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喇叭与扑扑噔都是用琉璃做的音响玩具,始于明代,发源于北京。琉璃喇叭就是琉璃喇叭,用玻璃熔液吹拉成形,小喇叭长30厘米左右,大的长约120厘米左右,吹奏时声音高亢响亮,清代广为流行。琉璃喇叭与扑扑噔都是由北京琉璃厂率先创制的。晚明刘侗在《帝京景物略》中说:“东之琉璃厂店、西之白塔寺卖琉璃瓶,盛朱鱼,转侧其影,小大俄忽。别有衔而嘘吸者,大声唝唝,小声唪唪,曰‘倒掖气’。”这里所说的“倒掖气”就是扑扑噔。可见这种玻璃玩具与玻璃鱼缸、玻璃瓶同属一类。清人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中也说过:“琉璃喇叭者口如酒盏,柄长三尺。扑扑噔者,形如壶卢而长柄,大小不一,皆琉璃厂所制。儿童呼吸之,足以导引清气。”《琉璃厂小志》说“有底者为扑扑噔,壮其声也,无底者名琉璃喇叭吹之作响。” 琉璃喇叭与扑扑噔都是用琉璃做的音响玩具,始于明代,发源于北京。琉璃喇叭就是琉璃喇叭,用玻璃熔液吹拉成形,小喇叭长30厘米左右,大的长约120厘米左右,吹奏时声音高亢响亮,清代广为流行。琉璃喇叭与扑扑噔都是由北京琉璃厂率先创制的。晚明刘侗在《帝京景物略》中说:“东之琉璃厂店、西之白塔寺卖琉璃瓶,盛朱鱼,转侧其影,小大俄忽。别有衔而嘘吸者,大声唝唝,小声唪唪,曰‘倒掖气’。”这里所说的“倒掖气”就是扑扑噔。可见这种玻璃玩具与玻璃鱼缸、玻璃瓶同属一类。清人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中也说过:“琉璃喇叭者口如酒盏,柄长三尺。扑扑噔者,形如壶卢而长柄,大小不一,皆琉璃厂所制。儿童呼吸之,足以导引清气。”《琉璃厂小志》说“有底者为扑扑噔,壮其声也,无底者名琉璃喇叭吹之作响。”北京琉璃厂旧址即今和平门外东琉璃街以北,曾是元明清三代烧制用琉璃器的场所,琉璃喇叭与扑扑噔均出产于此。此外,这里还生产各种玻璃器皿和玻璃玩具,直到清末民初仍有各种玻璃玩具出售。玻璃玩具中较著名的是“假果子”,如用玻璃制成的柿子、苹果、石榴、金葫芦、子孙万代葫芦等,都是胎体极薄、色彩极艳的“假果子”。旧俗女儿出嫁时常以柿子置果盘中,以寓意“事事如意”。倘若办喜事时恰逢春夏,柿子不易得,就购置玻璃柿子充实果盘。玻璃玩具十分兴隆,琉璃喇叭与扑扑噔正是这些玻璃玩具中的音响品种。 琉璃喇叭和扑扑噔多在冬季上市,与玻璃器皿和玻璃玩具放在一起出售。琉璃喇叭分大小两种,小的多为紫色透明,吹口上有圆嘴,用力一吹可发出高亢响亮的直音,宜于低幼儿儿童。大的琉璃喇叭长约1~1.3米,淡绿色透明,底边和吹口色紫。吹口呈扁形,吹时非用力不响,宜于成年人。善吹奏的人可吹出高低变化的音响。民间通行的曲调是先发一粗音,继而为三数声高音,最后又以粗音引为长结,颇似鹤唳雁鸣。在北京的冬季,寒天如水,这纯朴苍凉的喇叭声常把人带入悲壮高远的境界。 琉璃喇叭不单在琉璃厂出售,尚有一部分产品由小贩担筐挑担走街串巷叫卖。《清代北京民俗百图》中有一幅“中国卖琉璃喇叭之图”,真实地再现了当年出售琉璃喇叭的情景。释元璟《完玉堂诗集》有“琉璃厂诗”说:“五色琉璃制最工,担来市上诱儿童,本朝法驭绍珰善,厂甸东西有绪风。”说的也是卖琉璃喇叭的情景。 扑扑噔又作“布布噔”,也叫“倒掖气”、“响壶卢”,还有的书上写作“鼓珰”。《颜山杂记》云:“凡为鼓珰先得葫芦,旋烧其底而凹流之,以均其薄,欲平而不平,使微杠焉,以随气之动乃得鸣,鼓珰者,‘响葫芦’也。” 沈丙莹《春星草堂集》有“都门新年词”: “琉璃厂里琉璃器,盛得鱼苗血色朱,又听街头声唝唝,儿童口插响壶卢。” 扑扑噔形如葫芦,上部有直嘴,底部极薄,稍有凹进,吹气时底部随气压变化而里外抖动,就会发出“嘭嘭”的响声,连续吹极时声响即连成一串。造型除葫芦形之外又有苹果形、半球形,大的直径近30厘米,小的约10厘米左右。颜色也多、有白色透明的、也有淡绿的、淡紫的及黄色的,造价低廉、音响生动,很受孩子们欢迎。但是,扑扑噔的最大弱点是容易破碎。不仅给保存和运输带来不便,而且严重威胁儿童的人身安全。因底部极薄,只吸过猛就会损坏,旧日吹吸时常在吹口上罩一块纱布,以防止破碎时把玻璃碎片吸入口中。60年代以后,江南各地也出现了扑扑噔,形制仍如其旧,80年代以来,北京新型文化庙会上又恢复了专集扑扑噔的货摊,但安全问题仍然未做彻底解决。 琉璃喇叭与扑扑噔做为特殊的音响玩具,有较强的时代特征和民俗特征,在中国民间玩具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它们的出现反映了工业发达后,工业材料与加工技术在玩具中的应用;也反映了儿童娱乐心理的需求,有必要适当保留其原始资料,以供玩具研究与玩具设计的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