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D18995
帖子
阅读权限1
在线时间 小时
精华
威望
日志
相册
注册时间2008-1-11
最后登录1970-1-1
|

楼主 |
发表于 2012-12-21 22:33: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ddjzj 于 2012-12-21 22:34 编辑
1 @3 T# s/ K: F6 [# `+ R3 T9 [
8 d) w; b p+ P, a) }) W1 v凤凰网财经 > 城市 > 民俗历史 > 正文香山慈幼院的前世今生2009年06月15日 14:39新京报【大 中 小】 【打印】 2位网友发表评论为解放后全国最后一所私立学校,由民国慈善家熊希龄1920年创办,该校曾走出五位新中国部长级人物0 ]6 Z0 G* j3 f3 Q7 X4 J; f- p
| Z- H2 M+ P3 i! ?' D- V5 ]
作者:王荟 刘泽宁 王姝 蒋彦鑫
9 C8 d0 m: f0 n' G) j& m 4 w" M# Y2 E6 P8 ]+ l4 b z: {( D
香山慈幼院的家庭总部公共游戏室。图片提供:王春宜* ^) Y) _8 K3 Z9 x3 G- ?
: w2 i: W) p6 C8 e6 V3 b* B 上月底,北京市档案馆再次向社会公开档案21568卷,这是继1996年、1997年和2001年向社会集中开放档案之后,第四次开放档案。与之前不同的是,本次开放的档案中,包括了“文化大革命”期间的部分档案。其中不少档案带有鲜明的那个时代的特色,绝大多数文件首页最上方就是“最高指示”。这些档案中不乏上学、取暖、粮油供应等关系民生的档案,也有“尼克松访华”期间的部分越南留学生在华工作生活状况的档案。本报记者近日查阅大量资料,寻访档案中的人和事,为读者解密“文革”档案中的鲜为人知的故事———& I( ~ a! ?# R: C% Z9 v. ]
# j. ]+ D+ E& [2 T+ D8 f$ t* {★解密档案★4 c5 C* V* E. C0 e
! [" M2 R6 [& k7 y* d
档案名称:关于接管私立香山慈幼院的通知+ F3 E4 `9 ~+ ]0 D% t, H) v
# ~$ {% P. {5 ^/ u$ A* _. m* }
发文单位:北京市教育局
& d, i) c" H m3 s, c9 D! m6 O
1 G, S* ~$ s- j. W7 n发文时间:1966年12月24日3 N2 F6 B6 h3 L* @
% C2 I' `- c; j7 }) U原文摘录:香山慈幼院是解放前封建官僚熊希龄举办的“慈善事业”……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该院广大革命师生和革命群众强烈要求政府接管。3 E: U, n# ^) K3 }2 y
7 E% ?+ y: W' P- F2 T
- 亲历1 a" J8 a% ?# i; [9 b- n
4 `) X: C( B Q8 v5 m& W●王春宜 81岁,曾就读于香山慈幼院蒙养部
6 \9 @1 o; P+ e6 e1 V
1 n( q9 J8 f/ I& o: v8 R在近期北京市档案馆解密的部分“文革”档案中,有关香山慈幼院的数份档案位列其间。档案中展示了这所慈幼院“文革”前后,经费短缺申请政府接管、政府最终接管等一系列改变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请示、批复、决定的过程。( O" }( n" z* w0 W# G
6 L+ g4 K2 x# q/ T# r$ F/ F
创办初期:慈善家为孤贫儿创办3 M: @; v. Y- W/ M0 A1 g @
0 |7 t) E+ _8 P: Q( R( x5 I
曾任北洋政府总理的民国慈善家熊希龄于1920年,在香山宜园旧址创办了北京香山慈幼院。收养来自各省的灾童及贫苦儿童,免费为他们提供教育。推行学校、家庭、社会“三合一”的教育体制。
- D, x2 C. u2 O9 @2 [, P
{$ H& u C& C5 U“香山慈幼院的师资质量和教育设备在当时堪称一流。它设有婴儿、幼儿、小学、中学教育,又设有师范教育和职业教育。所有这些教育,都是以当时最先进的方式进行。”王春宜回忆。6 R8 i- x6 y u! r( k" X0 @5 X
6 p" r7 d. C# ^, L% T+ @; U慈幼院的第一批教师来自于北京、天津等地的师范学院,还有一些留学生。蒋梦麟、胡适、李大钊、张伯苓等曾受聘为该校评议委员会,研究教育方式。
% w# a. `+ B5 v* u8 G6 c" `3 x) O* Z( }
王春宜说,当时美国记者参观后谓其“较之美国所办幼稚学校有过之无不及”。
/ u8 c3 v7 h9 R1 J' L* b& F! M$ R5 ^$ p
发展时期:达官贵人花钱送子
2 _: G! O0 a+ D U f
! F: D$ Z3 ^5 Q8 g& b$ i/ k, X# K王春宜介绍,解放后,许多有钱人家的孩子、驻华使馆工作人员的孩子都慕名而来。在香山慈幼院孤儿是正统,学校称之为正生,所有费用免费。而那些争着送到香山慈幼院学习的有钱人家的孩子,身份却是附生,完全自费。但正、附生共同寄宿学习,学校一视同仁。
$ O$ j d& b# q
: V$ m5 P7 q- G$ `2 l4 M F“文革”时期:慈幼院因“私立”被接管
5 g+ \3 D0 n# ~6 q" m% I) ?
$ d0 n" \, H% ~$ j6 G4 ?" [王春宜说,由于香山慈幼院的生源发生变化,该校变为一个婴儿、幼儿、小学三部综合的干部子弟教养单位,经常保持1300名到1400名儿童在校,工作人员170人左右。1965年1月初,香山慈幼院提交《申请政府接管的报告》反映这些问题,并提到经费严重困难,迫切希望政府尽速接管。
" m7 _. a9 ]8 b- N3 V [3 t$ d" m% i; f
1966年10月28日,北京市教育局向北京市人民委员会提交了“关于接管私立香山慈幼院的紧急通知”,指出,香山慈幼院是解放前封建官僚熊希龄举办的“慈善事业”……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该院广大革命师生和革命群众强烈要求政府接管。2 b7 M3 b9 h1 W2 G" ~: R. A
! @+ h; A8 q2 s7 N$ \6 t. C" q王春宜介绍,当时教育部门还列出3条理由:第一,全市只有这一所私立学校,如继续保留,政治影响很不好;第二,学生认为学校对他们进行剥削,把老师当成资本家,师生之间关系紧张,且该院收费高,附近劳动人民的子女不能入学,群众意见大;第三,学校经费短缺,暖气用煤无钱购买,职工工资无法发放。北京市教育局亦提出接管后的具体意见。" \" f8 f4 r+ S( ^
9 N( _7 S: n6 f5 m9 ]5 h
1966年12月24日,北京市教育局出台(66)教革行子第45号文件,即“关于接管私立香山慈幼院的通知”。
3 `1 O# A' u6 |# w" n! x y5 H* T0 m" F" x
- 后记
, q% A" ^" f6 w; r$ N: q& ~3 @3 Q7 z4 ]( G% m5 x
1967年,海淀区教育局阜成路香山慈幼院内增设一所中学,成立“北京市立新中学”。1973年1月29日,北京市三家学校合并,定名北京市立新学校。意在“破旧立新”。( d" D( m. u4 Y2 R. |0 N0 Z
! q0 i; o7 u4 v
从慈幼院创立到被接管,共把6000多名孤贫儿童培养成材,其中有五位部长级人物。王子纲(在校名杨炳玉),建国后曾任邮电部部长。赵志刚(在校名赵连)是邮电部副部长,邮电学院的创始人之一。安法乾,建国后曾任商业部副部长。9 O1 q1 D) `3 @ o: Y
+ h1 f& c0 b. z; A8 C$ I, }0 u- 讲述
2 d* q% @+ E/ ?: N7 @* g0 c6 z- `5 p* }8 O' N! k6 m
学生见面先论“血统”
2 l3 c7 ^6 t8 a, h9 j4 f
2 I. _) c6 u! w4 Z8 f香山慈幼院校友会会长刘大保(现在人民日报新闻中心工作)介绍,1966年、1967年香山慈幼院陷入混乱,学生学业荒废。香山慈幼院被当做“培养资产阶级的黑据点”,“资产阶级孝子贤孙的安乐窝”看待。院长受到批判,副院长被批斗,许多教职员工被“劳动改造”。小学部设备遭到破坏,珍贵院史资料被焚毁,“北京香山慈幼院”的校牌被取下。“读书无用论”盛行,全院的正常教学无法进行。! v$ e/ U6 m* h+ b
( e, [& g- Z5 B6 @3 w香山慈幼院校友焦润英(现在京从事教育工作)回忆在香山慈幼院的八年时说,“香山慈幼院蒙养教育将手技作为儿童智能开发、培养自立精神的课程让我受益一生。”1968年之后,缝纫机、木工房等作为“资产阶级教育路线”被封了。
" b8 o- x6 x$ z1 [5 Z, @. k# D3 ~' I, a- a9 W/ E0 x
“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这句顺口溜江海(旅居国外)记忆犹新。江海曾于1967年就读于香山慈幼院,在校期间该校更名为立新学校。) O t1 U& h/ U& P
1 K# g6 E: S2 x" l. J: I9 Q# C7 [. y江海说,他上学时期的“血统论”对他那一代青年的影响至深。“新同学认识首先问出身。”江海记得刚上中学的第一天,他和附近几个楼的孩子分到了同一个班。第一节课刚下课,一个孩子就问他:“嗨!你爸爸是哪一年参加革命的?”3 K$ ~2 G+ m% C" P3 D- c3 L
1 I# Y7 ]6 o5 M( U4 ~- 建议
5 i$ s2 v0 B @1 r% n* Z: K, L! ]
, d: H k& p1 G- t/ i代表提议恢复“香慈”
1 b' P6 J- c7 N6 v" @9 B( \
6 R3 T" I( b% F5 \5 S在今年的海淀区人代会上,海淀区人大代表汤蕉媛提交了恢复“香山慈幼院”校名的建议。从2004年到2009年,汤蕉媛已连续5次提此建议。
1 U. N" Y5 t" P* b0 g1 l* C) z# Q X$ u+ @4 S
汤蕉媛说:“我为此事奔波,一方面是因为熊希龄先生在海内外影响较大,另一方面是出于对熊希龄先生的教育精神的敬仰。我希望通过这件事的解决,能够唤起我们国家对素质教育的关注。”
; U( } W" N4 q2 y8 a7 m$ o
. l& O( x+ J: L6 t1 S“代表的建议是整个香山慈幼院校友的愿望,香山慈幼院校友为母校正名的努力从未停止过。”王春宜说。 : ^5 y: M8 e6 t: h x# f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