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4-2-27 03:41 编辑 + y1 H6 W7 {" Y1 y( Y2 H3 l5 F1 G5 E
4 v7 L/ Z/ S9 X% n 【华丽的写经】(图文载自国立故宫博物院典藏网佛经图说)
3 J4 G) Z8 l: ~; v8 H
{, k g! e9 m" J- B
简介写经用纸
9 s. G& [( ?9 E) ~' z. K/ h
说明;早期的佛经都靠抄写。在印刷术发达以后,手抄佛经转为希求功德以表虔诚的佛事,而这些手抄的经卷也成为中国书法艺术的珍品而被保留下来。书写佛经的纸张,一般有硬黄纸、 金粟山藏经纸、 瓷青笺、 羊脑笺等。前二者以黑墨书写,后二者以金、银泥书写,纸张颜色为深蓝或黑色。
% H4 Z K8 K/ X- O, v
故宫院藏笺本的汉文佛经有金粟山藏经纸、茧纸本、素笺本、瓷青笺、羊脑笺本等。其中约三分之一为瓷青笺、羊脑笺本,均为元、明时期宫廷御制,纸张、颜料及装帧极为讲究。留传至今仍鲜艳如新,毫无虫蛀痕迹。 8 K; a$ V+ l6 V5 f [$ T( Y
瓷青笺、羊脑笺不适合用黑墨书写,用以写经的都是泥金、泥银。明 高濂《遵生八笺》中「磁青纸多用写泥金字经」。抄写人或用泥金、或用泥银,也有二者都用的。如元释溥光的《大方广佛华严经》主要以泥银书写,在经文中关于「佛」、「菩萨」、「如来」等文字则使用泥金。
# K. |- E5 d P! p
瓷青笺书写的佛经
& ~/ I& C2 B0 M
+ Z+ I- t. ?# t- p0 v5 T. u
' F5 h) g$ ^+ V5 N8 U( e
, m. v1 k ~! D9 S) r
中国的制纸工艺有悠久的历史,历代均有质量精良的纸品。纸张的制造,细说起来,不同的原料就有不同的制作工序;而中国土地广博,因人、时、地、物等,制造方式有异,无法一一详述,但大致上为备料、煮料、打浆、抄纸,而制瓷青笺需以靛青染色,制羊脑笺则是再加上涂布砑光等加工过程,试以皮纸 为例概述传统瓷青笺的制作过程: 8 P7 i9 y0 ^ r4 E; J" S
一、制纸原料: 中国传统造纸的原料有麻、楮皮、桑皮、青檀皮、藤、竹、草等。 " ]& q I+ r3 I5 t' a
二、浸泡: 将树皮泡水数昼夜。用足踏或石碾分离外层粗皮。 , [# b1 I" |& y! G9 P
三、蒸煮: 浸泡完成的树皮浸入石灰液,入篁锅加火蒸煮,完成后捞起,再入水洗去石灰液。后再入篁锅加碱水蒸煮。若要质量较好的纸,以碱水蒸煮的步骤需再重复数次。
! ~% E0 E) w! J
四、漂白: 将蒸煮完成并洗去碱液的树皮摊放,以日晒雨淋的方式自然漂白,需费时数月,讲究者,在晒后移入水中以水漂浸,再经过日晒水漂,反复多次,使纤维中不含任何杂质,制成的纸张经久不易发黄。
! t7 P$ M, w" J; @! X: ^* L
五、打浆: 将原料捣碎均匀,捣料器具为石臼,初期如同捣麻糬般手持木杵舂捣,后来出现踏碓,足踏木杵捣之,也有利用水力的水碓,这更增加了打浆的效率。舂捣时需手持掍棒翻搅原料,使之捣散均匀。
* t5 e0 R- {# d- X8 [9 R
六、抄纸: 将原料置于抄纸槽中加水及 纸药,并于槽中搅打,将浆料打散,称为打槽。打槽完毕后即可进行抄纸。抄纸时,端帘架汲取浆料,让浆料均匀分布于帘面上,再将竹帘自帘架内拿起,将帘上湿纸覆于木板上,一张张整齐迭上。 纸药的作用是作为悬浮剂,使纸浆中的纤维分散,不易沈于槽底。同时它还能防止纤维互相粘结,在烘干时使整迭湿纸易于分开。我国古代造纸时常用的纸药是从黄蜀葵、杨桃藤、槿叶等植物榨取的粘液制成。
# q& i `8 K( H4 ]8 ?6 F4 Y
七、压榨去水: 将整迭如豆腐般的湿纸压榨去水。在纸上压木板及枕木,以杠杵慢慢加压,使水分渐渐流出,最后加重压,准备干燥。
1 c9 K& C2 F* g$ f
八、烘干: 将压过脱水后的纸张,一张张分开,贴于焙笼或焙壁上烘干,纸张贴于焙笼或焙壁后,用毛刷快速将纸张刷平,干燥后的纸张才会平整没有皱褶。 $ Y) _* o5 l8 J
九、染色加工: 干燥完成的纸张浸入靛青染料内浸。 靛青,又称蓝淀、靛蓝,是染蓝的植物性染料。明 宋应星《天工开物》「凡蓝五种皆可为为淀」,有蓼蓝、马篮、菘蓝等,古时不特别指明,统称蓝、蓝草。要染成如院藏「瓷青笺」般的深蓝色则需经多次浸染发色的程序,过程繁复。单纯以浸染法所制造的瓷青笺颜色较浅,因此有些瓷青笺会在浸染后再以排笔将靛青涂布于纸面,加深瓷青笺的色泽。以瓷青笺为基础,再加上砑光 、涂布等加工方式,发展出瓷青蜡笺、羊脑笺。 砑光,用圆石磨纸或布,使其散发光泽。 ) | F5 w7 r" P5 K: T
+ m7 d" ^& i. P3 p/ P9 V4 R/ O, \
" F, }9 r2 }$ G " Z6 n( f! b! Q6 g/ 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