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3-11-4 02:31 编辑 * ^5 C9 {8 P% ~; V: t( s
5 u# |, |; X& y. D) e" `' X. i/ q5 B& e/ j4 ?! l2 Q
7 q% K- a( ~, G8 f# k' n9 d
% g( i& h$ w: l& u/ e【释迦文佛】
g& f' n5 r4 [6 _
说明:「释迦牟尼」 原名悉达多·乔达摩,古印度释迦族人,生于现在尼泊尔的南部,佛教创始人。成为佛陀后被尊称为释迦牟尼,佛陀(Buddha)的意思是「觉悟者」,也就是彻底觉悟宇宙和生命真相的人;在民间信仰中也常称呼为佛祖。释迦牟尼是后人对他的尊称。「释迦」是他所属的部族释迦族的名称,有「能」、「勇」的意思;「牟尼」意为「文」、「仁」、「寂默」,所以汉文翻译又作「能仁寂默」、「释迦文佛」等。此外,大乘佛教对他又有不同的尊称,如《华严经》中又称他为毗卢遮那佛,是光明遍照的意思,俗谓大日如来。 8 N; n* g# t, _" Z7 B
【诞生】 释迦牟尼出生于迦毗罗卫国,为释迦族。父亲为净饭王,母亲为摩耶夫人。
: j" u) [! J3 v/ ~( N2 |
【成长】 他八岁开始,从毘奢婆蜜多罗学文,从羼提提婆学武,从小在宫中过着舒适的生活。成年后,为他建了春、夏、冬三幢宫殿,《佛本行集经》等记载他有三位夫人,第一夫人是释种女耶输陀罗或瞿夷 ,并与她生有一子罗睺罗。在差不多13年的幸福婚姻期间,他过着在一般人眼中看似舒适且豪华的生活。也正因为如此,他的感受与一般人也是不一样的,对自己,对世界会有更多更深的困惑与不安。
' W2 M$ _, i9 e9 H, f, y
【出家】 29岁那年是他一生的转折点,他的儿子罗睺罗在那年出生。他在外出巡游时,恰遇老人、病人、死者和修行者,深感人间生老病死的苦恼人称四门之游,经常在阎浮树下沉思,但是不得离苦之道,于是在29岁时的某个月夜乘马出家修道。
) \1 y/ i+ R5 X8 ?; L. S
【修道】 为了寻求解脱,他遍访名师,遇阿罗陀迦兰,阿罗陀为沙门师,日后的佛陀要求按照阿罗陀的教义和教规过梵行生活。这种教义主张通过一系列禅定功夫,达到无所有处定,即是意识上一切空无所有,进入甚深的禅定状态。不久释迦牟尼达到了阿罗陀所教导的一切,使后者大为叹服,建议合作领导他的沙门团体。然而释迦牟尼却不满足于这种学说而选择退出。仍未成道的他接着又跟随郁陀罗摩子修行,得到非想非非想处定。但是他认为这仍然不是解脱的境界,然而释迦牟尼已经找不到老师。
# M6 s Q; ~$ p) A$ d6 \( s
【成佛】 于是释迦牟尼与五比丘在苦行林中苦修6年,忍受饥饿痛苦。35岁时,意识到苦行无法达到解脱,转而前往菩提伽耶,后在菩提树下禅定,并发愿不成正觉,永不起身。直到了第七日中的第七夜,天正晓明,瞻望明星而悟道。悟得三明与四谛,证得无上正等正觉,而成为佛陀
$ T0 @2 x; X2 a2 \; a6 Y" U9 S/ g9 k' j
【宏法】 佛陀悟道之后,在鹿野苑开始传道他为了度化众生,走遍印度各地,以摩揭陀、憍萨罗、拔沙三国为中心,曾在憍萨罗舍卫城的祇园精舍说法25年。传播教义述说经典 ' U, l, Q& I! T& y) \1 n1 Q3 I$ M1 W
【三转法轮】 释迦牟尼佛先说《华严经》,但无人能明白,所以他从说「四圣谛」再开始,即「苦集灭道」。灭谛中提及涅盘,为了阐释涅盘的内涵及意义,慈悲的佛陀更深入说明空性之理;此阶段最具代表性的经典为《阿含经》是谓「初转法轮」。藉由对空性的认知,开始说明众生本有的如来藏,证明烦恼是可以断除的,从色法到一切遍智空,世间一切法皆无自性;此阶段最具代表性的经典为《大品般若经》及《小品般若经》,是谓「第二转无相法轮」。有些论师不了解甚深空性,佛陀便对无自性再做解释以《解深密经》、《如来藏经》、《妙法莲华经》、唯识方广诸经,详细说明心的体性是惟明惟知,具有原始自然之光明。是谓「第三转善分别法轮」。
' D# F& o& u6 f+ ~% Y6 D& c
【涅盘】 八十岁时佛于拘尸那罗城附近的娑罗双树下入灭,火化后的舍利子由摩揭陀国王阿阇世和释迦族等八王带回建塔(即舍利塔)供养。
8 g& T7 `$ N0 P I2 K
- q& i, D+ Z, J, r" X$ y" Z8 e
【释迦文佛】
+ s- L4 b) n2 |& c4 x8 f' p ( c" u' K" |/ u$ n0 [$ d
1 k- h& ^& c' @- S3 u; J5 i! y
0 f: D8 Z; R# Q' F( l- Y& S
/ f; [ w& `7 x: ]$ A( e9 m% w8 r: Q
7 @% F; C# F6 _7 y3 Y S+ q6 }
2 L( y" G* ~; T 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