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4-1-12 05:45 编辑 * a `5 B' F5 Y5 t7 {' d
; E5 \9 @' q+ u- U0 m- [( X5 }$ m
【华严经】
: R! E. N4 [7 [ f6 i
说明:「华严经」是「大方广佛华严经」的简称。本经为佛成道后第一次说法,内容记述佛陀之因行果德,开显出重重无尽、事事无碍之妙旨。于大乘中最为宏博。 「大方广佛华严经」名之释义: 「大方广」指所证之法, 「佛」(即釋迦摩尼)为证此法理之人, 「华严」二字比喻佛「因位」之万行如华,以此华庄严「果地」,故称为“华严”。
# q$ h$ x" \2 V( j( ]
华严经虽出于印度,然未发挥本经最高之玄旨,直至我国成立华严宗,方才发扬其真义。 + X; K8 Q0 k6 a% r5 k
华严经的译本有下列几种: 一、东晋 「佛驮跋陀罗」译本六十卷,称为“六十华严”。 二、唐 「实叉难陀」译本八十卷,称为“八十华严”。 三、唐 「般若」续译四十卷,称为“四十华严”。 5 B) g$ ?4 p0 D5 t: O6 D- H! f. k
台北故院博物院藏本经,原清宫旧藏,为「八十华严」又称「新华严」、「唐经」,由 实叉难陀奉大唐女皇帝武则天所译,是东晋「六十华严」之异译本。 为明朝弘治十六年(1503)钞本(註1)。 ; _% U/ C( O0 d) z* t; b
此经卷扉页神祇画作精美无比,正中释迦摩尼佛结跏坐于莲华台上,台下前方卧着一只状似谛听的神兽。左右各二十六众,座后上方左右飞天各一,凡五十五像俱皆以「见肉泥金(註2)」与「描金钩线」勾勒,朱、蓝、黑、白点缀,形象生动,线条细致。天衣飘带,祥云流光。 在卷扉之神祇画后有「御制」经牌赞文:「乾坤奠位 海岳贡珍 风雨若时/星辰顺轨 群生普济 四夷咸宾/灾沴潜消 休祥毕至 皇图永固/佛道增辉 三界十方 同归寿域/弘治十六年七月初三日」。 接着经牌赞后是「经文」,以描金楷体书写,端庄华丽。图文结合构成精致的明画本「大方广佛华严经」卷。 7 O8 ?8 L* b, F
: U0 d0 r- q4 m
注1【钞本】 凡依据某种底本而再行传写的,都可以称之为钞本。其实就是拷贝,只是今古不同,今用机器,古多用人工。 注2【见肉泥金】 「见肉泥金」此句中之“肉”实系指“肌肤”,观画中佛、菩萨、天王、罗汉露出衣服外之脸、手、足、胸肤色都是用金色来绘便可知。「见肉泥 金」的意思也就是:「只要是(脸、手、足、胸)皮肤都用金色来绘」 & r- E3 p, R! g6 K9 S
$ b) |/ j5 c! ^+ i& J% p! o* c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之一】
2 h4 L4 r9 C, A* S+ X
3 {; \0 F$ L3 U, I5 y8 F8 f
6 `6 k) u5 y; H( B; a+ F8 O
. n$ Z: H0 r8 N9 U5 K/ J( @) M6 t
+ ~# Y; V9 \+ T8 r, y- U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之二】
V( A+ Y# [$ K: G4 a v+ E: v
4 M2 H, m) r0 R/ Y# _1 }4 s
1 v, i' D' X, J8 N9 @* R& Q3 l
4 S# U# I# u7 t8 T0 ?
& l5 F, W6 x+ l; g E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之三】
; \$ e& |: O. g, A 5 |* |+ z! R2 Z6 j2 S/ n6 M
l! j5 D5 w8 a- s3 K
2 m: a% D9 h- g7 ^
/ U/ t( d4 v [0 h/ N, ~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之四】
* @+ W$ s4 n! O* V6 R# u
$ M0 Q) D0 F7 Z7 J# K
! k2 ^: @: |/ P$ t% ]3 E" ^. L& w
) F6 Q% B S" d
, z7 ~2 o4 w' \+ X3 z: l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之五】
0 Y* J3 B' o7 o3 N
3 z w, z3 w, t' q7 L: D( A
6 ]6 N3 K" c; H8 p9 Z
* d! X& K6 Q8 @* t' t
+ z8 F `8 o6 G V9 @
, J* n/ w; ], P% O) p" a
& q3 M4 f# ]8 @% ?; t
# i5 t" _9 K }# N) n8 X
* B! _3 B+ T. O6 i8 x, ]
# s K( A, S$ S2 i/ I: H3 s7 o' 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