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3-5-17 03:12 编辑
3 Q# O9 @6 p* h% z: C
* m7 M! Y+ F) K+ { B* a' }; V& }- Q9 t
, p0 S& M+ \1 O1 N" e
【治德文佛】 (部份文转载自 中华文史网 喻松青)
# W* B- Y6 E& [7 X; w, y; a; v; {. f/ f2 V7 E) z
7 l7 [. w6 A h8 G% D
说明:「弘阳教」的创教人“韩太湖”,即“飘高祖”,又号“弘阳子”。生于明隆庆四年(1570年),直隶广平府曲周县人。万历十四年(1586年),河北大旱,“家中难把光阴过,弃舍家缘逃性命”(《昆元弘阳苦功悟道经》),后来又去河南及江苏徐州等地,访师求道,历尽艰苦。万历十九年(1591年)十月十六日,“进圆顿教,证出弘阳”,时年二十二岁。又长途跋涉,苦功潜修,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正月十五日在太虎山中悟道,立教开宗。次年,进北京城传教。因他交结贵族及太监,为之护法,其教大盛。正如《悟道经》在目录后所开八句真言中所说:“太虎山开荒展教,北京城天下流通。” 《红阳宝忏中华序》云:“「治德文佛」悲愍浊世,临转云空,广平地界,俗居韩门”。此处所谓俗居韩门即指飘高祖成道前之身分,访师求道中同门称其为“韩道人”。光绪年间重修的《广平府志》卷六十《仙释传》中,说韩太湖,号弘阳,曲周人,通医术,曾在北禅山曹溪洞修行数年,着有《明心经》《救苦忏文》等,天启元年刊行,敕封为正德明医真人。
% t3 S, _9 n; X+ a7 _) j' p 在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时期像明清衍生出如此众多密集的宗教,这些大部被称为“密教”或“邪教”的宗教 未必就不好, 开创的立意本善,只是到后来愈行愈远,这些教基本上是从吸取儒、释、道三家的基本教义上发展成自家的教理,弘阳教甚至将三教融为一体。 在弘阳教的《无极老祖讨护教品第六》中,有以下经文:“……无极老祖低头寻思一会,有长子临凡,文章在世,也有名号。二子又立乾坤,同有功劳。三子立门久等,考教儿孙。止有源沌飘高,头遭临凡,转为正信希有,从与古佛证教,今日跟我临凡,保我跟找大地元人。”这里所说的长子.即孔子。二子即释迦。三子即老子。这样,弘阳教所提倡的三教合一,比之其他一些教派更进了一步,它索性把三教捏合在一个家庭里,孔子、释迦、老子成为同父同母的亲兄弟(母亲即无生老母),而无极老祖是他们的父亲,这自然又提高了弘阳教的地位。至于卷文中所说的飘高,他临凡度世,由父亲无极老祖亲自护送.无极老祖说他“头遭临凡”,放心不下,更是反映了弘阳教神祗中间的亲子骨肉之情。弘阳教神祗中突出表现的血缘网,是小农经济社会中家庭伦理关系的反映。同时,它也吸引了徒众,它使得宗教和现实结合在一起,使神和人同在,使陌生的,来自各处的人们所组成的宗教团体:亲切紧密如同充满爱心的大家庭。这些徒众即所谓“大地元人”,最后将由飘高祖化度归天,回到真空极乐世界,永享安康。弘阳教也采取了《弥勒下生经》的说法,即过去燃灯佛掌教时,已度化二亿元人,现在释迦佛掌教时,再度化二亿元人,还有九十二亿元人,将为未来掌教的弥勒佛所度化,同归天堂。飘高祖所负的神圣使命,即为混元老祖和无生老母去度化那青阳、红阳时期已经被度化的四亿元人以外的九十二亿元人,使他们脱离尘世苦海,永登真空家乡。这就是《临凡飘高经》临凡收元的主旨。
* m2 Z6 m9 a' F. H 「弘阳教」只是明清为数二百多个众多密教之一,可见蔓生于中国大地的教派之博杂,其中良莠不齐,能传世已属不易,而能有片鳞半羽可供追寻实属可贵。 此画中所称「治德文佛」当系指韩太湖,即飘高。治德文佛此称号所创源何? 早在佛教中有“普贤菩萨”是以「理德」「行德」见称,有“文殊菩萨”是以「智德」「正德」见称,“释迦”又称“文佛”,“治德文佛”是否仿效择取「智德」(谐音)与“文佛”而来。又画中 左手持芭蕉扇,右手怀抱婴儿,是否仿效择取“太上老君”与“白衣送子观音”之形象而来。从「弘阳教」的种种事迹,不难看出其受佛道各方面影响的深广。# s( J0 b6 J% u u! c) M0 G
1 k+ p/ c! I9 K! a# y( o, }. t
6 k6 F# i, J/ B- `3 K5 A
5 r$ n1 ^8 F L/ b【治德文佛】
8 Q/ ]2 a8 L- Z( Z4 q" Y3 [
, D/ N$ q" Y: a$ S7 ]6 ?6 v. L2 ^# \( @! E* a
: _* c+ G4 y! a9 _$ f4 J" }
3 z T0 P: D5 Q- X! W. r) [
: S% i6 y3 o9 Y5 W" c
4 y% s+ r- ^# k; V4 }; N7 B7 i
+ p" a% ?) V) B; z# ~
2 P4 I6 s( }! V; n, k' D7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