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3-8-11 23:39 编辑
$ K: o; [& v, s' D& U; Z
- w9 ]( J( z; w3 p! N
5 L# E% ]4 a: B- _* I1 S! I' G. x3 x4 j4 t! R: t* K
' y& |- N. j, T6 Q _+ k X% {% K* n
【平天上帝】
& X' Z# v, J- I$ P/ S! E, d
, A1 U" q) a8 |. Q) k& A8 ^
说明:「平天上帝」实系“关圣帝”的另一个版本。“关圣帝”的封号很多,帝王勅封的、各教尊封的、民间尊稱的,在这些封号中,有一个特色,就是封号愈长的代表隆恩有加、宠命优渥,是由金字塔顶尖的显贵统治层–大多是帝王所封的,因這項舉措,可收攏民心,鞏固皇權,藉表彰“关圣帝”的忠義形象塑造一个完美的典范,以効忠皇朝,是以朝朝勅封,代代累加,封上加封,愈加愈长。但这种情形自上往下反道而行,愈往基层愈减,庶民百姓没有勅封的特权,也没有皇图永固的需求,诉诸的是直接的想法与表达–就是简单平实,所以对“关圣帝”的称呼就没有那么繁琐冗长,几近阿谀的一堆华丽词藻,完全是反应当时的民俗背景。
. R; {, @; q$ W0 m
「平天上帝」是民间的称呼,其来自有渊源,实际隐含了一个不平凡的典故,“平天”看似平凡,实际一点也不平凡,「天」代表的就是“天公”亦称作“玉皇上帝”,「平天」的意思就是和“玉皇上帝”等高或平齐,「平天上帝」就是和“玉皇上帝”等高或平齐的上帝,「平天」虽然看似不是极尽华丽之词,但可以看到托舉的力度有多高,一点也不输那些帝王御勅的长串封号,若说谄媚可能过之无不及,但换个角度来讲却是反应「死忠信徒」对“关圣帝”的「过度竭诚拥护」,所谓「过度」即超越常轨。这个現象源自于民間流傳的「玉皇退隐说」,其發展淵源分兩個時期:
# i, V& @/ R/ r3 A% @- B3 p
大陸時期(或稱“清末民初期”):起於清朝末年,民間流傳著原本的玉皇大帝退隐,而由「现任也就是第「十八任玉皇大帝」“关公”接任。这种说法源自清朝末年四川、云南地区的“罗教” (明清以来由儒釋道衍生的无数密教之一支大宗) 系统的鸾堂,在“龙华三会”的“末世观”下,认为原本的玉皇大帝任务已经完结,在诸天神佛选举下,由“关圣帝君”接任新一届的玉皇大帝,以拯救世人。其中最重要的文献,是四川“龙女寺”在清道光庚子年(1840年)扶鸾产生的鸾书《洞冥宝记》,所謂扶鸾即扶乩是一種占卜問神術。到了民国初年,「关帝当玉皇」的说法,已经随着鸾堂和先天道派的传播,流行于中国大陆各地。但这股风潮在1949年后逐渐湮灭,鸾堂、扶乩已不复再现。
( W2 R+ H8 Q$ |) Z
台湾时期(是传承“清末民初期”或称“民国后期”):二次大战后(1946年即台湾光复后),山东的“同善社”系统鸾堂也传播到台湾,1946年在南投县 鱼池鄉“启化堂”和基隆市“代天宫”都分别扶鸾产生《玄灵玉帝真经》,说是玉帝已经换人,为了避免百姓依然祭拜卸任的玉皇大帝而徒劳无功,因此要扩大宣扬此一新说。到了1980年代,透过台中“圣贤堂”的大力宣传,「关帝当玉皇」的说法已经广为人知,而反对此新说的宗教人士也开始著作鸾书,展开反击。不过以起乩扶銮之「玉皇退隐说」,人多无法相信。人们认为能够掌控上天者,必有甚深功德,而玉皇大帝既然为苍穹之主,必定德行超然,神祇非贪欲之人,岂会因执位日久而腐化、恋栈?有德者常在其位即可,又何必重新选举?又敬考玉皇大帝之说,数千年来的中国历史,未曾闻玉皇宝座易主,何以一夕之间即变?另再敬考于关帝君生平,以忠义、尊君着称于世,升天之后又岂有可能无人臣之礼而僭君宝座耶?可知此说,乃有心人士之编造,欲人之崇信。非但惑众,又陷帝君于不义也。 ! o! f+ m/ \, w' d7 B5 h [0 o8 b
此幅「平天上帝神祇画」系大陆时期之作品,约于民国三十年(1941年)日本侵华时期,这也许隐藏着一丝“泽田瑞穗”和此批神祇画藏品关联的蛛丝马迹,或可引出另一则故事?正如上述的「玉皇退隐说」所勾陈的一长串典故,单从这简单平凡的画面,实难以令人想象背后隐藏的故事?这就像断定历史事迹的陈案,唯有靠不断发掘事证、物证和锲而不舍的考古精神,让诸多看似平凡,背后却隐含许多丰富情节与秘密的故事真相大白! 9 o2 C3 M. K& z5 [0 U
! ]/ `) U" A9 }
8 U& G0 \$ R# b3 L, d4 M
4 c! J, T/ l, k8 h& d3 u& s
【平天上帝】 ) S- x# m1 j. J/ E" R" {
1 O4 l! g6 L' u/ i7 q
' n5 L) b3 c7 f* E# p0 [& b4 y$ B" A+ h
0 \( ]4 G ? @4 P1 A6 n5 q/ N
. t, f6 |7 d0 n% ~& x7 O* Z" g; Z0 {2 i! 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