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穎太世澤

北平"人和纸店"的民俗神祇画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楼主| 发表于 2013-4-12 16:09:41 | 显示全部楼层

  C& k1 ^* X6 a% W! _4 v' f+ n: y

1 \  S  _. @3 k3 }  Q% l
9 Y: O* s9 T( O% y# f/ |
年 画

* `$ D$ o  [. j8 s$ t% C6 E9 x7 Y 年畫一.jpg 6 a9 k2 U- p% b' M1 H0 p

0 v* B2 c/ C* Z! _- a
3 O; l, \: h2 q; K
5 L# a  v/ G- r5 z4 n% d- E" m  R4 `7 _- s9 I7 f

, b4 B4 D, C$ \9 y
, G" ^& Z1 T# T4 J" o; t% M3 \# i& H: a4 F  O: A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12 16: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3-4-12 16:28 编辑
5 X* R7 @. U0 z+ p% P/ v* S9 U# t1 _& q  A; a
) v0 B+ `0 ]2 N1 M3 W8 O
* X$ V2 Y2 a) l9 V4 j

$ @) S% C. M5 b2 Y2 K
药 王
  
  说明:药王是俗神,由中国古代历史上或传说中的名医演化而来。一般有三种说法 : 
一. 为神农,尝百草,首创医药,世尊为药王。  
二. 为扁鹊,洞晓医源深明医理,传黄帝《素书》即与扁鹊论脉法,后世祀为药王。又战国时渤郡人有姓秦名越人者,精于医学,在齐、赵    行医,人亦以扁鹊称之,祀为药王。道教尊扁鹊为药王真君,《正统道藏》收有《药王八十一难真经》。   
三. 为孙思邈。后人尊之为药王,奉祀不辍。每年农历的正月初四日举行药王祭祀大典。

1 l! j9 r" R0 i, d/ e
   虽然民间有庙宇拜神农大帝、扁鹊为药王者,但一般较广泛的药王认同还是以「孙药王」为众。
孙思邈(541年或581年—约682年),唐朝京兆华原(现陕西耀县)人,是著名的医师与道士。他是中国乃至世界史上著名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被誉为药王,许多华人奉之为医神。
据新唐书载,他从小勤读书,精通百家学说,善于谈老子、庄周之道,擅长阴阳、推步,妙解数术,孙思邈从小多病,「汤药之资,罄尽家产」。周围的百姓都很贫苦,很多人因为没钱治病而死去,因此他从小就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十八岁之后就「志于学医」,最后终有所成。相传,孙思邈曾经作过唐太宗的御医,隋文帝、唐太宗、唐高宗曾以高官厚爵与之,都被他婉拒,上元元年他称病退隐山中,唐高宗以良马赐之。
     
      孙思邈着有《备急千金要方》,简称《千金要方》,共三十卷,二百三十二门,已接近现代临床医学的分类方法。孙思邈将道教内修理论和医学、卫生学相结合,把养生学也作为医疗内容。认为人若善摄生,当可免于病。只要「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体形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孙思邈还对炼丹、服食以求长生成仙的道教方术作了探索。
   临终时,孙思邈遗嘱「薄葬,不藏明器,祭去牲牢」,并遗有大量的医书,人尊其为「孙药王」。在陕西耀县药王山,有祭祀孙思邈的药王庙。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追封为妙应真人。今台湾仍有祭祀孙思邈之庙宇,并称之「孙天医」,每年农历正月初四为其祭典,称之为「孙天医真人圣诞」。

* @* W9 O/ f$ a  b( N' E- w+ E, b5 O

; ~' A$ |5 f1 b  `! `( m
, M( u1 f: I6 [7 ]: N3 \ 感应药王     ) t2 l: y/ c2 ^3 t1 ^' n/ i2 s
感應藥王.jpg
  B; N  u  [) ?& P& i
/ \+ r9 @2 H9 T7 X. H& d  |" N: @3 B- R; H; [1 V3 T! L+ w1 L0 N( q
; {3 N7 _9 J- f" ^; k
" X1 Q8 w  m, i4 h9 C

8 M8 x3 n  h# U 药王之神
8 N+ c/ v" K& v) J! z2 U# A 藥王之神.jpg
$ g( l- a" o$ _# K
0 q4 ?& `( h3 }/ f& F* n3 F" V& s2 R$ d

/ X* a, B$ s: x6 |% {  C6 ~6 J
+ ?% T( l; P6 l! C3 `" y$ O5 A2 j8 d% S: }) P5 R% O
/ A7 x  ?; p; t+ K% \4 A% y3 B
 楼主| 发表于 2013-4-12 17:06:16 | 显示全部楼层

5 D* ^5 ]& s5 H( @. j7 P
* a. K8 B  R1 G9 {% k" T$ d9 x/ i* K- v6 p
+ n0 Q/ T! X8 E/ n2 g9 ?
真武大帝
   
   说明:「真武大帝」的来历,真武大帝又称“玄武神”、“玄天上帝”。据《太上说玄天大圣真武本传神咒妙经》,真武大帝是太上老君第八十二次变化之身,托生于“大罗境上无欲天宫”,凈乐国王善胜皇后之子。皇后梦而吞日,觉而怀孕,经一十四月及四百余辰,降诞于王宫。后既长成,遂舍家辞父母,入武当山修道,历四十二年功成果满,白日升天。玉皇有诏,封为太玄,镇于北方。玄武一词,原是二十八宿中北方七宿的总称。玄武七宿之形如龟蛇,故注称,「玄武谓龟蛇,位在北方,故曰玄,身有鳞甲,故曰武」。北宋开宝年间,玄武神降于终南山。太平兴国六年(981年)封为翌盛将军。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加封为翌圣保德真君,后为避圣祖赵玄朗之讳,改玄武为真武。宋真宗、宋徽宗、宋钦宗等屡有加封。元代大德年(1303年)加封真武为元圣仁威玄天上帝。明成祖尤崇奉真武,御用的监、局、司、厂、库等衙门中,都建有真武庙,供奉真武大帝像。永乐十年(1412年)又命隆平侯张信率军夫二十余万人大建武当山宫观群,使武当山真武大帝的香火达到了鼎盛。
      
    玄武是北方七宿的总称。七宿之中有斗宿。道教重视斗星崇拜,称「南斗注生,北斗注死」,凡是人从投胎之日起,就从南斗过渡到北斗。人之生命寿夭均由北斗主其事。因此,人祈求延生长寿,都要奉祀真武大帝。《佑圣咒》称真武大帝是「太阴化生,水位之精。虚危上应,龟蛇合形。周行六合,威慑万灵」。因此,真武大帝属水,当能治水降火,解除水火之患。明代宫内多建真武庙就为祈免水火之灾。农历三月初三日,是真武大帝神诞之日。各地真武庙均有奉祀祝诞祭典。其中以武当山进香朝拜为最盛。《以上内容源自《道教文化数据库》

. u8 H+ {* V4 `+ X" s% V, }
     奉祀真武大帝的庙宇一般称北帝庙,亦常作真武庙、玉虚宫、玄天宫、北极殿等众多名称,当中又以湖北武当山上的真武庙最为著名之圣地,北帝庙也多数散布于广东、闽南、台湾、港澳各地。
   
大陆的真武庙: 中国在宋、元开始陆续修建真武庙,其中武当山、宋代的建康(今南京)、临安(今杭州)以及明代的南京、北京等地区大量大规模地修筑「真武庙」。明成祖宣称真武助靖难胜功,于各地广奉真武。永乐十年(1412年)又敕隆平侯张信率军夫廿余万人,大建真武祖庭武当山宫观群,从而使“武当山”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亦使武当山真武庙的香火达到了鼎盛巅峰。武当山同时是道教洞天福地中的众多道教名山之一。山上的建筑群目前被列为世界遗产,具有丰富的文化和历史价值。

+ V" h7 e; j$ B4 Q
   台湾亦有众多的真武庙遍布各地,大多冠以玄、上、北、真、名称繁多,从北到南为数约有三百多座,,可见其受奉祀香火的鼎盛。

; P- A( _4 |+ M$ w$ O, k
6 |, T' [$ C7 U0 _+ F0 W* ^( Q
4 l" H" c* A& a0 X, |' ~  q4 L  P
4 q$ m9 q5 ~4 c) D/ ~ 真武玄天上帝 ! R" e! L  \! C3 {& x' C: m1 o$ j! B
真武玄天上帝 .jpg
* P% F4 ]) c" E: ~/ T. {1 k
5 U1 r, z" o& K7 l6 D
1 \0 @$ _- c+ D* I! W6 C# r" `2 y7 M/ m! P
8 z+ d  E, @7 J1 K9 x( p) p! Z$ M
' T5 d9 u+ k, p1 ?/ O; A
0 j( g1 ~  T( g  k- d. V

- _8 T/ t: \: k% V: }1 t* E! _
 楼主| 发表于 2013-4-12 17:36:31 | 显示全部楼层
7 e( S1 I+ w, @' v" U- e
9 V2 S! a% \) D% k7 h. G

2 ]9 ]! A& z) H, R" L4 ?! ?/ z  A  v0 b  ?) V8 E0 R, W
王灵官
      
   说明:「王天君」,又称“王灵官”、“隆恩真君”、“豁落灵官”,雷部、火部天将及护法神。额间一目,以铁鞭为武器。扶鸾的信众则时常称之为“王恩主”,与关帝君、吕祖师、岳鄂王、张灶君、合称为「五恩主」。
   宋代,出现了一位「火车王灵官」,镇守道观山门的灵官一般就指这位王灵官。王灵官是道教的护法镇山神将,和佛教的韦驮相似,有的书说他是武当山中五百灵官的统帅,叫“华光元帅”,又叫“五显灵官”。 明成祖朱棣特别崇信「灵官」,特下令在京师建「天将庙」,后此庙改为「显灵宫」。朱棣还得到了一个世传的灵官藤像,平时放在寝宫,早晚行礼,如敬宾客。出征漠北时,每次都在军中抬出灵官藤像,作为军中保护神。明宣宗时封王灵官为「隆恩真君」。
   
    据明清时期的《神仙传记》称,王灵官原名「王恶」,湘阴浮梁之庙神,“萨真人”西河的第三十代天师虚靖真人的弟子「萨守坚」路过此庙,见人们用童男童女活祭庙神,不禁大怒,道:「这等恶神,该烧掉他的庙!」说罢,施法飞符飞空,立焚此庙。王恶不服,奏告于天庭。玉皇大帝即赐慧眼并金鞭,准其阴随萨真人,察有过错,即可报复前仇。十二年间,王恶以慧眼观察无遗,竟无过错可归咎于萨真人。后至闽中,拜萨真人为师,誓佐行持。萨真人乃以「善」易其名,改王恶为王善,并且奏告天庭,录为“雷部三五火车雷公”,又称“豁落灵官”。
   
      以上是道书的说法,历史上确有王善其人,他曾拜萨守坚为师学符法,是宋代著名道士林灵素的再传弟子。道教把他用作护法灵官以后,对其来历进行了神话加工。
《明史》的《礼志》称,「隆恩真君,则玉枢火府天将王灵官也,又尝从萨真君传符法。永乐中,以周思德能传灵官法,乃于禁城之西建“天将庙”及“祖师殿”。宣德中(1426-1435)改庙为“大德观”,封二真君。成化初,改观曰“显灵宫”。」「夫萨真君之法,因王灵官而行。王灵官之法,因周思德而显。而其法之所自,又皆林灵素辈所附会」。
6 ^" c3 Q( r4 D! G
  明清道教宫观以王灵官为护法神,特别以大庙如北京“白云观”、天津“娘娘宫”、苏州“玄妙观”、武当山“元和观”等处灵官像最富丰采。道观内或山门前塑其像,通常为红面赤发,披金甲,持金鞭。相传,王灵官忠心赤胆、无私无畏,人赞以「三眼能观天下事,一鞭惊醒世间人」。
7 S; K4 E) y" P( Q; C! ~/ V- ^
. ]% c2 h. f. k+ q/ A

( o; P1 d! q  k; F9 ]  a; C
4 I2 d2 W/ Y& |' f7 Z  N/ Y 灵官王元帅 0 f0 Q2 t$ N* e0 j) l3 a
灵官王元帅.jpg
# N, ^6 q% f7 @
1 z* d( W: M( _' Z3 j% A
0 Q4 w: C3 U' `8 g; D8 X

! J1 D) X5 Q$ \* o
/ j& E* `+ q  H! w$ V
# F" H! B/ U' c/ Z
3 D& w' F4 F7 i2 H2 H6 b* Z" y5 }% P2 l' k9 q" T# `0 Y

+ `! F. S9 @" ]' ^  J2 G# h
! e4 a8 {  D& o% v
) ~' \) M# Q) V8 S5 d- ~! `$ h/ ^
 楼主| 发表于 2013-4-13 20:05:36 | 显示全部楼层
! t. k/ u$ a7 d
2 K6 R; D' W8 c  e% M
$ F7 e$ W/ `8 _6 }: X8 h2 x

% h# `4 Z! G; q; g/ V: _4 G
东岳大帝

6 U0 ~' `  L+ h0 H
   说明:「东岳大帝」是泰山的山神,又称东岳帝君,简称「岳帝」,古称「泰山府君」。是道教因袭民俗崇奉的山神、亦是职掌阴间的统治神。
  
    古人认为「泰山」乃群山之祖,五岳之宗,天帝之孙,神灵之府也。」所以对泰山有一份崇仰敬畏的心理,以「东岳大帝」尊称泰山之神。「东岳」,是五岳之首、五岳为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五岳始见于《周礼》的「春官‧大宗伯」:「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岳。」,东汉的郑玄对此注释说:「五岳,东曰岱宗、南曰衡山、西曰华山、北曰恒山、中曰嵩山。」,西汉时“东方朔”在其《封泰山》一文中说:「泰山吞西华,压南衡,驾中嵩,轶北恒,为五岳之长。」东岳的地位由此可确定。秦始皇二十八年,东封泰山,之后降禅梁父 (古祭天曰封,祭地曰禅,梁父,又称“梁甫”,山名,在新泰境内的徂徕山之东)。西汉元封元年汉武帝登封泰山,礼祠梁父。东汉建武三十二年,汉光武帝复封泰山,此后遂成隆重的国家祭典,历代帝王封禅的圣地。

/ k: D" j  n, q2 S  d- u
    道教对山岳的神化而生五岳大帝之神,历代帝王对泰山的尊崇,更加提升民间对东岳大帝的崇拜,源远流长散布各地,其中除山东泰安“岱庙”外当属皇家敕建的“北京东岳庙”最为著名。
" ?0 [4 j6 W" v
1 V7 w* |* g( v6 l6 Y
6 V, w( [# H  D" w0 j# M7 |: D
东岳大帝   Z0 k7 x* [6 _$ o" J7 I
cca200112-fa-00471-0001-i - 複製a.jpg
# D3 v, \* f+ G* I7 U) _7 t1 C
0 m- c! s' s, G9 h+ U$ x. a4 N" w6 j2 m$ Q

5 c1 z; E+ X$ ^, g) j
* k* w: R0 m! T/ g. u
8 F% t6 T% g% D  j+ F3 M" V
& I& r- |  b7 J
 楼主| 发表于 2013-4-15 00:09:17 | 显示全部楼层

/ t  `: T# m( C. M+ Q& d
  b& m; q, h" ~" P& y0 L
/ I, ^( a) \9 u) n- m( v! Q% s0 z
" ?. B" \3 y9 `* p9 G* z. Y
水夫之神
                                                                     
   说明:「水夫之神」可以说是“水夫”的行神或保护神,“水夫”就是“纤夫”,昔日在长江、嘉陵江,在一些流急滩险的地方,靠纤夫们用人力把船拖曳到上游,纤夫们和急流搏斗,有时会陷入寸步难行的僵持境地:这时一个纤夫后退,就可能影响全局,致使逆流冲船而下,甚者船跌滩下、船毁人亡。在这关头,领头纤夫一声尖啸,纤夫们周身绷紧,双脚紧钉地上,像块铁板猛向前倾,直到全身几乎贴住地面,两手死死抱住河边的巨石或抓住滩上石板,如果是泥地,则十指拼命插入泥中,乃至鲜血直流,以确保船只不致倒退的危险。此情此景,见者莫不怵目惊心,身心震撼、甚至热泪含眶。纤夫是一个艰难且危险的工作,也是一个耗力而辛苦的职业。
唐朝诗人「王建」字仲初,大历年间著名诗人,与张籍齐名,世称“张王”。有首描写「纤夫」的《水夫谣》,淋漓尽致的刻划出纤夫的生涯,诗如下:
           
                     苦哉生长当驿边,官家使我牵驿船。
            辛苦日多乐日少,水宿沙行如海鸟。
            逆风上水万斛重,前驿迢迢后渺渺。
            半夜缘堤雪和雨,受他驱遣还复去。
            夜寒衣湿披短蓑,臆穿足裂忍痛何!
            到明辛苦无处说,齐声腾踏牵船歌。
            一间茅屋何所值,父母之乡去不得。
            我愿此水作平田,长使水夫不怨天。
2 a( i/ {- t. o. i& e& V5 `# Q& q
    本诗以独白形式,写出了纤夫独有的艰难生活。水夫:即纤夫 船在逆水急流中,必须用绳子(纤绳)由岸边的人肩背着纤绳一步步的走,这叫拉纤,拉纤的人就叫纤夫; 驿:即驿站,古代官方设置的交通站,分水陆两种,这里指水驿; 驿船:驿站拥有的船只; 上水:即逆水;斛(音胡):容量单位,古代为十斗,万斛重比喻拉纤负荷的沉重。淼:同“渺”。缘:沿、绕。堤:河堤。驱遣:驱使、差遣。蓑:即蓑衣,用草或棕编织的雨衣。臆:胸部。腾踏:踏着整齐的步子一高一低的向前奔。

" H+ t* p( N& u& j  e   譯成白話:
4 g, w8 ?  j; e- f) z/ D9 Y
真苦啊!生长在驿站附近,当官的雇我去拉纤拖驿船。
辛苦的日子多而欢乐的日子少,在水边住在沙里行走就像海鸟。
顶着风逆着水拉着万斤重的驿船,身后驿站已很远前面的还看不见。
半夜里沿着河岸有时雪有时雨,被官家的驱使指挥还是得干阿。
蓑衣短难遮掩衣服湿透了夜更寒,尽管胸磨破脚冻裂多痛都得忍着!
挨到天明辛苦无处可诉说,踏着步子向前奔齐声唱起牵船歌。
家产值啥钱呢,我就一间茅草房?可又舍不得离开世代居住的家乡。
我只希望这长河都变作平整良田,使我们纤夫都不会再埋怨老天。
: A/ x! x& E  Z8 s$ J

( X) U$ C+ z$ e) u2 O4 [
. D0 m$ ]( e3 j2 w( r' [9 Z4 d& @- T8 V* Q: c
水夫之神一
$ F/ Q' j# w/ ^6 c: x5 \ 水夫之神.jpg
# B3 ?: b0 s  ], n7 R* \) z' `$ w! ?' S3 r& l

4 U; i3 o2 s7 M+ U0 G. x1 j. L4 R$ {水夫之神二
! @2 e: n- @& G% ^ 水夫之神二.jpg / ?8 I. x/ a6 _# s
( M6 u6 n! V7 r# o" p0 ^0 s
* A& |, S2 O& v. P  W+ s
) a% m5 J' Q& A7 n9 m5 o
/ P4 y2 s) @( d6 \5 ^
5 [( r/ X$ G% b  |( u1 H0 W
 楼主| 发表于 2013-4-15 00:31: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3-4-15 00:33 编辑
/ W% q+ B) b2 }& d# B% P& o) C  X& u! D7 O" h0 s
) P: ], e! O3 }5 L5 F# a) k

* K$ F# E7 I$ e# ^     【三峡纤夫】             (  转载 )
! L& T9 S* V. h# `* V5 H* M; l8 ^# r- U* _& c4 Q: r2 E' e
  您游过「三峡」吗?
我有……那次的旅程难忘!
游船从湖北省的明珠城市宜昌市逆江而上,经过三斗坪到达了中堡岛,游人们参观了举世闻名的世纪工程「长江三峡枢钮坝区」的施工场地,都不禁惊异这个工程的浩大壮观,都忍不住争相谈论了好一会儿,然后再鱼贯地走回游船,继续下一个旅游景点。
  导游小姐小羽也凑凑兴向旅客们述说她所认知的工程内容,众人听得津津有味之余,都盛赞小羽见闻广博、眼界高,哄得小羽本来已经红噗噗的脸红得更要像个苹果。
年青人嘛!
总是喜爱闹哄哄的气氛!
我独个儿坐在游船二楼的椅子上享受着深秋的阳光,细意欣赏这条被称为「华夏子孙的母亲河」的雄伟景物,心胸不禁大畅。
  游船慢慢的迎着那喘急而下的江水,过了牛肝马肺峡、兵书宝剑峡,中午前便会到达屈原故里「秭归」县,小羽说午饭后我们会有自由活动的时间,旅客们可停留两个小时到岸上去透透气,也可参观一下先贤屈原故居,或是再聘小船到香河上游的昭君故里参观。
小羽红噗噗的脸在深秋微凉的轻风中显得很兴奋:「我们今天有个特别的项目,高桥河的旅游当局刚好成立了一个纤夫队,让三峡的游客们亲身感受古时长江河道旅客的独特古风。」
  其中一个年青人问:「甚么是『纤夫队』?」
毕竟是个年青人嘛!
  对于祖国的古文化总是有点儿模糊!
小羽听了便笑得灿烂:「哟!您不知道吗?」
  年青人有点儿脸红:「不知道。」
小羽很妩媚的笑着走入了游船的驾驶室,跟那个船长低声说了几句话。众团友正在狐疑之间又见小羽那跳跃的步伐走回甲板,继续显示她那愉快灿烂的笑容:「各位,请留心听了!」
  话声刚落,广播声忽起,一股节奏轻松明快的音乐声响起,一把雄亮豪迈的男声在「哼哼、哈哈」的和唱声中高歌:
妹妹你坐船头,哥哥在岸上走,恩恩爱爱纤绳荡悠悠...
妹妹你坐船头,哥哥在岸上走,恩恩爱爱纤绳荡悠悠...
然后是一把娇柔的女中音高唱:
小妹妹我坐船头,哥哥你在岸上走...
 我俩的情,我俩的爱,在纤绳上荡悠悠...荡悠悠...
你一步一叩首呀,没有别的祈求...
祇盼拉住我妹妹的手,跟你并肩走...
你汗水洒一路呀,泪水在我心里流...
只盼日落它落西山头哇,让您亲个够!
 啊......啊......
乐声悠扬节奏明快,唱的是长江上「纤夫」的爱情故事!
好浪漫!
这首哥我曾经听过……
好像叫作「纤夫的爱」吧?
 可是年青人们仍是张大了嘴巴,仍然不懂!
小羽笑得像一朵开得很盛的大红花:「古时候啊,可没有现在一样的机动船,船儿来到了江上急流的地方,就需要由人力在江岸两旁用绳索牵引拉动,逆江而上渡过急流,才能继续他们在长江上的行程,而这些拉船的人就叫做纤夫!」
  旅游团里的年青人听了小羽的解说,蛮有兴致的围着小羽问这问那的,好不雀跃兴奋,叽叽呱呱的说个不停。
一个年纪较长的船工却不住摇头轻叹,连连苦笑:「人家苦哈哈的,你们却是笑嘻嘻...」
 我听了莫名其妙。
但是一整团的年轻人都争相报名一尝「古风」。
  小羽的笑脸却快要比那大红花更要娇艳了,她的小费便要比长江水还要丰厚了吧!
一轮的骚动后,小羽已接了两团的「纤夫游」了。
  团里面一个常爱笑的年青团友亚陆见我躺在椅上不动,便在人丛中高声叫我:「喂!张华!你怎么不参加?我们还欠一个缺!」
我笑了笑。
  我当然去!
这么有趣又难得的项目,错过了岂不可惜?
  何况每人祇收一佰元人民币那么便宜!
当游船到了秭归泊岸后,一众年轻人便一窝蜂的涌到江岸上去,到处都很好奇的看看探探。
  午饭过后,年青人都催促小羽安排这个有趣的行程。
我跟着那群雀万分的团友来到江岸边的一个小码头,分别登上了两条小扁舟,小舟便启动小型马达,载着十余人便往一条长江的支流驶去,不一会便到了一个浅窄的石湾停了下来。
石滩上早有十来个精壮汉子或坐或卧的在等着。
有年青的、也有四五十岁年纪的,都是健硕身材精神抖擞的。
小舟上游人们的心头都不禁要拉紧。
两条小舟才刚刚停下来,十来个汉子便一起都站直了身,并排着向我们凝望,脸上都洋溢着兴奋的笑容。
也有热切的希冀!
小舟上的小羽向他们连连扬手招呼,高声叫唤着我们听不明白的湖北土话,岸上两个中年人便马上拉起了裤管,涉水各自走到小舟旁,将一条有如儿臂粗的长绳索扣在小舟边上的一个铜环,绳索的另一端由岸上另一个中年人拿着。
小舟上的舵手亦站起身来,从舟中取出了一根长竹。
岸上汉子分成两队、每队八个人的分别站在长索旁边等待。
小羽的脸上长时间都挤着笑容:「各位,都准备好了吗?」
游人们都齐声高呼:「都准备好了!」纷纷从行囊中取出了照相机,要拍下这个人生难得一见的奇景。
 小羽对那个两个中年人高声说了几句湖北土话,中年人便一声令下:「喂!」石滩上的十多个纤夫便二话不说,都同时在不足半分钟之内脱光了身上所有的衣服,祇余下已是污秽、破烂不堪的三角内裤不脱,然后细心的将衣服包成一袱系在左肩上。
小舟上的游客见纤夫们这兀突的动作都不禁哗然。
年轻的少女们更是啐声四起!
接下来便是一连串「卡嚓卡嚓」的拍照声,各人都争着拍下这个奇景!
我当然也不例外!
纤夫们包好了衣服,木无表情的便将长绳负在右肩之上,每队的八个人中都有两人涉着半身在水里。
这时已经是深秋的季节,虽然仍是阳光普照,但是在这个凉风飒飒的深秋里,就是那些没泡在水里的纤夫,赤裸着身子亦不会觉得好受的,更不用说那些裸身泡在江水里的!
有几个纤夫已经忍不住在微微发抖!
但他们仍然是强装木无表情、满不在意的样子。
我看住微微在发抖的纤夫们,再转脸看看仍像大红花一样笑着的小羽,我本来也很兴奋的心不禁一下子便沉了下来,那股一心来享受「古风」的兴头已然荡然。
忽然想起刚才老人家的说话:
人家苦哈哈的,你却是笑嘻嘻...
但是,那些年青人好奇的脸上仍挂着无比的兴奋。
小羽的脸仍笑得灿烂:「纤夫们要脱光衣服,除了要为了拖拉时方便点,也为了要不让衣服给弄破,你们要知道纤夫们全都是穷民人家,衣服破了可是要了他们的命!」
年青人们齐声「啊」了一声表示理解。
中年人又再呼叱:「起!」伸腿将小舟向江中一撑,小舟便自石湾漂向江中急奔的水流。
纤夫们马上便背转身子扛上了粗绳在右肩之上,用双腿使劲的往地上一蹬踏了个弓步,身体使劲绷紧,精壮的身上肌肉和筋骨都拉得贲凸了起来,然后又齐声暴喝了一声:「嗨!嗄!」齐发力下所有的纤夫们都向前倾身,大腿用力向后蹬去,长绳便「啪」的被拉得挺直满劲,小舟马上便稳定在急流的江面上,小舟上的舵手以长竹插向水里,免得小舟在拉力下漂回石滩。
摄影机「卡嚓」之声又一次响起。
我却是忽然心痛得呆了!
我是坐于前面的一条小舟,所以我们先行。
 纤夫们再一次齐声叱喝:「嗨!嗄!唏!」使劲的拉住肩上的粗绳子,躬着身俯着头拼命的用腿蹬着,慢慢的向前踏进了一步,小舟也向前漂进一些,纤夫们并不停步,在整齐的喝喊声中一步一步的拉着小舟缓缓前进。然后身后又是一阵的「嗨!嗄!唏!」的呼喝声,另一条小舟亦缓缓前进。
我忽然想起了那豪迈高扬的歌声:
妹妹你坐船头,哥哥在岸上走,恩恩爱爱纤绳荡悠悠...
妹妹你坐船头,哥哥在岸上走,恩恩爱爱纤绳荡悠悠...
只是,那娇柔的女歌声中再也没有了浪漫情怀。
有的只有是苦!
那种生活逼人的苦!
年青人不会明了的苦……
所以年青人便起了一阵哄,便不住的在拍照和叫呼着:「使劲点!努力啊!」
我很沉默!
我见到纤夫们赤条条的为我们拉船,我祇觉得心痛!
没有那种乐趣感!
我看小羽,她也跟年青人一起呼喊,彷佛从来没有心动过,祇是对待这个节目真的是一个「节目」矣。
也许她早已是见惯不怪了!
也许她也是麻木了!
也许...也许是我没有了年轻人的心吧!
纤夫们垂头拉船,脸上已没有刚才在石滩上等待工作的笑容!
有的,祇有是无奈!
为口奔驰吃苦的无奈!
 短短的一个急湾,才不过是二佰余公呎,纤夫们却已使尽了九牛二虎之力,拉了十多分钟才将小舟拖到另一个小石滩旁。小舟才刚停在小石滩上,八个纤夫都不约而同的放了绳索,软软的俯伏在细石上喘息着,竟然连他们的手也提不起来!
小舟上的年青人们在小羽的鼓动下纷纷跑上石滩上,围着那些纤夫要拍多一点的照片,又不停的要纤夫与他们合照留念,竟不能让他们多歇息一会。
不久另一条小舟也到了,又再一次闹哄哄了好一会儿。
我看着纤夫们那赤裸的肩背上,都出现了很多因与绳索磨擦而变成赤红的颜色和痕印,其中二人更是微流着血。
我只有目定口呆的看着他们,脑里空白!
小羽这个时候说:「各位!纤夫们刚才的表现好么?」
众人齐声拍掌喝采:「好!」
小羽再说:「纤夫们吃力得很,可是他们的工资低,您们付的项目费他们每人祇分得二十元人民币...」
年青人都哗然。
小羽接着便说:「您们如果觉得他们表演得好,能不能给他们多一点的打赏?」年青人的反应都很热烈,我也掏出了一佰元合凑,结果两条小舟合共有千来元的小费。小羽拿了这些小费便分给了所有纤夫,算来每人都该有一佰元吧。
纤夫们喘息着的脸这时才能现出了一点笑容。
大概我们给的赏钱很理想吧!
这时,刚才的两个中年人从另一条小路走了过来,向纤夫们叫喊了好一阵子,纤夫们便拖着已极为疲倦的身体,穿回了原来本来已很破旧的衣服,再卷起了长绳索后一字排的站着恭送了我们上了小舟,在小舟开动马达离开时挥手,然后跟着队走出小石滩。
小羽说,他们赶着要多做一场。
旅游的热季节嘛!
嘿!好一个印像难忘的特别项目!
 好一个「古风」旅游!
9 O# b) |: N6 m0 @5 t  J) m6 l' a
/ z6 J' f* P; }/ `% P

. V  c4 S9 h; `% O
( I/ {$ k- ^; {& ]9 |5 v+ F7 j5 Y- R8 u$ @- ?
 楼主| 发表于 2013-4-15 21:23:03 | 显示全部楼层
. m7 U/ ]+ u8 _$ u5 Q* A

- f, r( w" l5 y6 ^3 y# }" ?. T' ?! @  {3 f; X" {' `  L7 \
无敌火炮大将军
           
        说明:「无敌火炮大将军」這個神祇源自何方呢? 被尊為大将军的係何人物?又為何冠以无敌火炮的稱呼?,在討論這個問題前,先從清代的重武器火炮談起,清代的火炮,以「材质」分:有“铸铜炮”和“铸铁炮”。清前期以铜炮为多﹐后期多为铁炮。此外﹐还有少量的铁心铜体 炮﹑铜心木镶炮。  以「重量」分:有“重炮”和“轻炮”﹐《清文献通考‧兵考》重自五百六十斤至七千斤﹐轻自三百九十斤至二十七斤” 以「形制」分:有“前装炮”和“后装炮”﹐前装炮又分为“红衣炮”型和“冲天炮”型﹐后装炮主要是“子母炮”型。
   “红衣炮”無疑是個中翹楚,“红衣炮”承自明代“红夷炮”这种炮身管较长﹐口径较大﹐前细后丰﹐炮身铸有多道固箍﹐滑膛﹐中部有炮耳﹐炮口和炮尾分别装有准星和照门。其装药量大﹑炮弹重﹑射程远﹑威力大。清人因恶“夷”而改“衣”。據載传世的实物多﹐具有代表性的有﹕

: }: {0 e5 U# `% p) x; t0 {5 T: Z
1. 清崇德八年(1643) 制 「神威大将军」 炮﹐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炮身后半部用满﹑汉文阴刻:“神威大将军 大清崇德八年十二月日造 。
2. 康熙十五年(1676)制 「神威无敌大将军」 铜炮﹐黑龙江省博物馆收藏。用满﹑汉文铭:“大清康熙十五年三月二日造 神威无敌大将军”。
3. 康熙二十八年(1689)制 「武威永固大将军」 铜炮﹐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炮尾铭满﹑汉文:“大清康熙二十八年铸造 武成永固大将军 - --- 匠役李文德 颜四”。
         
冲天炮型:
1.康熙二十九年(1690)制 「威远将军」 铜炮。炮身铭满﹑汉文:“大清康熙二十九年景山内御制 威远将军”等50字。

- m1 [- T1 D7 T# e1 M6 S
    綜上所述不難發現清代炮的制式,火炮多有铭文﹐铭文內容包括: 年款﹑监造官员﹑工匠﹑重量﹑另外最主要的是每尊大炮皆有名銜,等珍贵的文字数据。

' ~/ K6 a( V7 ^
      清代视火炮为“神物”﹐常授予火炮各种“将军名号”﹐例如“神威大将军”﹑“神威无敌大将军”﹑“武威永固大将军”﹑“威远将军”,所以這些「大将军」其實是火炮的名銜,清初时并定制于每年秋季在北京卢沟桥举行一次大典﹐祭祀“炮神”﹐并令八旗操演火炮。
   由此可知「无敌火炮大将军」是「火炮」,為物神,「无敌火炮大将军」代表的就是 「火炮」神 的總稱,在清朝歷次的抗擊外侮保衛家園中,有一部分曾擔起保家衛國的重任,寫下了一段可歌可泣的歷史,也見證了滄傷的悠悠嵗月。
3 \5 u/ ]9 B( ]- U3 D& U

+ ^- n8 z, ^3 h& }! `: \% p' b7 s; I/ t8 o4 E3 P4 x
0 w; ]$ C# E0 \- E7 o4 v' P, d. n
无敌火炮大将军

, G+ e- F! _' H; z! a( o/ G+ T# S 無敵火砲大將軍.jpg
: X3 C3 H. l) x' p1 L+ y0 D( Z0 Z7 n2 F' N

' V: |0 [% A6 g. _
  S7 |# \0 f7 `1 C- J; ]
4 u3 ~: T$ s# e! k( |! ]& D! [2 O: k4 ]* ^! o7 L& v' q
+ J% }4 @0 @. n2 u4 n

6 ^2 l  Q2 F- O. s' Y! B9 a" p/ n* d
 楼主| 发表于 2013-4-15 21:56:08 | 显示全部楼层
" t" D% x1 k1 Y/ V# w. A( @6 z2 b& v
/ {4 W% S1 U+ p9 F

# I( g- Y- ~" z/ Q, u火炮大将军補充資料
' P) J+ G& r$ c* e. Z, i+ O" A' Z8 e/ Z( z) @3 T: J6 |
「无敌火炮大将军」拜的是「火炮」,据文献记载系清朝开始,若溯源应可推至明朝,只是相关资料阙如,难以推断。
现将有关火炮传世的具有代表性的资料列于后以供参考﹕
, Z& S; {8 V3 o' C+ X! L
      1. 清崇德八年 (1643) 制“神威大将军”炮﹐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是现存最早的清代火炮﹐口径13厘米﹐全长2.64米﹐炮身后半部用满﹑汉文阴刻:“神威大将军 大清崇德八年十二月日造 重三千七百斤”。《清会典图‧武备》记此炮“受药五斤﹐铁子十斤﹐载以四轮车﹐通髹朱”。此炮为铁心铜体﹐即在铜炮身内铸有铁炮膛﹐铁膛较铜膛耐蚀﹐铜炮身又可避免铁炮易炸裂的缺陷﹐表明在清初时已有较高的造炮技术。

$ X5 {& F% T1 B7 P1 u9 d
   2. 康熙十五年(1676)制“神威无敌大将军”铜炮﹐1975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发现﹐黑龙江省博物馆收藏。口径11厘米﹐全长2.48米﹐重1000千克。用满﹑汉文铭:“大清康熙十五年三月二日造 神威无敌大将军”。此炮曾参加过康熙二十四年(1685)在雅克萨抗击沙俄入侵的战争﹐立有战功。战后清政府在齐齐哈尔专门修建炮库收藏﹐留存至今。
! x8 S) t; v: s& [" S- A1 W
   3. 康熙二十八年(1689)制“武威永固大将军”铜炮﹐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口径15.5厘米﹐口壁厚16.5厘米﹐全长3.6米。炮尾铭满﹑汉文:“大清康熙二十八年铸造 武威永固大将军 用药十斤 生铁炮子二十斤 星高六分三厘 制法官南怀仁 监造官佛保 硕思泰 作官王之臣 匠役李文德 颜四”。 此炮铸制精美﹐遍体饰有莲花文﹑蕉叶文﹑回文﹑乳钉文﹐尤其可贵的是双轮铁质炮车保存完好﹐连同火炮重达1万斤﹐是现存最大的清代火炮。
$ ]" H& q& x! }1 R, c% Z4 i
   4.道光十六年(1836)制铁炮﹐由广东当时著名冶铁中心佛山铸造﹐发现于广东虎门海滩﹐广州博物馆收藏。口径14.2厘米﹐全长 2.3米﹐重3000千克。炮身铭有“兵部尚书﹑两广总督邓廷桢﹑广东全省水师提督关天培督制等85字”。此炮曾安放于虎门炮台﹐参加过第一次鸦片战争。

' k) C9 q) Z* R' \' e
   5.道光二十三年(1842)制铁炮﹐首都博物馆收藏。口径11.5厘米﹐全长1.5米。炮身铭有“浙江嘉兴县县丞龚振麟”监造等41字。龚振麟在世界上首创铁模铸炮法﹐即用泥范法铸制铁模﹐再由铁模铸制铁炮。铁模可多次使用﹐具有成本低﹑质量好﹑效率高等特点。此炮即用铁模铸造。

  q  d# o7 r3 {% f
   6. “ 冲天炮”型是一种曲射炮﹐身管较短﹐口径较大﹐多发射爆炸弹﹐最典型的实物是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康熙二十九年(1690)制 “威远将军”铜炮。口径 21.2厘米﹐全长 69 厘米﹐重 375公斤﹐载以四轮炮车。炮身铭满﹑汉文:“大清康熙二十九年景山内御制威远将军”等50字﹐景山是清代重要的铸炮场所。此炮前侈后敛﹐形如仰钟﹐炮膛分为大膛(装弹)和小膛(装药)﹐炮弹为空心铸铁弹﹐直径 20 厘米。装放方法是先把火药装入药室﹐再入木马子﹐上加土寸许﹐然后将炮弹放入大膛﹐发炮时先点燃炮弹引线﹐再点燃火门烘药﹐“炮发子出﹐迸裂四散﹐为用最烈”。从小轮炮车看﹐此炮只宜于在城垣上防守﹐不适于行军野战。

' A: N  K2 H- D- d
- z" F8 T: ], g; y) {+ Y- J5 ~8 H

: t) s" S0 u# y+ ^/ }7 Q$ T$ I

( r5 A2 n  \7 W. g
; F8 V3 H5 {% j! k! J
: B: D1 |. h/ A3 v
 楼主| 发表于 2013-4-15 23:40:10 | 显示全部楼层
6 ~+ B( y  |) i8 C0 `

: v3 J1 x2 q3 z
" v/ Y8 p( S5 e8 a, e. M+ m. _5 C+ ~; \/ S0 m7 j, v# W
白马先锋
, }& R2 B. O* ^  [* {9 A: o# Q0 l+ y9 M) Y% f) g/ _
    说明:「白马先逢」应是「白马先锋」指的可能是东汉末年诏拜为“降虏校尉”镇守边关的“公孙瓒”。
「公孙瓒」(2世纪-199年),字伯珪,东汉末期人物,幽州辽西令支人,曾任中郎将,封都亭侯,幽州刺史。曾与刘备和刘德然共同师事于卢植。镇守辽西时曾与乌桓、鲜卑等交战,尽选白马为先锋,自号「白马义从」。公孙瓒在和北方少数民族的作战中以勇猛而名,有这样一段乌桓人敬畏与气愤公孙瓒的描述, 《后汉书》曰:“瓒常与善射之士数十人,皆乘白马,以为左右翼,自号“白马义从”。 瓒好白马,屡乘以破虏,虏呼为‘白马将军’。乌桓更相告语,避白马长史。,乌桓“乃画作瓒形,驰马射之,中者辄呼万岁,虏自此之后,遂远窜塞外。乌桓因为敬畏而避走远遁,因气愤而画瓒像射之泄怒。
  
   「 白马义从」后扩充成相当规模的部队,一时威震塞外 但“白马义从”只是一颗流星,它是公孙瓒的精锐骑兵部队,可惜,只经过短暂的辉煌,就在界桥战役中被袁绍的大将鞠义歼灭了。《后汉书》描述…瓒见其兵少,便放骑欲陵蹈之。义兵皆伏盾下不动,未至数十步,乃同时俱起,扬尘大叫,直前冲突,强弩雨发,所中必倒,临陈斩瓒所署冀州剌史严纲甲首千余级。瓒军败绩,步骑奔走,不复还营。
* R4 Q! e6 Z0 `' L( F9 N
   惜哉 ! 一代白马先锋就此殒落于历史长河!

. T- V$ G% ^7 R1 t+ ]# |7 ?' R$ B6 t* @' l) V+ b

! t# Y: V8 {. f/ Z9 D0 {
$ i$ X1 U  z$ ^) z白马先逢1 V5 ~5 ~& [% \  q. a! Q1 F
白馬先逄.jpg
- i# r( g! u5 _, g2 h9 o. c% T0 m- s. f7 M. Z0 p

* P, `- o9 u+ }- P* h
2 a* y; t+ ~, k# e5 v* f
4 U3 a( g6 r1 k9 S7 i/ O1 o4 t# g: H2 M7 D- _# P9 G" O7 x
& M" P% u0 g  l. X5 g
) C* ~" K% q: k/ l
 楼主| 发表于 2013-4-15 23:53: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3-4-15 23:58 编辑
5 c* i9 j1 \) `$ l; E& O- m: |6 ^) B) p+ Z0 D

/ `  D- r' S5 t* f: a* I. {$ g( K) k8 u8 C* ~" l; V8 r

6 k- C) y2 m  x. S8 \5 U
二郎神

+ B$ G% r8 {& U- s
    说明:「二郎神」杨戬,道教俗神,天庭大将,玉帝的外甥,变化无穷,神通广大,肉身成圣;早年劈桃山救母,视天界兵将如无物,受封“清源妙道真君”;又助武王伐纣,再封“昭惠显圣仁佑王”。二郎神的传说典籍中写得很清楚。《辞海》中注:“二郎神,神话人物。小说《西游记》、《封神演义》及戏剧《宝莲灯》等俱引用。
《宝莲灯》称二郎神为三圣母(华山圣母)之兄,住灌江口。
《西游记》第六回:仪容清俊貌堂堂,两耳垂肩目有光。---赤诚昭惠英灵圣,显化无边号二郎。这首诗中既概括了二郎神的外貌特征、身分、地位, 也点明了他的“家乡”住在灌江,今天的都江堰灌口镇。
  总之二郎神是 一个神化的道教神祇

( T* L4 n$ V, a: o- v
) B( n6 H! {6 W; g" ]9 S! d1 S7 z( s" x# Q

  X. e. d/ ^  [+ r) _) u$ S) J, M6 [二郎妙道真君/ u* I  [9 G% f+ i
二郎妙道真君.jpg
- b# j9 E$ ]: k/ [- e
6 W, m  C0 `& T5 Q8 b% T5 e, ~7 T

8 D. F2 V  s  l) q+ d$ d4 h! v: w5 v' g3 H- d
( q5 f! y- W# n
/ F& M8 `/ r( [. t; }5 h

0 k/ P* o2 Z) {0 l3 u- y+ p8 i  w
6 ?2 S6 y: P8 v- q' J. X- ]: W1 G" k
 楼主| 发表于 2013-4-16 05:06: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3-4-16 15:03 编辑
( V& ?( i1 `3 R: W) v1 x1 I4 F; M
; i3 L- B& r" f4 r6 a( X1 S
! x" T& w, i& ~: ~. ^+ I% V

0 _1 B( k% K* \8 ~" N: {
冰雹之神

0 |: Q) j1 g( a% I; U+ ~+ v5 A+ d, d( m/ G7 F
   (  暂无说明 )) o6 G+ B9 h2 x+ N5 N3 |! E

/ M, V* I. y- y; f! j+ s) J. C" s; F5 Y' [, ^8 T  o; {+ U, @
' H+ k' |  U' G8 I" t
冰雹之神 - I7 F2 t! X8 G% s
冰笣之神.jpg
, M( {! {8 L1 P( X' A" H7 Z
! e2 ?0 c9 m: m* e, V. m* t& `7 B8 `0 q% f& A

7 D) Y5 a, X! Z5 D" n3 z: y" Z# h9 U, _' c( B' s
" P% h0 y* W, W( h& P. |( M
4 M0 A# l" @! H# b5 ^5 w0 E

5 J. g( j3 z$ x: S' Z) x1 ~9 s# P
 楼主| 发表于 2013-4-16 05:14:07 | 显示全部楼层
' k$ B1 b  I  r: J6 I; x. c
' g+ }1 N$ F+ a9 S- K

) A* J6 o, `  k. T2 n. d, S5 ~
5 n9 a& A8 t7 ^6 R( H7 g9 ~
含女忌玄五神
4 I1 |) H. d$ m6 f  X" L4 t
0 |+ O0 E! H6 H+ }# l& ]" i* Y   ( 暫无说明 )  s! R' C" p- _
% v% V% t9 n, v  z+ A
5 y. @7 ], c$ W( B9 t( B

# e/ z/ h! A9 H
0 P1 U5 F& U* x含女忌玄五神

9 E1 C7 p% c3 t) O* r 含忌女五玄神.jpg
5 C6 t6 N( P; y4 ^. B5 c
# x. }( }8 C$ R& g! j
/ _; e5 H! t- G7 L& v
' Z, r( W# M  O- E, W
+ [" c- a' X3 E8 l( c- Q2 M8 B( ?/ h# W. B

2 Y5 o  q+ f: A2 |3 C
 楼主| 发表于 2013-4-16 16:12: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3-4-16 16:17 编辑 : Y# a, L$ E9 }- B! e9 j
/ p  J9 V+ s# O* h
' b& W' Q' Z, U- {7 q0 k& ]" Q" a
6 A! a: s. b( m# D: V. J

. o1 n# c! F$ @% G" W' z  A
园林树神

' |6 B! X9 F5 B% D) t   说明:「园林树神」,源于人们对庶物的崇拜,认为山川大地诸物皆有灵气附着,心生景仰,乃加以膜拜,这是远古以来即有的习俗。尤其是枝繁叶茂人可合抱的大树,或上千年古树,人们往往认为树附有神灵,常用红绸缎布系于树干,陈设香组,焚香膜拜,问卦、祈福、求平安、--等等,甚至于旁立庙祭祀供奉。! B+ m7 B) h$ ^2 ~0 G$ K
% F2 Q7 j3 j) Q2 V: u, z/ i8 u

- ]; k$ V% A  [: a0 c- n7 o2 m园林树神一
9 @4 J: p0 t/ M  }% t  O 園林樹神一.jpg
+ q$ y7 T: v6 H3 E' ^% z# ~0 H& R, n& Z3 |; R
" w5 X. [* R* n0 [+ x5 J& z

8 L7 V& B; E& [" A. m) w8 `2 A3 K: r6 [. c" ?
% p6 e3 L! |& W
园林树神二
) }4 |1 j7 G; l7 Z 圓林樹神.jpg 9 c- |4 v5 l  u6 K" P3 M8 B

8 D, d7 S- e9 d* P. {: Y4 a7 f
! A. A+ k9 n- m: p  a+ {% u' `
8 C2 ]2 d" o' Y1 T2 B: m
4 I3 I9 R7 L' N; U3 i6 C1 G& y* f1 F. V8 p/ ]! d
. Y; F4 m8 u6 ]' D8 f. G, m; E
 楼主| 发表于 2013-4-16 16:28:52 | 显示全部楼层

( X, m4 l: ^6 e$ _3 o7 `( \$ S! g7 E0 E9 u  [
/ N  {8 u+ N' m3 f

* ]* D: t& D8 f* @9 N
羊王之神
" S1 ~, M: ]) K# n
  ( 暂无说明 )
1 `8 Y# O* y. t
- r7 [: {8 i" |" f3 `! P7 l+ E
$ i; E# z; O) R
+ @1 X$ z% B  U: {% I: P羊王之神一
) A- c! n: r. ^) a. h- b 羊王之神.jpg ( N  V9 A, V: H" E) n8 A

  r5 ]* b8 R; a8 l
3 k9 Y& Y8 U7 B5 v( ~
& n$ p6 e: ~; p0 @& O( A5 z
) n) c, H! f& F7 h. [/ ~& g& z) S" G
5 R. r7 `0 u1 Y) v4 ~) C羊王之神二 ) P9 b. W/ n7 s0 j3 Z) o
羊王之神二.jpg
9 W# [6 c# H$ K
' x7 }% d- ^5 o3 w% ?" t) a0 G: }2 x3 p' H, S

* M/ B+ c. S  U: |) n* H  `$ n

/ H( g1 Z$ D- \* k- z5 r' o; A4 j5 q- H' b* Z5 |* Y
 楼主| 发表于 2013-4-16 18:17:37 | 显示全部楼层
6 R$ r& m' U3 \" L6 Q5 k
5 z4 Z1 @) G1 K3 D
7 E* t: }' a1 {. {

& l6 S7 L5 E) y! x& \$ Q7 a管油之神 % o) {4 D9 g3 c# M; G- W0 W

' z6 c) K. Z* M, Z4 q: h4 s9 n! {
! S" A& P$ R5 }
    ( 暂无说明 )

3 {& [) M0 {+ G* w& `  X7 h) S7 v/ D
4 Y# R8 B$ h. ?6 V6 M
管油之神一
管油之神.jpg " q+ r* u9 S6 p2 X& K) l. \
3 B% B& N, a( n1 q

+ Z& |/ j4 \, Y# E# O9 U- g, I2 o' J5 f. g: z
3 J) [3 `* c% f1 _# E
管油之神二
+ s1 a7 ]5 }+ c2 r9 \. i3 R- v6 N  f4 b 管油之神二.jpg # {7 L) a; x/ Y
$ {" Q3 \/ d1 V
1 D5 t: }6 L/ {6 h* M. p% w

2 V6 k8 F5 b: U! d: s  B% E( f  G1 c1 X/ O2 m3 ?' j8 K, [0 D
) ^! e7 u! C4 r# H+ @! C0 a
% s! X: X& ]% ^
 楼主| 发表于 2013-4-16 20:34: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3-4-16 20:48 编辑
. t5 t9 ~, S# _/ q4 I3 H- f6 R$ S* S0 c) N2 x+ U( H6 F

4 {3 j' s& R2 z" ^
  [. s# u! C+ h7 U0 g& J0 B  E1 ~0 Y. O
和合二仙
   说明:和合二仙是民间传说之神,主婚姻和合,故亦作和合二圣。
和合二仙是民间最受欢迎的神之一,他们在寺庙供奉的不多,而多见于年画和门神画中,和合二人是两个胖胖的仙童,一个穿红缎子衣物, 一个着绿缎子衣物;一人高举一朵绽开的荷花,一个手捧一个篾盒。
4 R% K4 g8 z: z- f
/ o# @5 e; B% n/ l; N7 P) l   历史由来: 和合二仙,又称“和合二圣”。即指寒山和拾德,他们两位都是唐代的高僧,后来演变为古代的神仙。他们手中一人执荷花,一人捧盒,盒盖稍微掀起,内有一群蝙蝠,从盒内飞出。“荷”与“和”、“盒”与“合”同音,取和谐好合之意。纹样以此内容组成,常见用于木雕、漆画、砖刻、刺绣、剪纸和木版年画等处。% `0 W: T/ }7 m( O' e- D/ D
1 ?1 w+ E7 O# K* u/ O$ e
  
年画中的和合二仙: 二人都扎着丫角髻,露出兴高采烈的神气。有时,和合又作为配祀的神,与财神、福神等一同出现,象征福气、财气和欢乐。在《周礼·地官》中,有“使媒求妇,和合二姓”,意为和合二仙,是主婚姻之神,因而,和合二仙图也常悬挂于婚礼上,以示夫妻和睦、幸福美满。古时和合二仙的画上,还配有一句四言诗: 和气乃众合, 合心则事和; 世人能和合, 快活乐如何
) N  ?5 t1 K2 Q8 k' d
+ Z3 h& E2 P6 k8 }+ q2 T3 [& a' d& _5 {3 f  M

8 E7 x8 j  a8 Z. n和合二圣一
" N8 X2 V! ?! n& P" q# b6 S* F 和合二聖.jpg
* O/ e: V+ K. ]% ^- K( s# I1 ]0 r9 V1 ]. t  d. Q

3 H  H  _; @9 b0 r1 a0 H& Y( `+ o! O. `
# {  R: A+ }  @3 n7 o6 W% p+ v. {( }( e- H% Y

% e4 I5 c8 x" U4 {' v) q+ }8 `3 O) z5 e0 H4 @9 U
和合二圣二 4 l: ?2 R# W4 ^# o' _+ v; F. m
和合二聖二.jpg % N( j5 l" {  t  ?0 b  w9 ?8 ?- x; y
% ?$ @# X, `: n! v) F8 C

9 j* w9 ]3 J5 \2 T# l7 [2 C0 z1 K' t5 G+ y" e( f- M# N6 c5 L. a

$ W: z6 O) |: g+ w% B1 q$ T+ H% z9 a3 S, F

" q+ I% ]5 J6 g1 ~. u, S7 @
 楼主| 发表于 2013-4-16 21:33: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3-4-16 21:40 编辑
3 i6 H. c$ G. U5 |
* j8 |6 `) `& o* l; O1 `6 n  L1 M  O
/ G7 Z7 d/ l( O9 A& m8 ]; H

, T1 y" ~5 u7 k; o2 k& J! \4 q
鱼蓝菩萨   

0 j. Q- @& W6 ^! W
说明:鱼蓝菩萨是观世音33应身之一。中国佛教徒根据观音三十三身的说法,绘制了三十三种观音菩萨的画像,即"三十三观音"。但是,三十三观音的名目并非全部来自三十三身,而是我国古代画家根据民间流传的神话,加上艺术的想象,精心制作的成果。在《图画普门品》列有这三十三种观音的形象,今简略介绍如下:
4 h7 y1 F! E4 @; C) G1 w
一、 杨柳观音:立像,女式包头,披肩长巾,手持净瓶、杨枝。
二、 龙头观音:云中乘龙之像。
三、 持经观音:坐崎岖岩石上,右手持经卷。
四、 圆光观音:圆光中现出色身,合掌而坐。
五、 游戏观音:乘五色祥云,左手安放于偏脐处。
六、 白衣观音:身穿白衣,左手持莲花,右手作与愿印。
七、 卧莲观音:合掌坐在池中莲花之上。
八、 泷见观音:欹倚山崖,眺望瀑布。
九、 施药观音:右手拄颊,倚于膝上。
十、 鱼篮观音:又名航海观音,脚踏鳖鱼,或手提盛有大鱼的竹篮。
十一、 德王观音:趺坐于岩上,右手持绿叶一枝。
十二、 水月观音:月下乘莲花舟,飘荡海面观月。
十三、 一叶观音:乘莲花浮于水面漂行。
十四、 青颈观音:坐断岩上,右膝立起,手扶岩壁。
十五、 威德观音:岩上观水,左手持莲花,右手着地。
十六、 延命观音:倚水边岩上,悠然观赏景物。
十七、 众宝观音:坐在地上,右手向地,左手放在弯起的膝上。
十八、 岩户观音:在山洞中打坐。
十九、 能静观音:站立岩畔,望海沉思。
二十、 阿耨观音:法相庄严,两手相交,远眺海面。
二十一、 阿摩提观音:三目四臂,乘白狮而身放火焰。
二十二、 叶衣观音:坐在垫着草叶的岩上,身披千衣,头戴宝冠,冠上有阿陀佛像,身有圆光,四臂。
二十三、 琉璃观音:又名香王观音,双手捧香炉。
二十四、 多罗尊观音:直立乘云,合掌,手持青莲花。
二十五、 蛤蜊观音:乘于蛤蜊之上,或居于两扇蛤蜊壳中。
二十六、 六时观音:右手持梵?的立像。
二十七、 普照观音:双手披衣,立于山岳之上。
二十八、 马郎妇观音:民间妇女形象。
二十九、 合掌观音:合掌立于莲华台上。
三十、 一如观音:作乘云飞行状。
三十一、 不二观音:两手低垂,浮水面坐于莲叶上。
三十二、 持莲观音:少女坐莲花上,双手持莲花。
三十三、 洒水观音:又名滴水观音,右手持净瓶作洒水状。
9 l! c& v( T3 d: u
    以上观音的三十三身,已走出寺院而步入民居,或为俗家信徒顶礼膜拜,或仅作为供人玩赏的案头陈设。在古代寺院中的观音像,主要是“圣观音”,其次为“千手千眼观音”。在上述三十三种观音中,“杨柳观音”供奉得最普遍,其他如“白衣观音”、“鱼篮观音”、“水月观音”、“洒水观音”也为不少尼庵所供奉,至于别的观音,大多只在民间流传,并不在佛寺殿堂上供奉。
' f6 H. g4 T$ Q9 ?. v1 f2 {

( }4 u5 v4 s2 S! f2 H+ n( ], |, u
+ r  G% N& w+ o# J" s$ Z& o: ^
鱼蓝菩萨
( a9 I/ q3 W! s9 ?, k; |  Z 魚藍菩薩.jpg
3 u7 i  ]2 p+ d9 P/ w6 A/ _9 Q) G0 O# X! G% `3 R

) p' j8 i4 e$ k# i( x, p- u2 j6 c' c" E

7 ~) I' T3 C# d: v, z4 b) E9 Z" r9 ]1 }7 l8 X( P3 X% Z+ x

0 v$ W* S" m0 e. o) R  P# j

5 [  D) d* s! V) U+ x* R2 K; d6 d
 楼主| 发表于 2013-4-16 22:03:13 | 显示全部楼层

# N% }# c" }8 n0 o8 |0 U+ y7 w. U
1 Y/ F8 J: V+ B
# I( ?9 D" P3 |6 U4 L, d# Y
' c3 \" ^% \2 X, m
燃灯佛
2 ^. \" l- Y# r: z3 s) S# e
  说明:「燃灯佛」梵名(Dīpaṃkara),意为“锭光”,因其出生时身边一切光明如灯,故称为“燃灯佛”,又名“定光佛”、“定光如来”或“锭光佛”。佛经中的许多佛、菩萨都曾是他的弟子。《增一阿含经》记载燃灯佛(定光如来)曾在过去世为“释迦牟尼”授记,预言他未来将成佛,是为释迦牟尼佛授记之师。   J% c; j6 |8 Y+ e2 E8 ]& F2 b

1 |% K7 K2 @+ z" f9 Q2 h! B7 R2 Y    燃灯佛系佛教中之过去佛,地位极尊,“释迦牟尼佛”为现世佛,而来世佛则为“弥勒佛”合称「纵三世佛」。《修行本起经》和《太子瑞应本起经》记载传说“释迦牟尼”过去世曾以五茎莲花供养燃灯佛,而被预言将在九十一劫后成佛。
1 i; y2 c6 _  L. L7 n5 v0 ~& `2 W4 C1 B
- y, |; H* h. `8 z& d% r

- N/ [, M  y/ f; Z" q' w0 w0 C燃灯古佛
) c3 L$ g) N6 Z8 [2 S3 e 燃灯古佛.jpg 5 |* o' g* O  Y! S% y* t4 R
  F! Z2 ]- a' V, D+ r' W) O, p
8 P5 C. P+ j: y  ~

4 F/ H$ T/ E: \. Y& ^8 ?
$ z2 u* i% A7 W, y% A, V
( T7 ^; G# S7 B/ }# h5 M9 B
' x8 O8 x! l6 y3 R5 z; Y% s. R6 j1 `- f9 @9 n; z0 w; i
* q4 [: F* B" h8 q' Q9 G% z( a
 楼主| 发表于 2013-4-16 22:53:19 | 显示全部楼层

" L' ?3 B/ q9 h7 {3 |! c$ g- e+ R
- A( K1 G' L* _! w- Q) ^6 B: J+ w9 Q! V8 G" @. k' \
; R2 C. d4 K4 b1 ?0 ~
无题
, N, D, v/ |1 g' _
  说明:此画并无额题,中央佛家装扮不知何神? 背后一配神右手托宝塔是“托塔天王”,天王旁立另一配神,手合掌双臂上横搁一杵是“韦驮尊神”,另有一文一武一童,主尊难以推断,无法命题

# l- i+ J5 Z. K
2 v& N' C; _" i* a2 }' o  g2 D
4 T! Q8 e) C/ J4 P+ a) K: k! J% q0 s
, w+ ^+ F7 f7 g+ J( [% f7 W. D; b1 Q* Q( S  n
无题 - Y0 n3 e. w" Z+ U) x; H, i# T
諸佛.jpg
- w+ {( i' y( M' Q7 l5 \
( C! O( T* W3 ]9 L8 D# U7 ?, H% A6 O8 h+ y' T/ ^( K

( V7 Z2 a' ]- {
2 P8 q/ X2 Y6 U" x% f5 ~
* O) s: V( |! ]3 C5 s( g4 \/ k% B- ]- m

! w8 k0 |+ y6 a3 n
 楼主| 发表于 2013-4-17 04:23: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3-4-17 17:55 编辑
% p, a. H4 m4 b  d4 t, \
; N+ K( u; h# |% {6 i- n
十殿阎王

' h  H, N) A1 x- i- N  k
  说明:佛道劝人为善,因特用「地狱苦象」警惕世人,「奉行众善,莫行诸恶」,言人在世间一切行为于死后都要接受阴间地府的审判,地府设有十殿,分别是: “一殿秦广王”、“二殿楚江王”、“ 三殿宋帝王”、“ 四殿五官王”、“五殿阎罗王”、“六殿汴城王”、“七殿泰山王”、“八殿都市王”、“九殿平等王”、“十殿转轮”。
  
   一殿专司人间寿夭生死册籍,人死后一殿先拘魂,善终之人直接接引往生,凡勾到功过两平之男女,送交第十殿发放仍投人世,凡作恶事者,使到“孽镜台”前自见在世之心的险恶,后 转发第二殿,查校功过。
  二到九殿各有“大地狱”,分别执掌不同的罪行,以下另各设“十六小地狱”,分别对各罪犯按罪用刑发狱受苦。
  
  十殿设有金、银、玉、石、木板、奈何 等桥六座,专司各殿解到鬼魂。分别核定各按素行发往六道 (六道为天、人、阿修罗、畜、饿鬼、地狱) 轮回。
: x2 \6 b8 b; I, V
9 l! |+ o. r1 w+ K# j% f  V
* Q' {# Z' a, `' Y, U  ]' _; L% b

$ m9 ?( X9 k. D& D! ~0 u5 [
# k  Y! o8 A0 g
冥府十王
冥府十王.jpg
+ ^+ X1 P5 Z1 H* [5 C. G1 y: U
8 S% T& B. e4 \& q1 Q0 a- e. I7 M8 g1 D: m, r

5 o' {3 j5 g  V9 d0 g1 W: p7 B+ \4 d5 S

8 p' I3 t2 ], X8 [" P; z5 `7 i% E1 d: T
 楼主| 发表于 2013-4-17 19:25: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3-4-17 20:03 编辑
: ]2 `. b5 L7 U; n# k  a6 C2 G; m/ L# I7 r2 X' ^+ Y' n
  j) B9 `$ o9 {
5 j8 \4 b, T7 m' c: s
男女冥衣
$ Q3 K, z- p% c2 F. ^! N0 f5 B
  说明:冥纸衣帛用纸制作,是烧化给亡人用的,这种习俗源自远古,应是东汉以后。明“刘侗”“于奕正”合着《帝京景物略·春场》:“十月一日,纸肆裁纸五色,作男女衣,长尺有咫,曰寒衣,有疏印缄,识其姓字辈行,如寄书然。家家修具夜奠,呼而焚之其门,曰送寒衣。新丧,白纸为之,曰新鬼不敢衣彩也”。 清 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送寒衣》:“十月朔……士民家祭祖扫墓,如中元仪。晚夕缄书冥楮,加以五色彩帛作成冠带衣履,于门外奠而焚之,曰送寒衣”。
   
   这幅额题「男女冥衣」画,以绘画代替纸制型式虽异,殆意义则一。中各有一套男女帛衣,另外还有一些日用器物,前方摆着一桌盛筵桌两侧各有鼓凳,后方左侧有一双靴子,右侧帽架顶着一顶官帽,左右两侧下方各印有三行真言如:
( V  E( C/ m5 }: n( X
冥用钱财亡人收用
贡地灵魂有大利益
三宝功勋念利符来
无人间用火化冥功
烧炼纸马财宝同形
太上老君急急如令
3 ~. ^) n: K, D7 `/ v- O; x
这种绘有衣服、裤子等生活器物的冥纸又称“更衣”或称“经衣”。
古人慎终追远,礼俗具备,绵长文化今日所存几希!

% \& L. w! i- x" d8 R* i9 b. U4 I: L; r$ e6 G

/ m7 |7 D) |% N
0 `2 D4 q- ]/ F7 F/ v, O1 @; u男女冥衣
* q5 x1 I( e/ A 冥紙衣帛.jpg / y) |* a# p% `/ V: e0 P, m" y

& Z0 Q$ f7 \$ J/ J
* c0 ]9 @, z/ _! _4 V, P/ X1 `, W) T$ h2 K+ k- P+ m- U
% K  K- h5 J/ p# w# Q# `

" N0 f# ?% h5 p; J& Y4 Q! z% W3 }& A' _; S+ P; C8 t
 楼主| 发表于 2013-4-17 22: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9 X9 U, N; i7 w' O) T+ X

" e; n: G' n; P  ?6 i  @* V3 \7 _+ S" o9 i/ j

4 B% M: z! }5 C2 N' q
冥纸钱       
   
     说明: 纸钱包括冥纸、冥钞、冥镪、冥币、金纸、银纸、纸楮、衣纸等等,是传统祭祀品之一。
传统上纸钱分为两种,一是用来祭拜神明,第二种用来祭拜祖先、鬼魂。
大多数纸钱须用火焚化的,不过有几种不必焚烧的纸钱,[1]古代墓祭用彩色纸剪成长缕,悬挂墓上称为挂钱,承古俗,现代墓纸也不用烧,扫墓时用石子、土块压在坟墓上,代表修缮坟墓之意。[2]在死者出殡、移棺时,也有家属会将纸钱洒在沿路、河川上,以供路上、河川的鬼神花用,避免刁难死者亡魂,称为「买路钱」。[3]每於险阻、意外频生之地,则会沿路丢洒纸钱,以安山川神鬼,枉死孤魂,避免其捉拿替身。[4]另有在棺材中放入纸钱陪葬的。

9 _* \2 D) z. Q
   冥钱是中国旧时祭祖用的。又称纸钱、冥镪、银纸、阴司纸等等,藉烧化給亡者,希望他們在陰間也不虞缺乏資用。烧化的用意在確保受用者能收到。
冥钱种类与型式繁多,下面是其中之一、二,有一点银票的味道' g4 |) g2 G( W0 `4 d

  j; I- M0 q  U  r$ A% o/ H3 R9 J/ }% k; ^! G

4 ?$ r" M* X! {3 I5 o- j
; {# O0 U! t* d& K, o0 ?- y7 b用钱壹萬文

3 p  m1 ~5 V3 Q! u4 B 冥紙錢一.jpg 1 Y( \  d1 L2 d4 K) G  c/ m

( z4 F8 E/ M( p) E# l3 z0 }
  a$ \" {3 N! I$ z5 u) D4 y4 L4 u2 b& ~# P) W

  s1 J2 T7 I$ i1 r7 _3 n/ D; m6 Z8 R4 M
$ x8 _1 @! R) E+ B3 f
: i: g+ p8 H3 J- Z+ t1 M
/ t* z8 z5 p  X6 ]% ?, r. t
4 i2 t8 F- J! Q" h/ Z9 F
 楼主| 发表于 2013-4-17 22:39:04 | 显示全部楼层

( [/ {, }0 A5 C; y8 t+ W4 |5 c/ F- [4 r! B/ n
1 B% U& ]( o) w) e$ E0 ]

- O# Q* B5 Q6 I
垛钱壹万文
说明:「垛钱壹万文」,「垛」意为一层一层堆积起来,犹言“一摞”或“一迭”,垛钱壹万文犹言“一摞或一迭”“一万块钱”。
% N: {7 Y9 F3 N  N6 w( n1 p
0 Q& _8 e& O2 B! D3 |9 ^

* e& @! L6 @! G  l8 R! t, G% f垛钱壹万文! V3 V8 P; M; V4 r; L
冥紙錢二.jpg
4 d3 M: @) _# h) `" ?, @
& x; o' w3 d; v- a  V: e6 F* M  @$ F9 Z# L$ Y7 A7 ^

1 {, J7 T$ V" V9 n8 u  j+ N/ |: a* G, p$ {0 S! A/ V6 B
- P1 Y2 o" Y9 J( s! e: g. g( G
6 T* Q- Y6 H! x' A. }: r! j
* H9 p! _, \4 E: S4 {
, s( A4 R- N' C4 K; P; `
 楼主| 发表于 2013-4-18 18:24:59 | 显示全部楼层

# V# x+ H' G/ k2 d7 w3 ]- Y- G+ i) _! E3 E
% |( v6 v( i9 C; ?: Q
1 C" b! ?; A2 X+ V0 _( r' R" t
冥用封包
" {& f3 D6 _: h, i
   说明:「封包」是方便用来盛装“纸钱”“经衣”等诸多种类祭祀物品的袋子,这样可集中焚烧给亡者,提供陰間資用。
画中封包中间字段空白可书明“亡者的姓名”,以指明收受者,右栏打印「金银财宝冥衣一包」,左栏印年月日,可填日期,在更左侧可填“奉祀者姓名”。现今封包略有不同,中栏底另印有“收用”字样。左栏不印年月日,于左栏上方印「阳上」,中间可填入奉祀者名,下方印「谨奉」。右栏未印金银财宝冥衣一包,系空栏,可自由填入。一般可放入封包的祀品琳琅满目,可以是银箔纸折的银锭、库银、金纸板做的金块、金条、元宝、,纸折的衣裤(经衣)、旧式的银箔纸钱、甚至现代印有冥国银行的百圆人民币、百圆美钞、仟圆台币--等。
「封包」是一种传统习俗,表现的是「法天敬祖,慎终追远」的精神。8 ]9 h( n& @+ R% Z' I6 v3 ^' I
. [! a1 p2 T$ b' e
4 @+ L; w' R4 {# u0 J2 B" M! L
( _! V& K1 L7 V0 B8 ^

! h7 B8 H  Q; W+ Z3 q( c 金銀錢財冥衣包.jpg ) a5 v+ @% E1 k" y. t

- g" p6 l: i$ G+ I( K* M+ @6 O- A8 d* p- Q" c

7 t) e# _# j" K: x/ k6 A
' i* i6 J2 d* L( `, {
2 E7 V' C. g2 i4 ]& F6 h" Q) J

$ h7 V8 \, s6 T4 f# o7 P
 楼主| 发表于 2013-4-18 23:07: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3-7-5 03:17 编辑 2 v, E! {2 E5 o* ^) b

! h5 o* v' ^7 J$ q% X' V: W/ `" l. T3 E7 q

. b" F! n* C4 l' e
三窑之神

/ F5 Y: _8 t" P9 v* P6 C. j* c
   说明:窯,这个字的原始写法如 dzj.jpg 是一个象形与会义的字,从穴;从羔。穴是灶体,灶体内的羔下面四点是火,羔上是烧制的器物,整个字“窯”的意思就是用火烧制器物的灶。窑能烧制很多器物,广泛的可归纳为三类和人类密切关联的器物,就是砖窑、瓦窑、瓷窑,一般习称三窑
从远古,人们学会了制作陶器开始在烧陶的基础上,逐渐改进 到烧制砖、瓦、瓷器,烧制砖瓦陶瓷成为重要的手工艺,也成为一种专门的行业。窑工们为了纪念和感谢,并希望得其福佑禳灾,皆供奉窑神。每个行业都有奉行的行业神或祖师爷。窑业的行神在民间流传着众多传说,各地供奉的窑神也不同,一般具代表性的窑神大多与陶瓷有关,摘录部分如下:
; D4 S  A: b, D/ F* Y
河南密县供“白居易”为窑神,
河南宜阳县的“德应侯”。
贵州苗族供“鲁班”为陶神。
陕西铜川耀州窑神为“德应侯”。
江西景德镇供“火仙师”(童宾)、“赵万硕”为窑神。
德化窑工奉祀窑坊公—“林炳”为窑神
磁灶的窑神“罗明”。
/ S) w9 A- t) \8 |2 k; R' \9 U
其实这些都是狭义的“窑神”,仅代表一物一地一时,未若广义的「三窑之神」无分地域 一体代用。8 q  ?) k# I5 y9 M! b7 Z

% @  |$ e, x: E0 N; e
1 F- j3 m! ?  w8 a
% I1 {, N5 C4 W7 t: c三窑之神 / K' J; ?! S8 J+ ?2 }
三窑之神.jpg ( n8 X+ b  Y2 L# K; `/ F$ r( c* y

+ z' \. a0 r% s: A" @! L. a/ c, j7 t7 [% \/ b% Y

4 C! _7 Z( t( \1 p+ @5 P7 }: v
6 u. _5 T* T% z6 v
( m7 l  P( Z0 h2 o! u
 楼主| 发表于 2013-4-19 19:40:42 | 显示全部楼层

' b6 g* M( P/ n1 P; ^+ V* X
" D/ X4 E& q" d2 p+ ^
# I/ W( t1 N$ b  L  E
3 J% @2 N6 [  `) |9 K" {- g0 g
众神

0 G* s* c2 C3 l! |  t% _   说明:这是一张包括 观音、童子、龙女、韦驮、天仙娘娘、子孙娘娘、眼光娘娘、关圣帝、关平、周仓、财神在内的众神画,一般也称全神图 。
2 G; G* ^- C! [: t9 b: u, m, G1 t" ~$ ?/ l: O' V

. j% m( y) l! |8 o6 S. _' h  V  @

: x9 U/ U) c  }7 q2 j' P0 B9 g众神
! t1 V9 |& q. p) u' ^3 l0 \& _" F9 Y/ B! @
NYCP_GAC_0001_0200a.jpg
4 M3 `7 c3 F9 x! G" \4 w
& v: e- J7 h+ ]9 w3 S3 S& m1 w/ W) \0 f9 a, O, R- }; [6 M

5 q* q# Y/ p& t  P) u6 l& U& I. u" a0 `, C: k6 m9 ]; J

* a) O8 y' W) q: Q4 A0 _: V8 n& w+ B2 v7 E
 楼主| 发表于 2013-4-19 19:49:39 | 显示全部楼层
- r; T' |" d; F4 Y5 H$ \" N

$ N) i" T6 `0 |. ?( @( T( N0 t% t* s: Z5 V5 w

' @, \8 R8 y$ ~/ v' _) b
广寒宫与观音

' v! f4 t. X. `5 r& t1 @3 D& `; @3 @& M. r& O# q* C( E: m- q$ u8 A. k
廣寒宮.jpg   A# r2 J' H5 T. p
/ v* M. _  W- i& I
! [" @1 n: T: n4 P5 }
# n2 ?; E- O7 K4 M9 k) ]) t
: E4 [" J0 ~4 v, O4 J+ Z. Q
; j4 K& f! V& I; d% Q

; M7 q: i# G6 R# ^7 X
 楼主| 发表于 2013-4-19 19:53: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3-4-19 19:56 编辑 4 [' z  W) n5 m" s9 H* G, s

$ \2 m* ]4 P) V* O+ Z7 t( n, ^5 }
% [: ?: {0 Y0 X  ]9 P# U
- Z: b: L+ F* l# d
+ Q* G( }/ [5 H9 R7 L
广寒宫与文武财神
2 e- v9 r5 y6 x+ ^7 [

# z- I  z$ w; i! J
* n9 G- g3 {: v, x+ t" r0 n& c0 X- F& d% C4 P) p7 y, ]
廣寒宮三.jpg
" n! l* y" |, s) W  I
6 @! X7 v6 W5 v! d  X  d9 D) i2 k) y) M3 H+ b! o. _0 \- C) h

4 O  H6 |( i7 c, ?# s' K0 Z9 ^5 f! G1 p& c) S1 G( l) c. |, L% M
. I2 P4 s3 R0 ?  I8 w
$ T, {+ ?! c9 x: E' J/ o! l  c8 h- f1 q
 楼主| 发表于 2013-4-19 19:59:54 | 显示全部楼层

, a4 u; i! g& t" h$ k4 |+ N
( ]6 |7 D8 _0 C1 |
3 P6 @) x; Q5 ]4 ^
9 Z, ~) I5 M# [
5 w+ {% |& ~; u# g, [
广寒宫四大天王众娘娘

- G2 k0 m, t6 R: z/ G7 U* C  u3 F) R6 w# |) ^+ A' _: _

# A- x. _" O# `0 f, G# T/ ?+ p( {/ O" u, g1 L: x
廣廣寒宮二.jpg , [; Q; @8 y3 P, f3 m

4 ]+ ?  H9 Z1 c: d8 m" L8 H% g# C. T# A* C  p  P0 v% R

  D( r7 y3 _/ e; V2 {9 O* k/ ^% X% W! D; X
: Z' c6 G6 X/ j

% w4 O/ D/ u* x
1 s3 a* |! b+ E* T  n) V& g0 w/ q- n9 p# i! Y
; M8 l& c/ z+ P. e

$ _: C0 V1 E# D7 g4 V- p# F4 j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9-6 00:37 , Processed in 1.318477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