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穎太世澤

北平"人和纸店"的民俗神祇画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楼主| 发表于 2013-7-14 15:35:30 | 显示全部楼层
0 O% L, N: r! v) U+ _6 V& n

& E$ C8 W9 ?7 x3 _0 Z9 E
, O0 G2 w! u3 e( r# g. `* T& Q. ?% w* l3 G
0 o; C3 ?$ ^6 f+ }5 a4 c$ v6 C
  【南极本命】                    ( 转载自台北 国立历史博物馆典藏)

% W! N2 N1 i% \9 v) d3 F, u, s  a
8 d/ ]3 H7 [8 L6 }2 u2 r
     说明:这是一幅南极老人星的神禡,史记索隐云:「寿星盖南极老人星也,见则天下理安,故祠之以祈福寿也。」此幅为传统正规神禡形式,中坐寿星,手捧寿桃,神案上陈寿桃,左右有侍童侍神各二人,上端左为地库,右为天库,四周用「十二生肖」作边框装饰,上端写着「南极本命」四字。画面上并有「南斗六星」、「北斗七星」、「九天星」、「九天星君」字样。自三国以来,民间卽相传南斗主生,北斗主死说法;九天星亦称「九曜星君」,凡人生命行年值某星,依该星下界日期祭祷,就可以解厄迎祥,此幅「南极本命」是在「本命年」(丑年出生之人,再值丑年,谓之本命)。
% y0 Q  V8 A- S. T6 z
! {' U) E3 h; i1 x* h- c8 _+ G% r

. ?2 l9 q  t, G; J6 J7 `6 d7 b# X
南极本命
pr7696na0001sa.jpg

& W8 Y# i4 A. m9 q6 a3 E" e
1 ]1 O4 \# S# e- J0 H
- q! ?3 X% A- N+ e" s2 w$ V
) V' s- G* d7 Y' n' a1 X# c6 n0 o3 ^# ]+ D. h
) _6 c# S5 J* i. D8 }; a

2 z0 O9 i1 u# x7 Z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7-15 01:18:36 | 显示全部楼层
  o) y8 w. K; m- i% j
7 x/ B( O  c) }4 M8 g  H  x
* y2 h4 b+ T% W4 C2 a
' Q$ J- h1 K8 l3 D

4 ^' L2 L7 E) g( L- J. C) m9 c/ `8 g
本命延寿星君】                        ( 转载自台北 国立历史博物馆典藏)
+ \5 a6 ?, _+ H

3 t1 {1 y. H5 p  H
    说明:这是一幅南极老人星的神禡,史记索隐云:「寿星盖南极老人星也,见则天下理安,故祠之以祈福寿也。」此幅为传统正规神禡形式,中坐寿星,手捧如意,左右有侍神與八仙,分别是左: 曹国舅、吕洞宾、蓝采和、铁拐李; 右:张果老、 汉钟离、韩湘子、何仙姑,上端写着「本命延寿星君」四字。自三国以来,民间卽相传南斗主生,北斗主死说法;九天星亦称「九曜星君」,凡人生命行年值某星,依该星下界日期祭祷,就可以解厄迎祥。
6 p" P! U6 _( q1 ?
2 j9 e$ o, y8 E9 J
6 O) M! Y( i5 _6 l$ i
本命延寿星君
pr7697na0001sa.jpg

# I8 d2 Z% i) N7 o) q$ f  L# i. p9 u; n8 d$ c$ f' T6 Y2 B
- h3 \0 [- B& p, d  N0 d

  M2 O4 f* P/ ^: ^, q1 i
; J4 d# G) g- G0 g+ G3 [  [0 Y6 c: m7 W

8 |+ D, |  X* l' ~+ O$ G  `
 楼主| 发表于 2013-7-19 04:12: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3-7-25 22:56 编辑
  |2 Y3 e7 F  a# r
5 ~0 Q3 M3 {! L1 k  }- u6 @
  【平浪王
4 m1 _9 c) c  H0 q) v' \) ~
说明:根据各地的文物与记载,平浪王此神祇并非原名,且来源也不一,考核其出处,通过调察,初步了解到祭祀平浪王的遗址等分布在湖南、湖北、河南、安徽、山东、江苏、浙江江西、福建、上海、天津、广东、重庆、四川、陕西、贵州、甘肃、云南等省市,其實可能還不止。

3 Z' j  }0 t9 r; ^! v
平浪王来源大抵可分为下列系统:
一.杨泗庙系统,所奉杨泗为“平浪王”
二.晏公庙系统,所奉晏公为“平浪王”或“平浪侯”
三.小圣庙,所奉滕经为“平浪侯”或“平浪元侯”

' Z( c* l+ h9 m0 L0 s) s
“平浪王”的封号字面之义即「平定波浪之神」, “平浪王庙”大都沿着河津水域发展与扩散,这个特征显示它是水神。在前曾介绍过古早的河神,在晋以前都是抽象的,并无具体代表人物,通称“河伯”,唐时诏祀龙王,到明以后始有具象的黄河福主「金龙四大王」出现,它代表黄河流域的河流保护神。在中国广大的辽域所涵盖的面积与水域,江河湖海纵横绵延,那么以杨泗、晏公所扮演的“平浪王”是怎样呢?我们不妨从上述 “平浪王”来源分布的踪迹来查寻!

# b8 n2 H( @7 Q7 i& {  M! }) T
  奉“杨泗”为“平浪王”的庙宇分布涵盖的区域,大抵在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贵州、甘肃、陕西、河南、广西、广东、浙江与福建。这些都是长江流域。
长江干流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和上海计11个省级行政区,支流延伸至贵州、甘肃、陕西、河南、广西、广东、浙江与福建8个省级行政区部分地区,流域覆盖19个省级行政区。(除青海、西藏源头涓滴细流不能渭为洪流,亦乏人烟运输,无平浪王诞生机缘)可发现以奉杨泗为“平浪王”的庙宇分布涵盖的区域,基本上与长江水系相吻合。因此可以说“杨泗”是长江流域的河流保护神
  奉“晏公”为“平浪王”的庙宇分布涵盖区域,大抵在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海口、江西、安徽‥,从其分布状况分析,大都密集位于沿海诸省,虽有少数“晏公庙”位于内陆,是神明随信仰迁播的结果,不过从文献的记载,以“晏公”身分 出现的“平浪王”实是棣属于接海系统之水域,所以文献附载皆以 “海神”称之,可以说“晏公”是靠近沿海流域的河流保护神。
$ ^4 f6 o$ E( G& R
  奉“小圣”为“平浪王”的庙宇分布涵盖区域,大抵在平津、河北、山东,可以说“小圣”是津冀鲁运河沿河一带的河流保护神。

; p0 q) s( m7 a: h
此幅是以奉“小圣”为“平浪王”的神祇画。关于“小圣”的传说:

$ K2 f5 i; t. H& }4 B8 I; y% f/ p: n5 t( P
  小圣庙的记载,最早也是见于《天津卫志》:“小圣庙,一在城外东南隅,明崇祯五年敕建。一在河东盐坨,有石牌坊。”此后,《天津府志》记“小圣庙,一在河东盐坨。一在闸口。”并引《长芦盐法志》:“小圣,海神也。旧有庙在天津河西,始封“平浪侯”,继封护国济运显应平浪元侯,顺治六年,津人移建于此,康熙二十三年重修;又阜财、丰财二场亦俱有庙”。此后所修《天津县志》、《重修天津府志》、《续天津县志》等志书基本陈陈相因,均未及小圣为谁。只有《天津县新志》记载了小圣神的来历:“小圣庙:在盐坨。相传神滕姓,名经,年二十三落水成神,故称小圣,盖海神也。旧有庙在河西,始封平浪侯,继封护国济运显应平浪元侯,商舶往来屡荷显应;顺治六年复建庙河东,栋宇宏敞,陈廷敬、余泰来皆有碑记,载碑刻志。今庙址划入租界。”由此可见,小圣是一位姓滕名经的年轻人,因为失足落水而成神。此外,成书于乾隆四年的汪沆所著《津门杂事诗》中有小圣庙一首,其小注云:小圣庙在河东盐坨,祀海神平浪元侯。俗传神姓滕,讳经。
「小圣」是河北省清河人氏。《天津新县志》及汪沆的《津门杂事诗》,虽都指明小圣姓滕名经,但对滕经的出身来历也没有详细的记述。其实,滕经是河北省清河县的滕蒿林村人,至今还有族人纪念他的元侯祠存世。1934年天津文竹斋印行的《清河县志》“列传·人物”有载:“滕经,性聪敏,双手写字,目观八行。年十二补弟子员,当时号为神童。嘉靖二十三年乡试不第,归,至天津坠河死,时年二十三。数月驸马显圣,嘉靖敕封「北河平浪小圣」。清康熙敕封「护国镇海显佑济运平浪元侯灵应尊神」,至今沿河多有庙宇,香火不绝。”由此可见这位“小圣”也如“天后”及“金龙四大王”一样是由人落水而成神的。
- r- W4 U6 C8 D! B7 i+ I

# y, u* e6 F1 I4 H7 g9 H9 K$ ^
平浪王海口小圣
pr7603na0001sa.jpg
# g! q) Y; u, E) b2 i
. D5 C8 Y. e6 @9 y0 ]) W

3 z  w" M& l7 z4 b4 o. U' I
' a0 k- i) T7 Z- h9 i8 B6 U
2 O9 T. j( o) ~% e5 E& l2 g4 }: i% l& m0 r) _2 W! M
 楼主| 发表于 2013-7-20 03:53: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3-7-25 23:31 编辑 & E3 }6 r3 j- D9 F/ t) @- L
8 A* k- G+ h; Z  n8 M8 g; l( X
, c0 y$ L* X1 x3 Z; N% ^% Z& m
9 s& a# h: u0 V) d8 u; x

: l  V  {# s; d& F" k
平浪侯 小圣3 F" Y. S- Q+ J" }- g

5 h' ?( v/ h3 `$ k2 g
1 z  W! X- P! P( s: r9 N   说明:山东利津县、垦利县等地方靠近黄河口,旧时的大港在利津县城东关,船工信奉水神,其中有一位叫做"小圣",小圣海神也,相传姓滕名经。小圣庙记载附于天津县志“海神庙”条内,谓: “海神庙” 一在河东盐坨,名小圣庙。同治年《续天津县志》谓: 在闸口以南海河岸。明建,旧为平浪侯庙。,本位海神。由津立足,形成庙会盛极一时。利津的船上溯至河南,山西常驶往烟台天津等地,船行到天津运河上的船只将小圣引进黄河口地区形成了黄河入口的神。神灵由海上到天津又过海到了山东的运河。因此形成津冀鲁运河沿河一带的河流保护神。
. C( N! c$ k  e2 d3 M2 `

+ Z9 |- u( o1 X) V3 ?+ ~
小圣神立
pr7661na0001sa.jpg
. W& x: k. g6 L2 ^! e  M' q) y, n
" A6 V7 V: d, v# s) a

* T- W% p( F4 D/ F1 d- z% ?) B6 n) g

9 \+ Y' G2 }& V2 t+ Y& ~# u: @2 \! f$ j
 楼主| 发表于 2013-7-26 04:37: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3-8-2 04:08 编辑
7 G) P0 P8 _! G  n# |* G" Y" t7 l1 z7 I* j. v, Q

; E. Y2 Z) `5 C7 U: V& V; z
* M7 ^* x. N3 |  s0 D4 w5 ^, ^, a( C* h
    增福财神
* r# P4 `2 b1 m$ Z& N8 R

% t$ o9 N0 n8 l' R) ?7 x) ~. c' n& H2 i5 g# i2 m
' {/ ?; X% A) _  l: `
    增福财神
* [* \" ^6 z' r" [6 `
ba (1)a.jpg
  i9 c. T+ w8 ]
4 R" Q7 t0 M  M7 }/ x2 Q: `
' \* x/ a2 D, U# O: s9 |
. H( A) y9 d- ?# m; p
% ?/ K, f7 C) \3 e: K

# @: }# \2 @# z! O2 B0 h4 X; t2 e9 o' n

8 X# k& e7 \3 a# Y9 ]. `; n$ U. |8 n! E7 p0 s  C8 a0 a8 Y. |
1 A5 D3 v: ?  m) K2 W8 b5 b
 楼主| 发表于 2013-7-27 17:20: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3-7-27 17:46 编辑
+ G' p+ e: P+ P5 c$ v2 s' V6 ~7 t9 x. {7 y0 ~/ k

- B! y% r6 _9 Z3 S  Q& E6 s" ]) H1 f8 {' `* x7 n
    驱魔真君                                       ( 编辑摘自维基百科)
" C: A0 C: J8 f' A

5 ~) @1 _) r2 `0 n; A
   说明:钟馗是中国著名的驱邪神祇,能镇宅驱魔,道教中称「翊圣雷霆驱魔辟邪镇宅赐福帝君」,简称「镇宅真君」、「驱魔真君」、「驱魔帝君」,其形象大多为虎背熊腰,豹头虎面,龙额鱼眼,脸上大把虬髯,威武果敢。
$ q# c5 i/ y8 ?8 [; b, `/ T
在古代,他的裝束是穿着蓝袍,戴着破帽。描写为:「顶破帽,衣蓝袍、束角带」。

3 y. C5 ~- G) e& R$ D
而今日最经典的形象是:身着朱红色官服,头戴乌纱帽,一手仗剑,一手持扇,脚踏恶鬼。或有小鬼在旁为其提印、撑伞、背葫芦。身边常随一蝙蝠,代表为其侦查邪魔恶鬼,「蝠」也象征「福」,有赐福的意味。
, x) U9 H( C0 F7 o1 P, E
钟馗的祭典日在除夕与端午节,每逢这些节日民间会悬挂钟馗画像,相传除夕日驱恶鬼,端午节逐瘟神。《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市,肆间用尺幅黄纸,盖以朱印,或绘画天师、钟馗之像,或绘画五毒符咒之形,悬而售之。都人士争相购买,粘之中门,以避祟恶。」
: z6 }1 {, A+ d. n0 Q6 _; e6 T
这是一幅镇宅除邪的「钟馗画像」并附有标语,文如下:「钟馗贴家中,执剑斩妖精,镇宅能除邪,合家享太平」

  M, e' w+ q- ^. H2 B' Q  e  x( m
5 z3 Q* l% \  @- O/ P# e6 D
5 Q% y- Y5 N5 D7 L2 w
钟馗
bb (1)ajpg.jpg
; p# p% ~- B  D0 B
# u6 n# H) x! Y1 {
; r, o2 ^* L1 t, ?% ?9 [+ I! O
* Y" h  X- R/ k0 u

- r# A6 E) I! \6 Z( a4 P5 D1 X  _+ Q! f; N$ I

0 K% P# m) @# {; ~$ U
) @* Y0 j3 u/ u) s3 |  _/ V1 k
 楼主| 发表于 2013-7-29 17:38: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5-4-6 01:20 编辑 ) u. Z0 D/ E2 Y" H
3 _5 Y; H# E3 V0 D8 j1 z$ _

" L  v. |, h! x/ Q3 a# z
  
        【民俗神祇画第三篇(泽田瑞穗旧藏,现藏早稻田大学风陵文库)                                         

1 ?. T; p& c; @( U
「民俗神祇画第二篇」,是专门介绍「台北历史博物馆」典藏的“版刻画”其有关“神祇”的画作品,虽未涵括藏品全部,然已可窥见一豹。 任何舞台,再好的戏,终有落幕的一刻,台北历史博物馆的典藏该谢幕说一声道别了。接着将介绍「民俗神祇画第三篇」,是“泽田瑞穗”旧藏的中国民俗神祇画,现藏早稻田大学风陵文库,总计约有一百多张,将陆续介绍,请继续欣赏。
" S4 U- i2 M( l9 v
/ Y$ _6 ~* }! |7 x9 Q/ T. r

: G% r1 _+ T- C- ]* ~1 h' b( A
# H2 A, [( M' K# e! ]/ D) N6 r

$ \, u# H/ v( n  Y, G
 楼主| 发表于 2013-7-30 19:25:03 | 显示全部楼层
5 }) s- _. l8 h1 X8 P
* f" ]' e; F+ A9 O4 [
6 y+ [$ z* ?2 E- W$ O- ^
5 R: g+ R6 l4 A% l0 n9 Q
5 s& z# C/ ^7 H2 z2 D
丫髻山王奶奶

6 G8 O2 m' |1 w5 I3 ^' U

: r& K1 m$ P# {$ _
  說明:“丫髻山”位于北京市平谷区刘店乡,丫髻山因其两座山头耸立,像古代女童头上的两发丫髻而得名。丫髻山上的“碧霞元君祠”为京东著名道观,始建于唐代,鼎盛于元、明、清三朝;丫髻山磕头沟原有“云岩寺”,分上下两寺,始建于辽代,后经多次重修。上寺建筑悬崖峭壁上,其规模之大,工程之险,古来罕见。
3 |. Q- T1 `, S0 r
丫髻山东西两顶上的建筑极为宏伟,而且富丽堂皇,雕梁画栋,极为精致。
在西顶有一座别具风格的“铁瓦殿”,明嘉靖年间,河北香河一王姓老媪,人称王二奶奶,来此募化修庙,建成铁瓦殿。内奉王二奶奶肖像。
在东西两顶之间,建有三座大殿,称为三皇殿。殿前左右有高约三丈的钟楼与鼓楼。此外,山腰还有亭堂殿阁多处,如万寿亭、巡山庙、三官殿、菩萨殿、回香亭等。山下有皇帝的行宫和大戏楼。登山沿途,凡庙皆有石碑,石质细腻,字迹清秀刚劲,是石刻匠人高超的艺术杰作。 

4 S" E1 ^/ @7 i& o
  此画的额题第一个字上部从“髟”,下部似“丫”,实际上字典并无此字,这可能是一个自造字,推敲应该是“丫”,所以权把额题作「丫髻山王奶奶」。从上述丫髻山的风物记载来比对,這“丫髻山王奶奶”神祇画像当系供奉在丫髻山 西顶铁瓦殿的王二奶奶肖像之化身。也就是“明嘉靖年间募化修庙,建成铁瓦殿的河北香河王姓老媪”
' \) X5 l+ M' D1 Y! a
所谓:立瓦成神,福生无量钟灵毓秀人以地名

) y) r$ I9 W2 @- P+ J! ?
- V( W9 }0 h% x$ N9 \7 [2 s, b$ N0 k

# g! M. f8 V7 p3 y. X4 Z9 p! Z
丫髻山王奶奶
bunko19_d0027(鬓?)髻山王奶奶_page1_image1.jpg

& f( a+ z& V- C/ n
9 I& B' Z& Q, F4 ~7 i$ E! i$ N
! [4 ?9 h+ [4 j" A/ \- U4 |6 v7 s+ h5 H3 V4 B
8 u" o# n" J; B# T8 L" Y' c
; l8 c/ N. ^: t$ ?
 楼主| 发表于 2013-7-31 01:23:05 | 显示全部楼层
5 p: n6 R+ Q. a7 F1 U
% M3 g% ?  u% H6 H9 w" p4 Q- O
5 Z. ?$ y3 R2 O' V( @% Y

  ~4 _8 N. |% o/ u5 |7 O0 V- h5 s* m' u2 I& q0 t: u' U
      五瘟神
% _& U; s4 _. y5 W$ E
9 y) O/ p7 x# r/ f$ _. `
说明:水陆画中,其中多用“众”来表达一群个体,例如:京都城隍众、嘉贤大帝众、三禅天众、长生大帝众、天妃圣母紫微元君众、三皇上圣众,“五瘟圣众”一词亦见于水陆画中,实者一般见称“五瘟使者”。
2 {: A. L. S8 e( O# m1 H, B
五瘟使者,又称“五瘟神”、五瘟使,为道教所奉瘟神,分别是:总管中瘟史文业、春瘟张元伯、夏瘟刘元达、秋瘟赵公明和冬瘟钟仁贵。 在古代民智未开,人们对瘟疫这种可怕疾病,惶恐布惧。因此祭拜瘟神,乞求神灵保护,禳灾解厄。
+ i* b8 Y) E2 C

! K3 x9 n( r4 \0 Q% n
- V$ r( o) n5 B6 c: H
五瘟圣众
bunko19_d0032五瘟圣众_page1_image1.jpg
$ \1 r- E+ C0 A7 j# f

0 R; Q# I; }. U: N1 g# {9 B+ j9 e
) J5 {* U" C/ v  N% X* S$ ~8 p; V8 F1 |9 N1 \  q0 m; H

& d7 N3 g) c- u9 _# M, b% b/ L0 u0 x7 }7 l, S) ^
 楼主| 发表于 2013-7-31 03:43:52 | 显示全部楼层

. a( t$ Q5 k7 t
* O# Y" ?5 ?5 T) z* ?# s
( S) {, q, I  t' u. T; h6 @: ?& |" r7 V+ k6 b, X# H" O7 q3 U; I
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
5 U- y2 Q4 K" B4 m0 _/ \2 d

6 r3 K5 J1 i+ W# v0 N
说明:关圣帝备极荣显,他千百年来得到了世人的拥戴,被历代皇帝累加封,宋代封为“显灵王”,宋徽宗时封为“义勇武安王”。明神宗时封为“协天护国忠义帝”、“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在佛教被尊为「护法爷」、「伽蓝神」、「蓝天古佛」等;在道教称之为「崇富真君」、「协天大帝」、「三界伏魔大帝」、「翊汉天尊」、「武安尊王」、「恩主公」等;儒教中,奉祀关圣帝君为文神,称为「文衡帝君」。在这些众多称号中,有一个长达二十六字的封号最为独特,它是由清代顺治皇帝所加封,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就是本神祇画的额题(字太过密集,需要点开放大才可约略看清)。

, R: z3 f5 H4 \7 L
无可否认的关圣帝备受荣宠,一是它忠义的精神,但另一层更深的意义就是他深得统治阶层的肯定,被用作为一个图腾象征,忠于它的主人这无疑是一个最好的示范,无怪乎历代皇帝都热衷褒扬加封,因为他们知道自家打来的天下,随时会面临挑战,透过「加封」塑造一个忠君的圣人,这不言教化,让臣民忠君不二,不独能巩固自己的权力,消弭权臣异心,也是很有效果与经济的方法,还可省去赏赐、裂土,尤其刚取得政权的大清帝“顺治”更冀图藉此稳定国基,这么好的一个机会与方法怎可不好好利用,因此毫不吝啬的封了这么一长串的精美文字包括: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的封号。
& s# F8 {+ t/ S7 P' G
* Q. l7 z, B0 c; I: W
! Y; v9 Y& q4 h
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
bunko19_d0001笳砱朸挕鍾硝蚋哏珆誘弊悵鏍儕剴呦噪騑婝哫肅壽吤湮著_page1_image1.jpg

: F! U4 I/ a) M* \0 M% }8 l8 U

5 N9 Q+ u3 A! N( s& |. A* V! w: N+ r

7 Z0 C4 ^6 P" E+ ]$ P  h) k  G8 h/ p

1 E6 C9 B% e2 h1 i

9 X# }% j9 e( }) P7 V6 _: N

" g; Y9 R: Y5 k5 F& K
 楼主| 发表于 2013-7-31 03:52: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3-7-31 22:03 编辑
2 c. p( p0 ~/ W* j# n+ C; g3 h+ g
& |( b5 y, T  o4 Q
) b: Q. P: [3 c* p! v$ ?/ k* h# D6 `' Z' u7 ?  x. s: f: r: J
0 j" K$ M# t! j% w! `( t4 }- @

6 _& e! s# d" s
  炉火之神
' v6 l5 n0 E$ \# `

5 ]: u# x0 {* ~2 j& e
说明:“火”是能源,散发光芒,照耀寰宇;释放热能,造就万物,自古以来就被视为生命与希望的象征。
自人类懂得驾驭火焰以来,利用火来烹食,不独脱离茹毛饮血、生食腥膻的原始生活,更进一步把火带入「工业」运用的范畴,知道如何集中火焰,隔离火焰,控制火焰,掌握火焰的大小深广,继而掌握温度的高低,淋漓尽致的发挥应用火焰的技巧于各行各业,这多得归功于炉灶的发明,因有炉灶的配合才能安全的、得心应手的操控炉火。
  
我们都知道火是一件利器,可帮助人完成很多工作,但它正如一把双刃剑,使得好是利器,使不好是凶器,可能会反伤到自己,炉子能控制火焰,但是炉火的威力在驾驭不住的时候,会酿灾成祸,有句成语「玩火自焚」,就是失控无法驾驭的后果。使用 “炉火”为业的百工,例如:冶金、鋳造、打铁、吹制玻璃器皿、金饰镶嵌‥等等行业,都得靠它赖以为生,除了是他们的生财器具,也是他们所奉的“物神”或“行业神,除了冀望炉火兴旺带来财富,也祈求平安顺遂,因此遵从祭拜「炉火之神」。

' R8 n- m4 D  l$ v2 N
毎一个行业背后都有一个「祖师爷」,作为代表该行业的“行业神”,那么代表「炉火之神」的祖师爷是谁呢!有人说是尉迟恭、也有人说是太上老君。

# \. U/ U# a5 l0 N0 j
炉火之神
bunko19_d0029炉火之神_page1_image1.jpg

, T  G" {. \6 c, d$ N& \" _1 b+ B" S' U
4 e1 ?/ H" x8 ?9 l& z
5 q6 R" D4 P6 @

5 c' l2 ~: s! m! k8 _- g8 [- ~7 u& h- F( e
 楼主| 发表于 2013-8-1 05:27: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3-8-1 05:29 编辑
/ P1 U8 d. G" q& K' l$ `0 p& I; K: m

5 ?- d; i% I, g& E4 v4 `1 H3 w4 d3 v0 S- @; @2 f( Y9 Z4 i9 d
  Y4 N! O8 O$ F6 A, m' o, X

8 d' P* U# q) `' Q* X5 a( f
  【钱龙进宝

# j- V$ v9 L6 C3 P
9 ^9 B) I/ T1 c/ O, j0 g# {5 I+ Y
  说明:民俗节日中,一般人只知道农历二月初二为土地公和土地婆生日,要祭祀土地公和土地婆,却不知当天是『龙抬头日』,且直接和财富有关,是财官喜气满人间的日子。

! W% l  Q  E/ z! Y( H
据古书记载,农历二月初二是『虫』破土而出抬头的日子,由于虫在冬至以后,就进入冬眠期,一直到惊蛰日以后,春雷轰鸣,虫纷纷惊醒抬头据说同样经过冬眠的龙,到了这天也会一起被春雷唤醒,主管云雨的龙王,就开始兴云布雨,所以每到这一天,街上就流行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谣。祈求龙王,保佑民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而这种习俗就演变为祈福的『龙抬头』的日子。因此,古人在二月初二『龙抬头日』中,要『引钱龙』,又名『引龙回』、也称『龙抬头』。
& m/ S# {2 s9 ]& S0 D% x
这一招『引钱龙』传是道家秘法但这种引钱龙的步骤繁琐耗时,非一般人所熟悉,不甚流行。
人们进一步把引钱龙的祈求愿望,从行动扩展到应用画像或模型来完成,这样不受时间的限制,无须二月二、龙抬头,方式简单易行,而意义是一样的,由节气性的特定日子一变为全年的或恒久性的祈求。例如一年性的年画“发财致富” 画面天官打扮的财神加上库房、聚宝盆、不断吐出财宝的钱龙‥。恒久性可作摆设的“钱龙聚宝盆”,购价不菲,物品打的号召,例如 :强力旺财-五福钱龙聚宝盆是居家的,招财,生财,聚财,守财开运的强力法宝;是开店地,财源滚滚,生生不息,财运一路发,招财进宝的强力法宝。
' X  Q; B( I- T( [1 d
这一幅“钱龙进宝”构图简洁,画面间杂银锭,是财神画的一种,用作祈财,画作朴实可爱。

' D1 V: S4 C6 q6 _# C+ @9 B4 V- z& X
8 ?  F$ ?6 R% H* ~# i* v

! @( y) E7 m9 F9 T  G
钱龙进宝
bunko19_d0035钱龙进宝_page1_image1.jpg
7 ^+ P# Z0 d$ S( }7 i

0 B& C9 ]" V; ^! z) z( W
: I' k7 z$ F+ P: I7 S1 D: Y+ [1 [; u
9 ~5 i. p: \- s( V( [, R/ ?2 X2 N# E+ S2 ~$ e; m2 f
4 g9 J1 Q, Z4 K9 t* s, t1 U6 H; K% g
 楼主| 发表于 2013-8-2 01:48: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3-8-2 01:50 编辑 5 I9 A3 `' P; R6 ]9 p
% F: Q. P3 Y' Y& w4 K8 i' G( k' E+ R
; w; G- J. Q5 r, n9 N

2 j+ @$ S8 k' _  k8 K1 Z
/ }  z* J% s  V: C0 e9 r& B4 d1 }
  【四川酆都山冥途路引

$ ~6 U  P) G7 Y7 o+ }0 P

/ C4 N" |, f( M  V% J5 w  V. c
  说明:「冥途路引」,有人说是人死后之魂到阴曹地府报到的「凭证」。有人说“路引”是到阴间去报到的「通行证」。也有人说“路引”是阎罗王所发的一张「通行护照」,也有说冥途路引,意即冥间路途的导引,也即「进入西方天堂的凭证」,众说纷纭,各式冥途路引的内文也五花八門,但归纳起来大抵是分两类,一类是“佛教”阿弥陀佛西方接引说,一类是“道教”离诸地狱免堕三途得超六道说,其实内容大同小异,虽万变而不离其宗。下面是《四川酆都山冥途路引》的本文内容:
8 ]% d8 L0 ?  y  G3 l# g
酆都大帝为给发路引事,今据
大清天下 ×省×府×州县 ×信 生于×年×月×日特奉
道恳恩仰给路引,上呈
北斗星君主照,伏闻
道主太上老君商代丁丑年二月十五日诞辰
诸天众仙同庆圣寿,普照尘世,善恶各异,寿殀不齐,孽海沉沦,迷津陷溺,正法难遇,真性易迷,一入幽冥,受诸苦恼,于是
太上洽好生之德,广济众之仁,大发愿力,许给路引,拯救群生,离诸地狱,若有男女回心向道,默念
太乙救苦天尊四万声,随身佩奉,诸司拥护,赦宥罪愆,免堕三途,得超六道,凡历关隘,查验放行,如有不遵法令,任意阻拦,即饬
四值功曹巡察三界,速遣天兵押解酆都,按罪施行,须至引者
右给信执照
天运  ×年×月×日给
% z% ]7 o4 N" S; D0 c) J
〔三途(三塗)就是三惡道; 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 〕

, e3 l6 X4 q4 i+ S* V& Q
  u+ Q0 O2 a  v4 \$ A7 X: Z

0 z' E/ n% m7 ^! I2 {/ P3 O1 q! |
四川酆都山冥途路引
bunko19_d0126四川酆都山冥途路引_page1_image1.jpg
1 {4 Z" h5 g1 i2 ^& Z

2 t: w6 {5 {# V3 `2 V! l
) L: H- b. H5 i- s( r  C% M5 G
0 \: B! ^* W; M, e4 U, ^0 ^% ?! q# P8 ~' [. S  n) Z: m3 A6 j8 D

. j+ a- y7 \& g& T2 H% G! P
 楼主| 发表于 2013-8-3 02:29: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3-8-3 18:24 编辑 * F) n  D( ]# O! F, j( M

( x* I% {: S8 Q/ H- |2 b' y% T& A
' R3 s4 K+ F( o$ p" E
+ p! y  {. u. |$ ^. Q6 q4 B! z- e3 T3 g0 c

# O: M6 u2 w1 n- [, w* I金炉圣姑! M  j" i2 k% L' {2 A' S
 
/ j+ b6 T- w9 K" K: I; ^; A
说明:「金炉圣母铸钟娘娘庙」在北京,西城区小黑虎胡同24、26号。始建年代推算在明代,庙内有重修碑记,在清代四次重修,分别在顺治1651年,乾隆五十年(1785年),及道光年间两次分别立于1827年和1828年。按其碑文资料,「金炉圣母铸钟娘娘庙」的前身是真武庙,内奉真武、关帝和龙王。明代犹崇真武,大肆建庙,是以建造年代当可推溯至明。它的后殿一直供奉的是金炉娘娘。并很快变成该庙的主神,因此庙宇以她的名字命名。

0 |1 A' |; g& U% E, X( M- Y0 N
  关于“铸钟娘娘”的传说在北京广为流传,说的是当年在铸造钟楼上的大铜钟时,久铸不成,监工的女儿担心父亲获罪,伪托参观,乘人不备,投身炉中,钟才最终铸成。后人感其孝心,建庙祀之。但此说并非独例或首例,迭有多项相同传说且跨越不同朝代,所以从“故事缘由”看,是「通例」,应属传闻而非事实。复因碑刻记载其前身是“真武庙”来观,传说所言「感其孝心,建庙祀之」乃自相矛盾。这个典故最通的解释是:因为所奉祀的「金炉圣母铸钟娘娘」实际上是一个“投炉神”,所谓投炉神就是冶炼铸造业供奉的神明,也就是所称的行业神,这可由碑文记载的历史沿革与地理的关联强力左证,成书于乾隆年间的《日下旧闻考》载:“德胜门东为铸钟厂,其地有真武庙,内有顺治辛卯年刘芳远撰重修圣庙碑。“德胜门东为铸钟厂”:说明有一座冶炼铸造厂在德胜门的东边;“其地有真武庙”说明:有一座真武庙在炼铸厂区里;“内有顺治辛卯年刘芳远撰碑”说明:庙内有一块顺治辛卯年刘芳远撰写的重修圣庙碑(首块)。由这段记载可以了解在清朝建国初期也就是刚承继前朝(明),入关第一位皇帝顺治辛卯年时,「金炉圣母铸钟娘娘庙」首次修葺(这里的首次修葺指清朝,不包括明朝,因明无记载可寻,若明朝有,则清朝至多推算也及第二以后)」刘芳远撰碑志之,由是知,斯时已存在金炉圣母铸钟娘娘庙。且由于故旧的原因而需要修葺,那么毫无疑问的是金炉圣母铸钟娘娘存在久远,照此推算早在明朝就开始奉祀了,稽诸明朝尊崇“真武”特甚,故以“主神”奉在主殿,而与炼铸厂密切关联的投炉神「金炉圣母铸钟娘娘」只有委身于后殿供奉。另则按古时阴阳之分,似乎金炉圣母铸钟娘娘奉在后堂亦比较适合。

( S/ j0 {7 a2 P+ l' n/ d9 J
  这亦可从《刘芳远顺治辛卯年重修圣庙碑》载:“兹者铸钟厂北极真武玄天上帝庙,左伏魔右玄坛龙王,后殿金炉娘娘众神,其来久矣……”,得到证实,盖撰碑当时已是清初,但还是称庙为真武玄天上帝庙,金炉娘娘只忝为众神奉在后殿,且其来历久远矣。这足以说明,清代以后,因改朝换代,金炉圣母铸钟娘娘与冶炼铸造业供奉的神明相企合,金炉圣母铸钟娘娘才受到重视逐渐扶正,乃至改称金炉圣母铸钟娘娘庙,这可以从第二块《该观主持王志诚撰重修铸钟娘娘大殿碑记》、第三块《故宫负责马厩的司马官彭礼寿立的重修娘娘庙金炉圣母大殿碑》、第四块《故宫负责马厩的司马官彭礼寿立的重修娘娘庙金炉圣母大殿碑》陆续设立得到印证。
) E; b; Z+ j: P2 b( q
  寻古探今,今日的金炉圣母铸钟娘娘庙是什么样的风貌呢?
吕敏2009年初步调研北京钟楼一带的庙宇,有关金炉圣母娘娘庙的记载如下:
 今不存。 原有三殿、石台、配殿、后园、前殿为道观、居民说后殿为娘娘“住过的地方” (娘娘行宫)。2001年全部拆毁,改成排房。
相比,明朝立庙,清朝修庙,今朝拆庙,唉!天地悠悠!  抚今追昔,不胜唏吁 !
总结此庙始建于明朝,前殿内奉真武、伏魔、龙王,后殿奉金炉娘娘,明朝称为真武庙,清初乃称真武庙,后逐渐演变改称金炉圣母铸钟娘娘庙,有人说前身是“真武庙”后身是“金炉圣母铸钟娘娘庙”的说法并不正确,因为自始至终皆俩着并存,没有先后,何来前身与后身,明朝崇真武,炼铸重投炉神,在立庙考虑时两者并重不相违悖。可惜是物事已非,古迹已不存。
3 h3 `8 n- @! r4 M* W8 D5 ]
这一幅「金炉圣姑」应是「金炉圣母」的别称,聊可堪一解睹物思情。

) y5 y, h+ \. L; n% D4 q

) F) E7 [( ]0 |7 P8 W
5 X9 P5 ^- U1 k1 [7 b
# o9 \) x/ G  Q& o* y* s* v" ^

6 g/ f$ Q! G5 {6 A$ l6 m6 C8 B金炉圣姑% H' _) W& A- a1 U  ^; P8 A; [
bunko19_d0028金炉圣姑_page1_image1a.jpg - }/ y4 P+ F3 n4 ]/ _( ~
' F$ z! H! C8 C' ?. q
# \2 ?. G( t& F

; P) {, K' z# s$ H+ o6 Q* t- n
# R" L- A8 [1 i  @) g& X) r
: J) |$ G$ j8 s( n9 f' O
 楼主| 发表于 2013-8-4 02:36:40 | 显示全部楼层

8 B) e6 x/ ^9 v8 a1 i5 |* ^
6 z' D0 J% o3 R* ]1 Z* s& t
4 C$ Y" s4 O# b9 x. C
4 z  _$ t3 z4 _& q+ [) N6 V  x. r+ `& {+ V9 l; E
   【天地三界十八佛诸神 
- i  ?2 j- h0 i

4 J  k" ?2 n0 D+ ~
说明:这是一幅包含佛道天地诸神的“全神画”,是民间礼天敬佛祭拜用,在图中竟罗列了一百五十四神。列名的神祇有六十,略分为七层,由右往左排,分别是:

; T0 i* o0 s0 y: I! \. Q
第一层  大悲、观音、燃灯佛、药师佛、释迦佛、阿弥佛、弥勒佛、大是至、准提
第二层  文殊、白衣、吾当老祖、玉清、上清、太清、无生老母、鱼蓝、普贤
第三层  南斗、东斗、勾陈、玉皇、紫微、后土、北斗、西斗
第四层  天佑、天篷、玄武、地官、天官、水官、天师、真武、文昌
第五层  眼光、催生、天仙娘娘、送生、子孙、南岳、西岳、东岳大帝、中岳、北岳
第六层  关圣大帝、招财、增福财神、利市
第七层  地藏王菩萨
7 O  [' l6 Z3 k$ }0 e: Z% P

# q; _$ ?# V6 f! h8 D* t. _/ Y

+ H5 U* x: l. o
天地三界十八佛诸神
bunko19_d0004天地三界十八佛诸神图_page1_image1.jpg
" A( D7 p1 k: w: v

- D: m& v  J' Q* h3 m  ^. R! A8 B# W

; Q' C: ]7 _* v1 T6 o; Y9 \
& X6 v7 ^7 D- W# z" w

( o+ r3 H  L3 a6 n8 Z' w, M. ^
! m# `% ]% a) P# H( g1 ^$ w' y# r* I
 楼主| 发表于 2013-8-4 22:18: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3-8-4 22:28 编辑 / V& C$ M2 b- z7 O# C3 d9 N9 s
6 A, V: Y% q$ h' i7 H

6 F7 i) l" S0 I2 K2 |3 f; ~( G& ^6 J
* e# b0 |& A& U8 d, y2 \. j' T+ [$ t# |0 i$ e% f
+ i, i# C2 l$ z0 X
  【萧公之神

. G# ?0 n( [0 E; Y  q
6 [' G- z; I8 ?( L
  说明:「萧公之神」盖指汉朝“萧何”,据说是以前衙门胥吏所供奉的祖师爷
萧何(生于西元前257年,卒于西元前193年),沛县丰邑(今江苏省丰县)人。是汉朝初年丞相、西汉初年政治家。谥号「文终侯」,汉初三杰之一。辅助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政权。
+ i" p5 k- C$ [1 [
《史记.世家》记载:项羽自刎,高祖平定天下后论功行赏,各功臣争功,高祖论萧何的功劳最大,其他功臣不服,认为萧何从未在战场上立下汗马功劳;高祖以猎狗捕获猎物,乃是因人的指示作为例子说明,萧何正是那个发布施令指挥的人。萧何为汉代制定律令,后为相,死后,曹参继任为相国,一切制度完全依照不加更改。于是,百姓高歌传唱说:「萧何为法,讲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净,民以宁一。」这也是俗语「萧规曹随」的由来。从这一段关于萧何、曹参的事迹,便可以知道为何牍吏等幕僚人员要以萧何、曹参为祖师了。一般将两者合祀,称为「萧曹尊神」。

" h: D" _  m, ]8 T, O. _
此幅神祇只单祀“萧何”一人,故额题「萧公之神」。
6 a. s, J" }) N/ I) q
  v; r7 \& ]7 q0 `
! N/ @1 L7 z' I+ ~' q/ {2 u
萧公之神
bunko19_d0024萧公之神_page1_image1.jpg
  p* F; K7 M& a' i0 f! v  X# Q
- i. `/ w7 V; F3 [

! P) t( B! K4 A" P# }/ w! f2 D- Z; @8 T* V! S5 j

7 X* z4 [0 d; G7 H9 m1 p( A
" s9 c. u+ m' q7 O7 R
 楼主| 发表于 2013-8-4 22:56:14 | 显示全部楼层
2 g2 z1 W9 X9 w& |2 x% ^2 Y& j

1 U, `, J  O( j- r7 h# D& i6 z( L

( L( @  ^' _, t/ b& v# I8 ~$ {, Y  H% V& {. ~7 c
曹公之神

; i1 J  @2 a5 f8 q0 d
  r# p+ q  l! m; u- g( `; p! A
说明:「曹公之神」盖指汉朝“曹参”,据说是以前衙门胥吏所供奉的祖师爷。
曹参(生年不详,卒于西元前190年),字敬伯,泗水郡沛县(今江苏沛县)人,继萧何后为汉第二位相国。曹参曾参与多次战争,在楚汉战争、平定异姓诸王中,立功最多,作战勇猛,曾经负伤七十处,攻下两国,一百二十二个县,为汉军中的主要人物,封平阳侯。
4 X0 i; ]0 ^1 n4 }
曹参战功虽高,论功仍不及萧何。据《前汉书》记载,秦朝时曹参与萧何于沛县为挚友,但汉朝得天下,萧何担任相国时,两人反生嫌隙,后因萧何推荐,继任相国,虽然与萧何关系不睦,但仍然依循萧的制度,实施无为而治,天下安定,百姓高歌传唱说:「萧何为法,讲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净,民以宁一。」这也是俗语「萧规曹随」的由来。从这一段关于萧何、曹参的事迹,便可以知道为何牍吏等幕僚人员要以萧何、曹参为祖师了。一般将两者合祀,称为「萧曹尊神」。
8 {" [9 F. D! g4 e3 s# C

$ @& R2 H4 F/ j: W* J  a  V1 R此幅神祇只单祀“曹参”一人,故额题「曹公之神」。

" R8 l1 i+ s' Z1 S  [+ x/ ^7 ^& d8 s, V: S) p# ^

( q% M. s: j( n5 |/ y# ~  x; R" l2 P
  k- s* h3 z( G2 u5 U! S9 `

1 C( K7 Y% G5 E, R0 \  x. N

4 j: J* z, ?3 Q  r& y$ Y曹公之神9 R+ a  x7 ]& l+ _
bunko19_d0023曹公之神_page1_image1.jpg
: D! A2 b6 H+ f$ K: T" h, v) g" m* Z3 L% ]
6 x- i, s& j9 r7 L2 }
3 ?- z5 }. \( H. Z8 W
& Q# _% K5 r( x7 I
' ?, r  N3 `$ R- b1 B7 z; [& w
 楼主| 发表于 2013-8-5 02:22: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3-8-7 18:19 编辑 - ^' e8 U4 J( A: q# E
' A: l6 \$ z% N' B

( a; u9 ~6 [0 s: }9 C
, c" C" |% K3 \
8 t8 I# g% s) }/ `7 n, J* E  m* y3 t
  【张老相公
) S: w* A. A# B2 w# X) x- l

- |! ]$ O' ~2 t7 {  F0 q
说明:张老相公的坊间传说主要有二:
一为  北宋兵部郎中张夏,俗呼“张老相公”,治海塘有功,任上因“决河覆舟” 而殉职,朝廷多次敕封,被神化为神。
二为  小说《聊斋志异》中主角“张老相公〞计灭鼋怪以为家人复仇的故事。由蒲松龄撰写。

8 w+ e7 M! s; g' m) q7 H+ k
传闻一:张老相公 即北宋时的漕运官张夏,赭山坞里人,任上因“决河覆舟”而殉职。曾治理过萧山、钱塘两县海塘,功绩卓著。民众普遍敬仰,朝廷多次敕封,被神化为潮神。《越中杂识》载:“宋兵部郎中张夏,治海塘有功,封宁江侯。雍正三年,敕封静安公,置祠奉祀。”张夏,北宋萧山人,俗呼“张老相公”。曾治理过萧山和钱塘两县的海塘,功绩卓著。萧山民众将其尊为水神,沿江多立庙祀奉。沙地多处建有其庙宇,以长山“张神殿”最为著名,现已圮。坎山、赭山、甘露、义盛、党湾等处尚有“张神殿”、“镇海殿”、“靖海殿”等存在,且香火旺盛。附近民众视为当地神祇加以供奉。凡潮神节、“坍江”及农历三月初六张老相公生日,必祭祀。

# h$ @0 H# T( O9 K2 G
传闻二:张老相公是山西人,要嫁女儿到南方,便携眷搭船而行, 船泊金山,张老相公要上岸再添购些嫁妆,让女儿出嫁更为风光,临行嘱咐家人莫在船上烤肉.以防鼋怪,未料家人竟忘嘱咐,在船上烤肉,引来鼋怪,致巨浪滔天,船只翻覆,妻女奴婢全沉没江里,张老相公回来后得知,哀悼妻女,悲恸悔恨不已! 于是上山到金山寺,拜谒方丈师父,询问鼋怪的详细情形,表示决心报仇; 方丈听后惊骇莫名,立即劝告他:鼋怪太可怕了,人们怕遭殃,把牠当作神明奉祀,只祈求牠不要动怒.常斩杀牲牢,以半只投入江中,牠辄跃起吞食而去,!谁敢与他为敌呢? 张老相公听完方丈的话,马上想出计划,立刻找来铁匠, 冶炼百斤重的铁制半只牲牢;并查知牠出没的区域;派遣三位壮丁,以大铁箝举投浸油烧红的铁牲牢.鼋怪果真跃出,且迅速吞下铁牲牢;不久,波浪急涌如山,过了一会儿才平息,鼋尸便浮了上来.游行过往的人们和方丈都大为快慰,建造了张老相公祠,并设立肖像让人膜拜,大家都视他为水神,据说祈祷后还颇灵验.
9 D; }& S+ v' L7 c- D) K4 ?
这两则的传闻,第一则史实性为重,稽诸张夏,任上因“决河覆舟” 而殉职,朝廷多次敕封,被神化为潮神。恰如前所介绍的许多水神诸如 “小圣”“天后”及“金龙四大王”一样是由人落水而成神的。这种情节几乎形成惯例。第二则偏于小说性,揉合了张老相公的身分、地理背景,与水神宴公的部分情节(例如江鼍毁岸,晏公妙法治鼍),创造出来的故事。
# ?8 N( D* C- t- o& T
此幅神祇画的“张老相公”无疑是以“张夏”的传说为蓝本,复被道教吸收为神祇,故其形象上,张老相公头戴有绘太極图的道士帽,在传统的道教节日农历三月初六奉为张老相公诞辰。
- J* k0 l+ q9 |
张老相公
bunko19_d0025张老相公_page1_image1.jpg
+ m  \2 l; w* e+ ^

1 L$ v2 F5 S- x
6 P) z6 E& t; }0 R& `& i
* R( B& I. x# H: m% c* z' e) Z; x* @
' {) u; ]8 W" r& ]
& C$ k  ^+ o5 n
 楼主| 发表于 2013-8-5 20:14: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3-8-6 02:00 编辑 ' D6 K2 |$ d. J( o

3 f, j% Z" V. _0 k( e8 u! h& O/ i

, k* }" N* V% g0 J8 ~+ y. s* X* }3 A$ [' x
1 o4 F. o% V3 {. C
     【天后娘娘
2 ~; U: \3 i" [& m
: V7 X  P# A5 y  J  n" J; h1 y/ s
说明:「天后娘娘」就是“妈祖”,相传是福建莆田林姓人家的女儿,真名为林默,小名默娘,故又称林默娘,生于宋建隆元年(960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传说她从小就持斋吃素,侍奉神灵。在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九月初九时逝世,羽化升天后,经常在海上救难,保护人民船只平安,于是受皇帝敕封为“天后”“圣母”。
1 k) o' U0 j( Q8 Q7 J
从宋高宗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起至清朝,历代皇帝先后36次册封,封号由2字累增。爵位由“夫人”、“妃”、元世祖“至元”十五年始封“天妃”,至明永乐封“天妃”立庙京师,至清康熙二十三年(1648年)封“天后”并列入国家祀典,进行春秋祭祀。民间对妈祖的信仰愈加固定,“海神”的地位愈加牢固
  妈祖,作为民间神祈,护航海神,自宋经元、明、清历代传播迄今已历千年以上。奉祀妈祖的宫庙,在中国沿海各省、市,以及内地,除青海、新疆、西藏等3省区以外,其他省份包括台、港、澳,都有妈祖庙的踪迹。也随着华人足迹遍及全球,其中日本、东南亚、加拿大、美国乃至法国巴黎等。

  p& [5 r5 x0 X1 H& a
  “湄洲妈祖庙”是全世界二千多座妈祖庙(宫)的“祖庙”。经过千百年的分灵传播,随着信众走出国门,妈祖也从湄洲逐渐走向世界,成为一尊跨越国界的国际性神祇。

) O2 z* P& \. q* x
# N& f8 u$ e: `, \4 x! ~
天后娘娘
bunko19_d0026天后娘娘_page1_image1.jpg

7 ]" `  p! M* z4 K4 h4 L5 M# d9 y; Q, n5 H2 B8 z0 n* z4 {/ D9 h

6 p6 K3 L  q+ b* p# b0 G, D1 T  z3 I7 F

5 e' ?* u8 ~5 ?/ {
' C6 L, E) d4 a& ~% k
 楼主| 发表于 2013-8-10 02:14:51 | 显示全部楼层
6 K$ N; g- q+ E
. G; ^  j- c* H* U9 ]5 n& R1 Z" t, L

0 z2 B  h4 y" r/ |" z$ ]' X  }1 G/ P$ x+ [
5 `! d( u5 e; l; }* Z/ P
      【五道之神

) C+ p! i* F' R& h6 c% f& l

8 V! F8 K; E+ b: Y' [
   说明:五道庙所祀神为“五道将军”,即「五道之神」 ,亦略作“五道”,是道教神祇,「东岳大帝」的属神,掌管世人的生死与荣禄。他的地位要比判官高,是阴间中的大神。
. N$ S( s3 z7 G6 R5 i
山西蒲县有座著名的「东岳庙」,供奉“东岳大帝”天齐王。东岳庙前山腰“长虹蹬道”两侧,有一座土地祠和一座将军祠左右对峙,将军祠供奉的就是“五道将军”。旧时北京,有几座五道庙,北京南城虎坊桥附近有条“五道街”,过去这条街叫“五道庙”,因街内有座“五道庙”而得名。在宣武区韩家潭西口铁树斜街与樱桃斜街之间的路口处有座“五道庙”。北京门头沟区爨底下村有座五道庙,爨底下村建筑为明清民居,依山而建。。五道庙在山腰处,内供奉五道神。此处为村中丧葬礼仪中心。凡村中有人故去,皆要将其姓名写于纸上,焚于庙前,即视为上报阎王,将此人在生死簿上注销,重如轮回。五道庙亦散布于其他省市。相对于其他一般神祇五道庙的比例显得较少。

( M0 A1 F/ ]; j) v3 m+ p" I2 E
“五道将军”在古典小说中也迭有出现。显见其早已融入民间通俗中,摘录数则以供参考:
6 D2 }$ C! i1 a$ w# v- c$ `: J
《醒世恒言·闹樊楼多情周胜仙》:“奴阳寿未绝,今被“五道将军”收用……蒙五道将军可怜,给假三日。‥
《水浒传》第十五回:“村中唤作活“阎罗”,世上降生真“五道” 。”‥
《古今小说·史弘肇龙虎君臣会》:“转头逢“五道” ,开眼见“阎王” 。”‥
《太平御览》卷734弓l《三国典略》:崔季舒未遇害,……妻昼魔,展云,见一人长一丈,遍体黑毛,欲来逼己。巫曰:此是“五道将军”,入宅者不祥。‥
《太平广记》卷302皇甫恂条引《通幽记》:皇甫恂,字君和,开元中授华州参军。暴亡,其魂神若在长‥

" k) l1 F3 p! k2 I8 C

8 ]# N2 \6 S9 P* F+ r

+ ^7 l; B( U0 Y5 `

- {) b1 q8 u4 h1 q2 |, d
五道之神 bunko19_d0044五道之神_page1_image1.jpg   U* U/ C5 Z3 N* \) `* Y  p" I$ @

5 K* l* ]" \/ h6 O' ?, j" d; A0 ^1 @( C% Z  |( a, N$ n) R+ i; U& h
2 h9 s4 {# o5 Q: f4 Y- Z$ {7 G
2 g9 n- s+ X3 _9 z6 T

5 `: _2 R7 l9 T
 楼主| 发表于 2013-8-11 23:00: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3-8-11 23:39 编辑
4 u5 h1 c( ?7 y8 p4 X
1 V5 _# ^: h% Y" a7 C3 G/ L! U
" p1 X# ~5 t7 V- u' F  j8 c. e5 Z( Q
9 b2 U9 W  ?6 [  O" G/ ^3 C  F' ~! q2 v# Z" K, h' E

( N6 @! l( i; l4 c
    【平天上帝

7 r  f( {8 M' u* _
$ r3 y% l- u. I% b7 E
  说明:「平天上帝」实系“关圣帝”的另一个版本。“关圣帝”的封号很多,帝王勅封的、各教尊封的、民间尊稱的,在这些封号中,有一个特色,就是封号愈长的代表隆恩有加、宠命优渥,是由金字塔顶尖的显贵统治层–大多是帝王所封的,因這項舉措,可收攏民心,鞏固皇權,藉表彰“关圣帝”的忠義形象塑造一个完美的典范,以効忠皇朝,是以朝朝勅封,代代累加,封上加封,愈加愈长。但这种情形自上往下反道而行,愈往基层愈减,庶民百姓没有勅封的特权,也没有皇图永固的需求,诉诸的是直接的想法与表达–就是简单平实,所以对“关圣帝”的称呼就没有那么繁琐冗长,几近阿谀的一堆华丽词藻,完全是反应当时的民俗背景。

, {8 N8 m5 F5 @0 Y1 P" _
「平天上帝」是民间的称呼,其来自有渊源,实际隐含了一个不平凡的典故,“平天”看似平凡,实际一点也不平凡,「天」代表的就是“天公”亦称作“玉皇上帝”,「平天」的意思就是和“玉皇上帝”等高或平齐,「平天上帝」就是和“玉皇上帝”等高或平齐的上帝,「平天」虽然看似不是极尽华丽之词,但可以看到托舉的力度有多高,一点也不输那些帝王御勅的长串封号,若说谄媚可能过之无不及,但换个角度来讲却是反应「死忠信徒」对“关圣帝”的「过度竭诚拥护」,所谓「过度」即超越常轨。这个現象源自于民間流傳的「玉皇退隐说」,其發展淵源分兩個時期:
' P8 w/ X. ~, K" u7 M
大陸時期(或稱“清末民初期”):起於清朝末年,民間流傳著原本的玉皇大帝退隐,而由「现任也就是第「十八任玉皇大帝」“关公”接任。这种说法源自清朝末年四川、云南地区的“罗教” (明清以来由儒釋道衍生的无数密教之一支大宗) 系统的鸾堂,在“龙华三会”的“末世观”下,认为原本的玉皇大帝任务已经完结,在诸天神佛选举下,由“关圣帝君”接任新一届的玉皇大帝,以拯救世人。其中最重要的文献,是四川“龙女寺”在清道光庚子年(1840年)扶鸾产生的鸾书《洞冥宝记》,所謂扶鸾即扶乩是一種占卜問神術。到了民国初年,「关帝当玉皇」的说法,已经随着鸾堂和先天道派的传播,流行于中国大陆各地。但这股风潮在1949年后逐渐湮灭,鸾堂、扶乩已不复再现。
# G) n- J6 s: e
  台湾时期(是传承“清末民初期”或称“民国后期”):二次大战后(1946年即台湾光复后),山东的“同善社”系统鸾堂也传播到台湾,1946年在南投县 鱼池鄉“启化堂”和基隆市“代天宫”都分别扶鸾产生《玄灵玉帝真经》,说是玉帝已经换人,为了避免百姓依然祭拜卸任的玉皇大帝而徒劳无功,因此要扩大宣扬此一新说。到了1980年代,透过台中“圣贤堂”的大力宣传,「关帝当玉皇」的说法已经广为人知,而反对此新说的宗教人士也开始著作鸾书,展开反击。不过以起乩扶銮之「玉皇退隐说」,人多无法相信。人们认为能够掌控上天者,必有甚深功德,而玉皇大帝既然为苍穹之主,必定德行超然,神祇非贪欲之人,岂会因执位日久而腐化、恋栈?有德者常在其位即可,又何必重新选举?又敬考玉皇大帝之说,数千年来的中国历史,未曾闻玉皇宝座易主,何以一夕之间即变?另再敬考于关帝君生平,以忠义、尊君着称于世,升天之后又岂有可能无人臣之礼而僭君宝座耶?可知此说,乃有心人士之编造,欲人之崇信。非但惑众,又陷帝君于不义也。

6 i5 ~, V5 {( F% T
此幅「平天上帝神祇画」系大陆时期之作品,约于民国三十年(1941年)日本侵华时期,这也许隐藏着一丝“泽田瑞穗”和此批神祇画藏品关联的蛛丝马迹,或可引出另一则故事?正如上述的「玉皇退隐说」所勾陈的一长串典故,单从这简单平凡的画面,实难以令人想象背后隐藏的故事?这就像断定历史事迹的陈案,唯有靠不断发掘事证、物证和锲而不舍的考古精神,让诸多看似平凡,背后却隐含许多丰富情节与秘密的故事真相大白!

1 O; |8 D' g4 k6 {. @
& U( T0 y5 A0 O! O, v1 T. P9 E/ U1 @
. I" h) P( z9 m

4 D6 H6 @: p/ w  ?
平天上帝
bunko19_d0082平天上帝_page1_image1.jpg
9 s( C5 z+ S+ m  z
5 g2 T1 t' Z8 [6 a' L7 x& s

3 p$ q" j, L6 E+ `& P- W8 Y, F3 v
: I+ v# F6 h" X& K1 s% o0 ]" @; ~, P% |' X6 O
* J0 ^% M0 c6 D3 b2 A
 楼主| 发表于 2013-8-11 23:09:29 | 显示全部楼层
. x4 g  t9 c/ l0 W+ g' E, c
# m& [4 l7 p! Z; w7 T# F

* D3 j- i' t' T- S
0 @$ B3 u- |% P' c                       平天上帝補充資料
; ?8 \: L4 q) P, |/ d' a* S6 S5 ^& Y8 C. O6 Q
  【鸾堂
「鸾堂」,又称鸾门、圣堂、圣门、儒门,或称儒宗神教、儒宗圣教、儒宗鸾教等。鸾堂主张以「儒」为宗、以「神」为教,主祀「恩主公」(恩主公为道教对关公的称呼之一)。鸾堂最大的特色在于其「扶乩」「阐教」的鸾生组织(鸾生是一胎双生,鸾生组织犹言两个密不可分的组织)和宗教活动。「扶鸾着书」是鸾堂团体性的仪式活动,以传达「神谕的灵媒」为核心,组合信徒共同参与神圣降坛因缘说法的神秘宗教体验,在庄严隆重的仪式气氛中,感染着神灵附体的悸动情绪。因此大部分鸾堂以着造鸾文、刊印鸾书,为其代天宣化的神圣职责。鸾书的内容大多集中在「儒释道教化百姓」的意识形态,进而调和三教内含的「形上思想」,成为民众信仰行为与生活规范的最高指导方针。台湾光复之后,鸾堂的宗教性发展更为普遍,鸾书的刊印蔚为风潮,逐渐成为民间乡土宗教活动的主流。内容大约分成终极信仰、劝世化民、治身修道等三大类。
「鸾堂」广义的说,是指以「扶鸾」进行神人沟通,并正式将扶鸾作为例行性的宣教活动的民间宗教机构;狭义的说,系以三恩主(奉祀“关圣帝君”为主神、加祀“孚右帝君”、“司命真君”,尊称为三圣恩主)为主祀而在台湾发展形成的「儒宗神教」。清末台湾鸾堂的兴起,被认为是当时中国全国性鸾堂运动的一环。真正将鸾堂信仰以「儒教」名义向中华民国内政部登记成功的,则是「中国儒教会」,时于民国89年(2000)。鸾堂是台湾民间信仰颇为兴盛的宗教流派,台湾鸾堂信仰兴起的过程中,客家移民虽不是最早的传播者,却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鸾堂扶乩源起于陆而兴于台,彼消此长,足以见证两岸政策之异的后果。

  W$ B9 n; L( a! F9 Y( B

3 t' e; \1 o% u. Q6 C  B! t" h, F
   【扶鸾
「鸾」本鸟类,是中国古代传说的“神鸟”,是“西王母”的使者,负责传递神明的讯息。「扶」则是扶持(操作)木笔(工具),书字于沙中来获取讯息,因此道教藉「扶」字的动态,与「鸾」字的象征意义,组成「扶鸾」一词来表达此种完成传达神谕的仪式。
「扶鸾」亦称「扶乩」,是中国道教的一种占卜方法,又称扶箕、挥鸾、降笔、请仙、卜紫姑、架乩等等。在「扶鸾」中,需要有人扮演被神明附身的角色,这种人被称为“鸾生”(或乩身)。神明会附身在鸾生身上,书字于沙中,藉字写出神明所传达的讯息。信徒通过这种方式,以与神灵沟通。

% j! Z- t. L7 J, `8 v' y  |  {
扶鸾时必须有正鸾、副鸾各一人,另需唱生二人及记录二人;合称为六部(三才)人员。运用一Y字型桃木和柳木合成的木笔,而在预设的沙盘上,由鸾生扶笔挥动成字,并经唱生依字迹唱出来,经记录生抄录成文,最后对该讯息作出解释。
扶鸾的结果,通常都是以极为古典的诗词文章呈现。一般道经的撰写,或与神仙的问答都采此式。

2 J- q; }, }. `/ ]( Q
扶乩盛行于现代某些民间道教与一贯道团体。扶乩目前主要在台湾、香港等地的道观中仍旧存在和活动。

$ l0 Q. v0 T4 D: J1 w' a3 a8 \( B* b
( Z+ u* t* M! }9 X, i9 i

4 N8 `: `) J  j' Y9 q
! w$ e, ~6 X6 a0 \1 z+ f
7 o! v" l# I, w

7 v4 p4 [/ E( F0 ?5 C& h
 楼主| 发表于 2013-8-12 13:08:49 | 显示全部楼层

- Y  n( p# C) i) D0 H4 [* [4 C3 g. r
7 ]$ ?1 ?" d! w0 L; }( C  h9 w
2 P! I# ^0 E9 p! p7 Z: c& R. `
& a% I& d/ m& w: O0 [
貴神
0 s3 z, L1 F) \3 Y* h! a& F

8 _4 I! {( K2 u; z0 \4 V
貴神
bunko19_d0049贵神_page1_image1.jpg
2 k# I4 y& a- b  P2 T/ E: H
4 L- j5 m, A( r$ w2 Y" J
3 v) K, {" ^9 Z5 Q* `7 n4 s

- q, A" e) Y0 u% u' b; ?1 c

. _" T5 p- t: c) B! {
6 \9 c: v" I8 o1 X5 m5 [
 楼主| 发表于 2013-8-12 16:10:18 | 显示全部楼层
- ^6 A7 P8 N) p$ A: A
+ D+ V, g( x& |3 d

0 n3 p: c4 O  ^2 O- {1 l5 v. ~- Q2 x; ^7 L- U
: {% n; N9 q9 t" n* w
三官大帝
/ t  R- V! u* Z- K
' U: L" k- A: B, j. z
三官大帝
bunko19_d0033三官大帝_page1_image1.jpg

; ]/ t3 g* J6 a0 e+ ^+ N0 R$ b9 R1 W- |; J1 \
4 A3 g' x7 ?/ x$ O, _/ f

) @1 }/ ~5 Y, i5 g- O) A3 e' _. C9 F& v- w3 x8 Z5 C

. C5 N* k( G5 E5 x9 S8 ]$ A$ X2 D( G5 j- {2 L7 c  w# s
 楼主| 发表于 2013-8-16 23:24: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3-8-16 23:28 编辑 # Z  I1 v+ N7 E. r$ |

$ G" g' G1 U+ I9 I, k  M; G
" W; v8 t! r2 k# b$ b
) N6 F7 |, c8 V2 J1 _3 i: o
( l% n+ D1 e" q6 F$ G  |9 G& m1 A2 V
   【日宫天子太阳真经】      部分载自台湾宗教文史编修会编撰)

% h0 X. c3 {- Z" W) ~. l
9 U1 F& ~7 ^& d: j1 m' D
  说明:太阳星君,为道教的太阳神,主掌太阳。道教尊称「日宫炎光太阳星君」,又称「大明之神」,俗称「太阳帝君」、「太阳公」。太阳星君为众阳之宗,纪岁之基准,又名:“朱明”、“大明”、“阳鸟”、“金乌”、“白驹”、“正阳”、“金轮”等。太阳为恒星之一,道家敬称「星」为「星君」,遂尊为「太阳星君」。史记封蝉书云“八神”:一天、二地、三兵、四阴.、五阳、六月、七、为日、八云四时。古代祭日均由天子主持,时代变迁,今民间衍为拜「太阳公」风尚。鸾门尊为「日宫太阳帝君」,号称“日宫朱明炎光天子.太阳郁仪帝.显光普照尊 。
; f) J6 _2 W, g( z
“太阳帝君”乃阳刚之神,司日之运行,掌火焰之轻重,日由东升,再由西坠,光熙普照大地,施恩万民,凡世人代代祭祀之故也。《拾遗记》:炎帝神农筑圆丘以祀朝日。

) U7 s! _) ?+ S& ~  R
太阳星君或称“太阳菩萨”,是人类最早信奉的自然神之一,古时中国即有祭日的仪式,尧帝定春分、秋分为“朝日”与“饯日”的重要日子,尔后历朝典制更将祭日视为国家大事。
在〈老子历藏中经〉中,曾记载“太阳星君”的姓名为“张表”,一说太阳星君姓孙名开,与太阴星君“唐末”在天地初开之时,阴阳相溷,双双隐居于“咸池”,以致日月不照,昼夜不分,世尊专程赶至咸池,念动八字真经,将日月强制分开,各按方位升降,万物始生。

& Q4 |" S! ~& C  a( e8 z, q2 H
  而关于太阳的神话除了“后羿射日”的传说外,另有一则乡野闲谈:相传太阳本有兄弟九人,每日当空照耀,使得万物奄奄一息,这种情形看在风火雷三神的眼里,实在是又怒又急,于是前往劝谏,谁知九兄弟不但不接受众神的请求,反而变本加厉,雷神大怒,以闪电轰落八日,仅存的一个太阳,躲在猪母菜中而逃过一劫。劫后馀生的太阳重回天上,为报答猪母菜救命之恩,就让此菜在炎夏时,仍能茂盛生长,不受晒日之苦。
6 f* H& G; {* ~" D4 ?1 m' h9 r. k
至于「太阳星君」圣诞定为三月十九日.系源于明朝遗臣.因哀念先帝崇祯皇帝.于此日在煤山槐树上缢死.为避清室耳目而托辞祭祀“太阳星君”诞.其流俗所及.后世遂以此日认为是「太阳公」圣诞.民间亦效法祭祀之.
- x: b: F: _4 o  m
此幅「日宫天子太阳真经」系以诵赞日神为无边利益的经文,劝人持诵得脱地狱往生净土,并福及祖先,图文如下:
7 s2 d. n! ], r
太阳明明珠光佛﹐四大神州镇乾坤﹐太阳日出满天红﹐昼夜行来不住停﹐行得快来催人老﹐
行得迟来不留停﹐家家门前都走过﹐倒惹众生叫小名﹐恼得日神归天去﹐饿死黎民苦众生﹐
天上无我无昼夜﹐地下无我少收成﹐个个神明有人敬,那个敬我太阳星﹐太阳三月十九生﹐
家家念佛点香灯﹐有人传我太阳经﹐合家老幼免灾星﹐无人传我太阳经﹐眼前就是地狱门﹐
太阳明明珠光佛﹐传与善男信女们﹐每日早晨念七遍﹐永世不入地狱门﹐临终之时生净土﹐
九泉七祖尽超升。

5 w& f) ^$ j3 A- W) M
8 f" F6 C( ^. O7 F
1 W; ~. j; e& q! L& p: `6 y4 @4 L
日宫天子太阳真经
bunko19_d0096日宫天子太阳真经_page1_image1.jpg
" l% b& r( g  F0 j- u0 U( W

$ d, _: M2 h( m
7 e/ N5 R! C0 q8 j. R
5 F% b. ^( u3 m& D, Q* B$ N/ T, s) }) }- O* a" s; p) ^

( W. q/ O2 \+ L* f
) y% w# A. g, O+ Y$ O$ w
 楼主| 发表于 2013-8-18 22:48:06 | 显示全部楼层

# h% I" ~5 d! `1 {% ]8 q
( v. ?. u, r3 T1 m( r
- U4 z8 X4 r- F* c( Y. f( J( ?6 |$ B
7 j4 G9 `2 R! s
  【南斗星君

/ X' ^$ R" O7 }+ }: K

, M# v' ?2 P& g5 j4 _* \8 c
说明:「南斗星君」,道教神祇。南斗即二十八宿中的“斗”宿,通常将黄道带上的二十八宿分成四个大天区 东、北、西、南,用动物的名称来命名叫做四象,每「象」都含七宿:
东方苍龙 包括: 角、亢、氐、房、心、尾、箕 七宿
北方玄武 包括: 斗、牛、女、虚、危、室、壁 七宿
西方白虎 包括: 奎、娄、胃、昴、毕、觜、参 七宿
南方朱雀 包括: 井、鬼、柳、星、张、翼、轸 七宿

! q2 F% U( L' l/ j: F) \% x' y* u
「斗」宿也就是「北方玄武」七宿的第一宿,因与北斗相对,故名南斗。道教吸收后将南斗六星神格化,成为司命主寿的六位星君,
南斗星君有六宫(星),曰:“六司”,主掌延寿度人。第一天府星,为司命星君;第二天相星,为司禄星君;第三天梁星,为延寿星君; 第四天同星,为益算星君;第五天枢星,为度厄星君;第六天机星,为上生星君

& N- z, J# d! U7 [
1 a) x% i  n. p9 X

, s& h2 d" L/ y/ |9 F) P. A- D( |" b
南斗星君
bunko19_d0034南斗星君_page1_image1.jpg 5 m' _2 O5 q. ?3 |0 J

7 Y4 S% u* w$ a' i/ E

( e8 p! |* a5 U# `" w

( q5 l/ N3 I* u$ D0 B
* w& h1 f7 a! e# [7 [

0 n: z8 |' p4 d+ W9 v( d* E
4 \  H2 n  _; w0 h6 g" L& g  Z
 楼主| 发表于 2013-8-20 22:19:12 | 显示全部楼层
+ ?2 J) c; H; w0 H7 j8 B3 [, X

) ^* ^0 E) d2 Q- S8 D
" J5 _& y5 M/ N/ b/ s
( `# v( B! l5 Y8 Q* [
  三官大帝

* M) C" C5 s$ F& [4 K
' f- G  ?1 Z( |+ O" {1 P$ q, ?
说明:三官是道教神祇,三官概指天官、地官、水官三者之合称。天、地、水官分掌天界、地界、水界。
「天官」全称“上元一品天官紫微大帝”主司赐福;
「地官」全称“中元二品地官清虚大帝”主司赦罪;
「水官」全称“下元三品水官洞阴大帝”主司解厄。
每逢三元节,斯日民间皆有庆典法事。所谓三元节,就是「三官大帝」的诞辰:
上元节 - 农历正月十五日,为天官生日,举行祈求赐福、
中元节 - 农历七月十五日,为地官生日,举行普渡孤魂、
下元节 - 农历十月十五日,为水官生日,举行消灾解厄。

9 N1 `" s! I1 G0 o6 h# ?1 I

: j% A$ |* I2 V7 H7 e+ g2 D5 R
三官
bunko19_d0054三官_page1_image1.jpg : r+ u, o3 K7 w3 b7 W' d' ~; |7 n9 t) R/ w; T
- ^2 W/ Y( V5 u) G* k7 }
# L: O+ f: Q& Q4 c/ {+ l
( D! [2 w3 Q2 V, N  P

, c8 _' v* B: b6 K) a# q7 {. z2 O7 C) f  a
5 R" l( F% V8 n) c: _
$ V. Z& j  ]; h7 R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0 16:49: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3-10-20 17:03 编辑
  @% ]. V' O' {: B3 k) I" Z' F! u( A0 F
$ Y7 F+ \$ I. B3 P' ^* M  x6 c7 p8 v5 F. x2 O. _5 F; H
2 F5 L* b! x3 A+ j& C% O
- A& M( s; g# M2 F

" S$ K9 h9 T; }
总管河神
# x5 M& h5 Y" k! x; a' A
     说明:此图中总计有神十一,从右下方起,反时钟回环,分别奉祀的是:一, 将军(五道将军)、 二, 耿公、 三, 宴公、 四, 玄坛(玄坛元帅赵公明)、 五, 观音、 六, 「二郎妙道真君」、 七, 天妃、 八, “关公”(关圣帝)、 九, 肖公、 十, 大王(金龙四大王)、  十一, 相公(张老相公)。
主祀是「二郎神」,有关传说如下:
传说一, 「二郎尊神」为治水之神,传说秦昭王时,蜀郡太守李冰次子,助治水有功,受祀为二郎神。
传说二, 「二郎神」本名赵昱,据说是青城山道观的一个小徒弟,从道士李珏,隋炀帝知其贤,起为嘉州太守,斩蛟除害,民感其德,立庙于灌江口奉祀焉。俗曰“灌口二郎”。唐 太宗时封为“神舅大将军”。明皇幸蜀,加封“赤城王”。宋真宗朝,益州大乱,帝遣张乖崖入蜀治之,公诣祠下求助于神,果然,奏请于朝,遂尊圣号曰:「清源妙道真君」。

4 }; ^4 h: O+ A7 k
除了主祀「二郎神」以额题「总管河神」暗代外,十一神中之“耿公”、“宴公”、“肖公”、“大王”(金龙四大王)、“相公”(张老相公)也俱皆是名声响亮代表一方的「总管河神」。部分在前面已有介绍过,在此都列为陪祀神。
至于“将军”(五道将军)属主掌阴间的大神,“关公”(关圣帝)是跨越三教近乎全能之神,“玄坛”(玄坛元帅赵公明)则被人们奉为「武财神」, “天妃”是求子之神,“观音”是慈航普渡的全能大神,这一幅包罗众神的神祇画广义的来说已有全神画的影子。

+ {# q2 B* m6 n

) U9 o- \1 @/ S+ H1 T+ r6 G: L( w
" E6 J: c7 ~" m
总管河神
bunko19_d0081总管河神_page1_image1a.jpg
9 w6 S; o6 h  x# s* q. ~

+ n3 ~% E. ?4 C4 c' ]2 @* y3 E% I0 ^3 ]: h, |. q

/ b% |6 f* _% m9 Z4 n) \5 T- j3 ?, l3 L$ l5 z+ |5 y) S& S. U( ^
" E# o+ s. @  l% k* p6 \
& x# E7 X8 W  w% Y6 [3 ~& s
! ]1 O5 `& ]' K$ I( o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3 20:02: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3-10-23 22:07 编辑 5 z, [2 U9 N* m  k6 ~  f

4 S7 i  v6 i  D1 y2 x
5 l6 I# A$ i! Z: K  Z$ C7 Z! P& E- P/ Q2 M6 g% N! w4 C! o  K
天地三界十方真宰

2 |8 u" B4 @0 J+ x
   说明:此為「玉皇上帝」版本之一。玉皇上帝俗称“天公”,为天地主宰,道教最高主神。「玉皇上帝」,总枢百神,纲维三界,考较大千世界之内,录籍十方国土之中,故称其為「天地三界十方真宰」。
      

- u& E6 a8 Q* G+ y: ]! j
   註: (三界者乃是天界、地界、与水界之称)
      (十方者,因虚空无尽,宇宙万方,乃分为: 东方、南方、西方、北方、东北、东南、西南、西北、上方、下方,称为“十方  天”)

3 P4 D, |& w$ U: h$ \4 ?" @

( o; @- U6 j7 @+ ]6 C8 }" Z5 [
1 Y% P8 i' I: a
天地三界十方真宰
bunko19_d0046日月诸神图_page1_image1.jpg ) m, U/ z3 f. K6 |. K# }( ~; ?
2 x, M; A4 Q% G

1 f# D" T0 s0 X  d7 L5 j1 X# H7 l

3 r0 [* s. i( e) _2 {

+ I! x: _' I* _# ]0 O
3 a0 Z& u/ H1 d" b. e

/ t4 m7 _" K% y8 |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3 20:11:47 | 显示全部楼层
' C( h3 J6 G' @% \

+ D" b0 M2 k4 d+ r) ?! ?5 o; H
" x/ ^3 B; q% `( Y# N' W+ ], `% |- A! `
5 z: [# Q: d. m/ L0 r& E
飘高祖師
5 }" j- a& ~- d# N5 Z& I2 S+ ~5 a

" V/ k* l6 c  \7 Q  s8 z! N     
说明:弘阳教的创教人韩太湖,即“飘高祖”,又号“弘阳子”。生于隆庆四年(1570年),直隶广平府曲周县人。万历十四年(1586年),河北大旱,弃舍家缘逃命”,后来去河南及江苏徐州等地,访师求道,历尽艰苦。万历十九年(1591年)十月十六日,“进圆顿教,证出弘阳”,时年二十二岁。又长途跋涉,苦功潜修,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正月十五日在太虎山中悟道,立教开宗。次年,进北京城传教。因他交结贵族及太监,为之护法,其教大盛。正如《悟道经》在目录后所开八句真言中所说:“太虎山开荒展教,北京城天下流通。”  E4 W  U' ~2 P" D

/ O1 w, R$ t" k6 e

8 G0 ?3 ~6 O* ~1 q* u( C/ F" O( ?
6 U, u' P/ p8 `) a# C' B
飘高祖師
/ s" k9 g0 _7 f; L bunko19_d0086飘高祖师_page1_imagea1.jpg - K* \: j2 a: W7 W4 K
9 b, ?% N( K4 B( D, ?# q( N* F
6 a8 ~; H1 V  {9 B7 |

0 g2 T# E; ^/ l! G( X
, O* `5 H, y) U
2 B1 k2 H2 ]; ], T4 M& j
2 ^% a' V8 i7 U7 U3 a

( R* L( ]" J/ r/ }* d, s' u0 z: H  y8 n4 f9 j; x- m3 K- U
" c+ Y; M; ^  d

8 j; n9 ]6 u9 i% a( P$ z
) a/ F4 }+ h( Z; b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4-26 23:57 , Processed in 1.580532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