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64|回复: 0

中國茶的名品(11)-顧渚紫筍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3-6-13 11:28: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自中國茶文化叢書:《紀茗》節錄之「茶的名品」,介紹中國各地的名茶,有簡體及繁體二種版本,請網友參考:) M4 K5 D" N; u5 e% a  ]7 T2 M

5 J9 O/ `  _8 t& f) {+ C  D6 J3 H& E" M! ^0 q& P9 j
繁體版
顧渚紫筍

& a7 o( b: p8 w/ R; i' |# k! t! F% v. X+ Y
鳳輦尋春半醉回,仙娥進水御簾開。
杜丹花笑金細動,傳奏湖州紫筍來。
                      唐•張文規
    顧渚紫筍,產於浙江長興的顧渚山。長興古時稱長城,屬吳興郡,故有「吳興紫筍」之稱;五代後長城改長興,當屬湖州,又有「湖州紫筍」之名。
    「紫筍」之名,源出自陸羽《茶經•一之源》:「茶者……紫者上,綠者次;筍者上,牙者次;葉捲上,葉舒次。」顧渚所產茶葉正合《茶經》所述上品的標準,因而得名。
    浙江長興顧渚山,與江蘇宜興的茶山緊密相連,分別生產紫筍茶與陽羨茶,均為珍品,同列貢茶。唐代時,顧渚設有規模宏大的貢茶院。每年採製季節,「役工三萬」,投入採摘茶芽,「工匠千余人」,參與製作,需整整勞累一月,方可造畢。製茶工廠非常氣派,僅用於置茶碓(碾茶用)的房屋就有30間,烘焙茶葉的工廠達百餘間。
    紫筍茶和陽羨茶的採製,唐時還有州官督造。茶季一到,兩州官員聚集「境會亭」,督採、督製、督運。其時有歌舞歡宴,盛況空前。白居易在蘇州剌史任上時有詩云:
遙聞境會茶山夜,珠翠歌鐘俱繞身。
盤下中分兩州界,燈前合作一家春。
青蛾遞舞應爭妙,紫筍齊嘗各鬥新。
自歎花時北窗下,蒲黃酒對病眠人。
詩人那時正馬墜腰損,服蒲黃酒療病,不能參加境會亭盛事,殊感惋惜。
    唐時,紫筍貢茶級分五等,第一批茶規定在每年清明日貢到。曾任過湖州剌史的張文規有一首《湖州貢焙新茶》云:
鳳輦尋春半醉回,仙蛾進水御簾開。
牡丹花笑金鈿動,傳奏湖州紫筍來。
這首詩描繪了紫筍茶貢到時,宮廷的喜悅氣氛,宮女們一聽到紫筍頭茶運到,立即向「尋春半醉」的皇帝稟報。殊不知,這「清明日貢到」後面包藏了多少的艱辛,唐詩人李郢在《茶山貢焙歌》中說道:
驛騎鞭聲砉流電,半夜驅夫誰復見?
十日王程路四千,到時須及清明宴。
從茶山到京城,相距幾千里,陸路快馬日夜兼程,必須十日趕到,實非易事。遇到氣候異常的「倒春寒」天氣,茶芽長不出來,便會遭殃。唐文宗開成三年(838),因春寒茶芽遲發,貢茶未能如期運到京城,湖州刺史裴元便依「貢不如法」而被罷官。明初,紫筍茶仍入貢。徐獻忠《吳興掌故集•物產類》記述:「我朝太袓皇帝喜顧渚茶,今定製,歲貢止三十二斤,清明前二曰,縣官親詣茶造,進南京奉先殿焚香而已。」
    顧渚山貢茶院自唐代宗大曆五年(770)興建,至明洪武八年(1375)革罷,其興盛長達605年。以後,紫筍茶雖不作宮廷主要飲品,但仍有一定貢額,直到清順治三年(1646)尚有貢茶「起解北京交」。再後未見有續記。按有記載之期計算,紫筍茶列貢品歷史長達870多年,這在全國各種貢茶中可居首位了。
    清中期以後,紫筍茶逐漸衰落,以至絕跡。至40年代末,顧渚山茶園幾巳荒蕪無存。新中國成立後,茶園逐漸得到恢復。1978年,當地進一步發掘了這一歷史名茶的採製技術,生產出不失傳統風格的紫筍茶,相繼被評為全省一類名茶和全國名茶。
    紫筍茶的製作,唐時以蒸氣殺青,經搗、拍、碾壓成餅茶;宋時的紫筍茶,是在蒸青後,研膏、模壓為龍團茶;明洪武年間罷貢龍團茶,以芽茶作貢茶,即成為烘炒類的條形散茶。自此茶的形態大有改變,根據芽葉採摘大小,分為紫筍、旗芽、雀舌等品類,並由蒸氣殺青改為鍋炒殺青。
    現時的紫筍茶採製工藝仍保持傳統的要求,採摘細嫩,標準為一芽一葉初展或一芽一葉,炒製500乾茶,芽葉需3.6萬個左右。鮮葉採回後,需經5~6小時攤放,待含水量降至72%左右,發出清香時炒製。
    紫筍茶的加工工藝分為殺青、炒乾整形、烘焙。殺青在鍋中進行,要求殺勻殺透。殺青葉出鍋後,進行攤凉,再入鍋炒乾整形,最後烘乾至含水量5%左右時下烘,稍經攤凉,包裝收藏。該茶係半炒烘類型,既用鍋炒,又用鍋烘培,因而外形緊結,又較完整。香氣馥郁,湯色清澈,茶味鮮醇而回味甘甜。

& _5 K( U. U7 h3 m
简体版
顾渚紫笋
7 _4 |7 x* k" W$ m
) O# v* b; E/ b4 E" q1 A- ]
凤辇寻春半醉回,仙娥进水御帘开。
杜丹花笑金细动,传奏湖州紫笋来。
                      唐•张文规
    顾渚紫笋,产于浙江长兴的顾渚山。长兴古时称长城,属吴兴郡,故有「吴兴紫笋」之称;五代后长城改长兴,当属湖州,又有「湖州紫笋」之名。
    「紫笋」之名,源出自陆羽《茶经•一之源》:「茶者……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牙者次;叶卷上,叶舒次。」顾渚所产茶叶正合《茶经》所述上品的标准,因而得名。
    浙江长兴顾渚山,与江苏宜兴的茶山紧密相连,分别生产紫笋茶与阳羡茶,均为珍品,同列贡茶。唐代时,顾渚设有规模宏大的贡茶院。每年采制季节,「役工三万」,投入采摘茶芽,「工匠千余人」,参与制作,需整整劳累一月,方可造毕。制茶工厂非常气派,仅用于置茶碓(碾茶用)的房屋就有30间,烘焙茶叶的工厂达百余间。
    紫笋茶和阳羡茶的采制,唐时还有州官督造。茶季一到,两州官员聚集「境会亭」,督采、督制、督运。其时有歌舞欢宴,盛况空前。白居易在苏州剌史任上时有诗云:
遥闻境会茶山夜,珠翠歌钟俱绕身。
盘下中分两州界,灯前合作一家春。
青蛾递舞应争妙,紫笋齐尝各斗新。
自叹花时北窗下,蒲黄酒对病眠人。
诗人那时正马坠腰损,服蒲黄酒疗病,不能参加境会亭盛事,殊感惋惜。
    唐时,紫笋贡茶级分五等,第一批茶规定在每年清明日贡到。曾任过湖州剌史的张文规有一首《湖州贡焙新茶》云:
凤辇寻春半醉回,仙蛾进水御帘开。
牡丹花笑金钿动,传奏湖州紫笋来。
这首诗描绘了紫笋茶贡到时,宫廷的喜悦气氛,宫女们一听到紫笋头茶运到,立即向「寻春半醉」的皇帝禀报。殊不知,这「清明日贡到」后面包藏了多少的艰辛,唐诗人李郢在《茶山贡焙歌》中说道:
驿骑鞭声砉流电,半夜驱夫谁复见?
十日王程路四千,到时须及清明宴。
从茶山到京城,相距几千里,陆路快马日夜兼程,必须十日赶到,实非易事。遇到气候异常的「倒春寒」天气,茶芽长不出来,便会遭殃。唐文宗开成三年(838),因春寒茶芽迟发,贡茶未能如期运到京城,湖州刺史裴元便依「贡不如法」而被罢官。明初,紫笋茶仍入贡。徐献忠《吴兴掌故集•物产类》记述:「我朝太袓皇帝喜顾渚茶,今定制,岁贡止三十二斤,清明前二曰,县官亲诣茶造,进南京奉先殿焚香而已。」
    顾渚山贡茶院自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兴建,至明洪武八年(1375)革罢,其兴盛长达605年。以后,紫笋茶虽不作宫廷主要饮品,但仍有一定贡额,直到清顺治三年(1646)尚有贡茶「起解北京交」。再后未见有续记。按有记载之期计算,紫笋茶列贡品历史长达870多年,这在全国各种贡茶中可居首位了。
    清中期以后,紫笋茶逐渐衰落,以至绝迹。至40年代末,顾渚山茶园几巳荒芜无存。新中国成立后,茶园逐渐得到恢复。1978年,当地进一步发掘了这一历史名茶的采制技术,生产出不失传统风格的紫笋茶,相继被评为全省一类名茶和全国名茶。
    紫笋茶的制作,唐时以蒸气杀青,经捣、拍、碾压成饼茶;宋时的紫笋茶,是在蒸青后,研膏、模压为龙团茶;明洪武年间罢贡龙团茶,以芽茶作贡茶,即成为烘炒类的条形散茶。自此茶的形态大有改变,根据芽叶采摘大小,分为紫笋、旗芽、雀舌等品类,并由蒸气杀青改为锅炒杀青。
    现时的紫笋茶采制工艺仍保持传统的要求,采摘细嫩,标准为一芽一叶初展或一芽一叶,炒制500干茶,芽叶需3.6万个左右。鲜叶采回后,需经5~6小时摊放,待含水量降至72%左右,发出清香时炒制。
    紫笋茶的加工工艺分为杀青、炒干整形、烘焙。杀青在锅中进行,要求杀匀杀透。杀青叶出锅后,进行摊凉,再入锅炒干整形,最后烘干至含水量5%左右时下烘,稍经摊凉,包装收藏。该茶系半炒烘类型,既用锅炒,又用锅烘培,因而外形紧结,又较完整。香气馥郁,汤色清澈,茶味鲜醇而回味甘甜。
5 ^# n# N/ A5 K# S: y, D# O
回复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20 11:01 , Processed in 1.119334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