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044|回复: 13

读于丹教授《心得》的心得(增订重发)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2-11-22 20:53: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pangong 于 2012-11-26 19:33 编辑 $ I* u* C: u( k
* c7 c0 y7 A: ~4 n
近日网上多有于教授身影,想起前几年拜读教授大作,获益匪浅。找出当年笔记,贴在这里。以就教诸君。原笔记三段,本帖是一,后面跟帖是二,三没发上去。现把三部分放一起重发。请诸位见谅。
4 U0 A$ t- n) j* T
! v* L5 U' C5 o# C1 Y( m& Z9 |, V
人生识字忧患始”古人读死书,有这样的感慨。于丹教授读书活,有出人意表的心得,这句应该改为“人生识字忧患除”。这是我读于丹教授“心得”的心得。
7 M! ^! _7 N* v& V( X' v9 Y' Z, o  于教授说:“比如一个人在星期一莫名其妙地遭了一顿暴打,他星期二就开始向各个朋友复述这件事,到星期三的时候,他已经郁闷得不想出去见人了,到星期四的时候就开始找碴儿跟人家打架了。) [7 U9 V! f/ M! B
其实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你每复述一遍就像又被打了一顿,意味着事情过去之后,你每天还在继续挨打。* N4 R+ x5 \" E  {% g, V
于教授的高论,真使人茅塞顿开。是呀,老是想着挨打的事,就是再次被打;尤其是向人复述,不是向人传播不快吗?害人害己的行为,损人不利己!忘掉!绝勿提起,快乐的秘籍,解脱的绝招!

. a) @& V, T$ L8 Z4 \3 e) p  不禁想到令人厌烦、自讨苦吃的祥林嫂,她生也太早,无缘闻见于教授的教诲,居然那样不停的、不断的复述自己的不幸。使她在不幸的泥沼中不能自拔,能怪谁呢?倘识得字,领悟得于教授的真谛,学得绝妙的忘却术,何必重复絮叨?那么不幸会很快过去,“腾出时间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情”,她会“活得更有效率”,“更有好心情”1应该高呼:批判祥林嫂!学习于教授!

) [5 p* U7 |" u) w6 x5 Z  人的一生总难免遇上不幸、遇上灾祸。即使是群体共同遭受,也是不同程度的由每个人来承担。受难的是一个个的活人,不论古代、近代、现代、当代,概莫能外。所以,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和我们的人民政府,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执政为民的方针。以人为本,则关照到每个人,每个单个的个人都受到尊重和重视。人可能遭到的不幸事件就极大的减少了。
; J0 J' q: o* ~; c4 c) C4 [  在万恶的旧社会,人们遭遇的不幸极多。可惜没有于教授这么圣明的识字人给予点拨,无处寻觅解脱路径。坠入苦海也只怨自家。祥林嫂仅一例,所漏何只万千!颇令人惋惜不置。也令人慨叹:盖世先觉,指人迷津;“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呀。在当年反动政府的统治下,“复述”个人不幸,无异口头控诉。岂能容得?记得老舍先生解放前的一篇文字讽刺道:“言论自由,街谈巷议者,不诛。仅责二百大板。”挨板子更疼,还是挨打别复述;复述不仅等于再挨打,而且要背上妖言惑众的罪名,招致祸端。及早接受于教授的训诫,免去心灵上的痛苦,避开肉体上的灾难。听于教授的话,读于教授的书,醍醐灌顶,天机顿悟!
近来有些说法,分配存在不公,贫富呈现两极。老百姓站得低,看得窄。极难了解全貌。于教授说:“大家想想,为什么我们一样在这个世界上生活,有些人活得欢欣而温暖,有些人却整天指责抱怨?他们的生活真的相差那么远吗?”教授站在讲台上,比老百姓高多了,看得宽广。知道“生活”相差没有“那么远”,活得“欢欣而温暖”。老百姓是“以偏概全”的,所以“整天指责抱怨”。据于教授论断,更根本的是“表述不同,缘于心态不同。”看来我们社会问题的症结,根本是人们的心态。一切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思想道德的等等方面的思索,在于丹教授的心得面前都苍白无力、黯然失色。都是画蛇添足的多余之举。对决策者来说就轻松无限了,无需再费什么周折,只要调整好人们的心态,天下太平,海晏河清,无为而治。大同世界,和谐美满的社会,指日可待。: A: T# D* ]* g" c9 Z% U* G
  上述“大家想想”一段话,是于教授在讲了苏东坡、佛印和尚、苏小妹的故事后,得出结论,给我们的启发。苏小妹数落哥哥:“你知道参禅的人最讲究的是什么?是明心见性。你心中有眼中就有。”于教授赞赏苏女士这个“心中有”,多所阐发。) X# h0 v0 M& T0 ~
  鄙人说站得高、看得宽;蹲得低、看得窄。完全不对了!根本因由是“心中有”。于教授心中有的是皆大欢喜的极乐世界,所以眼前一片无限美好。老百姓心中有的是“一束深色花,十户中人赋。”所以眼前看不见光亮。+ X; T9 W$ B. {/ C8 r
  还是听于教授的话,读于教授的书。心中常有光明,眼前绝无灰暗。眼前已尽是光明,身即在极乐世界。世人啊!夫复何求?
5 ^# H2 B. z% T3 n" w' Y* i
' [/ f, |" K! [3 ]3 a9 H5 A
人们对于丹教授的“心得”议论纷纷,褒贬不一。甚至勾起旧账,殃及孔圣人了。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一有点事,就被嘀溜出来。好赖也是前辈,情面也该顾顾。从九十年前的五四打倒孔家店到四十年前的文化大革命中批林批孔,儒法斗争;又到这回。孔老夫子没消停过。有人常说:不同意你的看法,但我支持你表达的权利。在维权中也表现着宽容大度。那么给孔二先生点空间也未尝不可。对于教授当然更无须多说。
, W; m6 U1 {4 r2 [+ S, ~ 我比于教授年长许多,虽马齿徒增,却耳闻目睹了不少世象。于教授讲的意思如同幼时在天桥、在庙会都常见的“劝善”、“说善书”。那是积德行善,不要钱。听的人挺多,一个小故事之后,几句评语,给人们些启示,确实起着不可小觑的教化作用。对社会风气的改善是有益的。虽然有宣传封建迷信的色彩。
' o6 `$ |$ w- C, n7 h有人说于教授的“心得”,矮化了学术;说于教授是“拣拾文化垃圾的智者”,歪批了“论语”。实际上易中天先生在“心得”序言里清楚的说明:于教授是“六经注我”,借论语的话,说我的想法(或该有的想法)。是“活学活用”“急用先学”的传统,与学术何干?与孔子何干?
易先生在题为“灰色的孔子与多彩的世界”的序言中说:“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学者的孔子,也不知道这是不是历史的孔子,更不知道这是不是真实的孔子。但我知道,这是我们的孔子,大众的孔子,人民的孔子,也是永远的孔子。
, r9 l; M1 z6 t  ?5 j2 D6 V) E8 v我们需要这样的孔子。
9 m* A7 O9 f8 X$ p; `我们欢迎这样的孔子”。: k! U+ n+ H6 K* g
易先生应该补上的一句话是:“所以我们制造了我们需要和欢迎的孔子。”这样意思更完整些。我想。
- S: E7 u1 [! [( P4 S这里没有学术,也未曲解。只是用“论语”注解我们,或说依照我们的需要去解释“论语”。于教授的讲述和著作没有涉及学术,和孔子本意也无涉。至多是用在“论语”里寻得的话语,解释自己的想法,或现时该有的想法。以前说孔子是“圣之时者”,今天于教授该赢得这顶桂冠的。
6 m+ `. p# J+ n) j  S几十年来,较早受不公对待的,文革必受冲,那是一批“永远站在运动前面”的人。至今心存余悸,愤懑难消;文革受到不公,又自认补偿不足,难平;开放以来,地位不如前,权钱交易无份,深悔;财发不得,看着眼红。“仇富”,气人有笑人无。凡此种种,都易犯“端碗吃肉,开口骂娘”的毛病。/ ]8 D( G# t' @" ]; O# H
一经于教授点拨,怨气渐销,心态趋和。深感于教授言之成理,持之有据。于教授解说的是圣贤之言,是大成至圣先师的教诲。“半部论语治天下”,还治不了个人的心病?冲孔二先生的面子,听于大教授的劝导,尽弃宿怨为好。值此和谐盛世,何苦自寻烦恼?及早冰消云散,不宜再存芥蒂。仔细想来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深念于教授的无量功德。' t/ t' a( c8 _  G% O) ~- r
销怨忿、平心态,人生快乐;张教化、正风气,社会和谐。9 R: P( u1 ?, P- u; ~

$ A( S8 E6 w4 `3 K5 {( n+ l, Y9 a1 b
) a8 H! K5 P2 r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12-11-22 21:07: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近于丹也有点祥林嫂的韵味了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2 21:12:37 | 显示全部楼层
近来有些说法,分配存在不公,贫富呈现两极。老百姓站得低,看得窄。极难了解全貌。于教授说:“大家想想,为什么我们一样在这个世界上生活,有些人活得欢欣而温暖,有些人却整天指责抱怨?他们的生活真的相差那么远吗?”教授站在讲台上,比老百姓高多了,看得宽广。知道“生活”相差没有“那么远”,活得“欢欣而温暖”。老百姓是“以偏概全”的,所以“整天指责抱怨”。据于教授论断,更根本的是“表述不同,缘于心态不同。”看来我们社会问题的症结,根本是人们的心态。一切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思想道德的等等方面的思索,在于丹教授的心得面前都苍白无力、黯然失色。都是画蛇添足的多余之举。对决策者来说就轻松无限了,无需再费什么周折,只要调整好人们的心态,天下太平,海晏河清,无为而治。大同世界,和谐美满的社会,指日可待。
+ [: D6 {7 j$ g7 L5 K' P- e+ q  上述“大家想想”一段话,是于教授在讲了苏东坡、佛印和尚、苏小妹的故事后,得出结论,给我们的启发。苏小妹数落哥哥:“你知道参禅的人最讲究的是什么?是明心见性。你心中有眼中就有。”于教授赞赏苏女士这个“心中有”,多所阐发。1 X  A$ G8 l& k3 T4 d2 m
  鄙人说站得高、看得宽;蹲得低、看得窄。完全不对了!根本因由是“心中有”。于教授心中有的是皆大欢喜的极乐世界,所以眼前一片无限美好。老百姓心中有的是“一束深色花,十户中人赋。”所以眼前看不见光亮。* ]6 K3 U1 D. \. S! T+ u
  还是听于教授的话,读于教授的书。心中常有光明,眼前绝无灰暗。眼前已尽是光明,身即在极乐世界。世人啊!夫复何求?& q- d; E  H' m, p. V

* n5 G' Z7 N6 X$ x3 B( n. W   & ]" H+ @9 P0 r; `( i0 ^
; T4 ?3 ]8 R+ H' \

) Z/ F1 c: |6 ]5 u& g( _" a) b         6 I' \; Y! _# N5 n) M
& n# e! ], ]6 G- ~) V3 L( ?7 |
5 N9 y: ~4 y' d4 m, q
$ p) W% l( A1 B
# _7 G* O8 B) |/ _- a" s
0 s; D9 U. k0 H7 N% i. O  I

% k" {4 l& S# G5 t
4 x1 Y* g  K$ R
5 p  D4 v9 I8 B, P) O4 X" W         * F0 x! e7 Q* ]6 d
# [$ l5 T& A# i, J3 G9 |1 U; L

! [! o5 t4 `; f' t9 u          
, W0 V  s4 m5 c3 `2 j- L- G. o8 W# P$ f7 M

) ^; `% Q3 A5 e7 { 1 m4 d) h( B- |1 s" j0 ~

  V/ _7 p3 D3 }% L- j* o, G  o8 Z+ Y
         
+ l' I! z+ w' X+ p* m& b% ^
1 ?( a, `5 ~2 `. N( J
1 k+ _9 g3 h& h% O. ~8 |
6 x# p9 a9 d! E 6 p" v; Y% _' Y* Z
         
# @. ~& ]- @$ M9 j: ]
发表于 2012-11-22 22:25:59 | 显示全部楼层
于丹讲演的水平真是不敢恭维,她总是一次次地用形容词修饰形容词,经常是滔滔不绝的不知所云。
发表于 2012-11-23 08:25:06 | 显示全部楼层
条件反射,听见她说话就起冷痱子。假道学,恶心!想想钱钟书、杨绛先生,她顶多算根毛儿。
发表于 2012-11-23 09:11: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北京航校6207 于 2012-11-23 09:14 编辑 ( {% Y  d" Y( w/ m$ r
! I& j$ _' O0 y. m7 M
支持安先生!反正人家是瞎侃,不上税!
发表于 2012-11-23 11:53:24 | 显示全部楼层
渔民的另一种方式而已。嘿嘿
发表于 2012-11-24 22:28:33 | 显示全部楼层
于丹教授常把一个词挂在嘴边,叫做“淡定”。在名利双收后于教授自可从容淡定,但她似乎没有忘记为人师表,起码要对豢养她的组织有所报答,因此在点钱之余还孜孜于教化众生。可憾有顽冥不化如北大诸生者,竟将于教授从大雅之堂轰将出去,实在叹为观止!实在大快人心!想必于教授仍会继续淡定,岂能与那一班屑小计较?于教授如此定力,着实令人折服,何妨直接叫“于淡”,这样更加名至实归,也更便于扯淡!
发表于 2012-11-24 23: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人们厌烦说教!
发表于 2012-11-26 14:27:4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位奶真乃饱汉不知饿汉饥呀!
发表于 2012-11-30 09:17:16 | 显示全部楼层
于丹……啊……嘿嘿……呵呵呵——不说也罢!
发表于 2012-12-2 10:41: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来觉着应该是文人、先生,不想却脱去教书的长衫扮上了!
发表于 2012-12-2 12:27:28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应少一些说教,多一些示范!
发表于 2012-12-6 09:05:57 | 显示全部楼层
先生好文章,点播读书罔。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2-19 04:52 , Processed in 1.169402 second(s), 9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