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484|回复: 59

隆福寺街有我儿时的记忆[含3P]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3-6-6 19:50: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小时候见过隆福寺。我记得很破旧了,庙内有一些小商贩,我的一位街坊就是里边的一个“剃头棚”的“理发师”。六十年代拆除了隆福寺,改建成“东四人民市场”(董必武题词),后来又改建成了现在的隆福大厦。我凭印象复原了“东四人民市场”三维立体图的基础上,继续向东复原,争取完成整条街的复原图。(见图)
从东口说起还有四个电影院分别是:明星电影院、东四工人俱乐部、蟾宫电影院(文革改为长虹电影院)、东四剧场。东口把口的茶叶店,还有现在还在著名的灌肠店,中国书店,鱼鸟小摊,绿植花店.......太多的儿时记忆。可悲的是现在的隆福寺街成了破烂市。
2 f. C+ D$ m7 _+ S 东四人民市场-1.jpg
5 \- I* {5 l( {! _9 {3 f- |

, c9 B) h* r! k" _- H! D3 L 东四人民市场-3.jpg
$ v! m: k! B0 h6 `" r, w& x1 E3 R& x$ Q3 ^  P' p5 ]  k, D
东四人民市场-2.jpg - _% i5 \+ Q7 }, D6 y+ l: z5 O- g
) C9 d8 ~1 a2 h4 R$ j! G+ q

相关帖子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13-6-6 21:38:42 | 显示全部楼层
《北京晚报》2011年5月1日四合院专栏,有一篇我写的《打小爱逛隆福寺》,看看与你的印象如何。
 楼主| 发表于 2013-6-7 06:52:14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 一定拜读
发表于 2013-6-7 08:15:02 | 显示全部楼层
东四剧场后来改名为井冈山电影院.
发表于 2013-6-7 10:35:2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印象是:东四人民市场的早期1960年之后,在东边有个公共厕所,它的对面是个小广场。侯门首席的图是较晚些的情况了。
 楼主| 发表于 2013-6-7 12:28:32 | 显示全部楼层
东四人民市场-4.jpg
/ k; o! A  _1 n" ~1 {1 k8 @( F* S# T2 |4 r; z6 R2 ]
您看是这儿吧。
. M3 \) U6 l+ @

点评

对,就是这个公共厕所。但是对面还是后来的的情况了,没有了小广场。  发表于 2013-6-7 17:51
发表于 2013-6-7 13:29:35 | 显示全部楼层
复原图真漂亮.要是能画出有隆福寺山门时的人民市场,就更好了.还有胡同口熙熙攘攘的卖鸟,蛐蛐罐的场景.这些,今天想来,恍如隔世喽.
发表于 2013-6-7 15:55:24 | 显示全部楼层
西水车 发表于 2013-6-7 10:35
! K2 e  L6 B1 h. s- w- u" T& L/ |我的印象是:东四人民市场的早期1960年之后,在东边有个公共厕所,它的对面是个小广场。侯门首席的图是较晚 ...

& T; f; E# D5 b3 Q# M没错,那时候是三座庙门,里边是殿堂,后边是小空场,东边有座小楼,是办公的地方,小楼的南边是公共厕所,那时感觉这厕所规模还比较大。公共厕所的后墙外就是通往东四剧场的死胡同。现在这条胡同仅剩下北头一小段,叫人民市场东巷。
 楼主| 发表于 2013-6-7 18:42:20 | 显示全部楼层
侯门首席 发表于 2013-6-7 12:28 4 u% J2 ?9 l; v( L: _( y% X  u! f4 G
您看是这儿吧。

. n+ {* |3 S$ a/ f( ^8 t6 }. M厕所大概是三阶台阶,面向西的小便池,哈哈!太细了,

点评

没错!  发表于 2013-6-7 22:26
 楼主| 发表于 2013-6-7 18:46:07 | 显示全部楼层
百事顺遂 发表于 2013-6-6 21:38 + {3 l, U2 D5 B/ u. ?! x% c
《北京晚报》2011年5月1日四合院专栏,有一篇我写的《打小爱逛隆福寺》,看看与你的印象如何。

, u' I% C0 B5 O( g+ d希望您能将您的《大小爱逛隆福寺》这篇文章给大家伙看看。
发表于 2013-6-7 19:23:46 | 显示全部楼层
《打小爱逛隆福寺》全文:
) G+ k: I% |$ `& @: \% c, p4 V从小住在东四附近,隆福寺就成了我打小儿经常去逛的地方。6 M! v" L( b5 y; I' S. v/ m( B6 }
9 Q3 Q& n7 Q5 ?* A( @8 z* n1 d- a
    东四十字路口往西,直到现在的美术馆十字路口,“文革”前叫猪市大街,隆福寺就在猪市大街路北。3 w# v5 t1 n- i
% b4 Z# W. ?9 J" R5 f+ Y
    从隆福寺的东口出来是东四北大街,出西口是大佛寺街,现在叫美术馆东街。原来隆福寺的山门前往南有一条路通到猪市大街上,马路正对面是冶金部。隆福寺的北门,也就是后门,在钱粮胡同。其实在北京人的心目中,隆福寺前的一条东西向的街,都属于隆福寺的范畴,说隆福寺就是指的这条街。
5 {5 o3 `- `* F1 ?# Z! u5 ]/ O 0 W$ e8 {1 O" H8 I) n9 w: Q: G! z- z
    隆福寺在老年间是北京的四大庙会之一,咱没赶上过,只能说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后的印象。
" E9 t; W9 x3 }0 m
# s! d  X2 E; g, N    解放后隆福寺最聚人气的应当是东四人民市场,北京四大商场之一,规模大,货色齐,逛商场成了人们平日里的一大乐趣。
, W: p$ P/ F) I* M- }( o
0 o6 a0 }! j8 `4 D+ f/ `9 d    人民市场是在隆福寺这座庙宇的基础上改造修建的。进了山门修了前后四栋铁皮顶棚的大货场,除了经营琳琅满目的日用百货、食品之外,还经营旧货、古今字画、图书,困难时期还增加了修理行业,比如修补棉毛衣裤、修鞋、修钟表等,让市民感觉很方便。当时“东四人民市场”这几个字,还是吴晗副市长(《海瑞罢官》的作者,明史学家)题写的。
- o, T7 |( S+ H" Z8 F : w( j. F- ?2 m, T* x' S
    1964年山门拆了,原地盖了新式的商场营业大厅,焕然一新,主要经营百货、食品等,后面的大货场没有拆,经营其他不太热门的项目。董必武同志给重新题写了“东四人民市场”几个端庄的大字。“文革”之后东四人民市场又盖成了大楼,改为“隆福大厦”,安装了电动扶梯,但是人气比过去差多了,1993年夜里起了一把大火,把人民市场仅有的一点人气彻底地烧没了。" I/ L! I) y$ r- D4 d3 R( v9 U
2 u1 n& L7 @3 s5 O: F
    隆福寺之所以让人难忘,是其中所蕴含的老北京的文化底蕴。* ?5 ^  ~& D0 R
+ I% y. Z- H, q2 Q. K, H$ q$ p7 O
    隆福寺街最热闹的是人民市场往东一直到东口这一段。往西没有什么店铺,困难时期盖了个十三层的民航局大楼,据说是当时北京最高的楼房之一,让这段路变得更窄了。
. a1 [2 M5 O1 y8 F/ t! B
+ k& T' f+ x# e% |    东口把角路北是明星电影院和德一茶庄。德一茶庄店面不大,朝向东南,门脸是五彩沥粉的两根圆柱,黑底金字的牌匾,两扇总共一米多宽的玻璃门,进去店堂不大,茶香四溢,光线有些昏暗,但总是十分整洁。是隆福寺这条街上最漂亮的建筑。可惜后来东口路北盖了一栋楼,就把这茶庄给拆了。% _! C7 d7 q9 h, r$ L& d

0 H: H& n1 e7 P! [    紧挨着的是明星电影院,正门朝着东四北大街,里边还是楼上楼下的老式木结构,而且比较陈旧,按现在的标准肯定不符合消防安全的要求,但是它的成人票价比其他三家便宜五分钱。0 p0 S5 X" N; G! ]5 m

8 g: T  h- y+ Y% w- @, B    除了明星电影院外,这条街上还有东城区工人俱乐部、蟾宫、东四剧场三家影剧院。蟾宫这名字本来取材于民间神话传说,多好听的名字!“文革‘破四旧’”的时候,中央美术学院附中(原来位于隆福寺街西口)的红卫兵贴大字报,说蟾宫就是癞蛤蟆宫,后来改成了长虹电影院。
: V9 ?' b' d& l$ [
" J% R* Z& B+ S" X' G0 K4 i    东四剧场在人民市场旁边的一条死胡同的尽里头,平日演电影和戏曲,周末和礼拜天晚上演木偶戏,那时候看过的《画中人》、《鸭司令》至今还记忆犹新。我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有一次没跟家长打招呼就自己一个人溜达去买了张戏票听京剧《杨八姐游春》,根本听不懂,中途睡着了,散场了旁边的大人才叫醒我,回家天都黑了,差点挨家长一顿揍。
- k. L1 J2 X4 h& {& j9 f, J   e0 i  L) S& L% X3 D* g; E# P6 m
    隆福寺那时有几个很有特色的买卖人,常常引人驻足观看。
% f* c- ^6 J3 n$ r/ `
7 E/ x2 Z5 v4 n( s. r    当年有位四十多岁的男子,站在进了东口不远路南的台阶上,脖子上挎着绣花绷子,手持绣花针,一边表演绣花一边叫卖绣花针。您要是买,当场教如何穿针引线,同时让您亲自绣上几针,很快就可以掌握基本要领。您要是老主顾,兴许还送您一张图案纸样。+ w/ v( ?0 F! V9 ?
7 u; I/ C. ]  I- R  O7 l) s* K* P
    还有位老太太,总穿身黑衣黑裤,盘腿坐在台阶上,神闲气定,双手揣在袖笼里,面前铺一块黑布,黑布的那一头放个小黑枕头,两个用秫秸秆做的小人神气活现的摔跤,滑稽可爱。其实是一根细黑线由老太太在袖笼里的手扽着,时松时紧,使得小人变换着动作。由于是黑线黑布,猛一看不易发现而已。好多小孩伸着脖子使劲看,往往耐不住诱惑掏出兜里仅有的几个钢镚,买回家给其他小孩做表演。9 y# d5 {1 i& b# L1 `5 A% x$ H+ U

& a* E3 u( |+ C* C' H% \2 D! k, L    在路南的台阶上有家灌肠店,门脸不大,炸灌肠的炉子就放在门口,上边斜放着个大饼铛,用卤油炸切成片的粉红色的灌肠,一毛钱买一盘,自己端到屋里浇上蒜泥汁吃起来脆嫩鲜香。记得小时候吃炸灌肠使用很精致的小铜叉子,后来改成用筷子,现在都用牙签了。% @& ?+ [/ F: q& o4 ~8 X+ o0 o  ~

4 X1 q8 ]! h4 D$ g    当年在连丰(原来叫孙家坑)胡同把口有一家修理钢笔的小店。那时候用自来水笔的人多,来修钢笔的人自然也多,磨尖、点金、换笔胆、配零件,业务一应俱全,手艺好,生意当然也兴旺。在工人俱乐部西边有个花店,有个简易的花房,类似于温室,冬天进去暖烘烘的。
2 l6 u# ]' t$ o1 n# r" n / l6 v$ r! U- V. X+ T/ S
    隆福寺街曾经有好几家古旧书店铺,不过这行当后来没落了,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后只有中国书店还存在,经营的还是古旧书刊。现在路南的那家旧书店原来是中国书店的收购部,门市部在工人俱乐部大门的东侧和路南各有一家。“文革”的时候路南的那家门市部还开着,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就不存在了,改成卖牛仔裤的小店了。
2 X. ~  [8 Z% R6 K4 W9 K
7 k6 a+ j& }/ p* ]' N    隆福寺这条街上卖鸟的、澡堂子、理发馆、照相馆、粮店、油盐店、食品店、酒馆等一应俱全,但是饭馆只有两家,还都是清真的,一家是白魁老号,一家是回民食堂。后来回民食堂改成了隆福寺小吃店,至今还在。记得“文革”刚开始那会儿,红卫兵在小吃店里贴出告示,让顾客吃完饭自己把碗筷送到洗碗处,美其名曰“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不过没实行几天。前几年我到日本出差,在快餐馆吃完饭了,顾客都把碗自觉地送到洗碗处,我不禁想,红卫兵当年没实现的事情,敢情在日本一直实行着……
( G9 k: B* `1 d1 J
发表于 2013-6-7 19:29:28 | 显示全部楼层
hwar4073 发表于 2013-6-7 19:23
. a3 S, Q- q# G《打小爱逛隆福寺》全文:
4 w. p7 b' g& B& E$ ^) I从小住在东四附近,隆福寺就成了我打小儿经常去逛的地方。! C0 \$ N1 f5 i! Y  X

3 G6 Y6 M+ z0 k# w有兒時的記憶,到了現在這個年紀,真的都只有剩下回憶了。兒時的吃食、兒時的玩伴、兒時的遊戲、兒時母親的菜飯、兒時玩樂的場所、兒時隨同父母親去過的地方等等.......,都是最美麗的回憶。
 楼主| 发表于 2013-6-7 20:11:18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十二楼朋友。您一下子把我带回了孩童时代的隆福寺,历历在目。可有一事不明,这篇文章是您写的吗?不是“百事顺遂”写的吗?。
发表于 2013-6-7 22:24:57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了.
发表于 2013-6-7 22:25:15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了.
发表于 2013-6-7 23:35:53 | 显示全部楼层
红卫兵在小吃店里贴出告示,让顾客吃完饭自己把碗筷送到洗碗处,美其名曰“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不过没实行几天。前几年我到日本出差,在快餐馆吃完饭了,顾客都把碗自觉地送到洗碗处,我不禁想,红卫兵当年没实现的事情,敢情在日本一直实行着……& D' F( ^6 b7 ]6 T
嘿,这红卫兵够超前的。。。
 楼主| 发表于 2013-6-8 08:24:47 | 显示全部楼层
确有其事,目睹。
发表于 2013-6-8 09:55:22 | 显示全部楼层
复原图画的不错,文章写的挺详细,欣赏了!
发表于 2013-6-8 11:59:21 | 显示全部楼层
问一下,隆福寺东口那家澡堂子叫什么名字来着?
 楼主| 发表于 2013-6-8 14:15: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印象,进东口路北的一个小门脸儿,记不得名字了。
发表于 2013-6-9 21:01:43 | 显示全部楼层
西城胡同 发表于 2013-6-7 23:35
0 y1 z2 A7 v8 m# _4 F, H红卫兵在小吃店里贴出告示,让顾客吃完饭自己把碗筷送到洗碗处,美其名曰“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不过没实 ...

  W% C  t. x7 J9 e那时候把服务视为“伺候人”,让别人伺候就叫“剥削”,是“文革”所要打倒的![/b]
发表于 2013-6-9 21:04:49 | 显示全部楼层
西城胡同 发表于 2013-6-7 23:35
4 E$ Z, R7 r. ?6 V( C( e; B红卫兵在小吃店里贴出告示,让顾客吃完饭自己把碗筷送到洗碗处,美其名曰“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不过没实 ...
  r3 f+ O+ v5 S
其实国外的快餐店如“肯德基”、“麦当劳”都是食客自己吃完把盘子扔进垃圾箱;包括北京“宜家”的餐厅也是在倡导和实行着;只不过中国人还是习惯着被人“伺候”!除了“文革”时!
发表于 2013-6-9 21:08:55 | 显示全部楼层
印象最深的,还是三座门里边的“人民市场”,包括后来后门那边残留的大殿;以前是真的经常从前门一直逛到后门,从后门出(因我家住东四七条嘛,后门离着家更近);后来就是经常在梦中如此!怀旧的力量真大![/b]
发表于 2013-6-9 21:19:59 | 显示全部楼层
“隆福寺小吃店”好像原来在“人民市场”对面那条通往“猪市大街”的南北街的路东那儿?[/b]
 楼主| 发表于 2013-6-10 07:48:46 | 显示全部楼层
对!在“人民市场”的东南方向,“市场”直对着是一条通往东四西大街的较宽的路。
发表于 2013-6-10 10:42: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haohq 于 2013-6-10 10:55 编辑
' d9 r  o# d* b2 L: d6 _; x8 B8 h2 G) J1 p) f. y- I
转贴一张台湾 喜乐 老先生根据记忆的绘画(1918~1935年间场景)。
( Y( B, ^; f5 J1 _, I) u  k(点击看绘画——超大的好图). f$ R4 C" y: Y& `% v7 y  T* c
" {- M3 `) u' w3 P0 H( a
. r" }( y8 ~, q1 K% @' F
绘画源自:- i  o( q; k6 X1 _  a
一个漂泊在外乡的老北京笔下的北平 》      作者:气定神闲
, q! u! D* ^7 e$ H6 ihttp://bbs.obj.cc/thread-88739-1-9.html
0 o( V5 e4 j  ]4 r
& U1 _: @9 z* Q: ^( r
- ]0 b* f# B6 V
908.鸟瞰隆福寺        [喜乐先生绘画].jpg
发表于 2013-6-10 11:44:43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了,勾起了我儿时的回忆。我曾在东四北大街住,(东四三条对面)楼主文中提到买绣花针的很有印象,还记得他的吆喝声“一分钟学会,二分钟当师傅,越扣嗤,越咔哧,越结实....”哈哈。得一茶店对面有一二层小楼,那是我的同学满**的家。再往西路北边有一卖鸟阿姨,面色黝黑。每到秋季花一毛钱可买一个“燕雀儿”或“朱点儿”。
发表于 2013-6-10 12:08:55 | 显示全部楼层
山野村夫 发表于 2013-6-10 11:44
9 V& \) q* }4 P' m; [3 M* g- Y4 b( T拜读了,勾起了我儿时的回忆。我曾在东四北大街住,(东四三条对面)楼主文中提到买绣花针的很有印象,还记 ...
. s' Z+ c, y3 w7 W2 ^' t8 R, d$ o! e
您好,我曾住东四北大街349号,就是红日照相馆旁边.76年才搬走.
发表于 2013-6-10 16:32:32 | 显示全部楼层
昆仑 发表于 2013-6-10 12:08
7 O* {7 \! T; f您好,我曾住东四北大街349号,就是红日照相馆旁边.76年才搬走.

5 |! w. p- \3 d; p7 {您好。老街坊呀。我住在东四北大街500号。(后来居委会那院)现在是多少号不知道。我68年离开那里,去山西插队了。
发表于 2013-6-10 17:02:22 | 显示全部楼层
您好!我们也许见过面,哈哈.居委会我知道,那时我跟我奶奶去那里开过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8-14 10:23 , Processed in 1.207846 second(s), 11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