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了然客 于 2012-11-22 23:15 编辑
7 F1 G. p2 g" ^6 I' @' }2 ^5 P# k# Q, p# J0 a
邓丽君·喇叭裤·蛤蟆镜 前两天偶尔看到BTV《档案》节目,节目追述了邓丽君的一生。一代歌后,十亿个掌声,真善美的品质。 第一次听到她的歌还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一天去朋友家串门聊天,发现他床边放着一个“半导体”拿起来看又不像还挺纳闷的,朋友告诉我这是收录机也就是后来流行一阵子的三洋“板砖”收录机。朋友问我听不听歌,随后神神秘秘的拿出一个扑克牌大小的朔料盒打开拿出一个带双轴空的东西,我问“这是什么”,朋友告诉我是“磁带”,磁带放进去随后传出从来没有听过的歌声,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的歌声,一个温柔甜美的女性歌声,就是让人难忘的歌声。《香港之夜》是我听到的第一首邓丽君的歌,从那以后就再也忘不掉邓丽君那优美的歌声,这歌声一听就是几十年而不厌。 邓丽君的歌是在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在祖国大陆流传的。她的歌声不但好听,深受欢迎,而且还具有着特别的意义。很多人正是从她温柔的歌声中,第一次品味和感受了流行音乐的魅力。1981年至1987年是邓丽君的全盛时期,从台湾到日本、香港、东南亚乃至中国内地,邓丽君的歌曲风靡整个东南亚和世界华人地区。在改革开放之前,在以阶级斗争为纲,在向资本主义、修正主义宣战的斗争中,大陆就把邓丽君的歌声当做“流毒”、“毒草”,资产阶级“靡靡之音”的“糖衣炮弹”严加防范。有关部门将邓丽君的歌曲定性为“靡靡之音、黄色音乐”,因此,80年代初公开听邓丽君的歌曲无异于犯罪。然而,当时社会主流音乐都是“进行曲”式的革命歌曲、语录歌曲、这些主要以政治为中心、为政治服务的歌曲在充斥人们耳中的同时,却不断禁锢人们追求真正内心解放的渴望,期待平静的生活,期待人间的温情,期待能够贴近人心灵的作品。记得后来的歌曲《乡恋》致使李谷一受到了不小的压力,小童星程琳也遭到批判,“罪名”就是模仿邓丽君,其实歌曲的发声与用气是唱歌的技巧与阶级立场没关系。邓丽君和她的音乐以富有人情味及“小我”的格调使人感到格外亲切,极易接受,这立刻在思想观念上给大陆的广大听众以震撼的冲击,这就使邓丽君很自然地走入了寻常百姓家。
5 Z" s) T, T: q; E2 [上世纪70至80年代,是邓丽君的年代,她是举世无双的,没有人能够超越她!她的演唱是用内心、真情在唱,她很全面,闽南语、日语、法语……现在的年轻歌手要向她学习的地方太多了。她甚至影响了我们这一代人的成长,上世纪70年代末,当时邓丽君的歌是“靡靡之音”,相信有不少人就偷偷摸摸地听她的歌了,甚至到了偷听“敌台”的地步,当年就在这种不安心态中,执着地喜欢着邓丽君。 80年代初随着邓丽君、刘文正、高凌风、凤飞飞等人的歌声而来的是男青年的典型装束一尺多宽的大喇叭裤,黑色背心,尖头皮鞋,飘洒着爆炸式的长发,戴着蛤蟆镜,随身背着吉他,手提立体声录音机,放着邓丽君的歌曲在路上招摇过市。但这在80年代中期很多年轻人心目中,绝对是时尚、前卫的形象。那时候大众主流的着装风格依旧是蓝色中山装、绿色军衣、白衬衫等。喇叭裤的出现绝对是个震撼。不过随着“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运动的开展在清除精神污染的号角声中邓丽君的歌是被禁止的黄色靡靡之音,喇叭裤为“奇装异服”戴蛤蟆镜留长发视为颓废,喇叭裤与邓丽君曾一道被列入毒害年轻人的精神垃圾。 然而长发可以被剃光,喇叭裤腿也能被剪掉,邓丽君的歌声却不是轻易就可以抹去的。尽管随时可能被扣上“散播黄色歌曲”的罪名,但从北京的大街小巷到到偏远县城,这个温柔甜美的声音依然传播到了越来越多年轻人的耳中。后来我们才知道,这就是偶像的力量。在邓丽君的《小城故事》当中,有这样一句歌词,“人生境界真善美,这里已包括。”回顾邓丽君对我们生活、工作及精神世界的影响,我们不仅看到了社会思潮的变化,人的彷徨,情感的萌动,小资生活的缩影,以及我们当下不断强调的缺失——诚信。而今我们给予邓丽君更多的是一种怀念,更怀念当初那段共同走过的时光。一段简单、美妙的歌词中,伴随你脑海中的音乐,构成了我们至今最深刻的记忆。 " p9 @0 S) D5 w5 @0 j
0 a& w3 U9 E7 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