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hwar4073 于 2013-7-8 23:16 编辑
d9 t- P' ^2 E Z5 e2 ?) B4 H% p' L# Q: o+ z
應該是清朝在台灣興建的建築物,發一篇網路蒐集有關延平郡王祠的文章,請參考:
P x/ B0 _0 E( Q7 m
: V3 v6 y! S% i% X# o* y& G* D
歷經三朝非古蹟-延平郡王祠(原清開山王廟、日治開山神社) 4 W( B# U& d4 K$ Q4 g$ @
5 s3 o! E6 y; l
這延平郡王祠竟然不是古蹟!!我這十幾年來還一直以為這是一級古蹟。而且之所以不是古蹟,還跟這間廟歷經三代尊崇有關。這三代分別為在前清時的好不容易可以化暗為明而建祠的開山王廟;日據時代日本以政治目的為收買人心而重修的開山神社;直至國民政府時期,重新改建為北方宮廷式建築成為復興象徵的延平郡王祠。結果最後的這一改,把原本的福州式建築改為廡殿式建築,因為建築的年代不夠久遠,反而不能成為古蹟。可嘆的是,台南市許多老建築就是這數十年來不重視文化資產保存,拆掉或整修者眾,而讓這些文物從這世間永遠消失。 明鄭時移台的子民為紀念延平郡王,改以「開山王廟」來減少清廷的關切。直到同治年間,欽差大臣沈葆楨在牡丹社日人侵台事件後來台籌防務,才上書請旨請求將鄭成功視為前朝遺臣而非本朝之亂臣賊子。獲得清廷的同意後,這才重新修廟,正式命名為「明延平郡王祠」。沈葆楨並寫了一幅對聯,至今仍掛在正堂右側:「開萬古得未曾有之奇,洪荒留此山川,作遺民世界;極一生無可如何之遇,缺憾還諸天地,是創格完人。」後來日人據台,大肆破壞孔廟、關廟、書院,惟獨卻在延平郡王祠增建當時台灣第一間神社,開山神社奉祀鄭成功。這是因為鄭成功在日本出生,其母田川氏為日本人。日人反而鼓勵祭祀鄭成功,一方面有收買人心的意味,一方面似乎也有以日本人的後代也曾經統治過台灣,來隱喻日人也有據台的正當性。 抗戰時期,延平郡王祠乏人整理。光復初白崇禧才又於原鳥居石柱刻對聯:孤臣秉精忠,五馬奔江,留取汗青垂宇宙。正人扶正義,七鯤拓土,莫將成敗論英雄。橫書「忠肝義禮」,上頭有青天白日徽。1963年為表彰鄭成功對台灣的開發的貢獻,成立「民族英雄鄭成功史蹟修建委員」重新規劃整建,而成今日「延平郡王祠」。 所以這延平郡王祠竟然歷經三世因緣,只是舊有文物遺跡留存不多。而原開山王廟中的鄭成功神像因為幾次的廟宇重修,數十年來一直被安放在鄭氏家廟,竟然再也沒有回到延平郡王祠,這其實也算是個傳奇。去年府城鄭成功文化節有意讓開山王神像回到延平郡王祠,而先將之改安在平日素有「交陪」的媽祖宮中,等待一個好日子再迎回延平郡王祠。不過我們現在看到的還是後來由名雕塑家楊英風所塑之泥像,鄭成功的神像似乎還沒有回到祂原來所在的地方。 因此走入延平郡王祠週邊應該還可以尋到歷經三朝數百年的古物,譬如清朝時的旗竿石、祠堂內的名對聯、兩對石獅(我覺得這應該不是狛犬;從以前老照片可觀察當初日本人整建開山神社時還維持原來的山牆與旗竿座,或許連開山王廟的石獅也被留下來)。至於沈葆楨求得的建祠聖旨據說已經不是真物..。 而日治時期留下來的遺跡文物,包括鳥居、數座石燈籠的上半段、被忽視而至現今難辨的參道舊跡,重要的是儀仗所內還有現今台灣少見的日式神轎-御神輿。 5 S+ Z* P+ s2 [: Y @8 g4 c) j5 I( u
6 ]" v. v4 q# A5 a) d( 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