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 z2 `+ x% a4 g) P+ p {. a: W
7 e& t& _0 S* X4 {% u 老北京的茅房与掏粪的。
! ?$ l' e+ K! S. q( G: `8 C/ ?- u1 ]& k2 t5 R$ K7 p9 ^
老北京人对衣食住行处处都有讲究,上厕所过去叫“茅房”老年间的北京茅房什么样?其实也很简单,一般的院子都有自己的茅房,大多都设在后院、跨院,而大杂院里就很少有茅房,人们要是想上茅房就得去外边的“官茅房”也就是今天的公共厕所、公用卫生间。
. E8 D6 x* H, T. k6 z) \9 ?; w
老北京的茅房都是设有马桶老北京人叫“马子”,每天有掏粪的人来掏马桶,那时候对这些掏茅房的人称“倒马子的”“掏茅房的”。老北京城有几大粪场子,各有各的地盘,粪霸之间也时而有挣夺。过去哈德门外就有因此得名的胡同也就是今天的普仁医院(原市第四医院)后身一带,文革是改叫抽分厂了,谐音还是臭粪厂。上世纪九十代末大规模的拆迁改造变成了今天的“新景家园”小区。上世纪六十年代初随着市政的改造各家各院的茅房也由马桶改为了“蹲坑”用水可以冲走粪便方便了老百姓也解放了掏粪工的劳累,改善了居民的居住环境和卫生状况。
Y# M/ Y. J a) Q* ~0 y
说起“掏茅房的”不能不说时传祥,他14岁从家乡逃难来到北京,迫于生计背起粪桶当了一名生活在最底层的“粪花子”,饱受了粪霸的剥削压迫,遭人白眼,受尽了凌辱。解放后他当家做了主人,感到了尊重与平等,掏粪是纯体力活。背在肩上那半人多高的粪桶有10多公斤重,装满了粪便有50多公斤。以前时常看到掏粪工背着粪桶还用粪勺的长把儿架在肩上粪桶的背把儿这是为了减轻肩上的压力,时传祥每天掏完了在背,一天的总重量得有5吨。解放后,他掏了十七八年粪,基本上没休过节假日,因我住家就在哈德门外经常看到时传祥的身影,他还去过我家的茅房掏过马桶,街坊们端着茶请他喝,让他歇歇脚,很朴实的一个山东大汉。他以“工作无贵贱,行业无尊卑;宁愿一人脏,换来万人净”的职业道德观,教育影响青年一代安心本行业工作。1959年全国“群英会”期间,国家主席刘少奇和周恩来接见了他,热情地握住他粗糙的手,询问他的工作情况。毛泽东请时传祥到中南海去住,并把他当贵宾请上天安门,参加国庆观礼。当年担任副市长的万里也曾背起粪桶,跟着时传祥学习背粪;清华大学的一些学生曾拜时传祥为师。
/ \7 f6 {& n2 X6 @9 v h; K; q 这么一个普普通通的掏粪工在那场 “文化大革命”期间,时传祥惨遭到无情的迫害,被诬为“工贼”,瘫痪了的时传祥被遣送回原籍。几年后在周恩来的询问下才接回北京平反、治病,1975年病故。
% ]- w) ~. a' [$ h" G 如今老北京的“茅房”没了掏粪的也没了,连地名也没了,一切都在变。茅房这一词也很少听见了,只有那些老人们还是说“上趟茅房”之类的话偶尔勾起人们对过去老北京那些事的回忆。
$ w4 ^" w, J9 t- p
/ z5 P7 l, V0 k2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