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老猪871 于 2015-12-23 21:11 编辑 ( \* e5 Q' q& c, S8 a- p( W
! K$ H. S$ J7 @. b; o7 ~* ]* n
夜色撩人----胡同的低吟浅唱 胡同,一个被人们几乎已经讲烂的课题,却依然吸引着无数的发烧友,执着坚定的守望着这块即将成为故事的仅存。 我拍胡同,是因为永远不能忘记心中的那一抹记忆,我生在胡同,长在胡同,从胡同出走到了北大荒,当游子归来的时候,胡同变了,家不在这里了,可心中的那片记忆,却永远的挥之不去,虽然胡同的数量一天天的减少,胡同的形象一天天的衰败,可我依然记得有一句话:儿不嫌母丑。我甘愿做一个胡同消逝这个历史拐点的忠实记录者,用自己所拍摄的一切,向人们掰持青砖灰瓦上面雪泥鸿爪的同时,也在这种拍摄和讲述的过程中,得到一种敝帚自珍的享受。 这组片子,拍摄地点是北京胡同最为集中的这几片地区:西城什刹海、西四北;东城锣鼓巷、东四北、还有老崇文的草场、老宣武的大吉片,说这些可能有些啰嗦,可我只是想让人们记住这些地方曾经是胡同最完美形象的集中地段,也是多少年来自己隔三差五就必须到那里光顾流连的心底梦境。 由于胡同在被挤占拆迁的同时(北京现存的胡同数量已经是鼎盛时期的三分之一不足)仅存的这些胡同,真正能够保持原滋原味的胡同几乎在北京已经屈指可数。上述提到的几个地方,有的划为了北京重点文化保护区,有的已经成为了过去。而就是保护区级别的这些胡同,直言不讳的讲,很多保护措施也不是很到位,或是整旧如新,或是乱涂瞎刷,或是新豪门披红挂绿,或是瞎指挥无可奈何。仅举一例:校场口地区,胡同格局还是可以入眼的,可是在前年,不知谁的主意,把原来的临街大门都换成了统一的铁质防盗门,也许这是地方政府的爱民举措,可这样一来,整个胡同的感觉完全给破坏了,这难道不是无言以对的可悲可叹吗? 虽然如此,北京文化的风骨犹存,只要胡同没有完全的消逝,凡是有胡同的地方,就依然是我执迷拍摄的经典选择。也许整旧如新是大势所趋,但乱涂瞎刷,确实使北京文化的风貌品味被糟践的难以入目。你有你的做法,我有我的招数,夜拍胡同就是自己针对胡同白天难以完美表现而采取的新的战略战术。结果如何,我不自卖自夸,虽然感觉这些片子似乎不比白天拍摄的胡同相差几许,但我还是想把最终的评定权,由观众读者来打分吧。 这组片子还有一点用心,就是每一张片子都有胡同里的人,胡同文化源于生在这里长在这里的老百姓,如果没有深厚的生活底蕴,我想老舍先生也就不可能产生了,我虽然拍的片子有的有人,有的没有人,但这里选的全是有人出现的,就是借以表明,北京的文化,是人民的文化,是老百姓的文化,当我们要是真对胡同有了几许感受的话,我希望同样要对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些胡同老百姓们多产生几分兴趣,几丝关注。这也许是和现在提出的----走、转、改的精神相差不是很远吧。
2 h6 D. w, u* M. z! \- K) ?* T `) F9 O0 c
本站强荐:185娱乐a城.足球a真_人.彩票齐全a手机可投a注任何游戏. 首次开户送10元.首存送58元.信誉绝对保证185.c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