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老猪871 于 2015-12-23 21:20 编辑 8 P$ i& Q5 N* x
+ K# f! S6 ~8 x: f. p4 R: A( o
京华天音
, j; W1 z' U# v c0 W% X3 u; m2 b' g 北京有句俚语,叫做你丫真没文化。而在文化圈里,似乎也对摄影人的评价为不能算是文化人。那么到底什么是文化呢?我不是拿嘴X人的,所以肯定说不清楚什么是文化。而什么是中国文化,我斗胆说几句吧。 中国文化自然要从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说起。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应该是中国本土文化,外来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交融凝聚的非原生文化,还有一个就是外来文化。肯定有人说这不是废话吗,谁还不知道吗。谁让咱就这点水平呢,您受累再接着听两句:中国本土文化的本源就是,诸子百家,儒术独尊,宗教中的道教就是中国本土的宗教,佛教是在隋以前传入中国,而伊斯兰教是什么时候,我不敢瞎说,但肯定的讲,这两种宗教是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交融的派生文化。至于天主教,基督教板板的就是外来文化了。 说这些就是戴个帽,拍摄宗教题材,毕竟要对宗教的源流有个起码的了解,我想这样对于了解什么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也是一种必要的常识。因为咱是文革洗礼的知青,对于无产阶级只能自己解放自己刻骨铭心,所以对于各种主义,理想,以致信仰宗教都形同陌路,但是作为一种文化常识的学习,也不必谈虎变色,所以也从摄影的需要出发,实用主义的接触学习一些宗教的知识。 从摄影的角度讲,任何艺术(或者说刨除摄影)都可以进行艺术创作,而摄影我个人以为,顶到头了也就是艺术表现,创作和表现有一个本质的区别,那就是创作可以无中生有,而表现必须依形生意,否就不是摄“影”。这样就产生了一个问题,既然都是在搞艺术,那么摄影人怎么才能把好脉调准思路呢,我觉得有一位造诣匪浅的佛像雕刻艺术家讲过这样一句话有所启发:从一定意义上讲一切艺术都是源于宗教。这句话我现在还未完全理解(或者叫做接受)但后面一句话:因为意由心生这一点是佛教的本源,而艺术更是要遵循这条规律的。这一条虽然我还理解不透,但我倒想起学美术时有这样一句话:初看山时,看山就是山,再看山时,山已不是山,又看山时,山还是山。这句话很多人都听说过,但是真正理解其中含义的可能不是很多。我现在理解意由心生,实际也就是艺由心生,摄影人搞艺术,首先是根据存在意生遐想,这就是摄影艺术的特性,而这种根据存在的特性,使每一个摄影人从一开始把摄影作为艺术来参与的时候,就要区别于其他艺术,不能心想事成,只能依形生意。所以摄影艺术与其他艺术在起跑线上的差距,必须要有在“意生”这个阶段上奋起直追,才能与其他艺术门类比肩平坐。如果诸位同意我这个说法的话,那么前面提到的,宗教文化的意由心生是不是也能给我们一些启示呢? 佛教有个参禅之说,很炫,高深莫测,似乎佛教的密宗就讲究口传心授,可见参禅在佛教传播中的位置。从我这个槛外人理解,参禅就是用心灵和佛、经意会。而学艺也讲究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个修行在一定意义上是和参禅是等同的,也是在师傅口传的基础上,修行心受。而参禅的“参”,修行的“修”就是每一个人的一种心领神会了。所谓“悟”似乎就是这种境界的一种典型说法。那么我就想,摄影必须是在具体存在物象的特定前提之下,进行摄“影”的一种特类旁出的艺术,(绝不能根据创造想象的客观不存在而进行创作臆想)这既是一种限制,同时又是一种天赋!所以摄影的受制于先有形象存在,后有影像表现,其实更是别有一番天地—也许这就是“师法自然”吧。 我拍宗教题材,先是因为拍胡同“见山是山”,捡到筐里就是菜,所以见到胡同里的庙宇、道观、教堂、佛塔,全都统统的拍摄下来,确切的说,那个时候拍宗教题材,确实不是因为宗教题材的本身而拍摄,而是因为拍胡同捎带着拍下来的。而后因为拍摄《京华龙影》,在拍摄皇家园林建筑的时候,发现很多寺庙中的龙造型相当精美,所以就有意识的去到各个寺院、道观去拍摄,因为是“舍本求末”,所以这种“见山不是山”,也不能说是对于宗教题材有了什么真正的认识。等到《京华龙影》出版发行,自己找寻下一个主攻目标时,这些精美景象的画面继续打动了我,而且画面中的人和事也是我想进一步探究这个课题的真正动力。这也似乎说,我对于宗教题材的拍摄开始了“见山又是山”的一个新的轮回。 拍摄宗教题材,的确首先感动我的是宗教建筑的景色。这一点“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等等无数文学巨著都已经给我们指出了确切的构思捷径。而如果再读一些电影摄影的理论书籍,就会知道很多异常感人的画面镜头,实际都是有着非常浓郁的宗教色彩。还有中国的山水画,很大意义实际是文人墨客逃避现实社会的一种精神寄托的别样表现,所以这些脱离尘世的出世情调,以及中国艺术审美很讲究的空灵、清幽、淡定,实际都是佛教意识的潜移默化。所以我们在组织自己镜头指向的构图要素审美格调时,并非简单地只以为摄影是“减法艺术”就以为得到了摄影画面构思的真谛,其实看到一种,博大,宏观,壮阔,的景色的同时,你更要把心思游猎于淡定、静默、幽寒的禅意之中,可能你的摄影作品就有了更深的哲理寓意吧。 虽然今天给大家汇报的片子多是宗教建筑,但我觉得任何题材都不能离开“人”这个艺术创作的主线。我也试图拍一些宗教环境中的人,但很客观的讲,比起我所拍摄的胡同里的人,毫不夸张简直真是愧对摄影。宗教环境中的人,无非两种,一是僧侣、一是信徒。僧侣既是信仰者,又是传播者,而信徒基本就是信仰者。所以又要拍出他们在信仰这一面的共性,又要拍出传播者与信仰者的个性,这是一个拍摄的切入点,但更重要的是他们都是一种追求信仰的人,既要拍出寻常人的秉性,又要拍出这个群体在追求信仰时的别样表现、神态,举止、表情,从而通过这些表面现象,通过你的镜头,表现出他们的内心世界,这就是一个非常“深奥”的课题了。 摄影到此并非是彼岸,而是要清楚,宗教建筑是一个平面上的意义,而人的内心世界是一个纵深上的意义,这种由表及里理解宗教题材的范围还是不够的,更要由此及彼,也就是还要有一个跨度的空间,这个空间既是时间上的,也是拍摄理念推理上的,这就是拍“事”。也就是拍摄故事,拍摄事件。时间上的推移似乎还好把握,春夏秋冬,阴晴雨雪、晨昏定省,而宗教题材的表现,既要体现宗教本身的内在哲理,又要体现拍摄者的对于宗教题材特定意境的表现艺术,这里面的学问,真是那一句话,深了去了。我现在还真找不到门道,现在除了拍开斋节、浴佛节,我也就是拍拍庙会,究竟怎么才能够拍摄好这些题材,还真求各位高手给予指正点拨。 现在拍摄的宗教题材,我是按佛教、道观、教堂、佛塔、艺术佛像这几类来拍摄的,因为我是初涉此道,尚不知这样拍摄的思路究竟怎样,只是初步想到了今年,不止拍圣诞节,开斋节,也要多拍拍各种佛教寺庙的法事活动,可能这样会对拍摄宗教题材从物到人,从人到事,也许是一种思路,后面就是我拍摄的一些片子,可能会体现出一些自己的想法吧。弱弱地说,这些片子只能说是叙述内容,而艺术表现只能用初级阶段一句托词来搪塞吧。 注:此文为顶之酷网站观片会发言提纲。 , c, n$ h" n4 s( b1 X" t( d
/ @# `1 U0 g& P. }8 X( h5 y. B6 V 本站强荐:185娱乐+城.足球+真_人.彩票齐全+手机可投+注任何游戏. 首次开户送10元.首存送58元.信誉绝对保证185.c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