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4-2-27 03:41 编辑
9 P. p1 @ f, R- ]' D* {7 o, Z% q1 F% j, W
【华丽的写经】(图文载自国立故宫博物院典藏网佛经图说) / @8 w: ]' j: D& D
! d: V& K3 d/ A- K4 o% Q- p! t3 N
简介写经用纸
z& I* d$ Z$ k& r V
说明;早期的佛经都靠抄写。在印刷术发达以后,手抄佛经转为希求功德以表虔诚的佛事,而这些手抄的经卷也成为中国书法艺术的珍品而被保留下来。书写佛经的纸张,一般有硬黄纸、 金粟山藏经纸、 瓷青笺、 羊脑笺等。前二者以黑墨书写,后二者以金、银泥书写,纸张颜色为深蓝或黑色。
! ?) e6 l( T. v* |$ m+ [5 v! e1 }
故宫院藏笺本的汉文佛经有金粟山藏经纸、茧纸本、素笺本、瓷青笺、羊脑笺本等。其中约三分之一为瓷青笺、羊脑笺本,均为元、明时期宫廷御制,纸张、颜料及装帧极为讲究。留传至今仍鲜艳如新,毫无虫蛀痕迹。
1 w" r1 q; d$ _
瓷青笺、羊脑笺不适合用黑墨书写,用以写经的都是泥金、泥银。明 高濂《遵生八笺》中「磁青纸多用写泥金字经」。抄写人或用泥金、或用泥银,也有二者都用的。如元释溥光的《大方广佛华严经》主要以泥银书写,在经文中关于「佛」、「菩萨」、「如来」等文字则使用泥金。
v- w. G% D* N- A' j
瓷青笺书写的佛经
4 q3 C3 _* h6 s
% x+ B4 S5 e/ t r# j, r. a
: T( N8 z, y3 `! p! H
1 Y& c% t- n4 f' y' _. D1 [; i. e
中国的制纸工艺有悠久的历史,历代均有质量精良的纸品。纸张的制造,细说起来,不同的原料就有不同的制作工序;而中国土地广博,因人、时、地、物等,制造方式有异,无法一一详述,但大致上为备料、煮料、打浆、抄纸,而制瓷青笺需以靛青染色,制羊脑笺则是再加上涂布砑光等加工过程,试以皮纸 为例概述传统瓷青笺的制作过程: # E, x) b3 |5 A$ E( x6 i7 v; ?# T
一、制纸原料: 中国传统造纸的原料有麻、楮皮、桑皮、青檀皮、藤、竹、草等。
1 P- K# w/ U S0 N5 P( [
二、浸泡: 将树皮泡水数昼夜。用足踏或石碾分离外层粗皮。 + ^' V: x4 N. ]3 F
三、蒸煮: 浸泡完成的树皮浸入石灰液,入篁锅加火蒸煮,完成后捞起,再入水洗去石灰液。后再入篁锅加碱水蒸煮。若要质量较好的纸,以碱水蒸煮的步骤需再重复数次。
$ _# u/ M0 `4 ]& B
四、漂白: 将蒸煮完成并洗去碱液的树皮摊放,以日晒雨淋的方式自然漂白,需费时数月,讲究者,在晒后移入水中以水漂浸,再经过日晒水漂,反复多次,使纤维中不含任何杂质,制成的纸张经久不易发黄。
3 o3 x7 Y$ U! u8 p
五、打浆: 将原料捣碎均匀,捣料器具为石臼,初期如同捣麻糬般手持木杵舂捣,后来出现踏碓,足踏木杵捣之,也有利用水力的水碓,这更增加了打浆的效率。舂捣时需手持掍棒翻搅原料,使之捣散均匀。
3 A0 g2 L' ] n9 B
六、抄纸: 将原料置于抄纸槽中加水及 纸药,并于槽中搅打,将浆料打散,称为打槽。打槽完毕后即可进行抄纸。抄纸时,端帘架汲取浆料,让浆料均匀分布于帘面上,再将竹帘自帘架内拿起,将帘上湿纸覆于木板上,一张张整齐迭上。 纸药的作用是作为悬浮剂,使纸浆中的纤维分散,不易沈于槽底。同时它还能防止纤维互相粘结,在烘干时使整迭湿纸易于分开。我国古代造纸时常用的纸药是从黄蜀葵、杨桃藤、槿叶等植物榨取的粘液制成。
$ M; I0 w1 f+ v5 X: Q/ H$ q+ T
七、压榨去水: 将整迭如豆腐般的湿纸压榨去水。在纸上压木板及枕木,以杠杵慢慢加压,使水分渐渐流出,最后加重压,准备干燥。
3 |, J7 U6 R' m2 L1 L$ O
八、烘干: 将压过脱水后的纸张,一张张分开,贴于焙笼或焙壁上烘干,纸张贴于焙笼或焙壁后,用毛刷快速将纸张刷平,干燥后的纸张才会平整没有皱褶。 5 A: N- y x/ X" F; J
九、染色加工: 干燥完成的纸张浸入靛青染料内浸。 靛青,又称蓝淀、靛蓝,是染蓝的植物性染料。明 宋应星《天工开物》「凡蓝五种皆可为为淀」,有蓼蓝、马篮、菘蓝等,古时不特别指明,统称蓝、蓝草。要染成如院藏「瓷青笺」般的深蓝色则需经多次浸染发色的程序,过程繁复。单纯以浸染法所制造的瓷青笺颜色较浅,因此有些瓷青笺会在浸染后再以排笔将靛青涂布于纸面,加深瓷青笺的色泽。以瓷青笺为基础,再加上砑光 、涂布等加工方式,发展出瓷青蜡笺、羊脑笺。 砑光,用圆石磨纸或布,使其散发光泽。
$ s2 W, `; w; i4 m) s0 U* s
) G. z2 p8 W0 \! V
) b7 ] Y" Y4 J# ?# o. U1 Y) r% \ . g# c& F3 u+ t- 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