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945|回复: 13

读于丹教授《心得》的心得(增订重发)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2-11-22 20:53: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pangong 于 2012-11-26 19:33 编辑
2 `6 p5 W- r- w$ O3 I) F& X2 h7 ]# d7 Q/ g6 B/ [1 z* Q
近日网上多有于教授身影,想起前几年拜读教授大作,获益匪浅。找出当年笔记,贴在这里。以就教诸君。原笔记三段,本帖是一,后面跟帖是二,三没发上去。现把三部分放一起重发。请诸位见谅。
& ^5 N; G) X4 j4 c7 B1 Y/ U6 ?3 Q" Y- P7 ~- D/ v$ Q
人生识字忧患始”古人读死书,有这样的感慨。于丹教授读书活,有出人意表的心得,这句应该改为“人生识字忧患除”。这是我读于丹教授“心得”的心得。+ W7 o+ a6 I9 F4 c0 `5 \
  于教授说:“比如一个人在星期一莫名其妙地遭了一顿暴打,他星期二就开始向各个朋友复述这件事,到星期三的时候,他已经郁闷得不想出去见人了,到星期四的时候就开始找碴儿跟人家打架了。; w# X# a) J$ G" v+ x* A
其实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你每复述一遍就像又被打了一顿,意味着事情过去之后,你每天还在继续挨打。, r: M! k9 n/ }
于教授的高论,真使人茅塞顿开。是呀,老是想着挨打的事,就是再次被打;尤其是向人复述,不是向人传播不快吗?害人害己的行为,损人不利己!忘掉!绝勿提起,快乐的秘籍,解脱的绝招!

2 i' `/ D( G% I& u6 @! T5 c; N  不禁想到令人厌烦、自讨苦吃的祥林嫂,她生也太早,无缘闻见于教授的教诲,居然那样不停的、不断的复述自己的不幸。使她在不幸的泥沼中不能自拔,能怪谁呢?倘识得字,领悟得于教授的真谛,学得绝妙的忘却术,何必重复絮叨?那么不幸会很快过去,“腾出时间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情”,她会“活得更有效率”,“更有好心情”1应该高呼:批判祥林嫂!学习于教授!

1 j! g; O4 t1 ]- Y  人的一生总难免遇上不幸、遇上灾祸。即使是群体共同遭受,也是不同程度的由每个人来承担。受难的是一个个的活人,不论古代、近代、现代、当代,概莫能外。所以,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和我们的人民政府,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执政为民的方针。以人为本,则关照到每个人,每个单个的个人都受到尊重和重视。人可能遭到的不幸事件就极大的减少了。
* s1 V: |% P1 a$ _  在万恶的旧社会,人们遭遇的不幸极多。可惜没有于教授这么圣明的识字人给予点拨,无处寻觅解脱路径。坠入苦海也只怨自家。祥林嫂仅一例,所漏何只万千!颇令人惋惜不置。也令人慨叹:盖世先觉,指人迷津;“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呀。在当年反动政府的统治下,“复述”个人不幸,无异口头控诉。岂能容得?记得老舍先生解放前的一篇文字讽刺道:“言论自由,街谈巷议者,不诛。仅责二百大板。”挨板子更疼,还是挨打别复述;复述不仅等于再挨打,而且要背上妖言惑众的罪名,招致祸端。及早接受于教授的训诫,免去心灵上的痛苦,避开肉体上的灾难。听于教授的话,读于教授的书,醍醐灌顶,天机顿悟!
近来有些说法,分配存在不公,贫富呈现两极。老百姓站得低,看得窄。极难了解全貌。于教授说:“大家想想,为什么我们一样在这个世界上生活,有些人活得欢欣而温暖,有些人却整天指责抱怨?他们的生活真的相差那么远吗?”教授站在讲台上,比老百姓高多了,看得宽广。知道“生活”相差没有“那么远”,活得“欢欣而温暖”。老百姓是“以偏概全”的,所以“整天指责抱怨”。据于教授论断,更根本的是“表述不同,缘于心态不同。”看来我们社会问题的症结,根本是人们的心态。一切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思想道德的等等方面的思索,在于丹教授的心得面前都苍白无力、黯然失色。都是画蛇添足的多余之举。对决策者来说就轻松无限了,无需再费什么周折,只要调整好人们的心态,天下太平,海晏河清,无为而治。大同世界,和谐美满的社会,指日可待。: {- T. m% N  I" c
  上述“大家想想”一段话,是于教授在讲了苏东坡、佛印和尚、苏小妹的故事后,得出结论,给我们的启发。苏小妹数落哥哥:“你知道参禅的人最讲究的是什么?是明心见性。你心中有眼中就有。”于教授赞赏苏女士这个“心中有”,多所阐发。
* C$ z5 P3 O0 \, `  鄙人说站得高、看得宽;蹲得低、看得窄。完全不对了!根本因由是“心中有”。于教授心中有的是皆大欢喜的极乐世界,所以眼前一片无限美好。老百姓心中有的是“一束深色花,十户中人赋。”所以眼前看不见光亮。/ C2 z" b( u& e: u. l" D3 s
  还是听于教授的话,读于教授的书。心中常有光明,眼前绝无灰暗。眼前已尽是光明,身即在极乐世界。世人啊!夫复何求?
6 N( u% M) E3 L, \9 @0 \, ^' a! ?6 Y; c6 c8 q. o5 Y5 g! p
人们对于丹教授的“心得”议论纷纷,褒贬不一。甚至勾起旧账,殃及孔圣人了。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一有点事,就被嘀溜出来。好赖也是前辈,情面也该顾顾。从九十年前的五四打倒孔家店到四十年前的文化大革命中批林批孔,儒法斗争;又到这回。孔老夫子没消停过。有人常说:不同意你的看法,但我支持你表达的权利。在维权中也表现着宽容大度。那么给孔二先生点空间也未尝不可。对于教授当然更无须多说。
" M4 T1 I# G' {7 w 我比于教授年长许多,虽马齿徒增,却耳闻目睹了不少世象。于教授讲的意思如同幼时在天桥、在庙会都常见的“劝善”、“说善书”。那是积德行善,不要钱。听的人挺多,一个小故事之后,几句评语,给人们些启示,确实起着不可小觑的教化作用。对社会风气的改善是有益的。虽然有宣传封建迷信的色彩。6 i& C7 b" g# }' q6 c; x
有人说于教授的“心得”,矮化了学术;说于教授是“拣拾文化垃圾的智者”,歪批了“论语”。实际上易中天先生在“心得”序言里清楚的说明:于教授是“六经注我”,借论语的话,说我的想法(或该有的想法)。是“活学活用”“急用先学”的传统,与学术何干?与孔子何干?
易先生在题为“灰色的孔子与多彩的世界”的序言中说:“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学者的孔子,也不知道这是不是历史的孔子,更不知道这是不是真实的孔子。但我知道,这是我们的孔子,大众的孔子,人民的孔子,也是永远的孔子。! J7 Z; y$ K  D
我们需要这样的孔子。$ W6 k7 _0 p1 U
我们欢迎这样的孔子”。. t* V+ J* _8 T* \& Z+ O- M
易先生应该补上的一句话是:“所以我们制造了我们需要和欢迎的孔子。”这样意思更完整些。我想。
9 ]" e6 Z" N- j  N% ]( n; s: V这里没有学术,也未曲解。只是用“论语”注解我们,或说依照我们的需要去解释“论语”。于教授的讲述和著作没有涉及学术,和孔子本意也无涉。至多是用在“论语”里寻得的话语,解释自己的想法,或现时该有的想法。以前说孔子是“圣之时者”,今天于教授该赢得这顶桂冠的。
/ T- }5 V6 ^+ u1 x* W! t% S几十年来,较早受不公对待的,文革必受冲,那是一批“永远站在运动前面”的人。至今心存余悸,愤懑难消;文革受到不公,又自认补偿不足,难平;开放以来,地位不如前,权钱交易无份,深悔;财发不得,看着眼红。“仇富”,气人有笑人无。凡此种种,都易犯“端碗吃肉,开口骂娘”的毛病。
/ c, E& [1 m0 b" Y- E  V* G一经于教授点拨,怨气渐销,心态趋和。深感于教授言之成理,持之有据。于教授解说的是圣贤之言,是大成至圣先师的教诲。“半部论语治天下”,还治不了个人的心病?冲孔二先生的面子,听于大教授的劝导,尽弃宿怨为好。值此和谐盛世,何苦自寻烦恼?及早冰消云散,不宜再存芥蒂。仔细想来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深念于教授的无量功德。
# x3 F% K* V3 p* H3 n销怨忿、平心态,人生快乐;张教化、正风气,社会和谐。
: ]0 T  A0 [8 Y2 L* d4 \
# Y# |( n, R$ O' e8 P! P

# x$ Q* }1 Q% h  r5 g4 e% R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12-11-22 21:07: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近于丹也有点祥林嫂的韵味了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2 21:12:37 | 显示全部楼层
近来有些说法,分配存在不公,贫富呈现两极。老百姓站得低,看得窄。极难了解全貌。于教授说:“大家想想,为什么我们一样在这个世界上生活,有些人活得欢欣而温暖,有些人却整天指责抱怨?他们的生活真的相差那么远吗?”教授站在讲台上,比老百姓高多了,看得宽广。知道“生活”相差没有“那么远”,活得“欢欣而温暖”。老百姓是“以偏概全”的,所以“整天指责抱怨”。据于教授论断,更根本的是“表述不同,缘于心态不同。”看来我们社会问题的症结,根本是人们的心态。一切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思想道德的等等方面的思索,在于丹教授的心得面前都苍白无力、黯然失色。都是画蛇添足的多余之举。对决策者来说就轻松无限了,无需再费什么周折,只要调整好人们的心态,天下太平,海晏河清,无为而治。大同世界,和谐美满的社会,指日可待。
9 p. N( U0 V0 N1 U" a  上述“大家想想”一段话,是于教授在讲了苏东坡、佛印和尚、苏小妹的故事后,得出结论,给我们的启发。苏小妹数落哥哥:“你知道参禅的人最讲究的是什么?是明心见性。你心中有眼中就有。”于教授赞赏苏女士这个“心中有”,多所阐发。* ?: x* K- _9 {  j1 d! e# O+ K& W
  鄙人说站得高、看得宽;蹲得低、看得窄。完全不对了!根本因由是“心中有”。于教授心中有的是皆大欢喜的极乐世界,所以眼前一片无限美好。老百姓心中有的是“一束深色花,十户中人赋。”所以眼前看不见光亮。, u" q: T- c+ ^! r. W% |  p/ g
  还是听于教授的话,读于教授的书。心中常有光明,眼前绝无灰暗。眼前已尽是光明,身即在极乐世界。世人啊!夫复何求?2 z9 r# `6 P6 t  W

+ R3 D, u  k5 Z+ }+ L# a  Z) i$ ~   3 u7 r3 D) L1 o4 b7 x
3 w& X. O* Z  h& A
% B& v5 ~4 X9 N  i- P
         & k; u2 u) E" k+ J* u6 \# m
3 A5 n- E" L' o2 H+ O8 l
) P% J5 i" i# ~0 B% }
* {2 |" v1 I1 L

; u& ]4 W4 T: h/ A, A" k1 c; ?' S$ J; H& T
) G/ }7 _0 F9 F, h% L* M9 U
' T$ |# n+ `! C' d" {6 t9 B* G$ D

2 T( X% z0 E8 v8 P         
* A  v. j8 {, q" d
) h4 U- W2 r$ P6 S1 r. q# H5 b- Q) k  f: t- ~: B
         
. C7 w  b% }. _: V4 b# C' b7 C1 W4 F) P5 V$ t  |7 ~

: ^& V+ V, Y, I1 P
) S8 Q5 d! v& L" u9 L0 i
9 o. |4 M0 G1 M
% u: M( f! g0 k8 J         
/ G5 H$ f0 M, t9 L# t6 F2 q7 i$ {% A/ y* q

  T, Z( D+ H7 `8 ~/ }! p4 n7 d
2 I/ o! U! `- ] ' j; x: u) b! `* ]
         4 ^' s4 d: Z' e* @3 s
发表于 2012-11-22 22:25:59 | 显示全部楼层
于丹讲演的水平真是不敢恭维,她总是一次次地用形容词修饰形容词,经常是滔滔不绝的不知所云。
发表于 2012-11-23 08:25:06 | 显示全部楼层
条件反射,听见她说话就起冷痱子。假道学,恶心!想想钱钟书、杨绛先生,她顶多算根毛儿。
发表于 2012-11-23 09:11: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北京航校6207 于 2012-11-23 09:14 编辑
( ]/ \& Y6 b" l3 g
- R* D8 }7 {3 b- l- Y; k+ B支持安先生!反正人家是瞎侃,不上税!
发表于 2012-11-23 11:53:24 | 显示全部楼层
渔民的另一种方式而已。嘿嘿
发表于 2012-11-24 22:28:33 | 显示全部楼层
于丹教授常把一个词挂在嘴边,叫做“淡定”。在名利双收后于教授自可从容淡定,但她似乎没有忘记为人师表,起码要对豢养她的组织有所报答,因此在点钱之余还孜孜于教化众生。可憾有顽冥不化如北大诸生者,竟将于教授从大雅之堂轰将出去,实在叹为观止!实在大快人心!想必于教授仍会继续淡定,岂能与那一班屑小计较?于教授如此定力,着实令人折服,何妨直接叫“于淡”,这样更加名至实归,也更便于扯淡!
发表于 2012-11-24 23: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人们厌烦说教!
发表于 2012-11-26 14:27:4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位奶真乃饱汉不知饿汉饥呀!
发表于 2012-11-30 09:17:16 | 显示全部楼层
于丹……啊……嘿嘿……呵呵呵——不说也罢!
发表于 2012-12-2 10:41: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来觉着应该是文人、先生,不想却脱去教书的长衫扮上了!
发表于 2012-12-2 12:27:28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应少一些说教,多一些示范!
发表于 2012-12-6 09:05:57 | 显示全部楼层
先生好文章,点播读书罔。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19 21:21 , Processed in 1.161708 second(s), 9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