建美术馆时阻塞了这里向南的通道,使这座深宅大院隐匿在胡同深处。
03碾子胡同.JPG
03碾子胡同
, k0 ]* l3 G5 G

& M3 D. C* z* w; l+ c- F2 c* U 04黄米胡同的大宅门.JPG
: ~* X0 K. k7 H9 J. I! @/ Z04黄米胡同的大宅门      
" k' ~# x( ^  x$ g8 ^; V; E4 Z# |0 L: G; g5 P0 c! f" ]/ O% U  j9 @

$ U6 B1 a$ g0 ]- H) F      中午的阳光依然明媚,出去找食儿的当口继续转悠胡同。闲暇时看书的修车大爷(05),应该不是在读《毛选》。每个时代都有自己那个时代特征的舆论导向,书写在门楣左右的口号(06),有谁还记得“十六条”是什么内容07)?这是一条叫做盛芳胡同里的景象,如今它正处在被变成废墟的边缘。就在我用心凭吊眼前的场景肃穆之际,一个小男孩儿从我身前走过,默默地一点声响也没有。突然孩子站住了,他扭回身向后望去(08)……难道这么小的孩子也有我一样的哀愁,非要最后看一眼即将逝去的家园?……瞬间,我的脑海出现了这个偏颇的念头,其实孩子身后除了残破的门楼与山墙什么也没有。但是很难说孩子人生的记忆不是从这片废墟中朦朦胧胧开始的。
* w# u& y; o9 s& }8 ?* M+ z% m
05修车的老爷子.JPG
05老爷子读《毛选》?
0 D: r" o  W7 C- W; \
4 n: z3 Y6 o- X. ^8 n* W4 r" l. j  j
06胡同即景.JPG " E# m: E/ L; Y' G4 _# ]8 z, A
6胡同即景3 u, g( a2 p+ t

9 M  m5 @$ ^% s; z- H: q3 j, e' j1 a. s: l
07谁还记得十六条.JPG ! {5 V# `3 K% Z& G
07谁还记得“十六条”. E8 s8 W' p( {" S; b

  a9 l# b+ G: a0 B/ j8 l2 j( ]# k; X, }1 b
08突然转身回眸的孩子.JPG
08突然回眸的孩子

7 f% J- v4 j: Z3 V' L- F! L5 _8 A3 a) ~. ~8 [! o
      还是贡院二条围墙下的玩具大狗熊想得开(09),它把眼睛一蒙:“你们拆吧,我什么也看不见!”面对家园的沦丧视而不见,所以大狗熊养的心宽体胖;伫立在后门桥畔的汉白玉狮子毫发无损(10),可是你身后呵护的房子呢?面对是非曲直三咸其口,所以大狮子屹立中国封建社会逾千年
09我什么也没看见.JPG
09我什么也没看见!
5 [6 m8 j+ a  k2 [

4 _& I" q3 G8 Z3 W0 K 10我看尽了中华一千年.JPG * F7 P  H+ E& s7 N/ e1 [
10我看尽了中华一千年!2 R/ s. p; S. n4 ?3 e' }

# D, W6 M$ Y# S( G( x" m
4 N5 X- j- C$ A+ j% |
      下班顶着斜阳又去转胡同。在今天以前我感觉自己把胡同转的差不多了,可走到钟楼以北,发现这里有遗漏。刚察胡同、扬威胡同、赵府胡同、王佐胡同、国旺胡同和玉阁数条巷子。夕阳时分,已经被拆成瓦砾的玉阁巷一带,残垣断壁下破碎的红机砖,犹如激战后血腥的沙场寂静无声11)。可惜,我的胶片用完了,只好顺着对面的大石桥胡同逃之夭夭。
11寂静无声犹如沙场.JPG
11寂静无声犹如沙场
 楼主| 发表于 2013-9-21 13:35: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西城老乡 于 2013-10-20 20:50 编辑
( j3 q7 ~/ g8 Y5 H
西城老乡 发表于 2013-9-13 21:00. C" E- z: m( m) c" t  @5 J
《拍胡同记》092010年04月05      早早地骑上自行车悠哉悠哉去上班,当然要拐弯去转胡同。四道湾的老副食店 ...

# t5 {- I3 y0 }" c! f: H0 I# g
+ V4 t; w3 Y" _7 |
《拍胡同记》10
20100501
      限行日,准备骑车上班。清晨起来如厕,已经有第一缕阳光洒在楼下突兀的建筑物上,让这些习以为常的建筑,好像突然有了情感。要是花钱远足,这个时刻我早就戳在拍摄点了。
      留题迹胡同的东头,三月份那片茫茫的雪原如今变成翠绿的草原(01),再往下变化将是一片水泥的森林。比平时上班出来的早,走进三道栅栏胡同时,阳光正好洒在正房的北墙上,那辆屋檐下的126P,我第一次看见它沐浴在阳光中(02),我知道它今天特意在晨光中等着与我做最后的道别。自从兵马司以北的水大院胡同被封堵(03),这一带胡同的寿命就已经倒计时了,因此我最近必须经常光顾这里,把这些不起眼却即将变成历史的东西记录下来。路过大院胡同,崭新的门墩和被圈住的“拆”字格外刺激着人们的神经(04),这么新的院子也要拆,败家!
      一阵鸽子哨从天空响过(05)。
01金融街的后院儿.JPG
* e/ A2 a+ l/ ]+ n% h, i3 F# P01金融界的后院7 v2 H/ D3 {) E$ S0 ]6 h. B3 A
, d$ N/ I6 B- s4 K% S6 i  {9 G, U3 t

! ]& {. v. s" W4 |$ A0 @ 02沐浴在阳光里.JPG
! a! g4 L8 i0 q) L02沐浴在晨光中的老友; J! Y1 |$ {3 ~

+ f1 w: G! v5 O
* o" N/ A8 |' U4 j1 B1 v0 v 03水大院胡同的门牌.JPG # h; I' P+ C) x$ @
03水大院的门牌
' P6 n7 L0 g4 F& X* t
) @. w  Y+ `* n7 @( R
, k7 B; m% j1 k# @5 ?& c; R2 O$ y+ H, I 04中国叫“拆那”.JPG
: l. r& R* V9 J6 s0 i04中国叫“拆那”$ M  P  p: m4 z8 s/ n* G  A
/ t! Y/ @& ^$ t
" a, n0 d' @) z/ m
05一阵鸽子哨从天空响过.JPG
3 r$ ^& v) w& q! C; g/ J05一阵鸽子哨从天空中响过9 }1 r8 D3 m9 X; |- N# ]7 R6 Y% L# [+ P
) U, }% r9 f6 o9 V) R& S7 o" D
( i' h- ^& r( d
      群力胡同东口那个湾,经过的路人都沐浴在温暖的光线里(06)。之后在胡同的寻觅中,上学的孩子(07)、倒脏土的大嫂和遛鸟的老头(08),都进入我手中那个魔力的小盒子,想必将来的什么时候,我会把他们全都倒出来的  G" N1 w2 e% }( E; S  Y& L6 \( h( M
06温暖的阳光.JPG
06温暖的阳光

0 p+ f1 S" n6 O0 Y3 b) P* ~7 v$ S; Z& R
07胡同即景.JPG
6 K2 V0 G: e3 [5 j' M* n07胡同即景
, U- @  T3 k# E. N& x

; W/ o4 B5 H9 f' z: _9 {  @- a7 |* l3 v* h' i7 T/ D
08胡同即景.JPG 9 c3 Q. [- ?5 b$ i0 i! s5 w
08胡同即景
; O+ F! a  q: j9 k8 }
4 U/ Q. s+ q8 a' W1 r5 H

# m. h- ^! B- j: f( x4 \& v
      大小凤翔胡同可是个有历史积淀的地方(0910),清末民初在这里演义过多少烩灸人口的故事。如今这里安静得仿佛什么也没有发生过,街坊四邻依然过着自己清贫而平静的日子:各式各样的花盆和玻璃鱼缸(11)、遛鸟的三轮和寂静的街巷,(1213)。
09大小凤翔胡同即景.JPG
1 b/ d2 C) |( A. n% E! y+ X7 i2 P09大小凤翔胡同即景
* U5 C% z+ Q* q' u# ]2 i0 {1 x

7 P2 h7 Y' g; Q. S" Y$ m) C% q7 \3 ?9 N# }8 V8 @# |
10大小凤翔胡同即景.JPG 18 D- O* w8 `& g' p
0大小凤翔胡同即景
& z$ Y0 ^0 Q8 \6 T" F" l3 l
  T8 Q3 _( d& {. W- Z! E3 k0 ?) U, w+ v/ O) O$ k7 d
11婉容对门人家清贫的日子.JPG
# z, ~5 R- m3 R( `! C11婉容家对门的清贫人家. i4 q8 A  y1 N. W

# Q( }; v$ t4 `3 d: V6 z: ~  b8 @. K9 j1 P( u
12遛鸟去.JPG
2 u  l' _' `% z. ?; c+ y12留鸟儿的家什儿
! K7 H4 M% G% ~, e$ b: m5 ]
5 M" i0 P  W8 T- R9 K( u

8 n$ @) l7 Q: V4 Y% p/ d1 D% m) X. @ 13寂静的街巷.JPG
3 n: M, F# K! r- K6 t5 t8 [9 R4 s13寂静的街巷
, @% G! A6 J8 [9 B4 o
) o! h4 d9 I' U9 b/ z- `8 L' L! y5 U! S* U# R' v
      下班继续去鼓楼北那片废墟寻觅。路过九条时,那辆大红旗旁边不但多了一个兄弟,而且还有一辆胡同游的三轮车。此时夕阳西照,阳光透过婆娑的树影,斑驳地洒在胡同里,又是一幅美丽的画面14)。
      一个人在暮色中的废墟上徘徊,仿佛这里可以捡拾起记忆中的碎片供日后凭吊。伫立在矮墙上眺望寂静的废墟,又一阵鸽子哨将我的目光吸引(15),我想,整日飞翔在这里的鸽子一定也在纳闷:那些绿树掩映的灰瓦,怎么一夜之间就变成了殷红的血海
      那哨声很凄凉,很凄凉。
14大红旗与小三轮.JPG % b2 S- I- R1 K0 X3 s2 U+ H
14大红旗与小三轮
  H" U' z5 Z* c* ]/ c

# r7 z! x( |5 E( @6 D4 w
7 H; O; q; ]$ j1 L 15暮色中凄凉的鸽子哨.JPG 1 K: h  F. l4 f4 f2 n+ Z
15暮色中的鸽子哨
! A" g: m' y; e; K2 {) P9 K" q
 楼主| 发表于 2013-9-27 20:27: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西城老乡 于 2013-10-20 20:51 编辑 ' M7 B6 e1 s# ]" F3 q
1 c) J' f6 j3 K$ [7 F# W
《拍胡同记》11
20100502
      今天的天空真热闹,早晨阴转晴,我差点又上景山。下午两场阵雨并伴随着雷声,我当然不能错过这样的拍照机会,下午正好要去公司,于是我午饭后我就开始长征。
      湿漉漉的地面首先让我想到的是胡同里的那辆大红旗轿车,兴致勃勃赶过去却事与愿违,两辆轿车都已穿上蓝色的睡衣在那里安享晚年。我不忍心为满足自己的欲望而去打扰老人家,于是默默地离开了。
      从交道口往西,徒步去玉阁巷一带,看见废墟旁的人们继续着溜狗的闲逸和下棋的锋芒,大姐戴着红袖标继续保卫着一方的平安(01),其实这么多年来,她连自己的房子都保卫不了,大姐身后就是已经成为废墟的瓦砾,大姐身前也是行将逝去的家园。
01戴红袖标大姐.JPG
6 |- j  _7 Y" f( o1 C( N6 d+ a) v01佩戴红袖标的大姐
6 ?+ k. H/ T- Q5 f7 c9 e3 Q% t0 p0 G9 Q, i! q
0 y4 D3 i$ z4 J8 ^
      街角那俩个正在下棋人的身份我仔细琢磨了半天(02),光头的那位爷应该是原住民,发小们一个个随着废墟的蔓延都搬走了,于是没有了对手的他与整天在这里游走收废品的老乡成为了玩伴。这本来是两个八竿子都打不着的人,却在这座城市的畸变中相遇了。
      一阵急雨袭来,我赶紧跑到废墟中一座残存的楼板下躲避,视野中残垣断壁的尽头可以眺望钟楼的尖尖角(03),风雨中龟缩在废墟墙角里的我突然被一阵凄凉袭扰。我想上一次这座“都城大规模残垣断壁血雨腥风”的景象,恐怕是八百年前金中都陷落。……我真他妈荣幸!
02最后一个对手.JPG 2 l/ P  ?/ n, h. W/ G
02最后一个对手0 F0 r$ z6 g  {! t

$ o+ h/ U$ O( ^6 J6 a- C$ r; v
7 a2 T- E2 ^" D5 n 03从废墟中远眺.JPG
/ T6 k# z( _/ `4 w03从废墟中远眺  U& J+ `7 T& A' d2 B

( B4 D4 ^! `) o9 U; P; [+ M9 y6 q5 Y0 ^
      坐在鼓楼北二环路边的马路牙子上等公交车,我已经走了两个多小时,再坚持走四站地,我就从朝阳门走到北师大了。浑身乏力的我只想坐护城河扁摆渡的小船继续西行,可是这里绿树掩映的城墙与垂柳荷花的护城河都哪去了?我一个人坐在那里痴痴地幻想着。
      在办公室看窗外忽而天昏地暗忽而疾风骤雨,我想上苍是不是又眷顾我呢。风雨过后,天空阴晴变换平路积水成河,我又进城转悠胡同去了。
      德胜门背后的积云不如上次美,积水潭北岸的大杂院儿如今已经变成新贵的亲水楼台。阳光直勾勾地射进鼓楼西大街,正在便道干活儿的民工那苍劲的脸庞(04),让我想起当年建造元大都时的徭役。钟鼓楼西边这块闲置了两三年的空地,钉子户已经搬走,刚刚推倒钉子户的铲车还停放在原址(05),看来这片房子终于可以从地面长出来了。新房子将迎来新主人,而新主人将改变北京内城人口的构成,这是北京发展进程当中一段应该记述的历史。
04元大都建设者的后裔.JPG
2 ~6 O% m# i5 P/ J$ F8 E/ u! @04元大都建设者的后裔
% J1 u; V  M% E$ {& D: u7 z  d) x+ r, u) J/ C, j9 g/ B
( v! V% W9 s& f. I3 y" l& s% D
05从钢筋中眺望钟鼓楼.JPG
05从钢筋水泥中眺望钟鼓楼

$ I# u1 t1 e: p  \
      沙堆没了,我摞起五层砖头晃晃悠悠站了上去,一会儿在上面拍长空下的楼宇,钟鼓楼在夕阳的斜射下,泛着金色的光芒;一会儿又下来拍清真饭馆门前的市井(06),斜射的光线和湿漉漉的街巷,让人看什么都想拍。银锭观山一带游人如织,听几位拍片的人说,周六日这里拥挤不堪。同样的乐曲、同样的面孔(07)、同样的环境、同样的氛围,阳朔、丽江与眼前的后海又有什么区别?
8 C; Q4 R8 f# F% G/ J, H3 K. x 06最爱隆兴盛.JPG
06最爱兴隆盛小吃% U8 O* }. m5 _. R

1 b7 t) b" H$ _% V; S4 |. C3 N/ _
; p6 J7 r* K2 m# F 07你看见的不再是老北京.JPG
07你将再也看不见老北京1 {$ [" U! m4 E- n# V. A6 G# w

% w2 P. ^! c5 `; v9 o      光线几乎是平射时我才离开,突兀的建筑物上面还有余辉,我来到钟鼓楼之间的广场,余辉中的鼓楼下面,有孩子和母亲在嬉戏(08);大红墙下面背阴儿处,忙的、吃的、看的三种人构成一幅有趣的生活场景(09)。坐在公交车上,凝望鼓楼东大街店铺门楣上偶尔洒上去的余晖,我想小时候可能就是这种呆呆的“凝望”,使空白的脑海中播种下人生第一缕模糊的记忆,才导致我今天的追求!
08雨后余晖.JPG 0 S" g) g: F/ z. Y- @) [
08雨后余晖
6 B: \# l4 O2 M% V! I' E* ?, e* b9 N+ L6 ~: I; c% w

- i1 ?1 h( M& F0 j% O5 q1 u 09有忙的、有吃的、有看的.JPG 8 V$ l- s) I3 s
09忙的、吃的、看的4 ]* ~  V. m& Y) M- G/ ~* n
 楼主| 发表于 2013-10-4 14:08: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西城老乡 于 2013-10-20 20:53 编辑 $ C, }" U, R# n. l1 ^6 \% o7 ~$ ?

, E0 Y4 m4 `4 g1 X- E5 d: n
《拍胡同记》12
2010年10月01
      去三栅栏胡同拍老店,正好有老模老样的老百姓从里面进进出出,还有看家护院守在门口的小京巴(01)。据主人说那条浅色的京巴,主人不在店里的时候,只要有人贸然走进小店,它就会狂吠并上嘴咬,成精了!我在门口拍了好一阵,可能是最近没机会按动快门的缘故吧,熬的。
01看家护院的小京巴.JPG
01看家护院的小京巴
/ |. E# H2 H, ^9 j" M
' W  z  }( L# z7 I& D2 y& i/ V
         早下班又去拍摄老店,这次带着瓶子准备打点麻酱,小时候副食店里的东西大都是零打。进屋还没拿出相机呢,女主人就看出我的来意,问道:“来拍照的吧!……太乱了,没什么好拍的。”看来到这里来追忆往昔的人真不少,主人也成精了!
我告诉她,一进来就感觉回到六七十年代,回到自己的小时候,非常亲切。尊重女主人的要求,我没有拍摄人物,只随手拍了点有感觉的老物件:柜台上的玻璃罩(02)、倚着墙的开放式货架、手绘的三合板广告牌、塑料贴面的挂钟(03)和门口上方的风斗。
02老模老样的身边小店.JPG
02老模老样的胡同小店

3 Y) I- n" t, P7 d; h& v
9 m- \2 p1 d+ o
03塑料贴面,曾经的时尚.JPG
3塑料贴面——七十年代的时尚

1 `" e# [* R, a% Z* M  @2 h3 L7 {
4 x/ t) e4 w8 A. J
      我是在电视中看到报道才知道这家老店身世的,夏天我就想过来打散装麻酱和黄酱,可惜直到今天才有时间光顾。下回什么日子再来?我心里盘算着,就像惦记着一位远房的亲戚。
门口戴红袖标的老太太告诉我,公私合营之前,这个店是一位老西儿的买卖。老西儿——明末清初发展壮大的山西商人,号称是中国的犹太人,曾经掌控封建王朝的经济命脉,然而在帝国的衰落和外国资本的入侵过程中,它逐步走向灭亡,就连余孽也在日后的历次运动中被共产了。
      再后来……再后来到处都是“犹太”!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1 19:49: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西城老乡 于 2014-1-1 18:34 编辑
9 G* B2 Y% `$ |: _" ^/ N4 k. x8 Q6 s# U" p: I% y
2010篇《拍胡同记》结束语:
      胡同是什么?对于每一个在胡同中生活过的人来说,胡同就是我们的亲人,就像从小陪伴我们的爷爷奶奶,我们长大了,可他们却日渐沧桑。而我们又无力去修缮,因为我们父母的工资里,自打解放以后就没有住房这一项。于是多少年之后,外省人来了,他们拆掉了城墙、拆掉了胡同;同样也是外省人,他们又发现了胡同。
      八十年代后期,一个叫做徐勇的外省人,他发现了胡同的价值,于是他做了两件事,一是他透过自己的视角,用镜头展示了胡同的美,并且使之成为世上新的藏品;二是他创办了一家胡同旅游公司,其火爆程度至今都是京城旅游的一景。
      听说欧罗巴的巴黎和里斯本都有老城和新城之分,探究其渊源发现,人家在上个世纪的五十年代初就开始规划建设了。而五十年代初正是新中国一代精英们大展宏图的时候。然而,由于那一代人承载了太多这个民族的苦难,因此他们内心的渴望是站在天安门城楼上,要看见到处都是象征着工业文明的烟囱。于是,这座古城的命运也就可想而知了。
      两种外省人之间最大的差异是什么?是文化—— 一种渗透在骨子里的艺术修养。所有的决策者都想披上这件“文化”的外衣,然而你的德行在那里明摆着,历史会给你一个公正的评判。
      但愿我们孙子的孙子越来越有文化,到那时他们要是把二环内的大楼全都拆除,重新恢复古都原貌,那我还真不好评判这是否有“文化”,下这个结论起码还要再过八百年。
      ……
      本想写拍摄胡同的游记,却一不留神写成了杂文,按照我中学语文老师的话说,跑题就是零分。大家就当一个反面教材凑合着看吧!为什么跑题?究其内心,原来是眼睁睁地看着身边的胡同一座座倒下,我“被迫发出最后的吼声”而已。别“吼”,我胆也太肥了,那是国歌中的原词儿,我不过是几声叹息罢了。
      感谢六百多次点击的朋友们,大家共勉,我们的胡同或许在另一个世界会重生。
DSC05555.JPG
0 W8 Y: \. K8 E; S9 G( L- ~# y$ v/ A, x- \
      翻拍一张某旅游杂志上里斯本老城的照片,用主持人孟非先生前两天在节目中的话说,叫做:如果几百年前的老国王复活,他都能找到自己的家。……看来他也是一个老城的捍卫者。
发表于 2013-10-12 16:49:5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到有刚翻修的新房子也打上了拆字。
发表于 2013-10-18 23:39:2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的我好想哭。。。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6 14:43:53 | 显示全部楼层
雨后春华 发表于 2013-10-12 16:49
6 c# o7 \& _  \' }- h$ i/ V' ~看到有刚翻修的新房子也打上了拆字。

# I, a$ C7 N1 s  K      别说胡同中翻修的那几栋新房子要拆,就连刚刚建成十几年二十几年的标志建筑崇文区文化馆和工会大楼、甚至建国后第一批十大建筑华侨大厦也没能逃出厄运。世界上恐怕也没有哪个国家在短短的时间内这么大拆大建。其实这是一种资源的浪费。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6 14:47:41 | 显示全部楼层
xinyangu 发表于 2013-10-18 23:39
: {2 L9 f! J5 _2 z% Q看的我好想哭。。。
5 n7 I! Q6 V( x3 |% Q
想哭,说明你是胡同的子孙后代,说明你对胡同有真情实感。我们都是因为这个情结才相聚在这里的。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6 14:58:47 | 显示全部楼层
sunyumin1959 发表于 2013-12-25 11:46
9 M$ G; o: T6 I" j向留下当年北京最后印记的人们致敬!

1 }/ C. }/ d' a, j0 n. e" x      他们有拆的资本,我们有回忆的权利,总书记都提倡大家放飞梦想。他们梦想拆胡同发财;我们梦想回到精神的家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8-14 09:37 , Processed in 1.273065 second(s), 10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