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4-3-31 21:09 编辑 0 P7 k0 h8 O$ s( B5 b
" @4 F8 Y4 o1 f- l/ x) {* w( j, ^ 【大悲出相】! Q) K8 e" h6 J) A) f7 b) V" t
* y' y7 y8 _2 ?. q; S# d8 |说明:佛法的布教对象,决定了设教的方法差异;至少反映在僧侣、居士,以及庶民的特色上。从佛教图像的起源和开展,最能看到其布教的用心。「大悲出相」的出现和衍化,是藉由多元的图像和数量的繁盛,对庶民大众阐释观音无远弗届的教化誓愿。6 a3 k d$ @! }& R9 V
% ^7 S3 T: ^. ], v% q1 k( z& c) Z
传世的「大悲出相」画本甚多,流布亦广;最常见到的多是「八十四尊像」一类。然而从元代以来,曾经流行过的图像画本则不限于此一种;如:明本《大悲心陀罗尼经》绘有「五十尊像」,清康熙年间重辑补像刊刻的《大悲忏法》有「五十二图像」,清初晋法师说有「幻出四十九相好身」者, 浙江普陀山古本「大悲出相」更成「八十八尊像」,蔚为大观。 ( Q& H$ }, O9 u3 f- o
故宫所藏的《明人千手千眼大慈心陀罗尼经》正是一本融合「见肉泥金」与「描金钩线」的精致明画本「大悲出相」卷。 ( f) n9 C- M) `, O+ B
诸尊图像的起源,原是由传为唐不空三藏所译的《观自在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大陀罗尼》中的咒语脚注而来;但是现存不空译本的咒语脚注仅有四十八项,而现今的「大悲出相」咒语脚注至少有五十二项,最多八十八项。可见,这当中有许多开展的轨迹,很值得我们进一步去探索。有人认为这些咒语脚注有可能并非不空三藏所做。也有人主张该脚注都与咒语意义无关,只是为应修习瑜珈观行人具修三密行;身密手结印契召请圣众,口密诵真言,心密住三摩地。殊不知竟遭后世误会,以为每一句咒语,都是圣众名号。
" `% L; Q6 [. ~6 A+ j1 J
追溯汉传「大悲出相」图像创作之教理基础,中、外的佛教学者总是推测而无所求证,但这是个很有趣的问题!或以为这具有补足密教部千手图像系列完整性的价值。我们不妨说「大悲出相」源自《千手经》的「般若十心」 (大慈悲心、平等心、无为心、无染着心、空观心、恭敬心、卑下心、无杂乱心、无见取心、无上菩提心 ),这是观音大悲心陀罗尼的真实相貌,亦是后世信众图绘此经菩萨众相的最重要依据。
+ ?5 p F0 y" U8 t7 i
《妙法莲华经》的信仰,显示着佛陀终极教法──欲令一切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不舍任何一个众生的强烈救世使命感!天台家藉由对〈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的开演,全盘托出法华思想的全貌,以及在实践上的灵活和方便;图像上则藉由「施无畏变相」及「三十二应化身变相」来开展。 $ O8 w- D6 o) t
〈普门品〉的功能是为启发新学《法华经》的人们,先仰仗诸佛愿力免诸苦难、安稳其所,终能渐次增上、护持在心,以弘传「一佛乘」的奥义。「大悲出相」变化多端,寂怒互现的特色,想来有源自观音普现色身三昧的道理在其中;依据观音普现色身三昧所化现出的每一尊相,其内涵皆是观音的内证心相。
6 ?9 o7 M t- u* a/ R! o, D
「大悲真言四十手」也是「大悲出相」的另一种重要依据,概括了佛教密宗的如来部、金刚部、摩尼部、莲华部、与羯摩部等五大部秘密修法,各部分别主「息灾」、「调伏」、「增益」、「敬爱」及「钩召」的功能。这也使得「大悲出相」如同千手观音曼荼罗般地为人所赞颂、礼拜、观想。另外,中国佛教对于专题描述观音耳根修行经验的《大佛顶首楞严经》情有独钟,以及民间对于三十三观音的崇拜,也助长了它的流传。
+ K% k7 @- R' [6 G
可见,后代诸师补列的名相注及后出诸图像,其作用无非在阐明佛教中道智慧及慈悲的精义。为使佛菩萨、佛法经典、图像与行者之间达到协和的境界,于是结合了礼拜、赞颂、观想等诸种行法,而建构一套独立的汉传瑜伽模式。这一组图像真是「应以中国人身得度者,即现中国人身而为说法。」的具体表现。这是「大悲出相」的真实价值所在,也是我们欣赏这类作品的时候,不能加以忽略的地方! ( P0 v' L& X% p2 c4 D) A! k: W
介绍两种不同版的「大悲出相」普门经变图如后
# k4 O. G z& W: a" u0 K
6 b6 ?: |# B& x
) `5 u6 m# X8 e c M; G
1 K2 S% M7 v" [/ m) }
- }6 S! ]+ X/ o* T9 l4 R( q
/ \. t: O9 A3 ]- L' } B% E' ~- K1 E
# y. A& e2 S8 H) ~9 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